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会监督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监督是一种分工和协同的关系,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自行其是,是一个整体中的局部,各个局部构成了监督体系这个整体。将财会监督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提升监督的质效。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由多层次、多类型的监督构建而成,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方面,其中,财会监督处于基础性地位,为其他监督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任何监督都是为防范风险而构设,财会监督也是如此。会计造假、财务舞弊、预算松软,都是财会监督不力的表现,这不仅会导致经济金融风险,还会引发严重的廉政风险。在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当今社会,财会监督是对冲公共风险,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确定性的基石。改进和加强财会监督,是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升国家风险管控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财会监督的本质是构建一种确定
财会监督是经济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监测、预警的基础性条件,也是防范包括廉政风险在内的公共风险的基础性环节。它包括财政监督和会计监督,是二者的一个简称。过去通常把二者分开来表述,甚至当成财政、会计两个专业领域不同类型的监督,现在合并起来,更有利于从整体来把握其内涵和本质,也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一体化推进财政监督与会计监督。
凡是涉及到资源配置的地方,便需要会计核算,无论是市场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公共资源,都不例外。会计作为一种专业方法,其所呈现出来的信息有可能是确定性的,也可能基于各种利益动机而造假,这便离不开会计监督,以确保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单位的资源配置活动信息是真实、全面和准确的。会计主体同时是利益主体,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微观主体,既可以利用会计信息为自身管理和内控服务,同时也要为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利益服务。会计监督正是为此提供制度保证。
对于公共资源的配置来说,不仅需要政府会计来反映,而且还需要政府财政来统筹。政府账本反映全部政府收支以及资产与负债,体现公共政策和政府活动方向和范围。公共资源配置事关大众利益,且与公共权力的行使直接关联,财政监督也就不可或缺。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约束公权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对税制、预算执行的监督,同时也是对公权行使过程的监督。所以,财政监督从表象来看是针对“财”,实质上是针对“权”,以确保“权为民所用”。通过财政监督共同构建的这种确定性,便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效能的保证。
财政会计账本是经济社会的综合反映,财会监督是确保这种反映真实、全面、准确的要件。没有真实、完整和准确的财政会计账本,对经济社会的认识和决策就会丧失前提,财经纪律和法规也就会形同虚设,社会公平正义也就无从谈起。公款的浪费、官员的渎职、权力的腐败、市场操纵和金融欺诈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总是离不开在财政账本和会计账本上做手脚。若有了严密有力的财会监督,许多不法行为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为市场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起人们可预期的确定性。
三、财会监督是筑牢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基础
监督既是对主体行为合规性的反馈、督查和纠偏,同时也是完善制度的一种方式。从广义来看,监督本身也是制度建设的内容,尤其是对司法、审计、财会和统计等专业性监督而言,更是如此。财会监督具有行为和制度双重属性,既是一种监督行为,也是一种制度规定,涉及到行政主体权力与责任,以及民事主体权利和义务的界定和明确。财税体制、会计制度的完善,又是强化财会监督的条件,并为其他监督提供依据。如政府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政府收支分类标准、公务行为的支出标准、预算流程和绩效要求等等,这些规则是否被遵循,都属于财会监督的对象,这同时也是制度的内容,是政府审计、事务所审计的依据,是司法证据和统计数据可靠性的来源。这好比一台机器,一旦被生产出来,就内生出应有的操作规程,并需要监督这些规程被严格遵循。财政与会计一旦被社会“生产”出来,就衍生出监督的功能,并成为其他监督的前提和基础。财政会计的这种监督功能若被忽视或弱化,各种难以察觉的公共风险就会丛生。
一般而言,专业监督是其他监督的基础,具有计算机软件一样的功能特性,可以应用于其他监督之中。而财会监督则类似于底层软件,司法、审计和统计等专业监督无一不是以财会为基础的,司法证据、审计依据和统计数据离不开财会监督的保证。财会信息失真,其他监督也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监督也会失效,其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财会监督聚焦监督体系基础环节,通过与其他监督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优势。在党的统一领导和党内监督引领下,财会监督能够助力人大行使监督权,经济主体层面的财会监督则能够为统计监督奠定数据基础,单位财务层面的财会监督可以与审计监督实现衔接与互补,并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提供核查依据。
四、以法治化为引领强化财会监督
关键词:高校财会 职业道德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13-02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群体以及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的总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容: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主要体现在: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和不做假账。
一、高校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工作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更是贯穿于高校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财会人员在高校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高等学校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一名合格的财会从业人员应该自觉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更要在职业行为上奉公守法,尽职尽责;不仅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履行好岗位职责,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对财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财会人员内在素质的要求。因此,加强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必须下大力气开展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并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切实提高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水平。高校财务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够做好账,理好财,服好务,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二、目前高校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
高校的财务部门是学校对内对外的服务窗口,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关系到学校对外的形象,关系到学校在师生员工心目中的形象。从目前高校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看,虽然总体上是好的,但在财会从业人员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财会人员服务意识差、服务不到位,不团结周围同志;有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财务分析、成本核算增收节支和贷款风险等问题研究不够;有的会计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得过且过,不负责任;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法规和业务,工作效率低,在工作中出现严重差错;有的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丧失立场,不能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偷税、漏税、截留资金、私设小金库、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个别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严重丧失职业道德,为追求私利,监守自盗、贪污、挪用公款。
三、高校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一)建立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就是人们或组织根据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对财会人员的从业行为的进行判断。可以采取单位内部测评、自我测评、服务对象测评的方式进行。也可引入第三方会计组织的评价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能使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处于社会、单位和个人的监督之下,有利于财会从业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这里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领导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起好示范作用。领导如果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高,职业道德好,就会影响并带动财会从业人员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试想如果领导违反会计法规又怎么能要求财会从业人员执行会计法规呢? 二是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奖惩机制,将评价结果与奖罚措施有效结合起来。建立财会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将职业道德考评考评情况记录个人信用档案。
(二)建立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仅靠教育手段是不够的,更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的约束而不断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制定便于操作的,切实可行的职业行为守则。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严格考核和奖惩,确保各种行政规章及道德守则在实践中得以落实,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并将考核情况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要加大《会计法》、《公司法》、《金融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人员,该吊销会计从业资格的要吊销,该给予行政处分的要给予行政处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追究。
2.健立健全多元化监督机制。首先,加强国家监督。税务、审计、银行等监察部门应当严密配合,加强经济活动的监管,促进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检查和监督。第二,加强社会监督。由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监督,履行“经济警察”职责,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第三,加强内部监督。不断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财会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结合政风行风建设,主动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并将相关意见及时与有关财会从业人员进行沟通。
(三)健全会计岗位轮换制度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会计岗位的轮换不仅是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手段之一,也是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轮岗制,可以促使财会人员学习掌握多种岗位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工作水平,增大岗位人员的替代性,做到人才的综合运用,有利于防止财会人员长期在一岗工作,因利益驱使而放弃原则犯错误,出现贪污腐化行为。因此,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换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内部监督;有利于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利于提升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但由于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方法等都要求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在岗位轮换时重点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置合理的岗位流程和轮换周期。二是要执行严密的交接流程。
(四)强化在职财会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纳入财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中,贯穿于财会从业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首先,要抓好会计法律法规的教育。《会计法》是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是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法》有关规定具体化,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本规则和方法。通过学习,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其次,要抓好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的教育。高校财会人员充分要认识到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对工作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师生员工服务热情周到。财会人员在与钱物打交道的同时,也是在同法律法规打交道,遵纪守法是财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方针政策、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学习,才能提高政治理论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防腐抗变的能力。
总之,加强高校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内部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在学校整个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适应《会计法》和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强高校财会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途径,提高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高兰.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初探.财经纵横,2009(2)
2.刘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1(4)
3.郑燕玲.新时期高校如何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
4.戈金义.浅谈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今日科苑,2007(5)
一、新会计制度概述
为顺应财政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财政部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拟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1月1日新会计制度正式实施,目的在于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新会计制度结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对会计事项、会计计量、经济业务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范,对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财务报表编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新会计制度注重会计政策与制度的匹配问题,完善了传统制度的结构体系,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在资产计价、负债核算、收人确认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惯例相互匹配,符合国际会计工作管理和国际财会工作惯例。因此,新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新会计制度的出台是一种必然。
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分析
颁布实施新会计制度后,使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产生了巨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主体的改变
确认会计主体是开展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首要条件,我国传统会计制度并没有对会计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仅仅是将会计主体看作预算资金的活动。新会计制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完善,要求在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明确主体对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与明确事业单位资金流向。
(二)会计要素的改变
传统会计制度资金的收付记账法决定着会计要素,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存结三个方面。新的会计系统扩展和改进了传统的会计要素。覆盖原来的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中包含的负债,净资产和其他元素。新的会计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会计制度的缺陷,为事业单位提供基础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效率,也有利于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和国际接轨。
(三)会计报表的变化
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制定过程中,传统会计制度仅仅是明确规定了资金的收入、资金支出与资金给付方面的内容,并依据这些内容做出资金活动表和经济支出明细,但是还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财务报表体系。新会计制度除了覆盖传统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中的内容,还对事业单位负债表即会计报表辅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报表基础上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会计辅助报表等,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报表分析水平,更好的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服务。
(四)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上的变化
传统的事业单位记账方法只是简单地记录资金的来源和分配方式,是一种针对资金的收付来进行记账,资金的实际使用和来源二者是相等的,这种方法适合于用在资金来源单一且分配方式十分简单的情况,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财会工作的实际要求。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提出新要求,采取借贷记账法,这对传统会计制度采用以收付为主的单一记账方法无疑是一种创新,不能符合当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充分的发挥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事业单位综合效益。
(五)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
在预算资金核算方面,传统会计制度只使用预算资金,计算单一这一手段不符合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和资金来源渠道,容易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企业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新会计制度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预算会计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对各项资金的时间差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将事业单位的收支、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等方法归类为预算管理中,有效弥补了传统会计中预算管理方式的不足,不仅可以管理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同时,还能够在具体的劳动分工管理中进行细分,从根本上提高其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这样使事业单位中的财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进而有效推动了事业单位各方面稳定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应对新会计制度变化的有效对策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报表,也改变了事业单位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财会工作的变化,事业单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重视新会计制度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薄弱,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也是如此,因此,财会工作中财务不明、审核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新会计制度中要求事业单位需要随时掌握财务问题,管理者及财会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新会计制度需要全面的掌握,将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进行详细分析与理解,落实新会计制度管理方法,并且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用财会工作来对经济效益实现真正促进与带动。因为只有上级领导引起足够注重,才能保证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使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加快掌握新会计制度中的各项指标,才能确保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与应用,为其后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财会工作的监督
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复杂,任务繁重,为促使财会工作尽快适应新会计制度,实现事业单位财会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安排合理的监督人员,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监督人员在工作中,主要监督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性,一旦发现工作中有与新会计制度相悖之处,就要及时进行解决。只有重视监督工作,才能使财会工作与新会计制度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了事业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
财会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发展中重要的资源,新会计制度也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只有具有较高的素养和专业的财会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执行新会计制度。因此,事业单位需要进行特殊培训,让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新会计制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同时,有必要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财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财会工作更加圆满完成。
关键词:统计方法 财会业务 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核算成本、货币计价、制作报表等发展到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现如今,企业会计业务正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问题。统计方法具有简洁、清晰的特点,将其应用到企业财会业务中,必能有效提高财会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一、统计方法概述
统计方法指的是在收集数据后进行整理、分析,对数据反映出的问题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得出结论的方法。统计方法一般利用数理统计推断原理,对被统计对象的特征进行测量、描述和分析,并建立出相应的数据模型,以此进行分析。
一般而言,运用于企业财会业务的统计方法主要有四种: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主要有同一指标纵、横向对比和计划指标对比,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比例分析法统计起来较为方便,结果也更简洁明了,可以得到较为深刻的分析数据,相对于比较分析法来说更科学简便;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项目金额和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差额分析法和连环替代法都属于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一般用于分析各个影响财务指标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各个因素的影响状况,计算出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影响结果,排列每个因素的顺序,方便以后进行代替。
二、统计方法在企业财会业务中的应用
(一)用于财务预测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不得不转变其经营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其中,对未来的预测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统计方法不仅能够检查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漏洞,还能将多层次数据放在同一平面进行比较分析,全方位判断结果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预测。
在进行财会预测时,工作人员通过整理企业财务活动的数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客观影响因素,以及参与者的主观判断,得出所需要的信息,并运用统计学中数量管理的某些方法,对即将举行的活动进行进一步预测,提前进行规划并加强控制,保证市场的稳定和服务的全面。很多经典的统计方法都可以用在财务预测上,例如单变量分析、条形概率模型、回归分析法以及多元判别分析等。
(二)用于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财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指的是工作人员在开展核算工作时,对某些特定合作对象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其主要利用监督货币计价等方式,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事前、日常、事后监督。除利用价值指标对货币进行监督外,还包括对货物进行监督,以保证货物的安全,公共财产不会受到损失。
会计监督需要做好财务分析以及管理工作,并对数据进行系统整合,这就需要运用统计方法来提高核算水平。例如,财务部门的财产清查工作、依法纳税金额的统计、对企业各项投资以及决策的对比分析和研究都会用到统计方法。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财务数据的监督和审核,常常用到抽样计算的方法,以保证结果的准确程度。而以统计平均数为基础的移动平均法,在存货计量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用于财务分析
要想切实提高财务信息的应用价值,就要应用统计方法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经营的状态和成果数据是以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众所周知,财务报表是一个无法主动显示任何信息的静态数据,对报表的评价分析也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统计方法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将静态的信息转化为动态的评价,从而对未来的经济趋势和企业发展走向做出预测,以提醒管理者注意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除此之外,统计数据在企业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评价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各类比率都是由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员工工作状况、客户市场情况等都可以通过整理统计数据得到,并根据数据展现出来的信息拓展财务分析的范围,从而明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发展。
(四)用于管理会计
将管理会计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也就是企业内部决策性会计。管理会计在预测财务问题,控制企业发展,分析经济数据和评价信息内容等方面都运用了统计方法,从而大大拓宽了统计方法的应用范围。
其中,在计算成本花费时可采用统计方法;而在分析公司财务情况时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在核算存货量时则可采用加权平均法与移动平均法等。由此可以看出,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并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统计知识。
三、应注意的问题
再严密的工作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时时保持警惕。下面列举了两项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加强收集和整理信息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是一项很重要的商业机密,虽然国家规定上市公司需公开财务信息,但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是不会公开的,公开的信息利用价值也非常低,所以信息系统一直未被建立。我国应积极建立一个专业采集信息的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向社会各界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经济信息服务。其中,我们必须要使用到统计方法,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或是积极开发更适合实际情况的分析软件。
第二,明确分工。现在有一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仍处于混杂的状态,这就造成了会计不够深入统计也不够完善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数据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明确分工合作,加强统计和会计人员的交流,使其在职能上相互帮助,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统计和会计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始终处于相辅相成、交叉运用的情况,统计方法运用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提高了工作质量,扩展了工作范围,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萍.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1(05).
关键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原则;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131-02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企业保证资产完整安全、经营活动合法合规、经营管理有效有序和规避经营风险的在内部建立的所有管理方式的总称,它包括企业各职能部门和财务、会计、审计等各方面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当然,企业在建立和执行内部监督制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所遵循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特点不同,所以它们所需要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就不尽相同。企业在制定和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时,首先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适应性原则,也就是企业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应该充分契合自身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从企业真实情况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保证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适应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制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时要科学合理、适用,能够便捷操作和执行、控制和检查,还要依照具体的实施情况和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保证发挥有效作用。
3.必要性原则。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内部会计监督作为中国经济市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无论何种体制的企业、单位,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和补充,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4.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就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能和法律法规相冲突,其建立和执行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及行业规定进行,不得逾越法律之外,更不可故意进行和法律规定相悖的经济活动,触犯法律法规。
5.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企业建立和执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有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保证制度发挥有效作用。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等,保证制度制定的比较合理可行,在所有资源统一协调协作下,能够实现管理目标;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处的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社会、自然环境等大环境,比如经济形势、法律政策、行业动态、技术进步、自然环境等,保证企业制度符合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促进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6.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是制度体系必须能够全面系统地包含和规范该企业的所有会计工作,能够涉及和管理到会计事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从而保证会计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
7.先进性原则。企业制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还要能够便于调整和补充,随时注意经济市场、法规政策和行业情况的变化规律,吸引新的内部会计监督思想和手段,善于抓住良好的机遇,把握形势发展脉搏,使企业能够与时俱进,符合形势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
1.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由于财会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比较低,他们做不好会计事项内部的监督工作,有些财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有些没有责任心,有些不遵守职业道德等,他们在会计工作中,由于对财经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透彻,缺乏对会计事项的正确分析和会计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使得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有的往往为了明哲保身,对发现的错误也不言明;还有的甚至为了谋取私利勾结不法分子,弄虚作假,不顾企业和国家利益。
2.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没有强有力的保障。尽管在《会计法》中规定会计机构和人员有纠正和制止违法收支的权利,就算违法行为涉及到企业领导,会计人员也同样有责任上报披露,否则要承担责任。但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会计人员执行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害怕向上反映惹怒领导,不反映又因为失职承担责任,无论怎样做,合法的工作权利和利益都无法保障。
3.现实环境的限制。虽然法律赋予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利,但是在社会现实中这种权利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比如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拥有很多资金调配的权利,会计人员也仅仅被看成是被雇佣的员工,只要厂长、经理一声令下,资金的去向都是会计人员无权干涉的,这样虽然限制了开支失控及相应责任追究问题,但是这会使得会计人员失去监管财务开支的权利,也没有了应有的责任感,最后内部会计监督也只能成为空话。
三、加强与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方法
1.注重学习和规范工作。企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要注重内部会计监督相关知识的学习,利用一切资源,比如书籍、报纸、网络等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和新理念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对内部会计监督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自己相关理论知识积累和实践工作能力,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和顺利展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注意规范财会工作,严格按照企业相应规章制度的规定开展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从而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合法、规范、高效展开。
2.健全重大经济业务的管理制度。(1)资金监管制度。对企业资金尤其是大额资金采用全程动态监管的方法,利用财务总监和经理相互合作和制约的关系,对重大的经济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和报告才能通过,从而很好地监控可能会出现的财务风险,比如筹资、投资、资金调拨、大额合同签订、大型固定资产购置、产权转让等可能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事项,从而保证企业经营自和财务总监职责与监督工作的有效实现。资金收付要以真实业务发生为基础、加强资金的会计系统控制、不得设账外账、严禁设立小金库、严禁资金体外循环、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的全过程业务。另外,财务总监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以管理企业资产为中心,对企业日常财务活动尤其是资金流动进行全过程监控,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工作的及时性、全面性、经常性和有效性。(2)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应该严格规定企业资产申领和使用程序、资产清查盘点规章制度和资产记录账簿保管的原则等,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企业规定资产管理制度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合理界定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范围。在会计工作的所有细节中渗透对资产的内部会计控制,对其计划、购买、验收、运输、入库、保管、交付使用、投保、运行维护、清查、处置直到完全退出企业的整个过程,建立合理的核算、管理流程,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和报废,要在其使用、管理和财务部门间进行明确的责权规定,对其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流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加强赊销管理,并建立起严格的评价考核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员工薪酬及职务晋升、评优、调岗、辞退等的依据,作为提高内部监督的手段。第二,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资金再监督制度。尤其针对涉及较大数额的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的资金要注意事中和事后的再次监督和盘查。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守通过审核的物资采购计划进行资金调拨和支付,并对采购部门的工作进度进行严格的跟踪监督。在采购部门完成采购后,要对其提交的记录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对账,严防、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
3.注重和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和廉政建设。首先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财会队伍素质就要坚持财会人员聘用持证上岗原则,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其次企业要严格设立各项财会人员规整制度和会计法规,并要求所有财会人员严格执行;第三,要采用会计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出现问题有人可查、有责可追;最后要对所有在岗的财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包括相应财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内部会计监督意识的灌输,会计工作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培训等,帮助财会人员提高工作能力、端正工作态度、办事公正清廉。
4.健全会计部门内部稽核和牵制制度。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稽核制度,明确规定:稽核工作的结构形式及各项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方法等。同时设立内部牵制制度,也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将钱账分开进行管理,应规定: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担任出纳工作的人员不能同时担任会计资料保管、稽核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记录工作;负责签发支票、登记现金收支情况的会计人员也不能参与银行账的对账等相关工作;涉及到财物和款项收付、结算或者记录中的任一一项工作,都需要两人或以上人员分工操作。比如在物资采购方面,需要采购部门列出采购计划书交由经理和财务部门专人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出纳进行物资采购资金的调动和拨款,再由一位财务人员对资金拨出信息、物资采购信息进行登记和完成归档工作。
5.调整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创新工作。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其制度的及时修订完善,才有利于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1)做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和重要事项的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制定组织机构控制与管理、业务操作控制与管理、电算化系统维护控制与管理和会计资料管理控制等规章制度,并要求所有会计人员严格执行。还要注重新技术和理念的引进和应用,尤其是会计电算化先进技术和新型系统、软件的推广;(2)注重企业会计风险的“防、堵、查”。做好对企业内部会计事项事前、中、后的控制和监督。对会计部门核算涉及到的各项业务、各个部门和岗位进行日常和周期检查;利用企业现有审计、稽核、监察等部门,建立一支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由最高领导者直接指挥的审计委员会队伍,监督各个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建立配套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3)在会计核算中融入强有力的会计监督。企业的会计核算和内部会计监督应该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在建立严密的会计职责权限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会计控制系统,将会计核算与内部监督、会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业务联系起来,做好对财务收支和重要事项的事后再检查监督,将监督融入到核算全过程中,从而真正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晋.对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