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节日对孩子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 传统节日教育 ;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德育目标为“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并指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让幼儿高兴参加各种节日活动,从中感受节日的愉快”。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迅速发展。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孩子们所熟知并热衷的却是“洋节日”“洋风俗”?很多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尤其对身处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年轻家长而言,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是在弘扬我们的文化。下面浅谈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情感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是阳光,是甘露。如果没有健康的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儿童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所以,我们抓住传统节日教育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然后设计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我们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这些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良品德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启蒙教育,增强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让其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培养幼儿敬老、友爱、善良、勤劳、勇敢等健康情感与品德。
二、有利于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幼儿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大多数在家里养成独占心理,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那些习惯于“惟我独尊”的独生子女。缺乏合作能力的幼儿容易被孤立冷落,从而容易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幼儿的交往与合作是满足幼儿的归宿感、自尊心等心理需要方面必不可少的,在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节庆教育有利于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动手尝试,同伴之间互相商量、讨论。例如:在节前,师幼一起布置活动室,班级中陈列、悬挂师幼一起收集制作的与节日有关的物品;在节庆、区域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调查、交流、制作、讨论等活动,一起协商布置主题游戏区,主题表演区,这些过程中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提高了,反过来交往合作的成功,又会大大调动幼儿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性,从而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仅在于从小训练手的灵巧性,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而且由于动手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发育紧密相连,通过手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积极思维,从而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动手试一试,激发其的兴趣,鼓励幼儿发现问题,自已解决问题。例如:在制作“冬至”汤圆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冷开水和热水,让孩子们实验出用那种水做出的汤圆好看又好吃,幼儿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食物的变化规律,不仅记得牢,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在龙舟接力赛中,让孩子们自己探索,试验出最科学、最省力、速度最快的合作划船方法,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活跃了思维,体验发现问题的快乐和创造的乐趣,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区域活动“制作角”中为幼儿创造动手尝试的环境,随时按活动所需增添操作材料,让幼儿随时随地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各种各样的尝试,让他们每一次都有新的操作内容,每一个内容都有新的发现,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园互动,家长和教师教育理念的沟通,教育行为的一致性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首先,我们在楼下大厅最显眼的地方设置“十一五”课题专栏,展示该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计划,让家长对节日节庆课程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幼儿园教育的方向,从而产生参与活动的愿望。还有,在每个节日节庆活动开展之前,我们会发放给每位家长一封信,向家长介绍节日节庆课程,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节日的相关经验。让家长清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什么,在家配合做什么。例如:参与节日准备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到商场采购节货,与孩子一起大扫除,装点家居,从而调动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春节的时候,用彩灯装饰柑桔,用各种喜庆的吊饰装点家中的环境。在元宵节,家长可在家中悬挂自制的彩灯与孩子一起猜灯謎……家长还可有意识地添置一些有关节日传说、故事书等,开阔幼儿眼界,鼓励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再次,我们还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与孩子、老师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通过亲子活动唤起家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可,通过家长与孩子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欢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激发幼儿想要过“中国节”的欲望,使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幼儿期开始传承下来。如:在“赏月品茶过中秋”节庆中,晚上我们安排了赏月活动,并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们一起过节,许多家庭爷爷、奶奶也来了。孩子们在与家人过节中形成重视与家人团聚,合家团圆和和美美度佳节的和谐节日观。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一、确立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目标和要求
首先,老师要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具体有哪些,在每个节日里让孩子了解一些什么内容。其次,教师挖掘节日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为依据确立活动目标和要求。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小班,侧重节日氛围和典型活动参与感知。中班,重视节日内涵的体验与理解。大班,突出孩子对节日的展现与丰富。以国庆节为例,大班孩子围绕”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开展活动,通过收集资料,让孩子们参与活动的设计,讨论如何庆祝?如何布置环境?学习制作五星红旗,设立国庆倒记时牌等,以期盼的心情迎接国庆,用积木和老师共同搭建天安门,从中萌发他们爱祖国的情感,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有效利用节日活动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不同节日里有不同的风俗特点,春节元宵节时,利用“压岁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走亲戚拜年中可自制贺卡进行礼仪教育。在端午节,利用粽子,注入现代的文化元素,培养幼儿动手能力。重阳节,邀请幼儿的祖辈家长们来园观看幼儿表演节目,与幼儿一起游戏,激发了幼儿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组织孩子去社区敬老院送温暖,进行敬重长辈的教育。三八妇女节,孩子们进行“走进社区,共庆三八节”的活动,用自己童真的语言表达对奶奶、阿姨的节日祝福,逐步从单向接受爱,到学着感受爱,再到初步表达爱,萌发从关心亲人到关心他人的意识。劳动节,组织孩子慰问身边的食堂阿姨,到社区馒头店、餐厅去感受叔叔阿姨劳动的辛苦、慰问小区保安辛勤的工作。让孩子们收集各行各业的图片,爸爸妈妈的工作照片,让父母来介绍他们的工作。在家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热爱和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中秋节搞一个猜灯谜、赏月、吃月饼活动,让孩子感受团团圆圆一家亲。国庆节可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让孩子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等。
三、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发挥传统节日教育功能
据调查,我园大部分幼儿对我国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因此,单靠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的渗透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园互动进行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幼儿从小拥有一颗“中国心”。
1.搭建家园互动合作平台,开展传统节日教育
为了赢得家长的支持,我园采用家长讲座的形式宣传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并通过“传统节日专栏”宣传,“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新年”等节日的含义。各班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家园直通车”、“家园联系栏”等形式,搭建家园之间相互交流传统节日的信息平台。如大班幼儿的家长在中秋节前夕,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中秋节来历的资料,供大班创设专栏用。中班的家长则在中秋节的前后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有关中秋节的图片以供活动室环境的布置和区域活动之用。在互相了解、沟通的基础上,开展了“家园同乐过中秋”活动,很好地配合了幼儿园共同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2.有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激发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要使幼儿能欣赏、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有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光靠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充分发挥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作用,善于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成为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引导家长重视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我们向家长展示幼儿园里各种有关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和亲子活动,如幼儿在“迎新联欢”中表演的“唐装时装秀”节目,中秋节“家园同乐过中秋”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家长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对幼儿表现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培养所起的作用。其次,鼓励家长主动为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使家长知道每一种教育资源都是幼儿开阔视野,领略传统文化的课堂。第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园组织幼儿到社区为老人表演舞蹈,给老人送上“爱心粽”;在辞旧迎新之际,我园幼儿又来到社区里的一些高龄老人家里,给老人拜早年。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幼儿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
3.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当教育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之后,就出现了所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自然,班本课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在众多的课程挤压了孩子们本不多的自由空间之后,班本课程的出现又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呢?
当前班本课程的误区
笔者有心“百度”了一下,结果让人颇为惊诧――这些“班本课程”要么是把活动本身当作课程,要么是不成系统的碎玉乱珠,要么是虽成系统但却担不起“课程”二字。
前二者暂且不论,下面以成系统却担不起“课程”二字的“班本课程”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笔者能“百度”到的此种类型“课程”最多的是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似乎除此之外鲜有其他。此类所谓课程,自然是成系统的,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众多,例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于是,每一个节日到来时,班主任就会对所在班级的孩子进行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以清明为例,通常教师做的是以下几项工作:
结合介子推或者其他典故说说清明的由来与文化价值;
向学生介绍寒食和清明的区别,顺带介绍寒食的风俗和清明的活动;
找来一些有关清明的诗歌让孩子们背诵或者来场朗诵比赛……
教师美其名曰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确,孩子们是了解了与清明有关的相关文化,介子推的精神或对先人的追念意识都会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留下印记……
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这一次”的活动,都只是在人的心理表层做一次调节而已,很难影响到人内在心理的稳定结构。清明活动的举办是让孩子了解了一点文化,但很难深入到孩子的灵魂中去,毕竟这是“这一次”的活动。教育者没有将清明的文化活动延续下去,至少延续到可以让孩子形成习惯的21天。诚然,此类“班本课程”的设计者也许根本没有想过要将之深入到人的灵魂需要有时间的保证。似乎在“设计师”的意念里,他做的这些就足以深入到孩子的灵魂了,或者说是否能深入到孩子的灵魂不重要,他更关注的是这个“课程”环节是否开展了。
既然不能影响孩子的内在灵魂,倘若来场辩论,请问如果不开设这个所谓的课程,是不是孩子以后就不了解关于清明的文化了呢?笔者当年没有参与过这样的课程,也敢说了解得很透彻。诚然,这里有斗嘴之嫌。只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活动的结果是什么?它真的对孩子的发展,尤其是他们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吗?反过来说,如果孩子不了解这些,真的就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吗?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不只是让人了解知识或记住知识,它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如果这个知识了解与不了解对当下或将来的发展没有影响,那么它存在的价值就不大(笔者不是否认清明文化的价值,而是否认这种具体的操作方式)。
何况按照此类“课程”设计,清明节后的下一个传统文化节日就是端午了。端午和清明的联系是什么?众所周知,课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系统性,没有系统性的教育是没有效果的,任何试图通过一两次活动、一两节课就可以教育好或者改变学生的做法都是一种幻想。
行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最浅层次的习惯养成也需要21天。
把两个在内容上毫不关联的节日放在一起,以为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以为就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了,这同样是教育幻想。
课程没有内在的系统性就无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没有促进作用的课程自然是没有价值的课程,应该说,根本就不是课程。
不是课程,又没有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会挤压孩子们的自由空间,面对“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的孩子们,我们如何忍心再占用他们的时间呢?那么,这些课程为什么会如雨后春笋呢?
班本课程的四个要素
班本课程有必要吗?或许真有,因为不少教师带班往往跟着感觉走,根本无暇考虑什么是教育,不考虑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倘若真有一个可以促进孩子发展的、系统的班本课程,不就改变了此种尴尬,走向了真正的班主任专业发展道路吗?
这个世界上不缺该如何做的道理,缺的是如何做的具体实践。
曾在自己的脑海里做过一个详细的规划,或者将之称为我将来要做的一项“班本课程”,现在我把它呈现出来。
课程主题:我的节日。
具体而言是让班上每个孩子自己设定一个独特的属于自己的节日,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也可以取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名字,如王小明礼貌节(日)。设立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都有那么一个日子是自己的舞台。诚然,其他节日自己也是配合其他孩子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设立过程:
1.让每个孩子说说自己所设立节日的名称和目的。
2.每个孩子设计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
3.规划其他相关事宜。
自然,无聊的主题不会被通过,设立节日的目的必须是传递正能量为主,兼顾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节日整合:若一个班上有36个孩子,一定会有36个节日。这36个节日一定会出现同种类型,例如关于公益活动的。此时班主任可以将关于公益活动的节日组织在一起。
假如共有6个节日是关于公益活动的,36个节日,每学年大致9个月的时间,平均每月会有4个节日,也就是说每周都会有1个关于公益的节日活动。通过6个节日、共计一个半月时间持续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是不是就有可能帮助孩子形成习惯了呢?
倘若一个班级的孩子更多,那么节日的密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更长,当然,效果也会更好。
何况,一年中月月都有节日,这样的校园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活动开展:
1.主题被整合后,孩子们根据自己所处的月份,选取具体日子。
2.节日方案由节日发起人制订,但开展具体活动时由全体同学和老师配合。让每个孩子因为自己的节日而成为师生聚焦的人物,找到尊严感和存在感。一个孩子为主、众人参与的节日活动,既是对个体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全体孩子的能力锻炼和意识培养,自然,这就形成了课程所具备的系统性,更带来了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如果您认同节日的整合是对孩子成长培育的系统化,而活动的开展是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尊重的话,我觉得您可以认同这就是课程了,它是孩子发起的、教师参与组织的、为孩子成长服务的、属于班级的课程。
【关键词】传统文化互动性探究体验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的冷漠起来:我们的孩子爱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机器猫、奥特曼;他们都知道“圣诞节”,但很少知道“端午节”“中秋节”,孩子们对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班里进行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1、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传统游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如民间的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民间游戏、民间风俗、传统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很受孩子的喜欢。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伟大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中国民间玩具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各种物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把玩具和材料一体化,材料既是玩具,也是学具,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寓教于乐。例如节令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宵节所用的花灯;春节所用的鞭炮、烟花;端午节所用的香包、布老虎、艾人、五丝哨;中秋节所用的兔儿节;清明时节所用的风筝等。通过这些节令玩具,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一些节日的风俗、意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例如:古诗词“吟之有韵,诵之有味”,它的音韵美、节奏美,使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幼儿诵读的兴趣。在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看图读,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方法灵活多变。引导幼儿感受文化经典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是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丰富,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
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孩子学习《三字经》的兴趣。我们通过配乐朗诵。给三字经配上适当的轻音乐来朗诵。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朗读兴趣。还能使幼儿情绪放松,把学习经文当成一种美的享受。用电脑粗体字打出三字经经文,贴在墙上,让孩子认字并做整句或整段的拼合游戏。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门第的氛围,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的目的。
饭、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等;说童谣《小黄狗》、《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卧冰求鲤》《嫦娥奔月》《开天辟地》《孔融让梨》《大禹治水》《葫芦娃》《牛郎织女》《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着幼儿,陶冶着幼儿的情操。
3: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为了让孩子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
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在清明节来临之前和孩子一起制作风筝,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孩子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风筝,怎样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孩子还有家长一起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
我们还开展了许多民间游戏坊,如:“民间剪纸”、“绣花”、“捏泥人”、“蜡染创作画”、“编中国结”、“写毛笔字”、“陶吧”、“画中国画”等活动区域,让孩子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体验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从而为做中国人而自豪。
4: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天地万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
所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和孩子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来幼儿园搓汤圆等,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元宵节一起闹花灯,重现一些传统习俗。
我们充分利用楼梯、走廊墙面及三维空间布置“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食品、节日的吉祥物、节日的活动等等;并根据节日的到来而更换;民间艺术长廊,如:剪纸一条街,包括剪纸的含义、工具、方法、作品、代表人物、作品的寓意等;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的形式的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传统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培养出文明、儒雅、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孩子。
参考文献
一、区域空间的扩大为孩子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个性
在区域的创设中,我们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空间,让孩子人人参与,大显身手。如在“多才多艺的手”的区域活动中,首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增强自信的个性品质。有了自信,在活动中就会有成功的希望,不用“不像”、“不好”等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用肯定的目光、认同的话语鼓励他们,这样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发展起来。同时,也为幼儿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看,他们三个人共同用纸浆妆扮一个瓶子,边妆扮边交流怎样使瓶子更漂亮。”活动中使幼儿体会到互相合作的乐趣和力量,共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弥补幼儿在家庭中缺少与同伴交往而表现出的自私、霸道、占有等个性品质。可见,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已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意识,增强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许多事都由长辈包揽了,这就使孩子们缺乏了锻炼的机会,容易养成懒惰、娇气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幼儿园给老师和自己都带来了不便。通过区域活动结束时的收拾、整理既增强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如我们小班孩子对娃娃比较感兴趣,在孩子刚入园不久进行此区域活动时,活动结束卧室、厨房可以说是一片狼藉。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也能把物品归类,还知道要珍惜玩具、爱护玩具,能增加对玩具的情感,而且现在活动时他们会时刻注意环境的整洁,在老师的提醒下会随手把用过的物品归类,减少了活动结束时的劳动负荷。
三、通过区域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角色意识,体验到主人翁的责任感
在进行区域活动前,我们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活动,但由于小班孩子年龄较小,喜欢模仿,即使自己选择的角色玩一会儿也会去别的区域另选角色。在一次区域活动中,锟锟和佳静分别选择了当狗狗家的爸爸和妈妈,玩了不一会儿锟锟跑过来告诉我说:“老师,娃娃没有妈妈了。”笔者说:“它妈妈到哪里去了?”他说:“它妈妈到医院去当护士了。”这时笔者看到佳静正专注给病人打点滴,笔者走到她身旁小声地对她说:“佳静,快回去吧,你家宝宝正哭着找你呢!”这时她又回到娃娃家担任了自己原来的角色。由此可见,很多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能够遵守游戏规则,记住自己所担任的角色,知道自己要为担当的角色承担什么职责,同时他们还会互相监督,让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孩子回到自己的角色中区,增强了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
四、区域中丰富的材料使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区域中丰富的材料可以引发幼儿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创造的动机、灵感,因此我们在区域的创设上非常注意材料的丰富性,让孩子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事物,使他们在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显露出他们的独特思想,表现出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多才多艺的手”的区域创设中,我们不但为孩子提供小刺猬、小刺猬的刺、橡皮泥,吹画、滚画的纸、颜料,剪刀、画笔、纸浆、形状各异的树杈等,同时还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形状的瓶瓶罐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有的把树杈瓶子里,让树杈长出嫩绿的叶子、五颜六色的花蕾在树枝上含苞待放;有的用各种颜色的纸浆装饰瓶子;有的把已经干了的纸浆涂上漂亮的颜色;有的用颜料在吹画、滚画……让他们独立构思、自己探索、大胆想象,尽量与别人不同,让他们尽情塑造自己眼中的世界,把自己创作的东西用他们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使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让传统节日活动走进区域,使幼儿体验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加深了幼儿对一些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