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传媒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危机对媒体广告经营的影响
中国广告业已连续10年保持10%的增长速度,但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广告收入增长明显放缓。根据CTR市场研究最新的年度广告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广告市场受北京奥运会的良好预期拉动,呈现活跃态势,总投放同比增长15%,达到4413亿元。但由于面临国民经济持续下滑的风险,广告市场进一步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市场,中国的市场空间依然巨大,因此危机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只是暂时的。相比那些消费品市场趋于饱和和理性消费的国家来说,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很大成长空间。因此,短暂的危机可能会让一些广电媒体面临冬天的煎熬,但是也同时会成为另外一些媒体的机会,经济震荡下的中国广告市场正在进行结构上的调整,而这将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
金融危机对传媒投融资的影响
一些靠“风投”来做大的新媒体,可能会面临断炊的危机国内众多的新媒体公司是依赖各类投资资本生存和做大的。在欧美成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之后,一些海外的资金被抽回去救场,很多“风投”对新媒体投资谨慎。2008年,中国新媒体市场的融资总量缩减了约四分之一(5700万美元),2009年融资的规模还有可能进一步回落。如果这类公司在现有的资源情况下不能尽快实现盈利,公司将会出现严峻的资金问题。一些靠“风投”来做大的新媒体,可能会面临断炊的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股价冲击较大,并影响了一些公司的上市进程受国内、国际股市大盘下跌的影响,传媒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普遍不尽人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20来家中国新媒体公司的市值在最近半年缩水一半以上。从2008年5月开始,国内传媒股票也开始出现明显下挫,10月中旬后各大公司股票陆续跌至谷底。
证券市场不景气,光线传媒、分时传媒、易取传媒、迅雷网络、好耶等文化传媒类公司纷纷推迟上市计划。国内出版发行企业2008年本来计划上市13家,而到2008年年底,只有一家成功上市。
一些投资影视业的资本开始撤离,许多筹拍多时的影视节目流产国内一些中小规模制作公司,近期纷纷传出因资金困难中止拍摄计划的消息。如新版《神秘的大佛》已经筹备2年,原本得到了北京、四川等地制造业和奢侈品企业的投资。然而,就在要开拍之际遭遇撤资和缩减投资的打击,不得不“流产”。香港著名作家梁凤仪旗下的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与北京一家影视投资公司联合投拍的40集电视剧,一直是央视关注的大戏,但前不久投资方已宣布停止拍摄。四年前执导《王保长后传》的著名导演陈福黔,手头上本来有一个很精彩的剧本,但因投资商担心金融风暴来临,电视剧卖不出去,突然撤资1200万,导致陈福黔只好去拍一部低成本的纪录片。
“口红效应”或将给传媒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与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本次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可能更广,影响程度可能也更深,必然给我国的传媒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危机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从历史发展来看,每一次金融危机,反而都是娱乐产业上扬的时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提出的经济理论,认为每当经济不景气时,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会发生变化,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热卖。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大多数行业都沉寂趋冷,但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一举成为美国的支柱行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韩国影视、游戏、流行音乐等产业在危机中另类崛起。所以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韩剧热播掀起一股韩流,带动了韩国产品出口和旅游业的发展。
“口红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传媒市场也获得了一定的印证:在国内电视节目市场,不少城市的观众收视时间比去年同期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在国内电影市场,2008年中国故事片产量达到406部,票房超过43.41亿元,较2007年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30.48%。新年贺岁档影片总数则比去年多出1倍,达到近30部,而且其中多部影片实力不凡。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内地部分电视节目“出口”创汇反而比以往情况更好。如上海电视台的《闪电星感动》、《舞林大会》、《星尚》等节目走俏东南亚市场,市场份额甚至比金融危机发生前的还要高。马来西亚WaTV(华频道)不久前还以单集1000美元的高价购买了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26期的节目版权。
我国动漫、电影、电视等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逆势增长,意味着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契机。
传媒业如何“过冬”?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和深远的,传媒的经营者有必要做好更长远的准备,以应对这场未知的风暴;同时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提高节目制作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规避风险,寻找战机,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此外,从产业管理和引导的角度出发,国家也应加大对传媒业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更具体的优惠政策,支持传媒业的发展,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调整产品生产策略,特殊时期特别编排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为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可能。但“口红效应”只是一个契机,传媒产品要想成为消费者心仪的那支口红,还必须有足够好看的颜色。“内容为王”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只有好的内容产品,才能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各种受众调查的情况来看,金融危机时期,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有数量上的变化,更有结构上的变化。比如电视剧市场, 风靡荧屏多年的苦情戏不再受欢迎,喜剧受到追捧,这都是金融危机带给受众心理的变化。中国传媒工作者要关注受众市场的新需求,对节目版面进行优化和调整,在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编排,多提供一些舒解人们压力、抚慰人们心灵、鼓舞人们信心的作品。
调整媒体经营策略首先是广告经营策略。金融危机先由金融行业开始,逐渐传导到汽车等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会缩减广告预算,比如金融、汽车、房地产等;而也存在较少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比如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因此,广电媒体必须对广告结构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捕捉、培育和发展新的广告增长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其次,改变过于依靠广告的单一盈利模式,丰富和完善盈利模式。我国广电媒体产业一直业务结构单一,尚未走出单纯靠广告支撑的阶段。单一的盈利方式使中国媒体缺乏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国广电媒体应延伸价值链条,完善和丰富盈利模式。
另外,国内广电传媒还可以抓住在相关产业“抄底”进入的机会,把业务拓展到游戏、影视等领域,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做大做强自己。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当前,绝大多数传媒单位采取的是重量不重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总盘子越来越大,但是真正利润额却很小。如中国电视剧2008年已经达到每年500多部、近16000集,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播出大国。但数字上的“高产”,并不代表电视剧质量的提升。2007年中国生产的近15000集电视剧,真正能播出的只有7000集左右,有近8000集被束之高阁,以每集40万的平均成本计算,一年积压的资金将达到30多亿元。相当于有十多部《投名状》这样的大片,拍完之后,不送影院而直接送进了库房。
这种靠拼资金、拼人力的外延型增长方式,代价沉重,难以支撑中国传媒业的持续高速前行。当前,国内媒体除了应该在降低自身营运成本上下功夫外,还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以追求速度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代之以提高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
完善国家财政支持体系,推动传媒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广电企业经营业务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困难。国家应加大对传媒业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更具体的优惠政策,支持传媒业的发展。
第一,尽快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基金”,以解当前众多广电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链条断裂、资金供应紧张之困。
第二,加大对传媒内容生产支持力度。目前,优秀内容产品的短缺是制约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发展中国传媒产业,首先是要改善和扩大内容生产。当前,国家应构建政府引导机制,完善奖励办法,提升中国广电传媒的内容生产能力。
第三,鼓励传媒集团跨地域、跨行业整合,培养一流的中国大型传媒集团。金融危机中单一传媒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为薄弱,政府部门应鼓励传媒企业打破行政区域、行业的限制,建立产业链完备的真正跨区域、跨行业的传媒集团,打造中国的强势传媒品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传媒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的现状分析入手,进一步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吉尔吉斯斯坦 传媒业 分析
21 世纪初,在吉尔吉斯斯坦爆发了“”。这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内部长期累计下来的各种经济政治矛盾,而本国的新闻政策、舆论导向以及西方传媒的宣传鼓噪对事件的发生和扩展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传媒业概述
1.传媒业的概念。传媒业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和基础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传媒业归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
2.传媒业的特点。(1)相对垄断性。由于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大众传媒的数量有限,通过竞争取得了优势的媒体拥有大量的受众,并且信息产品的内在黏性使得媒体受众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品牌忠诚度;同时,传媒业的文化新闻属性使得它经常性的要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而形成政策性垄断;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传媒具有相对较强的垄断性。
(2)良好的增值性。传媒通过电波、网络、印刷品等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使其能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和盈利模式。据Morgan Stanley1998 年全球投资报告的显示,在对11 种产业建立起世界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做的统计中,大众传媒业所需年限为8 年,远远快于医药业、日常消费品、银行、电力、能源和建筑行业。
(3)独特的盈利模式。传媒业所经营的信息产品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盈利模式:不是通过直接出售传媒产品获取主要收益,而是尽量扩大传播受众与范围,通过搭售广告的形式盈利,这在互联网络、无线电视、报纸等媒体领域尤其明显。随着现代传媒业的高度商业化,激烈的竞争使大众传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广告日益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主要支柱。据估计,广告收入在传媒业整体收入的比重已占到四分之三强。
二、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的现状和特点
1.现状。吉尔吉斯斯坦的广播、电视媒体,不论是国家所有形式的国营媒体、公共媒体,还是私营的商业性媒体,由于国内的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和新闻行业本身在理念上、技术上的落后性,大部分都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独立,基本依靠政府,受政府控制,进一步又影响到它们的政治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2.特点。(1)经济政治不独立。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及其在各州的分支公司,其资金来源均来自国家财政预算。可以说,吉尔吉斯斯坦用于发展媒体的大部分资金都拨给了隶属于该公司的国家性质的电视台。广告费是该电视台的又一项资金来源,国家所有电视台拥有播放广告的特殊权利,它可以独立地经营广告项目。国家电视台还被允许调整出一定的时段,用来播放其他国家的电视节目。吉尔吉斯斯坦全国性报纸的总编辑以及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主席,是由总统以法令的形式任命和免职。由此可见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受到制约,难以独立发展。
(2)传媒业贫穷落后。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所有电视公司中,现有物质技术条件最好、员工人数最多的是国家所有性质的广播电视公司,它在每个州都设有州一级的电视台。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约有职员1 000 多名,其中只有200 至300 人是节目创作人员,其余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技术人员。虽然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已是该国家最好的电视机构,但是它的节目制作能力依然很有限,在播出的所有节目中只有一半是自己制作出的产品。在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向来很严格,媒体没有自主权利。媒体还经常因报道某政府官员真实情况而遭到法律诉讼,被处以巨额的罚款。另外吉尔吉斯斯坦的媒体行业资金上很贫穷,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技术也很落后,媒体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高。在这个国家里,看不到媒体作为一股独立力量的存在形式,媒体对于国家进程的影响也很微弱,也看不到媒体作用在市场中的良好表现,媒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可见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在经济收入上很贫困,在制作技术上很落后。(3)受外国媒体势力影响。在中亚五国中,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俄罗斯传媒数量是最多的。根据2009 年3 月的数据,在吉尔吉斯斯坦当地媒介市场上,使用俄语的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占到了一大部分。俄罗斯的一些主流媒体,如第一频道电视台、“俄罗斯”视台、俄罗斯电台、“灯塔”电台、“莫斯科声”电台等,占据了吉尔吉斯斯坦传媒行业的大部分媒体空间。
三、吉尔吉斯斯坦传媒业的发展对策
1.传媒业要打破制约,走上经济、政治独立的道路。吉尔吉斯斯坦的传媒行业要想切实的发展,首先就要实现经济政治上的独立,实现自主经营,拥有自己的经营收益,不再仅仅只为政府服务,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它的传媒受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政府方面,更要切实的实现为人民大众服务。当然传媒业的独立也是相对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有国家制定的专门法规来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有序的开展事业。
2.传媒业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以及提高经济收入,摆脱贫穷落后局面。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及各州的分部一直以来感到财政上很困难,尤其是地方电视台,例如,贾拉拉巴德电视台曾一度因欠电信公司的钱而只能使用一部电话,其余的电话因欠费原因而被切断。其他州的电视台的处境也大致情况相同。吉尔吉斯斯坦的传媒行业技术上也相当的落后,媒体工作人员普遍素质都较低,尽管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已是吉尔吉斯斯坦在国内资质上最好的一家电视机构,但它的节目制作能力却依然很有限,在播出的所有节目中只有一半是它自己制作出的产品。因此看来,吉尔吉斯斯坦的传媒行业要想彻底的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切实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行进的过程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植和帮助的。
3.摆脱大国的媒体势力渗透。多年来,吉尔吉斯斯坦人一直面对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事实,那就是俄罗斯媒体对吉尔吉斯斯坦媒体行业的巨大影响力。大部分吉尔吉斯斯坦人可以随时收听收看俄罗斯的电视广播节目,俄罗斯文化广泛渗透在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生活之中。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实力悬殊,吉尔吉斯斯坦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两个国家的媒体力量就如同一头大象和一只小老鼠,为了不被俄罗斯这头大象吞掉,吉尔吉斯斯坦必须要保持自身的独立与特色。
首先,吉尔吉斯斯坦人自己要支持和保护本国媒体,吉尔吉斯斯坦人每天读一份本国报纸,需要更多的人收听广播。受众的热情支持是媒体从业人员保持本土特色的动力。第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应当通过一些强制性法规来保护本土文化。设置一些专门的机构来强制规定吉尔吉斯斯坦的影视节目核心内容必须有“吉尔吉斯斯坦内涵”,所有的广播电视媒体、所有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只有符合这一标准,才能得到播出与制作执照。第三,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应该在资金投入上也鼓励和支持广播电视媒体生产自己的节目,政府还应用经济手段来鼓励媒体机构使用吉尔吉斯斯坦人自己制作的本土内容的节目。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资本市场蓄势发力,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平台、新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使得文化行业内“创新”与“泡沫”并存。鉴于此,如何在实体经济趋缓、政府鼓励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背景下,作为社会个体的企业、创业者及投资人抛却浮躁、追求本真,此场峰会揭晓了答案。
会议伊始,《融资中国》出品人、融中集团董事长朱闪做了开幕致辞。他指出,市场要做好2―3年经济持续低迷的准备。而资本要在跨镜、产业链整合、代表中国新经济及具有防御性特征的行业里寻找投资机会。在企业方面,经济下行的时候企业方面一定要专注企业价值,尤其要重视现金流的创造,而不是更多迎合资本的需求。此外,对现在需要融资的这些企业来讲,他的建议是,应该要尽快融资,而且要放下身段,降低期望值的进行融资。
他表示,中国经济持续低迷是大概率的事件,大文化行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保持增长甚至快速增长的行业。但是经济毕竟在下滑,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大家此时此刻还是要有一些风险意识。
到会嘉宾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女士做了主旨演讲,从大文化角度探讨了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并就国民经济新常态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发表了意见。她表示,文化产业中任何一个产业门类的发展均离不开特色文化资源的供给,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与金融的全面合作,打通金融通路。同时,她认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注意产业集群效应。
来自紫金文化产业基金的总经理周春芳,作为嘉宾和大家分享了她从事文化产业投资六年来的感触和经验。对于文化产业,周春芳认为,细分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新兴产业发展非常迅猛,而且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主流的业态。第二个特点是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文化产业。第三个特点是传统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而且已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周春芳认为未来文化产业的特色应该是技术、模式、创新企业。新技术让创新在文化产业无处不在。
全天的会议共分为六个论坛,分别是:新形势下的大文化产业;影视、网络视频、IP专场;资本推动下的体育文化产业;VR/AR、游戏、动漫等、电竞、网络直播专场;文体行业并购、退出与行业整合等。各路大伽针对热点问题进行了积极而又热烈的讨论。
主旨演讲结束后,会议进行了上午的两场嘉宾论坛。
“新形势下的大文化产业”论坛,着重探讨了在文化消费热潮的新形势下,技术驱动的大文化创新生态,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有怎样的战略布局。参与讨论的论坛嘉宾有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大盛国际总裁安晓芬、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东城园副主任韩树凡、毅达资本合伙人刘敏、微影资本头尾会主席唐肖明、华映资本合伙人王维玮、东方华盖创投创始合伙人许莉,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先生任论坛主持。
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认为,在新的技术以及新的业态推动下,文化产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比如网红、直播,都是在新的内容+社交形态下产生的新的业态。同时大数据、云端处理技术,包括像前段时间比较火热的AR、VR等等对产业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深远。
安晓芬认为,这两年的网络剧和网络电影大规模的诞生其实也是跟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电影行业有关。而影视行业增长放缓的也与网络和视频的盛行有关。作为电影《叶问》系列的投资方,在过去几年里,安晓芬经历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和崛起,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这两年又感受到了互联网新技术带给电影产业的新变革。。
对于新形势下影视行业的发展,她表示,资本要给文化创意工作者一点时间,不要拔苗助长。
对于这个行业中的新兵微电影来说,微影资本头尾会主席唐肖明认为,微影作为一个数据平台和用户平台,有天生很强的互联网基因,而在这个产业背景对下一步做文化产业的投资布局会相当有用。
毅达资本合伙人刘敏则对网络直播平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好的直播平台首先是内容是有价值的,是真正的用户使用需求的平台。他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刚刚开始,好的优质的内容、渠道、平台会渐次出现。
华映资本合伙人王维玮对于火热的自媒体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从2015年自媒体业态开始很不一样了,包括盈利模式以及资本的介入,其中蕴含的趋势是自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东方华盖创投创始合伙人许莉对于文化新形势的对策是做文化产业生态圈,就是如何把IP内容、IP运营、IP衍生品串起来,围绕这个布局去做空间、服务、资本。
在影视行业投资论坛环节,1905影业公司总经理李伊、星站TV CEO艾伦、乐视控股全球资本运营部投资总监宋森、巨星龙投资总裁吴歆、宋城演艺投资总监许耀文、星光国际传媒总裁宋光成、蓝筹网CEO姚毅婧共同出席,针对传统影视行业投资难题、影视众筹模式的前景、IP热还能持续多久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伴随着国内影视投资公司的日益增多,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传统影视行业投资有了更多的机会,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面对文化传媒产业的投资风险,资方是否能找到更为精准的投资方式?
星站TV CEO艾伦认为,带有工业化的生产元素会让整个创意行业的步伐迈的更快,快速试错跟快速有机循环的过程中能够出产出更多的、更好的、更精良的内容,能够让更好的内容迅速跑到前面来,也让投资人的回报达到更良性的循环。星光国际传媒总裁宋光成作为电影投资人,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怎么样擦亮眼睛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电影项目非常关键。
1905影业公司总经理李伊则认为,一部电影从筹备到最终宣发至少也要18个月的周期,投资人需要具有能够预见未来市场变化的能力。
在影视众筹这个颇具争议的筹资模式讨论过程中,蓝筹网CEO 姚毅婧说,影视众筹模式对于整个参与度和市场接受度而言都比较客观,而影视众筹机构的实质性价值则应该是用影视这样的形态做股权市场的投资人教育。
星站TV CEO艾伦表示,众筹这件事情对于我们互联网搞视频出身的公司来说,肯定是举双手欢迎的。同时,他认为影视投资的内容核心就是,规模从小到大的投资需要市场验证,而众筹就是有这个作用,让项目获得更多的活力,以及市场上验证的回馈。
对于很多人对于众筹模式缺乏信心,对此,宋城演艺投资总监许耀文表示,最核心的还是要有很专业的机构去对这些产品进行选择,不能说是纯粹的通道,就像现在的P2P一样,通道后面会出现很多问题,一定要有很好的团队来帮这些众筹人员去做支持或者帮助。
谈到已经在业内探讨许久的IP热问题,1905影业公司总经理李伊坦言,资本的驱动让大家都比较浮躁,IP不能只是心理安慰,它是多元化的,它的转化过程也很复杂。他觉得IP过热体现的是创作行业中灵感、底蕴,和知识量的匮乏,拿过去的东西去安慰资方和股东。
对此,乐视控股全球资本运营部投资总监宋森认为,并不是所有的IP都能火,它是好作品锦上添花的因素,作品的品质还是要体现在剧本阶段。IP并不是优秀作品的必要组成环节。
作为论坛主持人的巨星龙投资总裁吴歆则表示,剧本一定要好,然后才能走的很远。
上午的论坛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在下午的论坛上,作为主旨演讲嘉宾的科盛投资郭佳莹,分享了科盛投资在文创领域的经验以及对于文创行业的研究以及判断,她认为文化行业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媒体形式,一个是新媒体。对于现在很多人认为传统就是不好的、新的是好的的观点,她并不赞同,相反的她认为,在传统媒体里面仍然有非常值得去关注和值得去投资的热点,在新媒体里面也有一些热点是不能去跟风的。
她预言,文创产业将是未来10年股权投资的风口。而且中国目前的文创产业不是过火、也不是过热,和国外比起来差距还很大。作为一个文创方面的GP管理公司,她表示,科盛投资的工作是为LP去寻找皇冠上那一颗最宝贵的珍珠,这也是科盛投资的投资理念。
第二位出场演讲嘉宾是巨星龙投资总裁吴歆,作为“娱人制造”投资子公司,要把“娱人制造”打造成泛文化娱乐的文化传媒公司,所以巨星龙投资现在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泛文化娱乐圈。他表示在3年之后,大家可以看到走出去的“中国制造”的艺人,中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将不会再采用引进,而是完全由中国自己来开发。
乾立基金首席战略官李皎作为第三位演讲嘉宾,他的演讲主题是资本和影视应该怎么融合。他的观点很鲜明:资本和影视相爱容易相处难。因为影视的普遍性,每个人都觉得有机会去做李安、张艺谋,开始提了很多跨界的要求,恰好资本又有很强的权力属性,所以影视行业对资本是又爱又恨。他表示,资本和创投的关系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限定,这个限定就是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前提,各自定好位做擅长的事情,挣该挣的钱。这个定位不仅仅是对资本,对影视制作公司也是如此。
下午的论坛,以“资本推动下的体育文化产业”为主题开场,光大体育文化基金总经理、光大资本副总经理范南担任嘉宾主持,嘉宾分别是动域资本投资副总裁范殷良、索福德董事总经理范成恩、北京奥运博物馆馆长侯明、中智华体联合创始人韩莉、信中利资本合伙人王旭东、 创富创始合伙人许萍。
范南表示,大家对中国体育产业的认识还存在于盲人摸象的阶段,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非常准确的说出来中国体育产业到底是什么,但是每个人有自己可依赖的路径。在可依赖的路径中慢慢形成了体育产业的理解,形成市场。
动域资本投资副总裁范殷良认为,技术的红利还没有真正被体育市场获得或者消化,所以技术仍然是他们长期关注的一个非常侧重的方向。
关于体育和资本的关系问题,从2015年以来,资本对于体育经历了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索福德董事总经理范成恩认为,这个是正常现象,而要获得资本的青睐商业模式、市场的作用价值非常重要。对此,中智华体联合创始人韩莉颇有同感,她认为改进产品服务尤为重要。
信中利资本合伙人王旭东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过去的一年或者两年期间的趋势判断来说,市场当中的资本在增加。他的依据是,上市公司在这个行业当中的并购意愿在增强,而且体育IP或者说大的潜在的独角兽公司也是正在形成。
创富创始合伙人许萍对此的看法是,经过这几年市场也趋于理智,其中的原因是体育行业中细分的跑道、产业结构、发展路径,机构投资人看的更清楚一些了,因而会更理性。
在“VR/AR、游戏、动漫、电竞、网络直播专场”,松禾资本合伙人伍经纬担任论坛的主持,论坛嘉宾包括乐客VR CEO何文艺、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纳德光学创始人彭华军、七维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立、方正证券传媒与互联网行业资深分析师李舒婕、展视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创始人张树坤。
论坛的讨论大多都集中在现在比较热的VR/AR行业。七维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立表示,国内的VR产业发展和美国在技术层面上是差不多,但是在内容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情怀,也需要更多的投资人致力于好的内容、好的技术,才能和美国达成差不多的状态。
纳德光学创始人彭华军说,就纳德光学而言,一直在思考做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跟现有的或者传统的文化产业能够有互补,能够连接起来,这样也许能够达到一些相对来说接地气的东西。
对于VR/AR行业的何时出现拐点,也就是商业变现,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对此乐客VR CEO何文艺说,如果说要形成一个很大的拐点的话,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业标准,比如说硬件的行业标准、系统的行业标准、内容的行业标准。但是很明显到现在还处在这个标准之前的一个阶段。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和乐客VR CEO何文艺观点都认为,VR/AR硬件会走向统一,当然需要标准的完善,这个行程还需要演进。
对于内容方面方正证券传媒与互联网行业资深分析师李舒婕认为,2B方面有很多公司在进行商业化的尝试,2C方面最多的就是游戏跟影视。所以从VR内容方面,非常期待出现一款杀手级的应用的内容,这样就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这个领域。
下午的最后一场论坛是“文体行业并购、退出与行业整合”。汉能投资董事总经理赵小兵担任论坛主持人,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华录百纳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陈永倬、盛世华韵执行董事李岩、同创伟业投资总监胡庆平、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陶涛、中金佳成执行总经理杨力、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
主持人赵小兵首先开场。他说,从全世界来看,国外的跨国公司基本上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大的传媒公司、大的体育集团、大的文化集团,也都是通过并购成长的,所以他觉得并购对于文化体育行业是一个投资、退出非常好的路径,也是文化体育行业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从基金的结构上来讲,母基金是基金的上游,并购话题首先从中金佳成执行总经理杨力,盛世华韵执行董事李岩两位展开。从他们所持有的文化项目,以及未来如何退出,从对文化产业基金配资的角度,探讨了并购退出的话题。
李岩认为从母基金的角度来说,文化的退出,肯定比较理想的方式还是并购重组。他表示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相结合,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出口。
接下来,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陶涛、同创伟业投资总监胡庆平、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从直接投资基金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创意行业的退出。
陶涛认为,文化创意的退出,首先对项目商业模式的本质有清晰的理解,根据这个理解掌握自己内容的周期来找出好的变现的时点。 陶涛认为文化产业是平台性的、技术性的、内容性的或者跟IP相关的特点。
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认为,三板上直接被并购是一个退出的方式,在三板直接退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退出的途径。胡庆平认为好的推出方式还要看文化公司的积淀,以及自己的积累和扩张,和整个大的环境的方式。
这些微博的抢注者究竟是谁?与抢注商标后买卖变现相比,微博抢注背后又有怎样的商业逻辑?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将其转化为赚钱工具的?
本月8日下午5点左右,北京地铁5号线乘客信息显示系统突然被“王鹏你妹”四个大字占据,情急之下,地铁工作人员急忙粘贴报纸进行遮挡。
短短四小时后,“王鹏你妹丫”的微博迅速注册。尽管该微博注册至今仅发了一条消息,但在短短两天时间,其粉丝却迅速增至一万多。
“王鹏你妹”疯狂被转
本月8日晚8点半,李军像往常一样在电脑前浏览社交网站,突然,一条微博映入眼帘:“北京地铁的电视系统让人给黑了,所有电视上都只显示‘王鹏你妹’4个字,地铁工作人员正忙着往屏幕上糊报纸呢。”
发出这条微博的“快递哥窦逗”只有数百粉丝,而这条微博却在短短四个小时内被转发上千次。李军还发现,不少了“王鹏你妹”事件的草根账号,尽管粉丝数大多没超过1000,但该微博的转发评论数都比较高。
来自新浪微博的统计显示,“王鹏你妹”事件发生两小时后,迅速占据新浪微博当日热门话题榜首。
注册仅两天粉丝即过万
“当时直觉告诉我,这是个借机吸引粉丝的好时机。”李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当他在事件发生后约两小时的时间点上抢注“王鹏你妹”账号时,页面的提示却令他沮丧“此昵称太受欢迎,已有人抢了”。“我还是晚了一步,眼看话题热度正不断升温,我当时只得退而求其次注册了‘王鹏你妹丫’的微博账号。”他说。
注册成功后的李军迅速在该账号上了第一条微博:欲知“王鹏你妹”是谁,请关注“校园美女大本营”(另一微博ID)。
接下来,“王鹏你妹丫”的粉丝数迅速攀升,100、500、1000……到当晚12时左右,李军的新账号粉丝数已突破5000,第二天即达到10000。而他微博提到的“校园美女大本营”的粉丝数,也在短短十天内飙升了2万多,“粉丝增长速度几乎是以前的两三倍。”李军坦言。
网络热词频频遭抢注
几乎在李军抢注“王鹏你妹丫”账号同一时间,“王鹏你妹儿”、“王鹏你妹吖”也先后被抢注。截至发稿,记者通过新浪微博搜索引擎搜索发现,跟“王鹏你妹”有关联度的微博ID,注册数量已超过百个。
其实,除“王鹏你妹”这一事件被疯狂抢注微博外,近段时间,“元芳很忙”、“清华学霸”、“江南style”等网络热门话题关键词,也纷纷被抢注微博。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微博ID均在事件发生后几个小时内注册,微博数量极少,有的甚至一条微博都未,却迅速聚起了成千上万的粉丝。
调查
谁在抢注?过半是营销公司幕后操作
究竟是谁潜伏在这些热门话题背后,伺机抢注微博ID?
“大多数都是营销公司在操作。”知名新媒体观察家陈永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微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营销公司将微博账号作为帮助客户宣传的一种有力工具,并培养了一批粉丝数量多、传播度较高的微博账号。随着各大营销公司涉足微博营销,激烈的竞争导致越来越多的营销公司不断借助各种手段,增加旗下微博粉丝的整体数量。而借助热点事件对粉丝的聚合能量,迅速抢注热点事件的关键词,是一条非常不错的途径。”
李军也坦言,他其实是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策划经理。“我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尽可能扫描到更多热点事件和话题,将这些事件和话题背后的关键词作为微博ID,从而迅速获得粉丝关注。”
“我们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微博营销团队,像李军这样每天紧跟网络热点话题的员工就有五人。”李军所在公司的市场总监张岩透露,“现在,规模稍微大点的营销公司都在干这事,比的就是谁眼光敏锐、谁手快,这在业界已众所周知。”
而记者调查发现,“元芳很忙”、“清华学霸”、“江南style”等网络热词被注册成微博ID,抢注者背后大多具有营销公司背景。
“跟商标抢注者类似,尽管微博抢注者中不乏个人出于好玩而抢注,但一半以上都是营销公司在背后操作。”陈永东坦言。
原因
为何抢注?三条通道让微博账号变现
微博ID抢注者的动机是什么,究竟能为他们带来哪些好处?
“现在,微博账号就像虚拟商品一样,只要有一定的粉丝,就可在网上交易。”曾成功抢注“外星人探秘”等微博账号的陈一鸣告诉记者,“具体价格视账号活跃粉丝数而定,一般活跃粉丝一万的微博账号能卖1000元左右。”
记者在微博账号交易网站“我淘网”上看到,只需向网站缴纳50元押金,即可把微博账号放在上面销售。该网站交易记录显示,目前,已累计成交70宗。其中,拥有50万粉丝的“美妆减肥”微博ID,成交价达5万元。一些粉丝在1万~10万的微博ID,成交价在1000~10000元之间。
“只要是粉丝数量大、活跃度高的微博账号,卖价就比较高,账号还会随粉丝的增加不断增值。”被业界称为“中国微博营销鼻祖”的杜子建说,“我早期收购的一些草根微博账号,目前都已增值了十倍以上。”
“卖账号只是变现的途径之一。”知名新媒体观察家陈永东称,“积聚一定活跃粉丝后,将ID名称一改就可找相关公关公司,承接广告业务。”
“账号现在尚处于培育期,很少接推广业务,等到粉丝数量增加到十万以上,就可适当接一些新书推广的业务了。”陈一鸣称,“每天阅读一小时”微博ID也来源于某一社会事件,短短几天聚起上万粉丝后,他就改了名字。
“向商家收取一定费用广告,目前仍是微博变现的主流通道。”杜子建表示。记者采访多位草根知名微博博主得知,目前,粉丝在10万左右的微博账号,或转发一条广告,价格150元左右。
“还有一种变现方式则是直接化身产品销售平台,向粉丝出售商品。”陈永东表示。“其实,很多人气草根微博的博主都开了网店,只要粉丝够多,购买力就相当可观。”张岩坦言,“这跟接受其他商家的广告推广业务也不矛盾。”
监管
恶意抢注牟利
是否违规无法可依
来自新浪微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仅新浪微博平台,微博用户就已超过3亿,其中不乏有人从中看到“商机”,频繁通过抢注微博ID的行为获取利益。
“之前,‘佛山市政府’、‘东关街’等微博被抢注后,单位或个人不得不通过购买的方式拿回微博,这种现象在名人方面更普遍。”知名新媒体观察家陈永东坦言,由于网络热词很少涉及所有权人,比如‘王鹏你妹’,谁能说清楚究竟归谁。因此从法律层面,这种抢注行为是否涉嫌违规,难下定论。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出台了司法解释,对抢注域名行为,有明确规定。但对恶意抢注微博行为,监管还是空白,几乎无法可依。”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博士生导师邓宏光表示,希望专门针对微博的规范能尽快出台。
不过,邓宏光也表示,涉及人名和企业名称被抢注的行为,受害人则可依据《民法》中对于姓名权和商号权的相关规定,提起诉讼。
纵深
为他人做嫁衣裳
微博平台没赚钱
来自中国站长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达3.68亿,腾讯微博注册用户也近4亿。其中,不乏微博营销公司或个人,利用微博找到新的盈利模式。然而,微博平台却没从中分得一杯羹,反而因广告充斥、微博谣言等被诟病。
一、成立之初:纵横捭阖,顺应大势
成都传媒集团(CMG)从成立之日起,就努力在行业管理上向部门对接转向,除继续保留原报业集团和原广播电视台的牌子,继续沿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出呼号之外,在具体运作上努力推行和实施的都是“事业法人登记&企业化管理”的操作模式。合并后的成都传媒集团,拥有4个办公区、6个电视频道、4个广播频道、3家日报、2份周报、3家杂志、1家出版社和3家公司。作为中国地方传媒中的“航空母舰”,这也是国内首家在中心城市成立的,涵盖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综合性地方传媒集团。
从理论上来讲,报业和广电都是,都属国有资产管控范围,所不同的只是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已。在国际传媒市场上媒体间融合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一个地区的报业和广电即使现在不走向融合,将来也会走向融合。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在保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和喉舌功能不改变的前提下,任何一种媒体形态都是可以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和深度整合的。其实,早在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之前,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业务拓展步伐和资本扩张进程,并试图同广电媒体资源进行深度合作,但在两者之间所存在着的行政分割和行业壁垒等条件限制下,最终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市委、市政府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战略部署出发,在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为“成都传媒集团”;并提出了“政治上不削弱、经济上不滑坡”的基本改革要求,希望集团立足四川和西南,最大限度地激活本地传媒生产力,尽快走到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取得1+1>2的集团合力效果。
二、经营管理:合并重组,战略连横
1.管理之路。大体来讲,传媒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滚雪球式的单一发展模式和集团化、跨媒体的合力经营发展模式,相比而言,后者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实现扩张,而前者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历史累积过程。在不改变成都市广播电视局是成都广播电视台设立主体、管理上不增加运作层级的前提下,成都传媒集团在运营策略上以“扁平设计、垂直管理、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总体思路为组织体系,设立了党委会和董事会,并以党委会为整个传媒集团的领导核心和决策中心。围绕党委会,集团设立编委会和经委会,分别负责采编和经营工作。集团总部在内设机构上设立集团党委办、行政办、编委办、经委办、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总工办、监察室等8个公共职能部门,在事业部门设置上则配备了节目中心、技术中心和广告中心等3个直属部门。在集团总部以下,则为各子媒体和各个子经营机构,囊括了近30家生产单位和近9000人在岗职工。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之初,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建构等方面并不完善,基本上处于由事业型向企业化转型的过程中。集团的业务组合和业务模式亟待调整,管控体系亟待完善,总体上看,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业务急需做精,新媒体业务需要发展,新的业务发展模式亟待形成;二是现有多元产业急需清理整顿,资源配置急需进行再调整,以形成新的产业聚合效应;三是体制机制上的陈规陋习急需冲破和解决,以便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设计集团的战略管控体系、运营管控体系、财务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理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成都传媒集团在运营措施上积极改善战略管控体系,在谋求挖潜增效上初步建立了三大战略协同机制:集团内部纵向部门间的战略协同、集团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战略协同以及子公司之间的战略协同。在改善运营管控体系上,集团则完善了结构功能设置与内部分工部署,制定出了经营管理组织结构阶段性调整计划,理顺了经营管理结构的汇报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上,集团则在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以平衡记分卡系统为指导,组建集团财务公司,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为在最大限度上激活集团的创造力和内在潜力垫下基础。
2.经营之道。成都传媒集团在组建过程中,采取了整体上的“连横”策略,即以一个强大的集团为核心,充分整合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降低集团的内容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调动集团内部的生产力,通过集团的合力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在集团成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2007年1月22日成都传媒集团就组建了全新的战略规划小组,着手起草《成都传媒集团“一五”战略发展规划报告》,其内容包括了《成都传媒集团新闻出版板块战略发展思路》、《成都传媒集团广电板块战略发展思路》、《成都传媒集团图书出版板块战略发展思路》、《成都传媒集团蓝海战略规划》、《成都传媒集团资本运作战略思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项目。同年3月,成都传媒集团临时党委原则同意了《2007年“十个一”重点项目实施推进计划》,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为核心(对于成都传媒集团而言,其优势中的优势是《成都商报》。根据CTR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在2006年《成都商报》年广告实际收入已经超过了7亿元,2007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提升至8亿元,进入中国单张报纸广告收入的前三名),将包括博瑞传播再融资、跨媒体合作、期刊运营整合、快速启动电视购物、建设大型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系列影视大制作、打造全新户外广告形象等内容纳入其中。
对于可经营性资产,成都传媒集团则以集团经营性资产管理为核心,利用专业化、市场化的手段,实行存量盘活与经营性资产运营并进的经营模式,推行市场化运作进程。在集团组建之初,为了全力打造“地产系列”,成都传媒集团陆续推出了《第一房产》、《24小时房产》等电视栏目和《好房100》网站等联动措施,实现了“地产系列”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上的全方位覆盖,电视板块的地产广告也由不足600万元增加到逾3000万元,增幅高达500%。其次,集团还将原成都电视台的物业公司并入新闻物业公司,合力打造集团性物业经营平台。第三,集团启动下属公司的清理工作,将那些远离传媒主业链且经营不善的公司裁减撤并,并将按照成都市国资委的相关要求,对集团所属的二三级子公司及以下公司进行了整合。在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实施了对《成都晚报》的发行交接工作,全面完成了集团内部发行资源的整合任务。在这其中,成都传媒博瑞集团的崛起和改制引人注目。
早在2003年10月,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开始进行资源整合时,博瑞集团就被定位为报业集团的投资经营平台,旗下上市公司博瑞传播则被作为报业集团的资本运作平台来打造。在报业集团资源整合过程中,本着资源整合集团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原则,2004年11月,博瑞传播旗下的成都“立即送”网络配送有限公司及成都博瑞广告有限公司分别签约成都日报社,取得了《成都日报》征订发行的全权资格和其广告业务的总权。2005年7月,博瑞广告又开始涉足《成都晚报》的广告,全权其周末版广告业务,并涉足新技术传媒领域,在成都传媒集团改革之前就起到了引领传媒产业结构升级更新的导航作用。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传媒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博瑞集团按照以传媒为主业的有限多元化策略,形成了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成都传媒集团在资本运作方面,充分发挥并继承了博瑞传播的融资能力,在努力实现集团经营性业务整体上市的同时,通过收购、兼并等多种资本运作模式,搭建起新的更大的融资平台,向实现集团跨区域、跨媒体经营以及利益、资产、实力的高速增长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成都传媒集团的报刊出版位列全国前10强,广播电视跻身全国各省会城市前列,已成为中国西部综合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地方传媒集团。但集团各产业间盈利能力差距悬殊的问题却也同时愈趋明显,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业共生的良性发展局面,并没有像原来预想的那样如期到来。这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媒介资源结构限制集团的外向拓展;网络媒体发展缓慢,盈利模式不成熟;多元化产业拓展力度不够,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良好发展前景且不受地区限制的经营领域开发不足等。从当前的资源组成分析,纸媒仍然是支撑成都传媒集团发展的主要优质产业,但在2007年以后以报业发达著称的成都传媒业也面临着广告增长遭遇“顶棚”的限制;广电媒体随着报纸经营情况的整体下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最具挖掘潜力的产业结构领域之一;有线电视网络则需要在加快数字化平移速度和双向网络建设上继续改进,网络媒体的发展重心则应聚焦于盈利模式的建构和内容产业的提升两个方面,这些都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制约成都传媒集团实现发展战略转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平台。
三、资源整合:建构品牌,规模发展
一个真正的传媒集团,应该是充分实现了文化、制度、人事和经营方式等全面融合的集团,而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几乎所有由行政命令统合起来的传媒集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明合实散”的共有病症。由报业和广电两个板块组成的成都传媒集团也不例外,其同样面临着稳定、发展、激活上的巨大挑战。如何打造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统一文化、统一方向的传媒航母,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日益成为成都传媒集团改革的重中之重。
1.以品牌策略和多渠道刊播方式,打造集团核心竞争力,增加市场经营收益。随着技术的进步,利润在信息的流动链条中出现了向下移位的趋势,内容的生产力(生产环节)价值下降,渠道的整合力(获取环节)和内容的呈现力(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呈现环节)价值飙升,并逐渐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成都传媒集团通过各种外部合作,如塑造慈善公益形象、参与《赤壁》宣传制作、与新浪门户网站合作、打造百事可乐成都印象罐等,有效地彰显了作为媒介集团的整体品牌,提升了渠道的竞争力。传媒集团各子媒体间的相互协同和配合作战,不但有效地降低了媒介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使新闻产品借助各子媒体刊播平台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样态的多方位呈现,并进而在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蓝海竞胜中获得策略先机。
在品牌经营上,2006年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面向“三有读者”(有钱、有闲、有权),致力于高端读者争取提高有效发行量,虽将报纸年订阅价提高了20元,并损失了2万多订户,但却通过发行公司、报社市场部、新闻部门与990个高档楼盘的物业协会合作,使自己在成都高档社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0%左右。在一升一降间,《成都商报》不但在发行上提升了受众层次,同时也在经济收益上获得了一定提高。通过控制成本,提高产出价值,初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点的资本和品牌积累机制,成都传媒集团为做大做强、扩大再生产奠定了品牌化发展的基础。
2.开发创新能力,激发体制改革;占据二级市场,扩大集团战略版图。在机制创新上,成都传媒集团以项目运作带动机制调改,大力进行创新能力的挖潜和提升。通过电视板块选拔优秀节目主持人的活动、成都商报与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频道/成都电台/环球资讯频率以及成都全搜索网站的深度合作活动、广电与报业物业公司的整合行动、启动电视剧制作公司项目等,成都传媒集团在机制创新上逐步实现了集团市场主体激励机制和创新意识的常态化,权力与责任挂钩,资本与效益搭配,创意与收入调和的运作模式逐步建立。除了在创新能力和体制改革上谋求发展之外,集团下属各媒体还在抢占省会成都以外的二级市场上积极探路,《成都商报》陆续在绵阳、乐山、内江和自贡等二级城市开设了分印点,并通过强化零售体系建设,以高价向各地市级报纸购买稿件,迅速扩大了自己的战略领地和生存圈域。2007年以后,通过“成都楼盘十城联展”活动,成都传媒集团还把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充到成都市中心版图之外,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集团品牌在四川全省和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3.以强势团体为核心,实现各下属媒体间的深度合作,带动弱势团体的正向发展。成都传媒集团各组成部分中,报业集团占据着优势地位,这同四川全省尤其是和成都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有关。依托报媒丰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化运营经验,传媒集团构成中相对弱势的广电板块,也被带动陆续开始推行全成本核算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划小核算单位、构建运作经营内部市场体系的同时,将生产要素和经营责任向频道和中心集中。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各广电媒体则开始实行全员聘用和竞争上岗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并确定了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方式。随着全国电视广告份额的稳步增长,成都传媒中广电媒体的弱势地位也注定只会是阶段性的,如果持续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居于弱势的成都广电势必逐步超越报纸的强势地位,转变成为成都传媒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内容主体:主打新闻推产业
国内的新闻媒体和运营机构被历史赋予了两大任务:一是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这是传媒的政治属性和社会责任;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产业经营和发展,通过市场来发展壮大,这是媒体的产业属性。在现有条件下,这两个属性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彼此统一不可分割。只有舆论导向正确,宣传深入人心,才能履行好传媒的喉舌功能,也才可能在现有的传媒语境下赢得市场,并进而获得发展的机会与可能。反过来,也只有做大做强了传媒的产业,媒体才有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硬件建设和社会影响力,从而才可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喉舌的宣传作用。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以来,就一直把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集团发展的首要地位置,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坚持党管媒体、管好媒体的基本取向,随着集团综合优势的发挥和增强,其新闻宣传的质量优势和规模效应也都不断得到体现和佐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准确完成常规新闻的宣传报道任务上,成都传媒集团下属媒体相继编播了全国“两会”、成都市“三会”、“创佳”、“非遗”、“美食节”、“汶川地震特别报道”等一系列重大新闻,并先后推出了“暖冬行动”、“成都杰出贡献奖评选”、“5・12地震灾难百日悼念”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切实履行和承担起了主流传媒的社会责任。二是在做深做透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上,集团将不同媒体形态的记者进行队伍混编,组成深度报道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成都实践”、“工业发展在成都・走近工业园区”等为主题,对成都市近年来的城乡统筹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宣传报道,并围绕“成都获批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三是在构建和完善集团层面的新闻资源管控体系上,以刚性原则确保了宣传的安全。面对媒体形态空前增多的现实,成都传媒集团以重大新闻宣传调控和底线管理体系为重点,实行新闻宣传统一归口管理制,协调资源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形成了“新闻宣传统一指挥、不同媒体分类指导”的新闻宣传管理格局。四是在集团内不同形态媒体的新闻报道合作上,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合力。不论是常规宣传报道,还是统一重大行动,集团内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形态媒体立体响应,尤其是打通电视与报纸两大媒体之间的媒介,重大新闻宣传实施队伍混编,降低了生产成本,放大了宣传效果,逐步形成了“同题竞技、差异表达”的宣传格局。
在打好“新闻主牌”的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积极推进其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市场,稳健拓展传媒多元产业,实现了资产规模的扩张。这同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跨媒体合作项目的稳健进行,利用打通行业分割所形成的平台,成都传媒集团实施了成都商报、成都33频道、环球资讯频率、全搜索网站四种媒体形态间的跨行业合作运行,在品牌、渠道、信息、广告等方面,四种媒体形态之间初步实现联动。二是在影视剧大制作项目上,集团把原来隶属于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部门性建制改造为了集团旗下的先锋影视公司独立建制,集团作为投资方和出品方之一,联合中影集团、英皇集团和紫禁城影业共同拍摄制作了电影《赤壁》,以及《张居正》、《龙的传人》、《一品天下》等影视剧。三是在全球营销项目上,集团借“可口可乐”全球更换包装的商机,在百事大中华区发售“成都印象罐”,在宣传成都形象的同时,使成都传媒集团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实现自己的品牌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靠近。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与同韩国CJ家庭购物等有关企业公司进行合作洽谈,在与世界接轨上逐步跳出狭隘的地域和行业限制。四是在期刊整合项目上,成都传媒集团将下属期刊资源进行了打通融合,成立了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统一运作推广,面向全国打造出“先锋”系列期刊品牌,由其推出的《榜样》、《评论》、《慈善》、《超级粉丝》、《成都客》、《高尔夫时尚》等刊物均已进入市场发行流通。
五、外部竞争:“一五”战略占鳌头
作为一个新兴的传媒集团,成都传媒集团根据自己的集团实力,制定了符合自我定位的明晰规划,即“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将“成为中国以跨媒体深度融合为载体、以文媒互动为增长平台、以上市融资为扩张支撑的国际化综合传媒集团”作为集团愿景,以“铸就中国传媒新航母,缔造国际传媒新势力”作为集团使命,奉行“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和“团结、敬业、创新、责任”的企业文化,遵循着巩固、拓展现存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以品牌作为“做强”主线,以资本运营作为做大手段,合力建设“大媒体、大内容、大服务、大融资、大产业”等五大运营平台的总体发展思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产业蓝海竞争策略。
通过打造大媒体平台,成都传媒集团各子媒体在聚焦/集中战略指导下,立足于细分市场,满足多种层次受众的需求,进行跨媒体深度融合,在集团内部形成了“资源情报超市”运作机制,大力推进了集团媒介产品链条的延伸和经营利益的最大化。在打造大内容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以文媒互动为增长平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以差异化战略为指导,强势进入互联网内容生产领域,以打造文化产业基地为目标,通过文媒互动将集团和成都形象面向全球推广;充分利用网络原创文学、视频、动漫、游戏、音乐及其延伸产品和网络广告等内容资源,努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新生支柱。在打造大服务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则以电视购物项目为基础,以差异化战略为指导,对集团客户资源(报刊、有线电视、购物)进行整合,建设零售商业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对集团客户资源进行专业分析,形成了新的增值服务和新生资源,从而为集团了提供稳定、优良、巨大的现金流。在打造大融资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则以上市融资为扩张支撑,实现了集团业务在国内A股、香港H股以及海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在基本层面上初步构建起了理想的资本市场布局。根据集团战略规划,成都传媒集团借助博瑞传播,不但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为集团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资金源,还通过融资手段为现有业务和新投资业务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在改进现有管理体制,提高现有治理水平,实现集团的跨区域发展,以及优化股权结构上,创造并铺垫下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打造大产业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以大型文化产业园区为龙头,以文媒互动为核心,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创造性思维不断向生产、加工、推广和营销等各环节拓展,形成了文化产业良性循环的新机制。大型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不但将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还将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带,包括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休闲运动、商务度假、生态农业、大型影视基地、教育培训等在内的为各项业务渐次开展起来。
在2007年,成都传媒集团还推出了“2007年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博瑞传播融资项目、文化复合地产项目、影视剧大制作项目、户外广告项目、电视购物项目、期刊整合项目、对外合作项目、全球营销项目等。通过规模化建设,博瑞传播8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增资扩股,成功融资2.8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文化领域上市公司中惟一的一家,实现了历史性的“零”的突破。作为成都传媒集团实现自己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之一,2007和2008年,作为集团子公司之一的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还陆续推出了《青年作家・评论》、《调查》、《榜样》、《慈善》、《中国国家历史》、《高尔夫时尚》、《超级粉丝》、《成都客》、《黄金楼市》、《理财》、《潮流》等11本统一品牌的“先锋系列”期刊。这11本面向全国发行的期刊,不但填补了成都传媒集团暂时欠缺的全国覆盖能力,还以全新的传媒姿态,成为了中国期刊市场的生力军,迈出了成都传媒集团打造“全国影响力”的第一步。加上成都传媒集团原有的《青年作家・作品》、《时代教育》、《先锋・居周刊》、《先锋・车周刊》、《地产商》系列,成都传媒集团以拥有16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系列杂志的实力,崛起成为中国期刊领域第一阵营内的重要力量。在以上这些项目的带动下,成都传媒集团与家庭购物公司合作、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与国际性影视制作公司合作、与国际知名门户网站合作,初步形成了多种产业互动发展的大文化产业格局。这一大产业格局的形成,不但使其在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成都市城乡统筹新城镇建设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其在集团业务的多元化经营和产业发展上提供了强大支撑。
六、未来愿景:持续发展定乾坤
成都传媒集团作为一个综合性地方传媒集团,实现国内卓越、国际影响是其在成立之初就确定的发展目标。博瑞传播董事长孙旭军认为,虽然面临激烈的竞争格局,但集团的优势已经凸显,发展势头良好,集团可以通过内外资源整合、创新资本运作以及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媒体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成都传媒集团对自身的资本运作进行了不同阶段的划分与理论预设:近期融资平台以博瑞传播为基础,中期融资平台以网络产业为基础,长期规划则以现有和未来上市公司为基础,实现向国内外的同步扩张。
在未来十年中,随着联合经营趋势的加强,更多综合性巨型媒体集团应运而生的时机将逐步成熟,地区和行业限制也将被逐一打破。主要业务集中在传统媒体领域的国营传媒集团和主要业务集中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领域的民营传媒企业,将呈现出并列前行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相关统计,从2005年开始,报纸广告的低增长态势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手机等新媒体则增长迅速,并以超越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稳步增速,逐步向媒体创收排名前列进位。传统媒体发展趋缓,新媒体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层高速增长的速度和空间的巨大,成为当前传媒行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成都传媒集团因应这一形势,在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巩固区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转制、转型、产业融合、战略联盟”的方式,正迅速加快在新媒体领域内构筑未来发展业务模式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