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妇产科;危、急、重;医德。
(1)病人心理准备不足,发病急,诊治中急于了解病情的发展、疗效及愈后状况等,
(2)病人出现并发症及难以预料的意外而出现垂危状态,病情重,预后难以估计。有时甚至是无法避免要产生严重后果,如妊高征,胎盘早剥、脑血管意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如抢救不及时,方法不得当,极大危险,有时就会出现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
(3)危重病人常常有多个系统同时病变,致使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来势迅猛。器官组织在原发病因作用下遭受创伤,如妊羊水栓塞、娠合并心脏病伴心衰,妊高征合并视网膜脱落、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等。病情错综复杂,就需要多科合作,才能使病人转危为安。
(4)危重病人病情演变快,在短时间作到准确诊断难度大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如妇产科出血多就是产程中发生,产后出现,后果严重。由于出血量多,来势迅猛,偶发在正常分娩后,原因一时不易查清,这样就可能危及母亲生命,如当时可以预料,才能赢得的抢救时机,如医务人员稍有疏忽或医疗措施不当,严重后果很快出现,就可能给抢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5) 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性强。因病人的病情都较危重,抢救难度大,风险大;时间性强。危重病人症状急。在一定的时间内病情变化快,如,某产妇胎盘娩出后,突发大出血,瞬间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呈休克状态;随机性强,不分日夜,危重病人之可能发病。妇产科危重病人的上述特点,给医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医术和医德素质要求。
2 妇产科危重病人诊治过程中的医德要求
(1)一切要以抢救危重病人生命为中心原则,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广博的知识及高超的急救技术,使患者及家属感受到医院的人道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时间价值的伦理观,同时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养成准确、敏捷、果断、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对于妇产科危重病人来说,时间非常宝贵,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都要争分夺秒、紧密配合,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全力以赴迅速投入到抢救治疗中去赢得主动。要充分了解急救殊的医患关系,清醒地认识到急救就表现在急、快、准上,患者病情急,心情急,要求急。医生应反应快,抢救急,治疗准确。以娴熟的技术沉着镇定,忙而不乱的态度来平稳杂乱的气氛。有高度的同情心,爱岗敬业,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实施医疗服务。
(2) 树立极端负责、无私忘我的工作精神。医生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精心细致,会使患者付出最小的代价;而疏忽大意,草率从事,会给产妇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如在抢救危重病人过程中,从接触患者的那一刻起,患者就把全部的信任,全部的希望都交到了医生的手中。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就应该对患者负责到底,不将患者随便推给其他医生,并且勇于承担医疗风险,对病人生命高度负责。在诊疗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病人的症状及病情的发展,并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有忘我工作、自我牺牲及密切配合的精神。
(3) 树立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危重病人的抢救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如2010年某产妇足月妊娠,因妊高征行剖宫产术,由于护理人员在手术后,做到勤巡视、细观察、准确记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在手术后约40分钟,护士巡视时发现患者切口处渗血并且血液不凝,立即报告医生,医生检查病人后诊断是DIC。由于发现、处理及时,使患者没有经受更大的痛苦。经手术治疗,患者病情趋于平稳,脱离了危险。上述病例显示,医护人员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细致周密地安排整个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行事,使疾病得以及时地发现和治疗,使患者得以及时地抢救。
(4) 树立密切配合的协作精神。妇产科危重病人在抢救中,往往需要多科室,多人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及密切配合。如一乡镇院产妇足月妊娠,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助产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动作粗暴,造成严重会阴撕裂伤,出现失血性休克至DIC,患者转我院进行抢救。在参加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把自己看作是抢救集体中的一员,相互协作,团结一致,恪尽职守,共同努力,与同仁们交流经验,讨论问题,克服困难,以确保抢救的成功。在渡过了几个不眠之夜后,把已濒临死亡线上的患者挽救回来,使抢救工作获得最大的效果,切实为危重病人开辟了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
(5) 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要有过硬的急救技术。危重病人的病情特点是:病情急,来势猛,复杂多变,无规律,难判断,风险大。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一定要掌握过硬的急救技术。一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二是具备娴熟的操作本领。在抢救过程中注意学习他人长处,积累急救经验。掌握过硬的急救技术,并非一日之功。作为医务人员,平时就应该刻苦钻研,虚心好学,努力掌握多专业学科的知识,练就急救本领,以便自己在急救工作中得心应手,使危重病人尽快转危为安。
(6) 全面了解危重病人的病情、病史、及时准确的作出诊断。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没有详细的询问危重病人的症状及病史而导致误诊,或由于医生诊断的不及时,使危重病人的病情被延误甚至加重。在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要避免一切可能出现的人为的失误,牢记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古训:“生命短暂,医术常青,机遇难逢,经验常谬,确诊实难。”
1 提高护士职业素质,加强责任心
夜班护士多为年轻、资历浅的护士,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在夜班工作中独立处理危重病人及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所以要想提高夜班护理工作质量,关键是提高其职业素质并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1,1对护理人员不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帮助护理人员树立热爱护理专业的理想,培养护士自觉遵守护理工作制度的良好习惯,加强责任心。
1,2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对新调入或转科护理人员脱产3天进行相关的专科理论、专科技术、专科技能和急救技术培训,介绍病房环境、物品放置及工作程序、基本要求,使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每月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专科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心电监护等为主的业务学习及专科操作技术的培训及考核,培养护理人员独立解决疑难专科技术问题的能力,完善基本功,提高其职业素质。
2 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
制定夜班护理工作制度。强调各项核心制度的落实。
2.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病区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病人的病情、思想状况、用药治疗等。对重点病人要坚持严格的床头交接班制度,对药品的存放、抢救器械、急救药品要及时清点。夜间病区管理也很重要,护士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给病人带来不良刺激,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保证病人的休息与睡眠,同时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意外发生。
2,2细致观察病情,做好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及抢救工作。夜间护理人员要认真细致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落实危重病人的护理措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理人员要随时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
3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建立专科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弹性排班。当科室收治病人数和危重病人数达到预定基数时,为保证夜班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夜班护理质量,及时启动人力资源调配方案,设立夜班帮班,使夜班护理人员能更细致地观察病人病情。科室有重大抢救病人及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护士长应立即到岗,指挥并参加抢救工作,并及时上报科护士长、护理部。
4 保证设备性能良好,物品充足
为保证夜班护理工作质量,护士长白天下班前要检查夜班物品的准备情况,以抢救车内药品、治疗室内的物品、毒麻药品、急救器材为重点,加强物品的交接,做到有备无患。
5 建立护士长夜查房制度
实行全院护士长轮流夜查房制,护士长夜查房可以了解护理人员在岗情况、危重病人管理及病房安全管理和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还可以协助解决夜间护理工作出现的疑难问题,这样可有效防止因护士经验不足或工作繁忙而造成差错事故,同时也对夜班护士的工作加以监督和评价。增强她们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夜间护理工作的质量。
6 建立护士长晨交班前查房制度
1 扫描前准备
我院的CT机是elscint公司生产的EXEL2000sprint全身CT机。为完成CT室的护理工作,护士必须熟悉CT扫描的全过程及对病人的护理要点,以便主动配合医师完成病人的CT扫描检查。
1.1 药物及用品的准备
1.1 CT室除备足造影剂外,还应备好必要的抗过敏药及抢救药和抢救物品。
1.1.2 根据病人的多少,每天按常规配制好口服造影剂。
1.1.3 把静脉造影剂准备好,随时可用。
1.2 CT室应备好氧气、大小空针,针头及床单和其它的一些物品。
2 预约
2.1 预约病人时,先应仔细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全,并按不同检查部位,不同要求核对内容是否合乎标准。
2.2 有X线检查或B超检查和外院CT检查者,应将资料一起带来,以便于扫描和诊断时参考。
2.2.3预约病人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检查顺序。儿童需要有个陪伴,病情危重的应由临床医护人员陪同检查。
3 接诊
3.1 CT室护士接收前来做CT扫描病人的申请单时,应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及CT号,注意病人一般情况,并将病人携带的资料交给医师。
3.2 仔细询问病人有无食物过敏,特别是药物过敏史和肝、肾功能情况,以及有无糖尿病史,对于确定能否进行增强扫描有重要的意义。
3.3 初次进入CT室的病人,有的可能会害怕并产生紧张情绪,这就需要护士耐心地向病人解释,使其从心理上解除恐惧感
3.4 根据病人检查部位需口服造影剂的(如上腹部:肾脏、肾上腺。盆腔等)嘱病人按规定的时间服用口服造影剂。
3.5 病人进入CT室要保持安静,讲究卫生。
4 扫描时的护理
4.1一般护理
4.1.1 扫描前护士应帮助病人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和其它形成伪影的衣物,耐心地给病人解释扫描程序和方法,并训练病人的呼吸和屏气动作,以便扫描时适时屏气。
4.1.2 凡是做肝,胆检查和需要作增强检查的患者除口服造影剂外,还需要做静脉碘过敏试验并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帮助需做增强检查的病人填写《接受碘造影药自愿书》。
4.2 增强扫描的护理:CT增强的目的是增加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以利发现病灶或更清楚地显示病灶范围和性质。
4.2.1 因国产造影剂粘稠度大,不易推,如选用12号针头,并将造影剂稍加热就好推一些,进口造影比较容易推,一般用9号针头即可。但也需要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扫描要求快速静脉推入造影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4.2.2 注射造影剂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因碘造影剂皮试虽是阴性,但有较少数患者由于特异体质,也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或其它意外,故应特别谨慎。一旦发现较严重的反应时立即中止注射,进行抢救。
5 危重病人的护理
5.1 急症病人的护理:
急症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CT室护士应根据病人检查部位,帮助做好准备,注意病情变化。
5.2 危重病人的护理:
危重病人一般是昏迷的,诊断不清的,急需查明原因,护士应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的变化,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6 体会
6.1 不要认为CT室的护理工作很轻闲,其实是很繁重的,CT室的所有准备工作都需要护士有计划的安排。
6.2 在工作中护士必须密切配合医师,使每位患者都顺利做完检查。在CT检查过程中有烦燥不安和不合作的儿童,需要肌肉注射镇静剂,使病人保持安静,以保证扫描图像清晰。若稍活动即可导致图像不清,所以让病人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以取得合作。
6.3 要做好CT室的护理工作,除有较扎实的基础功外,应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与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1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技能
急诊科是抢救伤病员的场所,亦是一个缩小的社会环境,在面对突发危重病人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不同知识修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俗、不同经济能力的形形的人,因此,急诊护士首先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她必须有高尚的敬业精神,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注意与患者单位、患者家属、肇事方、警察和保险人员的协作关系。
面对成批的、突发的急、危重病人,能及时给病人提供来自社会团体、单位、家庭和亲朋好友的社会支持。它包括两方面的支持:
(1)精神的支持,即上述团体和人员对患者的理解、安慰、鼓励,有助于减轻或缓解患者的情绪紧张或精神上的压力。这点对自杀未遂、突遇重大事故的患者很重要。
(2)物质和经济的支持:及时给患者提供有关法律、保险及治疗方面的信息,协助患者争取上述团体和人员的物质和经济援助,以解决生活困难,筹集治疗资金。尤其对刑事案、治安伤害案、购买了保险的意外伤害和车祸伤患者应提醒其及时报案,收集保存好相关资料非常重要。能有预见地、有序地、有效地与各医技科室合作,创造一个高效救治环境,为患者赢得宝贵的后续治疗时间。急诊护士还必须有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效应,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专业工作者的角色和技能
以前护理是从属于医疗的专业,随着护理的发展,它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护士必须改变其处于被支配地位的观念,树立专业工作者的意识,掌握本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独立判断病情的能力和对各种危险信号的鉴别能力及突出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急救复苏技术,迅速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监护器材,熟悉各专科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具有解决护理上具体疑难问题的知识和技巧,能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了解急诊专业的新进展。护理专业的发展除与医学专业同步外,还与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急诊护理更是处于护理变革的前沿。因此,急诊护理人员还必须具备获取和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的技巧,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完善自我,从而更有信心、更有方法、更有预见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提高配合医生抢救病人的成功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急诊科行经口腔气管插管病人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8岁~65岁,平均45岁;脑出血8例,颅脑外伤14例,垂体瘤3例,动脉瘤2例,脑膜瘤1例,椎管内肿瘤2例;气管插管留置时间2d~6d,平均留置时间3d;其中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18例。
1.2结果 本组30例病人,意识清醒3例,处于昏迷17例,死亡2例。
2护理
2.1置管时护理
2.1.1做好插管前准备 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病人应立即行心肺复苏,同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以免因插管而增加病人缺氧时间。
2.1.2选择合适的气管 导管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身材、插管的途径选择导管及用物。气管导管口径要合适,导管过细时气道阻力大,二氧化碳容易蓄积,导管移动易引起喉头水肿。导管过粗易压迫声带及气管壁黏膜,造成缺血损伤。同时,应选择适当牙垫,以利于固定和吸痰。
2.1.3注意插管深度 保持气管插管下端在气管分叉上1cm~2cm,一般成人插管深度为22cm~23cm。插管过深可导致一侧肺不张,插管过浅易使导管脱出,在护理中应经常检查管道位置,防止移位。
2.1.4妥善固定导管 插管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导管,为了便于吸痰及减少气道无效腔,体外管道留置不可过长,一般于牙垫上3cm处剪断导管。每天测量并记录牙垫至门齿及牙垫至导管边缘的距离。
2.1.5导管气囊充气 在使用呼吸机时导管气囊必须充气,以保证潮气量。在充气时,应分次少量充气,每隔2h气囊放气5min,以防止局部压迫时间长,损伤黏膜,注意防止套囊翻转致使呼吸道梗阻。或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其做法是将气囊充气至刚好不漏气时,再从气囊中慢慢抽出0.2mL~0.3mL的气体,使每次通气吸气高峰到来时,都有微量气体从气囊周围逸出。使用“最小漏气技术”低压气囊后,在用呼吸机过程中,气囊可保持持续充气,不必定期放松气囊。每24h更换呼吸机螺旋管,湿化罐内蒸馏水每日更换1次。不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导管气囊不必充气。确需充气时,气管插管气囊充气不宜过多,以免压力过高,阻断局部黏膜的血液供应,导致黏膜坏死[2]。
2.2呼吸道护理
2.2.1保持人工气道通畅 在护理时要注意保持人工气道通畅,应彻底吸出气管内痰液,同时应吸净口腔内分泌物。吸痰时注意痰的颜色、量、性质及气味,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3]。
2.2.2呼吸道湿化 呼吸道内分泌物黏稠及气管内湿化不够易造成大量痰液结痂而不利于痰液吸出,致使痰液完全阻塞气管导管,造成呼吸道阻塞而导致病人窒息死亡。可定时向气管插管内注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成人每次2mL~3mL,小儿每次0.5mL~2mL,注意应在呼吸时的吸气时注入,或用输液泵持续泵入,同时可每4h~6h做雾化1次,以防止肺部感染。
2.2.3留取痰标本 遵医嘱行痰培养检测,正确留取痰标本,根据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反应。
2.3基础护理
2.3.1做好口腔护理 一般插管时间以不超过72h为宜,对于保留气管插管12h以上的病人,根据痰培养及口腔情况,选用适宜漱口液,每4h进行1次口腔护理,必要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口腔。
2.3.2保持病室空气清新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度18℃~20℃,相对湿度保持在70%,并减少探视人员。
2.3.3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 按医嘱给予液体输入,液体入量保持每日2500mL~3000mL。
2.3.4翻身叩背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定时翻身,吸痰前后叩背,使痰液从周边肺野流向中心气道,便于吸出。一般每2h翻身叩背1次,使肺脏振动,痰液易于排出。每2h更换卧位,预防压疮发生。
2.4病情观察 ①严密观察病情:气管插管后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及血气指标,密切观察呼吸频率、深浅度、方式,观察皮肤黏膜颜色等。严格交接班,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能合作、极度烦躁、未使用镇静剂的病人及小儿,应使用约束带适当固定肢体,防止自行拔出气管插管。更换时,避免气管导管过度牵拉、扭曲。
2.5心理护理 清醒病人气管插管后,因不适和无法讲话,常产生恐惧、急躁等情绪,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烦躁不安、吐管,甚至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或自行拔管等严重不良结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病人认识到这种痛苦与不适是暂时的,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和自己良好的配合是能够顺利度过的。护理人员应教会病人采用会话卡、写字、打手势或点头、摇头等交流方式与医护人员或家属进行交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疗护理,早日恢复健康。
2.6拔管前护理 预备拔管前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并在拔管前注意吸净气管内及咽喉部的分泌物。拔管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准备好重新插管装置在床旁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