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工程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校企合作;网络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Key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network technology;practice;teaching system;construction.
1、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定位日趋清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校企合作的深入给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得职业教育者找到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与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深入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得企业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整个环节。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均已开设,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生较多,如何建立适合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在改善教学硬件环境的同时,也突出专业内涵发展,注重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地实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是就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来说,存在一些问题。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虽说很多高职学校都在研究,但教学体系的设计缺少系统性;
(2)实践教学的资源严重不足,校企合作还处在推广阶段,大量实践课程还处在资源少甚至空白的状态,急需加快建设步伐;
(3)实践教学的外部条件有待改善,实践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参与实践,然而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使实践的实施受到了很多束缚;
(4)很多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下企业实践的时间不足,或者学生在企业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这样使得学生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完成的任务
3.1 选择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出发点,需要学校教师深入人才市场、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征求企业人员对人才规格需求意见,调查毕业生对工作岗位适应能力等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与企业人员一起制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不断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3.2 编写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是学生实训过程中最基本的学习材料,实训教材的质量对学生实训效果的影响最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较快,日新月异。教材的编写必须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由在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材应融入企业人员归纳总结的生产实践性知识,将应用在网络工程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成果补充到实训教材,突显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要求较高,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境优势,学校需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的实习基地,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保障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补充完善用于实践教学的设施,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但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能实现企业文化的养成教育,加强了职业道德的培养,促进了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促使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学校以提供实训、办公场所等基础硬件资源等条件,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实行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和使用。
3.4 建设实践教学团队
培养出高技能学生的关键靠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对于教师的培养学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等生产实践,确保每位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的锻炼时间。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任务,既解决了企业临时人手紧的问题,也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制定对“双师型”教师更多的鼓励政策,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等及专业技能等级考试,引导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全面发展。
3.5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建立注重过程学习的实践学习评价方式。考核做到全面客观,以每个项目任务实施过程和最终效果,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定期与随机检查、实践成绩考核、师生座谈、项目考评与教学测评等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实现对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全程管理。
4、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安排的实际工作
(1)专业教师下企业考察、进行市场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
(2)结合市场调研,设计方案研究,搜集有关研究资料;
(3)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实训项目;
(4)编写校企合作实训教材、制作课件、建立教学资源库;
(5)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6)组织学生下企业实习,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
5、小结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工作实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深入到实际工程项目和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高职院校、企业深度合作,提升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者共赢。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王兆奇,赵明威.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13,(4).
[2] 马蕾.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5).
[3] 王炎华.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3).
[4] 丁喜纲,国锋.关于酒店特色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5] 韩钢.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的探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9).
作者简介: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实践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1999年各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得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的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二级民办学院,紧紧依托校本部的教学资源。民办本科院校,更应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实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强调实践环节,学以致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以应用为目的,注重培养能力,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激励创新意识。
1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学校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虽然知识面很广,但许多计算机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已是用人单位共识。用人单位往往对那些具有实践经验,参加过项目或实习,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情有独钟。而目前高校关于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只有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几个方面[1],并且也都是模拟型的,缺乏对企业项目的了解,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足够的实践环节。
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些课程太过于陈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比例安排不合理,使得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感到什么都学了点,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地。因此,职场上各类IT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据某IT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IT业高薪就业需具备的四个要素,即专业技能、项目经验,权威认证和高等学历。但纯从就业的角度,企业更看重的是专业技能和项目经验。长期以来形成了IT人才最大的出口是培训机构而非高校。
面对用人单位、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
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计算机专业分为两个方向: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针对这两个方向,我们就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2]。
2.1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
经过三年的实验室基本建设,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计算机中心已初具规模,无论从设备、环境都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条件。网络技术实验室下设网络集成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接口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了1597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实验室建设的宗旨应是设备主流、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由于眼下教学实习基地较少,因此实验室应能模拟项目背景,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加强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4]。
为了提高实验教师业务素质,我院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实行业务培训,这也是提高实验室人员业务水平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形式是进行短期培训,脱产学习,参观学习。在不断更新设备的同时,加强与商家的联系,例如在创建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接口实验室时,中心派出教师到西安学习,教师必须亲自听课、实验,最后参加厂家组织的考试。在创建网络集成实验室时,我们派出两位教师去北京学习。这不仅使教师做了一回学生,体现换位思考的理念,也使得他们在实验中熟悉设备和实验环境,为今后在实验辅导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脱产研究生课程学习,不仅使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也可使专业知识迅速提高。参加校际交流,可以取众家之所长,为我所用。
措施二是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考试认证,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学院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政策,为这一实施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5]。目前,中心有两人取得锐捷网络工程师证书,两人取得华为-3COM公司的网络讲师认证证书,一人取得软件设计师水平证书。
措施三是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与企业挂钩,引进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去。例如我中心与江苏科技大学船苑电脑公司网络工程部联合,聘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工程师参与网络工程实验项目的开设和指导工作。
为此,学院的电子信息系改变传统的教研室与实验室分离的做法,合二为一,便于加强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江苏科技大学在加强“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中明确指出,五年内从事专业课教学的青年教师必须有一学期的工程背景或企业实践的经历。在职教师的培养每五年参加国外高访、国内高访、企业及科研院所实训等三种形式的培养[6]。
2.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践考核方式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更新,压缩或减少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新开实验项目上,精选和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提倡自拟实验课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取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7],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法,加强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在考核结果上,重过程、轻结果。学生希望尽快完成实验,在数据采集中存在相互抄袭现象甚至是编造数据的现象,遇到问题不愿意去思索、去解决。为解决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实验报告书的形式,重点要求学生对此次实验的收获、感想、失败的原因,实验的过程思考,通俗的讲就是通过实验,你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能提出新问题,能把一些抽象的、支离破碎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总结归纳后上升到理论的角度。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将此也作为评价学生实验成绩的一大指标,真可谓用心良苦。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小论文、小组讨论、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今后完成项目做好准备。
3结束语
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呈金字塔结构需求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加强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是众望所归。教育学生从自己面对的情境中产生问题,探究问题[8],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实验教学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9]。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
[2] 郝继升.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J]. 计算机教育,2007,(11):25-27.
[3] 周苏. 教材建设的基础是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11):67-70.
[4] 柴巧叶.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推进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16):43-45.
[5] 马汉达. 运用激励机制加强实验队伍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02-103.
[6] 李艳华. 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途径[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39-141.
[7] 汪明东,鞠湘泓.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和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30(8):76-78.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由于近年来世界IT业泡沫经济的出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同样甚至更大的挑战:从人才市场提供的需求信息来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对未知领域知识进行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2)提供学生练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验环境,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督促、组织和管理,是保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关键。
3.4 建立创新基地,丰富课外科技活动
建立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提供给学生一个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应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
2)提供学生练习环境: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创新基地”平台。为每个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督促、组织和管理。
3)参与和举办各类竞赛: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并举办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或作品大奖赛,对获奖作品及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3.5建设实习基地,加强专业实习效果
就近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加强已有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习环节,加强实习效果。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学生实习、科研合作、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 ,服务地方经济,开创地方高校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4. 建立“复合型”、“双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4.1 大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高校应有计划的定期选派优秀的理论教师到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战培训,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进修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水平,积累宝贵而丰富的实践经验。
4.2 积极推进“请进来”的进程
优化教师结构,建立兼职教师制度,从其他院校请来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教授作为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或者给学生讲课,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特别是技术性、操作性较强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这样既可使学生获得大量最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强化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4.3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执教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国家或国际统一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获取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为实现较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5. 结束语
针对当前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以及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合理、系统的设计,并提出了在技能讲座、实验课程、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以及专业实习五大环节上进行计算机专业技能综合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提出了对专业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该方案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明,陈平,张铭.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6,(8)
[2]徐德民.面向21 世纪高等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38
[3]张小川,刘加玲.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探讨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10)
[4]张卫东.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评估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6,(1)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电子商务是将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融合的复合型新兴职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外部环境的日趋完善,使我国的电子商务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正逐渐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经济活动、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电子商务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大,对人才的投资和培养也逐渐加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电子商务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及其管理机制能否适应这一要求的问题,急需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我国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我国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特点
(1)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比较年轻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员工总体年龄处于年轻的状态,很大一部分还是刚毕业或者仅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且高层管理人员的年龄也很年轻,这种年龄上的特点与其他IT行业很相似,却与传统行业区别很大。如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大淘宝首席品牌官、中国雅虎总经理王帅说, “阿里巴巴全集团2万人,平均年龄是27岁,淘宝网可能更年轻一点。”
(2)一般性人才需求小,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大
几乎所有网络公司都面临着人员和业务管理的问题,高素质的通用型职业经理人是资金充足、业务开展良好的行业企业追逐的对象,需求相对较大,而一般性的人才则趋于饱和。
(3)复合型人才是电子商务需求新宠
电子子商务作为新兴行业,其人员需求一直具有需求量大的特点,但由于电子商务的覆盖面非常广泛,有极强的复合性和实践性,在人员需求类型上,日渐成熟完善的电子商务行业呈现出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开拓型的人才成为需求新宠。比如做支付平台的,还需要懂得信息流、数据流方面的业务知识,因为支付要跟银行相关的业务对接;作为技术人员,从业务开发角度上,就要对银行的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业务知识及银行业务流程非常清楚。
2.我国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存在问题
(1)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缺口较大。由于中国经济和网络建设不断增强、网民和上网公司数量不断增长以及服务种类和形式不断提升,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中国的诚信体系、安全认证体系、国家标准体系、在线支付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伴随着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中国的电子商务将很快迎来它的快速发展期。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人力资源供给远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电子商务业的大发展,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的需求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2)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结构分布失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实际人才需求严重地不协调。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结构分布失衡。从纵向看,电子商务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开拓型和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中专、职校生与本科以及更高学历的硕士等电子商务高级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调。从横向看,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专业缺口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既有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电子商务人才难觅,学历较高的本、专科毕业生往往具备了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却没有较多的实践机会,他们在电子商务的实践上有较大的欠缺;而电子商务职校的学生往往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理论水平有限,其发展受到制约。
(3)电子商务人才的竞争将不断加剧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中国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各大公司平台的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公司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加如饥似渴,其对人才的竞争不断加剧。据国内某专业招聘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电子销售类岗位人才需求占到人才总需求的38%,除电子商务类专业网站外,传媒、旅游、工贸、制造等传统行业也成为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大户。
(4)电子商务人才流动率高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相对年轻,这种低龄化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充满活力和激情,不满足现状,一旦他们觉得在该职位上没有发展前途,就会寻找更新更高的职位。同时从事电子商务的员工整体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学历较高,独立性强。在目前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加大的情况下,这些高素质人才在经过培训和工作实践后,能力得到提升,使得他们拓宽了工作的选择面,极有机会选择流出企业。
二、影响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的因素
1.电子商务教育滞后
随着中国电子的蓬勃发展,各大院校都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培养电子商务各级管理人才,但是在电子商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专业定位、师资培养、教学计划制订等方面还并不完善,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是新兴复合性、交叉性学科,其涉及的一级学科就多达十几个,在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大类,虽然都有不同学校以及研究机构在进行教学和科研,但就其研究深度、广度、成熟度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没有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非常快,从商业模式到技术实现、从系统建设到生态环境的培育等新情况、新事物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加之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迅猛转变和发展,在一段时间之内,人才培养和使用还不能很好协调、有机地统一起来。
2.部分管理者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企业管理者,没有科学的经营战略,把电子商务看成了神话,急于求成,浅薄的认为,只要招聘一些网络工程师、组建了商务网站,就可以开展业务。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电子商务的精髓,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否定电子商务,进而全盘否定电子商务人才的作用。究其本质,是因为没有正确领会电子商务的实质,没有发挥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
3.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不配套。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富有活力和前景的新型信息服务业,其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由于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人才市场需求不能对接配套,使得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低于其他专业,这种现状也导致了人才供需不足的原因。
三、对策及建议
1.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的开发时电子商务企业应对未来高速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的开发体系,而构建体系则是保证落实的重要手段。具体包括:一是培训开发体系;二是绩效管理体系;薪酬激励体系等三个体系的打造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2.高校培养人才应以市场为导向
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地域存在关联,随信息化的进程发展而动态变化。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与时俱进,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3.注重产学研结合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教学,而且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电子商务的探索期和尝试期,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论和方法的掌握都不够成熟,急需专业方面的相关指导和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应该联合企业,一方面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挖掘研究课题,为企业排忧解难,使知识转化成产能;另一方面利用企业资源创建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头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中国互联网协会携手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连续举办三届“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大赛以真实企业商业问题作为比赛内容,辅以企业资深人士作为企业教官,及业界专家的点评与辅导,让大学生与高校老师在了解企业现实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配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实践就业。通过大赛,还有助于高校与企业间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远程实践教学方式。据了解,日前刚刚落幕的第三届“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吸引了全国1167所高校的超过12万学生的积极参赛。
4.加大非学历资格认证,提倡双师型教育
典型的认证考试有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推行的“电子商务师”系列认证、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下设的电子商务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学院推出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系列认证、IBM 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设计师认证等。与高校教育相比,非学历认证教育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而企业在择人的时候也比较重视这些证书。同时应大力提倡与鼓励教师认证电子商务师资格,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足,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林华: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7(5)
[2]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情报杂志,2010(1)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刘化君(1954-),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号:ZX2012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9-03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2009年,教育部决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011年8月中旬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新增的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招生院校名单。目前,试点高校都正在进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本文主要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之分。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培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科研的专门人才,侧重提升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能力。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由此可知,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
培养目标应是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要明确给出学生毕业时的要求,并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还要给出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的基本要求。国家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要求高校开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目的就是要以行业专业领域需求为导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以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富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能质量控制及装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力需求智能管理等研究方向能胜任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新技术应用、新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实验与测试、企业标准制订、生产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口号,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时实现。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显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形成“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构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时,试点单位应该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例如:应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吸纳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共建联合培养基地;面向工程应用架构课程体系,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可多样化的论文形式,质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实用价值。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些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阶梯性,使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工程案例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关注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等等。
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中,课程设置是一个关键问题。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因此,研究生教育课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但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不仅没有办学经验及基础,而且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譬如,由于市场需求和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除应届本科生外,有许多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本三批次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考生的学历层次分布于本科以及同等学历;专业背景也较为宽泛,多数来源于相近专业。面对多生源背景、多研究方向的工程领域,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如何解决工程实践教育、实施什么样的联合培养机制等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亟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不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其培养目标和类型也各有差异。关于工程硕士点课程类别的划分同样没有统一的名称或可供参考的标准。许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各具特点,不同程度体现了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目标要求,其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各有特色。
在通常的培养方案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修满33.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15.5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8学分。为此,在所制订的培养计划中,学位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体现了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突出了应用性特点。但进一步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在所执行的课程计划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例如,学位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是否能够涵盖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核心知识?关于研究方向的学位专业课程设置是否体现了研究方向的知识要求?尤其是关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等等。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课程体系尚需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落实则又是关键所在。从教学实际或者实践环节的落实角度来看,目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工程教育、企业实践问题。大多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虽然都要求学生应在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甚至要求研究生在企业实践40周,但由于教学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落实难的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培养单位面临的重大难题。例如,某次在企业为期两周的工程实习中个别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使企业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
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略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培养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突破,应该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为指导思想,积极应对这项创新型的探索性工作,将其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契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当前的问题,以合理的手段解决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构建“以用为本”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适应专业研究方向的知识需要
培养目标确立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是一个复杂系统,课程计划同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宏观上,它需要围绕国家的课程政策和学科指南设置公共基础课。在中观层面,不仅需要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为主导,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还有课程管理制度及其利益的博弈。在微观上,要考虑导师队伍的学术研究特长。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课程系统。作为开放性课程系统,课程计划既要维持已有结构,也要促使其走向更高级、更复杂的有序结构,推动课程计划的不断更新和自强。
(1)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差异,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要按照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规律及培养目标、模式的需求,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科学设置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工程实践课等)。专业学位课程应当是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基础作用的课程。
(2)课程设置突出注重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要求,而且要具有弹性。例如,适当开始跨学科的群课程或复合课程,为学生了解、深入社会奠定一定基础。例如开设“网络、群体与市场”类的群课程,揭示高度互联世界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使其涵盖知识演变的结构、网络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城市文化等。再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可要求学生获得国家网络工程师或信息安全工程师认证资格等。
(3)在课程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研究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专业领域就业。例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应面向“计算思维”,[4]围绕电网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架构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
(4)在专业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培养过程历经“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受到工程能力的完备训练。其中,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
(5)适当减少大学时课程、增加短学时的讲座或培训类课程,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分段培养过程。让学生带着课题到实习单位进行岗位实践,完成调研报告或课题报告。例如,为适应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专业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需要,可以灵活开设信息安全技术类的相关课程等。
2.构建适应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实践基地,通过工作站等形式切实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1)产学研结合搭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并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目前,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立稳定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不仅单一且层次较低,多数仅仅局限于实习范畴。企业如果没有从中获益,那么就很难保证实践基地的稳定长久。因此,需要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利益共赢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单位应积极创建并提供多种工程实践条件,例如通过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工作,提供进行工程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
(3)推行以政府和高校投入为主的创新创业课题(项目)制,为研究生的研究实践提供研究课题。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的工程实践具体操作方法可为:一是由政府和学校负责指导性资助课题;二是通过校企“产学研”实践基地开展横向科研合作项目;三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特长向学校申报申请课题。
(4)根据培养目标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所谓课程设计就是规划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及知识背后的内容,并精细地选择知识载体。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重要的是实践实验教学设计。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拥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实践实验则是利用智慧的大脑锻炼一双可开创新世界、灵巧的手。实践教学要体现与理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5)学位论文、学位标准体现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的实际问题,具有应用性价值,尽可能地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仍然跟着导师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延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方法。
3.校企密切合作,形成“联合培养”机制
为贯彻落实“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合作单位的支撑。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能否形成有效地“联合培养”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又一关键。
(1)紧密围绕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围绕人才需求、培养输送、利益共赢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让企业在获得人才、获得政策等方面得到满足和激励。
(2)在培养环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企业的应用需求,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应用性研究课题,“量身定做”培养,提高合作企业的满意度。
(3)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让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在联合培养中的权利、义务,激发合作单位的责任感。
(4)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引进不同学科领域专家、行业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开展课题(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培养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就电气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实践探讨,提出了“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办学理念以及电气工程领域(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略。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设置是一门学问,需要在研究具体类型的专门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科学设计和实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实际,不断优化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才能保障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服务国家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1]董改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实施状况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2]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5).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Z].
[4]李廉.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