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消防安全;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rural lagging behind the fire control work more and no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fire safety hidden trouble increasingly. Through to the present rural fire control work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urther detailed analysi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fire control work.
Keywords:countryside; Fire control safe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村消防工作是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消防事业,是遏制农村火灾多发势头,减少火灾损失的关键。当前,农村消防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受居住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低及民族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火灾起数和火灾损失居高不下,农村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家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是消防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引发火灾的重要环节。抓好农村消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事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安定稳定。
一、农村消防工作的危害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火灾事故频发。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农村平均每年发生火灾7.3万起,死亡1800余人,受伤4200余人,直接财产损失7.7亿元;每年受灾住户达6.4万户,至少有21万农民受灾,每年的火灾总量约占城乡火灾总量的60%左右。
二、农村消防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1、建筑物布局不合理。受到传统建筑风俗的影响,农村早期的居民住宅主体结构多数以泥土为墙体承重材料,以木、塑等可燃物材料为装饰材料,住宅耐火等级普遍较低。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重大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一些农村房屋与柴草堆垛紧靠,无防火间距,极易造成大面积的“火烧连营”。普遍存在新建项目未经审核擅自施工、未经验收擅自使用等,产生了火灾隐患。特别是农村“家庭作坊”式工厂的大量涌现,多数在建设过程中未把消防要求纳入首要条件,擅自改变建筑使用性质,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易燃、可燃材料,存在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装饰装修材料不符合要求等问题,滋生了许多火灾隐患。
2、村民消防意识亟待增强。由于生产生活习惯养成,农村居民存在安全工作的侥幸心理和盲目性,春季烧荒、大风天用火、柴草垛乱堆乱放、燃放烟花不择场所、烟囱多年不检修等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受到居住分散偏远和农村消防管理人员缺乏等因素影响,多数农村居民对消防工作不甚了解。一方面,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消防机构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农村地区偏远等原因,对农村消防管理工作鞭长莫及,消防宣传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大多数村民受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影响,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无法及时获得消防知识和消防新闻,消防安全知识严重匮乏。
3、基础设施薄弱,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按照新颁布的《农村消防规划技术规范》,农村地区的建筑建设比较随意,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农村建筑规划,更谈不上农村消防规划。大多数农村无公共消防设施或是历史性欠账较多,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步伐。当地政府在整体规划时,未充分考虑消防水源分布、消防车取水等实际因素,消防用水设施无法满足实战需要,发生火灾时,往往造成无水可取或有水却取不着的被动局面。
4、农村消防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地域广,分布散,交通不便,通讯、交通设备差,灭火设施少,不少农村缺水严重,自救能力差,多数农村未组建义务消防队,建立专门扑救火灾的消防组织也比较少。一些地方组建了消防组织,但由于党委政府重视不够、经费保障困难、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等原因,未真正履行起扑救火灾的责任。
5、规章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农村未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防火管理制度,无法形成自我管理、自查自改、自除隐患的局面。有的乡镇和村防火制度即使有制定规章制定,也未很好贯彻落实,而是流于形式或应付检查,消防安全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三、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针对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农村火灾形势、规律以及发生火灾的原因,把农村消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工作,全力推进农村消防工作上新台阶。
1、强化领导,层层落实责任。积极推进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的消防工作新格局,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农村消防工作组织机构,建立有效机制,将消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推动政府公共消防服务管理向农村延伸,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工作中,明确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多种形式消防力量、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任务和目标。将消防工作责任状签订到村、屯、队及村民委员会,并把责任状的具体内容列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验收评比工作中。
2、注重建设,着力夯实基础。消防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应提前介入,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筹划本地区农村消防工作,提请政府相关部门把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按照“政府负责、落实规划、不欠新账、快补旧账、健全设施、加强管理”的方针,使城镇消防规划、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总体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消防部门加强与联合城建、土地、工商、规划等部门配合,对新建、改建、扩建及装修工程,事先经消防审核、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从源头上把好关。对原有的防火间距不足、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车通道狭窄、消防水源缺乏等村民住宅,按照《农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通过划定若干个防火分区,设置防火隔离带等防火措施,确保消防安全。
3、充实力量,发展壮大队伍。根据农村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建设专职、民办、志愿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承担扑救火灾工作。经济条件发达的乡镇、集镇,可以建立专兼职消防队,配备消防车辆装备和消防器材;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乡村,可以组织村民户成立联防组织,配备简单适用的灭火工具;其他企业和村可以根据实际建立义务消防组织,配置相应的器材装备,保证初期火灾得到及时处置。
4、广泛宣传,提升安全意识。要把消防宣传教育纳入农村防灾教育、普法教育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不断创新农村消防宣传手段,广泛动员相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应将村镇消防常识普及率以及火灾事故指标等纳入“文明村镇、文明村屯”评选内容,文化教育部门应当将消防宣传教育纳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工程,同时,公安消防机构要积极推进消防宣传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开设消防安全专题讲座,定期对农村师生、家长开展消防知识教育,有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农村消防培训,形成完整的新农村消防宣传体系是提高广大村民消防安全意识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现状;措施
一、当前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特别是领导同志和派出所业务指导部门及派出所所长,片面认为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强调任务重、警力少,对消防工作不愿管、不想管,未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推动派出所消防工作的开展。对消防工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从公安局分管领导、派出所所长、专兼职消防民警自上而下的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派出所消防工作无法开展。
(二)、工作不落实,主动性不强。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和派出所,工作缺乏主动性、积级性和创造性,对各级的文件精神、通知、规定没有学深学透,理解不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知道结合派出所的日常工作开展消防工作。甚至有些基层派出所领导认为消防工作那是“课外”而且得罪人的“差事”,加上一个派出所辖区一年也发生不了几次火灾,所以就易对消防监督执法职能“消极怠工”,导致基层的专兼职消防民警要想开展工作都会有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尴尬。而专兼职消防民警的日常警务繁杂,加上消防监督这块没有专项的经费来保障,管理奖励机制还有待健全,因此,他们对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并不积极主动,认为那是出力不见好的苦差事,导致消防工作在派出所落实不下去。
(三)、派出所消防监督业务水平低。消防监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和火灾原因调查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尽管派出所消防监督人员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消防强化培训,但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或胜任消防管理工作。有些基层民警在监督检查时不知如何检查、怎样检查、检查什么,检查记录中屡屡出现漏填、空白等现象,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检查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对于发现的火灾隐患,有的只是口头上提出整改意见,但未下发法律文书,造成发现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不能及时消除。整改到期后又不能按时进行复查,导致执法程序中断。
(四)、监督检查程序、法律文书及档案管理不规范。派出所在开展消防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具体业务工作中,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规范、档案建设不健全的问题。未能按照《福建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填写监督检查记录、下发法律文书、进行行政处罚,按照程序到公安消防大队备案、法律文书及档案的统一归档管理等。
(五)、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大。未能按《福建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规定》所规定的工作量进行消防监督检查。从监督检查记录和基础台帐上可以看出,部分派出所全年检查记录很少,只是针对一些单位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其他列管单位检查很少,有些根本没有进行检查。此外,派出所下发的法律文书数量上看很少,消防行政处罚更是少之又少,部分派出所全年的消防行政处罚几乎为零,不能很好的按照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执法权限履行消防监督检查职责。
二、加强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职责。领导重视是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领导重视了,这个地区派出所的消防监督工作就能发展起来。因此,各派出所在明确一名派出所领导分管消防工作的同时,要建立所长总负责、分管所长具体负责、所内消防监督员总协调、警务区(社区)民警具体实施的一条线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同时为加强消防大队对派出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将消防大队长吸纳为公安局党委班子成员,将消防大队参谋挂职为片区派出所副所长,指导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开展。
为避免派出所因消防监督检查职责不清、责任不明,造成派出所消防监督任务多、责任大、工作扯皮,发生火灾后,互相推卸责任,影响工作积极性。应明确派出所监督检查的范围、内容、形式和方法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具体为对居民、村民委员会及居民住宅区管理单位和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13条规定以外的单位和县级公安机关授权管理的单位进行监督抽查及对群众举报、投诉的消防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二)、建章立制,充分保障派出所的权力和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有关推动派出所加强消防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明确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执法权限,除具有责令改正、复查权等监督检查权外,还亨有对单位及个人处罚款及对于责令停止使用、停产停业处罚后,经整改具备消防安全条件,单位申请恢复使用、生产、营业的消防安全检查。
要建立奖励机制,对在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派出所和民警给予表彰和奖励,积极帮助派出所解决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经费不足及实际困难,形成有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民警消防业务素质。民警的消防监督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工作的实效。主管公安消防机构每年对派出所民警消防监督业务集中培训不得少于一次,经过考试合格后颁发消防监督合格证书方可持证上岗。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专业与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公安消防机构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对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指导。可以采取每周定期到派出所进行业务指导,也可以采取派出所民警与消防监督员跟班作业,或者组织联合检查及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同时,公安消防大队要充分利用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法律文书和执法档案备案制度,加强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
(四)、加强派出所消防工作规范化建设。各派出所要设置消防工作办公室,内置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等基本办公设施。在执法程序上要合法,每次检查至少要有2名民警,并填写《消防监督检查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依法进入行政处罚程序。所有的法律文书及处罚档案填写要规范,并要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归档。要依据《福建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将消防行政处罚案件卷宗以及消防监督检查法律文书上报主管公安消防机构。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合作学习。导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指引途径,其中包括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提升案、巩固案。预习案是起始案,学生通过课前完成预习案的任务了解和掌握基础课堂知识。
能把预习案设计新颖,吸引住学生,整个课堂也就成功了一半。遗憾的是,一些老师比较注重探究案和能力提升案的设计,往往会忽视预习案的作用。
笔者秉承着“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认为对预习案内容的设计及评价方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基本理论与思路
1.预习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导学案突出“独、互、竞、评”四学,其中“独”指预习案模块,意为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完成预习案的任务。预习是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道理人人懂,但还是要通过尝试成功教育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例如,让学生自己对比有否认真预习后听课的感觉;表扬主动进行知识构建和提出质疑的学生等。
2.预习案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意义
预习首先是教师的预习,教师的预习不仅是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预习案的编制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准确定位学生。教师根据自身的阅历经验和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深化教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导思路,自然会产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指导预习方法。好的预习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提问作出快速的反应,协调师生间配合的默契,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内容准备及设计原则
导学功能是预习案具有的独特功能,老师在设计预习案的习题时要做全面考虑,既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符合课程要求,又要以学定教,善于创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需求和兴趣、引发体验、启迪感悟的学习环境。
1.预习案内容的准备工作
(1)统一备课,优化结构。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大家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是优化预习案框架与内容的有效方法。
(2)由辅转主,独立课堂。预习案可由辅的环节变为独立的教学环节,成为预习课。预习课是展示课的基础。预习课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
2.预习案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温故知新,内容全面。新知识的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根据新授课的要求,引导学生回顾涉及的旧知识点或激发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在预习阶段对旧的知识点查漏补缺,从而衍生新的知识。预习案的内容还应完整地体现新课的知识体系。相反,预习题的设计和安排没有经过合理的设计,导致重点知识缺乏,会使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会对后续新课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2)提纲挈领,难度适当。引导学生了解新课的主干知识,并初步会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课前预习的命题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但也不宜过难、过多。题目的难度设置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难度不等的题目,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这样的训练是有效且高效的。
(3)题型多样,层次分明。多样性的题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能够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去思维和推导、理解和运用,拾级而上,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4)创设情境,趣味学习。设计习题时要体现趣味性与生活性。创设包含情景的练习与作业,提高学生练习的乐趣。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情景的带入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有效地提高练习质量和效果。
四、评价策略及探索
北京教科院文?先生认为:评价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及效果,而应该更多关心教师在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上做得如何,关心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获得读书的乐趣。在工作中,笔者针对学生完成预习案情况总体评价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建议做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预习案评价存在的误区
(1)评价方式单一,过度以得分方式为主,缺少点拨。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流行的趋势是小组得分制,预习案模块也不例外。通常,老师会根据预习案完成的情况,给学生加上相应的分数,这也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老师评价方式单一,以分数鼓励为主,学生会出现一味追求得分,以致会抄袭他人作业,出现雷同错误的现象,从而遮掩了一些错误的发生。学生的对错、优劣都无法清楚地呈现,这就没有起到在预习的过程中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得到的只是表面毫无意义的分数。这种现象使教学逐渐陷入庸俗化和肤浅化的窘境。
(2)评价标准模糊,主观总结评价,缺乏细致。评价标准模糊是指老师对学生得分的评价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而是根据自己主观意向或者小组完成情况肤浅的比较给予不全面的得分。单单以学生的完成率和正确率方面评价,并没有体现出预习案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预习案的作用,调动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应该要把评价标准细致化,而不是敷衍了事地走过场。
(3)评价体系未系统化,欠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体系未系统化是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作并不成熟,小组的得分未与学生的个人成绩挂钩,或者没有明确奖惩制度。这样会出现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依赖性过重的情况发生。
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预习案评价多元化展示方式
预习案评价展示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老师对其展示方式也有不同的设计。但无论是哪种方式,老师都应在课前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下是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下常见的几种预习案的评价展示方式。
(1)值日班长,课前总结。为了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轮流做一日班长。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其职责大、任务多。值日班长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他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了解任务和记录从各个小组长那里了解到的检查情况,总结大家遇到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做了新课导入后,由值日班长总结班级预习案完成情况并提出发现的问题。
优点:鼓励每个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能力。值日班长落实好各个小组课前预习情况,确保每个组员实现高效学习。
缺点:这种方法操作比较繁琐。值日班长对每个小组的评价很难做到具体全面的概括。
(2)现场展示,赢取得分。每个小组代表在自己的展示区域上展示出预习案答案。课堂上,由对抗小组在老师的现场讲解下边听边批改,根据正确情况给展示小组打上相应的得分。
优点: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当场了解自己的错误的原因。
缺点:答案只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忽视了学生个人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问。
(3)汇总疑问,解决疑难。汇总疑问是指以小组为单位汇总组员在预习案中所遇到的非重复性疑问。课堂上,每组代表将小组汇总的疑问罗列在展示区中。老师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课堂进行探究。待课堂的主要知识目标完成后,再由学生自己对之前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总结,教师对完成任务者给予鼓励。
优点:这种方法针对性较强,着重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杂症,由学生自行解答进行巩固。这种评价方式较新颖,构思精巧。
缺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性,可能会忽略了预习案其他题目的具体讲解。
3.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对预习案评价方式的几点建议
(1)鼓励方式多样化。鼓励学生的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除小组得分方式外,还可以附加适当的奖惩。如预习案表现最好的小组,可对下一模块要完成的习题具有优先选择权;可以利用多媒体从声音、图像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渲染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2)评价机制实效化。对学生的评价效果不能停留在一节课上,而是要持久长效。每节课的评价结果要与学员的个人成绩挂钩,作为学员评奖评优的依据,使评价效果发挥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一个完整有序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实行的先决条件。
(3)评价标准具体化。目前预习案的评价标准比较模糊泛化,要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全面评价学生,就要有明确的标准去衡量。笔者认为评分细则可有以下四点:落实完成“预习自测”部分练习;善于提出疑问;能点评他人或提出异议,表述自己的观点;预习效果明显,展示交流主动活跃。
(4)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仅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小组内部成员的互评。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话语权,多方参与评价更能提高大家对问题的认识。
五、成效与反思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社会化;探索;高校
一、公共关系学课程社会化实践的必要性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交叉性、跨领域的特性,涉及传播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许多基础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共关系学在理论上对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提出的指导原则,以及在实践上对这些组织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社会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没有公共关系能力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2014年,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延续了以往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整个市场年营业规模约为38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1.5%左右。[1]与此同时,由于行业整体稳定增长带来的人才需求量大和人才专业化问题,依然困扰着公关行业的发展。实际上,目前高校现有的公共关系学课程大多囿于课堂,走出去的时候比较少,课程与社会接轨程度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公关队伍的专业化。因此,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加深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融入度,加快授课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已经成为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一个地方高校的实践改革样本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传媒与设计学院开设的公共关系学课程,面向新闻、广告、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的大三学生。授课对象在接触公共关系学内容之前,已经接受了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吸收起来没有太大难度。那么,如何将概念和理论融入社会实践中?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参加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上困难重重。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常常并无能力为数目不少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因学业负担也很难抽出较长时间参加实践活动。[2]为此,笔者在多年公关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学生特长和本地具体情况,尝试着对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了两个学期的社会化教学探索。
(一)“社会化”的界定
鉴于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特性和具体的实践条件,笔者将此处的“社会化”涵义具象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尤其是业界的专家学者请入课堂,就具体公关议题进行指导,为学生带来业界新颖的想法和操作实践。二是将课程实践推向社会,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零距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实践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具体的实战演练对象,能够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应帮助,哪怕是最微小的帮助。社会化的第一个方面相对容易操作,现实中也为众多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所采用,第二个方面有一定实施难度,需要教师在合作方的联系接洽上投入大量精力,因而往往被高校课堂实践放弃。
(二)社会化教学探索过程
在“社会化”这个总体思路指引下,笔者从课堂内外入手,借助业界专家和本地企业的力量,在连续两个秋季学期开展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入”社会的教学探索。
1.课堂内探索:
以专家辅导配合教学内容改革公共关系行业横跨管理、传播、营销、广告等数个行业,优秀的公关人才必须懂管理、会策划、能传播。这对高校公关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在美国高校公共关系学的课堂上,“教师完全是一个指导者和答疑者,是一个指路人的角色,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主要是: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及相关学习资料的指导以及答疑解惑。”[3]为此,在两学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笔者改变原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原有教学内容的顺序,在课程概述和公共关系概念导入之后即采用公司制教学方式,将学生组成若干家公关公司,以公司业务培训和业务实践的方式部分替代讲授式教学。之后的课程内容都按照公关公司的实际运作来进行,从公司组织结构到公司服务内容,从公众关系处理到日常传播活动,从公关工作常规四步法到特殊情况下的危机管理,依次展开。学生组成的公关公司类型不同、各具特色,每个公司可以根据成员结构设定自己的业务优势和业务范围,在每个教学单元的讲解开始之前,会有一个相应性质的公关公司完成一次业务解析。在进入具体教学单元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公司中进行了小型的公关活动课堂实践,如模拟新闻会、制作公共关系广告,或现场处理公关危机等。这种教师讲授与学生展示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课后要做大量文献查阅和PPT资料搜集,使学生在正式授课之前即对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通过这种公司制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公关公司的内部架构和内部运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对公司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了一定了解。几个课堂实践给学生提供了“社会化”之前的小型“练兵”,为学生面向社会完成有实际意义的公共关系策划方案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改革,每学期的课堂都组织了一次业界专家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活动。来自罗德、迪思等中外知名公关公司的专家,结合各自特色对公关公司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的具体模式进行解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有关公关公司、公关从业人员、公关传播与公关管理部分有更直观和清晰的了解。来自家乐福、通力电梯等企业的公关事务负责人则从公关主体的角度,阐述社会组织需要怎样的公共关系传播,并结合各自传播案例,针对如何做好公关策划进行了具体的专业辅导。两次专家进课堂活动,正好与公司制教学改革相配合,不仅让学生的课堂知识与业界现状相互融合,加深了学生对整个公共关系行业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对公关公司和公关传播的浓厚兴趣。另外,这两次专家活动的策划、会场布置和组织实施全部都由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生完成。活动本身为学生们带来了更鲜活的业界动态、操作前沿和专家视点,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公关运作的一种实践。
2.课堂外探索:
以定向策划实现实践“入”社会高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知识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服务。为实现这个终极目的,社会化教学探索不仅要将“社会”引进课堂,更要将课堂带向社会。为此,笔者主动与宁波本地企业广泛联系,寻找到两个合作方,连续举行了两届校园公关策划大赛。第一个合作方是本地一家公关公司,由对方命题举办了第一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园公关策划大赛。参赛者以传媒专业学生为主体,学生们围绕主题自行搜集资料,完成创意和策划方案。第二个合作方是本地一家专门吸纳心智发展障碍人士为员工的公益性烘焙企业,当时正面临知名度不高和盈利困难的问题。第二届公关策划大赛没有限定主题,学生以品牌的公益性为核心,结合公司提供的资料,为品牌完成一次主题活动策划,或为品牌制作全年传播计划。同时,笔者还带领部分学生赴桐乡市石门镇调研女鞋产业,并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女鞋名镇”科学发展论坛提交三份公关策划传播方案,为石门女鞋的品牌化出谋划策。三次定向策划活动从命题到评审均由合作公司或主办方主导,充分因应了市场需求,体现出实践“入”社会的教学探索主旨。
三、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化教学探索成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摸索,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实践体现出了一定效果。在两次校园公关策划大赛中,合作公司对每份策划方案都予以了认真评审,并给出较为详细的点评。这些点评反馈到学生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讲授内容,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关主体的真实需求。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女鞋名镇”科学发展论坛上,由于有较为扎实的调研基础,三个参赛团队全部获奖,获奖方案也得到石门镇相关领导和石门湾鞋管会负责人的肯定。这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公共关系的兴趣和公关实践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信心。
(二)思考与建议
在一定程度上,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某些成果,但从长远和整体看来,还有许多需要继续深化或改进的地方。
1.与业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公共关系由组织、公众、传播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信息传播。[4]要深入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教学探索,相对固定的、大型的公关公司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虽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两次专家进课堂活动的主体都是著名公司公关负责人,但这具有偶然性,并非常态。两次校园策划大赛中,合作方一为本地小型公关公司,二为本地小型公益性企业。两次社会化探索的合作方类型不同,涉及到了公共关系三大要素中的组织和传播,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公关市场的运作。但是两家合作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在知名度方面都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公共关系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几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就省内而言,杭州公关公司相对较多,宁波公关行业的规模则比较小。如何寻找到固定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外合作方,比如跨国公关公司或本地大型企业,这是后续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单凭教师个人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借助学院和学校资源,与条件适合的合作方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为实践性课程的社会化探索提供长期支持。
2.保护或回馈创意结晶
两次校园策划大赛共产出402份策划方案,虽然这些方案的创意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但毕竟每一份方案都是学生团队的集体智慧结晶,应该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在后续研究或教学探索中,需要在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与合作方就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事先约定,比如可以根据合作方和课题组对方案的质量评估,划定一定标准,由合作方对每一份接收到的方案予以相应的创意报酬。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意智慧,激发学生创意积极性,也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规范创意行为。
3.拓宽实战演练领域
公共关系工作包括调研、策划、实施、评估四个部分,就这一轮社会化探索而言,探索和实践的内容主要还是局限在公共关系策划这一块。当然,在完成策划方案时,学生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文献或实地调研,但这种调研是自发行为,教师难以控制和管理。至于实施和评估两块,因为条件限制较多,则基本不涉及。如果后续要展开更持久的社会化教学探索,除了继续开展策划实践外,还需要加强对实施和评估尤其实施的实战演练,比如在校内开展小型公关传播活动,或让学生参与到公关公司或公关主体的具体传播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对整个公关活动流程有更实质性的体验,同时也能检验策划方案的有效性。
4.激励教师社会化探索积极性
在这次社会化教学探索中,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课堂内的教学内容改革,还要负责专家联系与邀请、合作方联系与沟通、策划大赛的宣传与组织,并挑选和全程带领学生团队参加省级比赛,投入精力较多。虽然从教学效果出发,教师愿意主动开展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探索,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或扶持措施,单凭教师个人力量恐难以长期支撑。因此,高校应针对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从人力、物力或精神鼓励方面给予教师相应支持,激励教师对公共关系学这样的实践性课程展开社会化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公共关系业2014年度调查报告[EB/OL].
[2]梁桂军.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公共关系课程案例教学——以在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公共关系教学为例[J].现代物业,2013,(12):80-81.
[3]姚庆.从美国《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看国内高校公共关系类课程教学的改进——以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2,(2):102-105.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建筑企业;职业院校
2019年1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进一步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1]。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联合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纳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制度安排,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中统筹推进[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各类职业院校都在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以及所拥有资源进行各种探索。随着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以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建筑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还包括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的各种创新服务。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创新模式,培育出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四新技术人才”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的目标与责任。
一、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一)为建筑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灵魂。在建筑业,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带来的红利正在减弱,建筑市场不再是蓝海,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站在行业发展的前列,就必须要不断创新,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以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产业方兴未艾,对建筑企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创新力的重要途径。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双方资源互补与共享,又能将高校丰富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优势通过企业充分的实践以及现实场景进行融合发挥,为企业提供创新策略及技术支撑,从而使企业能够在发展中更好更快地解决瓶颈问题,将高校的知识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职业院校的使命就是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途径[3]。当前,职业院校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点,这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教育和经济双重性”特征[4]。在传统的政府财政支持或民办院校靠企业支撑模式下,职业院校多数只能实现自身运转,发展上则相对缓慢并缺乏活力。在建筑领域,校企间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重要优势就是能够让学校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使其获得充足的实践经验以及资金、设备、场所等来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而且,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职业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形成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课题组走访调研了省内一批建筑类企业和职业院校。
二、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现状调查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结合问卷的形式进行。所走访调研的包括中天建设集团、浙江开太建设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内的建筑类企业共17家,涵盖建筑施工、勘察设计、造价咨询、工程管理等业务。所调研的职业院校有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等以建筑闻名的职业院校。
(二)调研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在调研的17家建筑类企业中,有10家企业跟职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业务,合作方式上从高到低依次是校园招聘(100%)、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70%)、企业教师进驻学校授课(40%)、校企合作制定教学大纲(30%)、校企合作进行课题申报或技术攻关(30%)、使用职业院校的科研专利(30%)、将部分企业任务外包给学校完成(10%)。不难看出校园招聘和组织实习仍旧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主流方式,更深层次的共同组织教科研及使用科研成果则占比较低。在还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7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愿意跟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可见校企合作意识已在当前企业中占据了主流。在校企合作上企业的担忧主要包括:合作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施行(52.94%)、合作会给企业带来负担(23.53%)、合作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11.76%),其他(11.76%)。通过沟通进一步了解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包括招到心仪的毕业生在内是企业比较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校企合作方式时,企业利益保障应是重点内容。在职业院校产生的技术专利等科研成果对企业的价值认识上,8家(47.06%)企业认为有价值,打算引进或已经引进;5家(29.41%)企业不了解;另有3家(17.65%)企业认为没有多少价值。这也显示了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对企业正在产生积极影响,但校企间的科研合作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海天和中天在内的13家(76.47%)企业已经开展了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新业务,只有6家(35.29%)认为当前的人才储备能胜任新业务的需要,其余7家则需要通过从别的企业挖人(3家)、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咨询(2家)、从高职院校招聘(2家)的方式来满足新业务对人才的需求。以上结果表明,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在悄然开展,但尚需大力推动,尤其是人才的共同培养及科研的有效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从多家职业院校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论。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备专业与格力空调、品茗软件、耀信工程、五洲工程等企业开展了紧密的校企合作,邀请这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库,让企业技术资料走进课堂,拉近教学与工作实践的距离。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建筑类专业除了早已开展的企业专家进课堂、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政校企业联盟学院等合作方式外,近两年学校还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成立产业学院引进企业业务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校企深度合作正在逐步展开。
三、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是建立在双方意愿基础上的,只有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职业院校才能将校内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扩展到企业、延伸到社会[5]。然而,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利益有时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现象,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建立起双方合作的基础。双方“”的程度,也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一)建筑企业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从我们调研来看,所有建筑企业都有创新意识,也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但部分建筑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支付较高的校企合作成本,而且会担忧付出成本后不一定能获得回报。因此,它们更愿意“直接摘桃子”,通过高薪挖人、聘请行业专家、购买科研专利的方式来满足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而大型建筑企业由于实力雄厚,资源充分,它们更愿意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入合作,为其提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科研专利上,它们也倾向于与职业院校合作来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成本和收益是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院校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调研结果来看,各职业院校都在努力开展校企合作,但受限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服务能力以及一些体制、机制等因素,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仍然会受到限制。例如,部分企业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较低,不愿意与其深度合作;再如,职业院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真正能实现转化的却不多,存在科研成果偏离市场需求、成果技术不够成熟的现象。此外,部分现行考核制度缺乏有效激励,如职业院校教师过度倾注精力在日常事务及管理上,对企业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企业沟通程度较低等。因此,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
四、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近两年正全面推进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其管理工程学院下属的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就是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成果。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建立在2017年组成的工程造价联盟学院基础之上,合作企业均是浙江省前列的咨询企业(科佳第3,中汇第11,中诚15(2020年排名))和工程软件服务商品茗(上市公司)。学院瞄准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全面推动“新工科”专业改革,培养新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学院设有理事会,在理事单位的主导和政府机构的指导下,建立了合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及校企双方的协同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校企协同管理模式
产业学院各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工程造价专业招生和就业计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开发。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而成。基于各自优势,校企双方还互派教师为对方进行师资培训,确保产业学院的教学高质量进行,这也为校企人员互聘、人才双向流动奠定了基础。学院在各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实行校企一体化管理。此外,校企双方还共建了学业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做到了考核标准的可测可量,并寻求在今后的合作中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二)打通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业务外包校园工厂
产业学院的合作企业将部分算量业务外包到产业学院,由产业学院的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一方面,通过企业外包业务,学生在校期间就零距离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业务,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在获得经济收入用于专业建设的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支教师队伍,形成专业建设良性发展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学院的软硬件建设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部分建设经费也由企业提供。这也打通了职业教育的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难题。
(三)协调课题研究机制,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是产业学院的一大亮点。产业学院设有科学研究委员会,各企业在产业学院建有研究中心,针对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产业学院教师将积极参与研究,在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研究方面校企双方达成了全面的合作机制。
五、结语
随着校企合作理念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现已在建筑类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实行。但是,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代表着校企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也已经悄然展开,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当前,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产学研合作必将不断创新,迎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2-04-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EB/OL].(2019-04-04)[2022-04-30].html.
[3]王剑,宋建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7-39.
[4]郑永进,徐建平.高职院校“政行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