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竞争力特征

核心竞争力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竞争力特征

核心竞争力特征范文第1篇

一、稳定性的保证能力,强调的是技术能力,体现的是价值特征即重视顾客价值最终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

稳定性的保证能力的落脚点应是满足顾客的需要,最终拓展、引导和占领了市场,它是企业实现与环境均衡的重要结合点。稳定性的保证能力所实现的价值,对于顾客而言,就是满足顾客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在实现这种价值的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这两者是一致的。如此,就必须以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为取向,就需要我们比竞争对手具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提供更优的质量、更好的服务等等,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实现这一切,必须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或者说技术创新能力来保证。安彩已具有独有的知识产权或者说技术软件包,如何进一步的提升或者是发挥其最大是威力,是提高稳定性保证能力的关键。具体到当前,就是要强力推进五化,从机理上追求技术瓶颈的突破,从工序工艺的创新上求得产量质量的提高与稳定,提高贯通率,建立有机的作业链;按照系统论的工作方法,每个子系统的创新都是规范化、有序化,形成整体创新资源的最佳配置。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促成创新的系列化,形成创新的集群现象和辐射现象,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向高层次发展。

二、创新性的动力,强调的是创新能力,体现是主观能动性即创新能力首先是具有创新愿望和创新倾向

企业区别与竞争对手的核心所在,就在于有效地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笔者认为,企业拥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动态性或者说可变性,现实中,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替代而丧失,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时刻保持创新性并依赖于稳定性的保证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战略应变能力的不断提高,而这三种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倾向或高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知识再造的过程,通过该过程,知识得以开发并由此解决既定的问题。而没有创新愿望,即创新性的动力,一切创新活动都不会发生。创新性的动力的大小是对创新愿望的真实性和创新愿望强烈程度的反应。当然,只有具有创新性的动力,创新就只停留在动机阶段,只有创新行为产生后创新性的动力才具有真实性。创新行为的体现在稳定性保证能力、系统的集成能力、战略应变能力的提生上。

三、系统的集成能力,强调的资源获取与利用能力,体现的是获取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异质性即通过整合配置内外资源,获得高额利润回报或持续竞争优势

所谓系统,指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结构组成模式,又指大量的个体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这种结构组成关系。个体、联系(或宇观上的结构)、整体是系统的三要素。企业就是一个相对大的系统,它有无数个小的系统组成,如人、财、物、产、供、销等。而资源是系统的物化形式,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使系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就需要各种资源的达成最佳配置,或者各个系统的有机协调。而企业的集成度越高,企业系统的功能越协调,内耗越小,成本越低,合力越大,企业竞争取胜的机会也就越大。提升系统的集成度,就要对资源进行优化排列,使之有机配置,发挥出资源的整合力。资源的整合具有两种特性,即封闭性和开放性。封闭性就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如安彩“三个任务一肩挑”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横向成立熔配厂,就是作业链的整合等等,开发性就是企业外部资源的有机配置,如最大限度的利用政策,如安彩优化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博采众长,拿我所用等等。

四、战略性的应变能力,强调的是管理主体的能力,体现是组织的战略观念

现代管理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环境,要求管理主体必须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胸有成竹,把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本质联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变”是市场的最显著的特征,即“变”为最大的不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以不变应万变?从战略上提高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树立战略观念,围绕战略目标,确立正确的战略措施,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经营管理的战略应变能力,是指经营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经营管理客体和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和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有重点、有步骤、有措施等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特色化发展战略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15-02

独立院校的创办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机制的一种创新和探索,对国内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独立院校的高速发展,其发展模式开始由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为提高院校的竞争力,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独立院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因此,构建、培育核心竞争力对院校的特色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 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

1.1 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以及企业的组织管理相结合,快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能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创建的一种知识和资产互补的系统。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学者把此种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并有效的运用到了高校的管理、运行策略中,展现出一种新型的研究视角。我们对独立院校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得出,独立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以院校独特资源、自身特质为根本,把办学理念、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精神文化遗迹社会服务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确定院校的最优发展途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能力。

1.2 核心竞争力特征

独立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的鲜明特点,其特征主要有:独特性。它是独立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异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其它高校所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动态性。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会随着竞争中出现不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是一种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能够使高校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与时俱进、审时度势,通过不断的调整发展目标来取得有异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延展性。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体现于高校系统内部的各个方面,其“民、独、优”的办学模式能够有力的促使独立院校特色办学的形成,加快办学领域中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延伸,实现高校系统的全面跃升。

2 独立院校的特色化发展战略

2.1 准确定位是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前提

每一所独立院校都不可能为家长、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不同教育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的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它只能依据院校的自身情况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进行教育。所以,对独立院校进行科学、客观的定位和评价是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步骤。而准确的评价也能够有效的促进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对独立院校的评价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如创新能力、学术水平、人才培育的质量、成果转化等。

2.2 创新是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关键

独立院校的品牌构建应紧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与时代的步伐相接轨。高校间的竞争主要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独立院校的创新模式则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理念的创新逐渐成为独立院校追求发展的关键资源。但是,国内的大多数独立院校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无法适应高校的现代化发展。从教育管理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内高等教育基本都是使用“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例如,分级管理难,领导协调难等。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高校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和个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也是错综复杂,导致高校缺乏自主的权力。从微观角度而言,国内许多高校的官本位倾向比较严重,过分的依靠政府,脱离了独立院校的本质,导致独立院校的管理无法优化其资源配置,严重影响高校三大功能的实现。独立院校应加快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市场化的推进,扩展院校的自力。在内部管理方面,应参照国内外成功高校的经验,推动教授治校和行政管理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专家、教授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3 品牌管理是院校特色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品牌管理是对品牌在建立、巩固和维护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控制、监管。处理、协调消费者与企业间关系的管理过程。目前国内独立院校的品牌战略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各个独立院校间的竞争逐渐激烈,其品牌形象是教育消费者做出决策和选择的首要目标。因此,高校的品牌战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院校若想得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必须重视院校的发展战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生存。独立院校属于教育机构,其品牌的管理有异于平常,它主要针对于教育价值观和理念价值观的管理。所以,高校的品牌管理应严格符合教育价值观的最终目的而展开。

品牌管理作为系统工程应具有打造长远品牌的超常意识。高校的品牌管理就是对影响学院未来生存、发展的战略决策进行制定和实施,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够接受市场考验的院校品牌。独立院校的品牌管理应首先确定明确的核心价值理念。院校品牌要有体现育人思想和独立院校精神的思想价值,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在教育消费者心中明确自己的位置。许多独立院校的品牌管理都停留在宣传口号和广告的层面上,缺乏核心价值理念。独立院校品牌管理还表现在服务意识和教学质量上。作为教育机构,其教学质量是体现独立院校优劣的关键所在。而优秀的服务意识和教学质量则是独立院校的品牌支柱,同时也是解决生源问题的有效手段。

3 如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独立院校完全独立的过程中,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个突出和主要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专职教师的建设以及外聘教师队伍建设。

3.1 专职教师的培养

专职教师培养的首要条件,是明确院校的学科规划,确立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学科,选择引进人才的方法,加快优势学科的形成、发展,促进自身院校的学科特色。同时,引进双师型师资和专职的科研人员,优化师源配置,增强教师的工作效率,实行提高教师个人发展和资源使用的双赢模式。其次,吸引、引进高层次的学术团体和带头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坚持、完善教师队伍的入职培训机制,组织资深专家与年轻教师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专家和教授的“传、带、帮”,加快年轻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再次,重视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在鼓励年轻教师访问国内外学者、参加高级研讨班进修、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同时,充分发挥带头人的引导作用,在学科发展规划、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构建相应的负责制度。

3.2 外聘教师的培养

培养外聘教师的首要条件是做好选聘工作,创建信息资源库。多数独立院校的教师都有一部分属于流动编制,所聘教师有许多校外教师,来源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存在着不同的应聘动机。由于教师队伍的结构多元性,突出了聘任外教的重要性。根据教师的类型差异,应采用不同的聘任程序、方法,对之建立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强化管理。

针对外聘教师的约束、激励工作。首先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好日常的服务工作,有关信息进行及时的传达。强化教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查教学环节的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若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也可以通过学生座谈会、网络评教等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对其工作成绩进行肯定、表彰。

因为外聘教师的成分复杂,导致其待遇也有所不同。若没有相对准确的评估制度,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许多独立院校在外聘教师待遇问题上,除了课时津贴、交通津贴外,还实行底薪制,根据外聘教师的任课校龄,为其提供免费就餐、午间休息室等。不仅方便了教师的生活、工作,还能有效的增加外聘教师和高校间的感情。

4 结语

独立院校的特色化发展必须具有强劲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处理高校的结构、规模、以及结构效益等的关系,不断提高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重视团队精神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基础上提高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独立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为群.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发展之路[J].江苏高教,2006(1):75-77.

核心竞争力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10-0090-0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国,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龙型产业集群隆起带,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先进产业制造基地,支撑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把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式。

近年来,石家庄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了较快发展,集群经济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30%以上,成为石家庄市经济建设中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力军。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现有中小企业3.34万个,而产业集群已带动了10 000多家企业的发展,其中生产企业9 417家,配套企业2 949家,从业人员53万人。在这些产业集群中,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集群达到38个,10亿元以上的18个,50亿元以上的8个,7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均突破了20亿元。辛集市皮革产业集群和平山冶金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则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00亿元和138亿元。然而,石家庄市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集而不群、群而无力的现象,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家的知识水平和员工素质相对较低等困难和问题,严重束缚着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张和提升。而产业集群建设,正是一种按市场化方式重建产业联系,迅速提升中小企业和区域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有较强生命力和创新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果能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不断升级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兴起。

一、石家庄市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石家庄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有了长足发展,覆盖了绝大部分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规模,涌现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组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建成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较大、对同行业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基地,有些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以京广铁路为线,铁路以西的山区、丘陵县(市)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生产钢铁、水泥、石材、建陶、化工等产品;铁路以东的平原县、市,主要生产皮革、淀粉、纺织、板材、医药等产品。石家庄市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了区域经济布局,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产业集群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城市交通、商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目前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偏低、竞争力水平低下,使得产业集群的经济功效发挥不足,进而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主要问题有:

(一)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小

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需要培育一大批有规模、有实力、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有知名度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目前,石家庄市除少数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强的技术力量外,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还有待进行产业升级。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及现代物流服务业比重低。产品方面存在“四多四少”现象: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资源型企业多,高科技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出口创汇产品少;雷同产品多,自主品牌少。产业集群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少,造成对内龙头带动作用太小、对外竞争力太弱,无法带动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方面向更高层次提升。

(二)经营者素质较低,真正的企业家少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的管理能力、领导魅力对于吸引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企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涌现了很多的创业者,他们中也不乏优秀的企业家,但真正管理型的企业家还较少,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重视不够,企业员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部分民营小企业缺乏敢闯敢干的胆识和拼搏精神。一部分企业经营者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保守思想,不敢扩大经营,怕背包袱。

(三)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石家庄市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需求频繁、金额小、不确定性高,金融机构又出于规避金融风险的考虑,普遍存在慎贷、惜贷心理,贷款条件非常苛刻,贷款额度控制很严,审批程序繁琐,因此在国营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很低。而民营中小银行成长缓慢、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受到严重制约,更使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无门。很多中小企业只能采取不规范、高风险的民间高利贷拆借方式获得发展资金。

(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受阻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由于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集群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消亡。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存在着“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另外,在信息高度发达,而知识产权又不能得到很好保护的社会中,轻而易举的模仿已经成了企业生存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之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创新却意味着成本的上涨,将使产品趋于贬值。

(五)同业企业竞争大于合作,集而不群

石家庄市的产业集群尽管已初具规模,一些集群内企业之间也建立了分工协作的体系,但从总体情况看,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只是同类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聚集,没有形成良性的产业市场协作联系,即缺少产业集群的“灵魂”――配套关系。产业链条短,造成大多数的企业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或附近的地方产业联系较少,分工和专业化不明显,面对市场竞争,各个企业仍是单打独斗,而非抱团作战,企业间基本上没有任何形式的合作,技术和信息也不共享,集群的规模效应和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同一产品多头研制、相互保密,既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也难保证较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石家庄市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受阻的原因探析

从竞争力来说,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对本省投资者极具诱惑,对于国内产业来说也是难得的发展空间。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进而直接影响到“集群效应”的发挥,大大降低了市场效率。

(一)一些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某些产业集群特色不突出

石家庄市目前的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政府弥补其系统缺陷和市场失灵。一些刚刚萌芽的产业集群,可能由于缺乏公共支持而很快夭折。一些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确保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些地方主要依靠土地经营和各种政策优惠措施,纷纷圈地招商,把“筑巢引凤”作为其发展产业集群或建设工业园区的主要目的,而在依据本地特点构思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建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则缺乏周全的规划与有效的行动。同时,一些地方急于打造所谓本地名牌,不惜采取种种拔苗助长的行政措施,却忽视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不善于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中发现机遇,培养本地经济特色。如产业定位不当,倾向于发展高科技集群、新产业集群,对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集群重视不够;偏重对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而忽略对小企业的扶持,对整个产业集群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还不够等。

(二)缺乏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产业链条短

产业集群并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必须在企业之间建立起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使企业协同作战,才能实现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石家庄市对产业集群的统一规划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缺乏整体设计,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突出,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不少企业产品雷同,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产品关联度低,没有真正形成众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另外,各地在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缺少协调,竞争大于合作,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致使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太多,支柱产业遍地开花,使产业整合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到集群战略的聚焦和力量的集中。

(三)集群内“双赢”观念尚未形成

这是产业集群的“软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诚信而产生的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资源,是企业之间交易与合作的基础,没有诚信的产业集群中假冒伪劣遍地,欺诈行为盛行,这样的产业集群只能是短命的。石家庄市的产业集群内尚未建成良好的集体行动规则和内部沟通渠道,集群内普遍缺乏包容开放的社会人文氛围,企业间过度的竞争造成了敌意的心态,合作共赢的集群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四)人力资源匮乏是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硬伤”

人才是持续创业的营养源,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石家庄市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多数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高素质人才缺乏,有的经营管理人员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缺乏现代管理水平和经验,再加上年龄普遍老化,思想观念更新慢,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差,各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只能以成本竞争为主,集群内不可避免地持续“价格战”,使这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人员工资维持较低的水平。京津对各种人才形成的强大“吸引力”也使得石家庄市出现了持续的“人才北飞”现象,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不断告急。

(五)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石家庄市加强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促进集群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速新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38个5亿元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建设比较规范的技术服务机构22个,已初步实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场地、有制度、有设备、有职能,资产总额达到12.97亿元,开发新产品147项,推广新技术67项,改进工艺100项,培训员工11万人,引进人才380人,服务企业1 050个,新增效益2.2亿元。然而,在石家庄市的产业集群中,围绕着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体系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配套设施的发展水平仍有待增强。很多集群内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不少集群缺少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在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服务配套能力,如专业市场建设、集体品牌的创造、技术创新机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也与集群发展脱节,从而影响到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三、以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石家庄市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石家庄市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形成了一批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优秀产业集群。石家庄市还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积极发展的原则,确定了2007~2010年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和公共服务平台布局规划,即:西部、北部山区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石材业、钙镁产业,东部重点发展皮革、纺织、洗涤等产业,南部重点发展化工、建陶产业,中部重点发展医药、板材家具产业。到2010年,石家庄市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将达到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30个,50亿元以上8个,100亿元以上5个,营业收入将达到1 500亿元,集群经济将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

为此,石家庄市要围绕传统优势和特色产业,制定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在税收、用地、人才引进、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以价值链为纽带的专业化协作网络,提升石家庄市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一)特色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优势的形成往往根植于特色,地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同样根植于特色。在浙江有成百上千的生产纽扣、眼镜、鞋类、灯具、袜子、打火机的专业村和专业镇,其中超过亿元的就有519个。这500多个专业村镇实际就是500家巨型企业,只不过这500家巨型企业的资产是分布在每个专业村镇的数千家企业之中的;江苏省镇江市重点发展的眼镜、五金工具、工程电器等九大产业集群已聚集各类企业近3 000家,吸纳就业人员35万人。2004年,九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6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55%,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板块,有效地提升了镇江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放手让产业发展,更要加以引导、扶持和促进。地方政府对集群的引导和规划尤其要突出特色,要充分掌握本地经济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搞活产业集群的政策、法规,来培育具有本地特色和本地优势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清河为了巩固清河羊绒的产业优势,创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羊绒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和羊绒产业发展局,及时为羊绒业户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并健全了羊绒及其制品出口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清河大力引导分梳户和规模企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使全县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基本形成,规模企业也变求全为求专。

(二)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并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网络

集群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需要大小企业相互补充,在竞争中融合发展。要努力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网络,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此,一方面产业集群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建设行业性研发中心、质检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政府可在技改贴息、科技创新补助、项目融资、股票上市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另一方面要搞好集群内产业协作与分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及中间品生产、成品生产和服务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组织网络,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终端产品,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如以三鹿乳业为龙头的乳制品产业集群,奶牛基地辐射全省8个市、55个县、1 600个村、2万个农户。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育企业家队伍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产业为龙头,企业为主体,文化是底蕴,人才是关键。可通过制定优惠和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组建公共技术平台,大力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建立“柔性”引才机制,运用调动、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技术合作或入股等多种方式加快对石家庄市急需人才如高级工程师、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的挖掘和引进;同时应加快对产业园区管理人员、企业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开发建设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的有功人员,给予政治上的荣誉和物质上的奖励。集群发展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断创造和形成企业家。为了提高企业家素质,政府可通过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加强企业家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可以鼓励大学教师、研究人员到公司兼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企业家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平台。素有“中国钙镁之乡”称号的井陉县,引进了全国一流的研究设施,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纳米钙等项目,不断加快钙镁产业提档升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钙镁产业集群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钙镁产品总产量达145.1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

(四)以诚信合作共筑区域经济品牌

一个产业集群应该拥有共同的品牌,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紧密结合成共同体,为共同行为打好基础。区域经济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业主间的“信用网络”是支撑产业集群的基础网络,也是共筑区域经济品牌的文化基础。要在集群内部培养共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理念,倡导乐于合作、相互平等、诚实信任的良好文化氛围。只有在适当的人文环境下才能在集群内形成企业间关系的高度合作与协同,实现产业集群内的资源禀赋提升和技术水平提升。只有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提高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和创建国际品牌为目标,集群品牌的建设才有可能。浙江省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永康市、义乌市、嵊州市、乐清市、诸暨市等8个地区设立“中国专业商标品牌基地”,通过设立商标信息咨询平台,盘活闲置商标资源,开设商标维权绿色通道,培养商标管理人才,引导支持企业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推广名牌,提升层次,促进浙江省制造业新发展。

(五)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孵化器

孵化器的本质是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人才、设备和场所等所有相关服务,使创业者只要带来创意就可梦想成真。产业集群是最好的孵化器,它可以使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即培育孵化器。为此,一方面要完善硬环境。产业集群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政府应弥补“市场失灵”,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应大力加强交通、通讯、能源等产业发展基本载体建设,重点建设对产业发展拉动力强、辐射面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软环境建设,即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金融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信用担保、信息收集、经营管理、市场调查、国际贸易、职工培训、质量检查等。这些服务机构既是企业的帮手,也是政府的助手,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健壮,吴晓波.中小企业集群经济持续发展动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

[2]刘曙光,杨华.关于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

[3]曲欣.中小企业集群理论与浙江现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

[4]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核心竞争力特征范文第4篇

很多人把学习困难等同于学习障碍、学习落后等概念,然而这是一种误解,这几个概念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学习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某种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学习困难的一种特殊现象。学习落后则是一个比学习障碍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三种情形:(1)因智力落后而导致成绩落后;(2)因不良家庭环境和情绪障碍及人格障碍所导致的成绩不佳;(3)因学习障碍导致的学习成绩不良。而对于学习困难的概念,至今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将学习困难学生概念沿用王建平《变态心理学》(2005)中所述“没有明显智力缺陷,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生,远没能达到预期的学业成就目标的学龄儿童青少年”。

2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分类

2.1 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常常会产生自卑情绪。学习自卑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的自认为不如他人、轻视自己的心理。有些学生自我期望较高,但学习成绩与期望的差距又恨大,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失去信心,处处感到自己笨,没有别人聪明,常常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烦恼不堪,压抑感越来越重。这样就渐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长此以往,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差,遇到问题表现为恐惧和退缩,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2 逆反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常常对教师的教导表现出不服从,他们有意与教师的教导作对,故意做出一些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教师明明是善意的、正确的教导,却遭到了他们的抵抗。越是希望他们这样,他们偏偏越是那样。他们违反校规校纪,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他人的学习。这些逆反行为使他们无法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当中去。

2.3 懒惰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懒于动手动脑,写作业不独立思考,常有抄袭现象出现,或者寻求他人替代完成作业。对于他人和教参书的依赖会促使学习困难学生的懒惰心态逐步发展,这种懒惰的心态又会促使学困生产生依赖心理,如此往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则会使这类型的学生成绩下降,不思进取,主动学习能力越来越差。

2.4 孤僻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课堂上,他们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参加小组讨论。长期的封闭使他们变得消极、迟钝,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由于无法与这些学生沟通,不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对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

2.5 骄傲心理

骄傲是由于只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常常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闪光点,总是自以为是,过高的估计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心理。有这种心里的学生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得到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受到一点表扬就洋洋得意,自满狂妄。他们无视校规校纪,无视老师的教导,对于同学的劝告也心不在焉,学习不思进取,整天盲目攀比,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危害极大。

2.6 暴躁心理

教育活动中,一些学生易怒、易躁,情绪波动很大,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动干戈。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有任何过激言行。对于长辈的教导不能够善意的去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行为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的精力很少能够集中到学习上,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差。

3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应对方法要根据学习困难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转化和教育。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学困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也随之不同,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根据学困生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做到有针对性地采用正确的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改进。

3.1 分析并掌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想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就要调查和了解每一个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进行正确有效的分析,有助于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施。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开展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更有效的教育策略,从而进行辅导和教育。

3.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于学困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是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如果学困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和重视,那么,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上的建构可以促使学生接受教育和改进。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品德,要尊重理解学困生,与学困生进行更深入的思想上的交流,从而对学困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以此来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和抵触情绪。

3.3 给予正确评价,树立自信

教师在评价学困生时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学生是很注重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的,因此,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做到客观,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缺点要进行委婉的评价,注意语言艺术性的运用。教师应时刻让学生对自己有充分客观的、正确的认识,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要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维护,克服自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再根据不同学困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特别指出,再根据不同学生的这种特殊性,选择相应的教育策略,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由于每个学生在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多多少少的差异性,这种先天与后天的差异促使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动机各不相同,因而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关注,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樱花.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核心竞争力特征范文第5篇

麦克尔・波特在《国家的竞争优势》中提到,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于四个因素,即环境因素、社会需求、相关产业发展和公司及其结构,除此之外,政府和市场机遇是影响这四个因素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越来越需求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导致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层次结构的需要发生偏差,专业结构不能正确地反映劳动力结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需求相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出现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还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以唐山为例,其对理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始终保持前位,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34万人,唐山市接收毕业生30000人,较2006年增幅超过30%。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约24000人,师范类毕业生约6000人;所有毕业生中,本科以上约10400人。唐山本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此还引进国家部委院校的非唐山籍毕业生数量在2000多人。目前在建的曹妃甸工业园区将在2010年后迎来用人高峰,其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自动化、冶金钢铁、化工、电力、建筑、机械制造等方面,尤其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人才急缺。显然唐山本地院校必须开拓创新原有办学思路和模式,开设人才需求旺盛的新专业新课程,提升自身竞争力,否则将很难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校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通常我们可以在这一分析框架中,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反映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影响因素。如果说研究型大学取向于教学的综合性、科研的前沿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环境的学术性的话。那么“教学型”大学应该取向于教学的严谨性、科研的针对性、管理的有效性和环境的包容性。“教学研究型”则应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校院多数为建在地级城市的专升本院校,并以城市命名为“某某学院”。这些院校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有的仍以专科教育为主,对照大学竞争力要素中的二级指标,他们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校园氛围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目标定位不清

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在专科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基本停留在专科学校层次。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亟待更新,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么是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要么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二)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不少学校连年扩招,规模急剧扩大,升本后不仅师资数量问题没有解决,而且教育质量和学科结构也成为突出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比例不平衡。加之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因而学术视野窄,学术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学校的品牌弱势、所处区位劣势、条件较差,存在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难以留住的问题。

(三)学科单一,后劲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学科单一,缺乏规范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共生性,很难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学科的优化,更难以在较长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多数学科的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没有科研成果,即便有层次也较低。普遍缺乏合格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学科发展缺少动力机制。

(四)校园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

由于办学层次低,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即使在校园扩建和迁入新校区后,仍然存在注重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氛围,缺乏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充满爱心、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缺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唐山学院为例

(一)目标定位是特色发展的动力

对于唐山学院来说,目前适逢迎评促建的关键时期,明确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结合实际考虑,其功能定位应以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为基准,思考自己的功能发展目标,即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门人才为主,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力争更多成果转化,最终用以服务社会。

(二)特色形成是办学的基础与源泉

大学的特色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特色是力量之源,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以下列举唐山学院可着力形成的特色:

办学精神特色。在抗震二十周年纪念时给唐山人民题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把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2006年到唐山视察,殷切希望唐山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并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唐山学院应以抗震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科学发展。

办学目标特色。唐山学院整体目标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是“应用型”,服务对象定位应是“面向地方”。依据此战略目标,最终确定各学科或系部等局部发展目标。

学科专业特色。唐山学院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除了工科专业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应提到足够的高度来重视。

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中的程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创新,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校园环境特色。唐山中华第一园工业文化园的建立,是唐山学院校园环境特色的一个很好体现。除了物质文化环境之外,唐山学院还应注重非物质文化环境的形成,充分发挥大唐画院的校园文化载体和素质教育平台作用,为弘扬先进文化,增强艺术交流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