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的基本技术

急救的基本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救的基本技术

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第1篇

“开始!”班长薛佩佩面对黑板,闭上眼睛,开始数数。

一张蓝色卡片在同学们之间一排一排地迅速传开。

“停!”此时的卡片正好冠冕堂皇地摆放在许仕杰的课桌上,这意味着他要去讲台上表演节目或回答问题,他选择了后者。

他用双手捋了捋头发,周立波式地问:“今早,我头式清爽伐(今天我的发式漂亮吗)?”

“清爽。”全班异口同声答道。

“请你用一句话介绍自己,并突出重点。”薛佩佩根据卡片上的问题进行提问。

“本人年方18,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每次行走街上,不是美女回头,就是帅哥跳楼!”

“哈哈哈哈……”班上同学哄笑一团。

“请用一句经典的话,形容你身边的同学。”

许仕杰抬了抬手,指了指正在提问的薛佩佩说:“90后的你有着一颗80后的心和一张70后的脸。”

“太精辟了!”

“真厉害!”“太有才了!”讲台下同学们无不笑着对他竖起大拇指。而薛佩佩却显得有些尴尬,恨不得跳过前面这些题目,直接进入知识性问答部分。

“你觉得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美德?”

“哥代表90后最出色的空虚人物,始终把自己的无知和迷惘视为一种高尚的美德。”这一回答,再次掀起班级笑声。薛佩佩不得不中断现有的问题,催其下来,然后继续下一轮的游戏。

许仕杰向同学们挥了挥手,有模有样地走下讲台,另带诙谐地说:“不要迷恋‘锅’,‘锅’只是个炒饭的。”全班又是一阵大笑,薛佩佩头转向窗外,彻底无语。

再牛的肖邦。也弹不出我的沮丧

为在两个月后的全市大考中继续保持学校榜单之首的荣誉,校长屡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那气势之恢弘,老师们神色之凝重,堪称校史之最。而后班主任老师决定在班里实行“结对扶差”政策,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对一辅导学习后进生,若后进生学习态度不好,将一律被打入冷宫――办公室,接受面壁思过、写检讨书、让家长签字的处罚。

天意弄人,被安排帮许仕杰辅导功课的恰恰是他平日一千个不满意的薛佩佩。他就是不服气,自己成绩虽差,却风度翩翩,为何人气指数还是没她高。

自习课上,许仕杰将一张画有乌龟的纸条悄悄贴到薛佩佩背后,一下课,同学们发现了薛佩佩身后的贴图,一看是只乌龟,笑声不断。薛佩佩气愤地说:“才不是呢!”然后将纸撕下,解释道:“是别人陷害我的。”

这时许仕杰又调侃着问:“如何证明?除非你回答我的问题――你见过乌龟摇头吗?”薛佩佩摇了摇头回答:“没有。”

“哈哈,你刚才那摇头便是。”

班里又是一阵欢笑,薛佩佩脸涨得通红,撅着嘴,不知如何是好。

许仕杰原以为薛佩佩会因这事而向班主任老师主动请辞换人,自己的魅力指数也会因此飙升。可薛佩佩不仅一如既往地放学留下未帮他补习,同学们更因她被人欺负而表示同情无限,对许仕杰的声讨与抗议不断。

许仕杰“天衣无缝”的计划居然失败了。他听着周杰伦的新专辑,感叹道:“唉,再牛的肖邦,也弹不出我此时的沮丧啊。”

不是每个人的爸爸都是李刚

之后的日子,薛佩佩对许仕杰还是那样好,似乎是被洗过脑一般,一点不记得他曾对她的捉弄与嘲笑。尤其是最近,她会主动送他游戏卡片,体育课上给他买矿泉水,每每见到他便是甜甜地笑……这一切,许仕杰困惑不已。

一个昏黄的午后,他们一起坐在教室里看书。薛佩佩将自己的一本作文本偷偷地塞进抽屉后就离开了。待薛佩佩离开后,许仕杰立即打开她的抽屉,想看她作文中的秘密。只见上面写着标题“父亲”,而正文还未动笔。许仕杰见无秘密可探得,索然无味,正欲将作文本重新放回抽屉时,一张照片从本子中掉落于地,许仕杰一看,愣住了。

照片上是她和一中年男人的合影,她偎依在男人身边,笑得很灿烂,只是,那男人没有右臂。许仕杰心里生出千万个疑惑。照片是从作文本里掉出来的,而作文题目是“父亲”,想想当初接她放学的都是她母亲,从未见过她父亲,难道这残疾男人便是她父亲?如果是,她不是很可怜?她既然如此可怜,这段时间却一直在用心辅导我,而我对她的态度……

许仕杰不敢再往下想,觉得无比愧疚,心里不断骂自己:“你以为每个人的父亲都是李刚啊?没心没肺。”

这件事让许仕杰转变了对薛佩佩的看法,可自责的同时,心中的困惑就更大了:同样是为了帮自己提升成绩,这段时间为什么会突然对自己特别的好呢?难道,她是,喜欢我?

青春是本急就的书

在薛佩佩的严厉监督和无私付出下,许仕杰的成绩扶摇直上,班主任老师公开表扬了他。那时的他,第一次享受到成绩好的优等待遇,心里对薛佩佩的指导有方感激涕零。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许仕杰下了血本请薛佩佩吃牛排,他想解开心中的困惑:“佩佩班长,你父亲是残疾人?”

薛佩佩表情僵硬地沉默着。许仕杰以为自己伤害到她的自尊心了,赶忙道歉。而这时的薛佩佩却捂嘴,忍俊不禁。

原来,那中年男子的照片是薛佩佩从网络上找来的,她花了一个多小时将他与自己的照片拼到一块,然后故意将其夹在作文本里,配合在本子上写下“父亲”的题目,却无正文内容,好让许仕杰觉得她写作文时心情十分压抑。

“这是为什么呢?还有,这段时间为什么对我特别好?”许仕杰继续疑惑地问。

“其实,上次你捉弄我后,我是去找班主任老师投诉了。但她鼓励我,让我试着向你微笑,试着靠近你。她说,要想改变你的人,就得先赢得你的心。而关于假父亲这个计划我是征得老师同意的,她也觉得你虽然玩世不恭,但脑子很聪明,本性善良,只要让你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是了,定会虚心求学,潜力无限。果然,你看过那本作文本后,成绩……”

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第2篇

【摘要】小学数学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学生技能掌握不佳的情况。文章就数学技能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技能培养的四个阶段:“泛化基本技能、脚手架的使用、思维定势、训练的质”,探讨数学技能培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

关键词 数学技能;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103-02

小学数学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基本技能的流畅性对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是必需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学生技能掌握不佳的情况。在数学技能培养过程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理清楚,如基本技能泛化现象、脚手架使用不当、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训练的“质”的问题等。本文从技能培养的认知定向、具体化模仿、言语化模仿和内化这四个阶段入手,深入思考以上四个问题,以期引起大家对技能培养的关注和讨论。

一、在认知定向阶段,泛化基本技能如何实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乏许多泛化基本技能的教学例子。如四年级上册有一道解决问题: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这是一道需要缜密思考的解决问题。可有的老师把“16÷(3+1)=4元”这种简便解法当作基本技能来训练。其实用“单价÷(买的数量+送的数量)”只适合此题这种情形,并不是通性通法。当老师把这种题目当作基本技能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不见了,它解题需要的只是记忆。当题目变成“买几送二”或“买几送三”的情况,学生往往也像套公式一样做题,更可悲的是做错了还不自知。类似例子比比皆是,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学习成本, 甚至导致机械性学习。为什么教师会泛化基本技能?

首先,教师没有明确什么是基本的数学技能。基本数学技能包括:数值运算技能、符号操作技能、图形处理技能、数据分析技能、推理论证技能和数学交流技能。它是通过数学练习而在个体上固定下来的自动化活动方式,而不是像类似问题解决和逻辑思考。

其次,有些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并不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过分追求考试成绩, 并将其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和考核目标 ,这就很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将基本技能泛化。

最后,在追求实效高效的大环境下,教师在限定时间内,忽略对问题初始状态的分析、解决问题策略分析以及学生个体差异间的分析,把学生当作解题机器,训练多了,学生形成条件反射,看到题目就会做,根本无需思考,真正做到了所谓的“高效”。

综上所述,在技能形成的认知定向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定向,学生清楚自己要掌握的技能是什么,避免将基本技能泛化。然后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并记住与活动任务有关的知识,明确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头脑里形成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的表象。这样才能初步建立自我调节机制,为后面顺利进行认知活动提供内部控制条件。

二、在具体化模仿阶段,“脚手架”如何搭建

在技能培养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的“脚手架”,不但能降低任务的难度,还能在没有完成低层次任务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事高层次的任务,在小学阶段最基本的搭建“脚手架”的方法是具体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于“脚手架”的使用经常存在以下几种偏差:一种是不用也罢,如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有的老师为了省事,甚至冠冕堂皇说不浪费课堂时间,不让学生经历这个探究过程,而是自己演示一下,就告诉学生结果;第二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某位教师在执教“三位数加三位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算理,让每位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小棒,由于数量较大,课堂上耗费了很多时间。而实际上,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减法,只要借助计数器甚至利用旧知识的顺向迁移,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还有一种情况是脚手架的使用游离重点。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课上,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操作活动,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方法是多样的。而有的教师看到这种剪拼的多样性,就把本节课的操作目的转向探寻剪拼的方法多样性上来,而忽视了让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在言语化模仿阶段,如何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言语化模仿阶段,学生的活动已开始向智力活动水平转化,在这一阶段,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趋向性和专注性。在教学中,思维定势是把“双刃剑”,它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又有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比如,在“乘法分配律”言语化模仿阶段,学生常会犯如下错误:一是把连乘的题目按照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如32×(7×3)=32×7+32×3;二是两个加数没有和因数分别相乘,如56×(19+28)=56×19+28。这正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造成的。为了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首先,我们应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此时,学生的认知活动已不通过对具体化模仿的视觉模仿来实现,而代之以运用自己的口头言语表述进行模仿训练,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用口头言语抓住技能的本质属性,揭示它们的精髓,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数学技能的本质区别。上面例子中,应该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其次,为克服“功能僵化”,对基本数学技能,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对关键性词句认真斟酌,弄清题意,养成严格审题的习惯,而不是仅凭先入为主,完全纳入过去的经验。最后,在这一阶段后期,学生可以不出声,自己在头脑中完成相应技能,此时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认识和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以促进技能的有效迁移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思维定势或混淆。

四、在内化阶段,如何提高训练的“质”

数学技能是通过数学练习而在个体上固定下来的自动化活动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项数学技能,从言语化到内化,离不开反复的练习训练。问题是如何训练?由于学生很少甚至没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其结果是只能获得一些非本质问题的辨别和解题技巧上的技能,而达不到概括和迁移的水平。如果过早地把学生的“成长成本”耗在没完没了的变式练习上,不仅削弱了学生技能内化的质量,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学习情绪恶化甚至厌学。长此以往,学生便习惯于各种题型的操作与演练,依赖于老师的指导,成为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懒汉。基于此,关注训练的“质”成了一线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认为,技能训练的“质”应从训练后的熟练程度和能否类化两方面衡量。其中,变式起了关键作用,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非本质特征的变化的题组训练,突出其本质属性,使学生熟悉并熟练新的数学技能;二是通过变式训练,在形式变化中把握不变的东西,将操作方式内化,以促进数学技能的纵向迁移。当然,练习的次序及度的把握将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首先,技能训练的时间分配要适当,一般认为分散练习效果优于集中练习。其次,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以实现技能的有效迁移。最后,充分利用练习及时反馈的强化与矫正功能,使正确动作成分得到巩固,错误之处得到纠正。

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第3篇

其一,数字媒介在文学生产中的作用问 题。

文学的存在和传播,是在一定的媒介环境中进行的。迄今为止,人类经历过的口语、文字印刷、广播影视等诸多媒介形式,不仅影响了文学的语言、体裁和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文学意蕴的生成方式和文学价值的判断标准之中。

文学和媒介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手机等数字媒介的兴起,为文学创作和“发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大量作者藉此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无数读者也在其间搜寻着符合自己品味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得本已在“图像时代”不断退守的文学有了又一次全面崛起的机遇,成就了当代文学的一个奇迹。

数字媒介语境中,文学的生存空间和存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点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对于数字媒介是如何作用于文学生产、网络文学是否存在、文学转型是否发生这样一些根本问题,研究者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数字媒介已经全方位渗入文学生产过程,并直接导致了网络文学的发生和传统文学的转型;有人则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数字媒介发挥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同时存于与当下的学术界。

现在看来,“媒介与文学”不仅仅是一个“热门话题”,更关系到整个理论体系建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为许多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延伸和展开的。以最为典型的网络文学研究为例,要想完成关于网络文学的学理建构,首先必须深入解析网络媒介到底对文学生产带来了何种影响,这种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学形态的变化。

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介”,在它身上融合了之前几乎所有媒介的功能与特性,是一个典型的“多媒体”。因此,考察当下的文学生产,必须具备一种“整体媒介观”,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媒介与文学”的关系,而不是将网络当作横空出世的媒介“特例”。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审视出现的种种问题。

其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界线问题。

网络文学的出现,被视为数字时代文学场中最为重大的事件。网络文学这一名词概念,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传统文学的“对立面”而提出的。在许多人眼中,网络文学“天生”就是作为传统文学的“逆反者”而存在的。

对于这种提法,创作者、学术界也有着很大的争议。在许多“网络”看来,网络文学的写作手法、传播过程以及存在形态都与传统文学有着“天壤之别”,二者应该属于不同的文学类型。在实际文学创作中,“网络”们都在有意无意地“违反”着传统文学的一些基本创作方法,以突显网络文学的存在。

另一部分人表达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光明日报》发表陈佳冉的文章《文学创作何必分“传统”和“网络”》,作者认为:“互不承认的评价标准导致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分歧。其实,追求点击率和媒体关注,与回归文学本质、讲求文辞的优美以及思考的深邃并无冲突,我们也无需将它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改变过分夸大、妖魔化。”

尽管网络文学一直强调自己与“传统文学”的差异,但二者的日渐靠拢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9年6月15日,《文艺报》和盛大文学共同主办“起点四作家作品研讨会”,诸多网络作家成为讨论的焦点;6月25日,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与中文在线“17K文学网”主办“网络文学十年盘点”,网络读者推荐作品约1700部,参与投票海选的读者更是高达50万人;7月15日至24日,鲁迅文学院首开网络写作培训班,力图引导网络作家的文学实践之路。近年来,更是有网络成功加入作家协会,实现了身份上的“融合”。

基于以上现实,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界线。前提在于,不应简单地将网络文学视为传统文学的“叛逆者”,而应重点考察二者在文学生产模式上的继承与发展。毕竟,传统文学才是网络文学的“根”,不能硬生生地将它们割裂开来。

其三,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问题。

数字时代,人类的表意形式空前丰富。除了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的文学之外,还有以图像方式存在的绘画、摄影艺术,声音、文字、图像的“综合”——影视艺术,以及建立在“虚拟技术”基础上的“数码艺术”。以语言符号建构起来的文学,只是这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种或者几种艺术形式同时存在成为了可能。对于身处“多媒体”环境中的文学来说,如何处理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果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并非数字时代所特有。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就可以看作是“多媒体”的早期形式;而文学初兴之时的诗、舞、乐“三位一体”,更是不逊于现代“多媒体”的展示形式。所不同的是,网络环境下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方式来表达意义。

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 应用型本科 数控仿真系统 数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77-02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是保证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主要是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

数控技术类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数控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主要讲解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刀具、数控编程基础等;实际操作部分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机床的操作和典型零件的加工。传统的理论部分教学主要通过教师PPT演示,在演示过程中插入文字、动画、图片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传统的实践环节教学主要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到实训车间,通过具体演示零件的加工来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控仿真技术逐渐融入到数控技术的教学和应用中,成为数控技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根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和数控仿真技术辅助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如下分析总结。

一、师资投入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现有机械类学生中学习数控类课程的约2000人,相关教师18人,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每周约有700名学生参加288学时的数控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平均到每位相关教师约每周16学时的教学,参加每位教师课程的学习人数约40人。在教师每周8学时理论部分教学中,采用40名学生的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PPT课件插入文字、动画、图片进行演示性教学几乎没有实际的困难,但教学效果往往欠佳;但每周约8学时实践教学,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就比较困难,每2~4位同学一台机床,1位教师进行指导几乎无法实现;一次课两个学时90分钟,实际操作前利用1~2台数控机床讲解约20分钟,约40个学生围在周围观看,很多学生会无法看清楚,而且剩下的时间每台机床分配不到2分钟时间,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同时,由于机床的生产厂家和型号非常多,如果只是针对某种机床或者某些型号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适应实际企业生产中众多的机床厂家和机床型号。即使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这样的全国性质的数控实训中心,虽然各种机床有60台,总价值达到3000多万元,仍然只能选择非常有限的几个厂家和型号的机床。总体上来讲,受到场地、经济的制约,不可能让学生全面地操作实际生产中众多厂家、型号、操作系统的机床。

如果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教学,在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可以完全相结合,并且由于采用虚拟仿真方式,可以调用任何厂家、型号和操作系统的机床,让学生在结合理论知识编程的过程中,输入不同的数控机床,体验和理解由于数控机床的不同引起的编程格式、编程代码的差异,以适应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型号、厂家和数控系统的差异,充分达到应用型本科主要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例如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中使用的南京斯沃数控仿真系统,开机时的数控系统选择界面包括了FAUNC、SINUMERIK、EZmotion、华中数控、北京凯恩帝、大连大森、南京华兴等70种;同时在选择FANUC 0i-M操作系统后,可以选择的机床操作面板包括汉川机床、南通机床、南京二机、济南机床、友嘉机床、托普机床、Duoleng、北京机床、大连机床、南京迈顺、纵横国际、南京东恒杰必克、台中精机、沈阳机床、韩国Doosan、巴西Romi、韩国WIA等28家中外机床厂家的操作面板。以不同的操作系统选择不同机床企业的操作面板,可供选用的机床几乎覆盖整个加工行业所使用的各种数控机床。

二、教学安全

对于教学安全主要是针对实践操作部分,机床作为机械结构,一旦出现事故,轻则机器损坏,重则出现伤亡事件,这样的事件已经给了我们血的教训。例如,某高校机械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于操作失误,直接导致手臂被机械结构严重损伤,最终不得不截肢。如何避免机械事故发生是学生在实践操作部分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非常强调安全问题。

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在上机床实际操作之前并没有对机床的运动情况有很清楚的了解,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很多院校在进行数控实训操作的时候,多是恐惧危险的发生而走走形式,真正实际进行操作,并能够加工出零件的比较少,除非是学校为了让学生参加比赛而培训数量比较少的学生,难以达到教学计划中关于实践教学部分的实际要求。而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数控教学,可以在实际操作之前充分了解数控机床面板的操作和数控机床的运动运行规律,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真正的数控机床操作的演习,为实习实训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使在仿真中出现操作错误或者操作失误,既不会导致机床的损坏,更不会导致人员的伤亡。

三、教学效果和效率

数控程序编写是数控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如何正确地编写数控程序也是数控类课程的重要任务。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主要利用PPT课间插入动画、图片、文字等内容进行讲解,虽然利用了一些多媒体资源,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最大的功用。在讲解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更加形象具体地表述数控代码控制刀具、机床主轴的运动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循环指令只是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达。虽然目前有些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三维软件、动画软件制作一些比较详细的动画,但是这种动画往往就是固定设置好的动作,缺乏参数的变化,不能通过修改参数来观察刀具运动的变化。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数控仿真数控系统都是模拟实际的数控机床操作,几乎完全和实际的数控机床操作相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编写实际的数控程序,再输入到数控仿真系统中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变数控程序中的参数,来讲解数控指令中参数控制刀具的运动规律,也可以改变数控程序中的程序指令,来讲解不同指令刀具的运行轨迹;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楚形象地讲解数控编程中的各种程序指令和指令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在斯沃数控仿真系统模拟加工零件过程中,在操作界面的左侧显示编写的数控程序,仿真操作过程中根据刀具的运行轨迹,自动跳转相应的程序段,帮助学生理解程序中控制对象的运行情况,并且利用不同的颜色来展示不同刀具的运动轨迹,在直观地展示运动轨迹的同时也可以随时更改数控程序或程序中的参数来获取不同的轨迹。

四、数控工艺部分体现

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数控工艺主要体现在刀具、装夹、进给量、主轴转速、背吃刀量、加工工序等。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根据实际加工的材料、技术要求、零件现状等具体情况进行讲解。传统授课方式只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图片的展示来完成内容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

在采用数控仿真系统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加工零件结构的不同,按照工序要求讲解各种刀具的结构、刀具的尺寸参数;并且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在斯沃数控仿真系统的数控车刀包括了14种车刀刀杆、各种形状的刀刃,并可以根据加工需求输入刀杆、刀刃的参数和材料,也可以根据实际机床的结构选择四方刀架、八方刀架、十六方刀架,或者选择前置刀架和后置刀架,满足数控车床在加工各种零件的需求;在数控加工中心包括15种各种类型的刀具,同样可以根据需求输入刀杆、刀刃的参数和材料,选择各种形式的刀库,满足数控铣削和加工中心加工各类零件的需求。

同时也可以根据零件的结构特征选择适合的装夹方式,也可以设计自己的专用夹具以满足不同工艺装夹的需求,使学生可以根据装夹的情况,正确理解程序编写过程中避开装夹,防止车削或者铣削到夹具的零件,满足工艺讲解过程中关于工件装夹的要求。斯沃数控仿真系统为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工件提供了三种可选择的装夹方式,包括直接装夹、工艺板装夹和平口钳装夹,以满足不同零件加工关于装夹的要求,数控车床根据板料或管料的需求提供外圆装夹方式和内孔装夹方式,以满足车削零件加工的需求。

综上所述,利用数控仿真系统于应用型本科的数控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适应不同专业方向关于数控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减少师资投入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模拟操作时间生产中众多厂家、型号和操作系统的机床,以适应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进行数控编程或者操作机床的需求;同时从教师实际教学的角度,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结合数控仿真软件,实时地通过仿真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数控编程和数控工艺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可以模拟不同机床的实际操作,大大减少事故率,保证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参加工作后实际操作机床的危险。经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多名教师近年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证明,学生在学习数控技能的时候,一方面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数控技术的激情比简单枯燥的传统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差异,另一个方面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明显提升,实际掌握数控知识和数控操作的能力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3]邓遵义,李攀峰.数控仿真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4]潘应辉.数控仿真软件教学应用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11(2)

[5]于久清.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编程方法、技巧与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艺术 现代平面设计 创新 审美

中国传统艺术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而逐步形成的。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传统艺术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发展出来的各种艺术浸在其中,现代平面设计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平面设计具有科学精神和审美追求两种属性,反映出当代中国的生活现实和审美情趣,是中国人新的物质与精神的载体。

一、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平面设计基础

1.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具象与抽象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具象一般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对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进行的艺术加工,它保留了自然形态的特征、个性、物质及典型性,使之成为设计装饰元素。但其已经不是原始的自然形态。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抽象实质上是相对于具象而言的,它是通过几何形态的造型,以色彩明暗、线条运动的感觉来表达情感的。

比如在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纹样设计,通过抽象的几何形态把自然的具象物象,经过巧妙的组合,重新构成不可思议的各种连续纹样,把使用的彩陶器物装饰的精彩绝伦,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现在看起来这些纹样设计仍然像是最新的设计一样。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根据生活的需要进行器物造型设计和装饰纹样设计的创造性成果,它来源于生活和劳动,来源于具象与抽象的灵气,其设计造型元素的生命力之强大,这正是我们现代平面设计中所欠缺的。

2.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形式与审美

从前面所讲的彩陶纹样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装饰纹样大都是从点、线或面入手,然后在元素之间建立各种联系,使关联起来的元素组成重复性、连续性的纹样,组合成的适合纹样形式与器物的形体造型默契结合,从而产生既富于统一又富于变化的形式美感。

这种按照一定的艺术形式规律和手工技术制作,将点、线、面元素组合构成为独特的、运动的、变化的艺术审美表现形式,给人以新颖、冲击、感动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正是由于当时的纹样绘制者通过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纹样的形式,产生了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比例、疏密等现代形式美法则,才得以对几千年后的现代平面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3.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文化与技术

确切地说中国传统艺术也应该包括设计与制作这两个过程。设计是艺术思维的确定和体现,是务虚的抽象阶段,没有物化过程。而制作就必须通过工艺材料,应用技术手段,制成物质成品,达到艺术意象的具体化。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文化传承与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联系又彼此依赖的。设计限制着制作也促进着制作,制作可依据设计或超越设计。

比如陶瓷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窑变,可制造出千变万化的釉色效果。纺织品在染织过程中产生的晕染,可制造出色彩斑斓的再染色效果。因此,一件惊世之作必须从创新的艺术设计与精巧的技术加工两个方面入手。除了把握设计元素的表现规律外,更重要的是要探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依赖不断进步的技术手段,以超前的表现手段表现设计的内涵,追求对设计对象的各种审美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创新现代设计艺术。创新就必须研究传统,站在时间的角度上去理解,文化和艺术联系着现在、过去和未来。我们必须树立新的中国传统艺术观与现代平面设计观,充分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得艺术设计真正充满文化色彩,让大众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

二、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统艺术审美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把人与自然、艺术与意境视为一体,充满着与宇宙运动一脉相承的律动和神韵,抒发了超越时空的文化情怀,传播着宏大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体会人的情感和人与自然的关照的同时,它更注重表达时代的强烈感受和人们的丰富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艺术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得以升华和扩展。至今,不管平面设计怎样在流派与理念的出现与替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已经证明,优秀的艺术不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物质条件,而且要有鲜明的文化理念与思想精髓。

2.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品格

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源泉。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体系完整,丰富多样,凝结着深深的民族审美情结和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具有博大精深的审美法则,独特的形式美感,高超的技术工艺,集精神、境界、风格于一体。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能提升现代平面设计的文化内涵、传承技艺经验、发展想象思维,为设计创新注入灵魂和活力。

现代平面设计直接反映时代的物质生活面貌,展示社会生活行为,体现审美精神观念。它是科学与技术的实践,反映出人的感知和认识。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潜力,唤起多样化表现意识的觉醒,塑造现代平面设计的中国艺术特征,使其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实现中国平面设计的现代转型,以完成在全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的使命。

3.提升现代平面设计品位

现代社会规模化和系统化的生产,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是现代设计美学诞生的必要条件,更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基础。现代社会的需要和人类对平面设计的综合要求,形成了现代平面设计及设计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代平面设计的品位是其品质、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的一个总和。事实证明,设计越有文化性就越有国际性。优秀的平面设计不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和艺术的同时,还要有鲜明的本土文化与艺术审美精髓。现代平面设计的美学价值特征在于满足使用与功能的要求,高度体现设计美、文化美、艺术美和时代美。在保持文化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合新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将现代科技优势作为技术支撑,反映人们的生活和审美。只有这样,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品位才能得以全面提升,才能塑造出中国的设计形象。

三、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文化根源,是现代平面设计的灵魂所在。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来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的瑰宝。体现在哲学思维、审美形态、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中国传统艺术,都在不断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只要浸透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肥沃土壤中,结合世界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资讯,就必将铸就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2]赵克理.顺天造物――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尚刚.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