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商的盈利模式

微商的盈利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商的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商的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烫伤 家庭为中心 护理干预 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40例烫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烫伤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共收治了48例烫伤患者,从中选取4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40例烫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2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15个月-4岁,平均年龄(2.32±1.21)岁;平均烫伤面积11%;8例浅Ⅱ度烫伤,12例深Ⅱ度烫伤;观察组2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15个月-4岁,平均年龄(2.97±1.15)岁;平均烫伤面积10%;9例浅Ⅱ度烫伤,11例深Ⅱ度烫伤。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方面。

观察组2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按照要求仔细填写护理评估单,对患者的睡眠习惯、身体状况、心理情绪、营养状况以及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种族、文化差异都会影响护理的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经济问题、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用药错误、护理不当、误诊等情况,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2)环境护理。烫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身体疼痛感明显,再加上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所以会表现出极度不安的情况,甚至会剧烈哭闹。所以,护理人员要针对烫伤患者建立家庭式病房,为患者营造温馨的治疗环境和住院氛围,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患者的房间需要独立配置卫生间,24小时提供热水,同时在病房内设置闭路电视,播放儿童比较喜欢的动画片,墙面要暖色调,最好搭配卡通图案或者五彩缤纷的壁画。在儿童生日或者节假日时,为患者送上祝福卡或者小礼物,让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在医院有家一样的感觉。

(3)实施责任护士制。明确指出每名护理人员的负责病床和患者,每隔两个月更换一次护理人员,每位护理人员大约负责5个左右的烫伤患者。责任护理人员要和主治医生一起查房,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确保医护沟通交流一体化。护理人员也可以让患者的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吸收家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护理人员要经常到病房看望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尽量满足,以自身的专业性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健康宣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解释和烫伤有关的治疗,让患者了解烫伤的预防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烧伤换药工作中,对烫伤外露部位进行良好的护理,同时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等食物,促进伤口可以尽快愈合。

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事先制定一份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前,让患者匿名填写,年龄太小无法独立填写的患儿由家长代为填写,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本次研究共发放40份调查问卷,回收40份,有效率100%。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得到的所有实验数据和资料都经过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s)表示,经过t检验,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5.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

20

7(35.0%)

5(25.0%)

5(25.0%)

3(15.0%)

60.0%

观察组

20

9(45.0%)

8(40.0%)

2(10.0%)

1(5.0%)

85.0%

三、讨论

烫伤是低年龄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会因为玩火、热水袋使用不当、热汤、热粥不慎打翻、开水等原因而导致烫伤。“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是指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在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充分突出家庭的重要性,不仅要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还要让家长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满足患者情感上的需要。此外,儿童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家长是儿童的监护者,家长的行为、情绪、对治疗的信心、掌握疾病护理知识的程度等,对于患者治疗过程中以及出院后的照护质量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家长和护理人员、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烫伤患者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烫伤患者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君丽,韦琴,李艳青,王飞华,喻淑香,潘兴翠.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应用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4(3):322-325

[2]唐利华,韦琴,李君丽,杨少丽,邹文萍,覃幼玲,覃美淑,凌凤蔓,杨春红,陈郑,宋洋洋.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及延续性护理在非重症哮喘患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1):961-964

[3]尹娟鹉,石绍南,李凤辉,唐芙蓉,谭玲芳,张晓.“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癫痫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0):135-137

微商的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0-006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0.14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同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不可否认,与世界一流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尤其是在盈利结构、盈利能力以及多元化盈利模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的经营环境相比,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单一的利差型,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发展,中间业务结构简单、品种较少。同时,受到市场准入、分业经营与存贷款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是利差主导型[1]。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自己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受体制等限制和制约较多,导致整体经营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自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促使商业银行向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迈进。但要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还“任重道远”。

2.混业经营方面。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资源和市场可以共享,协调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己经有了“新突破”,例如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等,但是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考虑,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

3.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虽然部分商业银行有所建树,出现了向着技术含量更高,产品特性更强,需求层次更多的发展趋势。但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同业产品的复制性和对存贷业务的依赖性,缺少自主创新成分。

4.盈利模式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迅速,但利差收入仍是收入的首要来源,利差收入中又以批发银行业务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因此,利差盈利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货币中介机构,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中国银监会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占比43.3%,远大于其他类型银行。截至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与上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9.2%,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2013年实现净利润8627.23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天赚23.6亿元。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第一,信贷利差基本稳定,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较为稳定的利差收入;第二,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大量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明显增长;第三,重视信贷风险防范,主要表现在拨备覆盖率下降、贷款损失准备减少和不良资产水平较低。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效果还不够理想,2013年末,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1.15%,占比仍然偏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发展、经济增长以及银行自身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远高于经济增速,但高速增长的盈利模式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速对现有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在2013年中国财富500强所创造的利润中,银行业利润总额占比达到50.2%,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3.7%。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从63.15万亿元上升至151.35万亿元,增长了2.4倍;税后利润更是从0.58万亿元增加到1.74万亿元,上升了3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这种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动摇了银行的定价地位。根据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利差的变化情况,估算出我国银行业利润将会少25%左右。

(二)经济增速放缓对经营效益形成压力

2014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仅为7.4%。虽然二季度在“微刺激”的带动下,内需各部分有所企稳。但是7月投资和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为0.68%,是3月以来最低的环比增速,而房地产市场仍旧低迷,这些同时表明下半年经济再现下行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发展时代;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犹在。这将不断减少了银行利润增长的机会,同时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

(三)金融脱媒趋势不断侵蚀银行传统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脱媒”越来越突出,银行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在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上,虽然各类金融机构不尽相同,但在各方面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余额宝、财富通等货币基金的横空出世,侵蚀了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阿里贷、人人贷等网络贷款的层出不穷,侵蚀了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截至2013年末,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机构已达250家,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更是异军突起,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7%。

(四)准入制度的放松倒逼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

随着银行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放松,加剧了我国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自2006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逐渐加大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但是为了履行当初的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及机构投资者的管制和限制逐步放松和减少,特别是近期新的QDII2和RQFII试点的推行。同时,2012年4月,前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中央己统一思想要打破银行垄断,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2014年7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等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民营银行的开闸,大大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机会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机遇。面对新的变化和趋势,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不断确立新的盈利机会。

(一)公司业务的机会分析

1.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大型企业的规模和地位决定了仍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具有全面的金融需求。预计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型企业客户中收益超过1万亿元。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金融服务应向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服务转型,其重点是建立综合营销机制,加大作协力度和提高决策效率,加强个性化金融方案的定价能力。

2.对于中型企业而言。银行对其定价能力较具有相对优势,而中型企业本身也潜力巨大,是有待挖掘的宝藏,预计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从中型企业的收益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中型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因此,要针对中型企业的特点,建立健全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风险政策、方法和工具。

3.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有显著作用,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对象。小微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向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转变,建立健全适合于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工具,避免小微企业升级为中型企业后的客户流失等。

(二)零售业务的机会分析

1.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服务渠道和模式的变革。2013年末,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18亿人。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是未来银行的必争之地,其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提高精准营销能力,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提高快速迭代创新能力,让客户在不同的渠道上享受一致的服务体验等。

2.私人银行客户以其高收入将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据201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财富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有百万富翁家庭237.8万个,较去年增加了82%。私人银行业务转型的根本在于建立健全高效的服务平台和运行机制,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隐私保护、投资理财等特殊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将越来越重要,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信贷也发展较快。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应吸取以往部分产品资产质量不高的教训,找准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熟悉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等业务

1.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3年末,全国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到10.24万亿元,理财产品来源广泛;保险业资产总额、托管证券市值及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8.29万亿元、15.36万亿元、10.91万亿元,资产管理需求旺盛。因此,构建资产管理平台,有效衔接供给和需求,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尤其是发挥银行的专业优势,提高在资产托管和养老金等领域的资产管理能力。

2.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海外银行和小型银行提供拆借、清算、支付、现金管理等服务,预计到2015年,金融机构客户将带来超过800亿元的收入,贡献45%的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收入。应将金融机构客户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梳理和整合相应的管理流程和资源,研发和优化相关的服务和产品,适应高效运作和频繁交易等要求。

3.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国内银行带来巨大商机。在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及投资相关的结算量将达到9万亿元;在人民币清算服务上,未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将在境内进行最终结算;在人民币交易上,资本项目的放开必将诞生人民币在案市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研究分析,创新服务和产品,提前谋划布局,把握市场先机。

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基于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会的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和特点,本文认为推动盈利模式转型的措施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加快公司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针对大型企业客户。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牢牢把握债券发行、股票承销和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新机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高综合定价能力,促进交叉销售;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同时拓展上下游客户,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发展。

2.针对中型企业客户。将其作为独立的客户群进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银行对中型企业的定价优势,不断提高中型企业客户的贡献度;创新中型企业信贷和风险政策,完善风险工具和手段,抓住中型企业关键风险点;帮助中型企业转型,立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部分投行业务,为中型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

3.针对小微企业客户。优化完善小微企业经营模式,坚持向零售化和批量营销转型,切实提高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充分借助政府、协会、产业群等优势,引入风险池等缓释手段,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风控能力;围绕小微企业发展周期,在发展初期协助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在成熟期拓展其上市融资的机会,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二)加快零售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银行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银行的资金、信息和信用媒介的传统优势;把银行服务与智能手机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在线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在服务理念上,从产品销售向财富规划转型,实现“融资”与“融智”并重,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致力于私人银行客户的隐私保护和资产增值,建立面向客户的投行、信托等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增值服务领域;同时嫁接零售、对公和资产管理等渠道和业务,促进交叉销售。

3.把握消费金融发展机会。适应经济结构转型、收入分配改革和扩大内需等变化,充分把握消费金融需求,科学分析个人贷款及信用卡分期等产品的风险及机会,严格防范欺诈和违规支用风险。

(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树立正确的风险收益平衡的观念。站在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角度,处理好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以我国整体风险水平为标准,各银行统一的风险偏好,清晰、一贯地加以传导,并维持和谐稳定局面。

2.研究制定面向不同客户和产品的风险策略。在统一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客户和产品,明确相应的风险政策,制定相应的授信、审批标准。

3.研究制定科学的资产负债结构策略,优化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流动性缺口管理,提高全行整体流动性管理水平。

(四)加快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1.加快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和客户的不同生命周期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并嵌入业务流程,形成体系化的运行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

2.积极打造资产管理平台,提高资产管理能力,满足公司、养老金、个人及私人银行等各类客户的理财需求。发挥集中运营的优势,充分调动保险、信托、基金等子公司的作用,并依托第三方,建立统一的资产配置及管理平台,拓展业务范围,丰富资产供给。

3.研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或资产管理业务部门,整合本行及子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能力,不断优化与资产管理相关的风险体系,提高运作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适应监管要求的变化。

(五)加强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1.制定产品创新规划,明确产品创新战略。建立清晰的产品创新策略,坚持“自主创新、引领为主”,强化产品组合创新,充分体现差异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2.确定产品创新的重点。牢牢把握国家经济转型主脉,充分发挥整合与联动的优势,全力抢占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链式金融等创新领域。尤其是要加大小微企业、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战略新兴业务的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3.建立有利于产品创新的体制机制。切实发挥相关职能机构的组织、推动和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各级行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产品研发和需求驱动相结合的创新责任体系。对于重大产品研发,组建银行跨部门的任务型团队,加强协作,提高效率。加大产品创新激励力度,加强产品创新队伍建设,培育以鼓励创新为核心要素的产品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微商的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一流教育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换言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是社会适应性的高低。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 aoo4 y号文)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经验。

1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好局面。对熟悉经贸知识、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据权威部门预测,我国人世后有7种人才走俏,其中商务英语类人才占第三位。目前,社会急需能胜任涉外商务第一线工作的大量人才。人事部门根据各类全国性专业协会有关资料的统计,预测本世纪初我国急需的人才中,国际商务人才位居前列,尤其是熟悉国际商务的外语人才。

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对外经济往来非常频繁,其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多。在广东的外贸部门、金融部门、以及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大中小型企业中,涉外商务活动极为活跃,导致对商务人才的极大需求,同时也对商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商务知识、国际服务意识、工作语言(特别是外语)的水平和沟通技巧以及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知识能力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必须是具有国际竞争意识、既通晓外语又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系统的商务知识,熟悉文秘工作,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商务英语课

程体系

2. 1课程设置模块化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依据,以社会未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和办公设备操作能力为核心,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复合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法,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块化体系,首先学习通用英语模块,后经专门用途英语过渡到商务课程模块和办公技能模块,以体现语言与专业学习的规律。本专业全部课程由五个模块构成:

1)语言类课程模块。这是本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中心模块,通过英语听说、综合英语、写作及翻译等课程的学习及语言强化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2)商务类课程模块。本类课程强调通过一系列涉外商务、贸易、金融、营销、管理、商法等课程的学习及校外实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商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办公技能类课程模块。本模块是学生赖以实现其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及日后从事商务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基础,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电脑,运用电脑从事涉外商务活动及使用其他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4)公共类课程模块。本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5)专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本模块课程主要是选修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拓展专业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

以上五个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系统性,又有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国际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形成科学、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结构。

2.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根据课程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学生的三大职业核心能力得到加强。

1)针对语言类课程模块,设置了以强化语言能力为目的的实训课,如:英语语音强化训练、英语口语强化训练、英语综合能力强化训练。

2)针对商务类课程模块,设置了基于网络软件的单证缮制、商务见习、商务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3)针对办公技能类课程模块设置了办公软件操作及考证培训、中英文打字等实训课程。

2.3产学合作,实现学校一就业岗位的“零过渡”

周济部长在2002年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为了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学生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即真正“职业人”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实现。 为此,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本专业建立了运行良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场所、提供真实的就业演练舞台,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实现学校一就业的“零过渡期”。

2. 4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把职业资格考证纳人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3构建“三个课堂”的育人体系,打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它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由于现代社会的岗位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

3. 1第一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出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商务英语专业根据社会市场调研、企事业专家的建议、毕业生反馈、对外交往等及时了解和洞悉社会一线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教学软件等,丰富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思想,培养学生学习、调研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不同课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演讲、课堂辩论和项目研究等形式开展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在商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分析、总结案例,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校内及网上图书馆以及相关项目的企业与社会调查进行口头汇报,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商务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训课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由教师提出教学任务、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办公技能的培养,训练学生熟练操作电脑、网络和现代办公设备,以英语为工具开展商务运作和文秘业务的能力。

3. 2第二课堂活动锻造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

1)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本专业定期邀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及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到校内,就相关专题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树立学生职业意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未来的就业岗位有较全面及正确的认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本专业重视在学生中开展高品味、高水准的第二课堂活动,坚持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浸润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如科技文化节、挑战杯、开口讲英语等及系内组织的英语广场、英语配音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与教学工作联系紧密,有效地把语言技能、英语知识和相关知识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学工作有较好的反拨作用。

3)抓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①通过新生人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契机,灌输职业使命感。

②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③开设就业指导课,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大一开设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大二开设社会调查、择业观和择业心理等专题;大三开设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分析、求职技巧等课程,增强了指导的实效性。

④为了使毕业生能顺利踏进职场,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开办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微商的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2009年底,微博服务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由于微博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其用户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增长是以社交网站用户的流失为代价的。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研究显示,2011年微博活跃用户数量将达到1.5亿,中金公司预计新浪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8000万。相信微博将成为具有媒体和社区特征的扩展性平台。虽然市场更为关注微博的名人效应,但中金公司的研究显示,即使对于新浪而言名人账户占注册用户的比例也不到千分之一。

重在长期竞争力

微博是一种同时具有媒体和社区要素的服务平台。借助众多名人用户带来的名人效应以及新浪作为领先门户网站所积累的媒体优势,市场开始认同新浪微博的影响力。无论是独立第三方还是中金公司的研究都显示,新浪在微博的社区性质方面也是市场领先者。

评估一个微博平台的竞争力至少要看四个要素:注册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用户活跃程度以及用户浏览时间。

新浪微博在活跃用户数和用户浏览时间方面远远领先。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0年新浪在活跃用户数方面占有56.5%的市场份额,在浏览时间方面拥有86.6%的市场份额。

由此可见,一方面,对拥有多个微博账户的名人来说,新浪微博是他们的主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微博粉丝是草根用户,新浪微博用户较高的转发和评论率预示着新浪微博很有机会成为一个具有更多社区功能的互动平台,这对维持新浪微博的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

盈利模式持续创新

新浪微博目前出现了六大盈利模式,分别是:

一、关联广告;

二、实时搜索盈利模式;

三、捆绑销售盈利模式;

四、与新浪其他业务结合,进行交叉销售盈利模式;

五、同第三方网站分享流量,尤其是在线电子商务和在线视频盈利模式;

六、同应用程序开发商和内容提供商收入分成。

随着平台的规模不断扩大,盈利模式将有持续的创新和变化。对于以用户为主的平台而言,随着平台规模不断扩大和用户粘性不断提高,可以对接各种新兴业务和盈利模式。尽管运营时间不长,但新浪微博平台已经在整合团购、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等新兴服务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现在仅仅是开始

微博的发展不仅可以持续,还会继续升温。在可预见的未来,微博将会更加流行,功能会更加强大。使用频率更高、互动性更强使微博更有机会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媒体平台。

微商的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最近在采访一些初创型公司时,当问及其公司计划什么时候盈利时,绝大多数企业的回答是:我们现在不考虑如何赚钱,最重要的是先把用户规模做上去,有了足够大规模的用户,企业自然就会赚钱。

用户模式≠盈利模式

“就像腾讯、FACEBOOK一样。”一位被访者如是说道。

这种发展方式可以称其为用户模式:通过大量的投入,快速积累大量的用户群,然后利用这一用户群,与企业的商业模式结合,产生最终的盈利模式。其中,YouTube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那么,是不是积累一定的用户规模后,企业就一定能找到盈利模式?

其实未必。

以SKYPE为例,如果从用户数量来看, 后的8年间,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以至于最终被微软所收购。

由此可以看出,用户模式和盈利模式并不一定能划等号。“用户模式和盈利模式之间其实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十个之中最终只有一两个能够跨越这一鸿沟。”上海天演网络公司任鑫说。

那么,如何才能跨越鸿沟呢?

专业能力、业务能力至关重要

其实,连接这两者之间的大桥就是良好的产品和服务。

但很多企业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巨大的用户数就等于盈利模式。为此,他们不惜投入大量资金,疯狂烧钱,意图在短期内聚集起大量的用户群。但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做为支撑,即便拥有了庞大的用户数,最后也会流失。

开心网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这家曾经风靡一时的SNS企业,最高峰时的用户数量过亿,但由于缺乏好的商业模式,盈利一直是困扰其的最大问题。而且,用户也在不断流失之中。

究其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商业模式不成熟,产品和服务过于单一,增值空间太小。可能很多人会质疑:腾讯不是成功了吗?

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腾讯可以说是国内互联网企业之中,最懂产品、用户服务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这从腾讯通过模仿不断推出的新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出:几乎每一款产品和服务都能够稳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之上,而且,在模仿的基础上,还不乏一些创新。

以腾讯的微信为例,国内最先推出的这类产品是小米科技的米聊,但腾讯在模仿之后,在原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的创新:例如漂流瓶、摇一摇、秀二维码等。这些新的功能使得微信迅速超过了米聊,并将其远远抛在身后。

而腾讯之所以能够作出这些创新,一是因为其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二是因为其对用户的需求有很透彻、深入的了解。

而这两者结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企业的专业能力、业务能力,而这才是保证用户模式能够成功转化成为盈利模式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在创立之初,可以不知道自己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也可以把迅速积累用户规模作为短期内的首要目标。但是,在积累用户规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的积累。这样,在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将这些用户数迅速转变为盈利模式。

其实,这点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对于服务于企业级用户的传统软件企业和IT方案商,同样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