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范文第1篇

孩子上学后,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交流,因为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是连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桥梁。但是,家长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隔阂,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掌握和老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了。

作者|艾米

一、端正对老师的态度和看法

在媒体高速发达的年代,老师侵害学生的消息层出不穷,导致很多家长对老师产生偏见,对老师有很多消极的看法,甚至有些消极言论直面批判老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家长们不能因为一些负面新闻而对老师产生偏见,毕竟这只是一小部分老师存在的不良现象。从孩子的学习角度去考虑,我们家长应该端正对老师的态度和看法,用积极的态度来评价老师。

二、引导孩子崇拜老师

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圣神的职业。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孩子崇拜的是英雄,孩子就跟英雄学习;孩子崇拜的是狗熊,孩子就向狗熊学习;孩子崇拜的是老师,孩子就向老师学习。

三、尊重老师

尊师并非单纯意义的尊重老师,而是一种风尚,这种风尚所推崇的是尊重师道师德,师道者,即学问之道、义理之道;师德者,即老师的社会公德。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我们尊重老师,就是尊重知识。如果孩子发自内心尊重老师,那么孩子就会认真听讲,积极向老师学习知识。老师感知你的尊重,会更加用心教育孩子。

四、不要只跟老师谈学习成绩

有很多家长,见到老师就会问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排名等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其实家长与老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内容应该更丰富些,可以谈谈孩子的人际关系、行为表现、身体状况等各个方面。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311-01

1 沟通的概念与意义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与交流,即人与人之间交流经验、观点、意见、情况或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完成的。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彼此相互了解,达到共同协议,促使双方感情更加融洽。

2 门诊护士的沟通技巧

门诊患者来医院看病,在院内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比较容易发生沟通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提高门诊护士的沟通技巧。沟通技巧分为语言沟通技巧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两种方式。

2.1 掌握语言沟通技巧

2.1.1 护理实践中沟通的主要方式是交谈,它是信息、情感交流的过程 语言要求清晰、规范,使用礼貌用语。文明礼貌用语是护患间进行交谈的一条准则,它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衡量护士文明修养程度和修养水平的标准。语言还应该是亲切、美好的。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美好的言语不仅使人听了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另外,护患关系还应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尊重应发自肺腑,使患者感到护士的坦诚。

2.1.2 语言要灵活,繁简适宜: 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患者以及经常来院看病的患者,可使用较简洁的语言,只要患者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外地患者和老年患者,就要耐心地告诉他们具体的地点,应该怎么走。例如:同是问医院肾脏病科住院部这个问题,如果是经常来院的患者可能我们只要说往里面一直走第三幢楼二楼,而对于外地患者就很难理解,就要告诉他们往前走,穿过外科大楼,后面内科大楼的二楼。掌握好繁简适宜的原则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省时又省力。

2.1.3 沟通内容与沟通方法要和谐一致:

实际上沟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其沟通方式有语言沟通、行为沟通,沟通的技巧更是灵活多样。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沟通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1]。例如在发热门诊一患儿的体温达到了38.8℃,他的妈妈万分焦急,急得只掉眼泪,不知如何是好,作为发热门诊的护士,马上协助患儿家长脱掉孩子身上多余的衣物,接着端来一杯温水,为孩子将退热药物服下,同时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半小时后孩子的体温降到了38℃,孩子的妈妈特别感激护士为孩子做的这一切,这就是有效的行为沟通。当护士看到孩子的妈妈情绪稳定多了,告诉孩子的妈妈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要先散热,退去身上的多余衣物,再用冰袋枕敷或者湿毛巾冷敷,也可以用温水擦浴,擦浴时禁擦前胸、后背,要将腋窝、腹股沟、窝等部位多擦几次。通过护士仔细耐心的讲解,孩子妈妈掌握了物理降温的方法,此时语言沟通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患儿的家长也乐于接受,更加信任和尊重护士。 总之,门诊的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分诊,它体现着一种护理文化和职业素养。护患交流与沟通是现代医院以及护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继护理操作技能之外的第二技能,形体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口头语言是沟通的要素,良好的沟通对于构建积极和谐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它体现了护患主体间的平等与尊重,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互动,情与理的沟通。

2.2 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 所谓非语言沟通是指语调、举止、行为和表情的沟通。患者步入医院,首先注意的是他视线所及的景象,并非说话的内容,即不论你是否开口说话,你的态度、行为、面部表情、衣着、一举手、一投足都不断地向对方发出信息,使患者产生一个很强的第一印象,患者会以这个印象来判断你的谈话和行为[2]。

2.2.1 作为一名门诊护士,首先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有活力,力求稳重,给人以安全感,以向上的人格魅力出现在沟通场合,才能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和接受。我们门诊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病人进行初步诊断,确定在门诊治疗还是住院治疗的场所。因此我们门诊护士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要热情接待,态度要和蔼,耐心询问病史,同时要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全面观察病人的能力及宣传健康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门诊护士这一工作,才能得到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及尊重。

2.2.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不同文化或国家的人对面部表情的理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十分迅速、敏捷和细致的,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感情,传递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有时更是能够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来医院就医的患者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身体痛苦和心理恐慌,导诊护士用关切、怜悯、温和的眼神与患者交流,可使患者感到亲切,减轻恐慌。作为导诊护士,微笑是迎接患者的最佳面部表情,可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有效沟通创造良好的氛围。

2.2.3 护士在倾听时应全神贯注,避免分散注意力的动作,距离保持适当,保持眼神交流,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是有一定道理[3]。目光可显示个性的某方面,也能影响对方的行为,适当地做些应,可以轻声说"是"或点头等,表示你接受患者所诉的内容,并希望他继续说下去。

3 小结

作为一名优秀的门诊护士,不但要掌握较广泛的医学知识,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具有同情心,也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言语技巧以及自控能力,对不同疾病、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恰当地运用表情、动作、体态姿势、语言等去引导,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总之,导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想与患者很好的沟通,关键是要把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把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适当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争取用最佳的服务接待每一位患者。

参考文献

[1] 申兴琴,任君梅. 门诊挂号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J].中国医药指南,2013,04期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园沟通;沟通障碍;有效沟通

1问题提出

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但是他们的身心还不成熟,需要成人对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因此,为了孩子的发展,家长必须和幼儿园相互沟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家园沟通的重要性被社会越来越重视。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肩负起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他们往往没有时间自己带孩子,这导致一部分家庭的幼儿不得不随其祖辈长大。于是幼儿教师也面临着与两代家长沟通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教师和祖辈父辈两代之间的沟通言行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达到家园沟通有效性最大化的目的。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现场是台州市育苗幼儿园小一班。研究对象是主班黄老师,和小一班某幼儿的祖辈、父辈家长。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历,教龄四年;该幼儿以目的取样的方式选出,这个幼儿的祖辈、父辈都参与幼儿教育,祖辈从小将孩子带大,现在负责接送,晚上两代家长和孩子都住在一起,两代家长经常与教师沟通。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笔者自编观察记录表,记录两代家长与教师沟通的言行,并加以整理;同时对教师和两代家长进行访谈,分析影响两代家长与教师沟通的言行的因素。

3幼儿教师与两代家长沟通情况分析

笔者通过半个月的观察,共观察记录到教师与祖辈、父辈沟通行为9起,其中祖辈5起(详见表1),父辈4起(详见表2)。从表格中发现,祖辈主要关注儿童日常生活,较少关注儿童认知发展,兴趣爱好,人格发展等方面,祖辈通常主动发起与教师的沟通,并希望与教师面谈,这可能与祖辈的沟通观念和日常沟通方式习惯有关。父辈主要关注孩子的各方面成长,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沟通方式多样化,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性,而且一旦孩子有问题,教师会主动与父辈沟通。幼儿教师与祖辈、父辈两代家长沟通的结果大部分是有效的,有效是指信息发送者用合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了信息,而信息接收者确切理解并接收了信息,双方达成了一致的意愿。老师在与祖辈关于进餐、挑食、喝水、蚊虫叮咬的问题沟通中(见表1)和老师在与父辈关于孩子在校表现,隐私部位有异常,穿脱衣服问题沟通中(见表2),双方陈述事实,说明原委,理解信息,达成一致意愿,沟通有效。

4影响教师与两代家长的沟通因素

4.1主观因素

4.1.1教师的沟通观念

老师和家长都知道沟通很有必要,但祖辈家长更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则更愿意与父辈家长沟通,因为教师往往认为父辈才是主要的教育者。如关于孩子隐私部位异常的问题沟通上(见表2),老师没有跟孩子的祖辈说,而是选择跟孩子的父辈进行电话沟通,因为老师觉得一方面祖辈家长在这方面不是很懂,另一方面是祖辈家长不会很重视这个问题,而父辈家长沟通起来容易,又会高度重视孩子的这方面问题。

4.1.2教师的角色意识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情感态度是不一样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情感大于理性,而老师作为专业的人士,又面对师幼比例这么大的情况,对孩子更多的是理性教育和照顾。如关于孩子穿脱衣服的沟通案例中(见表1),祖辈主动发起沟通,希望孩子在玩热起来的时候老师不要立马给他脱衣服,怕孩子受风吹感冒,让他安静的休息会等汗散去就好了,老师告诉祖辈应该给孩子少穿点衣服,现在天气已经很热了,穿的太多容易出汗,不及时脱衣更容易感冒。祖辈坚持自己的意见,老师也没有体谅祖辈担心孩子的情感,说话态度有些不耐烦,导致双方沟通无效。

4.1.3教师沟通技巧不足

教师不注重分析祖辈、父辈家长特点,缺乏与两代家长沟通技巧,会使得家长经常有种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的感觉,这就经常会造成不愉快的沟通场面,使得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如关于孩子总爱看电视的沟通中(见表2),父辈表示想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分散他的空余时间,但又不知道孩子擅长什么,老师不懂沟通技巧,直说孩子比别的小朋友能力差,没什么擅长的,使得家长很不开心,觉得老师嫌弃他们的孩子,沟通无效。

4.2客观因素

4.2.1沟通渠道不够多

虽然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有面谈,家长开放日,网络平台等等方式,但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种方式:当面交谈、电话或家庭联系本。教师与祖辈面谈常常是接送上下午时段,谈话时教师不仅要顾及幼儿,不能深入解答祖辈家长的问题,并且这个时间段家长人特别多,老师经常面临一对多的局面,幼儿教师往往很少有空闲时间单独约见祖辈家长,很难有效沟通。电话交谈本来是很好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是现实生活中老师工作量大,幼儿父母又多用这种方式和老师进行沟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效果。家庭联系本,是一种及时又有效的沟通方式,但却未很好的发挥它的反应和回馈作用,因为大多数家长觉得麻烦,在本子上写字一两句话说不清。

4.2.2沟通环境不合适

幼儿园对于沟通地点的设置。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地点通常是比较嘈杂的走廊和班级门口,这样会分散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力,不利于他们沟通。

5建议

5.1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幼儿教师在沟通中要做到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还要做好一个沟通主导者的角色。首先,老师可以利用集体交流的时机,如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他们将会怎样开展工作,并真诚地指出希望家长做出怎样的行动来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其次,对于家长做出的支持性、合作性的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5.2提升沟通技巧

笔者以为沟通技巧主要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的技巧和谈话时谈论幼儿不足的技巧。矛盾的预防的方法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利用好集体沟通和单独沟通的机会,跟家长解释清楚那些常见的误解,还要指导家长遇到问题时采取怎样的方法去解决才是恰当的。对于已经出现的矛盾?教师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感同身受的站在家长的角度多多考虑事情,面对家长的抱怨和不理解,老师要做到耐心的向家长解释,争取他们的理解。教师与家长谈论幼儿的不足时,应注意沟通技巧,要先谈论幼儿的进步后再委婉地提出幼儿的不足。如表二第一次关于孩子在校表现的沟通中,老师就先谈了孩子在校的进步,肯定家长在家园合作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然后再建设性的跟家长提出建议:如果孩子把上课走来走去的小问题给克服了,认真听讲,进步会更快,让家长觉得老师和他是来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成长的而不是来告状的,家长心里接受度会高一些。

5.3幼儿园加强管理

5.3.1拓宽沟通的渠道

和父辈家长沟通,要积极利用网络渠道。首先可以建立班级QQ交流群,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为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提供有效辅助和支持。再者可以创建班级博客。老师可以在博客上设置“班级活动,学生风采,安全教育,作品展示,家长专栏”等不同的栏目,不仅定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还展示每月的活动照片和评选的“进步之星”,这些东西放在博客上,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加强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祖辈家长沟通时要多多丰富线下活动形式。可以举办一些家教指导讲座,内容应考虑祖辈家长的需要,如就祖辈家长普遍关心的孩子的饮食、生活习惯、生活自理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其次,可以开展家长经验座谈会,让祖辈家长来分享他们的育儿经验,把祖辈家长的教育资源也注入到家园合力中来。

5.3.2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沟通环境对沟通效果的影响很大。幼儿园应尽可能地为教师和家长创设良好、轻松、和谐的沟通氛围。如幼儿园可以将沟通房间布置成充满音乐、茶点的环境,让家长可以放松心情,轻松地与教师对话。

5.3.3加强教师沟通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为了确保家园互动的实效性,对幼儿教师进行沟通技能方面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在岗前培训中,教师要加强沟通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初步明确建立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素质。而在职教师要积累沟通经验,形成自己的沟通技巧,结合理论去更好地沟通。

参考文献:

[1]戈柔.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成因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2).

[2]戈柔.增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效果[J].幼儿教育,2003(4).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范文第4篇

贝贝熊系列丛书

立 夏

作者:斯坦・博丹简・博丹

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定价:每册6.80元,全套204.00元

孩子跟小朋友吵架了怎么办?总是吃零食怎么办?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怎么办?碰到友好的陌生人怎么办?玩具乱扔、从不收拾自己的房间怎么办?吃饭张牙舞爪,做事毫不文雅怎么办?被别人欺负和冷落了怎么办?晚上睡觉做恶梦怎么办?太爱看电视怎么办?

养育孩子是一个为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怎么办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如我常有黔驴技穷的感觉。找到这一套贝贝熊,虽然是念给孩子听,但我心底里却暗喜,觉得更是为了自己。

贝贝熊系列一共30册,每一册解决一个问题。

贝贝熊家中,熊哥哥和熊妹妹犯所有小孩子会犯的、该犯的不得。不犯的错误,我给孩子念第一本书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他的抵触情绪:书里描写的孩子和问题太像他们自己了――是不是妈妈在想花招变着法子批评我?但是几本书下来,孩子释然了,因为这里面的批评是温和的,熊哥哥和熊妹妹虽然总是犯错误,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熊妈妈连time out都不对他们做,而且故事到最后还都总是以全家人积极改变皆大欢喜结束――生命本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出了错误,走了弯路,重新来过就是,小孩子对人生需要这么一份乐观和信心。

而我呢,作为母亲,有时候需要这么一些书来了解原来可以如此温和巧妙优雅地面对孩子,解决问题。

专家荐书

《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

作者:[美]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 著 霍雨佳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定价:26.50元

这是一本引进版权翻译出版的美国亲子教育的畅销书,这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所期盼的教子读物。书中既有非常先进的理念,又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两位作者法伯和玛兹丽施是“国际性的、受到称赞的、成功的亲子沟通专家”,她们在长期的亲子沟通研究培训中,积累和发现了大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中,她们运用这些已经被广泛验证过的方法和技巧,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小学;社团;新途径;心理健康

如今的小学生活丰富多彩,随之而来的烦恼事却层出不穷。小学阶段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由于师资配备等原因,大多是由班主任兼职。班主任一方面要任主学科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处理班中的各项琐事,时间和精力等都得不到保障。即使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对一些所谓的“问题生”进行一味地说教或者直面地谈心可能会起到一时的育人效果,但很多时候只能是短时效应,没有真正将“问题”迎刃而解,有时甚至还会起到逆反作用。而孩子身边的同伴是在校接触时间最长,又有着同龄人的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的对象。很多时候,一些“不开心”就能在与伙伴们的游戏、活动、聊天中缓解。这就需要发挥能当“知心朋友”的学生同伴的积极作用,因而在校园中成立心理社团是个有效的举措。

一、招募心理委员,组建心理社团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大摇篮,为使心理社团的成员更具代表性和基层性,在每个班级的男、女生中,各设定一名人缘好又乐于助人的孩子作为心理委员,把这些孩子召集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特定的心理活动团体。

在招募心理委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得到班主任的支持与重视。笔者本着协助班主任营造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培养班级管理工作的得力小助手的角度出发,向每个班级发出“邀请函”,让班主任在班集体中挑选出既能担当工作重任,又能协助班级管理的得力小助手。当然,前提条件是这名小干部应该是个“乐于助人”又有“好人缘”的热心人,而且要善于沟通、阳光友善。果然,“邀请函”一发出,来社团里报名的人就络绎不绝,特别是有个别学生还是以个人名义来参加报名的。最终,笔者还是尊重班主任的建议,将四~六年级每班推荐的2名心理委员编入社团组织,同时,因个别热心者的强烈要求,又特别招募了几名个高年级的学生。

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笔者根据年级、性别等特点,将社团成员分成六个小组,并通过自荐和推荐,确定了心理社团的团长以及每个小组的阳光联络员。

二、开展社团培训,掌握沟通技巧

很多社团成员参加活动抱着一份“助人”的心态而来,但却缺少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在社团活动中,笔者告诉孩子们成为心理社团的成员是一项光荣而又快乐的事,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收获最大的回报就是快乐,这种助人助己的行为也是我们心理社团的活动宗旨。

在培训活动中,除了强调心理社团成员所必须遵守的如保密性、尊重性等原则外, 笔者还重点从如何当好一个受人欢迎的心理委员着手,分阶段进行了沟通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工作。

(一)双向沟通,让倾听更有艺术

结合学员们的年龄特点,在社团活动中,通过话剧表演《明明的烦恼》、人生AB剧《我该怎样和他说》等形式,让孩子们谈谈如果你在向别人诉苦时遇到别人不感兴趣、漠不关心、因忙碌借故推搪拒之门外、热心不断插嘴这样的对待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从而让孩子们明白自然的眼神接触、配合内容专注的表情、身体面向说话者、适度简短的语言等才是正确的倾听技巧。

通过深入的体验,让孩子们明白与人沟通是项双向的活动,要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心理委员,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而这种倾听的能力,既是一种尊重人的态度,也是一种可以训练的、十分有效的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倾听技巧,将会拥有更多的朋友,赢得更好的人缘。

(二)换位思考,使胸怀更趋豁达

作为心理委员,要比其他同学更懂得理解别人。因此,笔者在社团活动中经常用情境再现、“如果我是他”等方式和孩子们交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被人误解时,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作为心理委员又应该如何去理解他、关爱他?在一次次的培训中,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心情,学会在用心聆听他人倾诉的同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及时帮助他人舒缓不良情绪。

平时,在社团活动中,笔者经常讲些心灵小故事,如《天堂和地狱》《老婆婆的心事》等,让孩子们通过了解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心情和做法,明白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学会换位思考,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法。更多时候,笔者把平时在校园中搜集到的一些孩子的烦心事,设计成情境剧的形式,让社团成员们自导自演,用孩子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来解读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体验其小小人生的百种滋味。

三、融入伙伴团体,乐做知心朋友

社团成员集中活动仅仅体现在一周两节课的时间内,而心理委员们更多的时间是和同伴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因此,笔者提醒孩子们,要带着一颗助人之心,与人交往。平时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及时关注同学们的一些表现,特别是反常言行。并能运用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去解决一些同学间的烦恼事,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或困难,可以及时找班主任或心理社团老师帮忙。

对于一些同学间的小别扭、情绪的不稳定、浪费时间等问题,都能通过孩子的独特方式解决。在一次社团活动的交流反馈中,有个四年级的心理委员说:“我们班有个A同学,我发现她经常愁眉苦脸,有一次,居然仅仅是因为丢了一支水笔。当时,我就马上把我刚买的新水笔借给了她,还给她讲了我们社团活动课中讲过的《让失去变得可爱》的小故事。A同学后来跟我说,水笔丢了还可以买支新的,可能捡到的人还可以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呢……”“对,对,我们班也有这样的同学,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不爱说话,我也主动去找他聊过天,但没有你的方法好!”“看来,讲故事是个不错的方法,我以后也要把学到的好故事分享给同学们听!”……听着孩子们的成功尝试,我及时地进行了肯定,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孩子运用合理的方法加入更多的帮扶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得出的处事“小窍门”能发挥真正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些个人不能解决的难题,社团成员们也能处理得当,及时学会向班主任寻求帮助,以便更自然地融入班级团体中。有个六年级的心理委员特别热心,发现班级中的一名同学成绩退步了,想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补习功课却遭到拒绝。于是,心理委员主动找班主任反映难题。通过班主任的个别谈心,发现那个同学内心是很希望得到同学的帮助的,但又考虑到班中只为他一个人补课觉得很难为情。于是,在班主任的安排下,给全班50个孩子分成了25个互助互勉小组,并且制定了奋斗目标和奖励措施。当然,在无痕中,班主任有意把心理委员和那个同学分在了同一小组,让两个孩子都能如愿以偿。不久,受帮扶的同学学习进步明显,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了许多。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班级的“助人乐”风靡一时,这让班主任颇为欣慰,也让心理委员在班中大受欢迎,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知心朋友”。

四、提交棘手问题,寻求社团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心理委员们在助人过程中有所成功,但也难免受到了挫折,如“我跟需要关注的同学接触不多,难以主动去关注他。”“我已努力关心他了,但他意识不了自己需要帮助,拒绝我的关注。”“虽然他需要关心,但是他是我讨厌的人,全班同学也都不喜欢他,所以我不想去关注他。”等等个人行为问题上的困难。此时,笔者会在社团活动中,让其他孩子针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说说平时碰到此类情况自己是怎么处理和解决的。于是,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纠正同学对心理委员工作的误解;有的说与同学多交流,建立平易近人的形象;还有的说从当事人周边的同学了解,如果自己不去帮助他,可以让其他人去帮助他……通过社团成员们来自一线的经验交流,让“工作”有困扰的孩子学到了不少沟通技巧,增强了其助人的勇气和信心。

事实上,实在是特别棘手的问题,如脾气暴躁、行为控制力差、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等,笔(下转19页)(上接16页)者建议心理委员们向班主任求助,甚至通过心理委员把相应的孩子邀请到社团中来做客,让其在心理委员的带动下,参与心理小游戏,进行必要的物理宣泄,玩玩“沙盘游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朋友来社团参与小型的团体辅导课,梳理亲子间的问题现状,通过沟通、交流、游戏体验等,改善紧张的亲子关系。

五、充实社团活动,共建幸福港湾

心理社团是营造快乐和幸福的港湾,平时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是制造快乐的阵地。因此,笔者经常找寻一些心灵小故事、人生哲学话题等,让孩子们通过故事、事例的讲解和角色的扮演,在体验和明辨中学会成长。同时,在各班主任的配合和支持下,笔者也经常安排心理委员到各班级中,特别是低段班级中进行心灵小故事的演讲与沟通技巧的演示等活动。

为了解决更多孩子的烦恼问题,在阳光心理社团门口,笔者专门设立了一只“悄悄话”信箱,告诉全校孩子如果需要回信的话一定要写清楚班级、姓名等重要信息,心理社团一定会及时回复来信的,同时,也一定会做好保密工作的。于是,“悄悄话”栏目也成了社团工作的主阵地,更成了其他孩子的最爱。每天中午12∶30,阳光联络员就会按时打开信箱,根据年级和书信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将信件交到社团指导老师手中,老师再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回复任务的分派。初始阶段,主要由年段小组共同探讨相应年级的问题解决方案,最终经指导老师审定后,再进行书面回复。渐渐地,每个心理委员已经能独立回复一些“小困惑”了。心理社团的孩子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学会和掌握了为人处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快乐了别人,更快乐了自己。

学校中的心理委员,作为老师管理班集体的得力小助手,是必不可少的班级核心力量,更是深受同伴们喜爱的“知心朋友”。心理社团,是心理委员成长的幸福乐园,也是每个孩子发挥“正能量”的幸福港湾。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幸福的“港湾”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法律与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成才与就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青春期健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