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医院药学信息服务的内涵药学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药师至少应对药物治疗结果承担3个方面的责任:①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②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③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2]。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对药学信息的掌握,从本质上看就是药师在对药学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加工的基础上向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用药指导、医疗决策意见等药学信息产品。对医院药学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药学信息资源的作用,促进药学服务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采用的工具主要是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医院信息系统、互联网、数据储存分析和知识发现、信息利用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服务产品主要是用药指导意见、药物治疗方案建议等,也包括对医院管理决策的建议和对医院药师的继续教育。药师在药学信息服务中至少要负起3个方面的责任:①消除病人和医护人员用药过程中的药学信息障碍,避免不合理用药;②传播有关药物使用的最新信息,对患者、医护人员和药师进行药学继续教育;③ 参与药学信息的产生与获取、传递、处理与再生、调节与控制、组织与优化、思维与认识等基本运动过程[1],维护药学信息流的畅通。
2 医院药学信息服务的理论基础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医院药学信息服务也由原有的被动收集数据、整理保存资料和回答病人医生咨询等初始模式发展为主动传播药学信息、辅助医疗决策和开发医药信息产品的现代模式。分析推动药学信息服务水平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医院药学信息服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药学服务、现代管理服务理论和信息科学技术。
2.1 药学服务药学服务要求药师的工作中心从药品转为病人,把药师的工作责任从为临床医疗提供药学保障扩展为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改善病人的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3]。药学服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药学信息服务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首先,它扩展了药学信息服务的对象,使之从医院走向社会,扩展到患者、医务人员、普通民众等最广大的范围。这为药学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其次, 它明确了药学信息服务的任务是对药学服务提供信息保障, 要求医院药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药学素养和信息资源优势。这使医院药师在与医生、护士等医院其他人员的工作互动关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最后,药学服务的推广普及带动了药学信息服务的发展,而后者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药学服务水平的提高,两者呈现良性互动关系。
2.2 现代管理理论医院药学信息服务的主体是医院药师,服务的对象包括病人、医生、护士等各类人群;它的有效实施既需要医院药学部(科)内部各室的分工协作,也涉及到与医院其他科室以及医院外部的沟通合作。因此迫切需要现代管理服务理论的帮助和指导。管理学为医院药学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也提供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等管理手段,从组织上、制度上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促进药学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
2.3 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是药学信息服务的主要工具,它的飞跃式发展推动了医院药学信息服务模式的改变。例如,网络通信技术能在药师与病人、医护人员以及普通民众等服务对象之间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平台、电子信箱、药学网站等现代化的交流渠道;现代数据库技术改变了药学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储存方式,各种药学数据库的建立不仅节省信息储存空间,而且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查询时间;以知识发现、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利用的全人工模式,能通过建立数据挖掘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方式极大地提高药学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 医院药学信息服务当前的发展方向
3.1 基础工程建设调查表明,我国医院药学信息服务的方式较为单一和落后,极少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工具主动开展服务[4]。虽然药学部(科)也实现了形式上的网络化,但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立药学信息服务的专门岗位,药学信息服务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甚至根本没有开展。因此,当前医院药学信息服务的发展必须以下列3项内容的基础工程建设为主要方向。
3.1.1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药学信息服务过程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目前药学信息服务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既有扎实的药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药学知识、又具备高水平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培养药学、医学和信息学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药学信息服务的关键。
3.1.2 组织制度建设 严格的组织制度是任何服务有效开展的保障。为推动药学信息服务在医院的开展,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制度。例如:①提升和加强药学信息室在药学部(科)乃至医院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医院和药学部(科)的药学信息中枢;②加强药学信息服务的规章制度建设,制订开展药学信息服务的具体计划和措施;③加强药学信息服务的人员力量,制订具体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评价指标;④ 修订分配和奖惩制度,建立促进药学信息服务的激励制度。
3.1.3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开展药学信息服务所需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调查表明,上海市15家受调查医院中只有3家医院药剂科在医院网络建设中引进应用了近年新开发的软件,其他大多数医院药剂科的应用软件档次都较低[4]。而事实上,硬件建设只是为开展药学信息服务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要想真正开展工作必须大力引进和应用高水平、高智能的专业软件。
3.2 服务模式更新药学信息服务必须在药学服务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展新的服务模式,以充分发挥药学信息资源的作用。除了传统的收集整理数据、保存资料和回答各方咨询等服务方式之外,当前尤其应当注重下面几个方向的发展。
3.2.1 参与临床医疗决策 药师下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是药学服务的一项基本工作。但由于药师个人素质和传统医疗体制的限制,这项工作在我国难以普及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药师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合作,构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支持系统。这样既可弥补药师医学知识的不足,又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药学资源和学术优势,从而为药师参与临床医疗决策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国外通过应用能核对药物之间配伍反应或药物禁忌证的决策模型,从电子病历中综合病人数据,从而评估药物处方。由此形成的协议处方可以成功地应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诸如高血压或糖尿病[5]。
3.2.2 参与医院管理决策 药品供应和调配是医院药学部 (科)的基本职责之一。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药品供应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医院药品供应的既往数据,找出临床用药的规律,从而提高药品供应的科学性,可以为医院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2]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3]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4]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5]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
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由于实习期间学生没有工资,学校不包食宿,学生如果租房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校心理学专业实习学校多为本地学校。但由于本地学校数量有限,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属于主课,课时少,学生并不能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锻炼。因此,要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预计拓展的实习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课时量有保障,上课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其次,该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和一定的心理咨询基础设施;第三,该校有学生或青年教师宿舍,能给实习生提供住宿。综上所述,提高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既要确立师范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要制订有助于师范类本科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辅助策略。这样双管齐下,对于提升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升就业率有切实帮助,也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未来能独当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淑梅 崔继红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专业)[S].2013.
[2]董开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5(08).
[3]姜燕琴.地方师范专业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构想[J].龙岩学院学报,2013(05).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
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评估
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
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证。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2.遵循规律,体现“中国梦”对心理学构建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应与时展规律相统一,突出时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以监督机制为根本,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适应性”,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将教育心理学学科设置为重点,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养、意识形成、能力发展、知识掌握、技能强化等分别进行合理设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展特点。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带动了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格局,推动着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不断创新。这是后现代时期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梦”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满足了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不断增强,体现了其教育意义及发展价值。
3.以构建主义思想展现
心理学“中国梦”发展内在潜力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融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部心理因素则是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识等特点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能够得到外部体现。这是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突破后现代时期高校心理学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学构建价值
1.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后现代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世界泛指学科相关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特点、性格培养方向、知识技能获取及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科学构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学知识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从中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会意识进行全方位培养,转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科实践的现象,使生活实践活动脱离学科的束缚,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时期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内心正面启发的积极作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满足后现代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突破传统模式,体现后现代主义
高校心理学教学价值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顺应当今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当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转变,后现代教育风格已经被广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认可,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应以后现代教育风格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不断创新,以融合社会为手段及目的,不断探索崭新的发展方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应以融入社会为前提,对社会生活现状及形式不断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实践对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启发,从而发挥高校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导作用。以生活实践活动模式为基础,对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与时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创新发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检验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价值。
3.以风格为目标,强调教学评价
在心理学构建中的位置时代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风格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后现代教育时期以教学风格贴近社会发展为根本,以自由教育风格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参考依据,从而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后现代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的重要特点,教学评价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为基础,不断加强受教育者之间的参评与互评过程,从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应对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实践活动是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的主体部分,通过实践过程对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知识技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4.探索后现代主义风格
积极心理学是近些来年逐渐兴起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吸收借鉴已有的成熟心理学研究手段的基础知识,以更加科学的检测手段、更加完善的实验手段,深入探究以美德为代表的人类积极一面,呼吁今后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研究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有点,实现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化,再次基础上,不断提升人类整体的素质,提升人类的 生活质量与水平,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现状
心理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背负起一种社会责任,并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帮助人类,取得社会的进步、自身的发展、生活的幸福。解除人类心理上的疼痛与精神上病痛、为普通大众寻找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对天才的发掘是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在几百年的历史当中,心理学不断发展,不断地帮助人类获得心灵上的解脱、精神上的释放、为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幸福生活、培养了诸多社会人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偏离,为了抚平因战争而受伤的心灵,愈合战争的伤痕,心理学在研究的重点与实践的方向上不自觉得向前者转移,忽视了后者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学的这种偏离对于帮助当时的人们走出战争的阴影,迅速的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人们不再需要心理学的这种过度的关怀,而是希望心理学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够挖掘自身的能力。这种社会诉求不断强烈,心理学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开始对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探究重点进行转换,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与服务对象放眼于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一部分痛苦的人,将更多的努力放在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生活方面。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摒弃,而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扬弃”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有效地测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这使得积极心理学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并以自身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类要求的理念与实践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喜爱,从而实现了积极心理学的转型。使得积极心理学更倾向于应用、更倾向于发展与进步。
二、心理学意义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出一种人文主义的人人本思想,提倡人性的解放与回归,与传统心理学治标不治本的片面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力求回归到心理学最开始的目的与功用上,从而实现心理学在社会意义上的作用,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积极心理学关心的重点是如何把人便成人,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真真意义上的社会人,实现人的社会学价值,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社会的同一,人类社会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社会模式、生活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像自己的祖先一样为了生存而绞尽脑汁,优越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享受着舒适的生活,便捷的交通,高速的网络,但是如何才能获得一种幸福的生活,则困扰着绝大多数人,积极心理学正是力求帮助我们找到幸福的途径,完成当前心理学最为紧迫的时代使命。
三、教育学意义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将促进人类的发展视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对心理学做出新的解读,认为心理学应该回答什么是人,人类追求什么的问题。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一方面反映出心理学对自身发展方向的修正,另一方面反映出时展的新要求。近些年来,教育领域开始逐渐的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从过去那种过于重视学生的量化分数,转变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完善的健康人格,在强调以积极合理的方式,既实现教学活动的目标,又能追求教育本身的价值,这种教育上的诉求逐渐与积极心理学结合起来,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将积极心理学引进到教育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有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积极心理学促进了教育学理论与时间的发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教育学之中,能够开拓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创新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更新教育学理论。保证了教育学的健康与发展,从教育层面,帮助人们寻找通向幸福的手段与途径。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帮助教育学不断更新自身,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着健全人格的全面人才。
在发展范式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从走“独木桥”变成走“立交桥”,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将来,既统领全局又兼顾局部,做到学科建设、巩固与提高并重。目前,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既有偏重于对职业教育基本范畴心理规律研究的教育学科范式,也有侧重于对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心理学科范式;既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规律的范式,也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学习心理规律的范式。应该说,职业教育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其逻辑起点必然是多元的,而且心理学的发展更是流派纷呈、此起彼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向社会开放,把握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向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开放,欢迎、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从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要组织召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就学科当前的焦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国内或国际合作研究。
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研究者主张,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分为理论、应用和专项3个层次,其中应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从教育主体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有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类别;从纵向层次上划分,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从横向服务范围来看,有岗前、转岗和在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当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学术发展的前沿,处理好为实践服务和推进学科建设的关系,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着力建设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求真,就是要倡导科学性,研究、把握职业教育心理的特殊规律,研究本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科学界定其课程性质,科学推进课程建设。务实,就是课程建设要有针对性,尤其要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职校生发展实际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站在培养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高度,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职业教育是由人来实施”的这一特殊现象,围绕“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问题,加强实践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要坚持“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为本,以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本”,加强服务职教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教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教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教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实践服务。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攻方向。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注重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积极倡导发展性研究、服务性研究。
應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职校生这一主体的研究,研究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决定性的关键要素。要以加强专业化、网络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既要搭建学术平台,也要吸引其他学科学者加盟职教心理学研究队伍。要通过努力,造就一批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职业教育心理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