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建设美学

城市建设美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建设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建设美学

城市建设美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 规划设计;美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2-0028-03

1 引 言

园林规划设计艺术,也可称作造园艺术。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要求,组合园林各种要素(包括材料、空间、时间),联系周围环境并使其协调,形成以园林美为特征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园林建设蓝图,展现蓝图的效果如何,就由它的设计艺术技巧来体现。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艺术,是通过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生动优美的环境气氛。优秀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基本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借助各种造型艺术手法来加强其艺术表现力,进而把现实中的风景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升华为诗情画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

2 城市园林中协调与对比

城市园林中协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明暗等,都可以作为要求协调的对象。景物与景物、景物与环境、内容与形式等诸方面要取得协调,必须有协调的基础,或是相互关联,或是含有共同的因素,或是有相同的属性。协调是形成园林美的重要原则。协调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景要素中的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等在风格和色调上的一致而获得的。运用协调的手法取得统一的构图,更容易达到含蓄与幽雅的美,使园林环境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起来。

差异程度显著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则产生对比关系。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质感、疏密、动静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对比。对比的效果是突出某一点或景观,使之鲜明、显著,引人注目。如在树林边缘配置花灌木。特别是以常青树作背景衬托花灌木,体形、色彩都能产生对比,效果很好,称为烘托对比。需要突出的景物,或色彩鲜明,或位置高耸,以形成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协调和对比只存在于同一性质的差异之间。同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只强调协调而没有对比,则构图欠生动;反之过分强调对比而忽略协调,又难以达到和谐静谧的效果。因此协调和对比在园林中是达到统一的两个对立面,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强调的是构景要素之间的渗透与调和,而不是排斥与冲突。

3 协调统一程度是衡量园林美的标准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做到总体布局上的统一。多样统一又称统一与变化。园林中的构景要素,在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方面,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程度的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十分相似的一些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觉呆板、沉闷、单调。所以要求统一之中求变化,或变化中求统一,即多样化的统一原则。自然山水中,有生物也有非生物,长期以来都是协调统一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内容互相结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景观特色,每一种具有明显特性的景观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凡是真正使人感到愉快的景观,都是由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协调统一。

城市园林的总体布局上,无论是取曲折淡雅的自然式,还是取严整对称的整齐式,或是取混合式(如取混合式还要有过渡与渗透),都要保证全园协调统一。其次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功能分区中的组成部分与分区、分区与全园、全园与周围环境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各功能分区都有它的特殊内容,但内容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达到协调统一。

3.1 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在园林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且制约的因素也较多,但总的是以使用功能和自然景观为依据,以观赏效果为标准。要得体合宜就必须从全局通盘考虑,无论是分区规划,还是建筑、水面、道路、小品的布局以及植物配置,都要服从整体,并保证主体景物的“统治”地位。否则,一物不当破坏全局。所谓观赏“比例”标准,是指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上具有良好适度的关系。其中既包括景物本身各部分之间长、宽、厚的比例关系,又包括景物与景物、景物与环境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两种关系并不一定以严格的数量关系来衡量,而是鉴于人们感觉上和经验上的审美概念。所谓“尺度”既有比例关系,又有匀称、协调、平衡的审美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体形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所熟悉的大小关系。园林中一切景物、设施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的平均身高、肩宽、足长都与园中的许多设施和构筑物有直接的关系。如台阶的宽度、栏杆的高度、路的宽度、大门的高度等,处处都要以人为标准,考虑到人的使用尺度、习惯尺度及与环境的关系。

比例与尺度两者的定义比较接近而且含混,造型艺术方面常常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有时为了整体景观的要求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需要运用一些处理手法根据不同条件安排景物的比例和尺度,这就要求设计者随机应变,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景观效果。

3.2 对称与平衡

自然界中存有两种对称,一种是两侧对称,如人的双手、眼、耳等,植物的对生叶等;一种是辐射对称,如海星的轮生触手,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等。对称的布局往往都是平衡的,这种平衡也称对称均衡。对称的布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在轴线左右完全对称。相互对称的两组景物质感与量感完全相同,如大门两边在两个对称点上种植两株同一品种、同等大小和形状的树木。对称平衡给人以庄严、肃穆、稳定、整齐的感觉。

不对称的两组景物如果外表轮廓相似,但内容、实质并不相同,远望有平衡感,近看并不一样,则是在整体上运用了虚实手法,使之产生平衡感,这种平衡称为不对称均衡。大小不同的两个树丛,分布于轴线两侧,离开支点的距离、大者小、小者大,则能产生平衡感。不对称平衡给人以轻松、自由、活泼的感觉。因此,广泛运用于自然式园林中,大至整个园林布局,小至树丛、树群、散置山石、自然水池的配置,往往不对称平衡的景观更接近自然。

3.3 联系与分隔

城市园林中各个景物与景区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一种是有形的联系,如道路、廊、水系等交通上的相通;一种是无形的联系,如景观的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相互对比等。在空间构图上造成一定艺术效果的联系关系,还要尽力使景物之间、景观内容之间产生内在的联系。

联系是求得园中各个局部组成一个整体,分隔则是因功能或艺术要求将整体划分若干局部。分隔同联系一样是求得完美统一的园林布局的重要手段。经过分隔后的区域,便于布置具有特色的内容,激发人们不同的游赏情趣,还可以产生大与小、开与合、动与静的对比效果。分隔的内容及其手段要配之得当,有利用实墙、建筑等的实隔,也有采用景廊、树丛等的虚隔,设计者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手法,处理好园林中分隔与联系的关系,或步移景异,或小中见大,或相互渗透,互为对景,使营建的园林既有统一的整体性又有适宜的空间感。

3.4 韵律与节奏

韵律与节奏是指由艺术作品中的可比成分连续不断交替出现而产生的美感。它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引伸,除诗和音乐外,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塑、园林等造型艺术方面。创造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园林景观,如等距的行道树、等高等间距的长廊等,即为简单的韵律。两种树林反复交替栽植,登山道踏步与平台的交替排列,即为交替韵律。由春花、夏花、秋花或红叶几个不同树种组成的树丛,便形成季相韵律。园路铺装常用几种材料铺成连续图案,也可产生道路铺装的韵律。园林中的花境,按高矮错落作不规则的重复,花期按季节此起彼落,全年欣赏不绝,其高矮、色彩、季相都在交插变化之中,如同一首交响曲,韵律丰富,节奏明快。自然式园林中的溪流有曲折、宽狭、开合之变化,更有水流湍急、舒缓之差异,形成既有形又有声的生动活泼的韵律与节奏。

4 结 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园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好的园林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关系。好的园林景观首先是美的园林景观,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排除浮躁心理,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继承发展优秀的造园艺术,同时大胆引入新理念,灵活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出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人们居游的园林空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包括风景园林师在内各行各业的共同责任;风景园林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修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美学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进行教学是一神很好的教学手段。作者结合自制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经历,从几方面探讨了课件制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以保证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实用性。

《结构力学》因概念多、理论性强,公式推导、计算过程繁琐枯燥而使学生学习乏味,甚至令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且现在理论教学时敬都有不同程度压缩:如何在缩减了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要向学生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如何打破传统的以教科书和参考书为知识的来源,学生机被而被动的接受粜板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采用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大都是单一的PPTi粜程内容的演示,并没有将澡程体系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制多媒体网络课件。将多媒体和网络相结合,使学生很好地了解 <结掏力学)的课程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实用性。

1 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的框架

1.1 网页制作软件的选择

制作多媒体羽络深件.网页制怍软件的选择比较重要.考虑所用软件要支持多种格式,还要支持视频 ,还要考虑其连接速度等,最终选择Frontpage是出于制作的这个课件基本基于煮孥态,易于操作。

1.2 网络课程 内容设置

在《结构力学》网络漯件的主页设置导航栏,其主要内容包括:主讲人介绍,课程简介,教学大纲 。结构力学教案,结构力学讲义.网络课件,PPr讲稿,综合习题集,历年试卷。模拟试卷,下载专区.疑难解答和动画库等。导航栏主要采用frontpage导航功能确定各信息的层次结构和浏览顺序,通过超链接的方式确定信息问的交叉跳转关系。在整个课件的制作中笔者侧重了网络课件,综合习题集和疑难解答,下面就这几方面的内容作以介绍:

(1)网络课件:在这个栏 目中按照书中的章、节次序编排。开始显示教科书中的总的章节标题,单击章标题后在页面的左侧显示本章的节的标题.右侧显示内容。整个目录还可以扩展,在节的标题下面引入第三层每节的主要内容.树型导航部分的每个标蹶单击后右侧直接显示此标题下的内容。内容学习完后可以回到主页,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其他内容。

此网络课件包括了书中的全部内容大量图片,因此学生可以脱离书本学习。本网络课件在编排全部内容的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幅动画。如在第一章平面体系的几何构造分折一章中,同学们对刚片的自由度的确定存在一定难度.本课件就安插了多幅动画,演示点的自由度、 一刚片、两刚片及多刚片的自由度确定.还演示了约束的作用及可变体系和不变体系,生动地展示了结构力学中难以理解的概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影响线一章中. 学生反映影响线的概念以及机动发作影响线结构位移是如何变化的很难理解,在本课件中用flash自制了多幅动画。分解演示了影响线的形成和绘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本网络课件中还特别重视典型例题的选取。除了课本中的例题外,还精心选取了其他参考书中的典型例题,从多个角度诠释了—个概念或是一种解题的方浃.或是朋一种方法解决多种不同类型的习题,并着重强调 解题步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举一反三或是一题多解.锻炼了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每章的内容后面还附有关于本章内容的一些新知识的探讨和一些小论文的思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感兴趣的同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信息。

(2)综合习题集:针对 (结构力学 》的理论和概念的应用,本都分主要是 《结构力学 》学习后的练习部分,包括了以往 《结构力学》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课件除了借鉴了以往网络课件中的习题模式外,又按照教学过程的要求编排了与课本相对应的每章的练习题,主要分三大类:判断题、选择题和汁算题。判断题和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动手解题能力即对知识的运用的把握。每章练习题都附有简单答案以备学生检查做对与否。在课程的中期及期末备有综合检查试卷四套.总体考察学生在此期间的学习情况。这洋由每章的练习到最后的综合练习形成较完整的练习考察体系,督促学生能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3)疑难解答:本网络课件的疑难解答主要采用留言板的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注册登陆后在留言板上留下所避问题,任课教师会及时准确的回答.如有特殊情况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查看留言板.学生还可以把此问题直接发送到任课教师的信箱。多种途径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结构力学知识。

此外,本网络课件还设有下载专区.主要是让学生能把有利于学习的资源下载下来备用。本专区包括软件下载和文件下载。软件下载主要是结构力学求解器的应用软件,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软件计算一些习题和利用软件绘制结构力学的内力图。文件下载主要包括本课程的大纲、教案和讲义及一些习题和模拟试卷的下载等.这些都为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和掌握 <结掏力学)提供了资源。下载专区中还包括一些动画的下载,本网络课件将所有的动画都收藏在动画库中,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应用和管理。

2 结柬语

本网络课件内容虽已基本包括 <结构力学》的基本体系,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应该加入一些视频,能够讲解结构力学中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使学习者更能理解所学内容;还可以加入一些结构力学中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并且做到及时更新,使学生能够触及到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开闶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 《结构力学》的概念和方法.使学习者体验到网络课程学习的优点。

总之,随着校园网的完善和普及,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其教学过程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在网络教学中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以往的藩输式教学逐步地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的主动学习的模式。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条理强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美学范文第3篇

1.当下小学美术教育及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小学教育艺术教学经历了学科相对均匀,不存在歧视;学科严重分异;分异回归基本三个过程,期间有发展,也有问题。一是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设施方面不做更新,仍旧延续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将美术课束缚在教室,将教材作为美术课的法宝,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忽视了美术教学资源的广阔程度。二是教学目标的唯一性,限制了教学成果。三是教学模式的传统落后,让小学美术教育缺乏个性。四是教学条件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教育管理意识落后,美术课往往处于边缘化,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更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搞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和课堂扩展活动;在信息时代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度缺乏,停留在粉笔、颜料和纸张教学中。

2.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加速

虽然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但很长时间都处于理论和教研阶段,真正课程建设的实施并不多,近5年来,这些现象有所改观,2011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颁布,《标准》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其有普遍的适应性。

二、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意义

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是和其他中小学课程改革同步的,但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意义:素质教育的推出,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转折,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也有曲折,其中,当人们开始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时,素质教育的春天就快到来了。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给了广大美术教育者一个新的思路引导和操作平台,很多美术教师早就意识到小学美术课存在的问题,也有改变教学模式的想法,但缺乏系统化的课程标准和针对性的教材,同时没有更多的教学支持,包括活动方案、课程设置、硬件设施等。二是让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境和课堂形式来对待美术课。美术课本来是能让孩子提高情趣,怡心养性,弘扬童趣的一门学科,而且,新的课程建设让美术课回归了本性。三是小学美术课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潮流接轨。比如,动漫是孩子很喜欢的,但传统教材里很少有,新课程涉及了很多这方面内容,并且在教学实施方面给予支持,如,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教学以及个性化创作等,这让美术的兴趣度和超前性大大提升。

三、小学美术课程建设的方向

1.给美术课一个全新的平台

这个平台是多方面的,一是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新教材,全新的思维理念等软实力。二是指支持这些的硬件设施。比如,专业化的美术教室、活动室、教研室、适合网络教学的美术多媒体教室等,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增加用于手工、美工的创作室。在师资配备方面,要严格把关,专业化上岗,将教师的美术素养提高一大截,给予学生更科学和更专业化的教育。

2.将交流和活动作为课程新看点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而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之间的沟通和感染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象征。所以,美术的感染力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3.尝试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评价方式非常重要,也受到教师、家长的重视。但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受到挑战,应试教育让美术的评价方式也受到影响,简单而机械,即便是小学美术也逃脱不了临摹等基础美术环节。而新的课程中的美术教育,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四、小学美术课堂新模式的探索

1.将美术课提高到情感和文化的格调中来

美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小学美术课堂是美术思维的启蒙阶段,一定要给孩子这样的思想概念,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体验一种文化,形成一种情感,体现美术的人文价值。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信息化已经快速进入教学领域,现代的美术课堂在课堂模式创新中一定要找到现代的身影,其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多媒体的使用在美术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另外,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教育目标,通过共同探索美术欣赏内容,网络教学技巧,交流学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的训练目的。

3.让乡土美术资源焕发魅力

城市建设美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视角 民间美术课程 教学设计 实践研究

《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课程是我校2008年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以甘肃地区民间美术为主,并结合其他地区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艺术特征,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课几年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并成为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门课程。回顾几年来这门课程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既有经验的积累和收获,又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进行总结和分析。

课程开设之前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一是对学生具体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我们对在校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随机访谈,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对民间艺术都有所了解,但仅限于知道几个不同种类。极少数学生对一些民间艺术种类有较深入的了解,主要因为参与过家乡民俗活动或者民间艺术创作,多数学生对民间艺术基本知识、艺术特征、创作特色和蕴含的文化意义都了解极少,充分显示学生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知之甚少,民间艺术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对大学生来说严重缺失,充分显示了这门课开设的必要性。

二是对已经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梳理。当前,学校已经开设了《音乐修养》、《美术欣赏》和《艺术美育》等课程,没有独立的关于民间艺术的课程,即便开设课程中有部分相关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的内容,但因为所占比例极少,讲授中大都是简单介绍,缺乏更深入的探讨,因此将民间艺术作为主要内容引入课堂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空间,为学生提供更新颖的艺术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借助民间艺术强化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教育,特别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更利于从这一方面接受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其文化素养。

三是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对课程进行定位。因为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公共艺术课,必须兼顾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对文化意蕴较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又要体现其普及性,即从更广面上对民间艺术相关基本问题及作品进行赏析和介绍,还要兼顾其趣味性,有一定的学术性。

学校所在地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古丝绸之路穿越全境。境内有汉、回、藏、东乡、保安、裕固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存,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呈现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家辈出,艺术成果丰富,艺术特色鲜明的特征。这些带有原生态味道的民间美术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传递着深厚的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有鉴于此,我们最终确定以甘肃地区民间美术为主要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同时将其他地区的民间美术种类引入课堂,形成一个可以比较和凸显特色的大的民间美术研究背景。因为甘肃地区民间种类丰富分布很广,最后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如庆阳香包刺绣、陇东皮影、临夏砖雕等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又因为有些民间美术有很强的工艺性如民间泥塑、雕刻,所以征求各位专家老师的意见后将课程命名为《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

在此基础上,对整个课程教学活动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设计。

首先,调整教学理念,从多元化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通过多年艺术教育实践我们已经感觉到单一化的教育教学必须摒弃,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才是出路。多元化是基于当今多元文化共存发展并影响这个社会进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认识和感知事物的方式,要求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不同观点,尊重多元文化价值,从多个视角和概念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强调教师既是知识的主要传导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对话者,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重视整个教学的多元化设计。就本课程来讲,因为以提高审美能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形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多角度考虑,以多元化方式进行设计,构建一个开放的、多维的、立体化的民间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多角度体验、感受和把握民间美术,全面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水平。

其次,精挑细选,对课程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甘肃地区民间美术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陇东皮影、临夏砖雕、天水雕漆、甘谷脊兽、兰州刻葫芦、裕固族刺绣、藏族服饰、夏河拉卜楞寺唐卡 、酒泉夜光杯等,为教学资料收集和选择提供了比较便利的条件。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最后选择了甘肃民间刺绣、甘肃民间剪纸、甘肃民间皮影、甘肃民间雕塑等五个大类为主作为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庆阳香包刺绣、庆阳剪纸、环县皮影、临夏砖雕、兰州刻葫芦、傩面雕刻等不同种类的民间美术。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主要因为:一是这些民间美术品类是甘肃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有众多关于它们研究的文章和著述,基本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认识和观点,为课程理论化、深入化奠定基础。二是尽管品类不同,但其包含的民间艺术创作思想、创作心理、造型手法和特色,特别是它们显现出的地域性特色和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都表现出一致性,是共通的,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和领会传统文化的意义。三是这些民间美术品类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最接地气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较多的民间美术作品,加之多数是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品,易与学生产生亲近感。确定这些内容,主要是想借助多品类的民间美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充分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意蕴,热爱学习传统文化。

再次,以实践为主,对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设计。选择了教学内容又应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怀特海曾精辟地指出:“学习过程存在一种从属的应用性活动。”①■杜威认为真正的知识和富有成效的理解是探索和行动的产物,未被应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实践体验才可以完成知识结构建构,产生有效学习。艺术是十分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靠学习艺术的人自己体会和感悟,这种感悟需要在具体情景中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即只有通过亲身接触才能获得更多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艺术的学习也一样,如果能深入其中亲自实践,获得的感受和认识就应更加丰富和全面。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实践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并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做、画、演、观、找等方法。

所谓“做”主要指在学习中以技巧学习和创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课程中民间剪纸、版画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画、剪、刻、印等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在创作中感受和体会心理状态变化,把握造型和用线规律和特色,通过这一系列过程逐渐领会蕴含其中的文化意义。所谓“画”主要是针对皮影造型和傩面造型赏析等内容,让学生结合皮影、傩面造型的规律和艺术特色,根据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和感知进行人物形象设计,并以脸谱的形式描绘下来。“演”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民间艺术活动中,课程中关于皮影和傩面的赏析离不开它们依托的表演,鉴于此尽量提供一定表演空间和场所让学生参与到相关表演活动中,在唱、念、演中进一步获得对皮影和傩面造型的认识和感受,充分感受到奇特的艺术魅力。“观”主要指观摩相关视频材料,因为条件所限有些民间美术作品很难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制作方法的介绍要借助视频材料,以便让学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另外,以开放课堂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民俗馆等,以便同民间美术更近距离接触。还有“找”就是自己发现身边的民间艺术作品,一般是课前先提出要求,设定目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身边的民间艺术家,发现民间美术作品,收集整理资料并加以总结。主要是督促学生不断发现和感受身边的民间艺术,培养一双真正发现美的眼睛。

当然整个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因时因地加以调整,以更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状况,或者以动手为主,或者观摩与动手相结合,或者表演和讨论穿插,等等,总之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宽松、更开放、更活泼,充满动感的学习环境,期望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学中不但重视教师指导、引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同时借助理论知识的介绍铺垫和最终回顾、讨论和总结,完成整个教学工作。

最后,全面考虑,对课程形式进行多元化设计。改变目前民间美术课程只注重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设计的状态,充分考虑课后学生的拓展学习和知识巩固。主要包括:第一,开发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借助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手段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计划地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加之信息含量巨大,更利于学生建立符合自己学术兴趣和适应性强的知识结构。根据网络课程明显的优势,我们开发了《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同步呈现,一方面是将课程素材、作业完成、问题讨论等通过网络呈现,使课后拓展学习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将大量甘肃地区的民间艺术资源(图片、视频)等纳入其中,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第二,建立了学校网络艺术平台。用于教学共享的艺术教育网络平台――《馨・漫步》,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艺术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大量有关艺术的图片、音乐和文字等信息材料,特别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扩大学生学习艺术的视野,拓展艺术教育渠道。第三,建立了艺术论坛群。利用群的方便、快捷等特性,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相互沟通艺术信息,共同交流艺术心得,展示艺术作品的良好互动平台,营造了自由、宽松、有趣的艺术交流氛围,让学生课余也能感受到艺术的存在和魅力。

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将甘肃地区民间艺术的丰富资源引进学校艺术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欣赏甘肃民间艺术,了解甘肃历史文化及传承规律的环境,创设了良好的了解、体验和感悟民族文化艺术的平台。同时,为学生从这一角度体验、感受和享受艺术创设了新的空间,既有利于推进甘肃与其他地区文化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又为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继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将不同民间艺术以适当形式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不断提炼和完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情景与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受益良多。有同学认为通过自己创作作品和比较分析,终于对哪些作品好,好在哪儿有了进一步认识;有些认为对甘肃地区特有的一些民间纹样的特征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些认为对如何欣赏这类作品有了较深的感受,有些学生要求教师再介绍一些制作方法,等等。总的看来,这门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学校一门较有特色的艺术课程。

第三,通过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探索,促进了学校其他民间艺术课程建设和实践,我们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发为基础形成的各类民间艺术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总结,强化了课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层次较为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群,充实了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多角度强化了艺术教育效果。

第四,借助网络技术开发的艺术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艺术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大量有关艺术的图片、音乐和文字等信息材料,特别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扩大了学生学习艺术的视野,拓展了艺术教育渠道。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各方面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因此应该不断结合这种改变加以调整。随着教学实践不断进行,一些问题逐渐显露,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

首先,如何将甘肃地区民间艺术这些丰厚的资源嵌入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网络艺术、艺术美育等相关课程模块之中,有点有面地嵌入其中,让学生对甘肃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与艺术地理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因为这种了解必须建构在艺术学知识体系之中,学生才能将民间艺术中的艺术精髓内化于心,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在新时期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成为可能。

其次,因为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专门从事民间美术研究的,对于民间艺术一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实际接触比较少,导致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仍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更多地仍停留在对民间艺术表象的关注,缺乏对其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关注,不利于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供机会使教师深入研究民间艺术,从民间艺术中汲取更多有益的营养,丰富民间艺术理论知识,扩展自身知识储备,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最后,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如何将欣赏内容用媒体技术呈现出来,缺乏课后网络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无法展示更多优势,达到预期效果。即与艺术教育教学需要相适应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等应用整体能力不足,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和创新,对信息的合理利用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

注释:

①付殿英.遥远而有震撼的回音―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深远意义.外国教育研究,2004,12.

参考文献:

[1]毛攀云.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以梅山民间艺术为例.高教探索,2015,5.

[2]闫莉.高校美术课程引入本土民间美术教育改革的分析.美术教育研究,2015,2.

城市建设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 课程体系建设 授课模式

一、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于2002年开始开设英美文学课。但因为原有的培养计划所定学时偏少,英美文学课程总共才90学时,其中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为45学时,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为45学时。对于源远流长而且佳作频出的英美文学来说,这些学时只能令学生浅尝辄止,无法领会英美文学的精髓所在。如何利用这么少的时间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做到重点突出而不流于形式、泛泛而谈,一直是文学课老师绞尽脑汁要解决的问题。但结果证明,文学课的授课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往往不敢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也很少有人能一次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除去其它因素,文学课上学无所得是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目前英语专业是文理兼招学生的,文理科学生的比例大体上为1:1。2004级、2005级英语专业学生的文理比例更是达到了1:3,理科学生多于文科学生两倍。理科学生的文学基础弱于文科生,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为这样的学生上好文学课,对教师来讲更是一个挑战。

其次,文学课还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历史、宗教、风俗文化等,对授课对象的要求很高。学生往往是满怀热情地听过几次课后就因为其内容庞杂、头绪过多而失去兴趣。如何使文学课内容更加深入浅出、更加吸引人,这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最后,以往英美文学课被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授课。这阶段往往只有考研的学生认真上课,许多学生缺课去找工作,也使得文学课的授课效果不好。

二、研究方案与结果总结

综上所述,我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授课内容及授课模式都亟待改革与完善。2006年,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修订了原有的培养计划,将英美文学课细分为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选读等四门课程,并相应地增加了学时,调整了授课时间,此项改革于2006―2007年度第一学期开始施行。我们尤其针对英美文学选读课程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希望通过所采取的系列措施,完善文学选读课程的授课模式,设计合理的授课内容,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进一步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模块、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具有延续性、一致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前面提到的文学课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宽厚、系统的专业知识。具体来说:

1.大一阶段

①结合泛读课,为学生介绍简写本的文学名著,规定阅读书目并要求撰写读书报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又能令他们初步感受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唤起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②让学生背诵精读教材每课课后的名言警句。一方面通过背诵可以使他们掌握名人名言,并有机地应用到写作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熟悉一些名家名人,为以后的文学课打基础。

2.大二阶段

①结合泛读课,介绍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原著,并组织“每月一书”读书报告会、名著改编表演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英语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又通过阅读原著,加深了对英美国家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宗教等方面的了解,扩展了知识面,为大三阶段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结合精读课,为学生介绍名篇佳作,使学生有机会领略英语的语言魅力。一方面通过背诵和模仿这些名篇佳作,学生能够提高写作水平,为专业四级考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学生能继续扩大词汇量,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3.大三阶段

①结合影视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再现的名著魅力,同时也可以与文学课同步,相得益彰,体现了教学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②结合英美概况课,系统学习和掌握英、美两国的历史、宗教、社会背景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为文学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有益的基础。

通过这些方法,尤其是大一、大二阶段所采取的措施,我们能很好地解决前文提及的具体问题,为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讲授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为学生打下坚实、全面的英语基础,帮助他们进行更高阶段的学习。当然,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各科教师通力协作。这样不仅能使各学科很好地融会贯通,体现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更有助于学生发现各学科的内在联系,找到学习规律,做到更有效率的学习。

其次,针对修订后的英美文学选读课设置结构,确定合适的教材。以往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所选用的英美文学教材多为文学史与作品选读合一的编写模式,并且侧重于文学史的介绍。作品涉及少而且不具有代表性,学生不感兴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教材与其它高校英语专业所用的英美文学教材不一样,为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考取外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设置了人为的障碍。大纲修订后,我校英语专业英国文学史与美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读各为45学时,美国文学选读为40学时。可以说,教师有了比较充分的时间介绍和分析文学作品。这样,选择合适的教材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我校英语专业的文学选读课教材选用王守仁、陶洁编写的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文学史教材选用刘炳善、常耀信编写的英美文学史。整套教材内容详实丰富、重点突出、编写规范、观点准确,是一套适合我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

再次,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英美文学选读课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再加上大量的文学名著已被拍成了电影,录制成了录像带或光碟,这一切都使得文学选读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我校一直注重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每两年组织一次教育技术课题的立项和评比,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得到充足的经费制作有效的教学课件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检查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前准确把握和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充分准备和设计信息资源,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好相应的电子课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名著片断,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入名家观点或点评,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教师还会把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理论等资料制作成课件。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清晰地呈现作者生平、创作的背景,作者对文学的贡献,然后介绍和分析该作品。在联系分析作品时,教师会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问题就会帮助学生随着讨论的展开对理论的理解也逐渐深入。在课后作业这一环节中,教师会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寻求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面上的文本分析,而是引发了多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文学和学术研究的兴趣,并培养了主动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能力。

最后,针对文学课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授课模式。以往的英美文学课大多采取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其实文学课应采取启发式教学: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就相关历史和名章选段提出问题,令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然后在课上通过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应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除了对相关的史实做必要的归纳和分析、对作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必要的介绍和总结、对重要作品进行重点的剖析和鉴赏,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能力上,教给他们分析文学作品所需的理论,使他们能够逐渐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独立地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某部作品讲了些什么。尤其要注意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不应搞“一刀切”,因为每个人的欣赏角度、理解能力、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各不相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不应强求一致。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是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但因为开设时间短、教师缺乏经验,一直以来,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意见较大。对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模式进行研究,以找出适合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文学选读课授课模式,可以使我校英语专业文学选读课的授课效果得到提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英美文学作品的知识和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进业,花清亮.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