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在控规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图则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
Abstract:Since the system of compensated use of land was established in 1998,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economic reform, investment subject has emerged diversified trend. Starting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urban desig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mand on refined management of substance space form of the citie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ason why legal regulatory plan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refined management, put forward an operating path that combines regulatory plan with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nd also discussed the technical compiling system and practice path to plan type urban design from intentionality urban design.
Key words:urban design; regulatory plan; plan management;urban refin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3-23(8)
1 引言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成效。1991年《城市规划法》确立了控制性详细规划①的法定地位,控规作为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文件,直接指导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同时,城市设计项目的实践数量日渐增加,其中大多起着城市展望与宣传作用,其操作性和实践性一直深受垢病。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外延式用地扩张为主转向城市内部更新和追求城市品质提升为主,给我国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变革要求,为城市设计进入规划管理提供了契机。因此,如何将城市设计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结合在一起,将城市设计管理细致化和标准化,是本篇文章论述的重点。
2 城市设计的既往效用
2.1 传统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自80年代引入我国后,90年代初开始起步,到90 年代末期,城市设计与我国城乡规划体系逐渐融合,并深入城乡规划各阶段和规划管理的过程中。2000年后业界开始对城市设计的反思。其间有很多学者提出过城市设计的概念,最早是吴良镛于 1983 年提出,“城市设计广泛地涉及到城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实施政策、经济决策等”;王建国认为“城市设计从广义看,就是指对城市生活的空间环境设计”;邹德慈认为“而城市设计是战术性的、微观的、三维的,以形体环境为主,设计性和指导性的”。郭恩章②、孟建民③、马武定④及中国大百科全书⑤等对城市设计亦有描述。本文取《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创造一种物 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因此,传统城市设计的定义大多是描述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具体物质空间的设计而使人们生活环境品质得以提升并延伸到精神诉求。
2.2 传统城市设计的效用
2.2.1 以往城市设计的功效之一:解释与展望
目前,城市设计项目多为寻求城市局部或整体的视觉品质,起到对城市发展未来蓝图式的展望作用,其形成的空间效果为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之后。同时城市设计也起着给无相关专业背景又参与决策的政府行政领导和市民解释各个层面规划的实际建成效果的作用。其间效果图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各地的规划展示馆里经常见到类似的效果图和动画宣传片。一些城市设计根本不考虑实际操作性,经常出现尺度超级夸张的设计,力求“高标准”、“国际化”,以满足政府行政长官的 “好大喜功”。更为严重是掀起“炒作之风”,追求国际咨询⑥和名人效应,炒作设计理念,夸大设计成果。其缺乏实践操作性、缺乏项目实施的考虑导致城市设计最终沦为“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局。
2.2.2 以往城市设计的功效之二:招商与宣传
大多数新区、滨水区开发、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项目同时肩负着为城市招商和宣传的责任。各个城市的规划展览馆中放置最多的是为城市设计的模型、动画和效果图,以城市未来几十年后的终极蓝图作为招商宣传的基础。同时,经常有“乱提口号”和“盲目跟风”的现象,在各地的城市设计中“形象工程”泛滥、盲目追求“高”“大”“全”,大广场大马路营造气势,缺少使用功能,不解决实际问题;大拆大建、破坏旧城格局的“大变样”工程宣传领导政绩但最终破坏了城市风貌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
2.3 传统城市设计的误区原因探讨
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在高速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城市设计实践迅速增多,城市中心区设计、景观道路设计、文体博览中心规划设计、广场设计、滨水区设计、科技园区设计等类型众多的工程项目大量涌现,城市设计人员面对如此量大面广的设计任务,往往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重编制轻管理,导致城市设计出现若干极端化倾向。
2.3.1 相关法规中城市设计缺乏法定地位
1991年《城市规划法》颁布,提出“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这是从城市规划角度对城市设计作用最直接、最权威的一次表述。2006 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 2008 年出台的《城乡规划法》甚至对城市设计基本未涉及,通篇未提。也就是说,城市设计的成果只能作为行政管理的“参考文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2008 年的《城乡规划法》进一步强调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这意味着城乡规划将从一种技术手段逐渐转向一种政策性手段,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公共政策的诉求。
2.3.2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两张皮”
城市地段分别编制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做法比较普遍,但其结果往往出现城市设计和控规“两张皮”的现象,无法在具体操作中将二者有效结合。规划管理部门在实际的管理操作过程中既感到控规对城市空间形体的控制过于粗放和空泛,控制不足,同时又认为城市设计成果过于直观具体,限制过多,且无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导规划的引导和制约,成果往往是感性的,控制要求很难度量,使规划管理无从下手,缺乏实施操作可行性。城市规划和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远没有“完工的一天”。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投资主体走向多元化,投资渠道复杂化,控规和城市设计“两张皮”的现象不利于城市精细化管理。
传统控规是土地市场经济的产物⑦,只解决基本的城市规划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的城市建设主要依据控规进行管理,“一书两证”有效解决了城市建设的土地经济性和基本建设质量控制。而控规单纯的“指标管理”缺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探讨和研究,无法对具体城市空间和建筑组群形态进行控制。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同质化发展,“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忽略了城市品质与地域个性的营造。尤其是旧城更新和对风貌有较高要求的新区建设,独特的空间形态需求无法通过传统控规进行控制。
很多县市为了达到较好的城市建设效果,专门成立了规划委员会,针对具体建设风貌一事一批,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设立正反映了传统控规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诉求的不足;此外,最后的效果取决于行政长官的个人审美与专业水平,而不是基于对城市风貌研究的科学性。
2.3.3 城市设计成果和规划管理体制的结合度弱
城市规划管理从根本上说是行政管理行为,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建设阶段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从编制到审批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所以编制的方法、内容、深度没有定论,有关部门也无法审批,城市设计的技术成果在规划管理上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窘境。
最为关键的是,规划管理过程中城市设计的成果很难使用。目前大多数城市设计成果多为城市终极状态的蓝图,建筑形式直观具体,其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大多为美学的空间最优效果,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对于其社会经济性、分期建设阶段及城市开发实施操作主体等未加实际考虑。例如,城市大多数区域将转换为具体出让地块由开发商进行建设,规划管理部门无权要求其具体的建筑和空间设计按照城市设计成果进行建设。因此,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的衔接不够,城市设计成果对于空间的控制意义需要重新审视。
2.4 国内外对于将城市设计作为空间管理手段的探索与尝试
国内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市管理已经有城市形态精细化管理的尝试,已有将城市设计融入控规管理制度的实践。深圳市早在 1998 年出台的《深圳市规划管理条例》中,就将城市设计的内容、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和作用等内容作为单独一章进行了规定,并于 2001 年进行了修订,融入法定图则的内容。武汉市 2008 年出台的《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程》明确了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要点。《上海控规成果规范》(2011年8月)探讨了城市设计成果的法定化及控规中附加图则管理的思路和方法。2006年杭州编制的《杭州市色彩规划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研究城市色彩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并能够与规划体系相互适应、相互沟通,也是城市风貌精细化管理的探讨。
国外因为起步较早,城市设计相关制度、政策以及实践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比较成熟。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有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设计作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
英国的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与开发控制是一体化的。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开发控制和城市设计控制的具体要求制定地块规划要点,而法定规划只是作为控制的策略依据之一。英国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城市规划的管理,直接作为依据对城市开发建设进行控制。
美国的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以城市设计导则(Urban Design Guidelines)为依据,以区划法为依托,通过设计审查制度对城市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美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综合规划、区划、土地细分、场地规划、设计审查等。城市设计必须与综合规划保持一致,主要以城市设计政策(Policies)、方案(Plans)和导则(Guidelines)的形式出现,并且借助区划这一载体以设计审查的方式实施。因此,城市设计在美国规划体系中是作为必要的辅手段对城市开发建设进行控制和引导。
欧美国家城市设计制度对我国的有效借鉴:(1)城市设计虽然没有法定地位,但是可以借助法定规划的平台进行实施;(2)应当重视城市设计的公共政策属性,在编制中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尤为重要;(3)城市设计面向管理,需要健全配套制度,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
3 现实的解决途径:“控规+城市设计导则”的技术管理体系
综上分析,传统控规无法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区域城市形态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而以展望、解释与宣传为特质的意向性城市设计又无法与规划的实际管理过程相结合,本章节探讨如何通过“控规+图则式城市设计”共同引导地区发展的技术体系来完善城市形态精细化管理。
3.1 实施城市形态精细化规划管理的目标和主要思路
城市形态精细化管理重点在于明确的编制目标和对象、规范和管理体制相衔接的规划成果形式、以及注重运作机制中的城市设计成果参与。作为城市规划管理核心的控规,将控规与城市设计导则结合是对规划管理的深化和细化,其意义在于通过与管理层的结合与反馈,将其逻辑判断和感性创作的结果形成有效的管理语言――城市设计导则,从而实施对城市形态环境的有效控制,使其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最有效手段。通过法定的图则控制和城市设计导则引导来完善精细化管理的技术体系。图则式城市设计定义:“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项目的核心内容,是以控规为管理平台,将城市设计的内容根据不同控制区域细化研究后的图则化成果,便于一张图管理。”导则是城市设计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指南,是城市设计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途径。
3.1.1 实施精细化规划管理的目标:明确以“控规+城市设计导则”共同引导地区空间建设的技术体系。
控规编制除了按照《城乡规划法》及各地规范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外,还在成果中增加了城市设计导则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地块控制图则中增加了城市设计控制要素,并将地块所有的控制要求转译成规划设计条件,以便于城市设计内容的操作执行。
具体来说,“控规+城市设计导则”是指地块控制图则在传统控规图则的基础上,增加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要素,将用地与建筑布局、公共空间(景观视廊、街道界面、节点、空间分割等)、地块内外交通组织、市政公用设施布局、三维空间效果等全部专项在地块的同一套图纸上表达出来,并通过条文形式描述对建筑色彩、材料、屋顶形式、立面细部等的控制要求及实施管理的相关政策等内容,将城市设计的技术成果转化成具体的规划设计条件,提高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的可操作性。
3.1.2 实施精细化规划管理的思路:编制与管理结合量化、城市设计图则编制专业化
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结合量化:在编制中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尤为重要,翻译为管理语言便于量化进行管理。力求城市地块“一张图管理”,完善规划技术标准,从“控规指标”管理向“控规+城市设计导则”管理转变。
城市设计图则编制的专业化:明确不同区域对于城市设计编制重点的不同要求;强调城市设计的核心本质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区分不同开发对象对于地块控制的深度区别。
3.2 从意向性城市设计走向图则式城市设计的实践
3.2.1 旧区更新类实践
(1)对于地块信息的综合管理和控制
由于历史的演变,旧城中地块产权情况十分复杂,规划中需要考虑产权情况及拆迁安置的政策差异带来的不同改造方式和不同的改造开发的时序,因此,需要对地块的现状和规划情况进行综合的地块信息管理和控制。以项目组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旧城更新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控规+城市设计导则”采取了同一地块四张图的规划管理文件方式(地籍现状图、地块控制图则建筑设计控制图、平面布局引导图),分别从控规指标、土地产权、设计导则和景观风貌几个方面进行控制,依据图则指导每个地块的开发建设,保证规划内容有很强的可实施性和良好的风貌控制力。
(2)基于产权联建的渐进式改造的图则控制
国内的旧城区在很长时间内大多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城区,承担着地区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其中的建筑、道路和空间一直在进行自我更新和演变,尤其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政府对于居民密集区域无力进行大片的搬迁和改造,可采取业界一直探讨的以居民自建和联建为主的渐进式改造更新方式。但是,该模式对于规划的控制管理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对于当地的建造方式、居民居住习惯、家庭组成方式等社会问题有深刻的认知,需要对建筑的样式、界面的控制、开放空间等建筑风貌有经济造价可行性、居民易于理解性和实践操作性强的控制。以项目组在贵州兴仁县所作的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规划中创新性的提出居民联建的模式,对于地块的现状模式和规划的开发模式、平面组合方式、空间组合方式规划成果作出规划管理手册,将每个地块的指标和控制体系对应地块编成手册,这样管理者只要对号入座,就能够很好地针对每个地块提出控制体系,为规划局在管理上解决很大的难题。
(3)基于建筑风格和界面空间的重点控制
旧城区见证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其建筑风格和街巷空间仍旧有传统的历史价值,规划需要进行统一考虑。因此,对于旧城区精细化管理需要在控规法定化控制的基础上,要考虑其建筑风格和传统空间等城市风貌的塑造。以项目组在浙江安吉递铺芜园以北旧城改造城市设计为例,在图则设计中,建筑控制引导要素包括了屋顶形式、立面开窗形式、建筑元素与构件、建筑材料、建筑组合方式、建筑绿化等,采取“红、绿、蓝”卡⑨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在建筑色彩中也进行了颜色基调控制和特殊控制要求的规定。在《兴义市旧城更新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中,由于黔西南州是苗族和布依族自治州,对于建筑风格有特殊要求,因此,图则控制中将屋顶、正墙面、山墙面、门窗、廊、雨蓬、栏杆、广告牌都做出了建筑细部深化控制的建议和规定,以指导下一步的建筑设计。对于有商业界面的建筑,特别将广告标识在建筑的顶部、中部、基座、底部的不同要求和形式以及独立设置的规定在图则中明确,便于规划管理在实施建设中明确提出地块的引导条件。
(4)关于经济测算实施操作的综合图则指引
在“控规+城市设计导则”的操作过程中,为增加规划的实践操作性,精细化规划编制并非只是对空间形态的控制,而是在深入现状调查和土地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发方式、开发强度、商业模式、用地布局、形态控制手段等综合的图则控制。以项目组在江苏南通海安县旧城区更新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规划从土地综合盘整和地块市场开发的角度入手,综合考虑现状容量、拆迁安置政策和保证开发商成本利润率可行的情况下,结合地方土地一级整理和二级开发的政策和条件,给出地块的土地出让价格供政府参考决策。同时,根据土地经济测算来计算可行的规划容积率,为指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升地块价值,地块的开发时序策划非常关键,这对于政府的资金筹划和盘整至关重要。规划制定了控规图则、国土的拆迁测算办法、地块招商指标手册⑩,从地块拆迁整理、地块国土招商出让、地块开发条件、城市设计导引等一系列工作促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3.2.2 新城开发类实践
(1)功能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
很多新城都是有主题设计意向,但是如果没有细分图则,其设计工作根本无法完成。对一个城市整体风貌的控制需要对中观层次的分区控制进行落实。功能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的重点在于城市风貌的主题、公共界面的控制和枢纽交通节点的处理在单元板块进行落实。以项目组在象山东陈区块沿海南线城市设计为例,导则对沿街建筑连续界面、非连续界面、绿化界面、城市连接线、地面和空中人行通道等进行明确控制,对视线通廊和天际线给出指引和建议,并对建筑风格和景观塑造提出区域发展目标。
(2)对于公共空间的控制和引导,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新城建设精细化规划编制重点体现为公共空间统筹和公共设施设计的精细化。土地一旦出让,开发主体多元化必将造成开发在公共地带难以协调,例如地铁、地下空间的连接、绿化连接的处理、公共交通或者共享设施的设计等等,必须依据城市设计图则,把这些要素绑定在控规中落实。徐家汇的地下空间改造了30次以上,上海五角场区域地下空间也在不停修改,这都是没有相关职能部门或者开发主体协调的原因!以项目组在泉港区行政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除了明确整体空间形态外,对交通枢纽空间、滨水空间、主要街道空间、步行系统、开敞空间通道和视线通廊等公共空间提出详细的城市设计指引;并对建筑高度、体量和布局提出控制要求,以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提升土地开发的价值。地块城市设计导则规定了组团公共空间界面、步行路径、城市广场连接线、公共人行通道,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和营造热闹的商业氛围。
(3)对于街道家具的控制,细化
公共空间的控制包括对环境艺术和街道布局等公共设施的控制,城市设计导则应该强化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环境设施的详细设计,如公交车站、通道、休息场所、坡道、街桥、公共厕所、公用电话亭、垃圾桶、座椅、灯具及其他服务设施等,以体现地方文化,塑造独特的公共感知空间。项目组根据地方文化特质,进行街道家具的设计,以期在下一步的建设中体现城市风貌。
4 结语
在新一轮城市化的演进过程中,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对于规划建设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日益加强,且对精细化管理下的规划编制有不同的诉求和管理路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大工程,本文提出“控规+城市设计导则”的图则式城市设计,意在摈弃传统城市设计的误区,探讨从意向性城市设计走向图则式城市设计的精细化规划管理的路经。
注释:
① 以下简称控规。
② 郭恩章等人在《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考察》中谈到“现代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城市环境设计”,“城市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政策性较强,其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体现为公共性的行政管理过程,如制订公共政策,进行建设管理等”。
③ 孟建民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以满足城市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为最高目的,对城市的营造巨细皆兼的整体性创造活动。
④ 马武定认为:从规划管理的角度而言, 我们之所以需要有城市设计, 并不是城市设计代表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或理念, 而是因为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既是设计城市、创造更高的城市质量和处理城市问题的思想方法, 又是使城市规划得以深化和具体化, 更便于操作管理的表达方法和手段。
⑤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设计的定义: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
⑥ 典型的光环效应,也作晕轮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总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也作“光环作用”。
⑦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⑧ 此处地区指县域、市域范围。
⑨ 红色为禁止采用形式、绿色为要求采用形式、蓝色为建议采用的形式。
⑩ 本手册共收录入2012 年海安县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的土地25 宗2549.4 亩; 其中7 宗为安置房地块,18 宗为上市地块。
参考文献:
[1] 马武定. 走向与管理接轨的城市设计 [J].城市规划,2002,(9).
[2] 刘宛. 设计管理制度 [J].城市规划,2003,(5).
[3] 姚燕华,等.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广州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实践[J].规划师,2010,(11).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旧村改造;运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villages in the city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foreign experience, analysis of city design in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n the issues.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ity old village transformation;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二十余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起着连接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键作用。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和补充。笔者针对在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威海市田村旧村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实践工作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项目概况
(一)规划背景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理位置在东经121°11′-122°42′、北纬36°41′-37°35′之间。市域的北、东、南三面为黄海环绕,西与烟台市接壤,整个海岸线长985.9公里,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隔海对峙,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
随着城市环境的逐步提高,城中村的问题也逐步体现出来,城中村中较差的居住环境和治安状况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2007年威海市政府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市区51个主要城中村的改造,以形成新的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规划方案简介
根据已审批通过的《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区被定位为以居住用地为主,《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中明确了规划区周边道路等详细要求,《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07-2020)》中明确规划区内新增一所25班小学,规划区东北角的市立医院高区分院(佛顶山医院)扩建至3公顷用地,保留田村派出所。结合规划管理部门意见,规划范围控制在世昌大道以南,环山路以北,东至福山路,西至沈阳路,总用地规模54.25公顷。
本规划区规划功能结构特点概括为“一线双环、双轴四片”。
一线:规划区东西狭长,且北临交通性主干路世昌大道,南靠现状城市交通性道路环山路,对此情况一般将解决用地狭长方向交通作为规划交通准则。所以规划以一条12米宽的曲线型小区级道路贯穿规划区东西方向,成为区内交通的大动脉,并以曲线线型体现小区道路“通而不畅”的要求;并在东部与仁柳庄规划小区路对接,使区间交通更为便捷、合理。
双环:规划区东西狭长,由东西向小区级道路联系东西向交通。以中间规划城市次干道为界,小区东、西两部分由7米宽组团级道路组织南北向交通,并形成环路,使得交通形成良性运转。
实轴:小区中部结合规划次干道,形成空间主轴,集中设置小区配套公建,合理确定建筑高度与层次,丰富城市景观。
虚轴:以小区南侧植被丰富,风景优美的山体为对景,结合东西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置,预留景观通视走廊,形成景观虚轴。将远处制高点山景引入,并且向世昌大道辐射,使得规划区与自然山体风景、城市结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景观价值。
四片:依据道路结构,小区共划分成四个片区: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各个片区自成体系,又通过景观轴线和道路紧密联系,形成整个规划小区的有机整体。
图1 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2 城市设计意向图
(三)规划编制的特点
1、项目的背景分析
由于这个项目是旧村改造项目,有其特殊性,涉及到村民躲迁、回迁等许多在普通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不会遇到的问题,因而它的指标体系也就要求的更加严格和精确,需要充分考虑拆迁成本,同时这个项目位于城市主干路的南侧,城市景观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设计的必要性显的尤为突出。
2、 科学合理的控制体系
(1)功能分区合理。合理安排旧村回迁区,建设起步区,保证规划能尽快顺利实施。
(2)公共设施安排合理。根据上位规划及相关规范,本次规划范围内设置25班小学一所,托幼两处,根据服务半径合理安排,并保证采光满足要求。
(3)指标体系精确可靠。在经过专家评审认可城市设计后,对日照分析进行翔实验证,使规划指标能站得住,从而保证旧村改造的可操作性。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旧村改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合理的划分地块,确立指标体系,从而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虽然城市设计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了严谨的依据,但是城市设计本身却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其地位相当尴尬,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问题现在已变成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实施中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城市设计的立法变得十分必要:
(1)城市设计立法是确定城市设计在各个层次城市规划中的地位的根本保证;
(2)将城市设计纳入法规体系,是约束开发建设、规范建设活动、保证城市环境品质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城市设计法律效力的实现有以下两种途径:
(1) 建立相关法规;
(2) 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以获得法律效力。
三、对国外相关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的研究
发达国家城市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运用城市设计工具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过程的经验,特别典型的有美国和英国等。研究国外类似规划层面城市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对推进我国城市设计的探索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美国——与区划(zoning)相结合的城市设计
美国的区划和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较为类似,美国各州乃至各个城市的规划体制并不相同,城市设计管理体制也不一致,但总的来说,城市设计技术性地介入区划是美国城市设计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分区奖励、开发权转移、规划整体开发单元以及管制特别区等已经大大拓宽了区划的基本概念(John Punter,1999)。同时美国还有一千多个城市中实施了城市设计管理与审查许可制度(林钦荣,1995),这些措施充分保证了城市设计的实施途径和执行力度。美国的城市设计管理准则通常会直接告诉开发者,怎样的设计是允许建设的,这样开发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制定满足要求的方案来获得开发许可,这就好似面对一个目标明确的圈起跳。
(二)英国——结合“审查许可”的城市设计
英国城市设计的实施是借助设计控制的审查体制进行的,中央国土与经济计划的指引、地方发展与地方计划当局对开发申请案的规划许可制度是实施城市设计的重要工具(唐子来,2001)。城市设计由于是颁发规划许可的重要考核内容因而能够得到具体落实。与美国相反,英国城市中各种层次的城市设计管理准则往往不能直接告诉开发者什么样的设计最终能获得许可,所有开发案必须经过规划管理部门的评议后才可得知建设允许与否,所以管理准则对设计的控制是弹性、原则的,开发者需要蒙着眼睛跳过一个方向不那么明了的圈。
(三)英美城市设计的经验借鉴
国内针对英美城市设计运作体制的研究总结出了大量改善我国城市设计管理方法的建议,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设立机构:在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中成立专门的城市设计管理机构或专题小组;
2、完善程序:制定必要的城市设计编制程序(内容、层次、深度)及审批管理程序;
3、法规保障:通过必要的法律法规、政策法令等确定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及实施保障;
4、控制引导: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导则等,通过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管理城市建设;
5、设计审查:建立城市设计审查体制,使城市设计要求成为项目开发建设的许可条件;
6、公众参与:确保市民对城市设计的广泛参与,确保城市设计能体现和维护公众利益;
7、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设计评价体系,让专家、公众、利益集团等多方共同参与设计的评价、审定以及实施、监督。
四、结语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预测论证方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较为常见,所起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将城市设计研究作为一种制度确立,将其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有利于加速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内容规范化的进程。同时在控规中保障城市设计研究的制度化有利于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在城市设计层面的衔接,弥补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性控制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研究制度化,还有利于保持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环境政策方面的连续性,它是城市环境长远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之路[J].城市规划,2006(1):89-90.
[2]于丁一,胡跃平.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06(5):35-36.
[3]阎树鑫.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的完善.同济大学学报.2007,(7).
在我国城市建设以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传统城市规划学科具有浓厚建筑学科色彩的氛围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规划形式,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作为一种研究议题,作为一种发展策略被广泛地运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大约1O年的时间,城市设计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1 城市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设计的操作主体存在分歧
一般认为,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城市设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直接设计具体的城市建筑物及其外部空间,其操作主体是建筑师;二是通过拟订城市设计指导大纲(Urban Design Guidelines)对具体的空间设计提出建议或规定,其操作主体是规划师。因此,将不可避免地涉及这样两个问题:1)建筑师设计城市空间,如何超越建筑专业本身的视野,克服无系统性,使之不流于建筑空问的简单相加;2)规划师拟订的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相对具体的贯彻落实。
事实上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对于建筑师而言,单纯从建筑角度出发设计城市空间,往往流于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然膨胀,各个建筑单体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问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切割的片断,被动的形成,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创作。在目前大量缺乏城市设计的状况下,建筑整体效果的成败,往往寄希望于建筑师的素质,建筑师的视野。这种完全依靠建筑师的方式毕竟是一种冒险的选择,何况建筑师可以对现状的建筑和地形作出判断,却难以了解今后规划的情况,即今后规划对该项目的形体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师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城市设计狭隘地“建筑化”,城市设计的范围也就此被硬性地缩小。另一方面对规划师而言,相对广阔的知识背景使得他们往往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空间的综合立体投影,从而能够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城市,做出的城市设计往往更能够在整体上突出城市这个复杂统一体的大致轮廓。但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有时仅仅停留在虚空、形而上的层面上,细节的缺乏常常使得城市空间显得苍白、空疏、无着落。无疑,在这里,大量的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术语仍有待建筑形态层面上的具体化。于是常常会看到,建筑师和规划师相互诉说对方的不是,前者说后者空对空,不着边际,后者则讥讽前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最终却无任何结果。
1.2 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一个设计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有无一个相对明确的城市设计大纲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而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实践恰恰是在大纲欠缺或大纲的内容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他们的实践至多只能算是建筑的外环境设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2)我国的城市规划仍未摆脱物质规划的束缚,从“城市规划设计”的用语中即可见一斑。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如控规制定的关于建筑形体的一些指导性指标,而总体规划中的一些分项,如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也类似于城市设计。3)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将来一块块分而开发的基地如何与漂亮的设计模型取得一致,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 城市设计的学科认识
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城市规划的完成,并不是万事大吉,并不能保证建设工程就会有序推进,特别是只有总体规划没有详细规划的城市;或只有修建性详规而没有控制性详规指导的城市;其次,在规划和具体工程之间,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普遍地缺少城市设计这一环节。纵观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概念范畴上基本是无明显区别的,城市设计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中国古代的京城、西方中世纪的广场,以及近代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等不仅被认为是城市设计的典范,同时也被认为是优秀的城市规划现代建筑运动早期,城市设计的倡导者伊利尔沙里宁就曾经说过:“为了在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在不牵涉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城市设计是控制城市形象,特别是城市空间形象的一门学科。它区别于城市规划。详细规划规定了地块的性质、容积率、退线、绿化率等指标,但缺乏对建筑形态上的控制要求,缺乏各地块之间的建筑形体上的关系指导。而城市设计则补充了这一主要城市形象的重要需求。城市设计应该从宏观着手,将城市空间掌于自己的手中,避免过细地专注对建筑立面形式的考虑。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是介于规划和建筑之间,补充规划对建筑的形体要求,做到全局域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协调。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往往是城市的某一部分,而这正是人们日常生活能感受到的那一部分,是直接能进入人们眼睛的那一部分环境空间。因此它比规划对建设的指导更要直接,人们对某些城市建设的失望,往往是那些区域缺乏城市设计指导的结果。城市设计它在城市这个大“乐队”中起着指挥每个建筑音符的责任,所有的建筑音符应该组合成一首乐曲,而不是各弹各的调。
3 我国城市设计发展需要重视的因素
3.1 城市设计既包括技术性因素,更包括制度性因素
作为技术方法的城市设计,其目标是缔造理想的城市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提取城市空间中的相关元素,有序地予以组织并制定适当的控制和引导条件。在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权,通过对城市开发执行开发控制及对各类设计执行设计控制来操作,实际上是设定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开发预期并以此来约束城市开发,这些开发预期的设定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在我国的规划实施中,城市设计实际上已经基本实现了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个“法定”规划平台的衔接,但是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程序、法定效力仍然有待明确或强化。对城市设计来说,制度建设的内容既包括对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及纳入法定控制条件的规范,也包括对依法定控制条件执行开发控制和设计控制的程序和实体的规范,以及对一系列的修改或上诉程序的设定。因此,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基础,技术性因素通过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而制度性因素必须以技术性因素为操作手段,二者共同构成城市设计可操作性的条件。
3.2 法制化进程中的规划管理呼唤有法律意识的城市设计
随着我国行政法制化力度的加大,规划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也在迅速推进。许多时候,法制化的规划行政管理已经反过来挑战城市设计的技术合法性及合理性,如城市设计可设定地块的公共通行空间的合法性,可在限高条件下无法实现容积率时反过来质疑开发控制指标,允许相近条件地块的开发强度存在差异等。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规划师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问题,如果将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认为是准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到技术性因素必须经历制度化过程的洗礼,才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鹏.关于城市设计实践的思考[J].规划师,2003,19(9): 74.75.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ee.2175174.1/,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Jacobs),再是林奇(Kevin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ee.2175174.2/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新晨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ee.2175174.3/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国际浴室设备,楼宇、能源、空调技术及再生能源展览会(JSH)将于2011年3月15~19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中心举办。作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性卫浴解决方案。创新理念浴室设计、高效供热和空调技术及再生能源方面的展览会,本届展出面积达25万m2,覆盖整个法兰克福展览中心。届时来自德国及海外市场超过2300家的业界著名企业将汇聚一堂,在ISH 2011现场他们最新产品、科技以及立即能付诸实际的解决方案。预计展会将迎来20万名观众前来参观展会。
建筑物是世界上最大的耗能物,占总能耗的40%。然而,它们同时也具备巨大的节能潜力。在ISH展览会上业界将展示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此外,来参观展会的观众可以发现,智能型建筑不仅意味着成本和能源的节约,同时舒适度和安全性也增加了。不仅如此,世界最大的卫浴展示厅将为观众呈现2011~2012年浴室设计流行趋势。
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导向提供浴室设计解决方案的参展商将在以“人本之水”为宗旨的ISH Water展区展示其展品。世界最大的卫浴展示厅展示了最新设计发展和超现代、可持续发展技术,换句话说,展区涵盖了从高科技到高端设计领域内的所有展品。
2011/12三大浴室设计流行趋势分别是“绿色浴室:回归自然!”、“简约浴室至简至上!”和“室内浴室:远离墙壁!”绿色浴室里的一切物品将围绕稀有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水和可持续性浴室设计,这意味着要使用可回收材料,例如铜、钢材,木材、玻璃和陶瓷。简约浴室代表浴室的舒适便捷性,但并不过时。其目的在于通过良好的设计为不同年龄层的消费群体提供最佳的浴室条件和舒适的浴室环境。与年龄相适应的浴室设计灵感来源于第三种浴室设计流行趋势――室内浴室,它将浴室设计理念的全新定义和相对应的空间概念紧密相连。
ISH还设有Water展区、“安装技术世界”展区。Energy展区展示的是楼宇服务,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以及空调、制冷和通风技术,制造商将展示可以高效利用太阳能和地热等可再生资源的最新科技创新产品,观众将会看到全系列的楼宇系统创新科技成果。ISH展会上名为“Aircontec”的展区将会展出空调,制冷和通风方面的产品。在那里,参展商将展示以可持续性发展,面向未来为导向提出解决方案的科技产品,不仅包括供热和制冷的热泵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和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还包括了直接冷却和间接蒸发冷却技术。ISH Energy的相关活动重点放在应用新的科学技术节约更多能源上,此外,在ISH展览会上还将举办“技术与能源论坛”、 “空调技术论坛”和“锅炉论坛”等。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提供,许松华编辑)
淮安大剧院位于淮安新城核心区块,翔宇大道以东、枚皋路以北。地块西北侧淮安四馆(城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北侧为留学生创业圜及交通服务中心,基地面积约47782m2。工程主要为1236座乙级剧院及配套服务用房,总建筑面积约25000m2,总投资约2.5亿元。
设计通过对基本几何形――圆形进行简单而直接的形式操作,以几个简单体块的组合,结合外倾的竖向表皮的向上势态,形成强烈的“绽放”意向,象征漂浮于台基之上的一朵艺术之花,优雅的绽放在淮安新城。同时,曲面玻璃幕墙竖向线条产生的韵律犹如悠扬的旋律,向外传达剧院内部的曲艺歌舞功能。圆形的体量保证了在任何方向都呈现同样出色的视觉效果。远观可凸显造型意向,近看则体会气势的恢弘,极具视觉冲击力。并将周边景观最大尺度的引入观众厅内部。层叠的屋顶更是优美生动,展现了精彩的“第五立面”,使周边的高层也获得良好的观察视角。
剧院主体漂浮于台基中轴线之上,面向市民广场,形成端正大方的主入口。文化展示区位于观众厅下方与其可分可和,并与餐饮区相连,也可独立开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库布置在主入口平台下,不再设地下停车库。这样不仅可以在满足总停车数的前提下大大节约投资造价,也可使停车变得更为高效便利。
淮安大剧院建设意向消息公布时,“投资约2亿元,淮安大剧院有没有必要建?”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关于这个问题,政协委员、淮阴师院副教授胡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座城市应该怎么建?最重要的是规划,要用更宏大的眼光,从更深层次来考虑,决策和实施!一个城市不仅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要让两者有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淮安大剧院建设非常有必要,建设一座上档次的高雅艺术演出场所能丰富百姓生活,开阔群众视野,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很好的事情。”
(本刊)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筑设计指导性图集》公开发行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共同组织编制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筑设计指导性图集》(以下简称《图集》)公开发行。包括选址布局、套型设计、设施等本市限价房、经适房,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将有可供参考的设计标准。
《图集》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环境布局、立面设计、套型设计及设计原则,设备与设施、无障碍设计等内容,采取实例说明,设计典型户型、布置优劣对比等方式,结合各项政策,明确设计标准。
《图集》作为保障房“范本”,从小区布局风格、各类政策房户型设计,到配套电梯数量等都给出了模块化设计方案。另外,《图集》对政策房规划设计技术规范也提出了一些刚性要求,例如政策房净使用率不得低于65%,目前,北京市政策房次高层建筑的净使用率一般达到70%以上,高层塔楼在67%至68%。在阳台面积上,《图集》也首次明确封闭的保障房阳台须按照国家的相关测量规定,按实际面积计入总面积,而以往本市在实际执行中,保障房阳台一般都按照50%面积计算。
《图集》作为今后指导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准则,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市现有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为引导和确保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本刊)
《农村中小学校标准设计样图》
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批准《农村中小学校标准设计样图》,并以国家建筑标准图集形式面向全国。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此次的《农村中小学校标准设计样图》是为配合实施《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由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业人员编写。
《农村中小学校标准设计样图》内容分为标准条文图例、场地和房间布局及方案示例三部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
式对建设标准条文以及学校场地、各类用房的常用尺寸和布置方式做了解读,并列举了不同办学规模学校的规划建设方案示例。
《农村中小学校标准设计样图》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历时两年,经征求全国教育系统和有关建筑设计单位意见、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完成。可供建设单位,规划和建筑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相关人员使用;并可作为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教学的参考。
《农村中小学校标准设计样图》的将有力推动《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贯彻实施,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设计水平,对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刊)
《中国・建筑・十年》引发建筑师对十年建筑的反思和思考
由筑龙网主办、《建筑创作》作为媒体支持单位的《中国,建筑,十年》正处于作品征集阶段,评议团成员对中国这十年间的建筑进行了回顾,也提名了在这十年间的好的作品。70多位提名人也提名了多部作品,并阐述了各自对于中国建筑十年的感悟。另据,截至2011年1月13日,组委会共接收到了150多项作品,将会持续上线和网友见面。
在建筑师眼中的这十年,无疑是能引发思考的十年,在组委会收到的评议团的提名中,也表达了众多建筑师对于这十年建筑的反思和思考,一些有趣、深刻的话题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为此,特节选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梅洪元:回首中国建筑近十年发展历程,欣喜建筑创作之繁荣,景仰建筑同仁之贡献。静心反思,过去十载金玉泥沙并存,中国建筑创作充满机遇与挑战、利益与博弈、矛盾与冲突――民族情结遭遇全球文化冲击,断裂文脉渴求现代文明激活。正是这样复杂的语境,使我们今天的中国建筑具有蓬勃的生机与可塑性。展望新十年,希望中国建筑师勤于思辩、勇于担当,为中国建筑创作积淀更为深邃的厚重。
唐克扬:十年间中国建筑俨然已经“发达”,中国建筑师虽然身心皆疲却多少志满意得,但中国建筑学尚是个评价标准不明的学科。除去对土木之功的无端艳羡,多大程度上一个“设计”是个人的作品值得思考,真正的建筑“作品”概念也许只有在真正的“个人”基础上才能确立。所谓最好的建筑,其最高标准或是“道”“器”合一,哲、匠相宜。
张昕:时间是最好的投资,成就了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时间是最准的标尺,成就了好房子的脱颖而出:时间是最后的港湾,不曾倒流、不必难过。
王刚:不经意间,十年已过。还没来得及整顿持续亢奋与持久疲惫的神经,二十世纪似乎已离我们远去,那是20世纪90年代我们常常吟诵的……“路漫漫兮修远!”,渐渐的,疲倦之中感到了困意。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时,钟声鸣响,才惊醒应该回头一望了。十年时间,我们似乎已经忽略了时间的概念,不知不觉在无数次看看,想想、画画、再看看的循环中上满发条的睡着了。猛然惊醒时,才想起这已是第二个十年或是第三个,才想起看看我们留下的斑斑痕迹,才想起我们已不再年轻可以有那么多无所谓去挥霍,才想起混沌的忙碌中我们忘了做笔记。
毛晓冰:2000年以来,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大建设和房地产大发展为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建筑处在立交桥上。先锋建筑与理性建筑共存,模仿建筑与原创建筑共存,拙劣建筑与优秀建筑共存,外国建筑师与中国建筑师共存。五光十色,眼花缭乱、鱼龙混杂是中国建筑十年的状况。下一个十年,我们期望建筑文化的繁荣。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多元化的文化影响,多样性的价值取向,日益进步的建造技术,持续完善的电脑辅助设计方法,加上真、善,美的人类基本美学原则,将是构成主流建筑文化的关键因素。
杨庆琦:中国建筑因缘际会下受到全球化浪潮正面的冲击,在过去十年并成为世界最大建筑消费市场,这和过去的西潮及现代性有着本质的差异,推动全球化运动背后的资本及消费逻辑强势取代过去的价值和价值观,在冲击之后,除政治之外,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在新秩序底下日趋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部分仍保有传统的城市与其它或是地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新兴城市之间已更加趋同,此浪潮并由城市包围农村,而地域主义的兴起也会伴随全球化的脚步如影随形,带来一股暖流。
(筑龙网)
浦东的后滩,依傍黄浦江紧邻世博园C片区世博让海内外游客认识了这个地方,如今,世博已落下帷幕,这片土地的建设正悄然进行,最快5年内“新陆家嘴”――浦江耀华国际商务区将在此崛起。
“新陆家嘴”规划范围北至世博园C片区,西到黄浦江,南到川杨河,东到济阳路。在1km2的区域内将建设190万m2的建筑体量,这里的最高楼也只有陆家嘴的一半高(环球金融中心高492m,在建的上海中心主楼高580m),275m是“新陆家嘴”的极限高度。
“新陆家嘴”突出以生态办公为主的功能,将商务办公设施融入城市滨江地带和公共休闲区域之间。为避免陆家嘴人车混行的弊端,计划用地下连廊联通各商务楼+将人流分流到地下空间。采用国际招标方式征集沿江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案,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和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本刊)
日本著名建筑师西泽立卫在清华大学演讲
2011年1月9日,2010年普利兹克奖建筑大奖获得者、SANAA合伙人。著名建筑师妹岛和世的搭档西泽立卫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发表演讲,介绍SANAA的建筑设计项目和设计思想。
西泽立卫是日本目前炙手可热的建筑师,其与妹岛和世创办的SANAA,是日本建筑师中非常有代表特色的一家。作为2010年美国普利兹克奖建筑大奖获得者,西泽立卫成为了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建筑师。在建筑中,他们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从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透视观感中解放出来。这些SANAA的基本设计理念对年轻一代的建筑设计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演讲现场,西泽立卫详细介绍了他的5项作品,并且再一次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设计理念。
项目一是丰岛博物馆。丰岛是直岛旁边的小岛,直岛是日本很著名的现代艺术活动中心+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渐渐,直岛周围的艺术氛围也开始上扬,丰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修建博物馆。
项目二是伦敦肯辛顿花园蜿蜒画廊展厅。正如“蜿蜒画廊”其名,200g年的展厅平面亦是蜿蜒曲折,形如一条盘曲的蛇。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形状,是因为在设计之处,为了避免破坏环境,刻意避开了一些树的位置,如此就产生了建筑平面的原始线条,将这些线条围合之后就形成了所看到的建筑平面。
“强调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一直是西泽立卫的设计原则。在他现场展示的丰岛博物馆项目
中,我们看到水滴形状的建筑外观与丘陵环境的完美结合。他们将混凝土浇灌于小丘陵之上,加固后将丘陵土挖出,尽量降低建筑高度,并以立柱支撑主要受力点,塑造出了圆润流畅的建筑造型。在蛇形艺术馆的项目中,他则运用了镜面式的等候区顶板,周边美景反射其上,使得景观、建筑似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妙趣盎然。
“透明”也是西泽立卫营造建筑开放性的有机空间的主要方式。在他介绍的第三个项目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中就强调了展厅的开放性,建筑立面大量采用透明玻璃窗,观众可以从馆内看到外面,外界也可以对展馆一览无余,消除了城市和展馆之间的缝隙。
除了对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外,西泽立卫还关怀如何合理利用建筑空间的问题。在曼哈顿博物馆的项目中,他把展厅堆砌而成,就像造型优美的箱子被紧密地摞起来。每个展厅的上下部都有一些缝隙,让光线照射进来,使得整个建筑就如楼中楼一样巧妙。
项目四是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关于表皮,西泽立卫希望建筑的外表皮具有通透性,就像一层具有渗透性的“膜”,这层膜联系着内部和外部空间,让建筑和城市空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关联。采取了双重外表皮的做法在厚实的墙体的外面覆上一层镀铝的网格,以达到一种半透明的效果。镀铝网格在白天隐藏了一些窗的位置,只有在夜间亮灯时,这些窗的位置才显示出来。
西泽介绍的最后一个项目,是位于瑞士的劳力士学术中心。一个长达180m的中央景观区,凭空架起一片活动中心,道路上下起伏,中间留有足够的圆形空隙采光,整个建筑从上空望去就像一块奶酪。不规则的起伏,使得上下层更轻松,处于同一层的人们,不再对同一空间一览无余,因此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整个建筑中最大的坡的跨度为80m,横跨了校园的主干道。人、自然环境,内部和外部空间在建筑的传递媒介中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演讲后,现场提问踊跃,问题主要围绕西泽的设计理念,以及他项目实际操作的情况。他再次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设计理念,并提到建筑需要气象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协助。
(稿件内容来源:《装饰》杂志)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
2010年11月5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在广州召开,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邵韦平为换届大会致辞,并宣布换届委员名单。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刘晓钟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原主任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黄汇担任名誉主任委员。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的极具代表性的设计机构,其中副主任委员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燕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勇、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许世文、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冯伟国、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洪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所长张杰、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童悦仲等。为了适应西部,东北地区大力开发,世博后对人居的进一步探索,本届委员会增加了4个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桂文、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屈培青、云南省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罗文兵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沈迪。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黄汇首先对第四届委员会工作进行总结,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出发房地产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如何适当提高居住区的多元化需求,对住宅建设的理论性研究,如何全面策划人居环境建设,追求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新一届的委员会提出几点希望,主要是关于保障性住房工作、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绿色人居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新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刘晓钟在会中提出,希望各位委员在各自的工作忙碌之余,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研讨,委员会将为大家提供交流的平台。如何在行业中起到引领作用是每一个建筑师的责任,今后应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从而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会嘉宾针对城中村、保障性住宅、住宅建筑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灾后重建、建筑师与开发商关系。历史文化名城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林娜/文刘锦标/图)
第七届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人居建筑、规划,设计、建材家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师的先进典范,全面提升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第7届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颁奖典礼于2011年1月8日在京举行。本届竞赛共收到353个单位选送的800余个参评项目和参评方案。经过评审,近180个项目和方案获奖。
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是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的国家级专业设计竞赛。竞赛立足专业,引入世界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的前沿科学理念,落实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鼓励在规划设计上发挥民族特色,打造绿色生态人居典范。这项竞赛自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多年来,设计竞赛吸引了全国众多规划、设计和房地产开发单位的参与。通过历届设计竞赛。全国建设建筑领域已树立了一大批人居规划方案设计典范,对促进全国建筑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有些获奖项目直接加速了项目的市场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届大赛的一个重点,是大力提倡绿色人居、低碳人居、生态人居,鼓励建筑和设计人员创作出高水平,高质量、有民族特色的人居设计方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建筑、设计、装饰行业,更好地发挥获奖工程的示范作用。
(本刊)
“KFS箱设计”青年设计师设计竞赛
为鼓励中国设计的新生力量,为提倡低碳环保理念,KFS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和《DI设计新潮》共同举办了“箱设计”青年设计师设计竞赛的活动。
在上海市的最大的生态岛,崇明岛的大片林地中,需建造一些环保型的夏季休闲建筑,要求生动有趣、体现低碳。环保节能。综合各方面要素,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集装箱建筑,即废弃的集装箱的二次开发利用。
实地踏勘,非常漂亮的树林之中,正好有一些空隙可以安插一些废弃集装箱建筑,在大片的树荫下,建造容易、时间短、见效快,最令人感动的是,或许可以实现纯粹的,简单的废弃集装箱的二次开发再利用,而不是额外地增加碳排放量(夏天的树荫下或许连保温层也是显得多余的)。
本次竞赛有两个目的。首先,尽量避免土地的硬化,尽可能地保护原生态林地。其次,体现综合节能环保原则,尽可能地简单高效利用二次循环使用材料,避免名义上的二次利用,实则又变相增加了许多的碳排放量。竞赛截稿时
间是2011年3月10日,评选时间为2011年3月20日。
(本刊)
宁波第一高楼宁波商会大厦落成
2011年1月12日,高达228m的宁波市商会国贸中心大厦正式落成,该大厦为宁波已建成商业建筑中的第一高楼。
宁波市商会国贸中心大厦位于宁波南部商务区核心地带,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将传统建筑手法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外观挺拔端庄,内涵庄重典雅,成就新装饰风格的纯粹和高度。按照国际5A甲级智能化写字楼标准规划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6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m2,该项目于2007年4月动工。宁波商会大厦228m高的商会大厦在成为宁波新地标的同时,也将成为城市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商会国贸中心大厦将成为宁波的财富新地标,所有进驻企业的年营业收入累计达到数百亿元,是宁波目前最“富裕”的商业楼宇之一。目前已有47家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工商联会员企业入驻。未来将打造成一流的民营企业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服务中心,成为展示宁波市商会形象和甬商形象的新窗口。
近几年,随着宁波城市开发的加速,宁波商务楼宇的高度也在不断提升。继商会国贸中心大厦以228m的高度成为宁波第一高楼之后,目前宁波在建的多个商业楼宇将刷新“宁波高度”;由宁波港置业公司在东部新城打造的宁波环球航运广场主楼高度将达到256.6m,该项目已于2009年9月28日动工建设:由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和杉杉集团联合打造的东部新城建筑项目设计高度达到380m,由新加坡ARA集团斥资120亿元在宁波东部新城投资建设的商业建筑项目,规划高度达到450m,该工程项目不仅刷新宁波高度,还是目前浙江省规划建设的最高楼宇。(本刊)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综合规划接近尾声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接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综合规划已接近尾声,三期街区控规深化方案已通过北规委审查,产业规划研究。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交通规划研究,扩展区概念规划研究都已进入成果制作阶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位于大兴新城西南片区,总用地面积10km2,其中三期用地4.7km2,是北京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北京向世界城市发展所要建立的全球性产业中心。该规划是一个包括概念策划、产业规划研究。三期控规深化方案、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交通规划研究、扩展区概念规划研究等各项子规划一体的整合规划。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临港经济区中心区征集城市设计方案评审结果公布
2011年1月11日召开的天津临港经济区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终期汇报及专家评审会上,来自丹麦COBE公司的作品得到了由中科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彭一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北京CBD规划建设总顾问柯焕章等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一致认定,获得了该项评审会的第一名。
自方案征集开展以来,来自英国的阿金斯公司、英国合乐公司、丹麦COBE公司等提交了各自优秀的规划设计作品。评审会上,多名专家根据总体功能布局、行政及商业中心设计以及标志物的设计三大方面对各个作品进行了仔细评审。
临港经济区将启动综合配套服务区即配套生活区和标准厂房区建设,迅速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为重点项目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临港经济区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活动,其优胜方案将作为该地区未来规划建设的重要参考性文件。临港经济区将吸纳这些国家优秀设计规划作品的先进经验,更好地梳理和规划空间布局,促进临港经济区科学发展。 (本刊)
“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竣工交付使用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与美国SOM公司合作设计的“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项目地处重庆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为高品质智能节能写字楼与大规模临江商业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体项目,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高端写字楼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设计代表作。
2010年12月26日,“双帆跃世启航两江开启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C、D栋竣工交付盛典”在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隆重举行。处在长江上游经济开发前沿阵地的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凭借强大的政策及区位优势,在城市发展的崛起和升级过程中,成为我国长江上游的战略枢纽和西部最大的多功能现代化国际都市,这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建筑与艺术的交织,法国韦瓦设计院落户京城
2011年1月21日,法国韦瓦建筑设计公司将在私人会所念禾居举办答谢酒会,其建筑设计院的创办人之一及首席设计师是法籍华裔建筑师,周厚陶先生,25岁时便已获得法国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艺术学院的皮尔,卡丹建筑奖,另师从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他主张将建筑与艺术进行交织,融合。法国韦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WeavaArchitects Ltd.)取名于术语“进行编织”,意为去交织,他的目标是编织同一个时代环境下的不同方面。这个过程是一个企图以非线性设计来创造建筑片段。通过跨越过去和未来的时间界限,在一个项目中编织多样文化,编织不同城市肌理来实现新的文化识别性,编织探索所有从新兴结构到可实施手段的可能。周厚陶先生希望自己的公司在中国建筑设计业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做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本刊)
饼干勺子
以前我们介绍过不少类似的多功能搅拌棒,这次的饼干勺子取代了不环保的塑料棒或常见的小木条。也许是由搅拌咖啡的小木条得来的灵感,饼干的色泽和质感与木条接近,而且经过浸泡的饼干味道更为出色。这种条状饼干的前端有一个小的凹陷,方便挖取;中饮。
设计者:Victor
LooesMascarenhas&Rodrigo Maia
把刀子锁起来
小朋友往往对什么东西都感到好奇,好玩,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把可能对孩子带来伤害的物品放好藏好,就像刀具。设计师Min Seong Kim设计的刀具存储柜可以为安全使用刀具起到一定帮助,让孩子尽量远离危险。这个存储口既像钥匙孔又像瓦斯炉的开关,插入刀具后把刀子像拧钥匙一样逆时针旋转270度,这时会同时亮起蓝色的显示灯,表明刀具已上锁。在锁定的同时也会即时启动紫外线消毒模式为刀具消毒,不仅带来安全,也带来健康。
用久了体积越来越轻巧、功能越来越全面的智能手机,很多人偶尔还是会怀念以前用座机听筒讲电话的情景+对
比起来还是听筒拿起来更具实感。日本公司最近推出的这款IPHONE电话座能让你在拥有最时尚手机的同时享受听筒接听电话所带来的好感觉,这种潮流与传统的结合看起来就非常有趣。phonex phon e使用非常简单,直接接上IPHONE后就可以使用。phone x phone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减少了手机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尤其适合儿童、孕妇。唯一不太完善的地方是它本身无法调节音量。需要在IPHONE上调节。
为汽车迷准备的手表
这款取名为Shlfl Hybrid的表是基于汽车工程学的特色元素设计成的。表盘像轮胎、表面模仿里程表,旋钮可以上下“换挡”,而表带是一个“安全带”。所用的材料也可以在汽车上找到,比如铝、碳纤维、不锈钢、橡胶和玻璃。该设计采用模拟和数字两部分,虽然所有齿轮、转子和指针都是模拟的,但它们可以控制数字精确到毫秒,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在数字显示屏上可以同时显示年月日和星期。
设计者
Menqhsun Wu
(本版编译:郑恬辛)
在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举行的新闻会上,公布了由美国慈善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伊莱布罗德(Eli Broad)出资建造的洛杉矶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方案,纽约Diller Scofidio+Renfm建筑事务所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形似“面纱和拱顶”的结构最终赢得了方案竞赛。
设计将两个主要部分即展览空间和档案存放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建成后的这座艺术博物馆将主要展出Broad手中的件藏品。艺术博物馆有一个大型无梁柱展览空间,一个可容纳200人的演讲厅及一座底层的多媒体展馆。这座3层的艺术博物馆比邻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项目预计2013年竣工。
(许松华 编译)
伦敦的“碎片大厦”
由意大利著名规划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英国伦敦的玻璃碎片大厦已经开始动工,这座306m高的大厦将于2012年建成,建成后将成为英国乃至西欧最高的建筑,并将成为伦敦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这个被称为“碎片大厦”的建筑看起来有点像金字塔的形状,外表设计为极其精密而复杂的玻璃幕墙并构成一定的角度。大厦也是一个多功能的建筑,集办公,公寓、旅馆、SPA、零售商业、餐馆等于一体,其顶部5层设有对公众开放的观景台,可以饱览城市的全景。观景台下部的53-65层是豪华公寓:34-52层是拥有195套客房的5星级酒店,同样建成后的“碎片大厦”也将包括伦敦新的交通枢纽,汇集两条主要干线。
建成后的“碎片大厦”将不仅成为一个著名的商业和住宅等多功能的建筑、也将是伦敦主要的交通枢纽。
(许松华 编译)
卡地克兰岛机场
菲律宾Buensalido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卡地克兰岛机场,其设计理念就是充分利用机场来展现长滩岛的变化,展示它是如何从一个荒漠的海滩变成一个全球著名的原生态旅游景点。基于这个设计理念,建筑师按照长滩发展的时间线进行了重叠设计,构成了波浪式网格图案的建筑外观,由于海滩基本是在水流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貌,因此波浪式的外观极具当地特色。4000km的滑石长滩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海滩,因此机场的图案设计融入了珊瑚的元素,机场外壳上的开口就是模仿珊瑚礁的结构。根据菲律宾的特色,建筑师在设计中使用了鲜艳的色调。
(许松华 编译)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Roe Green中心
美国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在新年里迎来了面目一新的Roe Green中心。由HoIzman Moss Bottino事务所(HMBA)设计的对学校舞剧院的改扩建工程在2010年11月完成。工程耗资1300万美元,其中650万美元来自于Roe Green基金会的捐赠。改造工程应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高级别可持续性的建筑材料,同时保留了学校石质结构的传统。肯特州立大学Roe Green中心是一座用于音乐表演的场所,改建后建造了多用途和开放的剧场以及休息室。
肯特州立大学的音乐和演讲楼建于60年代,改造后增加了一个新的玻璃入口大厅、一座200席黑色包厢的实验剧场和三座新的舞蹈室,行政办公室以及服务空间等。新的附属建筑用各种大小和风格的砖块饰面,面积从1900平方英尺到2 400平方英尺不等,与剧场倾斜的天花板构成了别具风格的外形。
迎宾厅是一座高大的玻璃大厅,充分利用南向的自然光照,并可欣赏周围校园的景观。大厅里设有一大片灵活的空间作为咖啡厅、休息区和非正式的展览区,需要时可以转变成一个多功能的接待区,在晚上也可举行社交活动。
(许松华 编译)
日本建筑师缜文彦获美国建筑师学会2011年金奖
201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的“对世界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个人”金奖授予了82岁的日本建筑师模文彦。AIA的金奖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建筑奖之一。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和安藤忠雄曾分别于1966年和2002年获得过该奖。
模文彦被认为是战后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曾多次获得包括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内的各种奖项。其代表作有东京代官山的复合设施“HILL SIDETERRACE”。颁奖仪式将于今年5月在新奥尔良举行。
(周有芒 编译)
未来的建筑会变成楼梯形状?
就奇特建筑的数量而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可以说是与迪拜不相上下的地方。让人们记忆犹新的就有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倾角最大的人工高塔一高度160m、35层的大厦“佳比塔尔,盖特(Capital Gate)”。
在阿布扎比举办的综合住宅设计竞赛中,以西班牙巴塞罗那为工作重心的建筑师nabito的作品“沙漠之绿”获得了第一名。沙漠之绿是将形状相同的楼层错层叠置成阶梯状的建筑物,即所说的“阶梯之塔”。每层都种有绿植,阳光均匀的铺洒在各层。楼层四周全是玻璃,景观非常好。塔中心的圆筒部分是电梯和楼梯。
露台可以供人们享受园艺,也可以烧烤。从设想图上还可以看到三角形的篮球场。踢足球虽然不行,可是小规模的棒球还是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娱乐需求的。
(周有芒 编译)
破产拍卖后变为主题公园的巨大建筑物
照片的左面是过去的样子,建筑中悬吊着价值1.1亿美元的飞艇。该建筑是世界最大的无柱建筑物,位于德国距柏林64km的地方。右侧的图片是建筑物现在的样子。同一座建筑,里面已经变成热带岛度假村,有一个巨大的主题公园游泳池。
悬吊该飞艇的巨大建筑全长约360m,纵向约210m,宽约107m,是德国企业家Carl von Gablenz修建的,
目的是为了将来利用氦气飞艇搬运一些较重的机械。2002年公司破产后将建筑卖给了马来西亚的Taniong公司。
关上重达600t的钢铁大门,铺上18km。的半透明薄膜,打出视频图像,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模拟“天堂”。182m的阳光海滩,5万裸600个种类的树木,模仿出世界顶级的热带雨林。在2.7km2的水池中还设置有9个水滑梯。
(周有芒 编译)
东京天空树(新东京电视塔)的高度预计在2011年春将达到634m。位于天空树脚下的东武伊势崎线业平桥车站将于2012年东京天空树开业之时更名为“东京天空树车站”。考虑到东京天空树成为新的观光景点后,车站上下车的旅客会增多,因此还要增设楼梯和检票区域,扩建广场,对车站进行较大的改建。而天空树附近的商业设施、写字楼、水族馆。球幕影院等与天空树一起都将变身为“东京天空树城”。
(周有芒 编译)
“凝固的音乐”日本药师寺东塔一层内部首次向公众开放
位于日本奈良市的国宝药师寺东塔,由于姿态优美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鉴于东塔的支柱空洞化损伤严重,有关部门不得不进行110年以来的首次解体维修。在维修工作开展之前,将于3月1日~21日,面向一般公众开放东塔的一层部分,这是东塔自奈良时代创建以来的首次面向普通公众开放。
维修中整个屋面将被覆盖,时间大约需要8年,由于外观被遮挡,所以决定在维修工作之前向一般公众开放。人们可以近距离的观赏创建之初的支柱样貌及装饰吊顶的“宝相华”之花。
(周有芒 编译)
未来的桥
韩国首尔进行的白南准媒体桥(Paik Nam June Media Bridge)项目目前还只是处于规划阶段,是否按此实行另当别论。但是从概念图来看就让人产生未来世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