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第1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是该专业教学开展、课程选择、人才培养、授课方式、实习实训的总纲领。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步。1)团队商讨。每年的4月初,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会启动当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会,要求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团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团队主要从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能力要求、考取的专业证书、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接的课程、后大学五年的知识需求及选修课等方面展开商讨。一般来说,由专业负责人根据专业设置时的调研报告,确定方案草案,然后经团队多次商讨,达成一个初步共识。2)调研访谈。人才培养方案的首稿完成后,团队需赴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完善本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团队还会走访旅游企业、行业及高等教育院校的专家,请实践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臻于完善。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还要邀请酒店行业骨干或中层干部来到学校,请专家从酒店的典型工作任务角度出发,探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并对课程名称、开设课时、开设学期等提出建议。团队则根据实践专家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后再由团队成员分赴各个酒店,请专家再次提议,力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实用、科学。3)学校论证。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第五阶段,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组织各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相关人员及科产处、教务处的负责人等对专业进行答辩、论证,力求符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社会实际需要。专业设置团队将根据校内专家的意见又一次对方案进行调整,最终完成完善、科学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

2师资团队建设

1)校内专业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双师”是其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双师型”教师的实质就是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教师素养,同时也要具备企事业单位所需的技能素质。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在教师素养方面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首先要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其次要关爱学生;第三要注重自己的外表与内涵建设;第四要具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和高水平的教师素质;第五还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第六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思维理念,形成大旅游的观念。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如下实践能力:首先应具有行业资格证书;其次要成为酒店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员,掌握行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技能和素养;第三要能为酒店企业培训员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第四每年至少有累积两个月的酒店实践工作经历。学院可以通过派送专业教师开展校际交流、访问学者,组织相应的课程学习、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2)校外兼职教师的管理。邀请酒店企业骨干人员走进课堂、举办各类行业实践讲座,由企业人员将其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累计聘请了十多位企业一线骨干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开拓了新的局面。企业兼职教师进入课堂,对其授课的质量要求类同于校内专业教师,同时也要顾及其企业工作的特殊性。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熟知学校教学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熟悉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特性等。

3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

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使学生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实训实习的开展是校企无缝对接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有多种形式:1)专业课程实训。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遍布各个学期和各门课程。在讲授“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骨干、优秀毕业生、优秀实习生走进课堂,同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如按照五星级酒店建设的南通大饭店新楼、金石国际大酒店等。“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宴席设计与服务”等课程的实习实训部分都将在校内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展开。特别是“酒店专业调研”课程,将实地走访长三角地区的知名酒店,这对学生认识酒店行业、感知酒店企业氛围及工作环境大有裨益。2)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宏观的工学交替实训,将学生安排在酒店进行为期5~6个月的对客服务。学生进酒店前,召开安全教育会和酒店与学生的双向实习选择会,让学生选择具体的校外实训酒店,并按照酒店岗位和学生个性安排实习首岗。进入酒店报到后,酒店要进行实习岗位培训,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让学生理解酒店的理念、文化并掌握岗位基本技能,为实习学生安排校外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实习开始后,由学校安排校内指导教师每两周前往酒店企业一次,对学生思想、技能、知识和生活等进行指导。工学交替实训的中期,由学校各级领导走访各个酒店,与实习生、酒店负责人就学生实习状态、心理、技能等进行交流和沟通,请酒店企业对学生不足、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与学生就校内外指导老师、实习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进行沟通,特别对需要由学校出面和企业沟通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实习后期,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充分沟通,就实习学生的工作技能、实习态度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对学生回校后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加以指导,使同学们充分认知专业并进行后大学职业规划。3)假期实训。学校与酒店企业充分沟通,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闲暇,同时也结合酒店行业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集中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在短期内开展“工学交替”实训活动。

4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如表1所示,校企合作从步骤上可以分为5个层级,内容上则表现在学生实习、人员互聘、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和学材合作等5个方面(资料来自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实践经验)。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培养无缝对接的酒店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5结语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场合一”教学;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28-04

【作者简介】姜汉荣,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江苏南通,226300)副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和难点逐步显现:项目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关联不大、课改推进与产业发展联系不紧、课改实践与培养要求匹配不够等。针对区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我课题组以机电专业为例,实施中职“双场合一”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内涵特征

在广泛调研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课题组界定了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内涵,即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系统提炼职场典型要素,以企业产品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企业生产监控方式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将中职学生的学习置于企业生产的情境之中,使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同时,在学场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有意识地加强引导这些学习要素的迁移,使之能够作用到学生今后的职场工作之中,促进其终身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明确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特征:强调职场要素提炼的系统性、强调职业情境的前置性、强调职场与学场的互动性。

二、开发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校本课程

课程整合与开发涉及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课程整合与开发的质量,课题组基于学生发展与教育规律,形成中职“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与开发的四个“一致”的原则: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时间安排一致,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致,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一致。

一是内容由“知识主导”向“岗位主导”转变。基于现代职教体系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现状,课题组认为中职“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和开发应改变传统做法,由过去的过多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转变为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从相关岗位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出发,以该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来确定教学内容,进而实施课程的整合和开发。二是载体由“生活类项目”向“生产类项目”转变。为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与学校联系不紧密的现状,课题组提出将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作为教学的项目,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熟悉具体的企业产品的情况和企业生产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是体系由“学科知识体系”向“模块化课程体系”转变。传统的学科式知识体系更多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完整和逻辑的严谨,对专业和学生的实际考虑得较少。课题组主张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根据相关职业岗位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将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模块之中,以技能为核心形成课程模块,让教师和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层次和弹性。四是策略由“零星开发”向“系统开发”转变。一线教师大众化的项目课程开发成果是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巨大财富,但零散的课程开发不能与原有的课程体系较好地融合。课题组强调必须基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根据企业具体的产品系统地开发校本教材或项目,使开发出的课程既能符合企业生产的实际,又能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

根据以上原则和思路,课题组在对南通地区机电行业和相关企业生产产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最终讨论确定南通通力油泵有限公司新研发产品TZ15型油泵为我校数控专业课体系整合的典型产品。然后,围绕TZ15型油泵加工生产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油泵的主要零部件设置轴模块、齿轮模块、泵盖模块、泵体模块和装配模块等五大模块,将原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数控铣工职业标准》两个文件要求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数控操作”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并开发了相应的油泵项目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

三、探索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环境

美国学者H.奥托・戴克(H. Otto Dahlke)认为:“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进行的,这个环境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限制和规定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为此,课题组将教学环境进一步细化为教学物理环境、教学信息(管理)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即“景”“境”“情”(如图1所示)。在中职“双场合一”教学中,“景”“情”“境”三者是一体的,“景”是起点,“境”是桥梁,“情”是目标。一是“景”,在实训基地构建仿真的生产环境,同时在学生的学习区域中设有产品展示品、理论教学区、材料库存区和生产实训区,彰显职场特征。二是“境”,即构建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信息环境,“境”是连接“景”与“情”的纽带。一方面,课题组将所有的教学置于典型产品的生产情境中;另一方面,课题组将公司制度引入课堂管理之中,班级即公司,按照公司的组织架构设置班级机构,班长就是公司的总经理,传统意义上班级学习小组改为公司中的生产小组,学生的身份变成生产小组的工人,学习即生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生产的过程。三是“情”,即创设利于课堂沟通的教学心理环境,基于以上“景”“境”的建立,课题组希望通过学生、教师、工厂师傅在生产产品的工作过程中结成一种新型的学徒关系,激发学生职业情感的生成。

四、再造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实施流程

为了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生产工作任务”为主线,强调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形成。所以,课题组将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主要流程分为“学一学”“理一理”“定一定”“做一做”“想一想”“评一评”等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学一学”是指由教师根据生产学习任务计划确定与本任务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内容交由学生课前学习。“理一理”,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次教学任务,理清本堂课的工作任务,带着任务去学习。“定一定”是指学生确定完成生产任务的实施计划,包括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分工。“做一做”,即学生按照计划实施生产工作任务。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践,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地、愉快地完成学习生产任务,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生产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升其职业素养。“想一想”,体现先做后学的思想,即学生对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过程及知识、技能进行反思和归纳。“评一评”是指展示教学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过程。

五、优化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体系

(一)明确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特征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生成评价。单一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因此,“双场合一”教学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个体转向了教师、学生、企业师傅等多元化主体。二是评价内容多维。在“双场合一”教学中,“情”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学的落脚点。教学更侧重在教学过程中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但这须依赖于知识、技能目标的掌握。因此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其评价内容维度必须是多面的。三是评价形式多样。“双场合一”教学评价内容的多维要求评价形式的多样,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对教与学进行评价。除了测试这一定性的等级评价外,课题组还要对师生的语言、眼神、动作等进行课堂动态式评价以及进行评语、叙事记录、作品展示及评点等静态式评价。四是评价实施多变。教学过程是可以被设计的,“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关注学生差异,实施个性化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场中的自然生成,实施生成性评价;关注师生互动,实施交流性评价。因此,“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没有固定模式,是多样的、流动的。

(二)基于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策略

重构课堂评价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基础。在“双场合一”教学中,课题组赋予课堂评价对建构中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应有的权利和话语权,增加课堂评价在评价学生学业成就中的权重,而不是将课堂评价置于学生考核之外。

细化基于“双场合一”教学评价的操作要义,将评价分为“三阶段”和“三层次”(如下页表1所示)。“三阶段”即课堂教学前阶段、课堂教学中阶段和课堂教学后阶段;“三层次”是指完成学习任务评价、对初次评价后调整表现的评价和总体评价。在实践探究中发现,档案袋课堂评价最适合“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档案袋课堂评价是通过档案袋的制作,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变化与进步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和总结。它可以将多元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形式(如评语、作业、叙事记录、作品展示及评点)以及多维的评价内容归于档案袋中。为了规范课堂评价操作规范,档案袋课堂评价记录与总结应包括三个层次:初次评价――根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对师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工作任务完成过程、教学后任务完成情况及师生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二次评价――对师生在初次评价后的调控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自我反省能力的评价,即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自评进行评价;学生学习上升空间的评价,即对明确学习存在的问题后及时改正的评价;教师教学调整能力的评价,即对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对教学的调整能力的评价。三次评价――综合前两次评价进行总体评价,将经验与教训进行提炼,并为后续学习提供依据。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字:双主模式;动物医学;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8-03

随着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国内外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给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极大的冲击。[1]在这种冲击下,一线教师开始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双主教学模式在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

1.双主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笔者自2001年7月至今,在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动物医学专业讲授“家畜外科手术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影像学”等课程。高校扩招后,动物医学专业本科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并且为了加强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课时被压缩。班级和学生多,专业课课时少,教师压力大,成为突出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针对“家畜外科手术学”等专业课的课程特点,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经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以课堂讲授、实验室实习、网络学习和学习小组相结合的新型、立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至今已实践数年,为大学专业课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2.双主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和内容。①多媒体课堂教学,家畜外科手术学的课堂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按大纲要求,全部制作为电子教案,在多媒体教室合班讲授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讲课效率,保证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内容。加之其强大的表现力,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看到形象、具体、动态的外科手术病例图像和手术过程的视频,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情境”的创设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下面通过一个实际课例来说明如何把“双主”思想应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奶牛难产是生产实践中的常见病,所以牛的剖腹产手术实际应用多,是教学的重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解剖知识和已有手术基础知识,对奶牛剖腹产手术的手术通路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位学生说,可用腹下切口,侧卧保定施术。另一位学生则认为,腹下切口实施麻醉和保定比较困难,且缝合后腹下张力较大不利于愈合,应采用腹侧切口。教师进一步引导:左侧切口与右侧切口有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思索之后认为可采用左侧肷部下切口,此部位虽可能受到瘤胃妨碍,但肠道脱出的机会较少,并且在站立保定和浅麻醉下,手术对奶牛的影响较小。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每位学生都对奶牛的剖腹产手术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适时地播放了奶牛剖腹产的手术视频录像和一例手术病例的图片介绍,这两个病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思考的地位上,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上进行新的建构。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在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通过展开讨论和多媒体展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同时,我们还推出了相应的教学网站和网络课程,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并整理笔记。②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手术基本素养和手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采取小班上课,每班不到30人,适于师生交流和分组。外科手术实验室除了手术器材设备外,还具有全套的摄、录、放像设备及多种手术录像带和光盘,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验开始前通常结合实际病例或视频素材,创设情境,然后通过组内讨论制定手术方案,各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完成实验,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完成“意义建构”。比如,“离体肠管缝合”实验和“活体肠管吻合术”实验我们采取了以下模式:上课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术前讨论并观看离体肠管缝合录像,然后自己动手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在进行了离体肠管缝合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拟定“活体肠管吻合手术”方案,然后观看肠管吻合术教学录像,进行术前讨论并修改自己的手术方案。各小组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活体手术,并对手术过程进行录像。手术完成后,师生共同观看录像回放,进行术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在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实验里,所采取的一系列过程,使“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这四大要素都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通过这两次实验,学生都牢固掌握了“肠管吻合术”这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成立课外学习小组。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组织对家畜外科手术感兴趣的学生成立了课外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采用半开放式选题:围绕家畜外科手术学这一主题,由教师确定一批手术课题供各小组自行选择并开展合作研究,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小课题不同。学习小组除了实验小组和网络小组外还有以消毒灭菌为方向的学习小组、以外科手术进展为方向的研究小组和专业英语小组等。这些小组以不同方式提交自己的学习结果,老师起指导帮助作用。

二、教学效果评估

1.学生认知水平的测量。为了检验学生在双主教学模式下学习是否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在期末学习结束时,用与上一年级相同难度的试卷进行总结性考试。考试结果分析发现,学生对于“家畜外科手术学”的知识结构和手术技能均能较好掌握,达到了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行为观察。在“家畜外科手术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高,始终对家畜外科手术学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较高的注意力。学生课堂听课率在98%以上,实验课到课率达100%。实验室开放期间,平均利用率在80%以上。家畜外科手术学课外学习小组吸引了80多名学生参加,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0%。网络教学环境的建立,对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手段。网站开通一年中,点击量达26000多人次,收到提问250多条,解答率在95%以上,远远超过了传统教学时学生的提问数和问题涉及范围。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更为方便和频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连续几年的学生评教中均获得96分以上的好成绩,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受学生欢迎和接纳的。

三、结论与体会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课堂、网络、实验室和课外学习小组共同支撑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涵盖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传统与现代、一般与个别等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双主”的思想,给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

1.需加强对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利用。建构主义强调教与学的情境性,而家畜外科手术学是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多媒体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利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教师的多角色化。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既是课堂上的老师、实验室的辅导员,还应该是学生的顾问和朋友。教师不但是学科上的专家,还要能熟练使用并能正确指导学生使用多媒体设备、在网上获得有用信息;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优秀的多媒体教材;能恰当指导学生设计学习进度并检查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合理挑选小组成员并指导小组讨论和教会学生协调小组工作的技巧。

3.双主教学模式尚待进一步完善。这种双主教学模式,不但在《家畜外科手术学》的教学中取得了成功,还在《家畜外科学》、《兽医产科学》、《畜牧经济》等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结果表面,这一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可移植性。但是,我们对建构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刻,受学科限制,对具体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极为有限,但它无疑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对于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都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王永峰,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国际前沿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0,(3):14.

[3]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元制 双师型 本土化 职业教育 中德诺浩 汽车 企业 考核

引言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提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之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工作”。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从领域目标、课程方案、教学方法等都体现出了其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和技能性等特征。本文将以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的广泛参与、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等突出特点阐述经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本土化”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中的实际运用。[1]

一、课程设置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引进德国“双元制”汽车维修课程体系的14个学习领域分析其教学标准、学习场地等结合国内院校及企业特点在课堂中将企业的工作场景再现,以每堂课都以一个实际任务为导向研发出中职12个学习领域、高职18个学习领域,制作教师用资源包和学生用项目单,学生完成从汽车认识、工具使用拆装、维护保养到电子电控、整车等分层次、分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中使用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运用企业的工作流程及规范在课堂上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中觉”。实现学生基本从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训练。

二、实施方案

为保证课程体系的顺利运行,中德诺浩制定了5大实施方案和教师培训、学术管理体系,每个院校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最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本土化”的 “双元制”教学模式系统的运用,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就业质量的显著提升。

1.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方案(图1),根据院校现有的资源情况对实训室提供“定制”的改、建方案以及规章制度、文化墙、现场布置等,将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与教室完美结合,实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课堂”,将“双元制”中“一元在企业”的不足在课堂中实现,同时弥补了企业不能进行系统培训的不足。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院校的招生对象、专业方向、学制等等制定出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的人才培养形式及教学实施安排,实现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导向、以课堂实践为核心、以双元交替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国家法律制度为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行为导向”教学组织实施方案:以学生为主体、行为活动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将企业实景搬进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或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充分利用,在实践中充分验证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切实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彻底杜绝理实分家,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教学步骤的实施加上“大脑风暴教学法、卡片展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四层次教学法… …等的合理运用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中觉,觉中学”,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4.第三方人才评估考核方案:通过与企业成立第三方人才评价体系委员会并形成系统的人才评级方案,学生接受未来企业的严格考核,真正实现教考分离、三方考核。

5.“双元制”离不开“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目前职业院校面临最大的困难也在此,为此中德诺浩汽车教育成立培训部,开展每年开展2次集中教师培训,对专业技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运用等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化培训,并邀请专家和企业进行严格考核,通过考核的教师才有资格担任专业教师,另外在教师任课期间出现的技术、教学方法等问题通过远程形式随时解决,教师上课的实际效果也会有专家不定期到现场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对于不能解决的会存在共性的问题培训部将组织培训师进行现场或区域培训,以此来保障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实施。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不断地调整、创新,职业教育把被动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发展已经成为指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 “双元制”本土化的工作是长期的、不断完善、不断调整及创新的过程,我们愿和广大专家、教育工作者一道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添砖加瓦,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全力以赴。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实训与理论;岗位与课堂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来,我们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遵守“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经过十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营造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健全60个专用教室,根据会计岗位能力需要,将教室改造成会计工作的仿真场所,将仿真的会计资料移植到课堂,利用专用教室,通过学生对会计岗位角色的转换,进行会计岗位能力训练。第1至第4学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训,主要在专用教室进行“教、学、做”,达到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会计工作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1)课程实训: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等核心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第1至第4学期,主要在专用教室“教、学、做”。(2)综合实训:第5学期的毕业前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在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中心、ERP实训中心、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中心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中心进行。(3)会计工作能力训练:每学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应会计工作标准,在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中心进行会计工作能力训练。(4)顶岗实习:第6学期开展为期10周的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

3.制定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分解出会计岗位群的不同技能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会计职业岗位标准建设课程标准,重点培养会计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制定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4.实施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的教学方式。实施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八双”教学方式,达到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1)双内容――设置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项教学内容。会计专业实现理实一体教学与生课程实训相结合的核心,是要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2)双大纲――实施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套教学大纲。为了规范课程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防止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对主干课程分别编写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课程实训“实训大纲”。③双教材――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种教材。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双教材”进行教学,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教材主要选用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编写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实训教材采用本院编写的实践教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实训教程》、《财务会计实训教程》、《成本会计实训教程》、《会计电算化实训教程》等。④双计划――执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套计划。为确保“双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课程教学的“双大纲”和选用的“双教材”,同时编制每个课程的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和学生课程实训两种“教学进度计划表”及“课时授课计划”。⑤双师型――使用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素质的标准和要求。目前,会计专业已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聘请了大量的专业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既能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又能承担实践实训指导任务。⑥双环境――营造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种授课环境。“双环境”是指对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主要在具备实训条件的专业教室进行,完成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课程实训教学,在具备实训条件的会计专业专用教室或者实训中心进行,使专业教室成为教、学、做同时进行,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对会计电算化实训和综合实训,在会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⑦双考核――采取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种考核方式。为了实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目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和课程实训课的学习效果,实行“双考核”制度,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和标准。⑧双证书――实现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书,还应当取得珠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并规定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

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对传统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基本保持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配合课程需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满足会计工作岗位对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要求。

2.以提高技能为目标,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独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课程。这些课程与理论课教学在同一学期开设,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实务训练,学中做、做中学,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对每一独立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同时,将毕业前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会计主干课程“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

3.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适应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学院狠抓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国家考核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中级任职资格证书。会计教师边教学边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仿真实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和案例。

4.以“仿真”操作为手段,优化实践性教学条件。(1)编写实训教材,满足了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相融的基本资料。(2)建立了适应课程实训的专业教室,满足了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相融的基本条件。(3)建立了适应综合训练的校内实训中心,增强了实训的“仿真性”。(4)建立了适应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创造了实现“零”距离接轨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成效

1.形成了特色,完善了财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院人才培养具备了明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1)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衔接――双证书教育。(2)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并进――教、学、做统一。(3)岗位实训与课堂学习结合――“零距离”接轨。(4)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联系――德、能双全。(5)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互补――循序渐进。(6)手工操作与电算应用组合――手、机并用。

2.服务了社会,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由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形成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素质高、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可以直接进入实际工作角色。学院通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感到满意,综合评价称职率达到100%。

3.培养了高技能人才,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再加上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直接进入角色,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