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核心竞争力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部分特色产品在全国、全省已有一定的名气,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如大竹苎麻、渠县黄花、通川灯影牛肉、万源旧院黑鸡和富硒茶等等。但达州市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21世纪,信息技术飞跃发展,达州市中小企业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出发,在技术、人才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走出达州、四川,走向全国、全世界。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教授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至今已有20余年,企业经营的环境已发生了变化,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也应与时俱进,前面的概念阐述就有不尽完善之处。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所独有的,能在长时间内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企业有一般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之分,一般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如营销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研发竞争力等,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对手在短期内无法模仿的并且企业长久拥有的,处在核心地位、影响全局的竞争力,对一般竞争力具有统驭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能力构成。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备四个特征: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与持续性。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就是要整合企业“有价值性、独特性、延伸性、持续性”的发展要素,重视对企业核心能力中“有价值性、独特性、延伸性、持续性”的积累,尤其是对那些隐性知识的整合,使其成为保持企业核心能力的支点,并建立持续的创新机制,同时还应考虑借用外力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企业不仅要维护已有的核心竞争能力,还有培育未来的核心能力,企业才会永保活力。
二、达州市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问题
达州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但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生产的产品仍能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原有优势已逐步消失,在新的形势下普遍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目前,达州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易乐观,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技术水平低下,创新意识不强。与大型知名企业相比,达州市中小企业很多都是手工作坊,传统工艺,企业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少、技术引进速度慢、技术人员匮乏等,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根本无法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无法将核心技术能力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营销策略上注重不够。达州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光照适宜,气候温和,适宜动植物生长,部分特色农副产品在全国、全省已有一定的名气,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万源市,很多动植物含有天然的硒,已开发出茶叶、黑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但由于营销策略重视不够,知名度并不高,无法形成品牌优势。
第三,信息化程度低。当今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经营者要高度注视各种信息,迅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地做出科学决策,才能实现最优管理。达州市中小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化、财务信息化不到20%,信息化程度低制约作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第四,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是银行贷款,由于信贷紧缩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达州市中小企业1000多家,但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较少,与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的仅有400余家。银行也是一个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果贷款企业破产了,贷款不能收回来,银行当然就会选择不贷。银行宁愿贷款给大型企业、也不贷给小企业,是因为中小企业的诚信问题还有采信与监督成本,中小企业的采信成本是大企业的5倍-8倍。
第五,管理落后,人才匮乏。达州市中小企业大多数是私人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决策权往往集中于家族企业中的长辈或家族的主要成员。家族式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管理,便于有效地调配资源,在企业发展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这种组织制度开始显露出它的局限性。中小企业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管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影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性的原因。同时,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由于达州市处于四川边远山区,高等院校仅一所,高级管理人才较少,大多中小企业尤其缺乏战略决策、营销等企业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这就导致中小企业根本无法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能力,也无法获得战略决策能力、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支持而将核心技术能力转变为竞争优势。这就势必导致达州市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竞争优势。
三、提升达州市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第一,技术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产品。中小企业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没有技术上突破性的创新,所构建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也是不稳定的。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如达州市开江的橄榄油基地就与四川文理学院合作,学院在开发与深加工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达州市的万源,位于大巴山深处,山清水秀,丰富的硒含量就是农产品一个最大的特色。这里“旧院黑鸡”、“巴山雀舌”等为代表的大巴山品牌富硒农产品,作为“绿色、环保、天然”的产品,应在规模上下功夫,集约化经营,发挥独特优势,才能逐步走出深山,享誉全国。
第二,加大营销管理,塑造品牌策略。大型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战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而达州市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自己的营销策略,甚至连营销部门都没有。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建设,重塑品牌形象,才能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除采用传统的营销方式,还要借助于大众媒体,进行品牌推广。如达州的灯影牛肉,有上百年的历史,也只有达州人才知道。但经湖南卫视《越淘越开心》栏目正式向全国观众推荐,汪涵、李斯羽等主持人与商家互动,汪涵品尝后对达州灯影牛肉赞不绝口,现四川省通州灯影牛肉厂生产的达州牌灯影牛肉在全国销售火爆。
第三,强化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强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是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中小企业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就是要使信息量化、简化和网络化,要强调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有利于沟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对于达州的中小企业,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引进高新技术,加快资源转化,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中高端产品。以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只有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有促进作用。
第四,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扶持力度。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规模较小,长期以来都被政府所忽视。对于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放大作用,拉动银行资金向中小企业信贷投入比例。中小企业融资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信用机制,缺乏抵押物,金融机构应进一步规范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诚信档案。
第五,实施人才强企战略。21世纪,人才最重要,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是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实现企业的核心竟争力优势的保障。中小企业要走出困境,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力引进人才,提高企业人才整体素质。企业必须要培养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既能够进行经验管理又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一是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着眼参与国际竞争,引进企业急需技术的研究攻关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其他高端人才。二是借助高校优势,与高校合作,增设与我市产业相关的学科,为我市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三是坚持自我培养、聘用多渠道并举,培养和打造企业的人才团队。四是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对职工的业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五是完善干部选拔制度,推行公正、公开、公平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的动态用人模式。六是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对于多年在企业工作优秀的员工,要进行精神、物质上的奖励,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性。
四川省达州市作为秦巴地区的交通枢纽、物流集散中心,中小企业众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身的优势。每个企业只有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不断创新,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综合能力,才能加速达州经济的腾飞,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子夫.浅谈如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大众科技,2006(1).
2、杨浩,戴月明.企业核心专长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彭传新,刘建清.论我国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软科学,2002(3).
4、徐仲昆.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8).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因子分析法
作者简介:陶敏(1980-),女,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94-02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概述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金融机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体系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和社会资金运动枢纽,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是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仍面临巨大的压力。提高经营水平,增强竞争力是各家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对银行竞争力进行评价。
银行竞争力可概括表述成银行在互相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进行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结果,发现决定或影响竞争力的因素,从而改革和完善银行的经营,实现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本文主要进行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从市场占比、收益性、安全性等方面选择若干指标进行实证分析。
二、银行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为更好进行银行间竞争力的比较,本文从市场占比、收益性、安全性等方面选择了18个指标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具体指标如下: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资产增长率;负债增长率;存款额;贷款额;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存贷比;营业收入;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每股净资产;净利润;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
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1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分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深发银行,并以这11家商业银行公布的2012年度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然后将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实现降维的目的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具体步骤为:
首先,进行指标数据的同向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可以把上文选取的指标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为了排除由于指标方向的原因所造成的差异,需要对各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正向指标保持不变。本文的逆向指标有成本收入比和不良贷款率,通过X′=-X来实现同向化处理。适度指标存贷比和资产负债率则通过X′=1/(1+|X-A|),并取1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为适度值,将其转化为正向指标。指标的标准化处理通过SPSS软件完成。
其次,以主成分方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选定的因子提取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可以看出,有三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分别为10.786、4.129和1.238。第一个特征值解释的方差贡献率为59.920%,第二个特征值的贡献率为22.941%,第三个特征值解释的方差贡献率为6.877%,前三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738%。而后15个成分对方差的贡献率均小于7%。因此,提取三个因子便能够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释,遂将前三个成分作为竞争力分析的主成分。
然后,利用SPSS软件,选择方差最大化方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
由此不难建立旋转后的因子模型。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设为F1)主要由变量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负债增长率、存款额、贷款额、存贷比、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不良贷款率、每股净资产决定,第二主因子(设为F2)则主要由变量资产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成本收入比、资本充足率决定,第三主因子(设为F3)主要由变量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决定,这些指标主要是对安全性的描述,因此可以归纳为资产安全性因子。
最后,可以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计算得到每个样本(即每个银行)相对于三个主因子的得分情况。为了综合反映各个银行的竞争力状况,本文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银行的竞争力综合得分,具体计算公式为:
F=(0.5992* fac_1+0.22941* fac_2+0.06877*fac_3)/0.89738
各商业银行竞争力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如表2。
在表2的结果中,有些银行的得分为正有些为负,这是因为数据标准化了的原因。结果为正的表明竞争力处于平均水平之上,结果为负的表明竞争力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因子各个因子考察的重点不同,各家银行在单因子排名中变化较大,从综合排名来看,工、农、中、建综合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上,这其中工商银行以1.17分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一;其他银行综合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下,其中深发银行为-0.91,偏离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四、分析结果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我国11家商业银行2012年数据为样本,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最终进行了我国11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排名。从因子分析排名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依然排在前几位,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后。
从分析结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强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起步较早,市场占有率高,因此规模性指标高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设置等硬件情况也较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高,有利于开展业务,另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知名度也较高,有利于增加客户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结合实证分析结论,就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扩充资产规模,扩大市场占比。银行资产规模越大,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越强,有助于增强客户信心,进一步将扩大银行的客户群,同时,市场份额越大,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越有利的地位。实证分析结果中工农中建等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排名在前几位跟其市场份额大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提高服务意识,注意产品创新。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提供服务的差别度不大。对于一般的股份制银行来说,因为起步晚,规模较小在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时候,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应该注意拓展业务增长点,提高服务意识,进行服务创新,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第三,改善内部结构,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进行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节约成本,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许涤龙.货币与金融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第三方支付平台 物流
一、引言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商品交易的最新模式。互联网在国内的回暖升温,带动了电子商务的空前高涨,电子商务运作模型和业务流程中的三个环节――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作为中间环节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电子商务流程中交易双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环节不能解决,那么真正实现电子商务就成为空谈,就没有电子商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条件,使得电子商务快捷便利的优势大打折扣,第三方支付在商家与顾客之间建立了一个安全、有效、便捷、低成本的资金划拨方式,有效缓解电子商务发展的支付压力,成为解开“支付死扣”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的推行第三方支付,以及发展当前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未来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的一些相关建议,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状与策略的分析与讨论,变得越来越重要,值得我们深究与探讨。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
1.第三方支付平台概述
“第三方支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并检验商品进行确认后,就可以通知第三方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上。
2.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流程
第三方支付模式使商家看不到客户的信用卡信息,同时又避免了信用卡信息在网络多次公开传输而导致的信用卡信息被窃事件,以B TO C交易为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的交流流程如下:
(1)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站上选购商品,最后决定购买,买卖双方在网上达成交易意向;
(2)客户选择利用第三方作为交易中介,客户用信用卡将货款划到第三方账户;
(3)第三方支付平台将客户已经付款的消息通知商家,并要求商家在规定时间内发货;
(4)商家收到通知后按照订单发货;
(5)客户收到货物并验证后通知第三方;
(6)第三方将其账户上的货款划入商家账户中,交易完成。
3.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特点
(1)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将多种银行卡支付方式整合到一个界面上,负责交易结算中与银行的对接,使网上购物更加快捷、便利。消费者和商家不需要在不同的银行开设不同的账户,可以帮助消费者降低网上购物的成本,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节省网关开发费用,并为银行带来一定的潜在利润。
(2)较之SSL、SET等支付协议,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操作更加简单而易于接受。SSL是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安全协议,在SSL中只需要验证商家的身份。SET协议是目前发展的基于信用卡支付系统的比较成熟的技术。但在SET中,各方的身份都需要通过CA进行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多,速度慢且实现成本高。有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商家和客户之间的交涉由第三方来完成,使网上交易变得更加简单。
(3)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依附于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其合作的银行的信用作为其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较好的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三、电子商务物流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策略
有数据显示,未来几年电子支付领域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必须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以及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公信度,做好信用中介。电子支付不同于传统支付,其发展必须有良好的信用做保障。但是,目前我国信用体制不健全,买卖双方相互信任度不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要抓住这个市场空白,做好信用中介:即不参与买卖双方的具体业务,树立自己的公信度,不触及客户商业信息,对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双向财产保护不仅保存交换支付信息,而且保留商户和消费者的有效交易电子证据,作为交易纠纷时的仲裁证据。
2.进行产品创新,成为银行、银联在线支付的补充形式。国内银行因多种因素限制而创新缓慢,金融产品数量少。国际上的金融产品数量达近种,而国内银行开发的金融产品只能占到全球金融产品的$=$"左右。因此在一些银行涉及不到的领域,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可以协助、甚至代替银行开发多种金融产品。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应进行“多业务、多银行、多渠道”的服务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和多家银行进行连接,开发、提供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短信支付和自助终端等多种支付方式。
3.提供强大的增值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银行传统业务之外,依托自己强大的财务、咨询等专业人员,为用户提供银行不愿提供的、提供不了的增值业务(财务报表、数据分析、管理咨询分析等),以增加自己的赢利途径,吸引更多的用户,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物流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能游离于已有的银行分工之外,应该与其融合在一起。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首先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出自己的盈利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该以用户心理和需求为出发点,以为用户提供尽可能方便的支付方式为宗旨,分析自身的优势,灵活机动、大胆创新,逐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赢得广大用户的认可,实现赢利。
参考文献:
外包(Outsourcing)是一个外来词,其基本含义就是将自己本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委托给其他人去做。由于电子银行业务对信息技术及网络安全都有着极高要求,而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收益的商业规则下,银行往往选择将电子银行业务中的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硬件维护等部分或全部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去做。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银行之所以倾向于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通常是基于如下的考虑: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电子银行外包可以让商业银行转而注重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据调查,美国有68%的信用卡业务都是通过非商业银行机构来实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业务本身而非后台支持,因此银行没必要雇用大批的网络高手来维护网络,交给专门的网络公司去做就行了。
2.更好地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管理学理论,优秀企业通过将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外包给更为专业的公司,从而节省资源获得规模经济。例如,根据美国Forrest调查公司的一项统计,美国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建立并维护一个Web网站,头年的费用是22万美元,而将此工作外包给网络公司仅需花费4.2万美元。
3.获得新技术和提高服务效率。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电子银行的技术外包不仅可以使银行内部技术人员获得更多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摆脱一些繁杂的日常事务,从而大大提高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与效率。四是发展战略和风险规避的考虑。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网络技术的运用更给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而通过与专业外包服务商的利益捆绑,银行可以围绕最新科技的发展趋势来发展各项新兴业务以抢占市场先机,并因此减少了很多系统维护管理和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
二、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分析
电子银行业务外包在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新的潜在风险,并且给传统的银行监管体系出了新的难题。撇开就业等社会问题不谈,从经济与法律角度分析,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本身也蕴涵着许多隐患。
1.信誉风险。银行业最为核心的资产是信誉,而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质量低下将会影响银行的信誉。例如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原因硬件设备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或软件系统存在漏洞等致使银行客户受损(包括客户在业务操作方面的不便利以及在资金、机会方面的损失等),即使这完全是由于IT外包供应商的过错也同样会大大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与信誉。
2.技术风险。在技术选择上,银行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因而当各种电子银行的解决方案纷纷出台时,商业银行选择与哪一家公司合作,采用哪一种解决方案都将是电子银行存在的一种潜在风险,一旦选择不当,将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机会损失与利益损失。同时由于核心技术由外包公司掌握,外包公司或其职员利用工作便利来从中获利的道德风险也不可不防。
3.法律风险。由于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环境,再加上网络的无国界性与各国监管机制的差异性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外包中存在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例如,外包过程中银行客户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的归属问题、跨国诉讼的司法管辖权问题等都可能对银行的审慎经营造成巨大冲击。
4.系统风险。银行业是一国金融发展的核心,其对风险管理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由于某些IT核心技术的垄断,在IT外包行业也存在着若干寡头公司,因而可能产生某一国(地区)的多家银行过于集中依赖某些外包服务供应商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连锁效应。另外从长远来看,过于依赖某些跨国公司的技术外包还可能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域外经验
银行业是个对风险管理有着异常严格要求的行业,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有可能把本属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责任及合规要求转移给不受监管当局监管的第三方。在此情况下,银行机构如何有效控制外包带来的运营风险?监管机构如何确保外包供应商在外包过程中履行了其监管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当局已经陆续对此作出反应,以监管报告、建议或指引方式将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活动纳入到其原有监管体系中。
1.美国。早在1990年1月,美联储就通过一份监管声明提醒金融机构注意订立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igitalPlatforms,EDP)服务合同的潜在风险,美联储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金融机构所签EDP服务合同中是否含有对其原有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利影响的条款,如责任免除条款等。而美联储纽约银行1995年的一封监管信函则明确了外包服务安排报告规则,即无论任何银行服务机构都应该在首次签署外包服务合同或者履行合同后的30天内向合适的联邦银行机构报告这种关系。
另外,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还了一系列旨在阐明银行管理IT外包风险方面职责的指引与公告,例如《FFIEC对外包技术服务的风险管理指引》(2000年)提出了由董事会负责外包引入和风险管理的原则;《FFIEC对技术服务商(TSP)监管手册》(2003年)概述了TSP风险的监管流程与方法;《IT外包技术服务检查手册》(2004年)为监管人员的审计检查提供了相应的程序指引。
2.香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2001年12月的《外判》对本地银行业的的外包活动表达了相当明确的监管态度,它虽然并非专门针对电子银行,但其中载明的一般监管方法及有关技术外包的管控措施等均对电子银行外包具有参考价值。在《外判》指引中金融管理局明确只要被监管机构的外包安排具备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且不会有导致损害客户利益的情形发生,金融管理局就不会干涉。[2]
而所谓“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则包括了以系列的特殊管控措施。首先,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银行应审查其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与专业知识,而在将关键技术如数据中心操作外包时,还应由独立第三方作出独立评估报告,报告将提交金融管理局备案。其次,在同外包服务商签订协议时,金融管理局强调应清楚载明外包服务商的履行标准和服务水平。再次,在外包安排存续期间,银行应对外包服务商实施持续充分的监控和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最后,为了防止外包风险的过于集中,银行还应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外部服务商。
3.瑞士。1999年8月,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SFBC)了针对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外包指引》,允许金融机构在未经SFBC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实施外包。但该指引规定外包必须得到董事会的同意方可实施,必须订立书面合同,并要求金融机构将外包业务纳入内控体系,外包合同必须明确允许SFBC、金融机构及其内外部审计机构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必要的监控,同时某些核心管理职能是不允许外包的。
此外,伴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监管者也逐渐意识到,外包所带来的风险往往是超越国境的。因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3年先后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及《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与监管》,为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外包)的监管提供了高级指导。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综合各国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首要原则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该对与电子银行业务的有关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建立全面和持续的尽职调查制度与监管程序来处理银行与外包第三方的相互关系。[3]
四、我国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的实践与法规建设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外包势头也发展迅猛,各大商业银行都相继开设了电子银行业务,其中四大商业银行都选择了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与辅助业务外包相结合的道路,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选择将更多的信用卡业务、网络银行业务外包出去以降低运营成本。但在电子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其的监管还处于逐渐发展和不断探索中。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监管事宜主要由银监会负责,关电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也已初步确立,主要由《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银行业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暂行办法》等组成,而其中2005年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是我国首次出现“外包管理”字眼的法律文本,其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发展和监管可谓意义深远。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及自助银行、ATM等均纳入电子银行业务范畴,扩大了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范围,改变了长期以来部分电子银行业务监管无据的状况。[4]同时《办法》突出强调了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要求金融机构聘请有资质的安全评估机构,至少每2年对电子银行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而为了应对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办法》还明确了许多具体的监管措施:(1)规定金融机构在选择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服务供应商时,应充分审查、评估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能力。(2)规定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保密义务和保密责任。(3)规定金融机构应建立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并应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外包服务供应商顺利变更,保证外包服务不间断的应急预案。(4)规定金融机构对电子银行业务处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等涉及机密数据管理与传递环节的系统进行外包时,应经过董事会或者法人代表批准,并应在外包实施前向银监会报告。
笔者认为,《办法》的上述规定已经吸收了很多国外监管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有所考虑,它的出台既是我国监管当局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对监管工作的一项适应性创新,也是一项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在改制上市及发展过程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办法》仍存在一些不足,诸如要求金融机构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可靠性和公信力进行保证并不尽合理。此外对金融机构的责任规定也过于严苛。
五、健全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体系的思考
虽然我国已经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制定了比较明确的规章,但是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而且目前在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纸面上的法律要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无疑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很多监管人员对于电子银行外包风险的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各地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和执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监管体系,以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良性发展。
1.在监管的价值取向上,银监会应该综合考虑监管的安全目标与金融机构的效率追求,实现金融安全与交易效率的平衡发展。银行是基于提升效益目的而实施外包的,因此监管当局不能仅仅为了监管的安全价值而不顾银行的效率价值。笔者认为,银监会应在谨慎基础上支持银行业更多的外包活动,这也是应对入世后更为激烈的银行竞争所必需的。当然银监会应始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第一,确保银行业外包活动处于银监会的有效监管之下;第二,确保银行机构合理制订外包计划和妥善处理外包风险。
2.银监会应进一步细化现有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规则。现有的外包监管规则总体而言仍偏于原则性,因而需要在既存原则框架之下尽快出台更具操作性的监管细则对监管人员的监管范围、权限和监管程序予以规范。此外,电子银行外包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密切关注电子银行的最新发展动态,适当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丰富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内容也极为必要。
3.监管部门还应加强有关客户金融信息隐私保护的力度。在电子银行业务外包活动中,最易遭到侵犯的客户合法权益就是客户的金融信息隐私权,例如2005年美国信用卡第三方服务商(CardsystemsSolutionsInc.)的系统被黑客侵入,造成包括MasterCard、VISA、AmericanExpres在内高达4000多万信用卡用户的数据资料被窃,给银行和客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监管当局应该尽快规范电子银行隐私政策,督促银行和外包商共同采取措施安全保障措施来防范此类风险。
总的来说,在构建与完善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体系的过程中,银监会应当关注市场的新变化和电子银行实践中的新问题,充分征求市场各方主体意见和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适时出台明确的监管指引与清晰的操作规则,尽量减少监管的滞后或缺位。同时,银监会还应贯彻技术中立原则,为市场创新留下充足空间,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在规范性与灵活性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点。
关键词:理财 商业银行 风险
一、引言
理财业务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称谓,欧美国家通常叫金融规划服务或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和台湾通常叫财富管理服务。之所以称其为理财业务,主要源于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向银监会申请在国内第一家开办这项业务。这里的“理”可以当形容词理解,可以理解为理性地管理财务,不但要办理,还要有理性,理性地防范风险。所以我们把它叫“理财业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理财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因此理财产品的发展也更受人们的关注。时至今日,国内各家银行拓展中高端理财业务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滞。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并在高端客户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活动。国际上成熟的理财服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理财业务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现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或者客户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规划、资金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化、个性化的一种服务方式。它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即针对特定客户群体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与交易方式的组合与创新,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的综合化。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金融时报年报显示,2008年工行境内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19373亿元,比上年增加8186亿元,增长73.2%。其中,全年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7倍,在同业内的表现遥遥领先。中行发售结构性理财和委托理财产品565款,人民币理财积极创新,外币理财业务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建行发售“利得盈”、“乾图理财”、“建行财富”等各类理财产品共计910期,发行金额4289亿元,较上年增长3636亿元,增幅55.7%;其中全年销售的个人理财产品3838亿元,是上年的5.17倍。
2008年,针对股票市场低迷、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各家银行及时调整银行类理财产品研发策略,收益稳定的避险型理财产品成为主流。工行去年加快了投资于票据、债券、信托贷款等工具的低风险、收益稳定型理财产品推广步伐,适时推出了“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票据投资理财等新产品。中行则推出23期183.40亿元的中银货币市场增值理财计划,重构“中银平稳收益理财计划”。
就银行将理财业务的重点转向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短期理财产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08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虽然没有延续2007年的火爆,但是针对资本市场低迷、个人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银行调整了理财产品结构,转向收益稳健型产品,使个人理财业务维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2009年,避险型理财产品仍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主流。
四、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然以产品销售为中心,还没有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业务仅停留在产品上,尽管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品牌,也纷纷建立理财中心,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和最初级的咨询服务,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缺乏个性化服务。绝大多数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出发点,是将其作为优质营销服务的一个手段。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居民现代金融意识不强;
(二)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三)其他机构分流理财业务。
1.证券公司;2.信托投资公司;3.基金公司;4.保险公司。
五、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丰富产品设计,转变经营观念;
(二)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
(三)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四)营造正确的监管引导;
(五)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晶萍,韩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探析[J].商业经济,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