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基础重点

心理学基础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基础重点

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教学创新讲究的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物新课堂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个人对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创新;历史学教学;教学实践

新课标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的现实状况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从历史教学创新与实践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有效措施,是摆在历史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现实的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经常能感受到历史教学被边缘化的气息,知识的死记硬背,"学而无用"论的弥漫,充斥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历史课堂,因此,只有对历史课教学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才能真正促进历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已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中的第一要素,也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要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资源,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搜集、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学校教育在教学的对象和内容方面以及理念上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剧烈的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应运而生。这要求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当适当整合和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涵,促进学生知、情、行、意上的全面发展。使其在接受语文教育的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达到素质教育的人文化目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就其实施的必要性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应试教育的弊端恰恰在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而众多实践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时代和个人发展的前提下,强调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径[1]。

其次,就其实施的可行性而言,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教学在目标上存在着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这和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载体,注重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情怀、个性以及胸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涵盖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和教学反馈,可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挥其隐形的健康教育资源站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方面方法和知识的整合。要使其高效运行,必须遵循相关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初中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另外,要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力求渗透,不能喧宾夺主,使两者相互结合,形成有机整体。

第二,科学性原则。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科学施教、规范操作。

第三,主体性原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提此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了解其情感、关注其诉求,在主动引导的前提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指导,建立合作交流的模型,形成合作型的教学模式。

第四,差异性原则。在强调心理健康渗透语文渗透教育的前提下,教师要首先深入了解学生在性别、年龄以及思想状况上的不同。在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第五,激励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给学生提出任务难度和要求,在学习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进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形成正确的得失观[2]。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策略

3.1教学目标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初中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交叉的内容。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进更多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教育的相关性内容和学生的自我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相挂钩。教学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能够使教书和育人的目标相结合,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3.2教学内容的渗透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中并不缺乏文质兼美的名篇。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作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进行引导。例如,蒲松龄落第屡次笔耕不缀、刘禹锡蜗居陋室却悠然自得、文天祥兵败就义大义凌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能够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信息和决心。其次,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课文中设计的优秀人物,体现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少时的奋发进取,对于磨练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具有启迪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取今生以及顽强意志。能够在品读、探讨、思考中形成领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3教学方法和过程的渗透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更加注重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形成学生开朗、健康的性格。语文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主题的展开,制定学习方案,能形成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综合性的探究活动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最后,就课外活动的开展而言,举办诗歌比赛、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了丰富的思想营养[3]。

3.4教学评价的渗透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当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其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学习中。在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全体下,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认真对待评价的反馈作用和解释作用,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到心服口服。

结语

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在把握相关原则的前提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提出若干实施策略,以达到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叶一航.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0,6(49):67-80.

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第3篇

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为孩子的想法和成人不一样,传统的教学总是把教师的想法转移给学生,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纯真,他们好说、好动、好奇,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满足他们这种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浮力”第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几个乒乓球,用针孔在内部注入多少不同的盐水,让学生猜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会是什么状态,当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验结果发生碰撞时,学生特别新奇,非常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所以抱着好奇心去探究,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这样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教师在讲到“声音”的时候,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水瓶琴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几乎都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瓶子装水越多,音调越低。这时这位教师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通过讨论和提示,学生几乎都明白这一道理,但是教师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接着提问:“在敲击时,瓶子装水越多,音调越低;那么换一种方式使瓶子发声,如果用口对着瓶子吹气,结果还会不会一样呢?”学生再一次讨论,讨论的结果使他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向瓶子吹气时是由于瓶子的振动发声,一派认为是由于空气的振动发声。由于不同的发声体直接影响到产生的声音的音调,因此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争论了很久,都不服对方,于是教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了证明谁对谁错,怎么做呢?”学生一致认为通过实验来解决。于是学生找出了两个瓶子,向它吹气,结果证明了吹气时,瓶子装水越多的音调越高,于是学生再次讨论其原因,原来向瓶子吹气时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从而引起声音的,通过这一讨论,同学们对音调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了。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来进行解决,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学生会从日常生活的现象中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加以解释,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

二、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切入点

其实学生和老师对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例如,一只公鸡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对于一个成人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孩子大脑通常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孩子通常都知道自己的质量,因为从小到大总要测量的,所以就从学生的体重为切入点,去和一只大公鸡去做比较,这就很容易了。比如学生不理解一升水一吨水的概念,你可以让学生观察饮水机上的水桶是10升左右,他的大脑里就会形成一升水的模型。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各不相同,有些孩子接受知识很快,有些孩子会慢一些,有的孩子这方面突出,有的孩子其它方面又是强项,所以说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此外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物理小制作的辅导,课后的小制作有很多,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玩具、土电话、小孔照相机等。这些小制作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欣喜,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

另外,我在教学课堂设计中也会注意到其它方面,比如注重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像有些课设计为实验探究课,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中,注重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教师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语言叙述要准确,态势要风趣、幽默,动作要熟练无误;既要有演的功夫,又要有魔术般的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分析,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有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还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实验也比较难解决,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它操作容易、方便、快捷,大大地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多媒体的视频功能能够很好地把“现实生活”搬进教室,让学生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且生动逼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第4篇

一、在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肯定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当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带有了某种情感色彩时,就常常使学生记忆的映象更强烈和鲜明,此时教师的情感就成了学生记忆教师所讲内容的催化剂,其作用大大超越空洞的说教。

学生在教学中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则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控制着对学生的知识信息的输入量、输入时机、输入方式和消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学习知识信息的态度、情感、兴趣和习惯有关键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让学生在抽象的事物中感到直观和具体,淡化他们的抽象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多为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牢固。新课改下的教材,涉及到很多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内容。教师应以体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多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探究过程,并从体验中得出物理规律,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和规范解题的习惯

造成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我个人教学中的调查和分析,一个直接的因素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的课本无认真阅读过的痕迹,作业的完成潦草且及不规范。而认真阅读课本和规范解题是学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但往往被多数学生所忽视,而这种方法一旦形成习惯,对学生学好物理能产生持久的效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并养成习惯,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从阅读课本中尝到收获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逐步感受到课本的富有和深刻,是其它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代替的。例如,如何确定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是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课本不可能通过一章一节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而是把确定质点运动状态的方法分散溶含于不同章节,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发现,尽管一个质点受力确定,但其运动状态却不尽相同:质点受合外力为零,既可静止,又可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仅在重力作用下既可做自由落体运动,还可做抛体运动等,轨迹可直可曲。显然质点做什么运动,不仅和它受的合外力有关,还与它的初始状态有关,这一结论既是方法,又是以后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启发学生去挖掘课本的深层内涵。

四、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启发性,要求实验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思维。比如讲“摩擦力”一节时,取一根两端等大的圆木棒(实验前备好),叫一位“大力士”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上各握棒的一端,然后相互争夺,结果男同学取胜。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油擦一下棒的一端,把擦油的一端给男同学,再叫他们各握一端争夺,结果女同学获胜。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思维和兴趣都集中到“摩擦”上来。对于一些实验器材简单,实验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为学生动手创造条件。如“弹力的产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由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的许多学习用品往往可以用来模拟物理过程,创设物理情景。书、文具盒等可用来模拟物体的运动,分析物体的受力,铅笔、钢笔等可用来模拟通电直导线;笔尖指向表示为电流方向,用于分析磁场及安培力。橡皮、鞋带等可用来分析单摆,圆锥摆,及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等等。

启发性与趣味性是紧密相连的,有趣味性,也就有启发性,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吸引学生,这要求我们设计实验要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启发性和趣味性两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只要条件允许,能做的实验就尽量准备给学生动手做,使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但包括我在内的一部分教了好几届学生的教师,“教滑了”以后,在实验方面就懒得去动手做准备,自己总认为做实验耗费时间很多,作用也不大,就在教室里的黑板上画一番,讲一通就了事。我们要克服自己这方面的弱点,尽量使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使每届学生在这方面都得到锻炼。

心理学基础重点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