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干预的内容

心理干预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干预的内容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心理干预

冠心病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诊疗方法,但多数患者对此缺乏了解,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对手术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对6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1]评定并进行综合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均系我院1997年7月~2000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0~82岁,平均58.2±12.3岁,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排除脑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及家族史。将6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4例,其中性别:男20例,女14例;婚姻状况:已婚28例,未婚2例,丧偶4例;年龄41~80岁,平均58.6±12.5岁;文化程度:初中9例,高中12例,大专以上13例;农民10例,工人11例,干部13例。对照组34例,其中性别:男22例,女12例;婚姻状况:已婚27例,未婚1例,丧偶6例;年龄40~82岁,平均57.8±12.9岁;文化程度:初中9例,高中10例,大专以上15例;职业:农民9例,工人10例,干部15例。两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及文化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术前一日对患者及家属讲明治疗目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危险、治疗过程大致内容及需配合的内容。干预组①健康教育。从确定患者行介入诊疗开始,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术前教育及具体的术前指导,包括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冠心病的发病原因,介入治疗的目的、意义、手术方法、术前备皮的内容及重要性;介绍术前练习床上排尿、咳嗽的目的,术前术后的饮食要求及术后注意事项;请已做手术的恢复期患者现身说教,根据患者的理解程度,重点讲解指导有关内容。②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患者互助治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性心理治疗。③放松训练。采用放松技术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尽量解除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和紧张。

1.3 评定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评定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分4级≥45分为界值,抑郁自评量表(SDS),除测查内容与SAS不同,项目及评定依据与SAS基本相同,以≥40分为界值,采用SDS和SAS在患者手术前后进行两次评定;用自制的调查表,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 果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焦虑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后,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3 讨 论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但因患者缺乏对这方面信息的了解,术前会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多项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而抑郁焦虑恐惧也是手术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2,3],因此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消除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研究表明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不恰当认知进行纠正,结果发现心理干预能有效的稳定病人情绪,消除抑郁焦虑,同时也改善了躯体症状[4]。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焦虑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子宫肌瘤;围术期;心理干预护理;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作者对25例新近在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Uterine Mycmfla,UM)患者进行了专项心理干预护理,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情绪量表评估,并与未接受专项心理干预护理的UM患者(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辽宁省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UM患者。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UM。②有手术治疗适应症。③填写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各种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各种恶性肿瘤病例。②术后出现严重合并症患者。③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本文共入选UM患者49例,年龄27~55岁,平均(43.40±4.68)岁。

1.2 方法

1.2.1 UM专项心理干预护理方法 入选对象按照接受手术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UM手术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组另行专项心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①术前访视及心理评估:UM术前访视患者,进行心理量表评估,了解她们的心理情绪问题。②健康教育:告知患者UM手术重要及必要性。③心理支持:在围术期进行个体化心理支持,包括互动沟通、交流。④与亲属协同干预:对患者亲属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协助解决各种心理情绪障碍。

1.2.2 心理情绪评估量表选择及其使用方法 本研究心理情绪评估工具使用“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大症状因子。评估后,计算出下面指标:①SCL-90总分;②总均分;③阳性项目数;④阳性症状均分。SCL-90量表评估时间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内进行。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本研究收集到数据进行处理,心理情绪各项评分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对比,P

2 结果

表1为两组UM患者围术期心理情绪各项评分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两组UM患者术前SCL-90量表各项评分指标分值接近(P均>0.05),干预组术后SCL-90量表各评分指标均明显好于术前及对照组同期结果(P均

3 讨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UM较为理想的途径之一,女性子宫是维持性特征及执行器官功能的重要腔体,将其切除后,一方面术后容易发生疼痛及各种并发症,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对UM

作者单位:110005辽宁省妇幼保健院

手术认知不完整,担心术后影响夫妻关系,这两方面问题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表现为抑郁、忧虑、悲伤、紧张及焦虑。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是治疗及预防这些负性心理情绪的较好方法。作者连续选择新近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UM患者,将她们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另行专项心理干预护理,包括了术前访视及心理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支持、与亲属协同干预等内容,作者发现,干预组术后SCL-90量表各评分指标均明显好于术前及对照组同期结果。这些现象提示,专项心理干预护理可明显改善接受手术治疗UM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这与国内其它一些类似研究[1-4]结论一致。

总之,UM围术期的心理干预护理十分重要,后者可以显著改善接受UM手术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妇婴医院及大、中型医院相关科室临床中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余文平. 心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4(7):2-4.

[2] 曾馨文.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1,9(5):150-152.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来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是关注幸福与最佳机能的领域,主要是针对积极的个性特征以及主观体验等开展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对于身患心理和生理疾病的人来说,需要愉快、满意、快乐的积极情绪,积极、乐观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克服心理问题。大学时期作为个人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很多大学生都会面临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学业压力、情感困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为此,各大高校应该进一步利用积极心理干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一、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虽然积极心理干预对解决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积极心理干预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在大学教育应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大多数高校进行的积极心理干预教育内容较为狭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个性的发展方面、职业选择方面等进行指导,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为教学依据,针对的问题大多数是负面的,向学生介绍的也都是问题的消极面,这就导致积极心理干预教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其次,高校积极心理干预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大学心理课堂教学,以少量的专家讲座和心理咨询为辅导教育方式,这就使得高校内部的积极心理干预与学生的日常学科学习分割开来,甚至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干预只是心理干预教师负责的教学内容,没有将其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中,积极心理干预教育与整个校园文化资源、家庭教育资源不相关,很难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在实际的积极心理干预教育过程中,高校对积极心理干预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因为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如何减少人们的心理痛苦,忽视了个体本身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而积极心理干预则强调通过唤醒人们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来预防各类心理问题,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过分关注理论性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使得积极心理干预效果不佳,没有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再者,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将其他学生排除在积极心理干预教学范围之外。

二、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首先,积极心理干预可以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让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心理拓展训练让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人际交流帮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沟通,形成新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通过积极心理干预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干预教育中,让其发现自己区别于他人的自我调节、自我成长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成长。为此,各大高校还必须将积极心理干预教育与整个学校的工作融合在一起,将积极心理干预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以帮助每个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最后,积极心理干预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传统的心理干预教育中,主要关注如何让每个学生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且尽量避免各类恶性事件的发生,教育主要局限在解决问题的层面。然而,相比传统心理干预教育的滞后性,积极心理干预则更注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强调大学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生某一时期的行为表现,而应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去分析他们是否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可以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是否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积极心理干预以此为标准去教育学生,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应对各种压力,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各种难题,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增强自身的幸福感。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病态和主观幸福感成为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主观幸福感,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对其进行诸如积极体验、美好回忆等方面的积极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其在面临困境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勇敢地面对现实,而不是自暴自弃。为此,各大高校应该利用积极心理干预有效引导大学生的心理,提高其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董耘,李萍,朱孔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5,(11).

[2]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2).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第4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2005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前社会竞争加剧,各种思潮起伏跌宕,人们的价值判断更为多元,高校学子承受着身心发育、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内外压力,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共识,许多学校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医学化、简单化,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够丰富等,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院近几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心理测量为依据,以课程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为内容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开展心理普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我院于2006年下半年购进惠诚大学生心理测验及档案管理系统(V6.0),对06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测,通过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下一步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预防提供科学的根据。表一是我院使用心理健康量表UP工为06级新生进行测试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第三类结果)及心理比较健康(第二类结果)的学生所占比例总数达82.18%,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有明显心理问题、心理不健康(第一类结果)的学生比例仅17.81%,且在实际排查过程中我们可根据详细名单跟踪调查这些学生,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另外,我们还根据心理健康量表SCL一90的结果,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列举如表二,从表二看出我院06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上。量表的2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探询自杀意念的问题,在这道题目上有2.31%的同学可以认为有中度以上自杀意念。我们为这些同学建立了完备的心理档案,并将重点学生的情况向学院反馈,共同跟踪帮助。心理档案为学院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积极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学生心理问题有时候会引发的严重后果,因此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注重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以心理普测结果为依据,对筛查出来的同学及时与各系沟通,由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各系一起采取干预措施。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包括从信息采集、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一整套方法。成立了由院领导、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系部、卫生所、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危机干预机构:组建由班级辅导员、学生心理信息员、专兼职心理老师共同参与的危机干预网络;建立了心理信息员反馈制度。通过日常观察有心理异常的同学,及时制定干预措施进行危机干预.保证学院能够及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还对各班心理信息员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三、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院从05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用心理学》的选修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构建课堂讲授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功能。每学期学生上课人数达到450人以上,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同学们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丰富,而且能够联系实际,互动性强,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认识。

四、扩大心理咨询扭盖范围,增强咨询队伍专业能力

为确保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效果,我院大力加强对心理咨询老师的培养,每年对各班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及危机干预知识培训。目前中心专兼职老师中,多数持有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学院还不断选送咨询老师参加各种短期的业务培训,增强咨询老师的业务能力,确保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

分类号B849;R395.4

灾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它往往与危机共同存在。灾难事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本身极大的超出了社区和个体的应对能力,灾难事件不可避免会导致易感个体继发各种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灾难事件后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可以分为6组相对独立的后果:1)灾后特定精神障碍;2)非特定的悲伤反应;3)其他健康相关问题:4)长期慢性的生计相关问题:5)资源丧失;6)青少年特定问题。其中,灾后特定精神障碍是国内外研究最为集中的一个领域,灾后特定精神障碍主要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以及自杀等。

1 灾后特定精神障碍

1.1 急性应激障碍

ASD指的是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2日至4周之内发生的急性精神障碍。ASD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灾后一般症状群、分离性症状群、再体验症状群、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和回避症状。之前的研究表明,灾难性事件后ASD发生率从3.9%~33%不等;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1998;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马宁祥等,2008)。去年,我们对“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和“5・12”汶川地震后灾区群众开展了ASD现场诊断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结果提示,完成ASD现场诊断和干预的“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22.6人中,年龄最小为6岁,最大为82岁,平均39.49±14.94岁。“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中ASD发生率为9.73%,伤员中主要以再体验症状群(45.58%~53.10%)、灾后一般症状群(42.48%~53.54%)和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群(22.12%~7.08%)为主(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2008)。完成ASD现场诊断和干预的874名“5・12”汶川地震后灾区群众中,年龄最小为7岁,最大为94岁,平均33,54±17.50岁。“5・12”地震后灾区群众ASD发生率为12.59%,灾区群众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为分别是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群(54.69%~68.76%)、灾后一般症状群(31.69%~7.21%)和闯入症状群(29.41%~35.81%)(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马宁祥等,2008)。

两次灾难性事件的结果比较提示,4・28胶济铁路事故的直接受害人群ASD发生率(9.73%),与5・12汶川地震中灾区群众ASD发生率(12.59%)相当。而两次灾难性事件在ASD的五大症状群发生分布上则存有较大差异。5・12汶川地震灾区群众的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高发,这可能与此次地震的特殊类型有关,余震不断是警觉性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的再体验症状群的高发,可能与伤员直接暴露于惨烈的死亡事故现场有关。这提示灾难事件类型的不同和灾难事件发生时的相关时间、空间因素均可能是ASD各症状群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灾难事件发生1月后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在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体系中,两者在症状标准上具有较大的重叠性。同时两者在病程标准上又作为一组疾病的两个阶段出现,ASD限定于2天至4周内,而PTSD特指符合症状标准达1月以上者。Galea等(2005)回顾了自1980~2003年24年所有的灾难相关PTSD文献,人为灾害事故后受害者PTSD患病率从25%到75%不等,而自然灾害后的相关人群PTSD患病率从5%~60%不等。我们对5・12地震灾区安置点群众的回访结果表明,来自重灾区的安置点灾民PTSD的5月时点患病率为PTSD发生率21.3%,灾区青少年PTSD的5月时点患病率为10.21%。

由于PTSD的高度致残率及病程慢性迁延的特点,因此灾后PTSD的防治已成为各国灾难事件后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认识PTSD的高危因素,则是PTSD防治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我们的结果表明,5・12汶川地震后女性、有亲属伤亡、存在重度财产损失是灾区灾民ASD的高危因素,而少数民族、低年龄、受伤、亲人受伤、家庭财产损失、对余震的担心程度则是青少年PTSD的高危因素。结果提示,灾后减少伤亡、降低灾区群众财产损失,以及给予女性和儿童特别关注,有助于降低灾后ASD和PTSD的发生。

1.3 抑郁症及自杀

抑郁症被认为是灾难事故后的第二位常见精神障碍,抑郁症也是灾难后PTSD的主要共病之一。灾后抑郁症研究仅次于PTSD,36%的灾难相关,ON学研究均对抑郁症做了报道。如同灾后PTSD的患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文献报道灾后抑郁症的患病率从5.4%到52%不等。然而,可以确定的是灾难性事件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增加棚关人群羁患抑郁症的风险。两个研究同时在9・11事件后的第六个月对纽约普通居民进行了电话调查,6月的时点患病率分别为9.4%和12.4%,均显著高于美国普通人群6.6%的抑郁症一年患病率

自杀是灾难事件发生时紧急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精神卫生学问题。Krug等(1998)回顾了自1982年到1989年美国377个郡县灾难事件发生后自杀率4年变化情况,结果提示洪涝、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后自杀率均高于往年。其中,洪涝灾害发生后人群自杀率四年内较前期显著增加,发生飓风灾害后自杀高风险期主要在灾后的前两年,而地震灾后自杀的高峰期发生在灾后的第一年,地震灾后第一年内自杀率较同期增加了62.9%。Chou,Huang和Lee(2003)报道发生在我国台湾的1999年地震中的受害者自杀发生率是非受害者的1.71倍,地震受灾区域人群自杀发生率是非受灾区域的1.31倍。灾难后自杀问题不仅与灾难中的资源丧失、长期慢性的生计问题、其他躯体健康问题相关,PTSD,抑郁症等灾后特定精神障碍的发生亦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NCS的数据提示,PTSD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是其他个体的6倍,19%的PTSD患者有自杀企图,提示灾难事件加强精神卫生服务对自杀预防的重要性。

2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2.1 PTSD的自愈倾向与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灾难事件发生后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

之一,便是尽可能降低灾难事件对个体心理的远期影响,降低灾后特定精神障碍的发生率。然而由于个体本身具有的自然康复能力,因此是否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以及提供何种类型的心理危机干预,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争论较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Silver等(2002)的纵向研究发现,9・11恐怖袭击后纽约州之外的个体刨伤后应激症状从2月时的17%很快下降至6月的5.8%。几乎所有的PTSD心理治疗的文献均提示,等待治疗组PTSD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识别灾难中的个体是否自然康复,成为是否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以及采取何种类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关键。此项研究中同时指出,个体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是其创伤后应激症状是否得以自然康复的重要因素。North等(2001)结果也提示,早期的应对策略失能可以预测3年后的FFSD发病率。

另一方面,个体在灾难事故后存在的PTSD中的c类症状(即,回避症状和麻木症状),对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另一项的研究提示,PTSD中c类症状对PTSD的最终诊断具有极高的预测价值,同时c类症状还可以预测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生,以及是否存在共病情况和社会功能不良等。灾后存在PTSD的回避症状及麻术症状的个体往往不能很好的利用社会心理支持网络资源、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被认为是其最后结局不良的主要原因

因此,灾难事件发生后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利用社会心理网络资源是病情能否自然康复的关键。

2.2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评估

现场心理危机评估是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的一项重要内容,快速、有效、人性化的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危机干预整体的成败。从精神卫生的视角,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评估应着重在于是否能够及时发现PTSD的潜在人群。然而,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工具。心理危机三维筛选评估工具应用最为广泛,分别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总体评分,但未针对PTSD开展相关筛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对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缺乏有效的区分度。Bryant等(1998)年创制的ASD访谈工具,虽然对于ASD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是不能很好预测PTSD的结果。Bryant等(2000)年使用的ASD自评量表,可以预测PTSD的发生,但又缺乏特异性,有1/3得分在参考评分水平以上的人并没有发生PTSD。评估工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ASD本身并不能够准确预测PTSD发生的问题。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PTSD中C类症状同样可以很好预测包括PTSD在内的特定灾后精神障碍的诊断。因此,灾难事件中开展PTSD中C类症状的评估可能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3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主要包括紧急事件晤谈、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和信息再加工治疗、精神动力治疗等。

2.3.1 紧急事件晤谈(CISD)

CISD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用最为广泛,其主要目的是加速灾难中个体的康复过程。CISD之后人们又提出了CISM的概念,将原有的CISD的单一访谈治疗的概念,扩展为多成份的整体干预计划,包括灾前培训、CISD、随访及个案管理等内容。然而CISD早期干预的效果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一项系统综述结果提示,CISD治疗并不能提高其康复进程,甚至会产生进一步的损害让灾难中个体变得更为敏感。导致个体丧失自然康复的机会。有人更是直言,CISD并非是一个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在危机干预时不应该被常规使用。

然而也有人指出CISD作为CISM的一部分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是积极有效的,之所以前期的研究认为CISD没有效果,甚至产生负面的效果,可能是因为CISD的使用超出了其使用推荐的时间宙,以及CISD的操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培训等原因造成的。目前国内心理危机干预实际工作中CISD亦是开展较为广泛的,CISD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个体的负性情绪反应已成共识。之前的研究结果提示,严格掌握CISD的使用时间窗、CISD干预人员的培训以及是否有着一个整体的紧急事件管理计划(CISM)至关重要。

2.3.2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是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和灾后PTSD防治中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认知行为治疗包括了认知重建技术的成份,还包括了暴露治疗和焦虑管理程序的内容,具体在应用时往往更多的是各种技术的整合应用。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将CBT列为一线的ASD/PTSD防治指南心理危机干预技术。Marks等(1998)对经历不同创伤事件的PTSD患者分别实施了延长暴露、认知重建、延长暴露+认知重建、放松治疗,延长暴露治疗和认知重建治疗均有效。暴露治疗为患者提供了对创伤情景再加工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对创伤情景的情绪反应水平。认知重建则主要通过改变灾难中个体的自动负性认知,让个体重新得以获得安全感与成就感。

CBT在灾难后早期危机干预的应用亦有少量报道。Bryant等(1999)报道CBT同时对ASD和慢性PTSD有效,疗效好于支持性心理治疗。然而,到目前为止CBT在早期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尚缺乏足够研究。

2.3.3 眼动脱敏和信息再加工治疗(EMDR)

EMDR同CBT已经被包括美国心理学会及多个国家和部门列为PTSD防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系统综述的结果均提示,EMDR对FTSD的疗效等同于CBT,而好于其他治疗技术。然而,也有学者对EMDR的提出了质疑,认为EMDR的眼动似乎没有必要,其程序过于复杂,又类似于系统脱敏疗法等,并且对其疗效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

到目前为止,EMDR在灾难后早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报道。我们之前在“4・28”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伤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对诊断为ASD的22名伤员(男性7人,女性15人)开展了EMDR治疗性干预,并进行了干预效果评估。结果提示,EMDR能有效改善4・28胶济铁路事故伤员的惊恐(Z=3.941,p

3 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选择

灾难事件的发生往往并发精神障碍的高发,ASD、PTSD、抑郁症、自杀等成为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内容。综述前期的研究,我们谨慎地提出以下思考。

3.1 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灾难发生后,特别是重大灾难事故后,波及的相关人群往往非常巨大,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则相对匮乏。因此。高危人群的确定是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灾难事件发生后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利用社会心理网络资源是病情能否自然康复的关键。因此,确定是否具备正确的应对策略以及是否能够利用社会心理网络资源应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对象选择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