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引言

自集团公司实施内控制度以来,河南油田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内控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强化内控检查与监督考核措施,使各企业、各层面的风险防控意识及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为有效堵塞管理漏洞、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内部控制检查考核定量分析上还有待继续创新,有待适应精细管理、标杆管理要求,向多层级细化,为科学决策提供管理依据。下面简述内部控制定量分析多层级细化依据和方法,供相关工作者研究探讨。

一、内控管理定量分析精细化趋势分析

1.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是现代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理念,形成了企业管理的一种“精细”境界,从而指明了企业管理的方向,是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中石化集团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大环境看,内部控制管理一定要走精细管理路线。作为向内部控制管理提供管理依据的定量分析方法就必须创新,就必须向精、向细、向深发展,并形成一套规范的分析方法。

2.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完善为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的提供了基础资料。今年,中石化集团公司推进了内控管理体系整合,编制了新版实施细则,明确了职责权限分工,细化了内控矩阵中的内容,落实了控制活动的负责部门、岗位。建立了四级风险清单,针对不同风险拟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点和控制目标逐一对应到每个控制点,建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应关系。上述较为完善的体系建设为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的提供了基础数据来源平台,也使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完全可行。

二、内部控制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设计

1.设计思路

坚持立足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树立系统全面、平衡协调、经济高效、持续改进的创新理念,不断改进定量分析方法,促进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设计原则

(1)坚持系统全面原则。系统全面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时,应该将各个小系统的特性放到大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小系统的目标。系统管理要求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力争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效果,同时避免造成管理忙区,也尽量避免重复管理。

(2)坚持平衡协调原则。制定内部控制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应从整个企业协调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发挥分析结果导向作用,调整各责任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与部门管理目标的统一。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工作主管部门要与党群工作、安全环保、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专业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内控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达标工作统筹考虑、协同运行,并在总体运行机制上不断推进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整合。

(3)坚持经济高效原则。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效益,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一定要关注成本和效益。只有经济高效的体系和方法,才能不断得到管理层支持,才能持续发展和发挥作用。内控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处内部全部单位及部门,所以内控风险防范管理应当关注三方面成本,一是内控多层级定量体系运行本身的直接成本,二是由分析方法运行导致各责任部门工作量增加产生的成本,三是各责任部门之间配合的熟练程度产生的时间等隐性成本。同时还要关注两方面效益,一是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紧盯企业效益目标。二是算好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管理效益账。只有算好帐,内控体系才能受到领导重视,才能切实发挥其作用,才能建立起企业发展真正需要的内控体系。

(4)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持续改进,增强内部控制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满足要求的能力,并形成一种可以持续改进的机制。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过程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3.分析方法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对内控管理体系和河南油田管理实际综合考虑后,认为现阶段实现三层级定量分析就可以满足精细管理的要求。按照差异化理论,设定三个层级,提出三种定量分析要求,明确三种定量评价工作任务,简称“三三三”定量分析组合法。

三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应用:第一层分析用于评优评先,第二层分析用于树立标杆,第三层分析用于辅助实践。

(1)第一层分析是考核评价总分数对比分析,是所有受检单位之间的对比分析。按照河南油田内控手册中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将对全油田各单位进行季度测试程序及年度检查评价,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管理单位。并将内控执行情况纳入本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奖惩措施,根据本单位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年度内控检查评价结果拟定考核方案

(2)第二层分析是考核评价项目得分对比分析,是所有受检单位之间同种业务管理对比分析。按照“河南油田内控矩阵责任体系表”中明确的矩阵,适用河南油田的共有53个业务流程。第二层分析就是分析评价这些流程在各单位的执行中情况,可以把执行情况好的单位树立为标杆,引导其他单位学习,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3)第三层分析是考核评价条目得分对比分析,是对不同单位差异化管理中内部缺陷查找分析。按照河南油田内控管理思路,将建立四级风险清单,针对不同风险拟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点和控制目标逐一对应到每个控制点,建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应关系。内控检查最核心的就是查找这个层次的不足,把缺陷可以按照体系设置归结到组织架构、权责分配、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各个类别,便于这些缺陷的管理责任部门不断完善补充,最终成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三、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与管理体系对接分析

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与管理体系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对接,数据来源便捷,评价目的明确,有很好的制度保障,所以可以普及和推广。

1.与内控评价总体要求对接。按照内控管理体系管理要求,河南油田将内控执行情况纳入本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奖惩措施,根据单位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年度内控检查评价结果拟定考核方案。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对应的是第一个层次评价结果,内控管理部门就可以应用这个结果,提交考核兑现报告。

2.与内控检查评价打分对接。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第二层次需要的数据来源于内控检查专家分流程打分结果,与内控体系要求的季度测试报告和年度检查评价对接,并服务于检查评价报告。

3.与内控评价报告内容对接。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第三层次需要的数据来源于内控检查专家分流程节点打分结果,主要与内部控制检查评价缺陷认定对接,并服务于检查评价报告。按照这个结果认定河南油田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并总结体系运行的亮点和经验。

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管理应用见表1。

四、仿真分析

下面通过仿真的方法,模拟上述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直观显示上述方法的应用。仿真6个单位、8个内控流程数据,仿真数据见表2。

由仿真分析表2看出:单位3总得分768分,可以评为优胜单位,但单个流程得分没有最高分,没有标杆值。其它单位在不同的流程上得分很高,可以作为单个流程标杆值。

由仿真分析表3看出:各单位、各流程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在不同的流程中问题条目集中程度不同,集中程度越大,问题越严重。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矿山企业;预算管理;控制;问题分析

一、 预算管理在矿山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预算管理既是适应管理理念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适应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矿山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粗放型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矿山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优化有限资源配置。而预算管理与控制则是以系统性的管理理念为核心,前瞻性地渗透到企业经营中去。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前提,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前瞻性规划,以生产为核心,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水平。以销售预测为基准,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资金收支等做出科学的预测,科学分配资源比例,有利于节约生产经营成本,减少有限资源浪费。同时,预算管理有利于矿山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与突破,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与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生产、销售、管理等各方面具体的目标与任务,便于目标与任务完成。预算目标的层层设置也为企业开展绩效考核提供了充分而明确的事实依据,从而激励各部门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与创新工作。

二、矿山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困难及控制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持续扩大,矿山企业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很多企业也引进了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体系,但从效果并不突出。由于矿山企业在选矿、采矿、运输、冶炼、销售等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存在明显差异,各生产环节错综复杂,因而导致预算管理与控制出现问题,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本文将结合矿山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的困难及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对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于部分企业负责人来说,并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预算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和操作流程,而仅仅把预算管理视为简单的预算编制,一旦编制完成就再不过问,忽视了预算的执行、控制和考核的过程。还有从心理上抵触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把预算管理中合理的授权视为对企业负责人的夺权和分权。 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预算编制精确和符合实际,有可行性与操作性。而实际上企业预测的准确性是相对的。销售预算是编制其他预算编制的前提和依据,而销售利润的预测至关重要。一方面矿山企业受市场及国家政策影响较大,与国际环境也关系密切,市场波动无法预料,而企业的预测是根据当前可以获得的市场信息作出的判断,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有些企业预算目标受领导干预较大,其对经营发展把握不到位,强加于预算人员,预算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一些企业预算基本是根据历史资料及当前市场信息作出预测,而财务人员没有实际生产、销售经验,导致实际执行不顺利。第三,预算目标既要有前瞻性,也要留有余地。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预算调整的程序措施,但执行时不严肃、随意乱改乱调。

(二)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效率不高。管理的成败决定于预算管理的执行与控制,预算管理与控制也是最难的执行环节。预算管理为企业各级人员与部门都设定了预算目标与任务,基层直接生产人员及技术人员,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协作不充分;管理人员职务优越感强,自身预算管控意识不高,特别是行政费用不严以律己;市场供求变化致使各项成本费用超过预算区间,都会影响整个预算管理的执行。而生产事故或技术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也会导致生产成本急剧增加。再者,财务核算方法的科学与否也影响预算管理的执行与控制,如果成本费用责任确定与归集方法不恰当,则无法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与对照,难以对预算控制及执行效果作出实际的评价。 (三)预算管理的考评激励机制发挥不充分 预算管理的最后环节是对执行与控制的效果及预算目标与任务进行评价与考核,实施奖惩,促进良性循环,但很多企业却没能做到奖惩有度。首先,一些企业考评方法不科学,或不重视日常考评,或日常考评综合评价方法不合适,甚至人情评价,结果不公平,降低了考评的信度。其次,惩罚措施不严厉,未达到警示作用,人员积极性未提高,这些都会对以后预算管理与控制的开展造成后续的不良影响。

三、完善矿山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推行预算编制委员会制度,提高合理性、可操作性 只有合理、实际的预算管控目标才能使企业预算管理得以顺利实施,保证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一是企业要组织业务能力最强的财务人员开展预算编制,全面考察国际和国内市场未来趋势及企业内部可能的变动,测算出最具准确性的预算目标。二是建立企业各部门齐参与的预算编制体系,要求各部门制定出本部门的预算草案,由预算编制委员会平衡与调整,反复多次征求各基层部门意见以求预算方案达到最大限度的精准,制定出企业整体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方案。三是企业要在制定预算管控方案时做好预防工作,防止预算偏差过大,以便于日后调整。对可控难度大、变化概率高的预算因素,通过最小、最大值的统计预测建立变动区间,加强监测,做好及时调整的预案。

(二)规范预算管控方案执行,加强管理控制。要保证预算管控方案的执行,首先要明确各级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增强管控方案意识,其次要加强执行时的日常检查与监督,各部门要编制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表,上报给预算管理委员会,认真审核并作出评价,形成日常报告制度,结合随机的现场检查等方式加强不定期的考察,作为日后考核评价的依据。三是预算管控方案的调整的必须提出充分的调整理由,除因突况或重大变故,不得随意修改预算管控方案,防止利用各种理由为其预算超支开脱,避免领导随意开支。四是以科学的财务核算保证预算管控方案考核的准确性、公平性,统筹多元化的成本分配及效益核算,以合理的成本归集及效益核算结果与预算管控方案进行对比,提高预算管控方案考核的公平性。

(三)完善预算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人员激励。一方面,矿山企业的考核评价方法体系既要结合各部门最终预算管控方案的完成情况,也要依据预算监督检查部门的日常评价记录,从质与量两方面全面评价。严肃考评过程,建立信息公开及投诉渠道,保证考评结果的真实与公平。另一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奖励与惩罚并举。根据奖惩人员的实际情况调整奖惩方式,对于管理人员还要辅以职务奖惩措施,对技术人员则以奖金或荣誉等方式给予激励,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对其行为的约束,从而促进预算管控方案的有效执行,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浩水,周博敏.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对黄金企业发展的影响.黄金.2000(8).

[2]贾琳.矿山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1).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清算业务 超期账款 资金流动性风险

随着信息科学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清算业务逐渐被信息化和数字化。从清算平台建立到实现无纸化清算,清算流程的简化大大缩短了清算业务处理周期,从之前的月清算变为目前的周清算。清算周期的缩短,对清算平台资金流动性的管理和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清算业务处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国内外民航清算业务中,清算平台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超期账务资金垫付问题,传统清算业务处理模式产生上亿的资金垫付,周期多达数月,严重威胁到清算平台的资金流动性。

本文提出超期账款统计优化和联运业务账款超期风险控制策略,设计了计及应收账款超期预警机制、账户支付清算精细化管理机制的管理体系,并提出了计及付款账户审批、超期账款核销控制、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内控体系建设方案,有助于解决民航清算平台因大额资金垫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问题。

一、清算业务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航空结算中心(ACCA)是国内为航空公司提供收入管理服务、清算服务、数据处理服务的唯一专业企业,目前为包括国航、南航、东航、海航在内的三十多家航空公司提供清算业务处理服务。2015年全年的清算金额约为196亿元人民币。

在民航清算业务处理过程中,通过国际清算所(ICH)进行资金结算的航空公司称为清算所成员(ICH成员),ICH成员能够严格遵守ICH清算规范准时划拨资金;因信用资质等原因不能通过国际清算所进行资金结算的航空公司即为非清算所成员(NCH成员)。NCH成员作为被开账公司时,经常无法按期划拨账款,ACCA需代替其向开账公司付款,形成垫付款。2015年,ACCA全年发生垫付资金累计金额约为4亿元人民币。大额垫付款会降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减少企业营运资本,形成资金流动性风险。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增加同时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剧,进而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二、清算资金流动性风险防控的主要措施

随着民航业企业整体资金周转速度的不断加快,清算业务处理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已从之前的月清算变为目前的周清算,但目前对于垫付款的统计分析周期仍为一个月。清算业务处理周期的缩短直接导致相同日历时间内产生垫付款的概率大幅增加。因此应根据清算周期的变化,相应改变垫付款的统计期间。新的超期账款统计方法运用将会减少垫付款项笔数。

目前ACCA对垫付款进行集中管理,并建立了垫付款的预警机制,即当超期款项的延付时间超过3个月时,“警报”被触发,ACCA会停止为延期付款企业垫付资金,同时向其对应收款公司开账,追回垫付款项。目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触发预警的因素设计不合理,导致“警报器”失灵,因此需要对预警机制整体进行完善。一是根据本企业资金运营情况合理设置预警金额,对于超过预警金额的垫付账款采取相应限制措施;二是缩短超限时间,降低超期垫付账款资金占用总额。增加和改变预警触发的条件,可以增加“警报器”的灵敏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警示作用。

在目前在清算业务的运行管理中,存在账户日常监控执行力度薄弱,信息反馈机制缺失,对清算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实施账户支付清算精细化管理机制,通过对清算系统资金流转的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各航空公司账户支付清算情况,对“超期账款”账户实施重点监控,加大对清算资金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力度。对整个清算业务处理流程做到“全程跟踪、动态监督”,真正起到督促和跟踪落实的作用。筑牢内部监督审核防范关口坚持要按岗位设置相分离制度,加强岗位制约,建立付款账户审批制度,对于大金额的资金垫付,实行集体决策制度或联签制度,严防“一手清”和“一支笔”的现象发生。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对延期付款的航空公司,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如通过对某航空公司的催款频率、催款效果、回款比例等数据的分析,形成岗位的工作评价。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强化尽职考核和责任追究。将工作评价结果与之挂钩,表彰与处罚并举,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还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数据,为航空公司提供基于联运业务超期账款分析形成的信用评估报告,分析报告不仅有利于ACCA防范自身风险,还可以增加现有清算服务的产品附加值。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范文第4篇

温州市科学化储存

政府性资金的筹集、存储、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集中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行政理念和行政绩效,但是目前对于政府性资金监管主要集中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上,而对资金存储这一重要环节的监管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温州市财政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政府性资金存储机制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不同于领导决定方式的新型存储模式,即指标考核模式和招投标模式。

指标考核模式

指标考核模式是大多数地区政府性资金存储机制改革的模式。根据指标的数量又分单一指标考核和复合指标体系考核两种方式。

(1)单一指标考核方式

单一指标考核方式就是将某一指标作为财政存款向各银行分配的决定性因素或重要依据因素。此种方式具有操作简便,目标明确,拉动作用明显等优势。相比 传统的领导决定方式更加公平和客观,存在指标设置上过于简单和片面,无法全面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扶持作用等问题。(2)复合指标体系考核方式

复合指标体系考核方式就是设置多个类别指标,并赋予每个指标不同权重,按标准对各个银行进行考核评定,并以此作为财政存款向各银行进行分配时的决定因素。

复合指标体系考核方式具有较强实用性,如温州市某两区的财政专项资金存储也采用复合指标体系考核方式。其中一个区成立财政存款管理小组,将各银行的财政性存款与各银行的贷款、政府性贷款及工业型贷款三方面挂钩计算分配各行应占有的财政存款数额,按月统计、按季提交调整方案,经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后局长一支笔审批。

另外一个区的财政局则成立财政专项资金存款管理考评小组,对财政专项资金存放选择的金融机构和资金量的确定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以考评小组设定的服务、贡献等指标体系评分为主要依据。计算单个金融机构得分在各金融机构评分总和中所占的比例,由考评小组进行综合考评,并以最终考评结果来确定各金融机构获得财政存款的分配数额。在保证资金日常支付和周转流动需要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存款期限的组合,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实践证明,复合指标体系考核方式一方面能较大程度地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向银行进行存款分配时的透明、公正,确保资金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招投标模式

对于招投标模式,由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规定尚未出台,地方财政资金招投标缺乏相应制度保证和操作机构。因此,从地方层面来讲,尝试者凤毛麟角。

温州市曾经尝试委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预算外资金存款进行公开招标,并由纪委行政执法部门派员全程参与监督。

招标的预算外资金是2008年末的预算外结余资金,总额为8.98亿元,招标按存储结构划分为:①随时需调用的资金1.98亿元,②三月期资金1亿元,③六月期资金2亿元,④一年期资金2亿元,⑤二年期资金2亿元。要求参与投标的商业银行注册资金必须大于9亿元。

招标的评分标准分为安全性指标和理财收益指标两类,其中资金安全性指标为40分,根据各银行资质、服务、网点等情况进行评分;理财收益指标是招标的核心指标,分值为60分,分两项评定,其一根据资金的存储结构,要求8.98亿元资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必须大于1.92%;其二下浮现有城投、城开公司等政府建设项目贷款利息,计算出降息数据,折算为收益率,两项合计为总收益率。

根据安全性、理财收益指标的评分,选择最高得分者为中标单位。最后经专家组评审打分,建行某分行以资金年收益率3.79%中标(该行就是原来财政资金的存款行)。

招投标制度能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是避免暗箱操作、防止权力寻租的有效办法。但是从实践的反馈情况看,现行条件下地方财政资金引入招投标在制度、技术上也存在着政策风险、操作困难、收益风险等制约因素。

陕西“巧拆”专户

随着财政专户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专户资金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不改变专户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前提下,陕西省财政厅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的激励机制。

按照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激励暂行办法,陕西省主要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商业银行进行考评,确定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比例,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向银行进行存款分配时的透明、公正,并确保存放商业银行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从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本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建立考核评价指标。考核评价指标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安全性指标,反映银行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情况及内部控制水平。包括流动性、管理和内部控制、总行支持度、盈利性、资产安全性五个分指标。

贡献度指标,反映银行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包括纳税规模、贷款规模、在陕营业网点数量、创新性四个分指标。

服务质量指标,主要反映银行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包括支付结算水平、信息反馈质量、管理协调水平、人员业务素质和支付系统性能五个分指标。

核定各商业银行总评分。采用评分办法对各商业银行进行评价。首先每项分指标确定一个权重并分为多个类别,每个类别确定一个分值。其次根据各银行相关指标的评定等级,按照指标权重,汁算该行的各指标得分最后将各银行的分项指标得分加总,计算出该银行的总得分。对商业银行的考核评分原则上一年一次。

核定财政存款在各商业银行的分配比例。计算各商业银行的总得分在各商业银行评分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作为财政存款在该商业银行的分配比例,从而确定该商业银行获得的财政存款分配数额。

另外,为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陕西省财政还与银行业监管部门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当商业银行流动性或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省财政随时启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收回财政存款。

经过5个多月的运行,陕西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改革成效不断显现。

1 有力地调动了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改革实施之后,各商业银行都表示要加大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的贷款规模,来提高自己的得分和存款分配比例;

2 彻底解决了财政专户设置过多的问题。此次纳入省级集散账户的财政专户近百个,涉及预算内,社保,非税等多种资金类型,除涉及收入汇缴业务需要暂时保留的专户外,其余专户均已撤销;

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方案范文第5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精英教育逐步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与办学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弊端日渐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信息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财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学校领导进行各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高校财务工作范畴仍然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对内、对外只能提供有关的历史数据和基本信息的解释。工作流程侧重事后监督,相对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效益考核、奖惩兑现。所以,目前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的弊病。像学校融资筹资能力、负债能力测算、经济效益分析、办学成本测算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等财务信息向学校领导提供反映的不多,不利于学校领导运用财务信息进行工作决策。

2效益观念淡薄。由于体制原因,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等现象,在开拓市场、开辟财源等方而缺乏积极进取精神。高校重大的投资决策没有科学、真实、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盲目性较大,造成了部分高校一方面办学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产生的效益却又低下。许多高校在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方面显得不足,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商品化的孵化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校办企业和高校科研优势及智力资源优势尚未有机结合,限制了高校的发展。

3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捧,高校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编制的部门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在资金使用上,有些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的现象;还有些业务主管领导缺乏全校一盘棋观念,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事务出发,不按部门预算使用经费,随意批经费,或者对于补助标准、提成方案等完全从本部门的情况考虑,很少顾及校内其他部门,这样就容易造成互相攀比,挫伤了一些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4财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好处是行政权力集中,便于直接管理,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高等学校没有从根本上理顺财务管理关系,陷入了传统国企“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又死”的恶性循环。现在大部分高校以财务处为学校的一级财务管理机构,作为上有校级领导、下有各个部处的财务处,很难从中协调上下的关系;其次,由于小团体思想作怪,个别基层单位亏损了向学校伸手要钱,盈利了向学校少交钱甚至于不交钱,更有甚者其会计资料严重失实,无法真实地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这都造成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和资金的流失,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5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纵观各高校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没有达到《会计法》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求有关。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有些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结算中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校内结算中心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2)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3)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有些学校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二、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层面的原因,也有运行机制层面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首先高校领导要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范要求重建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高校向理性的经济人转变,为高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财务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要切实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以往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重点是财务数据的核算,忽视了对学校重大决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积极建议。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应该重视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拿出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研究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资料,开展经济效益的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工作,降低学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财务顾问服务。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弊端日渐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这需要高校切实采取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等教育是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公益利事业,高校属于国家的全额预算单位,资金、招生、学生分配等由政府统一管理。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人代表。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这就使得高校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高校从依附于政府的事业单位到独立自主的法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角色的转变迫切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从理念、目标到手段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改革。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精英教育逐步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与办学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弊端日渐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信息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财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学校领导进行各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高校财务工作范畴仍然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对内、对外只能提供有关的历史数据和基本信息的解释。工作流程侧重事后监督,相对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效益考核、奖惩兑现。所以,目前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的弊病。像学校融资筹资能力、负债能力测算、经济效益分析、办学成本测算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等财务信息向学校领导提供反映的不多,不利于学校领导运用财务信息进行工作决策。

2效益观念淡薄。由于体制原因,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等现象,在开拓市场、开辟财源等方而缺乏积极进取精神。高校重大的投资决策没有科学、真实、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盲目性较大,造成了部分高校一方面办学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产生的效益却又低下。许多高校在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方面显得不足,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商品化的孵化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校办企业和高校科研优势及智力资源优势尚未有机结合,限制了高校的发展。

3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捧,高校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编制的部门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在资金使用上,有些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的现象;还有些业务主管领导缺乏全校一盘棋观念,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事务出发,不按部门预算使用经费,随意批经费,或者对于补助标准、提成方案等完全从本部门的情况考虑,很少顾及校内其他部门,这样就容易造成互相攀比,挫伤了一些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4财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好处是行政权力集中,便于直接管理,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高等学校没有从根本上理顺财务管理关系,陷入了传统国企“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又死”的恶性循环。现在大部分高校以财务处为学校的一级财务管理机构,作为上有校级领导、下有各个部处的财务处,很难从中协调上下的关系;其次,由于小团体思想作怪,个别基层单位亏损了向学校伸手要钱,盈利了向学校少交钱甚至于不交钱,更有甚者其会计资料严重失实,无法真实地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这都造成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和资金的流失,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5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纵观各高校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没有达到《会计法》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求有关。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有些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结算中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校内结算中心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2)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3)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有些学校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二、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层面的原因,也有运行机制层面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首先高校领导要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范要求重建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高校向理性的经济人转变,为高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财务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要切实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以往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重点是财务数据的核算,忽视了对学校重大决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积极建议。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应该重视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拿出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研究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资料,开展经济效益的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工作,降低学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财务顾问服务。

2强化高校成本效益观念。高校财务制度改革必须强制要求高校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编制和报送成本报表,为高校发展计划、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资料。为更好地建立高校成本核算制度,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必须作根本的改革,即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合理规定高校活动成本范围、成本项目、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支出分配办法,以便真实、可靠、准确、完整地核算高校活动的资源耗费情况。高校成本核算不仅是完善高校会计核算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开展绩效管理、考核评价高校财务运行绩效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活动成本补偿与成本分担机制、制定高校财务政策的客观需要。

3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改革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一项根本改革,它要求高校从预算编制开始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基本数据收集,按照高校计划、高校规模和定员定额的有关规定准确地编制部门预算,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高校财务制度应当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对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以及收支核算管理及财务报表编报等进行重新规范,确保部门预算改革措施在高校的贯彻实施,有效防止部门预算与单位预算“两张皮”现象的再发生。

4理顺高校财务管理的体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高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不管执行那一种财务管理体制,各个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不违反国家和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经校领导集体研究确定并明文颁布,一经确立,不得随意变更。其次明确高校财务处作为学校一级财务机构,在校长或主管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校范围内的财务管理和确定范围内的会计核算,任何单位和部门的财务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学校财务处的管理监督之外,财务处要参与学校经济活动方面的决策,凡学校的重大开支、校内有关部门代表学校签署涉及学校经济活动方面的协议、合同和其他文件,均应征求财务处的意见,学校所有涉及收费的业务均应由财务处负责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没有财务处的委托或同意均不能向学生收费。

5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当前高校要特别重视货币资金、校内结算中心、实物资产和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相应制定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明确。

6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运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高校绩效考核评价提供依据,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现行《高校财务规则》虽然对高校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作出规定,但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及经费自给水平、定员定额情况、财务管理情况等一般性分析层面。这些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只能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的一般情况,根本不能反映高校整体的业绩和效率、效果、效益,离绩效考核评价还有很大的距离。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运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价。

7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高校事业的大发展,要求财务管理必须作为高校基本的管理控制机制之一,这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通过业务培训,不断学习、提高和充实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是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在做好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的同时,做好学校财务的预测、控制、分析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拓资金来源、提高办学效益上来,保证和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绍德。新编预算会计。暨南大学出版社[M],2002,(10)

[2]阎达五,赵西卜。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问题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3,(3)

[3]章晨。关于高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会计思考[J].教育会计研究,2001,(4)

[4]王宏堂。论高校预算管理应遵循的原则[J].甘肃高师学报,2000,(4)

[5]梁红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事业财会,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