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提问;回应;策略分析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大多数还只是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对一切事物还是感到未知。幼儿的求知欲是人们一生的宝贵财富,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丢失了这个意识。有了好奇心,才能促使人们去探究、去思考,才能让人们进步与发展。在W前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提问的回应行为的科学性与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幼儿长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不恰当的回应或不回应,会造成幼儿不敢问、不想问,渐渐失去对事物的好奇心。幼儿教师的可行的回应策略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幼儿教师的回应策略进行分析、探究,并总结,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引导幼儿积极提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游戏等各种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积累实际经验,提高思维的活跃性。幼儿的世界总是“天马行空”的,他们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的。幼儿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侧面也给幼儿教师提供了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的机会。积极引导幼儿提问,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养成自信、勇敢的个性。

引导幼儿积极提出问题,幼儿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营造一个民主、自由、活泼的环境。其次,幼儿虽小,教师也应当尊重他们,不要认为他们的问题毫无意义,避免忽视甚至对其问题提出批评,以鼓励赏识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提问,和他们平等地沟通交流。最后,幼儿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回应策略。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时,既要对问题进行解答,不能伤害到幼儿的问题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幼儿对问题进一步探究。

二、关于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回应策略

当幼儿向教师提出问题时,幼儿教师的有效回应对幼儿学习和对事物探究的积极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教师根据对幼儿的了解,面对不同幼儿提出的不同问题,及时调整回应的策略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回应,培养幼儿的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对幼儿所提问题进行升华。在日常学前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提出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解决了幼儿问题的基础上,对幼儿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升华,引出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鼓励幼儿对问题进行探索。甚至幼儿教师可以直接对幼儿提出问题,刺激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培养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增设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其他小朋友一起进行思考。

(二)对幼儿所提问题进行转化。幼儿所提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都是天马行空的,或者是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甚至对于有些问题,教师可能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幼儿教师若忽视了他们的问题,又会对幼儿提问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幼儿个体存在着差异性,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幼儿教师可以对小朋友们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转化,尽可能融合为一个新的实际意义问题。教师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转化时,还应当谨记是以培养幼儿对现象的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为目的。

(三)对幼儿所提问题进行“留白”。对于幼儿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幼儿教师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留白”,避免幼儿形成依赖性,促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对一些通过幼儿实践可以得到结论的问题,在可行的基础上,倡导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并且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提出的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对幼儿真实相告。师生之间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去查询资料,一起交流讨论,寻找答案。

(四)对幼儿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幼儿教师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时,应运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对幼儿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当是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争议而产生的问题时,教师应从尊重小朋友的角度出发,可以师生一起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幼儿都积极表达自我观点,互相借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幼儿形成辩证思维方式,并且还能让幼儿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学前教育时期是发展幼儿创新思维、探究思维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要对此足够重视。教师的回应对于幼儿提出问题有着必然的影响,分析总结有效的回应策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幼儿思维活跃性,为其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解决对策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某个角度上来看,企业的竞争事实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对于人才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这就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早就实行了素质教育,但是各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依旧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管理方法,始终摆脱不了以分数来评价学生、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传统观念,这就让小学教育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负面因素,必须引起重视。

一、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从以往的教育环境来看,社会各界总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质量,而对于学生则是看重其考试分数,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够客观的。在这种观念下,小学教育也就自然将学生的文化课程成绩放在了首位,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然会带来影响。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上述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从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这种情况依然十分普遍,这就让小学教育管理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让小学生背负了十分沉重的升学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小学生必然会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学习当中,造成了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偏离。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被制约甚至被扼杀,这种教育管理显然会给小学教育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2.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小学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学还是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换句话说,小学生的最终成绩还是由试卷分数决定的。不仅仅是学生靠分数来评定,教师的教学评价也与考试分数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甚至分数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不可否认,这种考核机制确实有着它公平的一面,但是也充满了局限性,这种考核制度显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3.教学管理过于形式化

教学管理是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备课上来看,教师还是过于“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这样教学设计的思路就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未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没有将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课堂教学大打折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学模式也是“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方式,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被动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并没有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法,对作业训练面以及训练量并未进行合理的设定,对作业训练的梯度也没有充分把握。作业形式主要以巩固性书面作业为主,形式单一、过于枯燥。

二、优化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1.合理评价学生,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在对小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将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为了实现以上内容,首先应该纠正评价观念,要求教师、家长、学校乃至社会不以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数仅是学生能力的部分体现,而应该以“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这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让小学教育管理得到保障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首先要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小学教师队伍。进行教师筛选时应该采取严格的标准,在小学教师入职以后还要进行层次化的培养并实施科学的工作考核制度,以此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教育管理必定能得到促进,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对教学研究制度进行改革

对当前的教研活动进行优化,在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设置系列专题,对教育管理当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在进行教研评价时,所有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并做到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以此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对校内培训方法进行创新。每学期拟定本期校本培训计划,在计划中应该体现出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4.政府加强教育投入

部分地区依然存在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设施缺乏的情况。作为国家振兴的根本,教育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对教学设施进行完善,让正常教学得到保证。在教学设施得以完善的情况下,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学生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显然有助于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较以往而言,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某些环节上依然暴露了一些问题与缺陷。为了让小学教育管理取得成效,需要对当前学生评价模式进行优化,政府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同时学校方面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并实行教学研究制度改革,以促进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仁海.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作文命题:山回路转不见君。表现为:1、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实际,学生无法写出真情实感之作。2、学生有畏难情绪,缺乏主动作文的兴趣。作文命题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学生很难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作文教学过程:海天愁思正茫茫。作文教学过程缺乏系统,作文教学见效不大,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目前,语文教材中虽有部分作文知识简介,但较为零碎,不成系统,没有作文训练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缺乏一个富有梯度的训练体系,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语文老师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只能自成一套。

三、作文训练:欲采苹花不自由。表现为:1、作文训练中的知识化倾向,压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2、很多老师对作文重视不够,作文课时间被阅读课侵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评改不认真、不到位,学生作文应付、评改马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供读者参考:

一、用灵活的方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鉴赏训练中。在作文训练课上,可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例文的引导下,学生视野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较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2、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可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初中的孩子正是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多评多议

郑桂华教授曾说,初中阶段多写比多读重要。事实上,写作训练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巧练多思。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写作训练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练笔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可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可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

2、多评多议。选评优秀生作文,我把它称为“突破口”,它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每次教一个新班,都会从最初作文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加以讲评、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受过两次以上评讲的同学,作文态度都较以前认真,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一次获评。之后我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每次讲评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逐渐扩大优秀面。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办作文园地、开展作文竞赛、编优秀作文选、读书评报、写观察日记、给报刊投稿等。这样,我的周围很快团结了一批喜爱作文的同学,他们作文成绩的迅速提高极大地鼓舞了中、差学生。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渗透管理;理解关爱

班级“问题学生”指的是班级中的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儿童、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这部分学生管理需引起教师重视。现实生活中,像小城镇的学校,第二、三类学生中走读生居多,学生在校8小时,班主任根本不可能找到单独的时间来与其进行面对面的谈心。所以,针对他们的管理必须是长期的、细致的。通过调查,30%的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85%的学生只有一位家长留守陪同,但同时也在上班,还有10%属于离异家庭学生。这些学生与家长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有效管理?笔者结合语文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来谈几点意见。

一、走近学生心理,倾听学生心声

首先,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真切地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生活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后,就能够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

其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特别是新课标对学生作文要求写真话、写实话,要有真情实感,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情宣泄的平台。在作文中,我们可以感觉学生的孤独与呼唤,这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窗口,为进一步教育学生提供了基础。

再次,俯下身子,与学生做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从细微处关心他们,获得学生的信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与学生互动,这给亲近学生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在实践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做朋友,首先要有一颗童心,学习他们的语言,接近他们的世界,忘记身份,忘记年龄。平时,见他们在下棋,可以凑上去杀两盘;看见他们跳绳,上去跳一会;陪他们打扫卫生,与他们一起读书……拉近了距离,何谈不能对学生的心理“神机妙算”呢!

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现在,学校注重开展全面教育。我校每年都会开展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每项活动都有数量不等的小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不同的活动。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基本都投在了学习、参加活动上。通过活动,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成长很快,班级管理也容易了许多。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创造性和表现欲。我们应当结合这一特点,创造各种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近年来,通过活动,我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变,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让学生设计学习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表演课本剧,通过美文诵读体会,来感悟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化。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团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使其感觉家庭般的温暖。

三、创设家庭式氛围,融洽生生关系

首先,对于寄宿学生,语文老师应积极联系美术教师,多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孩子的暖色调绘图;多练习孩子对未来的憧憬;编织中国结……让学生利用美术课上的作品,来装饰他们自我的空间;制定集体奋斗目标,把口号落到实处。对于离异孩子或单亲家庭学生,尽量转移他们的视线,让他们生活变得充实,在充实的生活中没有时间去寂寞。为此,我们让其现在的监护人,多陪陪孩子,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在家庭中多一分温暖。其次,利用学校的活动,事先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方式,与家长一起给学生制订短期的目标,给学生多布置一点小的实践任务,引导他们愿意想、愿意做。在班级中,一定要耐心地创设生生相融的氛围。口号、标语、黑板报、个性展示牌、班级空间等都可以成为其展示个性的地方。

其次,中年级以上学生处于小叛逆期。这时期,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而“问题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自我封闭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如在语文课《介绍我的朋友》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培养一个学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问题学生”归根结底是家庭监护不到位,关爱缺失。教师要对症下药,让学生童年不留下阴影。育人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德、智、体,德为先,这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我们对社会的承诺。把每一个学生都引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让每个家庭都能充满欢声笑语,我们必须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生 人文精神

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英语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也转变了人的理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自然也成了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英语教学要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英语教育中强调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的作用。英语教育功能的充分体现,关键在于对人的理念重新界定。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生产的产品,而不提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提倡积极学习的理论。它是英语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积极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建构知识和调控学习过程从而使个性、潜能、创新能力获得主动自我发展的主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对学生的理念的转变和重新确定,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视教师的教或以教师为中心,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性。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传授、讲解书本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坐着听,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是具有需求、思想、情感、意识、理智、欲望,特别是具有个性和强大潜能生命焕发的人。我们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学生主体性观点。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学习策略、个性和人文精神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优秀的教师和教材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学习。从学生群体发展角度着眼,学生潜能和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学生的无限潜能和创造能力是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从学生个体角度着眼,学生作为个体的经验、体验、个性、潜能、创造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英语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发展各人的个性、潜能和创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2、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英语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英语知识的过程。这里的知识是指广义的知识,它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一般指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程序性知识一般指为交际运用英语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学习英语不是简单的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也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灌输知识和被动地听讲、死记硬背、机械记录信息的容器。学习英语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价值取向、信念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活动过程。这是一个知识生成的活动过程。同时,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活动也是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

3、主客体和情意、情景多向互动。英语教学不仅是学生主体与掌握英语客体的双向互动活动的过程,而且还是主客体与客观情景三者互动活动的过程,甚至是主客体情意、情景的多向互动的过程。这里的客观情景既指狭义的英语语境,也含广义的客观环境或客观现实、客观世界。情景是语言的直接现实,没有情景语言就难以产生和存在。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吸收和传递信息的即席交际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教师教英语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它既割裂了学生主体与学习英语客体的联系性,也割裂了学生学习英语与情意、情景的联系性。我们常能看到教师仅仅利用一支粉笔教英语的现象直到目前还不少见。学生学习英语与怀着轻松愉快的情意、生动活泼的情景(特别是多媒体创设的情景)的结合,主客体和情意、情景多向互动能积极有效地促进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

4、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信息的交流者。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填补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活动。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双向性。一方有信息输出的愿望,另一方有吸取信息的需要,双方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才能实现。而这种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沟通和交流活动才能获得,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主动参与,双向沟通和交流信息活动就难以实现。因此,学生除了积极主动参与掌握知识技能训练之外,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讲故事、表演、对话、动手做、调查、讨论、通过网上查阅和处理信息完成任务和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等的交际活动以及用外语教其他学科的双语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用英语思维,而且更能加深学生个人的体验,培养其自主性和合作性,使他们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

5、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除学生以外,教师是一个核心问题。因此,强调人文精神,转变师生关系的理念至关重要。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也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但这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是无关紧要的。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师生关系不是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师生之间充满着人文精神。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尊敬教师、爱护教师。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