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分析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舞蹈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因而舞蹈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知识教授,需要“言传”与“身教”的双管齐下才能完成,本文拟从舞蹈教学中常用的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为主要分析对象,在当代的教育心理学视域中,审视和分析三种常规教学方法的内在原理,为舞蹈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舞蹈教学方法;心理学;教学模式
对舞者身体的功能性训练是为了打造舞蹈所需的身体素质,使舞者能够拥有完成舞蹈动作的身体能力,而舞蹈内在的情绪、情感的肢体表现则是学习舞蹈的另一层面目的。其中的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的常规舞蹈教学三种方法的分类仅仅是作为分析对象而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往往是三种教学方法交互进行的过程,也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交互运用弥补了各自存在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三种教学方法又存在着各自的优长,都有其各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针对三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进一步的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更优教学效果。
一、示范法
(一)方法论阐述
示范法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使用时间最长、效果最明显、最常用的一类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动作示范、图解剧照、现场观摩以及观看录像等。示范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直观直接接触舞蹈动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信息,解决动作的形象和想象,从而获得舞蹈知识、技术和技能训练的方法。舞蹈课堂中最常使用的“动作示范”就是示范法中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除动作示范外,属于示范法范畴的手段还有:图解、剧照和现场观摩及观看录像。
(二)涉及理论阐释
示范法对于学习者而言,涉及到了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替代性学习”和“观察学习”,以及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潜伏性学习”。“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没有外显的行为,通常是通过观察或聆听下列榜样而进行的:现实生活中的、象征性的或者非人类的(广播中说话的卡通人物或动物)、电子产品或印刷品中的。“观察学习”包含了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潜伏性学习”是指人或动物在无强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学习。其中,“替代性学习”和“潜伏性学习”是两种学习的方式,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相对被动的,而“观察学习”则贯穿在整个示范教学的过程当中。
(三)教学原理分析
当学习者通过观看教师的动作示范、观看舞蹈图解剧照、观摩现场演出以及观看舞蹈录像等方式进行学习时,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舞蹈实践当中,只是通过视觉来接受动作信息,以“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将舞蹈动作信息传递到大脑当中:在“注意过程”中观察动作的外在形式;在“保持过程”中提炼动作特点并产生记忆;在“复制过程”中将动作信息进一步简化,并进行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最后在“动机过程”中深化对动作要领的了解,形成自我对动作内在运行机制的思考。虽然动作的信息直观易懂,且图片、录像等资料可以反复观看,舞者可以相对准确地将动作完全模仿下来,但示范法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舞蹈不仅是肢体的展示,舞蹈往往以内在的情感和思想的传达为核心,会以相近的动作质感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动作形态,其动作呈现具有瞬时性和随机性。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人也不可能两次跳同一支舞蹈,所以每次动作示范、每次现场演出都只是无数种动作形态中的一种,图片和录像资料也只能保存无数种动作形态中的其中一种形态,所以此时的“潜伏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所接收的舞蹈信息是不完整的,是单一的。因此纯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舞蹈动作的内在运动机制,会使舞蹈的语言内容产生流失。
二、讲解法
(一)方法论阐述
讲解法是运用第二信号系统(包括语言、文字等形式)的条件联系,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达到教授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舞蹈动作技术、技能和进行训练等教学的一种方法。讲解法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作技术及要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掌握舞蹈动作。
(二)涉及理论阐释
讲解法对于教育者而言,涉及到了奥苏贝尔所提出的“讲授教学”,对于学习者而言,涉及到了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替代性学习”和桑代克的“相同元素说”,并且与学习的“迁移”和“精细加工策略”相关。“讲授教学”以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对学习者而言主要适用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或称为言语信息的学习。“相同元素说”是指在相同学习情境中,相同元素使旧有的学习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精细加工策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帮助知识的记忆。
(三)教学原理分析
在舞蹈课程中,教师通过“讲授教学”向学生宣布课的任务、内容、要求、纪律等事实材料,向学生阐明动作名称、过程、技术要领等问题,解说动作原理与技术关键,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动作概念等所做的讲解,或者对学生练习动作的正确部分进行的强调,纠正错误动作技术的提示。与示范法不同,讲解法中“替代性学习”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听觉,这时就要发挥教师启发式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这种语言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启动脑海中原有的认知经验储备,将其与肢体表现过程中的“相同元素”进行比对与分析,从而将过往的生活语境“迁移”到舞蹈语境当中,使肢体动态能够有意识地向海鸥等意象内容靠近,并最终得以表现出来。而通过讲解法对动作内涵和语义进行解说也可视为一种“精细加工策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学习与记忆。但讲解法毕竟属于口头的语言讲述,不能够完全传达舞蹈教学的所有信息,其直观的静态舞姿与动态形象没有动作示范教学配合的话,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三、练习法
(一)方法论阐述
练习法是通过舞蹈实践活动接受教学信息,使学生形成与完善所学的舞蹈技术、技能的方法。按照舞蹈教学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践需要,练习方法通常都依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它们依次是:分解练习、完整练习、重复练习和综合检验。
(二)涉及理论阐释
练习法对于学习者而言,涉及到了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参与性学习”和“潜伏性学习”、加涅的“学习层级说”、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连锁塑造”,动作技能形成中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学习层级说”是指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连锁塑造”则是将学习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予以强化的过程。“条件反射学说”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练习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三)教学原理分析
练习法的第一步就是分解练习,是舞蹈练习的最基本方法。这与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连锁塑造”原理相关,教师把单个动作分成几个部分,或把复杂动作分成单个动作进行教学,但尚未将其各部分连接起来。同时,分解练习也处于“三阶段模型”中的认知阶段,是头脑中形成技能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的第一步。练习法的第二步是完整练习,这种方法多建立在分解法的基础上,即在教学中,让学生完整地练习动作的教学方法。这一步是“连锁塑造”的技能整合完成阶段,也是“三阶段模型”中的联系阶段,将各个独立的步骤进行合并或者“组块”,以形成更大的单元。练习法的第三步是重复练习。是舞蹈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反复练习动作,使动作产生定型。这一步也就是进入到了“三阶段模型”中的自动化阶段,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整个程序的完成不用经过刻意的注意。其目的最主要是对肢体体能的强化,体能的训练必须要运用重复练习的方法。练习法的第四步是综合检验。此方法是基于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和重复练习之上,检验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组合掌握与运用。
总体而言,整个练习法都在“条件反射学说”的原理中进行,并将“学习层级说”贯穿其中,通过分解练习、完整练习、重复练习和综合检验四个步骤,从起初有意识的身体肌肉控制训练到最后动作技能自动化,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整个练习法教学过程离不开“参与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在身体的长时间实践中慢慢形成新的舞蹈动作技能的。而在动作的练习过程中,如果身边有大量的人也在练习同样的动作,就有可能激发“潜伏性学习”的作用。且这种作用不同于前述观察法的“潜伏性学习”,由于每个人对舞蹈动作的表现能力存在差异性,所以基于对舞蹈动作内容有相同理解的基础上,可能会产生出多种多样的外在舞蹈表现形态,这种时候也就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潜在学习对象,所以练习法的“潜伏性学习”相对于观察法的收获要更大一些,所接收到的舞蹈信息也更全面一些。但练习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动作的练习进步程度随着时间的增加会逐渐下降,最终出现“高原现象”,即动作练习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需要通过改变训练方式等方法来进行技能的迁移性学习,从而突破“高原现象”,继续推进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在舞蹈的课堂教学当中,示范法的直观、讲解法的深入和练习法的实践都具有相互之间独立而不可替代的特性,但示范法不配合讲解的话,学生在捕捉动作外在形态的时候可能并不能完全表达舞蹈的内在语义;讲解法不配合示范的话,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有了示范法和讲解法的交互运用,不运用练习法亲身实践的话,舞蹈教学的目的就会从实践变成欣赏......因此教师绝不可能始终只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师个人的经验和习惯。这种依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才是舞蹈教学的正确方法和路线,深入熟知每种舞蹈教学方法的优长与局限,并进行取长补短,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才能够将舞蹈教学逐渐推向合理和高效。
作者:冯伟杰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德孺.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唐怡.浅谈拉班舞谱及其动作分析体系对舞蹈教学的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
[4]平心.论舞蹈与移情—兼谈舞蹈艺术的表情说、表现说和体现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2).
摘 要 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预测以及调控人这个市场主体的心理。金融心理学的定量方法研究能够正确的研究市场的资本与资产配置关系,能够实现最优的配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便是金融心理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 金融心理学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金融学的研究的核心内容便是研究资产与资本的配置效率问题,二十一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在该时代中,资金以及资本则是通过金融市场来进行配置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好或者集体则便是市场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便形成了市场中的资本以及资产两者的供应关系,并形成了价格。价格的波动则是资产以及资本配置的方向标。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并逐渐完善的阶段,力求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健康、迅速。实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充分的将现有的资本集中起来,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投资效果,进而实现最优的资本以及资产配置[1]。金融学与心理学的融合完全来源于同一个思想:即人类可以计量出自身的感觉。建立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必须加大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的运用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道路上来。
一、金融心理学概念的提出
人的行为是理想的,这是金融学的一个标准前提,Grordon Pepper曾经说过:拥有大众心理学的学位可能比拥有经济学的学位更加的有助于理解金融市场行为。从金融市场的主体要素可以看到,金融市场是一种群体行为,研究这种群体行为的科学便称之为“社会心理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是一个大的房间,人便成为住在这个房间的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在这个大房间,共同去求解一个经济类问题,接下来便是研究这些组成要素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的,特别研究的重点便是某个人的存在是如何影像到其余的个人行为的。
金融心里学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社会心理学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的分支,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主要分为十四个大的分会,每个分会都对应着心理学的一个比较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运动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以及政治心理学等等,经济心理学也是这十四个分会中的其中一个,经济心理学的分支又主要包括货币心理学、股票市场心理学以及储蓄、投资和赌博心理学,这三个分支能够非常直观的解释个人在与金融市场经济进行交互的行为,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我们解释清楚金融市场自身的意义,这些是经济心理学存在的最为重要的一面。金融市场的驱动便是社会中的数以万计的人,这是一个大的群体,群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影响。这种金融现象又可以称之为“群众心理”以及“大众心理”。群众心理并不等效于个体心理与群众数量的乘积,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需要深入的理解金融市场的群众心理,需要解释市场与人们群众之间的互相作用,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去解释成交量、价格以及舆论媒体之间的反馈环以及拼接的过程,其中,能够理解做出最终决策的市场参与者则更加的重要。研究经济行为的金融心理学便诞生了。
二、金融心理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针对金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以及定性分析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而定量研究方法是量的研究、量化研究[2]。本课题重点研究定量分析方法,目前,金融心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生态化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实验设计技术在不断进步。能够很好的控制误差,而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金融市场经济离不开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金融市场的实验环境便就是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的心理活动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比如社会、个人以及外部的环境以及多种复杂的要素等等。因此,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这些因素,这种多因素的研究便是未来金融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具备非常高的生态效果。金融心理学的生态化研究将会使得实验更加的贴近现实的生活,其结果也将更加的接近实际的金融市场。
(2)精确化的数据处理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这样便可以使得大量的多元素数据统计分析才能更进一步的开展,针对复杂的、大型的数据处理软件也已经问世,如SPSS、LISREL、HLM等一些级别比较高的软件已经被应用到金融心理学的研究领域[3]。这样,便可以突破技术的限制,使得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快捷,效率更高。这样,多种影响因素量的增加,这样便可以分离出来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得数据研究的结果更加准确,更能够贴近现实的环境。
(3)重预测性研究方法
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这便是重预测性研究方法。金融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水平:最低的描述水平,这种水平仅仅测定或者评价当前的心理行为状态以及特征;其次便是解释水平,该阶段则重点研究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以及活动特征等;最高的水平便是重预测性水平,强调通过精确的揭示金融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找规律,通过规律来预测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总结
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预测以及调控人这个市场主体的心理。只有具备预测水平的心理学研究才具备真正的实际价值,金融心理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主要工作是构建好对应的因果管理数据模型,并且要时刻注重纵向的数据动态分析。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元回归分析、因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多层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均可以为金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周爱保,张泽良.行为金融学:心理学与金融学协同发展的平台.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解决办法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心理上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少大学生难免会产生诸如压力过大、焦虑之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从而直接影响顺利择业和就业。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认知心理。
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二是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第二,对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一类就业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职业前景较好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情绪。
1.悲观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学生身上。
2.不满情绪。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市、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对家庭成员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视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3.焦虑情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作出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
(三)社会心理。
1.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传,对“经济价值”衡量“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从众心理。
2.攀比心理。它导致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但关键在于自身的因素。毫无疑问,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骤增,远远超过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这些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但社会因素需通过自身才能起作用,若自身就业观念合理,能够正确地评价和对待自己,心态健康,也不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关键还在于就业观念不合理,不能正确地评价和对待自己。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解决自己的就业心理问题,首先是应该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
(二)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三)确立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保持良好就业心理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然后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四)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及求职材料准备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单位才可能信心十足。
(五)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求职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就是非常有用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
(六)克服从众心理。
大学生应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克服从众心理,不与同学搞盲目攀比,相信自己的实力,人的能力有大小,只有适合自己的地方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正价值。在众多的求取者当中,大学生应通过细心了解、精心准备,让自己的优势当“先锋”,把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展示给用人单位。
(七)提高大学就业指导工作水平,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
就业指导工作从只是“产品销售”转变为参与“产品设计”。从简单地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思路转变为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能较为全面地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摆脱原来就业指导工作“就事论事”的方式,注重从学生全面成长角度,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SO42- 假设 干扰离子 碱化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61-02
一、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原有方式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是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教材。利用硫酸钡难溶于水且难溶于酸的特性,实验室检验某溶液是否存在硫酸根离子,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待检液中依次加入酸试剂和钡试剂,观察溶液中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进而判断硫酸根离子是否存在。新课改人教版高一化学教科书中指出:“在溶液中离解能产生SO42-化合物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BaSO4(硫酸钡)沉淀。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原统编高一化学教科书中描述“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先用盐酸把溶液酸化,以排除CO32-等可能造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存在。”
利用通常化学方法检验硫酸根离子步骤一:向待检液中加入稀盐酸,使溶液酸化,可以排除可能含有CO32-、SO32-、PO43-或HPO42-、C2O42-、SiO32-、Ag+等离子的干扰。因为CO32-+2H+=H2O+CO2、SO32-+2H+=H2O+SO2、PO43-+3H+=H3PO4、HPO42-+2H+=H3PO4(H3PO4和BaCl2在溶液中不反应)、C2O42-+2H+=H2C2O4(H2C2O4和BaCl2在溶液中不反应)、SiO32-+2H+=H2SiO3、Ag++Cl-=AgCl。步骤二:向步骤一所得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若有(或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或无)BaSO4生成,进而可以判断待检液中是否含有SO42-离子。(注意,若是步骤一中产生沉淀,应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做步骤二。这就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的常规方法。)由硫酸根离子的化学检验原理可以看出,通常所用的试剂为酸试剂和钡试剂两种。
二、应用“碱化法”的假设检验硫酸根离子
假设的开始依托于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知识。
首先,我们要知道有哪些离子可以存在于溶液中。高中化学所学阳离子为:H+、Na+、Mg2+、Al3+、K+、Ca2+、Fe2+、Fe3+、NH4+、Ag+、Ba2+、Cu2+等;阴离子为:Cl-、F-、Br-、I-、S2-、OH-、ClO-、Ac-(醋酸根离子)、HSO3-、H2PO4-、NO3-、AlO2-、SO42-、CO32-、SO32-、C2O42-、HPO42-、SiO32-等。
其次,我们假设所有离子同时存在于溶液当中,互不发生反应,只与外加试剂发生反应。这时,就面临如何加尽量简单的试剂就可以将SO42-检验出来的问题。
最后,逐步分离干扰离子。操作一:应用“碱化法”使酸式酸根变为正根离子,并除去一些金属离子。所谓“碱化法”是针对“酸化”提出的。酸化的含义是将特定的酸加入所需溶液中,使得溶液呈现一定酸度的操作方法(教材中应用稀盐酸使溶液酸化)。碱化法与之相反,是将特定碱加入所需溶液中,使得溶液呈现一定碱度的操作方法。
应用什么碱可以让学生大胆提出,高中阶段学过的强碱有NaOH、KOH、Ba(OH)2、Ca(OH)2,在不引进其他干扰离子的前提下,学生很容易想到NaOH和KOH,从经济原则讲,NaOH价格适合,所以选用NaOH固体使溶液碱化。操作为:将NaOH固体加入待检液至固体(加入NaOH即与其他金属阳离子反应,生成沉淀也称为固体)的量不再增多为止,取上层清液。此时,清液中阳离子为:Na+和K+,其余阳离子均不存在于溶液体系中(阳离子除NH4+和Al3+外全部生成沉淀)。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F-、Br-、I-、S2-、OH-、ClO-、Ac-、NO3-、AlO2-、SO42-、CO32-、SO32-、C2O42-、SiO32-。需要注意的是,Ca2+与大量OH-反应可认为反应生成Ca(OH)2。
这时全部的干扰阳离子已经全部除去,下面就是思考如何加入一种试剂,可以排除干扰阴离子,也就是说加入一种阳离子,通过复分解反应,使得除SO42-以外的阴离子以沉淀、气体、水的形式脱离溶液体系。根据溶解度表可查,加入含有Mg2+的溶液可以使溶液中的大部分阴离子以沉淀的形式排出体系。如Mg(OH)2、MgCO3等。操作为:滴加MgCl2至不再产生沉淀。需要注意的是MgSO3的溶解度为微溶,存在平衡Mg2++SO32-MgSO3,在加入大量Mg2+时,使反应正向进行,趋于完全反应,使SO32-完全沉淀。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为:Na+、K+、Mg2+;阴离子为:Cl-、F-、Br-、I-、ClO-、Ac-、NO3-、SO42-。
此时,全部干扰离子已经全部去除,剩余离子不影响反应现象和结论。操作为: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BaCl2,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反应生成BaSO4,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全部实验结束。
三、本实验的总结
(一)优点
1.假设法在应用到大量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知识。本实验涉及到化学知识中的溶解度、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平衡移动等的相关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从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经过信息整合提出大胆假设。学生在整合信息时,可以对以往的知识更加的了解,加深记忆和强化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实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获得的实践经验将有助于高中化学实验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教学设计,能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经验,从而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寻求解决问题及补救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理论落到实处。
(二)不足
1.按照上述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从理论上可以达到实验目标,但是需要大量的NaOH和MgCl2,这就违背了实验的简约性原则。
2.实验设计所需大量的知识储备,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在班级授课时会受到限制。同时,针对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学生需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学习,花费大量时间在化学实验信息的搜集和整合方面几乎是不可能的。
近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他们正值青春期,心理不成熟,易冲动,也没有成年人的自控力,只顾眼前的畅快,而不具有长远眼光和前瞻性。具体表现为早恋、冷漠、打架、厌学等。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心理问题,这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为了较为清晰的看清厌学行为的真实缘由,我对此行为作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探寻有效办法,希望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应对课业,从根本上提高中职教育的效果。
1.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厌学即学生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表现的冷漠行为,对学习并不感兴趣,消极对待。厌学的主要表现有:课堂打不起精神,课后异常活跃;动力不足,对待学习随意;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较为叛逆,喜欢把精力放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因为中考成绩未过高中录取分数线,而不得已且内心极不情愿的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所以,常常自我否定。另外,中等职业学生学历介于本科和初中之间,选择职业和岗位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艰难,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作用不大,从而兴趣缺缺,这些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所表现出的厌学心理。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原因
2.1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现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儿女期望值过高,希望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方方面面表现过人,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家长对子女惩罚过重,造成学生对学习极为反感,甚至与父母对着干。同时单亲家庭以及留守家庭对子女缺少关爱,放任自流,这样的家庭并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另外,有部分老师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且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作业,使得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遭受指责,恶性循环;还有,社会上对中职学生存在歧视现象,极易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认为自己学不好,从而放松自我,不追求进步。
2.2 学生基础差。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的现象,学生学习费力,常常力有不逮。同时也不能清楚地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常抱有学习"无用论"思想,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破罐子破摔。
2.3 教育教学方法不当。职业教育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就是"生计教育",是为谋生的教育,亦即通常所说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就业。故而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就业"脱不开。可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却有所偏离。近几年,由于社会发展平缓,社会岗位饱和,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越来越难。
2.4 德育效果不佳,学生缺少关怀。中等职业学生处于的青春期阶段,年龄较小、阅历浅薄、心智不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不健全,较难分清是非,对于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和行为不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独自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欠缺。有些中职学校老师只顾着完成本职工作,轻视对学生心理和精神的关怀。
3.中职学生厌学的危害
由于厌学,导致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精力放在其他学习之外的事情上,学习成绩差,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掌握不好,从而毕业后失业率较高。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恰好能真正体现出一个学习的教学力量及形象,所以学生的厌学还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及教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每位中职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同时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学得过人本领,学会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所以一旦出现厌学心理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来说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4.中职学生厌学的对策及建议
对于以上出现的现象,本人作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对策,以期能改变学生厌学心理:
4.1 完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传授教学知识。教师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爱去感化厌学的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切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让学生在悄无声息中对你产生好感,尊重、支持老师的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
4.2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前学生阅历尚浅,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教师应以人为本,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社会日新月异,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分析当前社会用人准则,使他们认识社会需要大量技术方面的人才,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信心,克服厌学心理。尽人皆知,老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循序渐进的引导,最终厌学的学生就会慢慢步入正轨,成为热爱学习,积极上进的好学生。
4.3 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中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实验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加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专业技能,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的热爱,获得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以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操作课程,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成为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