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学科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用老旧的认识看待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层次。所以,国内高校的教育团队应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由于我们的教育还是摆脱不了原来课程体系的影响,在理论课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之间难以取得平衡,从而致使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这反映出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在教学改革时应该注意要把理论课与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一手抓,不能顾此失彼。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引导老师们结合市场需求,采用好的方法来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改革。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组织的我国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因此,社会在发展,我们也需要根据市场的不断选择来改变我们的培养方法。在教学改革中,要认识到在促进学生的卷面成绩提高的同时,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明确培养目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经验制订能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另外,教师们还要因材施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不仅要迎合市场的口味,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案,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开展教学看似很简单,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教会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际就是这门课程授课成功的标志,也是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之处。因此,必须意识到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搭配的重要性,也必须了解市场的人才优胜劣汰机制,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市场的选择、社会的需求开展教学,才能使教学事业更上一层楼,才能使同学们在课业上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节自己的教学计划,调整过去的主干课程,增加一些当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教学。认真分析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改变不好的教学习惯,制订出优秀的教学计划。基础课程设置应少而精,选择能反映学科特色的内容,增加应用型课程的比例,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资料。另外,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校的基础配置,完善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课老师应该加大精力去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创新。同时,应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竞赛、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和技能考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放实验室,增加自主设计和创新实验的比例,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提升教学效果的质量还要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而选修课程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辅助,应按学分规定学生的选课,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提高其应用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教学中关键的一点。
通过这些教学计划改革,希望能解决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 计算思维 人文素养 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0年7月,在“九校联盟 (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发表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指出注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1]。计算思维是什么?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固有的组成部分。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了三种基本的思维特征,即实证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以能行性、构造性、模拟性为特征的计算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清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更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思维的意义和作用。计算科学已经和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并列成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手段。对于当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探索一种以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既要保持原有的教学精髓,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之当今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前瞻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医药卫生工作实践,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思维高手,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力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传统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
当今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站在学科的高度抽象的刻画计算机科学的本质,层次较高,学术型比较强,偏重于研究型,对应用型学校计算机教学不适用,使得学生感觉计算机科学高深莫测,直至迷茫;二是使用教材为计算机学科中的诸多门课程核心内容聚集在一起,就是多门专业课程的浓缩版[2],教师授课难度增加,几乎是跳过了入门阶段,直接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学生听课效果不理想;三是存粹的工具书式的教材,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四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人文素养教育亟待加强,计算机教学中严重缺乏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待加强。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思维教学模式
为加强计算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思维教学模式,自2015年3月起准备实施,并于2015年9月对2015级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反应出的问题进行设计进行思维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 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无论学生是否有计算机基础,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良好的学风的前提,决定学习态度的关键要素是人文素养――即人的内在品质。“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并非长篇大论的灌输人文素养教育,而是在授课过程中以无形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正确的对待计算机课程,形成正确的三观,认清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工作以及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夯实基础。
3.2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其中
任何高校、任何课程、任何教师无法做到开课之后先进行几十个学时的人文素养教育灌输,只能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良好的教学设计将对授课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设计可以使得师生思路清晰并保持一致,知识点衔接顺畅,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听课效果事半功倍。例如,网络安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案例设计为:面对当前网络营销方式,采取互动的方式,各抒己见,畅谈对网络营销的看法。面对网络上的利益诱惑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否要理性的分析潜在的风险,还是一味的一意孤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国内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都可以值得借鉴分析,但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上的借鉴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成功的因素,失败的启示;计算机基础或是语言类知识点案例设计以计算思维为主导,将操作或是知识点分类归纳,侧重于举一反三能力。这些教学案例中都融入了大量思维方式及人文素养知识,包括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做学问等。
3.3 强化实践,设计配套的实用软件
根据教学内容,将实用性的操作知识并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结合计算思维,自主设计了多学科考试智能化辅导平台[3],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其应用能力,加强其对计算机科学的融会贯通,提高学习能力、效率、强化意志品质。
3.4 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是课堂的控制者,是学生学习导向的掌舵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刻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无心的行为或话语对学生影响更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为教师时时刻刻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空洞的f教莫如实际的行动,表率无巨细,处处是楷模,德为师之魂。
四、实效分析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思维教学模式开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次通过率大幅度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队伍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省赛均取得了普通高校组三等奖。更重要的通过对2015级500名学生进行了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对思维教学模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76.26%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在对计算机知识望而却步、迷茫;大多数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或即时学习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手段。良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的较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进入社会、投入工作锻造过硬的基本功,通过思维教学,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甚至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长足的进步。
参 考 文 献
[1]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8.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 认识和思考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从1998开始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开始普及,旨在培养出适合发展所需的信息化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然后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练通过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人才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广大高校应该加强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习,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信息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主要专业课为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计算机应用,主要是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的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同时也需要学生学好计算机理论作为实践的支撑,除此之外,计算机科学知识往往都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需要学生也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在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之后,然后再学习和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必备技能。因此高校中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大一时首先要指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然后在大二之后的课程中再以主要的必修专业课程为主。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
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教学过程的开展也是不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是如此,其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其教学目的,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均匀制定,从而让学生良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一)开设特色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
1.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
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需要较强专业技能的课程,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以必修的专业课程为主之外,还要合理设置一定的公共课程与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将数学课程有效穿插于课程之中。有一个优化和合理的课程设置,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处理好各个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
2. 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
要使专业更加具有特色,就必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在统一专业课的同时,也要合理设置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综合掌握多样化的知识,并且鼓励学生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
3. 厚基础、宽口径的开设原则
所谓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就是各个高校在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时,学校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硬化基础,然后按照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并且要符合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要与学校今后的发展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校走向更好的方向。
4.重视培养学生实践
这一点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的重点教学目标,因为其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投身和专业相关的岗位时,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学校在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培养学生的信息与计算机实践技能。
(二)专业培养要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完数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之后,掌握良好的信息化和计算机技能,并且能够有效胜任相关岗位,能够在信息计算科学领域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并且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
因此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技能,然后才能良好接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其次学生要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计算机语言设计和编制一些软件或者程序,并通过所学知识,或者编制的程序或软件有效解决一些实际中的问题;然后培养学生具备敏感的专业眼光,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适用的行业与领域,从而更好的确定今后发展方向;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和探索,进而走向研发的道路。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一)信息产业人才
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的学生可以发展为信息产业人才,这类学生往往都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深厚的数学基础,能够将数学知识有效融入计算机知识中,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根据实际调查和了解,本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软件开放、计算机科技公司、信息技术公司从事软件管理工作的学生较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企业内从事为企业开发符合企业发展的软件的工作。
(二)研究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经过学习,都已经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也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因此有意愿的学生可以继续朝着研究理论的方向发展。可以攻读数学方向或者信息方向、计算机方向的硕士或博士,继续更好的展开科研工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更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育型人才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中学和小学教学中大多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相应的也需要大批的信息计算机教师。高校毕业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中小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信息基础。
四、总结
现在社会中信息与计算机化水平的发展的愈加迅速,对相应的人才需求量也增加。因此学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做好人才的培养,指导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加强和改进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培养专业人才,成为关系到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是当前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这一形势下,相关机构与单位对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改革培养模式与技术创新。
当前,计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受限于学科体制、教学计划,致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在教学中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教材与课程设置没有实现教学中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双重培养。
教学中,一些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在实际中,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些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协调和处理好这个关系,甚至在培养过程中两者都出现了缺失现象,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换而言之,高校学生毕业后并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能力,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并不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正是因为人才的不足,也导致社会上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解决这一现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与工作的需求。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算法理论为基础,专业人才需具备扎实的算法知识与研究能力。因此,在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强调的是对学生学术造诣与研究潜力的培养。
2.1学校专业定位调整不及时
近年来,虽然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却没有实现与时俱进,始终停留一个较为落后的阶段和水平。学校对专业的定位,严重脱离市场需求,这也成为导致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2.2落后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门学科的发展速度快,从而其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在这一现状中,中国多数高校并没有结合学科特点及时有效地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2.3教学中对实习实践环节的不重视
高校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此观念的影响之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相关的实习活动,并不重视且没有落实到实处,从而导致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离,从而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4学校师资建设不完善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多数高校中,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教师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型为主,而且长期以来他们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对于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极少参加,甚至也很少参加相关的技术实践操作活动。在课堂中,他们向学生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相对不高,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学校师资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水平的落后。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改进的重要举措
3.1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创新改变
在高校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开展以教学观念为基础,并且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引导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关注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与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一种接受性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状。特别是以职业化为主的高校,教学中如果只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那么与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观念中,对学生的实践与实习并不重视,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不强。基于此,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适宜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就需要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开始,通过不断创新发展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3.2传统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对传统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应当实现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一创新教学体系的应用,可从学生素质能力所欠缺的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加强,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沟通、分析能力。
关于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学校可根据社会分工对其进行细化设置,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划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灵活的选择课程。对教学课程的设置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规划能力,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最终脱颖而出。
3.3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习基地
在课堂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程度再高,若不能及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强化与巩固,那么也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中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优先选择人才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中,深入的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且与实践的结合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市场未来发展动向,不断开阔眼界,提前做好从学生到步入岗位的角色转换。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3.4学校重视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在项目设计、开发应用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由此,高校要重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教授课程能够深入的把握知识要点,并且讲解过程中能与应用实例结合,将问题分析的更透彻、清晰,便于学生的理解。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成人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要达到社会对成人教育培养的要求,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必须超越课程的自我完善和课程体系的自我完善的思维方式,进行各相关环节协同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内容深化与完善。为此,对成人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进一步建设高质量、完善的教材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很不尽如人意,当然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的,目前教育方面的很多的组织和部门召开座谈会和交流会来解决这一问题,目的是找到新的方法和思路,从新的角度来解决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企图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成人教育的效果直接关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成人教育有其基本的要求,我们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突破常规的思维,必须跳出课程本身自我的完善和体系的自我完善的角度,从而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我们要对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
在对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教材的改革,对于教材的编写以及各个学校对于教材的选用,应该符合相关的要求,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首先,教材的内容要跟上时代。计算机的发展是比较快的,计算机的教学和实践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要求;其次,要做到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对于专业的概念、方法、技术等要素要进行重点强调,教学过程要考虑到学生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学生作为初学者的认识水平。最后。编写实验教材作为辅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以及实践的要求,编写相应的辅助实验教材。
二、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本文由收集整理进一步更新教学模块
教学大纲的编制和更新要注意跟上时代的要求,根据目前计算机的发展水平和时代更新的要求来进行,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对于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实践水平的需求,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对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进。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划分模块,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上不仅要教授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相关知识,操作系统应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对于网络的基础知识、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方面基础知识的模块的设置,跳出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实际教学水平,采取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实践技术的应用,形成计算机应用为主、计算机技术基础扎实稳固、计算机理论过关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保证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主抓面授环节,优化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成人进行计算机基础和实践的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用,根据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面授。面授,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接受、吸收程度,以此来形成教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风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这样借助相应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操作,注重教学实践环节
在对电大成人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和实践的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运用现场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抽象的理论操作知识化为实际的操作教学,利用多媒体直观效果,切实的把教学的内容进行演示,保证学生对于操作和实践的掌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索,使学生在学会操作和实践的同时产生学习的兴趣。
五、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网络平台作用
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对电大成人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操作的教学也要借助网络平台的作用,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课件、作业测试、模拟试题以及自己发掘的计算机拓展的知识发送至网络,供学生学习和练习使用,这样可以建立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尤其是对于电大的教学,发挥其优势,从省校到分校互相合作,资源共享,保证学生自由学习、互动交流,随时为学生解疑答惑,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进行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达到直接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中培养专门的教学团队,并且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保证教师的水平,保证教师的业务素质。在对教师进行培养时,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从教学方法技巧和教学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对教师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肯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心态。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