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11-02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适应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技能。但许多教师还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的教学习惯,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很难适应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教学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高中化学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综合应用能力,并持续性地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具备更加完善的化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的迫切的任务。

一、反思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新课标实施后,教学反思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关注。认真反思教育教学过程,及时总结教学的成败得失,坚持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后记,从而不断得到提高。可见,教师要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就离不开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不要老师指导。实际上,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研究。现代化的教学实践和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求化学教师要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与研究结合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条件下的化学教学。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和高考的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但长期以来,高中化学教师一直是重知识教学,也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很少用心去研究教学,很少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少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都给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带来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的重要专业素质,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去总结教学经验,也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教师缺乏反思,不提升反思能力,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平就只会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跟不上教学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深入发展的要求。例如,新课标实施后,高考的命题要求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它更加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变化。如果教师不很好地去总结和反思自己,那么就很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目前的情况是,教师没有这种教学反思的习惯,使得教学不能更快更好地得到改正和提高。

(二)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化学学科是逻辑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理科学科,因此,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时要明确好教学目标,对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充分总结和凝练,提出明确的教学环节小目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高中化学教师没有很好地明确教学核心,制订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相应的教学方案存在针对性不足的情况。例如,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记住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现象上,忽视化学实验和相应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和应用知识,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过程。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简单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摆脱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的桎梏,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进行《硫酸、硝酸和氨》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的高中化学教师还是习惯于知识灌输教学,很少指导学生动手进行探究性实验。如果高中化学教师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没有详细的规划,做好实验准备、布置实验作业,那么就很容易将整个教学过程沦为灌输知识的过程。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专业知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资本,是服务引导学生的必备材料。如果教师在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指导,就会导致教学过程华而不实,就好比盖一座大楼缺乏根基和材料。通过对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缺失是制约高中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问题之一。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教育存在的“局限性”特点,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少,教师与教师之间没有得到互补。因此也就无法从他人的教学中获取有益的帮助,并以此来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久而久之,使得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地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在进行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好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的环境,相互学习和交流。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在学校范围内定期开展学术探究活动;或者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放到平台上共大家分享;或者就某一个教学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促进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学习和进修,教师的相互交流,教师的教学研究,不仅需要制度化和常态化,而且需要制度作为保证。

(二)加强教师自我专业学习。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就是有再好的外部条件也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专业发展。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能的学习,都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教师的主观愿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例如乡村化学教师一般都任务重,进修条件差,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但他们自强不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在各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都较理想。这就充分说明事在人为,教师个人的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是内在动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的个体学习和集体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高中化学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但要从学校和个人的教学实际出发,从基本要求出发来进行发展。

首先,要加强自我专业学习。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情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来适应教育和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因此,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化学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并在学习中培养专业情感。

其次,是要主动参与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设计能力。学会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活动安排。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以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在自我发展和培训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要掌握围绕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对高中化学教师教学体系进行设计的基本技能,寻找合理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对化学教学方式筛选能力的培养,为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知识支持。

第三,要利用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证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反思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对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的总结和重新认识。反思是教学主体对自身已经发生的行为等进行自我分析,从而得到新的领悟。对教师不断的总结和发现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所创新,创新性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反思多是源于对自己工作的不满而产生的积极思考,而积极的反思更有利于创新的展现。

(三)建立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要依据教学实际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促进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建立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就是从体制上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性的外部条件。例如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学校的鼓励政策和提供的业务进修条件等。新课标实施后,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许多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指导和提供各种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力保障。

一是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制度。例如,有的学校规定青年教师第一年要实行导师制度,给每个年轻选配导师。有的学校规定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不能少于3个小时。有的学校还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奖励制度,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保证教师有机会外出学习和进修。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并且建立一个详尽的计划和实施方法。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升到学校发展的层面去规划和安排,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制度、奖励等常态化。例如,化学教师有自己学科的发展规划和教学研究制度,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和考评制度等,为化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途径,也还要有一定的有效方法,教师的反思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从实际出发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指导和帮助教师利用这些途径,采用有效的方法,去更好地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柏德荣.高中化学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D].鲁东大学,2012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深入浅出”;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77-02

一、计量经济学背景介绍

1.计量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一词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R.Frisch)于1926年在《论纯经济问题》一文中,按照“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一词的结构仿造出来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是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1930年12月弗里希和丁伯根(J.Tinbergen)等经济学家发起在美国克里富兰成立国际计量经济学会,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被正式确立。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P.Samuelson)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有了新突破,使得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中国高等学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起初只是在部分学校的少数专业开设,1998年经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把计量经济学纳入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全国各高校不仅在经济学类各专业已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而且一些管理类专业也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不再仅限于理论层面,计量经济分析在经济领域中得到一定运用,仅从经济学类期刊文章看,学者在探索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更希望通过对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来提升文章实用价值,它也成为文章含金量的一个重要尺标。据统计,在1984―2007年《经济研究》刊物上发表的近3300余篇论文中,以计量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到了53%[1]。

二、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从学科综合性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计量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自身并没有固定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的各种计量方法和技术,大多来自数学和统计学,但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需有相关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因此,在运用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需坚持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经济问题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才能使计量研究成果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方法论角度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学科。作为方法论学科,计量经济学信奉“经验主义”,作为经济问题分析的工具,计量经济学需要通过对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从定量角度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通过自身的优势,将现实中的经济问题,通过计量经济方法并结合相应软件,将经济问题转化为可度量且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分析结果,并为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三、计量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发展现状

财经院校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更强调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课程的理论推导,理论推导并不是其教学主要目的。虽然理论推导及证明不是其学生的强项,但学生具有较强的经济学基础。虽然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核心课程,且该课程在教学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计量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课程开设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财经院校为本科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时较为有限,而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等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泛,内容较多。其次,计量经济学现有教学特点致使学生课程压力进一步加大。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必须具有宏微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先行课程的良好基础。但对财经院校而言,选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生其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加之开设的时间正好为学生专业课最多的时间段。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部分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学方法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教学的“深入深出”。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充斥着各种数学公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分注重于数学理论推导,而忽视了财经院校学生知识结构背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使得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缩减。

四、实现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的“深入浅出”途径

如果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忽视定量分析,经济研究很难深入下去,对经济“政策效应的验证也是一句空话”,但如果不改变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我们将会看到从公式到公式的数字游戏[2],这将最终形成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深入深出”,教学效果难于达到最大化。从财经院校本科教学视角出发,实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深入浅出”教学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选择经典计量经济学部分作为本科教学重点。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让学生具有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3]。其中,经典计量经济学应用最为普遍,也是学习更高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基础,符合财经院校绝大多数本科教学的实际要求。因此,可以选择经典计量经济学部分作为本科教学重点,更多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可以放入更高层次学生的教学或学生根据自己个人兴趣爱好拓展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知识。

2.减少数学的理论推导,重视其分析思想及实际应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并不是数学课。因此,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不能过于数学化。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数学推导,使学生了解方法的基本思想即可。以学生扎实的经济知识基础为支撑,加强其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3.加强实验教学及启发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适当引入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时间,通过案例演示及实验操作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选择经济热点主题,同时案例内容紧扣教学大纲,改变教材中实例一成不变的形象,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4]。计量经济学的实验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掌握计量经济学的运用。在实验课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各个步骤需要结合经济问题及计量经济软件讲解,增加讲解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增加同行间的学术交流,把握学术前沿发展动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虽然这门学科在中国发展仅20多年,但其运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仅从目前权威的经济学类相关文献统计数据可知,越来越多的文献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涉及计量经济学方法作为辅助。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仍不成熟,并且其学术前沿问题也在不断更新,仅凭专业教师单一力量还略显单薄,因此,专业教师需增加专业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探讨专业领域相关困惑。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专业教师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为学生讲解专业相关的学术前沿发展现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探索与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4):12-13.

[2]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庄.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的研讨[J].统计与咨询,2010,(06):46-47.

[4]徐盈之.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2):228-231.

[5]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 河北省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河北省高校档案网站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开展现状及路径设计研究 河北省高校R&D资源现状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建议 河北省高校工科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村人才需求状况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河北省利用沿海土地发展经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河北省涉外企业外语人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村大众体育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河北省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低碳视阈下高校两型校园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河北省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河北省高校对违规违纪学生处罚现状及对策 三网融合在河北省科技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的调查分析 河北省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对策分析 河北省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河北省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低碳从“小”事做起——河北省高校学生低碳生活的调查研究”,http:///project/3594/

[3]“低碳人才需求同比增长翻番 众高校新开低碳专业”,河北博才网,2012年11月11日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一)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物流业从产生到如今的发展成熟,虽然其间有关部门也了一些政策法规进行行业规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政策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物流行业发展至今,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规定并未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致使物流业的多个层面标准不一。好的政策法规并没有得到切实应用,从而导致在物流行业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因为缺乏信息化监管手段,造成司机偷油、跑私活、多报过路费、人员调度不及时等问题比比皆是。同时,单纯依靠传统的纸质交流和经验型业务调度方式,很难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不强;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传递效率低,导致客户投诉日益增多。以上这些问题都会阻碍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仍处于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水平当前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物流公司能够实现借助互联网与局域网运营物流产业链。尚有大多数的企业停留在初级水平仅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与使用,而加工后的集成信息并未实现有效利用。

(三)物流的信息化进程缓慢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物流企业以及货物的集散中心等多方面信息水平同步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借助多方信息从而共同搭建信息化平台,并对该平台进行维护。因此,有关的政府部门、物流公司对物流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及其工作效率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综上,从整体上看来,物流业的长期发展是受该行业信息技术水平限制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参考目前的物流发展状况与形势需求,充分考虑国情,进而找到符合发展具体要求的物流信息化关键途径及方法。

二、新时期我国物流经济信息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物流信息化要求信息流动快速、及时准确,而物流的工作流程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产生和流动过程。物流信息化的关键目标是通过重组物流流程来开发物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物流信息资源。重组物流流程可重新配置物流系统资源,重新规划物流系统,大幅提升服务层次,进而发挥物流的积极作用。具体在进行物流流程重组时,应着重改造现有不合理、不流畅的业务部分,挖掘物流信息,完善整个物流系统。整个物流系统可以看作是由物流各个作业部门组成的结点,结点之间的联系就是一个物流网络,只有通过线的信息化、点的信息化,才能实现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因此物流信息化除了以上所涉及的各个部门间的网络化、信息化之外,另外重要的就是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物流结点中,不管是传统的仓库,还是现代流行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流通中心,流程重组是一切的重中之重。在流程重组改造实现物流结点的信息化中要注意,必须保持与整个物流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系统各种流程和信息网络的统一,如信息的格式、信息的传输等,方便与整个互联网的连接。总之,物流作业水平的提高在于物流的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必然要求进行物流流程重组,物流信息化成为物流流程重组的有效途径。

(二)推动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1、采用新技术,搭建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方向,是要实现革新化与标准化。扩展性标识语言的成熟发展,为物流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这种扩展标识语言作为与因特网相关的功能较强大的数据库与编程工具的加速器,也是数据格式上比较通用的一种表示法,能够保留数据内容及结构的完整性,并将其中的商业元素从这些数据当中分离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灵活地将自己的商业规则融入其中,为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便捷途径,同时将扩展标识语言应用到电子商务的物流过程中,能够统一在企业内部及企业间进行交易的标准,从而使物流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软件实现有机集成;通过点对点的电子商务活动进而实现商业应用与数据统计的分离。将互联网、扩展标识语言与数据库等技术手段相互融合,也就形成了面向物流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完整方案。若能够将以上这些技术手段应用到物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上来,一定会对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2、借助政府支持,积极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针对物流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行业规划,搭建并完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第一,加快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制定有关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方针,在整体上推动社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而为物流业高效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普及并推广物流信息网络技术,为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安排及行业建设发展规划,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最后,加强对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物流业体系的培育和发展,不断完善信息政策法规等保障体系,来更好地为物流经济信息化建设服务。

(三)加快培育物流信息化发展需求人才建议政府积极拓宽培训与教育多方渠道,鼓励企业公司、行业协会及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建立专业的物流人才培养系统,多渠道培养物流信息化高级人才。可以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监督与保护,同时在政策上鼓励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鼓励高等院校结合市场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科学有序地对在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积极引导企业员工、高校学者与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及资本上的合作,促进物流行业产、学、研密切联系,共同推进物流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药学  合理用药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医院已经普通的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学是一门药学分支学科。它的工作内容一般为药师通过运用自身药学知识协助医师对各个案例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且要在整个的用药过程中监测患者完成用药,从而使其最大化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

        随着临床药学的应用,临床药学服务一方面提高了临床药物水平,也给医院带来了客观的效益。但在很多基层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进展缓慢,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经验,在本文中,阐述了现代临床药学服务在医院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医学。

        1  临床药学在基层医院现状

        1.1  传统药学工作人员工作职责

        在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下,药学专业人员只是负责药品采购或供应等工作,这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事务性工作,使其药学专业人员不能够将自己的技术内涵运用到工作中,而常规的陈旧观念“以药养医”、“重医轻药”也是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的重视不够,药师既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很难获得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这就导致了药学专业人员在知识结构和层次上的欠缺。

        1.2  药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实行以保证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核心,即“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在国内,我们一般称此模式为药学监护。据资料显示,药师在临床中参与治疗工作,并提出具体的用药方案。这种临床工作方法,可以更好的体现医疗效果,发挥药物作用。目前,在一些西方国家,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中的主导地位已得到肯定。

        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相当乐观的成绩。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就规定,凡是三级以上的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而且在很多省、市有关部门所制定的《综合医院分级评审标准》也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2  临床药学与药物经济学

        作为医院工作程序中的一个步骤,临床药学即加大了药物的合理化应用,提高了医疗水平,也在经济上给医院带来了收益。

        2.1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以卫生经济学为基础衍生而来的新型边缘科学。为了使临床药师更合理的用药,需要广泛应用药物经济学。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2.2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只是重视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应该关注药物的成本。临床药师应跟临床医生共同合作,在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中选择以最小的成本起到最大利益的治疗方案。从而对在临床上使用效果良好,价格又低的药物作为常用药,列为医院的基本用药项目。同时,医院也应规定医生的用药标准,避免不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