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一)财务工作人员素质高校财务人员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职业道德是财务工作的基石。我国多数高校对其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普及工作力度有待加强。《规范》对财务工作人员队伍提出了要求,其中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高校从业人员应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

(二)财务规章制度《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均有涉及财务内部控制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之间存在着不衔接、重复、甚至冲突的现象,不能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的颁布,使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有了系统性的规章制度依据,明确了其内控的目标、原则及方法,为推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支撑。

二、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风险评估是指一项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与应对。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提高高校内部控制效率与效果的关键。前些年,由于高校扩招与合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幅攀升,高校曾大规模向银行借贷,筹措建设资金。由于缺乏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高校现仍面临相关后续债务和遗留问题。《规范》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相关问题做出的要求与指引有以下方面。

(一)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我国传统高校财务管理中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不完善。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高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之增加,基本建设贷款大幅上升,巨额贷款本息使高校当时的资金运作捉襟见肘,高校偿债风险不断增加的问题当时日益凸显。《规范》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从单位层面上,明确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的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风险评估控制制度。首先,高校财务议事决策机制,对校园基础设施建项目贷款规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论证。其次,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监督要求校园基建项目贷款的决策、执行、监督程序实现有效分离,从而规范对潜在事项的管理,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降低高校财务的偿债风险。

(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我国一些高校对经济合同的管理不够规范,存在所签订经济合同由不同主管部门分别管理的现象。没有对经济合同统一管理,加之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高校资金管理存在风险。《规范》第二章第十一条从业务层面,强调了行政事业单位核心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控制应注意的问题。高校要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规范。《规范》指出,应加强合同的归口管理,同时对其履行情况的进行监控。高校财务可以建立经济合同的统一登记管理,实时监控签订合同事项的进展,合理评估和控制已签订合同带来的相关风险,掌握资金的实际情况,降低潜在事项对资金的影响,保证高校工作的持续、健康、稳定运转。

三、建立《规范》配套指引,进一步发挥其对高校内控的指导意义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

中图分类号:O23文献标识码: A

一、内部控制及内控评价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多变,企业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各个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在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趋于融合。为了更好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也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自从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上市公司以及大中型国有企业都逐步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我国企业面临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导向型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使得内部控制可以防范风险,提升企业价值。内部控制保持有效,就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而内部控制评价正是促使管理型内控体系持续优化完善,保持有效运转的机制。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是为了控制风险,提升管理效率的需要。内部控制要保持有效,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而内部控制评价正是促使管理型内控体系持续优化完善,保持有效运转的机制。

二、基于内部管理的风险导向型内控评价体系

对企业而言,内部控制的最高或者说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框架体系应该为公司战略服务,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支持。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应有的基本管理要求,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风险控制才是最有效率和效果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两大工具,各自经历了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实务操作的发展。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发展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风险管理也由分散的财务、经营和战略风险管理逐步发展为整合风险管理。实践证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而风险管理离开了内部控制作为手段支撑也流于形式。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内部控制能否真正防控风险,能否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现在有相当部分企业只是立足于合规型内控,真正跟业务融合仍有一定的距离。企业可以从合规型内控开始,以外部监管要求为对标,发现合规差异,改进管理。但是外部监管要求是最基础的、普适的、通用性的,企业不能永远停留在合规型内控。合规型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于实现对企业风险的管控,不能满足提高经营的效率和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实际需要。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与外部环境,企业的内部控制要与风险管理融合,并逐步地将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自身管理模式、管理特点和已有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相结合,推动合规型内部控制向风险导向兼管理型内部控制转型,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基于内部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具体来说,企业应下工夫梳理、摆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需要独立运行的部分则独立运行,能够结合的地方尽量统筹运作,从而走上既有机融合又自成体系的和谐发展之道。首先是机构整合一致,成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署办公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组织开展两项工作,从源头上确保两者不分割、共发展。其次是统筹运作,凡是两者有交集的地方,如可控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管控等,应统筹考虑,并依托日常专业管理,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起来。最后是形成完整体系,对于两者无交集的部分(如不可控风险的管控、重大风险的预警或者内控长效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等),企业可独立运行,并将独立运行部分与统筹运作部分贯通起来,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评价组织、评价程序、评价方法、评价模型、内控缺陷认定和整改以及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企业应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各项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具体评价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建立评价模型是建立评价体系的重点,企业应当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建立内部控制核心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对五要素进行层层分解、展开,进一步细化。

风险导向型的内控评价体系,其评价模型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差异非常大,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企业的风险不一样,风险不一样,内控上存在的缺陷表现形式不一样,控制重点和控制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集团企业更多关心战略风险、管控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风险等,而单体企业更关心市场风险、生产风险、质量安全风险等。

基于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还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状况,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中是否有效,能否实现风险控制与企业的业务、集团管控模式、企业生产和质量控制、用人机制和激励放权措施等都有关系。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可能是系统问题,因此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要评价内部控制与业务活动以及其他管理活动的融合情况,从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要实现集团内部控制与集团管控、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管理活动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建立管理型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风险导向兼顾管理导向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基于内部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使企业更好地面对当前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势,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与企业的业务有机融合,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实现对接,使得内部控制在风险控制和提升管理效率中发挥作用。风险导向兼顾管理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为更加全面的识别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面临的战略风险、变革风险提供了明晰的思路,是新形势下内部控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小结

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以流程梳理为基础,以关键控制活动为重点,以重大风险报告、预警与应急机制为支撑,结合自身管理的实际情况,促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融合,并通过内控评价体系发现并克服内控缺陷,实现内控的持续改善。通过建立基于内部管理视角,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逐步转变为基于内部管理的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鉴于案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我们需要结合贸易批发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为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是内部控制意识的增强。在制定内部控制规定的时候,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让整个企业员工都了解内部控制的要求,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氛围水平。其次是企业组织机构的完善,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范围,并健全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设董事会,将总裁和总经理职位分离,避免职权交叉,制衡董事会、股东会、总经理之间的权力,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再次是企业文化的培养,以便引导和激励职工履行责任,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的领导者需带头建立权责分明的企业环境,并建立风险管理理念,打造层次分明的风险文化,让每个职工都能够正确对待风险。最后是人力资源政策的建立,在招聘、待遇、业绩、升迁等方面,都设置合理的政策程序,建立尊重、重用、培养人才的人力资源政策,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措施激发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员工在企业获得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风险评估能力的强化首先是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目标,以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和员工凝聚力为目的,注重发挥董事会的作用,而董事会在风险评估偏好方面,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分解,同时制定各个目标实现的风险评估管理措施。其次是通盘考虑风险的影响,贸易批发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财务风险、采购风险、生产风险、销售风险等,企业可以内部访谈或者调查的方式,收集齐全的资料,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和企业职工,皆为访谈或者调查的重点对象,除此之外,市场资料、竞争对手资料、银行资料、政策资料等,都是内部控制风险识别的重要参考佐证。再次是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针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风险事项,贸易批发企业从内控角度评估风险,每个管理负责人要采用复合式评估的方法,对各自部门的风险进行评估,特别是新计划执行之前,需要全面评估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以便为内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是风险应对能力的提高,贸易批发企业在考虑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在识别出可能面临的风险之后,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的方式,找出所有影响内部控制的风险因素,进而制定风险防控的应对措施。

(三)内部控制活动的科学化首先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企业应该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在得到会计主管签字批准之后,将超出限额现金送存银行,确保资金的完整安全,同时以单独列表的方式,标明不能够及时送存银行现金的金额和理由,以便银行核对。至于出纳以外的财务人员,负责银行对账单的索取、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并定期盘点库存现金,然后编制现金盘点报告单,最大限度减少资金管理舞弊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严格实行资金支出的授权批准,以明确资金的使用权限,譬如案例企业总裁和财务总监的货币资金支出限额分别为5万元和3万元。其次是国外冷冻食品进口与付款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目的是减少国外冷冻食品进口业务舞弊现象和提供经营活动的效益保障,贸易批发企业一个方面需要建立进口采购与付款的岗位责任制,其中包括请购、审批、询价、拟定合同、审核合同、验证、付款申请等分工,而不能仅有一个部门或者单个人员负责付款与付款整个过程,譬如在询价的时候,指定专门的询价人员,对能够提供所需国外冷冻食品的供应商进行统一询价,全面了解冷冻食品进口的质量、价格、交货期、交货方式、付款方式等,询价之后,将结果报给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确定国外进口冷冻食品采购的数量和价格是否合理,最后由主管人员确定供应商。另一方面是定期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再次是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严禁销售人员接触现金,由财务人员办理承兑汇票和现金收款业务,同时健全销售合同审批制度,强化财务内部审核,严格把关国外冷冻食品进口质量,可设立质量保障中心和客服中心,确保产品符合客户的需求。

二、结束语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对策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失准,另一方面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预期工作效果。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改革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整体而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依托,使内控意识的形成和内控制度的建立受到阻碍,在组织架构方面也始终没有形成合理的分配;其二,对内控风险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全面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其三,缺乏完善的内控监督考核机制,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其四,尚未形成畅通的内部信息流通,使信息在行政单位的流通受阻;最后,预算控制体系的不健全,使行政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无序。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奠定行政事业单位一切内控活动的基础,完善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便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首先,通过岗位调节来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人员的权责,实现工作流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制衡点,达到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之间的平衡,并且建立良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通过加强绩效考评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其次,在岗位设置上,还应该抓住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几大块,并且进一步优化各部门的职能,形成部门权利之间的相互独立与相互制约,通过设立集体审议联签制度来约束各部门的越权行为,保证行政单位决策的正确方向,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再次,还应该进一步强化领导者对加强内控的意识,将内控管理放在工作中的重点位置。

(二)建立全面的内控风险评估机制

全面的内控风险评估机制,是有效预防、及时应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风险的有效方式。风险评估机制的形成具体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行政单位应该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确立有效的预警机制,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其次,在单位内部还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风险评估机构来专门预测、分析并解决内部风险;最后,要将风险评估机制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环节,在全单位形成一个“横向道边、纵向到底”的风险评估机制,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

(三)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考核机制

将内部风险评估机构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独立的机构,而不对其工作进行监督,长此以往,风险评估机构自身很容易成为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在确立内部风险评估机构的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考核机制,一方面对风险评估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整个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从内部角度出发,这不仅是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基础,也是提高内审质量的重要方式;从外部来看,完善的内控监督考核机制,同时也能够带动外部监督的加强,实现审计资源的整合。

(四)建立畅通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畅通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交流的快速、准确,并且具有实时性与共享性的主要方式。这不仅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减少内部人员的舞弊行为,同时还能够提升信息在单位内部流通的效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畅通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需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沟通软件,实现内部信息交流的办公化、一体化和多样化,进而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在单位内部形成一个全面覆盖的信息交流网络,以最小的信息沟通成本来获得最大化的沟通效率。

(五)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控制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全面调控的主要部门,同时也是内部控制中的重点工作内容。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必须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将其作为主线,并以资金管控作为核心,从编制与执行两方面同时着手,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控制。同时,还应该加大对会计部门的审查力度,进行严格的资产盘查,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清点账目的方式,并设计动态资产盘点,随时把握资产动态,建立内部报告制度,以及严格的反舞弊机制,不放过任何事件的发生,为行政事业单位更加透明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创造条件。通过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建立全面的内控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考核机制、建立畅通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建立全面的内控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考核机制、建立畅通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等手段,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立华,陈艳红.从COSO框架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完善[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3):104-105

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控制机制,是以实现企业盈利目标和保护企业资产为目的,为企业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供保障而制定的一种程序。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因此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目前很多企业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010年我国基本建成适合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发展缓慢,还不够成熟,在企业的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知不够

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了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还有不少企业不认同内部控制。这些企业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企业根本就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没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方法;或者有的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却不按规定办事,不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其完全发挥不了该有的作用。还有的企业随意缩减内部控制的程序,不注重控制环境和风险评估。

(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佳

控制环境是能直接影响内部控制贯彻实施效果的基础与核心,控制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二是企业治理环境不够好。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可能会导致经营者为短期利益所驱使,做出所有者利益相背的行为,还可能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权利和职责的不明确,再加上我国很多企业的出资主体缺位,可能会出现企业经营者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现象。

(三)企业内部风险评估失效,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内部控制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而风险管理的基础就是风险评估。在当前背景下,企业要时刻面对各种风险,目前许多企业对风险评估不够重视,没有设立风险管理制度,企业经营者在做决策时也不先做好风险评估,自然也就缺乏风险应对能力。信息与沟通控制能够减少企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多余成本,尤其是在集团企业中信息的不通畅、失控、失真现象更是严重,很多企业没有设置沟通制度和信息安全机制,信息混乱、反映迟钝等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

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很多外部监督机构如投资者、新闻媒体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无法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就无法评价内部控制取得的效果,而有的企业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联系过紧,无法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公正和独立。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只有在意识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此,首先可以加强企业领导层的内部控制意识培养,使其能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大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执行力度。同时也增强社会各个监督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一个社会环境。其次,国家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依据。再次,完善董事会、股东大会、经营管理层和监事会权责分明的企业运行机制,明确授权、决策、执行、监督每一个岗位之间的协调和制衡。最后,企业要建立一个长期动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确保企业可以实行权责分明的内部管理制度,还可以建立内部控制的问责制,避免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产生道德风险。

(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加强企业员工素质的培养,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内部控制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帮助员工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并树立起企业责任感,引导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发自觉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文化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要让员工认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要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规章制度、企业形象等各个方面,然后让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以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共同建设企业文化,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信息沟通系统

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如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并识别可能的风险,并根据对风险点的分析及时提供各种相应的对策,以化解或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拓展信息交流的渠道,不仅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相互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企业运营情况,还可以让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监督机构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状况,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

(四)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完善内部审计系统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切实发挥作用,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确保其执行程度和完善程度。其次企业财务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检查,建立内部评审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充分发挥其队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