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人际交往的技巧

简述人际交往的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人际交往的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人际交往的技巧

简述人际交往的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动教学;实践;效果

1 问题的提出

上学期参加“增城市华侨中学首届教学能手教学新星”评比活动后,教学处陈主任在进行活动总结时指出,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究性的学习,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旧模式,有些探究是应该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见解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问的技巧,少一些简单的、判断性的提问,避免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或者“不是”的简单反应,多一些需要思考、需要推理、需要论证的探究式提问,少一些“定位球”式的提问,少一些“大合唱”的提问,多注意提问对象的分配,并给学生思考和回答以等待和期待,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对学生的回答,少一些漠然或简单评价,多一些言语的、目光的、表情的、体态的鼓励。结合参赛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我进行了反思,感悟很多。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于“苦读+考试”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满堂灌,实质上是灌输式。回想我参赛所上的公开课《基本营养物质》时,提了很多个问题,看起来有问有答、课堂气氛很活跃,然而,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我决定进行互动教学的实验课题,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讨、实践、研究。

2 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得到调节,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及个人环境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3 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及实践过程

3.1 强化目标意识。由目标指导教学,为了使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落到实处,每一节课,我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生,这就要求了解学生兴趣,了解学生所掌握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关程度。准备导入,要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建构好桥梁,并展示目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应该学什么,做到师生有的放矢。通过引导自学探索小组交流获得反馈总结评价动手练习等环节,来消化、掌握知识,达到目标,使师生均获得满足。

3.2 教法和学法结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多向交流”“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是互动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独立学习,然后师生、生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统一。戴维·伯姆认为,互动的价值,不完全在于探究学习新知识,也在于借助言语信息的交流整合思维,还在于养成倾听、尊重、宽容他人的人文精神。

我主要通过以下做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选择教材的核心部分进行讨论。教材的核心部分是重点、难点,通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讨论,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眼,以动促使学生思考、探索新知识。

(2)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学生与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把他们融于小组这个集体之中,他们的差异性得到互补,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自我学习所产生的疑问置于群体互动之中,挖掘了学生内在的智力优势,发挥了小组学习主体的互动、互补功能,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中以优带后、共同提高。

(3)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以组为单位、用创优争先的方法,鼓励小组之间竞争,把同学之问由竞争对手的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在互相帮助、检查和鼓励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

3.3 互动教学模式应用的案例:例如在进行《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时,我想到,在以教材为本,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教学的知识点内容固然重要,但能否把这些内容从“直接告知”变为由学生“自行归纳、讨论”呢?能否将关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的重要实验设计成学生探究性实验呢?如果能设计出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动”起来,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教学实录(片断)如下。

4 开展互动教学的效果

4.1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通过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带动了后进生,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教与学的负担都轻了,双方有了良好的愿望,充满了信心,师生能够自发交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

4.2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增强。互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学、实践、讨论等方式来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在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自学、课后复后三个环节上反复抓,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达到了乐学、会学、善学。

4.3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过去,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也束缚了学生,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教学的实施,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由学到做,由做到创,积极思考,重点讨论,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4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运算能力、周密的思维习惯、提取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所任教的班级中高二(10)班调查统计:高二分班时,该班的平均分(102.80分)、合格率(13.6%)均是全年级最低,优秀率(79.7%)也倒数第二的。而经过一个学期互动教学式的学习,在期中考(108.64分)、期末考(57.28分)中该班均列年级第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及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简述人际交往的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幼儿 游戏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17-02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对幼儿身心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是以直接感知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单一枯燥的练习,让幼儿厌烦,游戏让幼儿在娱乐中练习,在娱乐中学习,以此激发兴趣,既能提高感知能力,又能促进智力发展。随着幼儿游戏教材的进展,应时不时地更换一些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如提供一根竹子、绳子,幼儿可以把它当成一匹马骑来骑去,乐此不疲;一条彩带,幼儿可以把它当作大灰狼的尾巴,玩起了大灰狼吃兔子的游戏。

游戏可以陶冶幼儿的情趣,激发幼儿对美的兴趣和情感。如在区域活动中的美工区,教师可以提供彩笔、剪刀、各色纸、报纸、油画棒、双面胶等材料,引导幼儿用灵巧的小手设计出各种服装、装饰品,并将这些服装、装饰品提供给表演区的幼儿。通过让幼儿当一名小小设计师的游戏,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和想象,从而设计出各种奇特、漂亮的表演服装。表演区的幼儿穿上各种奇特的服装,戴上漂亮装饰品,从中感受美,在感受美的基础上,上台表演节目,当一名小明星,从而表现美。

游戏不仅要让幼儿感受美,还要让幼儿学着表现美,在感觉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美。如要让幼儿表现春天的美,可以先带幼儿到户外、田野感受春天的美,春天的变化,如柳树发芽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等,先感受春天的变化,再利用让幼儿当一名小画家的形式,把“美丽的春天”画出来,表现春天的美,从而促进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二、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集体游戏能够给幼儿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如:在游戏中如果轮到幼儿自己唱歌、演个小节目、讲一小段故事,或者需要表达意见时要敢于表达。这种机会在家庭中和在集体中有所不同,在家庭中幼儿如果坚持不干会得到妥协,但幼儿在集体中就会遭到排斥。经常参与集体游戏的幼儿会变得落落大方、敢说敢唱。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一次《影子》的活动中,当我问幼儿影子是什么时,幼儿很茫然。故事讲到这时就平淡地结束了吗?不,这时我带领幼儿走到外面来寻找影子的变化,玩捉“影子”的游戏,幼儿认真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他们感觉很奇妙,我又加以指导说,你只要有时间,早上、中午、晚上,或者不同的时间观察一下你影子的变化,幼儿很有趣味的跳呀、跑呀、玩得非常的高兴,幼儿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从游戏同伴那里看到自己,也能够感觉到游戏同伴对自己的影响。为了让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幼儿必须与其他游戏者共同商议主题、分配角色、制定规则,幼儿在这当中无疑就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另外,幼儿在反复模仿的过程中也就逐步学到了从事一些社会活动的基本技能、技巧和常识。在玩“当医生”的游戏过程中明白了乱吃东西、蹬被子、喝生水、饭前便后不洗手等等不好的生活习惯会导致疾病以外,还学会了人际交往必备的礼貌用语。如在“玩玩报纸”游戏中,要求幼儿找到好朋友两个一起来运球。两人用一张报纸把球运到对面去,看哪组最先到达终点,中途不能让球掉下来,哪组掉下来了,要重新开始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即要求孩子通过人际交流能力来寻求伙伴,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让他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身体发育

游戏在进行过程中,往往要求幼儿能够动起来。户外游戏还能提高幼儿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可见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幼儿在玩“沉浮”的游戏中就了解了水的浮力,在玩“小磁铁找朋友”的游戏中能知道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点。幼儿在触摸、操纵各种游戏材料的过程中能发展自己的感知能力。在解决游戏的种种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简述人际交往的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非语言交流;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84-02

前言

人与人交往中无法缺失的就是语言。语言的魅力不仅在于那带有各种感情的语调,更是在于语言带给人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交流时,不仅需要有声语言,还时常需要无声的话语,例如肢体动作、形态、表情等。这些语言之外的交流手段被称为非语言交流,也被称为人体语言。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无声的语言交流更能起到奇妙的作用,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细腻的情感、态度。

语言学家把非语言交流分为了四种类型,分别是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客体语。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图书馆是一个神圣、安静的地方,自然应该保持安静,尽量不要说话,这时候非语言交流就能派上很大的用场了。

图书馆员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可能传递着信息[1]。如果能掌握其应用技巧,这些非语言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价值与作用。以下是我们针对于非语言交流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技巧和作用所做的调查研究。

一、非语言交流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

(一)非语言交流使图书馆保持安静的读书氛围

图书馆一向被看作“读圣贤书”的地方,为了给每一位读者都创造安静的读书、学习的氛围,图书馆服务工作使用非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图书馆员应自觉遵守这项规则并努力营造更好的就读环境。当读者遇到困难时,用行动帮助其解决困难,当有读者大声喧哗时,用动作和手势制止他们的行为。图书馆员应安静地办公、整理图书,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为图书馆营造安静的读书氛围,展示图书馆员的精神风貌。

(二)非语言交际可以创造更得体的服务

人与人间的交流往往是“无声胜有声”,一个眼神或许就能会意,一个动作就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读者来到图书馆并非完全是为了学习,除了满足补充知识的要求外,更是想享受一种氛围、一种服务,享受在雅致的地方读书的惬意。了解了读者的精神需求后,图书馆员更应灵活运用非语言交流,努力为读者创造更高水平的服务。同时在服务中,图书馆员也会达到与读者的深层次的交流,使读者更为满意。图书馆员应通过读者的表情动作,来解读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以使服务更周到细密,应善于体会读者的非语言内涵,并能够得体地表达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用非语言交流细腻地表现对读者的服务。

(三)非语言交际有利于培养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修养

非语言交流是在不使用语言文字的条件下实现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如果说语言文字考验着说话者本人的涵养,那么非语言交流更能深刻体现图书馆员的素质与修养。语言可以矫饰[2],一个人的表情、眼神、态度却是难以伪装的。图书馆员的服务是否全心全意、周到耐心,是读者完全可以体会出来的,这就更要求图书馆员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从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种赞许开始,塑造完美形象,用动作行为来展现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二、如何在图书馆服务中应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

(一)“眼语”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是非语言沟通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人与人之间最常见的就是眼神交流,眼睛里能够传递出许多话语,因此是否掌握了“眼语”这一技巧,是图书馆员服务成功的关键。

在图书馆,经常出现读者找不到自己想找的书的状况。这时候图书馆员要细心观察读者的表情态度,以及神情变化[3]。如果读者总是在文学刊物附近寻找,则要想办法知道读者找的究竟是哪一种文学刊物,并耐心帮读者寻找;如果读者总是在音乐或书法读物附近寻找,则要确定读者的目标,缩小搜索范围。图书馆员应示意读者走过来,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与要求,努力尽快把书找到,使读者安心阅读。

当图书馆有读者议论、喧哗、高声说话时,图书馆员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读者,可以用目光与之接触,来提醒、劝告读者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议论或者交谈。

图书馆的书籍常常无故遗失,图书馆员应注意防止这类现象出现。常用目光来扫一遍读者,既可以随时发现读者是否有别的需求,又可以给在书上乱写乱画甚至撕书的读者以警告与制止。有了与图书馆员的眼神交流,读者自然能够文明阅读。

能体现眼部交流作用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需要图书馆员认真总结与归纳,充分发挥非语言交流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也是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方式。

如果读者面对的是一张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脸,怎么会愿意与图书馆员进行交流呢,也无法以愉快的态度进行阅读。而如果读者看到的是一张亲切、微笑着的脸庞,即便有烦心事也会一扫而光的。这足以见得面部表情在交流中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享受各种各样的服务的时候,服务者的面部表情总是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去餐馆吃饭,服务员的表情冷酷烦躁,客人的兴致立即就没了;来图书馆读书,如果我们图书馆员的面部表情冷漠、没有耐心,读者的雅兴也就消失了。因此,对于图书馆员来说,不仅要有娴熟的业务能力,还要有时常微笑着的表情。

当读者急切地询问所找书籍的位置时,图书馆员要微笑着,耐心地引导其找到;当读者高声讲话影响他人时,图书馆员要平和亲切地制止读者的行为;当爱书的读者在临近下班的时候仍旧不想离开时,图书馆员应微笑着耐心地邀请其明天再来……我们相信,如果图书馆员能够调整好自己的面部表情,一定可以使读者更加满意。

(三)“体势语”

“体势语”也是非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图书馆员合理地运用动作、姿势、手势、动作等,可以既准确又礼貌地与读者进行交流,这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是很重要的。

图书馆员需要避免僵化的动作表情,并善于运用合理并准确的动作、姿势来使读者明白自己的意思,与之达到更好的沟通。动作与手势要避免过于简化,否则给读者的印象会很抽象,也要避免过分夸张的姿势,这会很容易误导读者,使读者产生误解。运用“体势语”要优雅得体,避免不良的姿势或动作给读者带来负面情绪。

当读者需要找到自己想读的书籍时,要善于用“请、这边走、稍后”等手势来引导读者;当部分读者高声讲话扰乱他人阅读时,要善于运用“嘘、不要讲话、保持安静”等手势来礼貌制止读者的行为;当读者准备离开时,要善于运用“这边出去、慢走”等手势来表达对读者的尊重。另外,当读者传来会意的目光时,图书馆员也应用“微笑、点头、招手”等动作手势来回应读者。当有年长的读者前来咨询提问时,图书馆员应“微笑、站立”来表达尊敬。当没有读者前来咨询提问时,图书馆员也应保持亲切、彬彬有礼的姿态。站立时不要双手插兜,也不用双臂交叉在胸前;坐着的时候不要跷二郎腿,也不要晃脑晃腿。这些动作都不够庄重有礼,会产生读者对图书馆员的距离感,不利于读者与管理员的交流与沟通。

适宜的动作手势可以营造图书馆员与读者的良好关系,同时也能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四)“空间语”

我们通常所说的空间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应用于人际交往中,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词“人际空间”,也就是我们与对方的间隔距离。“空间语”也是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4]。

一般来说,人与人交往时所隔的距离总是能够表达其亲密程度。如果两者相隔一米之外,则多是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如果两者相隔0.5米到1米之间,则被人认为是朋友或亲人;如果两者距离亲密无间,则也表现了其关系的毫无间隙。而假如过分与对方亲近,则有可能使人感到厌烦,甚至感到隐私被窥探而产生一种压迫感。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空间语”。合理应用好这种无声的语言,将对我们的服务有极大的帮助。

在图书馆里面,当你发现一个座位上已经有了一本书,通常就不会有人去坐了;如果图书馆员在读者周围高频率走动,则会使读者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受打扰的感觉而影响其阅读;而如果图书馆员总是离读者远远的,看也看不见,则会让读者丧失向图书馆员寻求帮助的想法或者信心,甚至不由自主地也疏远起工作人员了。这都说明作为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一定要准确把握读者的心理,既不要距离读者太近而使之产生压迫感,也不要距离读者太远而使之产生疏远感。同时,图书馆里面的设施与书籍、柜台等,一定要摆放合理,不要在空间上给读者不好的感受,而降低读者对图书馆服务水平的评价。

三、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步上升。因此,对于图书馆来说,不仅仅要具备种类多而全的书籍、采购设备先进的设施、还要注重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这种服务尤其需要良好的非语言交流。只有本着为读者服务的态度,努力提高相应的职业素质,善于运用得体的态度姿势,并且用心尽心地用行动来使读者满意,才能拥有更优质的服务。图书馆是一个求知的殿堂,我们服务人员一定要做到用心、耐心,用非语言交流营造温馨优雅的读书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雅娟.非语言交际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运用[J].现代情报,2009,(12).

[2]王小林.非语言交流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2012,(10).

简述人际交往的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视话剧;形体语言;运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33-02

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话剧表演,都要用到非常多的形体语言,如此才能够保证整场表演的完整性、连续性和流畅性。可实际情况是,在进行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时,表演者要么因为自身原因经验少、不用心;要么因为客观原因场地、环境、人物等的影响,对肢体语言运用得不好,导致表演效果乏味,使作品缺乏吸引力,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影响了表演的效果。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就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中怎样运用形体语言进行了探究,归纳出几点有效的建议和方法。

一、影视表演、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简述

形体语言不管是在影视、话剧表演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作品表演更生动形象,表演效果更好。也能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人际交往更顺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美好。同时还有利于我们了解他人的一些肢体语言,对生活和事物具有更准确的判断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归纳实际生活中的形体语言特征。其实形体语言是具有一定规律的,我们在生活和表演中要掌握形体语言的规律,才能更好生活,更好进行表演。

在进行话剧表演时,表演者的语言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特点,让观众更准确地了解人物特征。可是,话剧表演中语言表达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表演者的形体语言,如:动作、神情、形态等也非常重要。作为话剧演员,如果要提升自己的表现能力、表演水平,就要在日常训练中多了解、细品味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规律;作为一名观众,如果要更好地欣赏话剧,提升对话剧的观感,就要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仔细琢磨表演者的形体语言规律。总之,形体语言对于话剧表演和观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形体语言在目前的话剧表演中基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即身势语言、情态语言和空间语言。这三种表现形式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笔者将对每一种形体语言形式做详细叙述和说明。

(一)空间语言作为形体语言的一种,一般情况下也被称为无声的形体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就要通过一个标准来对距离空间做出衡量。而且,大多数人认为,空间语言具有抽象性,如果在话剧表演中加入空间语言,会达到更佳的演出效果。

(二)具体来看,身势语言包括人们肢体表现出来的所有动作,如头、肩、臂、腰、腹、腿等人体部位所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是身势语言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通过观察他人的身体动作就能明白其要表达的含义,如果把这样的身势语言融入到话剧表演中,并能很好加以利用和展现,那么一定会增加作品的艺术色彩,增强表演的效果。所以,在话剧表演中,表演者要高度重视身势语言的运用,这样才能高效发挥身势语言的优势与价值,提高话剧表演的艺术效果,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表演者在进行话剧表演过程中,常常会将身势语言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演者通过腰、腹等部位的不同动作来展现剧情,这是保证话剧表演连贯性的需要。二是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比如,演员表演时捂着脸,观众可以领会为害羞;演员擦拭脸颊、额头,就说明人物很累,出了很多汗;演员反复挠着头发,表现为遇到了困难,很着急,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等。由此可见,身势语言对于话剧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身势语言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表演者的姿态语言,它对话剧的舞台表演效果和演出质量都非常关键,观众往往通过姿势语言来理解话剧作品的内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势语言和行为,人们可以判断出对方的道德水平和学识修养;在话剧舞台表演中,姿态语言是演员表演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所谓情态语言,是指表演者通过脸部表情的变化而形成的语言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因为,人类的情感情绪具有多样性,这就导致人们心理也存在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而这一切心理情绪都是可以通过脸部的情态语言来表现的。

三、影视表演、话剧表演中演员的形体语言运用的相关问题

在众多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中,许多表演者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对形体语言运用的能力不强。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即自身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两者中,自身原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表演中,演员自身学识水平、专业素质、艺术修养匮乏,同时又没有积累深厚的表演经验,对于表演技巧掌握得不熟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呈现出来的表演机械、呆板、程式化,无法与观众交流,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大大影响了表演的效果。

四、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中的语言技巧特征探究

(一)贴近生活的语言和动作作为表现手段。话剧的台词将生活中的语言进行了放大,人物的独白是潜台词的外化。在舞台表演中,配合着表演者的形体动作将台词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表演对手进行交流;二是与自己或想象中的对象进行交流。

(二)在表演^程中,演员语言表演不需要乐谱,而且也不需要借助任何乐器伴奏。语言表演节奏的快慢、缓急,完全是演员根据自身的表演经验,经过多次实践,反复琢磨推敲,并且根据现场观众的情绪和反馈情况,以重复和即兴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来把握和表现的。话剧演员每表演一次,语言就改进和提高一次,前一次表演中的不足可以在下一次表演中改正,而且它还以贴近生活的舞台语言和舞台动作作为创作的手段。因此,在话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表演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不断推陈出新。现在的话剧舞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共同发展,欣欣向荣。

五、结语

如何让话剧演员进行有效的形体语言训练呢?笔者认为,作为演员,首先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还要进行艺术修养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做好发声技巧的处理。其次,作为一名演员,还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交际和舞台表演中留心观察,认真了解,探索出形体语言的运用规律,这样才能呈现出更优秀的表演。

参考文献:

[1].形体语言: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不可缺失的表达:浅谈《形体语言》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把握[J].电影评介,2011,6(15):88-89.

[2]姜婉婷,隋欣.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J].艺术研究,2013,9(2):67-68.

[3]闰晓旭.例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3):99-100.

[4]朱平洋.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与研究[J].艺术科技,2014,27(1):194-194.

[5]吕t啸,谭弦.影视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4,(36):361-361

[6]龚佳丽.从游戏训练到表演创作――基础训练课程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戏剧之家,2016(20).

简述人际交往的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