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头部振荡法;复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166-0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其发病率很高,可占各种病因引起的眩晕疾病的1/3~1/2,主要有耳石器官的退行性病变、创伤的剪切力作用、耳石器官缺血、骨质疏松、长期卧床、内耳出血等原因。1921年,由Barany首先描述,1952年,由Dix、hallpike进一步详述,并提出了诊断的基本依据,Dix-hallpike实验。我科自2012年至今开展BPPV手法复位治疗的阳性病例约1200例,其中后半规管BPPV占比最多,约为2/3,其他类型如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和少量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占1/3。临床工作中发现大量BPPV患者存在误诊现象,如诊断为颈椎病、脑梗死、高血压等疾病,多数患者疗效一般甚至无任何治疗效果,从开展BPPV手法复位治疗以来,患者经过复位治疗后很快就能康复。在临床BPPV手法治疗中,对于前或后半规管BPPV通常采取Epley法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通常采取Barbecue法复位治疗,对于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采取Semont法或Gufoni法,有部分类型BPPV患者手法复位效果要差一些,或是复位后短时间很容易复发的情况,现通过比较常规BPPV复位法及头部震荡法+常规复位法治疗BPPV的疗效差异,表明对部分难治性BPPV患者,加入头部振荡法后对于提高耳石复位效果,减少复发率有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BPPV患者750例,年龄22~84岁,平均50.8岁,其中男220例,女530例,均采用常规耳石复位方法,统计每个患者的手法复位治疗次数。2015年1月~2016年10月的BPPV患者1226例,年龄20~85岁,平均52.2岁,其中男310例,女916例,给予头部震荡法+常规复位法治疗,统计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次数及复发的情况。BPPV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BPPV诊断标准。头部震荡法操作如下:患者躺在检查床上,通常先选择患侧卧位,扶住患者头部向上抬起约45°,然后快速向下,每侧至少摔10次,随后翻转至另一侧,重复上述动作,稍休息后给予常规耳石复位法治疗。有部分患者摔完患侧后,再向健侧转头的过程中会出现短暂性眩晕发作,会伴有眼震出现,提示已经复位,尤其后半管BPPV患者,稍后可以再通过Dix-Hallpike实验验证是否已经复位成功。

2.结果

从表1~2可以看出,增加了头部震荡法治疗后1次复位有效率大大提高,水平半规管由常规复位的63%成功率提高到95%,后半规管由72%提高到了98%,极大地提高了耳石复位的效果,尤其对于前半规管BPPV和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型BPPV,采用常规法复位均不能做到1次成功,成功率0,但是加入头部震荡法后1次成功率大大提高,分别达到了58%和73%,疗效提升更显著。由此可得出头部震荡法易化了常规BPPV手法治疗过程,能够显著提高BPPV(尤其前半规管和嵴顶结石BPPV)的治疗效果,且操作简单,不需要任何的仪器设备,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讨论

对于水平半规管BPPV,临床根据眼震类型分为2类:(1)水平向地性眼震。为游离的半规管耳石症,且耳石位于半规管的后臂;(2)水平离地性眼震。耳石更多的是粘附在壶腹嵴上,少见的是耳石仍是游离的但位于水平半规管的前臂。

对于水平半规管向地性眼震型BPPV,通常采用lempert法或Barbecue复位时,由于水平半规管进入椭圆囊处呈漏斗样,所以常常会阻止聚集成团的耳石颗粒顺利返回椭圆囊,所以在第三个90。动作时,原来已经移位至水平半规管快进入椭圆囊的耳石又出现向壶腹方向移动(再次返回水平半规管),临床又出现水平向地性眼震发作,导致复位失败。如复位前先给予头部震荡法将聚集的耳石变得更分散一些,可能会增加一次复位的成功率。

对于水平半规管离地性眼震BPPV,通常采取Gufoni法复位,患者坐位,快速向患侧侧卧,维持大约1min,此时水平半规管壶腹在上,半规管管壁在下,如果耳石位于半规管侧,可能会使耳石脱落,而如果耳石位于椭圆囊侧,则耳石更加贴紧壶腹无法脱落。随后是快速将头向上转45°,维持大约2min,此时如果耳石位于半规管侧,则会进一步加速其脱落,而已经脱落的耳石会进一步向水平半规管的后臂移动;而如果耳石位于椭圆囊侧,同样会使耳石更加紧贴壶腹无法使其脱落,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患者经常合并颈椎病或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嘱其快速向上转头的动作有时很难完成,转头时的速度、力度往往不满意,从而使复位失败。当采用头部震荡法时,患者配合度相对较为简单,通过左右两侧的头部震荡后,不管是耳石粘附于半规管侧还是在椭圆囊侧,都可帮助其快速脱落,如果震荡后离地性眼震转变为向地性眼震,侧提示耳石粘附于半规管一侧,则继续按Barbecue法复位治疗;而如果震荡后未出现向地性眼震,则往往提示耳石粘附于椭圆囊一侧,那么在患者向健侧卧位给予头部震荡法时,也可帮助其脱落后直接返回至椭圆囊内,从而提高复位效果。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手法复位;良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

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症。是一种特发性,由头位改变激发的,伴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是耳源性眩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眩晕,发生率约占周围性眩晕患者的17%~20%[1]。现就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就诊诊断为BPPV的52例患者,使用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20~65岁,平均46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耳鼻咽喉科分会2007年的BPPV诊断标准[2]:①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病史。②变位性眼震试验阳性,Dix-Hallpike 试验阳性为后或上半规管BPPV(PC-BPPV);滚转试验阳性确定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且具有潜伏期短(

1.3 检查方法 ① Dix-allpike 实验:受检者坐于床上,头转向一侧45°,检查者迅速将其放倒,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出现眩晕和快相向上的旋转性眼震为阳性。②仰卧侧头位实验:受检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迅速将其放倒至平卧位,然后头向左或向右转90°,出现眩晕和水平性眼震为阳性。以上两实验中头转向左侧出现眼震者为左侧病变,转向右侧出现眼震者为右侧病变。52例患者中PC-BPPV 46例,HC-BPPV 6例。

1.4 治疗方法 PC-BPPV型采用改良Epley手法复位法[2]:①头向患侧偏斜45°,迅速向后躺下,头低于肩部。②向健侧转45°。③继续侧转90°。④侧转至面向下。⑤再次侧转90°。⑥最后侧转90°至面向上。每个位置一般停1 min。若出现眩晕则停止侧转,观察至眼展消失后30 s再继续侧转。HC-BPPV型采用改良Semont法:①坐在床边,头向患侧转45°,快速向健侧呈侧卧位卧倒,停30 s。②快速坐起.向患侧同法卧倒,停30 s。③重复上述步骤,每一位置若出现眩晕,则停止转动,观察至眼震消失后30 s再继续侧转。手法复位1次/d。按上述步骤连续重复2次。

1.5 疗效评估 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的BPPV疗效评估标准[3]提出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① 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②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

2 结果

52例患者中46例PC-BPPV使用改良Epley手法复位,治愈43例(92.6%),有效2例(4.3%),无效1例(2.2%);6例HC-BPPV使用改良Semont法,治愈4例(66.7%),有效例2(33.3%)。52例患者随访3个月,复发3例,经再次手法复位均治愈。

3 讨论

BPPV是临床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疾患,其发病机制目前存在两种学说:①Schuknecht (1960)提出的壶腹嵴顶耳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认为来自椭圆囊的变性耳石脱落后粘附于PS 壶腹嵴,从而使其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对重力变化的敏感性增加,当头位改变时壶腹嵴毛细胞出现异常偏斜,导致眩晕及眼震出现。②Hall (1979)提出半规管结石学说(Canalithiasis):认为变性耳石颗粒并非粘附于半规管壶腹嵴,而是游离于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中,当头部处于诱发时,耳石向重力方向移动,引起内淋巴流动,从而使壶腹嵴受牵引偏移产生眩晕及眼震等症状。其中半规管结石学说较好的解释了BPPV的五大临床症状:眩晕发作、眩晕具有潜伏期、短暂性、互换性及疲劳性,是耳石复位治疗的理论基础。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我们认为手法复位治疗BPPV技术是临床上确切有效的方法,不同类型的BPPV选择不同的复位方法,大部分立即起效,无需住院治疗,简单经济安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Parnes LS, Agrawal SK, Atlas J.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CMAJ,2003,169(7):681.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3-0070-02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机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也是约半数耳源性眩晕症的原因。其中以后半规管性BPPV(PC-BPPV)最常见,治疗方法比较成熟,水平半规管性BPPV(HC-BPPV)相对较少,现结合本人对48例HC-BPPV患者的诊治,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治作简要总结,以增加对该疾患的了解,提高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8例HC- BPPV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15~63岁,平均43岁。

1.2 诊断

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仰卧侧头位试验结果阳性。同时除外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非特异性头昏、心源性头昏和神经症等。[3]

典型临床表现包括:(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本组患者的表现均符合这5项特征。

仰卧侧头位试验的具体方法是:患者坐于检查台上,迅速取平卧位,随即头向一侧转90度,HC-BPPV者立刻出现剧烈旋转性眩晕和水平向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

由于上述测试可诱发眩晕,患者会恐惧、喊叫或不配合,因此检查前应将目的交代清楚,取得配合,保证不闭眼。所有患者在做此试验前均常规做心电图、颈部x线平片和经颅多普勒检查,以排除严重心脏病、颈椎病和颈动脉狭窄。

1.3 治疗方法

Barbecue翻滚法:(1)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2)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3)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4)坐起。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分钟。

2 治疗结果

经一次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后,39例患者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有效率为81.3%,5例经2次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1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也消失,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8%.经随访,有6例在半年内复发(复发率12.5%),复发者再行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仍有效.

3 讨论

BPPV的病因,早期的研究认为是嵴帽沉石症或管沉石症。[1]以后对病人的耳部手术和对个别病人的尸检发现半规管中出现游离的碳酸钙盐晶体,证实了管沉石症学说。[2]该学说推测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因感染、外伤或变性等原因而脱落,因解剖位置的缘故多沉积于水平半规管中。头位变化(低头或抬头)使水平半规管处于水平位置,转头致使耳石碎片在管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因其比内迷路淋巴比重大,产生“拔塞效应”,使壶腹嵴发生位移,刺激前庭神经,产生眩晕。该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BPPV的各种临床特征,但大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17%的患者起病前有头外伤史,15%有前庭神经元炎史(可在炎症后2周~8年内发生),少数可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史。目前仍认为管沉石症是主要的病因。治疗上的经验是转动角度大、速度快、引发出眼震则效果好。初次治疗无效者,可反复多做,效果亦好。传统的管石复位治疗要求患者在治疗后2天内不能躺下,以避免耳石碎片流回半规管。[4]但近来也有报道在治疗后患者躺下也有与传统方法相同的疗效。[5]由于Barbecue翻滚法治疗HC-BPPV效果明显,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子明,张素珍,杨伟炎,韩东一. 耳石器相关的疾病[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3,02: 76~78.

[2] 钟乃川.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再认识[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12: 3~5.

[3] 邢光前,陈智斌,卜行宽.水平半归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36:28~30.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特点; 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 R7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12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9.06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青中年头晕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但随着对BPPV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老年BPPV患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1]。老年BPPV患者因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易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2]。本研究通过分析老年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效果,减少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明确诊断为BPPV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排除标准:年龄80岁,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或颈椎病,不能耐受耳石法复位者。

1.2 诊断标准

按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BPPV诊断标准:(1)头位变化时出现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 min,无耳蜗受损症状;(2)没有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行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可诱发眩晕与向地性眼震;(3)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发作[3]。

1.3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压测量、心电图、血常规、生化血糖、血脂方面检查并记录,均行头颅CT及彩色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查(TCD),必要时行颈动脉超声及头MRI检查。

1.4 治疗方法

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混合型BPPV采用Epley联合Barbecue翻滚法复位。

1.5 疗效评估及随访

疗效评估:(1)痊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2)有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3)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3]。所有患者均于就诊后1、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复况。

2 结果

64例BPPV患者中女45例(70.3%),男19例(29.7%),平均年龄(68.8±6.2)岁。合并高血压48例(75.0%),糖尿病29例(45.3%),高脂血症38例(59.4%)。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左右翻身或起床时出现头晕,伴有视物旋转、视物晃动或自身旋转感,可伴有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 min,病程1 d~2个月。64例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 44例(68.8%),水平半规管BPPV 13例(20.3%),混合受累7例(10.9%)。TCD检查中显示50例(78.1%)出现血流减慢,10例(15.6%)血流速度增快,4例(6.3%)血流速度大致正常。

39例患者经1~2次手法复位后症状完全消失,20例患者经过3~4次手法复位后头晕症状及眼震完全消失,有5例患者因复位过程中出现严重头晕、呕吐症状不能耐受手法复位改为静点药物治疗,手法复位的总有效率为92.2%。随访过程中1周~1个月内复发3例(4.7%),1~3个月复发5例(7.8%),3~6个月复发8例(12.5%),半年内共复发16例,总复发率为25.0%。

3 讨论

BPPV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壶腹嵴顶结石假说和半规管结石假说,两种假说的基础都是耳石学说,都认为有耳石脱落。壶腹嵴顶结石假说指耳石黏附于半规管壶腹嵴,导致对重力变化的敏感性增加,变动时引起眩晕及眼震的出现。半规管结石假说是指耳石颗粒悬浮于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中,当头部处于激发时,内淋巴流动使壶腹嵴受牵引偏移而引起眩晕及眼震的出现[4]。随着对BPPV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BPPV已经是老年人周围性眩晕的主要原因[5],许多主诉眩晕的老年人因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而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既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掌握老年BPPV的临床特点可以有效的减少误诊率。

本研究显示老年BPPV以女性患者多见,占70.3%,可能与女性口服避孕药,绝经后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导致骨密度减低和骨质疏松,从而导致耳石的钙化脱落有关[6]。老年BPPV患者合并症较多,易误诊,大部分老年BPPV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在TCD检查中血流速度减慢较常见,与老年患者血管狭窄,管壁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本组64例老年BPPV患者中各半规管发病情况中以后半规管多见,占68.8%。这与后半规管在迷路中的解剖位置有关,在各半规管中后半规管位置最低,且最易受到重力影响,所以发病率最高[7]。

基于BPPV的管石发病机制,目前国际公认BPPV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通过改变将脱落的耳石进行复位。本研究结果表明64例老年BPPV患者手法复位的总有效率为92.2%,提示手法复位对于老年BPPV患者疗效确切。与郭敏等[8]研究老年BPPV患者单纯进行手法复位总有效率90.7%的结果相似。老年BPPV患者的另一特点就是复发率高,颅脑外伤、脑卒中、偏头痛、梅尼埃病、颅内或颈动脉狭窄等均被认为是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9]。文献[10]表明,老年BPPV患者在治愈后的6~9个月复发率为28.3%,本研究老年BPPV患者6个月的总复发率为25.0%。相对于中青年BPPV患者而言,老年BPPV患者因大多合并有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容易造成迷路动脉缺血,影响内耳微循环,导致耳石脱落。老年患者合并骨质疏松造成耳石钙化脱落也是复发率高的另一主要原因[11]。

老年BPPV患者大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生如不能掌握其临床特点很容易造成误诊,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研究表明老年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疗效确切,且简单方便易行。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老年BPPV的认识,降低误诊率,对诊断明确患者及时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参考文献

[1] Batuecas C A,Trinidad R G,Schaezk C,et a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the elderly[J].Gerontology,2013,59(5):408-412.

[2]司爱丽,吴盛华,乔春艳,等.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65例报告[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86.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2):163-164.

[4]吴雅丽.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8):117-119.

[5]岳伟,相蕾,张雅静,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4):355-358.

[6] Yamanaka T,Shirota S,Sawai Y,et al.Osteoporosis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recurrence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J].Laryngosocope,2013,123(11):2813-2816.

[7]李亚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0):47-48.

[8]郭敏,江超武,李书聆,等.手法复位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6):126-129.

[9]方芳,邓晓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15,31(20):188-190.

[10]王春燕,夏菲,王彦君,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7):796-799.

耳石症的治疗复位方法范文第5篇

邵阳市中心医院,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法复位对位置性眩晕(良性)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64例位置性眩晕(良性)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止晕,镇静及改善脑循环等对症疗法。试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愈68例(82.93%),好转9例(10.98%),无效5例(6.10%),总有效77例(93.90%);对照组,治愈53例(64.63%),好转12例(14.63%),无效17例(20.73%),总有效65例(79.2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疗位置性眩晕(良性)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疗效佳等优点。应推广于临床。

关键词 手法复位;眩晕;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078-02

[作者简介] 邹小量(1972.11-),女,湖南邵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1]。BPPV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头位改变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仅持续数秒钟至一分钟)。多数患者在躺下,坐起,后仰,前倾时出现眩晕。可通过试验诱发眼震及眩晕。临床上,BPPV常被误诊。且药物治疗BPPV的疗效往往不佳。及时诊断,并采用手法复位,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2]。临床上有3种较为常见的复位手法,即Semont复位法,Harvey复位法,Epley复位法[3]。为分析手法复位对位置性眩晕(良性)的临床疗效情况。现选取该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4例BPPV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试验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疗,疗效较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64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2例。164例患者均符合相关纳入标准。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48例。年龄17~78岁,平均(55.9±8.2)岁。病程1~6个月,平均(2.8±0.9)个月。病史:高血压(原发性)29例,高血脂16例,颈椎病24例,冠心病8例,头部外伤史5例。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HC-BPPV)9例;中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PC-BPPV)73例。试验组中,男性33例,女性49例。年龄18~78岁,平均(56.1±8.1)岁。病程1 d~7个月,平均(2.9±0.9)个月。病史:高血压(原发性)28例,高血脂17例,颈椎病25例,冠心病7例,头部外伤史5例。HC-BPPV 9例; PC-BPPV 73例。

1.2纳入标准

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4]的相关标准制定相关纳入标准。①头部处在某一特定所诱发的眩晕(短暂性,仅持续数秒钟至一分钟)。②诱发试验,可诱发出眩晕及眼震。患者上半规管或者后半规管病变时。Dix-Hallpike 的试验结果呈阳性。患者水平半规管出现病变时,滚转试验结果呈阳性;且潜伏期较短(<0.5 min),眩晕具有疲劳性。

1.3排除标准

根据《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5]制定相关排除标准。①164例患者经颅脑影像学检测,均未见显著异常;②无慢性中耳炎;③无严重心脏病;④无梅尼埃病;⑤无严重颈椎病变。

1.4检查方法

①Dix-Hallpike试验。检查时,嘱患者坐在床上,头偏向一侧(45°),然后,快速的将其放倒,使患者头部超过床缘并下垂(30°),若患者出现眼震(快相旋转性)及视物旋转症状,即为阳性。②仰卧侧头试验。检查时,嘱患者坐在床上,然后,快速的将其放倒(仰卧位),随后将患者头向一侧旋转(90°),若患者出现眼震(水平性)及眩晕,即为阳性。在上述两种检测中,头转向哪测患者出现眼震,则代表哪测存在病变。该研究中,164例BPPV患者中, HC-BPPV 18例; PC-BPPV 146例。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82例患者采用止晕,镇静及改善脑循环等对症疗法。试验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手法复位治疗,即73例PC-BPPV 病人采用Epley 复位;9例HC-BPPV病人采用Lempert复位。

试验组73例PC-BPPV 病人采用Epley 复位(改良)。①将患者头部转向病灶侧,倾斜45°;然后,快速将患者放倒(使之处于仰卧位),使患者头部超过床缘并下垂(30°),停留30 s。②将患者头部转向健侧(90°),使病变耳朝上,然后,停留30 s。③嘱患者将身体转向健侧,头部随之转动,面向地面,停留30 s。④嘱患者坐起,低头(30°)。试验组9例HC-BPPV病人采用Lempert复位。①患者在治疗床上平躺;②将患者头部转向健侧(90°);③嘱患者随之转动身体,即有仰卧位变成俯卧位;患者头部保持不动;④转动头部,使患者面朝下;⑤继续转动头部,使病耳朝下;⑥嘱患者直立。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转头动作需在短时间内完成。若患者处于某一头位时感觉不适、头晕,则应停止转动,密切观察患者眼震情况,待到眼震消失30 s,重复刚才转动动作,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进行手法复位1次/d,每隔3 d进行1次随访。若患者再次发病,可继续接受治疗,直至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治疗。

1.6疗效评定

3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痊愈:眩晕和处在某一位置触发的眼震,完全消失;好转:与治疗前相比,眩晕和处在某一位置触发的眼震明显改善,但是尚未完全消失;无效:与治疗前相比,眩晕和处在某一位置触发的眼震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好转率+痊愈率[6]。

1.7统计

应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试验组,治愈率82.93%,好转率10.98%,无效率6.10%,总有效率93.90%;对照组,治愈率64.63%,好转率14.63%,无效率20.73%,总有效率79.2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试验组不同复位手法的疗效情况分析

试验组9例HC-BPPV患者手法复位总有效率为88.89%;73例PC-BPPV 患者手法复位总有效率为94.5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BPPV,它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耳科疾病,它属于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BPPV的发病机制尚不清除,临床上存在以下两组假说。①壶腹嵴顶耳石症[7]学说。该学说认为,患者椭圆囊变性,耳石脱落,粘附于患者PS壶腹嵴,继而引起壶腹嵴比重变化,致使患者重力变化敏感性增强。患者头位改变,壶腹嵴内毛细血管发生异常偏斜,致使患者出现眼震及眩晕。该学说于1960年,由Schuknecht提出。②半规管结石。该学说认为,变性的耳石颗粒,并不是附着于壶腹嵴,而是游离在患者半规管内淋巴中。当患者头位改变(即处于诱发),耳石沿重力方向产生位移,继而引发患者内淋巴流动,牵引壶腹嵴,致使患者出现眼震及眩晕。该学说于1979年,由Hall提出。半规管结石假说受到多数专家及学者的认可。半规管结石可很好的解释位置性眩晕的五大症状,即眩晕发作,眩晕具有疲劳性,互换性,短暂性及潜伏期。临床上,药物治疗BPPV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及时诊断,并采用手法复位,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手法复位疗法就是根据“半规管结石假说”创立的。设想按一定顺序改变患者头位,使患者耳石沿重力方向产生位移,最后回到椭圆囊内,从而达到减轻或者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BPPV多累及患者后半规管,极少数累及患者外半规管及前半规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为:患者处于悬头位或者直立位时,后半规管处于较低位置,结石容易进入。本研究中, HC-BPPV 18例(10.98%); PC-BPPV 146例(89.02%)。因半规管位置不同,所以应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即PC-BPPV 病人采用Epley 复位; HC-BPPV病人采用Lempert复位。在进行手法复位的过程中,每个步骤均应重复多次,并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耳石顺利回到椭圆囊。复位后,患者应保持头部直立;尽量避免弯腰,低头,抬头等动作;休息时,取健侧半卧位;以防耳石再次回到半规管。在采用Lempert复位时,一定要确保翻滚次数足够(应达到270 b)。复位后,嘱患者一段时间内保持健侧卧位(患耳在上),以防止疾病复发。Epley认为,治疗应重复进行,直至患者眼震消失或者眼震明显改善不伴其他症状为止。Smouha则认为,反复治疗十分必要,但一部分患者的疗效是因为适应,并不是颗粒回到了椭圆囊。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止晕,镇静及改善脑循环等对症疗法。试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试验组,治愈68例(82.93%),好转9例(10.98%),无效5例(6.10%),总有效77例(93.90%);对照组,治愈53例(64.63%),好转12例(14.63%),无效17例(20.73%),总有效65例(79.2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1)。由此可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疗BPPV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疗效佳等优点。应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曾晓利.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120 例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10(10):243.

[2]刘秋玲,王跃建,周晓娓.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4):427-430.

[3]肖建萍,黄顺贵,钟晓闵.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2009,4(4):84.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71.

[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2):163-164.

[6]刘玉芝,邱新文,谭跃文.手法复位中的限制对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0(9):2370-2371.

相关期刊更多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海洋科学集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渔业信息与战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