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建筑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下车库交通引导色彩识别
中图分类号:U468文献标识码: A
项目概况
某大型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为一层,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停车泊位2190个。整个地下部分被未开挖区、住宅及公共建筑、设备用房、防火分区等分隔成20个停车空间,通过防火墙上开洞而相互连通。该地下车库为小区住户、访客和公建使用者提供停车泊位,小区住户车位固定,使用者对环境较为熟悉,行驶路线变化不大,对引导信息的需求较少;访客和公建使用者对地下车库环境不熟悉,需寻找目标建筑和停车泊位,对引导和辨识的信息需求要求较高。该地下车库共设有5个车辆出入口,设有停车自动收费管理系统。
1、交通引导系统设计
为提高地下车库的使用效率,需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简洁、连续的交通引导信息,确保车辆运行的安全、畅通。交通引导系统主要由地面标线、引导信息组成,地面标线为驾驶员提供行驶导向,引导信息为驾驶员提供必要的方向信息。
1.1、引导标线
车辆在地下车库内行驶,受墙柱等结构影响,视线受阻,不利于方向判断。在交通组织上规定车辆单向行驶,并依此进行引导流线设计,避免或减少车辆的相互冲突。车辆交汇处设置橡胶减速垄来控制车速,提高行驶的安全性。
图1:地下车库引导标线设置
1.2、引导信息
在行进路线上方及重要的交通道口位置设置引导信息,明确位置,指示方向,为驾驶员判断提供依据。引导信息板悬挂高度应保持在2.2m以上,以方便人车通行。引导信息包括停车区位引导标志,出入口标志,不同停车区编号标志,行人引导标志及警告、指示、禁行等交通引导标志。
图2:地下车库入口处信息
图3:地下车库引导信息板
2、色彩识别系统设计
地下车库受建筑布局及消防设计影响而分成了20个相互分隔的封闭空间,通过消防通道进行相互联系,空间压抑,色彩单调,在视线和感受上不同于地上,不便于确定方向和目标建筑、停车泊位的寻找。交通引导系统设计主要解决车辆的行驶导向,其与建筑的联系不够紧密,通过色彩的辅助设计,对停车分区、住宅单体等进行区分,提高地下空间的可识别性,解决人与地下空间的识别关系。
2.1、停车分区:因地下车库面积较大,没有标志性的参照作为参考,不容易确定位置。本项目将地下空间分成了A、B、C、D四个停车分区,每个分区在细分成2-4个小的停车分区(如A1、A2区),四个停车分区按位置、编号、颜色进行区分。
2.2、目标建筑:地下车库室内的墙体皆涂刷白色涂料,不便于区分哪个是目标住宅,哪个是公共建筑,哪些是设备用房,且视觉疲劳。将住宅底部涂刷区别于周围墙体的亮色,便于快速寻找,准确定位。
3、交通环路系统设计
因地下车库面积较大,道路较多,外部车辆进入后应引导其较快的寻找到目标建筑和停车泊位,避免绕行。以往需在主要交汇口设若干交通引导员进行辅助引导,浪费人力财力。经分析,地下被建筑物及防火隔墙分割,仅通过门洞相连,视线受阻,且路线较多不便于选择判定,设置一条环形道路利于交通的组织。环路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1)、便利性:环路的设置应方便快捷,道路成环,减少弯道设置,同时与出入口相连,便于行驶和疏散,同时在环路上提供丰富准确的引导信息,辅助判定。
(2)、串联性:因住宅单置不一,环路的设置应把所有住宅单体和防火分区进行串联,方便驾驶员在行进过程中寻找目标建筑或停车泊位。
(3)、识别性:环路路面在色彩上与周围停车泊位和单向行驶路线相区别,方便驾驶员迅速的确定环路位置。
图4:地下车库的交通环路设置
结束语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交通引导和色彩识别等方面对大型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库的诱导系统设计进行了总结探讨。小区入住后的使用结果表明,实施了交通引导系统设计后的地下车库减少了大量的辅助引导员,有效的帮助了驾驶员快速的找到方向和位置,提高了地下车库的交通安全和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志明.大型停车库交通诱导设施系统设计方法探讨.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
[2]、邵文,赵衡宇.城市大型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中的视觉识别问题.中外建筑.2010.
【关键词】苏州地区 屋顶花园
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一所极具个性和特点的新兴大学,采取中英合作办学模式,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强强合作,以理、工、管起步,以英语教学为主的、在本一批次招生的中外合作大学,也是目前唯一一所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该校科研楼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文景路北,松涛街以东,项目用地面积为15.66公顷,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景观设计单位苏州筑园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园林施工单位苏州南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一、设计与建造的基本要求
屋顶花园的设计,应能满足使用功能、绿化效益、园林艺术和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应按照“实用、精美、安全”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巧妙利用主体建筑的屋顶平台空间开辟绿化场地:充分运用植物、微地形、小品和园路等造园要素,组织屋顶花园的空间,采用借景、组景、点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创造出舒适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充满向往的自然空间。
二、设计与建造的特点分析
(一)硬质铺装:铺装是屋顶花园空间中最具影响力的底界面,它对屋顶空间环境效果的影响很大。本次项目因为仅是科研楼周边景观道路铺装,空间尺寸上比较小,不适宜使用过多品种和色彩的材料,设计师主要使用了两种材料,景观通道上是50*50小尺度的方潭石,青青的颜色给这个新建的校园带来了一点历史感。消防通道上一般不行车,用的是红色的舒布洛克砖,与建筑外立面六种不同颜色的铝板相呼应。景观屋面的人行通道采用的是颜色相近的红缸砖,其它地方是小青砖嵌缝在花岗岩铺装上。
(二)绿化植物:植物的选择与搭配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更是园林设计的灵魂。方案中对景观轴线上采用的乔木是榉树,榉树树形较好,榉树的像征意义上很符合大学的校风。周边的行道树主要采用的是香樟、朴树和银杏搭配小灌木。本项目建筑外形不规则,二层有大量的挑出雨蓬,这些地方的植物是没有雨水的,阳光也是很不均匀的,并且不同的挑出地方阳光雨水量区别很大,原设计基本没有区别的种植丛生八角金盘和洒金桃叶珊瑚。实施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对局部完全不可能种活的情况做了调整,改用铺装或白色砾石点缀。对于幕墙周边主要采用的毛鹃,刚种下的初期效果不错,并且大面积开花对整个校园有很好的点缀作用。屋面绿化采用堆坡土方式铺果岭草,简洁大方,配两个1米*1米的木制树池种植桂花。
(三)灌溉设计:灌溉设计、电气设计和小品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配套设计,却不可缺少。本项目的灌溉设计在70度斜面绿化中颇费了一番周折。由于斜面坡度较大,高度较高约9.5米,原设计是就近提供一个给水点将来接软管人工灌溉。考虑到高度和面积问题,调整成喷灌系统。水源来自于雨水回收系统的水池,出水压力为30米扬程。又考虑到这部份斜面是人员近距离亲近的景观面,学生出行的时间不一致,喷灌会使行人不便。最终调整为滴灌系统。几次调整设计是相对合理了,造价也大幅提高了,仍存在一个问题不是很理想,滴灌的主管和支管夹于植草格之间,会暴露在阳光雨水之下,将会加速管道的老化。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并且连廊下的斜面上有四个入口,滴灌从门头上经过灌溉麦冬的同时也会造成门上漏水。最终不得不取消门四周的绿化改用人工草,两种不同的面层交接很生硬,这是本次绿化的一败笔。
(四)照明设计:为校园创造独特的夜间形象,满足场地功能和景观效果。照明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应满足安全的目标,尽量选用坚固耐用、需要较少维护工作的灯具,公共开放空间灯具应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和照明功能,同时要慎重考虑照明亮度,尽量减少光污染。照明设计应同时考虑白天和夜晚的效果,注重节能。本次照明设计主要满足行人在夜景中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考虑到校园的特点,设计者在原设计的基础上取消了一部份射树灯,增加了草坪灯。
(五)小品设计:屋顶花园中的园林小品包括景石、水体、雕塑、棚架、休闲设施等,这些要素往往和植物一道作为花园的核心要素来设计。它们是花园的视觉焦点和活动的中心。屋顶花园的园林小品设计主要是为了丰富屋顶花园园林景观,提高花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为游人提供休息和停留场所而建造。本项目考虑到场地的局限性及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在小品设计上相对比较简单,只是功能性、合理性的布置一些特色桌椅、垃圾桶、飞来椅、景墙等。在将来的其他区域或将有点睛之处。景观设计是项综合能力很强的设计,遗憾的是现在从设计到施工到监理都认为有所忽视,景观的成功对一个建筑方案的成败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设计与建造的总体效果
在校园的南主入口运用了造园四要素中“山石”独特的文化意象。在本项目别强调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是所具有美学意味的景观营造元素,应用于校园景观环境,作为传统园林文化的载体,手法的洗练、材质的创新使其和时尚的校园环境更加贴切,使人产生中西文化交融的联想。该项目的特色是由连廊和景观屋面把A、B、C、D栋四个单体连成整体,三层的景观屋面供人休闲学习用,建筑设计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在景观概念方面提出一些新的理念。景观设计的范围并不大,仅对建筑周边的景观进行深化设计,包含铺装设计、绿化设计、照明设计、灌溉设计、排水设计和小品设计,把建筑上理念较好的延续下去。本次项目的难点是六个三层屋顶花园约3200m2,高度9m和近3000m2的56度和70度斜屋面绿化。项目总体建筑规划的灵魂思想是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一个知识的小镇,是城市和花园的结合体,景观意图借鉴欧洲传统造园文化,体现苏州特色,营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人性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峰、封蕾、郭了一编著.屋顶花园设计与施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住宅式公寓又称为公寓式住宅,相对于独院独户的别墅,更为经济实用。一般建在大城市,大多数是高层,标准较高,每一层内有若干单户独用的套房,包括卧室、起居室、客厅、浴室、厕所、厨房、阳台等等,供一些常常往来的中外客商及其家眷短期租用。
70年公寓式住宅能买吗
1、有70年产权的公寓,房屋产权有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部分组成,房屋所有权的期限为长期,而土地使用权根据有关法规为40、50年或70年不等,届满自动续期。
2、在购买公寓时,商业公寓和住宅会遇到几大关键要素的区别,这个时候,需要辨别清楚。首先是使用年限,合同上会写明是40年或70年,如果居住公寓建筑在有70年使用年限的土地上,且不具备商业公寓的特性时,就可以认定为住宅公寓,住宅公寓的使用年限就等同于土地的使用年限。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屋顶演变;屋顶装饰物;屋顶作用;屋顶形态;屋檐
屋顶一般都会延伸至墙面以外,这突出的部分称为屋檐。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檐具有灵动感,是建筑美感的重要来源。屋檐还具有保护作用,使其下的立柱和墙面免遭风雨侵蚀。此外,屋檐伸出的长短和角度也极有讲究。一幢设计完善的古代建筑,屋檐还能起到一定的光线调节作用。冬天时,尽可能使光线能够照到屋里每个角落,夏天时,则尽可能将光线阻挡于檐柱之外。
屋顶的装饰物除瓦当以外,还有屋脊上的各种动物形装饰构件。屋顶正脊两端各有一个状如鱼尾的装饰瓦,宋代称鸱尾,清代称为大吻。除正脊外,屋顶其它垂脊上亦有装饰物,清代称为垂兽、走兽、仙人。通常,只有较高等级的建筑上才有正脊或垂脊装饰,一般平民宅舍则没有这些装饰物。
屋顶的最主要作用是蔽雨,而这一功能就是靠遍覆屋顶的陶瓦实现的。夏商时期,瓦还没有出现,当时使用茅草树叶覆盖屋顶,即所谓“茅茨土阶”。西周时,出现了瓦。瓦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筒瓦多用于较高等级的建筑,檐口处的筒瓦头称为瓦当,上面通常有各种文字或装饰纹样。今天,很多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其基址附近时常还能发现一些完整或破碎的瓦当。
以上就屋顶及屋顶的装饰、主要作用作了一定的分析,其屋顶从大的形态分为:平顶和坡顶两种类型,坡顶又分为一面、二面、四面坡屋顶和攒尖顶四种类型。常见的这些形态的坡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卷棚顶,攒尖顶,带有游乐性的园林建筑,它们的屋顶虽然也是由上述几种几何形体所组成,但是通过巧妙的穿插组合后,那种相当简单的几何形体所固有的纪念特征,全然地消失了,而显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以下对上述屋顶基本形态的各个概念、各自的样式类别、等级划分、产生的时代、地域分布作逐一论述与分析。
庑殿式: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且四个面都是曲面,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式建筑等级划分: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样式。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著名的如北京的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歇山顶:它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其特点是把庑殿式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形成一个悬山式的墙面。宋代称“曹殿”、“九脊殿”或“厦两头造”, 清代称“歇山”。它由4个倾斜的屋面,1条正脊、4条垂脊、4条 战脊(即垂脊下端处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或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俗称“山花”)的混合形式。
等级划分:歇山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是双坡面屋顶与四坡面屋顶相结合于一体。简言之,即庑殿与硬山相结合的一种屋顶形式,等级次于庑殿。
悬山顶: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又称挑山或出山,如民居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悬山顶的等级制度:悬山顶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在古代,悬山顶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悬山屋顶的型制较为原始,因为早年制砖业不很发达,墙垣用土。为保护山墙免遭风雨浸蚀就需将屋面挑出墙外,因此这种屋顶形式被大量的被用于普通的民间居室之上。从汉代画像石、明器、魏晋石窟的壁画及后世绘画等间接的资料中,都没有见到悬山顶建筑用于较重要的建筑之中。
悬山屋顶的地域分布,它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园林之中悬山顶建筑并不太多,江南园林中则更少,一般北方建筑中的垂花门常用悬山顶,颐和园也有数幢悬山顶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晚期中原、江南等地悬山顶建筑已很少使用,但在南方较偏远的乡村、山区还在大量运用。
硬山顶: 与悬山顶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的主要形式。与悬山顶相比,硬山顶外观的最大特点是房屋两侧山墙同屋面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产生的时代,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
盝顶:盝顶,中国传统屋顶之一,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 加上一圈外檐。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
产生的时代,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就是盝顶。
卷棚顶: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呈弧形。可以说卷棚顶是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产生的时代:卷棚顶出现较晚,明清时开始普遍使用。因为这种屋顶线条流畅、风格平缓,所以多用于园林建筑。但也有例外,承德避暑山庄为表现离宫的非正式性,就把宫殿区的建筑都安上了卷棚顶。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
攒尖顶: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
攒尖顶分类: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攒尖顶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内凹,则为盔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以上就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基本样式做了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同样是这些几何形体,也可被塑造出风格如此不同的屋顶形式来。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宋哗皓.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IJ1.建筑学报,2001.
关键字:场景设计 历史街区 街巷 空间保护 文化景观小品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古都长沙有着2000多年的城建史。她是楚汉时期的文化代表,是革命先烈的故乡,更是山水环绕的州城,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1938年的“文夕大火”长沙古城几乎毁灭殆尽,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部分反映长沙市井文化的古街古巷的遭到破坏,街巷两旁建筑开始出现新旧不一,风格难以协调的局面,街区肌理与城市肌理也出现了严重的违和感。使得城市延续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生活的古朴氛围也逐步流失。那么,如何在即将被人“遗忘”的传统街巷中烙下历史的标记,令人追寻往昔,回味史韵,则是设计师们该思考斟酌的问题。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传统街巷的有效保护有多种方式。本文就以长沙市的传统街巷为例,探寻在历史地段如何通过纪念性场景设计达到“似曾相识,故地重游”的感受。
1.整体叙述历史场景
1.1真实性和完整性
传统历史街巷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的一部分,它场景的塑造首先应从大处着手,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其中“真实性”原则在《ICOMOS 》被指出,是当历史地区必须开发建设新建筑或改变现存建筑时,在环境上应该尊重现有的空间布局,尤其是规模和地块尺度。(1)
1.2原则下的场景设计
首先以传统的空间格局与尺度来区别历史街巷和现代街道的显著特征。正如大小古道巷。即便是街巷位于繁华的大街道旁,它独特的高宽比也可以描述出特有的带有封闭感的亲切与近人的历史氛围。这类场景设计是在街区道路与建筑所形成的肌理关系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完善。采用新建筑取代老建筑时注意街区天际线的变化是否合理,肌理关系是否继承传统特色,在进行广场等歇息空间设计时充分考虑传统场景所应该具备的合适尺度和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如金线街西段新建建筑多,房屋前有较宽的水泥坪,因此街更宽些,平均宽度约9.5米,两侧建筑平均高度7.5米,宽高比是1.3。(3)数字和比例接近金线街东段,但由于其只是太平街的一条分支,太平街如今平均宽度不过9米,若使得金线街宽度与太平街相差无几,从空间肌理上看难以区分主次,秩序与等级在传统街道而言又是至关重要的。故光靠数字进行场景设计难达到良好的空间效果。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应关注旧城规划中道路级别的设立和掌握片区整体空间形态。
场景设计的整体把握还在于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要素的利用。以潮宗街为例,作为长沙古城城西四门之一的潮宗门旧址即潮宗街西入口采用西入口广场立纪念性标志物的保护方式,潮宗街梓园则采用恢复梓园戏台及戏曲文艺活动的措施来呼唤老长沙生活习俗。这也成为了居民区内文化生活的又一亮点。潮宗街56号和19号分别为文化书社旧址和真耶稣会教堂。两者作为旧址保存至今,开发和恢复他们的参观和宗教活动功能,从传统生活和现代生活的共融衔接上把握住街巷文化保护。(2)当人们置身此地,抚今寻昔,场景设计的纪念性才得以体现。
一个地区历史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要素还体现在建筑形式和建筑构造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改造后的古潭街路面用麻石建造,车行道面层用丁字湾机制麻石铺就,人行道面层铺设仿古青砖。建好的麻石路面既实用,又显街巷古朴宁静的历史风貌。老街两旁的建筑除进行了修复性保护之外,其余合法建筑临街立面进行了协调处理。木质门楼,适当修整残缺的栏杆木料后又刷上了漆。从前现代感太强的瓷砖外墙变成了仿青砖面墙。一般水泥墙面经过适当的修补后粉饰成了青灰色外墙,做成仿青砖结构古香古色面层。场景的代入感均是从这些细小处彰显的。此外,古潭街街区巷巷相连,石库门的布局韵律十足。一户一门,鳞次排开,城市民俗文化色彩与市民文化意识大放光彩。人们成了这场舞台秀里特殊的背景。
2.文化景观节点与小品演绎场景
2.1标志入口空间
在太平街整体保护中,重点塑造太平街入口,创造与长沙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相切合的标识性节点。太平街凭其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一直是古城长沙的商业中心,主街上人来人往,曾经热火朝天的场面如今还只剩下一点遗迹。因此,入口的场景必须具有代入感,能让来往行人感受到太平街区内的艺术字画等人文活动的氛围,带动文化商业的发展同时延续中华传统艺术。太平街北入口结合文夕广场整治设计,集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于一体;太平街南入口结合贾谊故居和金线街民族文化街形成景观节点,为历史街区的游览休闲广场;太平门广场位于孚嘉巷西端,结合太平门的恢复设计成为历史文化回忆广场和休闲绿地。(4)太平街这样一条不长不宽的老街却承载着展示湖湘文化魅力、体现传统商业民俗风情的重任。行走古街,除了能直观感受到石牌坊、麻石路、封火墙、古戏台这些标志性古建筑符号所带来的古典视觉冲击之外,更多的是领略到一种历史积淀所散发的文气与韵味。
2.2穿插绿化小品
2008年以来,长沙启动特色景观街工程。老旧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成了欧式风情、时尚都市、魅力文化的特色街巷。几百年的世迁,老街又再一次接受这个时代赋予它的使命和洗礼。长沙黄兴步行街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是长沙商业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每次去到步行街都会看到一个场景,很多的人不约而同的站在不同的位置拍照,那些陈列在步行街中心的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像可以说是长沙精神的体现。适宜的水景,人性化的凳椅,绿意盎然的绿化也牢牢地吸引着民众。这是一种谦卑的态度,人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发觉隐藏在心里若干年关于老长沙的记忆。步行街夜间景观是步行街的一个重要的景观要素街两边各具特色的建筑加装多彩泛光灯,结合行道树和立体雕塑亮化,渲染出良好的商业氛围。
3.结语
像长沙一样,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新建建筑建设范围蔓延到老城外数倍,已成弹丸之地的老城往往位于这座城市的中心。这些地方一方面是浓缩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标志,另一方面又成为现代城市商业的黄金地段。想要保证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就要在视觉环境上,做到历史建筑与街区、地段的协调与和谐。然而纪念性场景的设计仅仅只是这个工程中小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各行各业的人自行参与,提供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者简介:舒山偌(1992― )、女、汉,湖南省、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四年级、学位、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童毅,仁张楠.长沙传统街区空间叙事研究[J].《中外建筑》2009年07期
[2]湖南千府城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长沙市历史街巷})修建性详细规划
[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