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吸储成本提高、利差波动加大以及对风险定价能力的考验,将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受到巨大影响。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商业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
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转型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的冲击最根本地就是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因此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的转型就显的极其重要。本文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盈利模式的冲击,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及提出相关建议。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介绍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之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根据划分标准不同,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有着不同的类型,以主要收入结构分类,可将盈利模式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业务型两种。
传统业务型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以净利息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业务发展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以存贷款规模的增长来维持利润的增加。非传统业务型盈利模式就是指商业银行的非传统业务收入占较大份额。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及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现状
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如下图21所示,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略有上升,但总体比重仍然较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多有反复。
图21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5家公司年报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努力拓展中间业务作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显著增长。仍以上述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其最近六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情况如下图22所示:
图22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
根据上图可知,五家银行最近六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但总体看来,占比仍旧较低。2012年,五家银行这一占比均比2011年有所下降,其中这一占比最高的是建设银行,为20.29%,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从其他上市商业银行来看,20072012年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在20%左右,净利息收入占比平均在80%左右,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
图2320072012年16家商业银行总营业收入结构变化图
从上图23中可以看出,近六年来,上市银行的净利息占比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净利息收入比从2007年的86.86%下降到2012年的78.45%。另外,受2008年降息的影响,2009年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处于近六年的最低值,为79.09%。同2011年比,大多数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均有所降低,体现出银行业在摆脱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的过程中,利息收入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形成原因分析
1.高储蓄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
受到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储蓄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而与高储蓄率相对应的消费水平却比较低。我国的高储蓄率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性好且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这是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能够持续维系的重要原因。我国经济的增长与投资增长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高于GDP增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资金整体需求量的增速非常快,形成了我国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商业银行又在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给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这种格局为批发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体制的缺陷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限制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结构都是以间接金融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而在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又是其最为主要的融资途径,这种金融结构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维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环境。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综合供给,制约了盈利模式多元化改革。
3.利率管制与高利差
虽然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但直到今天,利率市场化进程还没有完全结束,特别是存贷款利率,依旧受到央行的管制。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我国一直保持了平均3%4%的息差水平,虽然这一息差水平相对于其他转型国家6%的息差而言还不算高,但与成熟的工业化国家2%的息差相比,还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三、总结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现行盈利模式造成巨大冲击,它使得吸储成本提高,存款的竞争由隐性变为显性;利率风险上升以及存贷利差波动加大挑战银行盈利模式;存贷款定价能力受到考验;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受到考验。由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也推动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二者相辅相成。面对不断市场化的经营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确立以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和市场风险管理的水平以及重视高端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参考文献:
摘 要 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临近,国内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以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为主,其中非传统型业务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为主。当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还存在着业务结构单一化、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以及业务创新步伐缓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最后纷纷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也指出了未来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传统型业务 非传统型业务
随着国债期货推出步伐不断临近,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已不远。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银行原先依靠利差收益为主要盈利来源的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关于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模式的战略思考成为了业内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而且探讨商业银行盈利新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结构状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块,即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
(一)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指的就是利差业务,也就是以净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在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下,商业银行依靠的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获取收入与利润。在先前存贷款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不存在利率风险,且收入与利润来源稳定。然而,利率市场化对传统型业务将造成严重的冲击。目前,国际银行业存贷款利率的差额维持在0.5%左右,反观国内存贷款利率差额,基本上在5%-6%,如此高的存贷款利差才造就了国内商业银行庞大的利润规模。若利率市场化,那么国内存贷利差必将缩小,这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二)非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
非传统业务是指除利差业务以外,商业银行所具备的其他业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非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为主。
第一,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类型的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种类金融产品的业务模式。零售银行业务的理念来自于国外金融超市,其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以中产阶级的工薪阶层为主,结合客户的财务状况与风险承受能力,根据其投资和理财需求,为其推荐和量身定做理财规划,配置相应的金融产品。零售银行业务风险分散且利润稳定,但其对银行销售网点的要求较高。
第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网点、支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企事业单位承办收付委托事项,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模式。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兴起的业务之一,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有信托业务、代收业务、租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以及结算业务等五种。相比较传统型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不需要银行动用自身的资金,其仅仅只是替企事业单位收付,因此,中间业务基本上不存在风险,而且收入和利润较为稳定。
第三,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类别进行划分后,为重要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与差别化的全方面服务业务模式。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高端业务,其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拥有高净值财务的个人或者机构。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是为富裕或高收入的私人客户,量身定做投资、信贷以及信托等方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因此,私人银行业务也是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基础的非传统型业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银行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服务业中的领头羊。当然,商业银行高盈利水平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于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但银行的盈利模式仍旧依靠传统型业务的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来源,且银行将更多的资源投放于存贷款业务上,而对中间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也从客观上引起了银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的弊端。纵观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幅度过大。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还未实现全面开放,这使得银行单一化的盈利模式还能实现较高的利润规模,若利率市场化加上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那么目前商业银行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第二,资金运用结构不尽科学合理。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国内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利差收入作为利润增长点,这使得银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存贷款业务。在当前贷款利率不断下调和存款利率上调的背景下,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这使得银行资金回报率也随之下降。因此,这势必也造成了银行资金运用结构不科学合理的问题。
第三,业务盈利模式急需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就已经将期货、期权等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点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对期货、期权等业务基本上是避而远之,这也造成了商业银行依赖于利差收入的不平衡现象。与此同时,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非常发达,这为商业银行实现了大量的利润。而国内商业银行由于监管部门的限制,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非常小。
三、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模式及建议
银行是金融行业的主体,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当然,商业银行是以利润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其必须要寻找自身的盈利模式。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创新趋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扎实做好存贷款业务,控制贷款坏账率。尽管利率市场化步伐避无可避,但在未来的几年里,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务必扎实做好存贷款业务。当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贷利率差将逐渐缩小,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润空间将减小。因此,商业银行要从控制坏账率角度入手,透过控制和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坏账率而间接提高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以弥补因存贷利率差缩小而造成的利润减少问题。
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大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的比重。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业务模式。相比较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仅仅只是帮助企事业单位收付事项,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在未来的盈利模式中,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新型产品与服务,透过与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规模和其在银行总盈利中的比重水平。同时,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整合资源,节约成本,促使中间业务的利润最大化。
第三,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期权期货等新型产品。金融创新是近年来也是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商业银行未来的盈利模式离不开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近日,中国证监会对资产证券化采取了重新开放的监管措施,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带来了极大的福音。金融业务的创新有助于拓展商业银行的利润渠道,规避与防范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未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于银团贷款、并购贷款、贷款资产证券化、期货期权等等。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还包括了表外业务的创新,即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增加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4).
[2]张银仓.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6).
[3]张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科技经济市场(经济研究版).2010(4).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多元化经营型;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我国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新型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大胆开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尽管银行业所处的内外经济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依旧是以利差为主导模式;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一直存在结构单一、品种少,依赖于甚至变成为存贷业务等问题。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始终受到分业经营、市场准入与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因素的限制。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盈利模式仍是利差主导型的因素。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截至 2015 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 1.27%,与去年同期持平。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以利差收入为主体,共占到了利润来源的 66%左右。
银行的生息来源主要由贷款、券投资、存放央行、存放和拆放同业四大部分构成,其中,2011年上市银行发放塾款和塾款是第一大项收入来源,据70%左右份额,债券投资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分别占利息入的14%和6%。
近年来我国上市银行收入中非利差收人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非利差收入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多元化,而且具有占用资金少、收人多元化、受经济周期波动小等特点,各大银行机构均纷纷将开展非利差收入业务作为金融危机后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而中间业务是非利差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研究非利差收入对银行盈利的影响,可以从研究中间业务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
从中间业务收入的总额来看,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然而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近五年中,中间业务的增长速度并不稳定。2012年增长速度猛增为51.87%,而2013年却出现明显回落,增长势头减缓。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依赖利息收入,收入来源过分单一
在传统利息收入保持高水平的情况下,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仍主要依靠存款,存款的规模不仅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市场份额,而且一直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从我国16家上市银行近五利息收入来看,利息收入仍然呈大幅上升趋势,2013年利息收入为2.36万亿元,是2008年的2.07倍;虽然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逐年递减,但比重仍在75%以上。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利差的缩小必然使银行的运营状态受到重创,这种利润来源过与单一,过分依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明显是不可持续的。
(二)中间业务规模增加但比重偏低
就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成熟银行体系来看,银行业的利润结构中中间业务的占比一般会达到40%以上,一些传统发达国家甚至会达到五成左右。比如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水平达50%,而花旗集团这一比例为61.85%,代表着银行业最高水平。反观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状况,民生银行代表了我国这一比例的最佳水平,也仅有28.53%。不可否认近几年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状况相比,我国中间业务占比仍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
(三)中间业务偏重传统型业务
通过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分别的中间业务占比情况分析可以看出,结算与清算业务、业务、银行卡业务等传统业务类型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比重较大,大约占到五成左右。
这一情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正好相反,即发达国家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中,投资银行业务、托管业务、理财顾问业务以及债券保险业务等一些新兴业务占比较大。这一差异表明,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局限于较为传统的中间业务类型,而新兴的高收益的业务类型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新型业务创新性不够
不可否认,我国大多商业银行在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些新兴业务仍具有层次低、品种少、收益率低等缺陷。不同商业银行间,发展成形的新兴业务和金融产品趋同性现象严重,银行很少会根据自身资本特点发展自主优势业务和产品。此外,我国银行业所开发的中间业务也存在一些通病,如创新度低,照搬照抄国外银行创新产品和业务等,并存在压低价格提高销量的恶性竞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有关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与对策
(一)重视发展战略转型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实质是结合银行自身发展状态,实现金融业务与盈利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实现传统的资金融通中介转变为提供多元化服务业务的中介,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转变为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如今要把从单一的利差收入主导向提供多元化、综合化业务的转变作为盈利模式的转型重点,重视开发新兴业务种类,优化资源的结构配置,全面提高多元化经营水平。
(二)加强中间业务发展
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环境与需求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发展保险、个人电子汇兑业务、网络支付业务、贵金属买卖业务等。在开发中间业务的同时,要持续跟进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的新兴中间业务,形成良好的形象与信誉,吸引和巩固客户群体,从而使中间业务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三)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国民财富水平的差距,细分客户群以提供不同服务很有必要。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依据细分市场,可以有多种划分市场的方式,如客户年龄,客户的收入,客户所在区域,客户的资金规模等。每一个不同的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度不同,对收益的期待度也不一样,从而对不同的服务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青年客户普遍属于风险偏好者,同时对于投资的收益期待度较高,因此会选择积极的投资策略,与之相反的是,年龄较大的客户一般为风险厌恶者,比起高收入更偏向于稳定;另一方面,中低端客户较为单纯地利用银行产品来达到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反观高端客户则对服务水平有较高要求,这类客户不只关注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本身,还期望通过银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获取更加针对性的个人资产管理建议;目前,中央下大了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战略决策,商业银行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加大对新兴产品与业务的投资,达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完善,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的目的。(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唐艳桂,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2]郭娜,中国上市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方向和路径[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3]杨继荣,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的综合影响[J],中国金融,2011(12)。
[4]李浩,加快银行转型是宏观调控背景下的理性选择[J],中国金融,2011(1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一、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渠道主要分为利差盈利与非利差盈利。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充分性,利率市场尚未全面开放,利差盈利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以建设银行为例,2013年度建设银行营业收入为5086.08亿元,其中净利息收入3895.44亿元,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76%,这与西方国家50%左右的利差盈利非常不同。
近几年来,为了改变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已加大发展中间业务力度,但是由于外部条件的约束,增长仍较为缓慢。仍以建设银行为例,2013年度建设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42.83亿元,比2012年度增长11.52%,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由20.1%上升到20.5%。[1]
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尚停留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阶段,商业银行仅仅作为一个简单的金融中介,面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环境及越来越强的资本流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走较低资本消耗、高收益的发展新路,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建立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自此,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序幕。2013年7月19央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面对日益激烈的存贷款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开始下降,这势必会给以利差盈利为主导的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压。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同时净息差波动加大,使得存贷业务的收入下降,而中间业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存贷业务,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二是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由于利率市场化打破了无差异的资金价格水平竞争方式,社会信用资金会由于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偏好而在金融机构和地区间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深层次,而不仅仅停留在“价格战”上。这不仅要求各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更要求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及客户体验方面的提升,以满足客户更多元化及深层次的业务需求。三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长期存在金融管制现象,而当利率市场化后,被强行压制的实际利率水平会上升,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实际利率上升通常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这将会加大银行业的整体信用风险。四是利率市场化会在我国掀起一场优胜劣汰的改革,银行集中度将提高。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部分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将受到的较大的冲击,因为这类银行主要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模式单一,客户资源较少,中间业务难以扩大,再加上大型国有银行在资金及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将会被大型国有银行收购兼并,从而导致银行数量减少、银行集中度提高。
三、传统商业银行应如何面对挑战进行成功转型
一是大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是混业经营,而我国为了方便管理,采用分业经营的方式,这固然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起到一定作用,但如今面对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的瓶颈,我们应该使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相互渗透,这样才能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实现综合供给,改变其现有的盈利模式。
二是积极开展中间业务,以质取胜。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看,银行主要是通过向客户提供便利快捷且安全优惠的服务来赢得客户,这是属于典型的产品和服务营销。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退居次要地位,“关系营销”成为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仍然以政府机构、大中型国企、大型跨国企业为主,对于此类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全力营销,此时银行与客户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决定了产品和服务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严重束缚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使得银行将过多的精力和物力投入到了维护客户关系方面,中间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视。
三是重视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抓住有利时机。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非金融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3.8万亿,环比一季度增长12%。其中POS收单和互联网支付两类业务的交易规模分别为2.23万亿和1.34万亿,与一季度相比分别增长11%和7%,是目前各类支付业务中占比最大的两类。面对来势汹汹的支付宝、财付通等三方支付平台,我们传统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已慢慢不再成为人们网上支付的首选。究其原因,第三方支付平台方便快捷、收费低廉、整合了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使资金可以用最低的手续费实现自由流动。但是,其较低的安全防护也被众多人所诟病,所以,我们传统商业银行应该搭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顺风车,优化我们的电子银行渠道,重新抢夺电子支付市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过程控制;商业银行;营业费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54-02
营业费用(以下简称“费用”)是中国商业银行活性最强、最为可控、也最为敏感的财务资源。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商业银行陆续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加大了对费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力度。与此同时,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费用管理方式逐步从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例如:对费用预算主体进行了细分,费用预算的方式逐渐摒弃了先前单一的定额控制方式,对费用的投入产出分析水平有所提高,开始按照成本中心核算费用等。但是,由于受历史因素、管理理念、系统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费用管理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费用配置和经营导向不尽吻合,当期费用开支和战略转型没有进行恰当的衔接,存在操之过急、影响主业发展的情况等;费用审批的内部控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的费用开支监督权和审批权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离;费用开支的透明度还不够,存在跑、冒、滴、漏的情况;对费用投入产出的分析还不深入等等。
一、过程控制方法和商业银行费用作业过程分析
过程控制的基本理念是:重视作业环节和日常控制,对影响预定目标的作业过程进行分解,并针对性的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量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借鉴这一理念,商业银行在进行费用时,首先要结合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费用开支的作业过程进行分解;然后针对每个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分门别类的控制措施。
从现实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费用管理也不外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主要步骤。其中,事前主要是指编制费用预算,保证费用资源的总体配置符合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导向;事中主要是指执行费用预算,也就是费用实际开支的过程,这是日常费用管理的着力点,事中管理直接体现了费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事后主要是指对费用开支结果的考核分析,在这个过程要强化费用管理的约束力,并为后续经营决策提供足够的论证和支持,发挥着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的作用。上述每个步骤又可区分为更为细致的作业环节,针对每个环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便造就了以过程控制为主导的商业银行费用管理模式。
二、构建以过程控制为主导的费用管理方式
(一)强化编制费用预算环节的过程管理
1.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充分体现经营导向。围绕经营开展费用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业务发展,是费用管理的终极目标。否则,再充足的财务资源,再灵活的管理方式,都无济于事。在这个环节,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预算主体之间的关系。各经营单位、业务条线、业务品种、员工个人都是费用预算的主体。编制预算时要细化预算单位,把费用资源层层分解到各预算主体,并在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对接,避免出现简单的费用切块做法。二是提升盈利能力和战略转型的关系。充分结合自身经营情况,重点鼓励优势业务发展,确保把资源投入到效益好、风险小、发展前景好的业务上,突出业务发展优势,提升盈利能力;适当鼓励战略转型,在保持盈利能力持续提高的前提下构建新的盈利模式,切忌操之过急。这对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来讲特别重要,要避免盲目扩大对见效慢的个人业务的投入,避免盲目扩大网点布局和增加人员等。三是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关系。固定费用虽然是刚性支出,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和变动费用的转换;变动费用可控性强,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固定的。
2.实行集体决策、专业人员审核。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科学决策的表现。对于宝贵的费用资源,在编制费用预算时,更是要实行集体决策、专业人员审核。一方面,编制预算时,应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沟通的顺畅。财务审查委员会牵头负责全行费用预算。具体编制时,先由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分别结合经营目标编制自身费用预算,上报至上级行财务部门和总行业务条线主管部门;上级行财务部门统筹全行费用预算,报财务审查委员会审议修改后,反馈给业务条线和经营单位。经过层层反复沟通确认后,形成全行费用预算。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审核人员的专业能力。
3.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对费用的属性进行区分,并分别采取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预算之前已经可以确定具体标准的固定费用(如人工费用、办公用品等),可以采取标准成本法,根据费用事项和预算主体逐项核定费用预算;未来期间预计要发生的固定费用,以及费用项目确定但通常情况下会有小幅变动的,可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弹性成本法,根据现有标准和预计会发生的小幅变动核定费用预算;而与业务量密切相关的变动费用,可以以经营指标预算为基础,在总结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采取边际成本控制法,或者根据利润费用率、收入利润率计算费用需求后编制预算。
(二)强化执行费用预算环节的过程管理
1.严把事前审批的关口。事前审批是预算执行的关键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结合费用性质审批费用。对于已经实行“标准化”管理并纳入费用预算的事项,要严格按照费用预算据实审批;对于采取弹性成本法编制的费用事项,要做好对审批人的逐级授权,规定可以审批的弹性幅度,对于超出弹性幅度的应规定由上级审批人审批。二是要以事前的投入产出分析作为审批费用的依据。特别是对于大金额的单笔支付,应在费用管理办法的层面规定所需提供的投入产出分析报告。有权审批人验证费用申请部门的分析报告后,作为审批费用的直接依据,涉及经营指标变动的,应同步调整经营指标考核指标,做到有承诺、必兑现则奖,有承诺、无兑现则罚。
2.设计合理的审批流程。本环节需要注意的管理方式包括:一是根据费用开支金额进行逐级授权金额,大额变动费用开支实行集体审批;二是审批流程应符合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特别是大额费用开支,要由价值创造各环节的部门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共同参与审批过程,以提升费用开支审批的专业性,促进效益的提高,降低盲目开支的风险;三是要赋予相关成本中心负责人的费用审批、确认权限,让成本中心负责人事前知晓其成本耗费情况,并对计入其成本中心的费用开支充分发表意见;四是上级行要加强对分支机构费用开支的监督力度,借助网上报销系统、网上扫描传真等现代管理方式,上收大额费用开支的审批权,从根本上解决同一分支机构内部审批人权限高于监督者权限的错位监督情况。
3.改进采购方式。对单项大额财务开支,均纳入招投标管理;对于装修类项目,要聘请外部会计事务所进行决算审计;对常规采购,采取了招标确定长期供应商的做法,采购时由双人在长期供应商中三方询价的方法,提高各项开支的透明度,把资源摆布置于阳光之下,接受公开监督,提高其配置的合理性。
4.推行零库存管理。为了杜绝库存环节的成本失控,减少资金占用,建议推行业务用品“零库存”管理的方式。全部业务用品由相关部门按照各部门使用计划集中采购,集中采购的物品不再入库存,而是由供应商打包配送到各使用部门,采购成本直接计入各单位成本中心。这一管理方式可以一举夺得,不但可以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促使各部门充分掌握自身成本耗费情况,主动压缩开支,避免库内消耗;而且可以减轻行政人员的管理库存的压力,提高配送效率。
(三)强化费用考核分析环节的过程管理
1.确保成本中心数据的准确。由于商业银行比一般制造业具有更高的共同成本,如何把这些共同成本准确分摊到相关的部门和产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不开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法和强大的系统支持。只有在全面分析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合理分摊作业成本,才能有效地加强成本投入产出分析。为此,商业银行应合理设置成本中心,做好成本分摊工作,为成本考核提供数据支持。一是成本中心的设置一定要符合部门属性。对于综合性的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分成本中心,以便成本能够在后续的数据加工过程中可以准确的归集到各预算主体,支撑商业银行对经营部门、业务条线、业务品种和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二是优化财务会计的业务流程,实现内部费用核算系统和核心系统的有效对接,把最基础的单个客户经理、单个客户作为最基层的核算单位,在核算的起点就根据后续分析的需要对每笔业务分别输入不同的业务识别信息,以便于通过后台的分析系统,将其归属到不同的客户经理、客户和业务条线、业务部门,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
2.加强费用考核的力度。对费用投入进行考核,是增强费用预算的约束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费用开支透明度的需要。为此,建议把全部费用开支(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全部纳入对经营主体的考核。其原因在于:(1)直接费用是直接用于经营主体的开支,成本中心对其可以控制,理应纳入其考核。对于擅自超权限开支费用的予以扣减考核利润或者采取其他纪律措施进行惩罚。(2)间接费用有的虽然是业务支撑部门发生的,对经营主体并不可控,但是若将其纳入对应经营部门的考核,则一方面可以全面反映同一个商业银行内部各经营单位真实的成本耗费情况,真实反映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经营主体对间接费用有足够的认知,提高营销部门对管理支撑部门的监督意识,也提高管理部门的自律意识,从而增加费用开支的透明度。
3.做好费用开支分析。历史数据往往是费用预算的基础,事后的费用开支对后续费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此环节,应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做好费用预算差异分析,结合预算主体的各项费用预算,逐项计算分析其执行差异,提交决策层参考。二是做好事后多维度的投入产出分析,通过“本量利”分析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网点、业务品种、客户的投入产出情况,并作为改进经营管理和调整战略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蕾.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改进思路[J].华北金融,2008,(9).
[2]钱彤彤.论中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改进[J].新疆财经,2006,(4).
[3]高雷,宋顺林.公司治理与公司透明度[J].金融研究,2007,(11).
[4]方芳.国有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模式创新[J].西南金融,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