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竞技体操与健美操;身体操练;体适能
中图分类号:G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11-02
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发展成为一项非常具有观赏性的运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处于紧张的社会压力之下,竞技体操与健美操的出现,使现实社会人群许多人都喜爱这项运动。它可以让我们学到新奇又刺激的技巧,缓解各种压力也提供学习如何控制身体及使体态优美的机会。对体操与健美操的发展和产生的内涵的说法有很多种,本研究就是从身体操练和体适能的观点来解释体操与健美操等运动的产生的内涵。
一「身体操练(Exercise)与竞技体操和健美操
在「连续性一文中指出,在诸多身体活动概念标记中,可区分成两类的概念标记,一为「核心的身体活动概念标记,另一为「衍生的身体活动概念标记。前者堪称为主轴,就是「连续性一文中所指出的核心身体活动概念标记之光谱线,图标如下:
游戏 Game运动竞技 职业运动(劳动)
Play Game Sport Athletic Prof. Sport ( Work)
(光谱线中game一词,作者认为由于在中文中尚未找到较贴切之词汇翻译之,故以原文呈现,此在「连续性一文中有较多之说明)。
上述光谱线,意味着这些身体活动概念标记之间在性质上呈现连续性,依作者之说法,共有十八项之连续性内容,其主要的特征除了前文已述的两项要点(以人为指涉对象、以大肢体肌肉之操作为范围)之外,在于它的竞争性、规则性、公开展示性与社会文化性。而本文在建立了核心轴之概念标记,处理完Play、Game、Sport、Athletic、Professional Sport等概念标记之关系之后,继续的从其余的身体活动概念标记(如Physical Education、Sport Education、OlympicMovement、Exercise、Fitness、Wellness、Recreation、Leisure等)中,从文献探讨中寻找相近、具某种共通性质之概念标记。
自从人类存在地球上开始,人类的身体活动一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人类的Exercise早期是以一种身体「劳动的形式存在于生活之中,在人类狩猎的时代,根本没有我们现在所定义的Exercise之存在,人类的生活就是终日移动以求取生存。在基本的生活有了温饱之后,人类基于不同目的衍生出的身体活动形式日愈增多,如为战争需要而准备的战争技术操练,或为祭祀仪式而为之舞蹈等均属之,这也是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产生的最早雏形。
所谓的Exercise是一种身体的操练形式,最早的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埃及人于公元前三千八百年于Memphis所举行的跑步活动(Crawford,2000)。史上纪录最早亦较完整的当属古希腊、罗马之时期。雅典人崇拜美丽的躯体,并努力的使自己的躯体成为一完美之身,他们相信健全的人来自于一个人同时拥有健全的心灵与健全的身体。而斯巴达人更是实行军国民主义,要求国民必须接受身体的操练培养强壮的身体以能抵抗战争之严酷考验。这也是竞技体操与健美操要求人有健康体魄的本质要求之一。
及至中世纪之后,于19世纪之初,德国发明了一套身体体操,后人称之为德国体操,此种身体操练的活动方式,影响了丹麦、瑞典与芬兰等北欧国家,并成为一种身体操练的特定型式,用以增强其国民的体能与健康。至于英国则采用了运动竞赛(athletic)与「运动(sport)的身体活动方式用以增强其国民的体能,随后的美国深受英国之影响,采取了相同的发展模式,并随着英国、美国之国力,此种运动竞赛(athletic)与sport进一步传播到许多的国家,影响及于各洲,可说,透过身体的操练以达到身体能力的增强及健康,此种身体的操练方式即是exercise,本文翻译称之为「身体操练,而不采部分中文所指称之「运动(如英文中之Exercise Physiology,中文常译为「运动生理学)。这样,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的就有统一的要素,即身体操练的活动方式,这也为以后竞技体操和健美操的发展和研究有了统一的标准。
二、「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与竞技体操和健美操
Physical Fitness一词通常被译称为「体适能,似乎较无争议,此词早期被译为「体能,但随着身体科学之进展,国内相关人士也顺应国际潮流之趋势与学理上的需要,改称为「体适能,意味着此词之中英文在名与义之对应上,已较趋符合。
McIntosh(1957)指出,根据史料,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即已有体适能之观念,即在ClaudiusGalen所写的「小球的健身运动(Exercise with the Small Ball)一文中,提到一般人不论男男女女,身体应接受例行的重量训练以改善身体条件,但他反对竞技体适能,他认为竞技体适能(athletic fitness)对身体的健康有危险,一般人应发展「正常体适能(normal fitness),同时身体的训练应配合饮食,这样的观念在现代亦是如此,可知古代罗马已经把体适能的观念与身体的健康与饮食的配合等连在一起了。这样就可以理解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发展的内涵又有一个新的表述定义。
体适能的定义,依直属于美国总统的「体适能与运动咨议会(U.S.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之说法,被界定为「是一种能力,此能力除能有效的执行日常工作之外,并有剩余之能量去享受休闲活动,并能处理不可测的紧急情况。全美健康、体育、休闲与舞蹈联合会(AAHPERD)对体适能的定义亦说明其与生活、生命之关系:「体适能是多面向的一条连续线,此连续线受到身体活动的影响,其之连续性从一个人之幼年至长大趋老。此直属美国总统的咨议会,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美国总统青年体适能咨议会(U.S. President’s Council on(下转13页) (上接11页)Youth Fitness),其之成立是受到一种说法之刺激,即认为欧洲与日本的年轻人在一系列的肌力与柔软度测验,较之美国年轻人来得好,导致美国为提升年轻人的身体能力而设立了此委员会。从此委员会之设立宗旨,亦可知所谓「体适能之指涉主要在于身体的表现能力。这与前面所述的身体运动和身体操练是统一的。
体适能概念之产生就近代来说,始于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之开始,直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间之工业主导之时代,此时期之特征在于蒸汽机与电力之发明,人口大量的由乡村移往城市,人类的生活开始出现较低体能依赖之转变,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即有一批有志之士,提倡身体的操练用以提升两性的健康,此为体适能之近端。这也是为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的发展找到了外在表现形式的表达方法。
在概念之起源上,最早将体适能概念提出者,为于1968年于发表「有氧运动(aerobics)一书之作者Kenneth Cooper博士,在书中强调肢体操练、肢体活动所带来的健康效果(Siedentop,1990)。但对于体适能的定义仍各有见解,如Siedentop(1990)指出的,在1940至1970年代间,所谓的体适能测验就是测验身体的肢体操作能力,如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爆发力、柔软度、速度、平衡、正确性等。Siedentop进一步指出,体适能的概念应区分成两个子概念,一指「与健康相关(health fitness)的概念,本文称之为「健康体适能。另一指「与身体能力表现相关(motor performance)的概念,本文称之为「肢体操练体适能,后者即指前述的「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等因素,而且不同的运动项目之运动者,所需要的身体能力因素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因素,如「速度而言,短跑选手所需要的速度与足球选手所需要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此即肢体操练体适能的「特殊性特征。而健康体适能所关心的不是跑步速度的快或慢,或投篮的准确度等,它所关心的是要让人生活的更有质量要活得更好,能有更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甚至活得长寿。所以从体适能的角度去看,现代竞技体操与健美操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它有“体适能”的特点,才使竞技体操和健美操有了使大众喜欢的理由。
参考文献
[1]Kelly,J (1981) Leisure and sport: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In Gunther R.F. Luschen & George H.Sage(Eds.), Handbook of Social Science of Sport(p185).Illinois: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2]Kelly,J (1972) Work and Leisure : 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4:50-62.
关键词:全球化 反全球化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主要表现
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关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的,但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国内一些学者、国外一些有名望的西方学者和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类“权威机构”都有不同的看法。
李长久(1997) 和陈宝森(1996) 等学者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国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信息交流日趋快捷和方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等等,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俞可平(1998)等学者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一国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融合,并最终向无国界方向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 。
法国学者雅克.阿达、里斯本小组等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把全球化看作是
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Ostry (1997)认为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全球化”一词,在很多人看来,说的是世界经济更加一体化 。Kennedy(1993)认为全球化发展涉及“主体和客体”两者的流动,即货币、服务、货物、人员的流动和跨国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通信技术和媒体扩展正在逐步消除边界的限制,由于移动人口更多地跨越国家和地区边界,全球力量的影响使生产地点变得无关紧要,而这一切推动着一个全球秩序的建立 。
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过一次题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参加者有联合国直属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工发组织、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跨国公司中心等,也有来自联合国体系内各个专门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教科文组织等,还有来自与联合国有联系的独立机构,如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可见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文件中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反映了国际上的共识。这个定义可概括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 。
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出现”,“但今天的世界经济与超国家范式相距还很远,对现状较为恰当的描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报告接着又列述了促进全球化的主要因素:关贸总协定8个回合所推动的贸易自由化;一系列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惊人的发展 。
世贸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对全球化的定义和描述,首先应着重‘质’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给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是:“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正如英国全球经济问题专家阿兰鲁格曼所言,目前“全球化”一词已经被滥用 ,全球化的概念让人难以有过明确的认识,不过就笔者所阅读的文献认为全球化狭义的说是经济的全球化,即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服务和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的流动更加自由和充分,全球范围那的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得全球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广义而言,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触及我们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概念,包括我们个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也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领域。它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并且瞬息万变,它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一个范畴,一个概念。全球化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全球各种力量融合的过程,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错综复杂的动态复合系统。本文所阐述的全球化概念指狭义的全球化概念。
1.2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分析
经济全球化可最早溯源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这段时期的地理大发现,极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欧洲殖民者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虽然此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基本处于手工劳动阶段,但是,这种掠夺性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初步具有了世界性的特点,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手工业生产逐渐转
变为大机器工业生产,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努力开拓世界市场,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迅猛发展,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迅猛,各国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自由化程度提高,经济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这一进程被后来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
本文主要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获得的迅猛发展,进行简单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化技术基础
科技进步为全球化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历史上历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世界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科技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导,成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科技知识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劳动者的智能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各国经济以此为基础紧密相联,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同时,新科技革命使得科技成果积累的速度大大加快,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涌现,大量高技术产业不断产生,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新的产业布局开始形成。以信息技术和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部门蓬勃兴起并迅速发展,快速取代了传统产业而逐渐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推进的重要动力源。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此外,新科技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在高新技术领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全面领先,必须进行相互配合与协作,才能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生产试论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对策与销售。这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开始跨越国界,形成全球经济。另外,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极大发展,大大地突破了民族、国家地区的地理、心理和制度障碍,使整个世界经济通过网络连接成为一体,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大量信息在短时间里即可传遍世界各个角落,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整个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同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初步形成,加速了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这些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2)全球化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化 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30-01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世界经济活动具体是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它是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和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发展生产。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化程度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进入到了世界的舞台上。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客观规律,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现代技术革命在更深的层次推动着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演进。世界经济活动主要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所组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源泉。
三、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这种分工方式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构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这种现代的分工方式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其次是产品国际化,也就是出口生产所占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形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几乎所有国家的众多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国际商品交换。最后是投资金融国际化,随着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不断发展,使国际间资金的流动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了适应于国际化的大浪潮,各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还提出许多鼓励措施,促进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流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经济来说,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快。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甚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五、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不断的会有问题发生,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如下:
(1)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在经过很多次的转变之后还是不完善,尚未完全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法适应行政法制建设。长久以来,对管理经济的手段主要是运用于行政手段,这就容易使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
(3)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地方行政部门的层级过多,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协调能力差。对于行政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解决对策
健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就是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中,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以转变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为重点,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1)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和经济的有序运行,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地调控经济,做好市场监督,做到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2)设置适当的规模,明确责任,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各级职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宗旨,建立适度规模的政府。
(3)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要理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要承担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保持各级政府顺畅、高效运行,就要理顺各级政府的内部关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总之,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是人类的生产、经济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必然归宿。全球化的基本推动力源自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必然伴随区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在某种条件下全球化是通过区域化来加以体现的。
【参考文献】
[1]李琮.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1995.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职能;中国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预见性地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A.麦格鲁对全球化的特征做了这样的描述:全球化是指超越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民族国家的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和结合。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经济全球化的简单定义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空间超越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全方位的沟通、互动和合作,并日益加强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今天我们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是指二战以后全球的由物资、劳务、资本和技术构成的国际市场的融合。
随着以信息革命为特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以势不可挡的气魄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品质,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延伸;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目前,在180多个主权国家中,绝大多数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市场化。因此全球化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2)国际经济活动活跃。目前的国际经济活动实质上是资本、技术、通讯、管理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劳动力之间的自由结合,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上各国、各社会之间多方位互相联系而形成了现代世界系统。首先,国际资本市场有了空前的发展,在金融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贸易领域,人们预测,到2005年,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将占世界生产的28%.此外,国际经济活动不仅在数量上不断扩展,而且在质量上也在日益提升。
(3)国际经济组织作用显著。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是通过实施组织管理和制定规章制度作用于经济全球化活动。1995年WTO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等构成的全球经济的宏观制度和调控体系已经基本构筑完成。同时,世界经济规则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世界市场的运行秩序。
(4)国际信息网络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规模空前的资金流动成为可能,使经济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使资源和财富的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促使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5)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领导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体现形式,它直接组织公司内部的全球生产配置和贸易交换。跨国公司本身也在迅速地全球化,即它们在海外的利益正在超过其母国的利益,甚至将其重心和总部移到母国以外的地区。
经济全球化整合了世界的资源和财富,实现了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由于世界市场的高度关联性而引发的全球性危机的危险也越来越大。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影响尤存,“9.11”事件的冲击遍布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已经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潮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避或抗拒。因此,任何一个不想被世界抛弃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使本国的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勇敢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战略,最终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
二、政府职能概述
正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所说的那样:“在世界各地,政府正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关于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是政府职能的问题;政府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问题。政府职能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管理方式主要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管理方式政府职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职能,它主要强调市场优先,政府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不足。如美国学者安德森提出,政府应该有七项基本职能: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维护竞争;保护自然资源;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萨缪尔森指出:在一个现代的混合经济中,政府执行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种:确立法律体制、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影响分配收入的方案。
凯恩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后深刻反思了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得出了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的著名论断,即:当经济面临某种外部冲击时,市场力量并不足以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经济将面临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调整过程,主张通过政府干预防止国家经济的崩溃。但针对经济全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看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管理的全球化和主导政治与社会管理的民族国家之间将发生分裂,其代价是削弱民族国家的功能,导致民族国家逐渐失去权力。他们认为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终导致国家政府管理的弱化,以至终结。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抛弃。
[NextPage]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市场全球化、地区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加强及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等并未真正损害政府的权力,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并未减少,这些因素反过来强化了政府管理,促进了政府作用加强。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生活越复杂,越需要加大政府的调节力度。
三、我国政府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要求确立政府职能市场化的地位。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效地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根据WTO的要求,对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是“放松管制,收缩政府的经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