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领导重视,专班负责。近年来,潜江市将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纳入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和科技信息入户工程建设的具体意见。市农业局成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专班,督导和落实农业信息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在全市264名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2000人中,挑选了一批有一定业务基础、思想素质高、热爱信息工作的人员组成了一支农村信息服务骨干力量,并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信得过的农资经营户为依托,成立了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和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今年又在全市1000个科技示范户中挑选了337名作为全市农业科技服务的农业信息员。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为纽带,农业信息员为基础的信息服务队伍。
三是建立农村信息员责任考核制度。潜江市将基点调查、物价调查、农业信息服务等纳入乡镇农技人员的年度岗位考核。对农业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实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以钱养事”资金、农技人员工资奖金和评先表模挂钩。同时对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进行年度考核结帐,对考核不合格的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予以摘牌,实行动态管理。
二、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硬件建设。近年来,潜江市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各种设备,先后搭建了局机关局域网、创建了潜江农业信息网站、多媒体会议室、视频语音咨询平台、视频影像编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子信息系统等。此外还建有农村信息服务站14个,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120多家。
二是搭建局域网平台。2002年,潜江市借助实施农业部农村信息网络延伸项目,搭建了农业局局域网平台,2008年对局域网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为视频语音咨询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了较好地硬件环境。
三是强化信息队伍培训。每年在春秋两季组织全市农村信息员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目前全市有一大批农村信息员基本掌握了信息处理基本知识,能较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传递农业信息。
三、开展农业信息多元化服务
一是整合内部优势资源,搭建视频语音咨询服务平台。为了面对面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07年3月,潜江市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优势、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监管的农资经营户网络优势等进行整合,成立了潜江市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同时在全市14个镇处和6个管理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户、农村种养业大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中,选择有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条件业主,作为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站,通过互联网连接,以视频、语音、文字对白的方式让农民咨询农业技术与信息。在组织市内专家座诊的同时,还定期邀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市内科技示范户及种田能手到市科技信息中心来开展咨询、介绍致富经验。近年来,与农民开展面对面咨询约5万多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二是发挥现代传媒通讯优势,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渠道。市农业局与市电视台合办《农业新视窗》、《病虫电视预报》,在《潜江报》上开辟《农家顾问》专栏。与市通讯公司合作全网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电话,农业专家座诊答疑。全市每村聘请1名农业信息员,定期张贴《农业信息宣传栏》,此外农业局还创办了《潜江农业》科技小报、农业信息网、手机报等,为全市广大农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三是与市移动、联通公司联手,开展农业科技短信入户。从2005年开始,免费发送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村政策信息、致富信息短信,覆盖用户达到1.5万多户。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2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作用
2.1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2.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4]。
2.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一、工作思路
围绕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训,进行农村科普宣传,培育青年农村科研人才,加大对基层青年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引导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我市农业现代化步伐做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在全市选择100名优秀农村青年开展创业培训和跟踪服务;建设1个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在7个县市区开展农业科普活动和乡村青年文化活动;依托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等,选拔和培养一批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对215名基层青年农技人员开展异地知识更新培训,推选70名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农技人员到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农业企业研修;建设3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培育30户农村青年环保示范户,组织开展1次外来入侵生物集中防控活动,培训160名农村青年沼气和环境建设带头人,扶持建立10个共青团沼气服务网点;培训100名农民专社青年人才,创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培养一批优秀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建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符合建团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团率达到90%以上。
三、主要工作
1、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训。依托农业部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围绕县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培训以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技巧、组织创业观摩、开展创业模式、编制创业计划书为主要内容,以学员自讲、互动式、现场指导交流为主要培训方式,并在培训学时中设置实地考察、交流、实践与模拟训练的时间。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基层共青团组织、农业部门共同负责开展一定期限的跟踪服务工作,对学员开展定期回访,对其具体创业活动给予指导,及时对学员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技术难题给予帮助,组织培训学员开展集体交流活动、开展创业互助等。
2、开展农业科普宣传。以县为单位,从各级各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推选一批热心公益、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能人,成立农村青年科普队伍,因地制宜、定期开展农业科普活动,带头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普及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按照“区域固定、交通便利、规模适中”的原则,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一批能为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了解、体验农业知识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提供方便的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农业知识教育、劳动实践、素质拓展、体现观光等体验活动。利用“三下乡”等活动,通过报告会、讲座、咨询、宣传栏、广播电视等方式,以及农业远程教育、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现代化手段,广泛开展宣传普及活动。
3、培养青年农业科研人才。依托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以青年农业科研人员为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领域处于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能够领导学科发展的农业科研人才。组织青年农业科研人才一对一帮扶对口县,结合专业特长和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服务。
4、促进青年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做好青年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工作。对基层青年农技推广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服务农村青年学用科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组建农村青年创业服务团,建立农村青年创业专家服务体系,指导农村青年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活动。
5、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结合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和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农村清洁示范村,培育青年示范户,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示范使用农村新能源,带动村中清洁工程建设。动员农村青年参加阳光工程沼气建池、维修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建立共青团沼气服务网点,为农村使用新能源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持。
6、支持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阳光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开展农村青年培训,帮助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了解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政策法规,熟悉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能,引导农村青年特别市共青团组织联系的一批杰出青年农民、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农村青年能人,依托自身已有的产业、项目和基地,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要求,创建一批省级青年示范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团工作,在符合建团条件的合作社中建立团组织,开展团的活动和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由团市委、市农委共同成立全市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行动领导小组(见附件),团市委、市农委领导任组长,团市委、市农委的有关部、处负责人担任成员。领带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团市委青工青农部,负责协调落实行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事宜。
2、分工负责。县市区团委、农委要成立相关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建立分工负责制,团组织主要负责活动策划、人员组织、媒体宣传等,农业部门主要负责相关技术服务,业务指导、相关培训项目的支持和政策落实。
1.科技旅游对科技的作用
首先,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一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兴事业,它增强了教育的科技内涵,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科技旅游项目将科普和旅游、娱乐与学习完美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科技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递科技知识、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是传统旅游形势所不能做到的。通过科技旅游来传播科学知识的形式无疑是科普工作的一大进步。
其次,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式。我国当前扫除“科盲”的形势和任务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扫除“文盲”的形势和任务还要严峻和紧迫。其实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思想,主要是由于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参加科技旅游,观测自然现象,操作、科学实验,听取科学报告,参与科普演示,就能够对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层次结构、演化发展及其客观规律具有初步和基本的了解,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提高和增强分辩科学与伪科学以及抵制各种愚昧、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能力。
再次,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而科技旅游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思想科学性和客观性,更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科技旅游,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就能够使人们懂得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了解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和主要方法,提高和增强创新意识,激发智慧和创造力,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事实、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
2.科技旅游对经济的作用
第一,科技旅游对产业间的融合与渗透
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发展科技旅游不仅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科技旅游促使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直接融合良性互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
第二,科技旅游对旅游产业结构的拓展与优化
科技旅游既是对传统旅游形式优点的借鉴和继承,也是对传统旅游产业不足的弥补和完善,这就为旅游产业拓展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科技旅游对现有旅游资源科学文化价值和积淀的深刻挖掘和努力刻画,使之能够发挥资源的深度效应,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从而为旅游产业创造高附加值,增添蓬勃生机。科技旅游是对现有资源的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实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科技旅游的社会作用
第一,科技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科技学习活动,科技旅游能使人们在涉足、观赏、接触、体验异地科技文化时得到所需的额外信息和知识,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能力。它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推动人的科技交流,增加人的文化储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科技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二,科技旅游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开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通过科技旅游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全面提高人们的环境与发展意识,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同时担负起环保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又加强了环保意识,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二、科技旅游的概念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三、结束语
科技旅游的雏形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起初是汽车制造公司为了宣传企业形象而组织的公众参观活动,之后众多企业争相效仿,科技旅游便由此开始盛行起来。随着科技旅游的发展,其功能也就自动显现或被挖掘出来并进行深化和拓宽,从最初的企业形象宣传功能拓展到现在的众多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旅游的功能也将会不断向纵深拓展。
参考文献:
[1]金颖若:科技旅游论[J].江汉论坛,2003,(10)
[2]李廷勇:浅论我国新兴旅游产业——科技旅游的开发[J].经济问题,2004,(2)
[3]曹晨:略论发展农业科技生态观光旅游业[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
[4]葛霆:21世纪科学将是全体的事业[J].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2001
[5]刘艳:科技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阐释[D].沈阳东北大学,2005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科技素质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而,进一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简称“研修工程”)是由沈阳农业大学与沈阳市科技局联合创办,旨在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蓝领农民”,采取集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为一体的培训新模式。
一、“研修工程”基本形式与运行机制
“研修工程”运行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步是选拔学员。根据沈阳市政府的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空间布局;从当地布局主体产业中选拔优秀青年农民,推荐他们到校学习。第二步是学校学习与人才培养。分产业设置班级,教学以专业技术为主,学制1年。第三步是人才使用。学生回到原地后,市科技局下达产业化项目,由学校选派科技特派员,对学员进行重点支持,对企业开展大力扶持。
“研修工程”主要由政府出资,通过从沈阳农村区域内挑选出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两年以上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实践经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进修学习愿望,身体健康,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农民,经由本人提出申请,县(市)区科技局初审推荐、市科技局核准审定、沈阳农业大学录取,到该校成人教育学院接受一年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使他们成为初步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新型人才。自2004年起,“研修工程”已在校内实施5期。来自沈阳8个农村区、县(市)、61个乡(镇)、117个行政村的1036名青年农民(绝大多数学员都是种植和养殖大户)参加了学习培训。目前已有556名毕业并获得了结业证书,528名学员取得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396人取得由省科技厅和省工商局联合颁发的农民科技经纪人证书。几年来,毕业的农民学员不仅全都回到了农村,也把科技致富的新气象带回了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带动村民致富的科技“火种”。由于“研修工程”影响力不断扩大,招生范围扩大到了本溪、抚顺、铁岭、辽阳、鞍山、营口、阜新等8个城市。实践表明,学员们通过在高校一年的系统学习,已经成为建设沈阳市乃至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科技骨干力量。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研修工程”的办学目标与办学要求,沈阳农业大学根据青年农民特点,始终将农民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突显生源地农业产业特色。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根据生源地的农业条件及农业经济现状,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本着实用性、通用性原则,单独组织教学班,开设畜禽、果树、蔬菜、经营与管理四个专业。其次,在教学计划制定上,根据专业实际将课时安排在1100至1200学时内,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总体上由四部分组成,即: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使专业课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2.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实用性。课程由专业通识基础课和专业技能模块构成。根据学员自身条件和所从事产业项目的需要,在通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由学员自主选择专业技能课程。例如,蔬菜专业学员主要学习蔬菜生产与设施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细胞组织培养、食用菌技术、土壤配方施肥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员具备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教学内容与方法强调实用技术培养。学校紧紧围绕沈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求教学规律与农村经济规律的结合点,保证学生回到农村后能够学有所用。首先,教学中主要采取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努力压缩理论学时,实现“教、学、做”合一,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其次,学校构建了两个平台:专业基础知识理论课平台和实践教学课平台。除在校内安排一些实验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在辽宁省8个市15个县(区)35个乡(镇)建立的科技示范、推广网络等科教兴农基地,安排进行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再次,在春种和秋收农忙季节,还有计划地安排学员返家从事生产实践,或继续做好自己经营的产业项目,努力保证学员在校学习与生产两不误。
4.制定鼓励学员完成学业与创业的政策。首先,学校和沈阳市科技局设立专项资金,负责青年农民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宿费、书费等支出。对来自远郊县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员,给予助学金资助。其次,设立“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培训班学员研修项目”,主要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异、所从事的产业项目有发展前途的学员,包括在校学习优秀的学员和创业成绩突出的已结业学员。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对110名学员的产业开发项目给予了资金资助。
5.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组建专、兼职专业课教师队伍,其主要由长期工作在校基地或生产一线上的专家教授组成。他们能言传身教、形象讲授、亲手示范,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在精通某一专业实用技术的同时,对农村急需的其他实用技术也有所掌握,使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得、得有所获。
6.发挥优势跟踪服务。学校利用多年来坚持科教兴农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挥多学科、多专业专家教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明确由成人教育学院牵头,有关学院参加,积极配合“研修工程”,对毕业的学员进行跟踪、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学校――学员的联系网络,使学员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学校也能及时掌握学员的创业情况。
三、“研修工程”实施作用
1.创新作用。科教兴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紧围绕和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研修工程”将地方政府和农业大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二者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探索出“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创新型的培训模式将政、教、物有机结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激励了青年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和创业致富的追求,有利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示范作用。在农村,传统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偏激性依然存在,农民的心理素质非常脆弱,怕担风险,不敢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 通过“研修工程”培训,许多学员已经成为本地区的科技致富示范户,并且通过他们建立了许多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这些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着向农民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作用,有力带动周围农民科技致富。
3.解难作用。按产业化组织生产,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沈阳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还是技术、物资、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农民既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又是农村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因此,通过“研修工程”培训,使更多农民掌握了经营知识、经营意识、经营本领,对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完善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4.推动作用。实施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推动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广大农民将从被动吸收科学技术转为主动寻求科学知识,认识到只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传播作用。农业院校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队、播种机。农业院校科研成果众多,通过“研修工程”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与推广活动,将大大提高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