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物联网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大数据发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些专业都可以从事大数据开发工作,就业前景很好。
2、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技工院校;物联网;调研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31-3
1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研掌握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掌握职业群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科学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为北京市技工院校开办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提供重要依据。
2 调研分析
2.1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2.1.1 物联网全球发展状况
1999年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欧盟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等,都将物联网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复苏和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发动机”,物联网产业成为继计算机与互联网后席卷全球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1.2 我国物联网行业的现状
在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那时我们将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图1)
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50亿元,年增速接近40%。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00亿元的2.59倍; 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图2)
2.2 物联网行业发展目标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世界名列前茅,在参与国际分工上占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我国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不管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在产业化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物联中国”强调,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三方面:
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③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2.3 物联网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2.3.1 我国职业教育中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整体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包括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
①纵观全国,本科及高职院校在几年前就开始对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全国招收物联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0多所,其中北京有9所。并且已经实施人才培养,现在部分学校已经培养出从事物联网产业设计开发人员。
②据不完全统计,开设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职高专学校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0多所学校,其中北京只有2所,天津6所,河北7所,京津冀三地总和也不过15所。
③北京市与此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刚刚起步。目前,北京只有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两所学校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招生。两所学校每年各招收一个班,每班约30人。随着北京市新功能定位及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在这一地区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维修、维护等技能人才。然而,在2013年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还没能见到与 “物联网”专业有关信息。因此,作为技工院校应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能力,为地区技能人才建设做出贡献。
2.3.2 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是两化的粘和剂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而且前景非常好,对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但是我国较发达国家的物联网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一方面就是技术人才的缺失。
从以上数据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并对原有岗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其中有许多岗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维护与管理,比如基于设备、系统和平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各类用户服务等。
物联网各主要领域上下游企业均急需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
智能家居:100万人;
智慧交通:50万人;
现代物流:20万人;
智能电网:100万人;
智能医疗:100万人;
智慧农业:1000万人。
还有大量急需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领域不在统计之列。
2.3.3 京津冀地区相关单位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物联网专业课题组前往北京市相关部门及所属市、区企事业和物联网产业联盟单位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展开调研,掌握北京物联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并对京津翼进行人才预测,从而为各大院校提供可靠的数据。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北京作为智慧型城市,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更是巨大,“智慧北京”的建设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将会产生出巨大的岗位需要和人才缺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高度关注云计算的发展,把该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天津的港口物流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占比很大,各个工作环节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所以港口物流行业也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而且廊坊市在近5年的发展中对物联网行业人才也在增长。
目前北京市场正加速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调研发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已大于研发人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结构需求分析如图5所示:
2015年9月,在智联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763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持等。在前程无忧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459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技术支持、应用和推广等。从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两大权威的网站信息可以看出,物联网专业面向产品的初中级研发、产品集成、推广、销售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2.4 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技工院校教育以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适合于具体以下几类岗位: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
2.4.1 相关专业实训条件优越便于专业转型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长远规划重点发展专业,近年来不断增加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有教学实训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传感器检测与应用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室、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室。学校利用以上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紧缺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以智慧城市中涉及的智能家居、智能物业为例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智能楼宇管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宁波等大中城市,目前全国从业人员约70万人,其未来5年人才市场需求将达到近100万人。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庞大基础支撑的物联网将面临大规模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各种岗位上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作为发展智能化城市的北京,更加迫切需求物联网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短缺。在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中,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尤为短缺。高职及本科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以设计、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技工院校应以物联网设备安装、维护、项目实施、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因此技工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及本科院校所不能替代的。
目前北京市开设此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较少,而技工院校更是还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我们对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进行了分析:各中职院校逐渐开始设置物联网方向专业,由于物联网为新型行业,因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有限,招生较少,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4.3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能够了解并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方法还有技能。并掌握高级工程师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跟操作技能。据统计,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是互联网的20倍以上,物联网领域的需求非常大,每年都需要百万的专业人士,但是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很少,所以物联网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广阔。
3 调研结论
3.1 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3.1.1 人才培养定位
具初步调研,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要考虑技校学生的特点及技工院校的办学层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确定在应用层面上,培养物联网企业所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3.1.2 培养目标
中级技工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①了解并掌握科学文化基层知识;
②爱岗敬业,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③掌握本专业所以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3+X;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0-0029-03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群体越来越广,与计算机相关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以上,并且成为可以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主要指标。计算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而是计算机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的开发者,而且能直接从事信息系统建设、管理、运行等技术工作。这就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过程应该更加注重质量,注重增强实用性及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针对计算机的专业性质,实际应用能力也应该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去考虑。软件方面应该侧重程序的开发,熟练掌握某一门开发语言及数据库的综合应用。硬件方面则应该侧重了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并能开发研制具有一定功能的机器系统。为适应社会需求,应跟随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把握住行业最新动态,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最早期的大学4年由7学期的理论在校学习+1学期的毕业设计所组成的典型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过渡到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1”模式。这种模式中“3”指的是3学年即6学期,为在校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最后一学年进行社会实践,前半年将学生送入企业参与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后半年进行大学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验收,也就是毕业设计。在“3+1”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摸索出更人性化的“3+X”培养模式。其中“3”还是以往的在校学习过程,“X”则完善为多元化过程。前两年的4个学期为奠定基础阶段,完成理论及系统课程的学习,第3年为技能提高阶段,可以将企业工程师引入学校参与教学,第4年为过程实践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以往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学生发展方向分为考研、考公务员、企业实习三类。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学生在第7学期的时候会留在学校,由在校专职教师指导完成实训作业,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将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完成企业实训任务。在第8学期同样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在校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另一部分则由企业和在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企业下发的毕业设计任务。这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流管理的情况称之为“X”。“3+X”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比以往的“3+1”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既能满足学生就业的多方面需求,又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专业课程制定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实践教学为主。从事的工作计算机专业人才从事的工作不同于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而是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设计、制造计算机,更好地开发计算机的新功能,与此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就应主要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增加实践操作类课程,使学生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在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和探讨过程中,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一年第1学期开设的课程中除一门计算机导论以外其余均为公共基础课程,这对后续所开设的课程不能起到催化作用,所以新的培养方案中,将计算机的语言类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开设在第一学期。其次学生提出在前导和后续课程的设置中,有些课程之间要隔1~2个学期,这就使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对前导课程产生遗忘,不利于新课程的理解。针对这一现象,在新的培养方案制定中做到四条主线不间断的培养模式。第一条主线为专业基础课程不间断;第二条主线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不间断;第三条主线为网络层次类开发课程不间断;第四条主线为嵌入式物联网不间断。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四条主线合理安排前导课和后续课的顺序,并且在时间上保持连贯性,做到知识的有效衔接。四条主线的课程在大三结束时全部完成。除四条主线所涉及到的课程之外,还设置了18学分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相关课程。
四、主线课程的设置
根据上表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对4条主线课程进行讲解。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在这条主线上主要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及基础课程讲授。导论课程能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大体了解,包含大学四年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概括介绍。汇编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底层结构、寄存器及存储器的组织以及程序调用的相关知识,为后期组成原理及操作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数字逻辑课程的安排则让学生掌握基本逻辑门、组合电路、时序电路及常用MSI芯片的使用,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微机接口课程奠定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的必考课程,是掌握计算机核心的关键。
编程思想及理论课程设置。本条主线以C语言贯穿课程体系,即用与C语言相关的课程涵盖整个培养过程。在与学生的交流与调研之后,语言类课程提前接触,能够为后期发展提供宽裕的时间。因此,将以往培养方案中第2学期出现的C语言课程提前至第一学期,并将以往的理论实践分开,变为机房授课,边学边练,增加C语言的课时,由之前的60学时变为新培养方案中的88学时。C语言的熟练掌握为后期编程思想的拓展奠定基础。在C语言的基础上开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并设置C语言描述的数据结构课程,本课程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统考课程之一。除此以外还开设了计算方法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等课程。
网络程序开发类课程设置。这一层次的主线主要针对当前比较热门的JAVA语言开设相关课程。课程设置从基础的WEB前端开发,过渡到基本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到后期的企业级开发,并配套大型数据库的内容,在相关课程结束后,使学生具有网络程序设计的完整开发过程。所有程序类设计课程均在机房完成授课,使教与学形成无延时的连接,在教师传授知识之后,就可以直接动手完成程序开发,并在学期结束时安排课程设计环节,使学生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嵌入式物联网系统课程设置。在这个层次中主要涉及到比较热门的嵌入式及物联网方向,培养具有一定嵌入式开发能力的学生,扩展就业面。培养学生对嵌入式及物联网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及科技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掌握物联网的工程应用,了解关键技术,满足物联网领域中对嵌入式系统人才的迫切需求。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早期的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和方向课程均安排了理论学时和上机实践学时,主要流程是课上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然后安排上机学时,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上机过程中学生会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若理论课上没有投入主要精力,势必会影响上机课的效果。在新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时安排中不再区分理论和实践,而是直接安排在机房授课,教师在介绍完基本理论和方法后,由学生直接进入实践环节,并由教师随堂指导,由原有的“听中学”转变为现行的“做中学”,使理论和实践的衔接没有时延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要求教师对知识掌握的精确性和熟练性,以便能随时应对随机发生事件。
为了让学生所学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中引入企业工程师授课,目的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早确定就业方向,更有效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将企业工程师请进来,还引领学生走出去,在企业中完成实习实训,使学生及早获得企业经验。
总之,新培养方案是根据往届学生的切身感受及地方人才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将原有的“3+1”模式调整为多元化的“3+X”模式,注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 考 文 献
[1]孙峰.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26-28.
[2]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3]何中胜.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06(3):30-32.
[4]袁照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14-1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社团;校企合作;共建社团
长期以来,参与社团活动一直是高校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一项重要的学习、生活内容,参加社团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原有计算机组装维护、软件开发等多个社团,但这些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计算机专业社团活动内容贫乏
在传统的社团组织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社团刚成立时还能正常开展活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很少开展社团活动,而且活动内容贫乏。有的社团完全是由学生自主组织和运行的,因此活动的内容与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1.2计算机专业社团活动管理缺乏有力约束
社团的指导教师大都是专业课教师,其自身教学任务比较重,指导社团的时间非常有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组织活动,社团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人员稳定性不强。
1.3计算机专业社团活动缺乏应有的条件保障
目前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自筹,社团活动要开展得有声有色,资金保障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但自筹经费不稳定,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计算机专业社团对设备和软件支持的要求比较高,社团活动的场所和必要设施的缺乏也会令社团的活动效果大打折扣。2依托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社团的可行性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自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2+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三时可自愿选择校外实习企业。通过一学年的校外实习和项目实践,达到企业的用工要求,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这种教学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但随着计算机技术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VR技术、HTML5等新兴技术不断产生,学生在第三学年选择就业方向时,仅凭企业到校的一两次讲座是无法明确自己的实习方向的。最重要的是,在前两年的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岗位使用的技术都是从课堂上得到的,相对比较片面,企业在学生前两年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企业也希望在学生入校后就发现有就业意向、能力强、可塑性强的学生,然后通过社团活动的方式对其精心培养。可见,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社团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愿望。
3校企共建计算机专业社团的现实意义
3.1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社团,为信息工程系的“2+1”教学模式增加了新的内涵。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不仅仅为第三学年的校外项目实习提供场地,而且将企业文化与企业人才需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程参与。计算机专业社团作为这一过程的载体,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满足学生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不同的社团方向,以兴趣为学习的动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社团,对学校来说,一是提高了学生专业意识水平,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基础;二是利用企业资源培训了教师,提高了教师项目实践能力;三是学校的各种设备在课余时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校企合作成立计算机专业社团,不但缩短了人才培训周期,而且人才的稳定性和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都有所提高,在社团活动中投入的资金并不需要太多,对企业来讲也是可以接受的。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社团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双赢。
3.3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社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毕业时的专业竞争力,社团成员从大一起就已熟悉企业文化,了解并掌握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对企业团队的合作模式也已熟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社团的探索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新成立了4个校企合作专业社团,即中软国际计算机协会、东软创新创业社团、菜鸟在线VR社团和红鹰无人机社团,参加总人数近200人,占信息工程系在校生人数的35%。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升学生对IT企业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结合企业实践平台共同育人,实现双赢。
4.1合理规范校企合作联办专业社团的内容
以共同制订章程的形式规范校企合作联办专业社团的内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制订并规范校企合作共建社团的架构及运行机制。以东软创新创业社团为例,双方共同制订了社团章程,明确了社团指导单位、社团宗旨。并对成员纳新、成员管理、活动组织、社团运营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在组织机构方面,由信息工程系专业教师与东软企业专家共同担任社团指导教师。设置社长1人、副社长2人,另外设置宣传部、组织部和外联部3个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均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竞选的办法产生,并确定各部门具体职责。
4.2有计划地组织社团活动
按合作企业的文化及高职教育特点组织社团活动,企业指导教师按计划每月来学校进行专业讲座,内容可以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内容,也可讲授前沿技术发展动态,为社团学员布置工作任务,由系内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在寒暑假期间,本着自愿的原则,组织社团成员赴企业参观,了解一线工作场景,熟悉工作流程;每学期组织1次专业技能竞赛,由企业参与并提供奖品;利用校内的场地优势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增强社团成员的团队精神和意识;校内社团指导教师可前往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社团成员通过各种社团活动的训练可获取相应岗位技能证书。
4.3校企双方支持社团的设备和资金
针对传统社团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设备和资金问题,校企双方协定,由校方提供活动教室、户外场地、常规的计算机、摄影摄像等基础设备,并提供完备的互联网接入环境。合作企业方则提供一些专用仪器设备,同时企业提供各种社团活动的软件支持,并为各种竞赛活动提供奖品和带有企业LOGO的文化衫。另外,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将社团的成立大会与新生的专业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在系部介绍专业内容后,由企业进行行业发展和专业就业前景的讲座,让新生在第一时间了解行业、了解合作企业,及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借助校企合作专业社团的优势,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创办专业社团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了解企业文化、企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学院就业工作等方面都大有益处。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下,IT企业对人才大量需求,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观念不断改变,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社团必将为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注入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军,姜华.依托专业型社团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38-40.
[2]高文娟.论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的实践意义: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56.
[3]徐柏权,谢敏.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26):237-238.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继续教育
目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的基本技能之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涉及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自于多个学科,同时该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标准、新服务层出不穷,这些都给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熟练的实用技术,增进良好的科研素质,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网络人才,这对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个学科的概念和方法,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需要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需要课堂和特殊实验环境的结合,需要教学与市场的密切联系。而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课程本身特点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以“教”为主,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环节,枯燥的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学科本位”,课程以学科形式出现,过于强调理论的指导性,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理论基础扎实,适合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但工作适应性差,工程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工程师的需求。结果造成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网络人才,另一方面许多IT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内容基本依靠记忆,很难整体把握计算机网络的全局。虽然目前学生均在使用因特网和一些网络工具,例如网页浏览、BBS、FTP、QQ等软件,但是他们却无法规划一个简单的网络,不知道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没有从事过具体的网络设计、网络规划等工作,缺乏对大型网络形态和网络设备的感性认识,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都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理论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
为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理念,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跟踪计算机网络发展动态,将重于理论的国内外计算机网络优秀教材与重于实践的国内外网络公司的培训教材相结合,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科学、更合理。国内外网络公司,比如H3C、锐捷等国内大公司,都建有网络学院,它们不仅拥有强大的网络技术研发实力,而且拥有完善的网络技术培训认证体系,还依托其强大技术实力,在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国内高校网络与信息专业教育现状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与高校广泛合作。
计算机网络是发展最快的一个技术领域,该课程必须不断跟踪先进技术,不断修订教学教材,删减过时、过深的内容。比如,简化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的如X.25、帧中继技术等部分内容,增加当前主流的物联网、路由器技术、无线局域网,以及网络安全与大中型网络构建和管理等内容。
为了使学生在课程的开始就提起兴趣,理论课将一些因特网应用作为“概述”内容部分讲述,其余的课程内容仍然遵循传统方式以层次协议顺序讲授,以国内外优秀教材为基础,在相关的部分增添公司网络学院所使用的培训教材所涉及的新技术、新内容,以及比较简化、形象的论述。
3.注重实验教学环节
“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鲜明特色。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学科是一门直接来源于实践需求、服务于实践需求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它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理论性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而课程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实验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网络实验作为单列实验课,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材,以及实验教学参考书,单独设定学分,规定计划实验学时。按照大纲,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实际上就是实验教学实施流程的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其实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不同。实验类型一般有: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其中演示、验证、操作实验为基础性实验,完成较低层次的目标;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为高级实验,完成高层次的大目标以至总目标。探索性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
4.计算网络教师的继续教育
从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不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这对计算机网络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加大在校教师的再培训力度。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要求他们在毕业前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如果教师本身都不具备这种能力的话,很难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所以,非常有必要让一线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去,锻炼他们的实操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如果有可能的话,实行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办学,将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5.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扩大,无论大型企业还是小规模公司,以及各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网络管理人员的需求都与日俱增,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及系统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随之走俏。计算机网络专业就业前景如此广阔,如果高职院校能够做到充分调研,合理设置专业的教学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实现对口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敏琴.浅析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改革[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