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范文第1篇

5月-2016年5月绿色通道救治模式下的5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并与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8例非绿色通道严重创伤患者(对照组)的救治效果比较。结果:绿色通道组52例患者,救治成功51例,死亡1例,救治成功率为98.08%;φ兆48例患者,救治成功42例,死亡6例,救治成功率87.50%,绿色通道组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救治; 绿色通道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Green Channel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ZHAO Hong-mei,WU Yi-chen,GU Hui-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33):096-099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ole of emergency green channel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 patients.Method:The treatment effect of 52 cases of severe trauma patients in the green channel mode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compare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48 cases (control group) with the non-green channel from January 2012 to October 2013.Result:Green channel group of 52 cases,51 cases of successful treatment,1 case of death,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was 98.08%,the control group of 48 patients,42 cases of successful treatment,6 cases of death,treatment success rate of 87.50%,the treatment success rate of the green chann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Severe trauma; Treatment; Green channel

First-author’s address:Huai’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Huai’an 223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3.028

严重创伤患者伤情严重,常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和多部位,临床上常见延误处理、漏诊、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情况,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0年全球死于创伤的人数约500万,占全球死亡总数的9%[1]。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协作处理,提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缩短创伤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保证严重创伤患者系统化及一体化的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是急诊科医师需重点研究的课题。2014年5月始本院急诊科畅通了急性创伤急诊绿色通道,规范了创伤救治模式,增强了急诊科及绿色通道相关人员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意识,显著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进入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2±8.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0例,事故及高处坠落伤9例,刀刺伤12例,火器伤1例;受伤到急救时间5~56 min,平均(20.4±3.6)min。单个部位伤12例,平均简明损伤定级(AIS)(3.2±0.6)分;多发伤40例,平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为(24.2±2.8)分,院前指数评分(PHI)3~5分。52例患者均为开放性损伤,估计失血量800~2600 mL,平均(1748±208)mL。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急诊救治的严重创伤(ISS)>16分或简明损伤定级(AIS)>3分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男3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2.6±11.2)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刀刺伤11例,事故及高处坠落伤10例;从受伤到急救时间8~64 min,平均(21.2±2.4)min。单个部位伤13例,平均AIS(3.1±0.8)分,多发伤35例,ISS为(23.8±3.2)分,PHI 3~5分。48例患者均为开放性损伤,估计失血量700~2700 mL,平均(1698±286)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建立和完善严重创伤救治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由门诊部牵头,对绿色通道涉及到的相关科室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对绿色通道涉及到的各相关科室有严格的服务时限。相应硬件设施和合理人力资源配置是关键,并结合日常不间断的培训演练,需要时,才能达到迅速、有效的急救目的,从而畅通绿色通道[2]。因而固定急诊科两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从事创伤急救工作,同时浜们谰壬璞负颓谰纫┢返取;颊叩酱锛闭锟坪笥晒潭ǖ囊绞进行创伤急救工作,根据需要进行胸、腹腔穿刺及相关辅助检查等,如需特殊检查时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及绿色通道服务人员全程护送,同时根据需要行止血、包扎、固定、气道支持和液体复苏等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如需紧急手术,通知创伤手术室做好手术及接诊准备,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全程护送直接送入手术室。所有术前准备均在急诊科完成,检查结果直接送手术室。建立以急诊科为中心、多科室协同合作的一体化创伤急救小组,组长由急诊科主任担任,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各有关科室密切配合,保障绿色通道畅通,定期对各组员进行急救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提前将医疗器械及药品准备充分[3]。有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及相应的工作流程,组织创伤小组成员、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定期进行培训演练,定期对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质量控制(检查、分析、改进)。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所有工作均按流程执行。记录两组患者到达急诊科的时间、处理措施、绿色通道滞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室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绿色通道组52例患者救治成功51例,救治成功率98.08%;对照组48例患者救治成功42例,救治成功率87.50%,两组救治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国内目前对急诊创伤患者暂时没有统一的救治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救治效果是应遵循的救治原则[4]。急诊“绿色通道”指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为挽救其生命而设置的畅通的诊疗过程,该通道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对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急救绿色通道的建设促进了创伤学人才的培养,创伤急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严重创伤救治成败的关键所在[5]。本院建立和完善了创伤救治的急诊绿色通道,规范了重症创伤的救治模式,提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最大限度地挽救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3.1 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特点 严重创伤救治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对严重创伤救治应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无论采取何种救治模式,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恢复患者生理功能是救治严重创伤的最终目标。在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由分诊护士负责登记在案,并向患者发放“绿色通道”卡,按月统计并上报门诊部备案。登记内容应包括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有效联系方式)、就诊科别、诊断、进入通道时间、转出通道时间、去向。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享有先抢救生命、后办理相关手续及全程陪护、优先畅通的服务。各相关临床、医技科室及后勤部门,优先为持有绿色通道卡患者提供快捷的服务。全院医务人员均有义务积极参加“绿色通道”的抢救工作,不得推诿患者或对“绿色通道”的呼叫不应答。对干扰“绿色通道”的个人和科室,将追究责任,通过以上相关的规定以保证绿色通道的运行正常。同时加强管理绿色通道的质控工作,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以更好地完善创伤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3.2 创伤急救的时间 伤后1 h已被公认是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的黄金时间[6]。这里的“黄金时间”概念,也就是争取在伤员到达院内后,能够得到高水平创伤救治人员、设备、技术运用为一体的良好的院内运行管理机制做保障,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诊断并获得确定性治疗[7]。施建国等[8]研究发现,创伤救治小组的建立减少了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室的诊断和处理上的延误,使急诊处理时间显著减少,同时可使严重创伤患者得到更快更正确的治疗。但在我国现有急救模式下主客观原因使多数严重创伤患者在伤后黄金1 h内得到确定性治疗难度较大[9]。自2014年5月本院创伤绿色通道完善以来,由急诊科固定的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创伤救治及创伤救治小组统一指挥,规范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模式,各个相关科室紧密配合,有效缩短了临床反应时间,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缩短了,绿色通道组入院至手术室平均时间为(49.9±12.8)min,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98.08%,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患者的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团队有效运作,建立起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10-11]。本研究最大限度的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确保了“黄金1 h”的救治效率,这与董宏伟等[11]严重创伤绿色通道救治严重创伤研究结果相一致。

3.3 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屈纪富等[12]研究发现,大力加强创伤医师队伍建设,特别注意强化创伤急救的时效观念,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不断完善创伤急救流程,培训各种创伤急救诊治技能,从而提重创伤救治成功率。如何提高急诊救治对创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减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减少严重创伤并发症发生,是医院急救中心面临的重要问题[13]。急救绿色通道保证了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14],即改多科会诊为专业化的创伤单科诊治;改分科诊治为系统化创伤专科诊治。建立急救绿色通道的目的就是要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突出“时效性”和“整体性”,为严重创伤患者提供了更为专业化、一体化、系统化的救治。由于院内急救流程的一体化和规范化,以及救治设备的不断完善,从而缩短了院内各个流程中的等待时间[15]。缩短了患者的院内滞留时间。急诊滞留时间是衡量急诊患者处置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16]。急诊滞留时间明显延长,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伤势严重来不及抢救、伤情诊断不明、抢救不及时、因检查耽误或漏诊延误时间[17]。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室逗留时间为(23.3±4.1)min,患者入院后的各个反应时间均大为缩短,增强了创伤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也为严重创伤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赢得了时间。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涵盖院前急救、急诊科、ICU及手术室等相关科室,需要各个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助救治工作,较好地完成入院到急诊、急诊到手术室的对接,缩短了各个环节、步骤间的交接时间[18-19]。为挽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绿色通道管理模式下的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缩短了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可有效提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同时对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若患者费用不足执行院内欠费审批制度,正常上班时间在门诊部审批,其余时间在总值班室审批。《“绿色通道”欠费审批单》一式两份,急诊收费处和检查科室各留一份,按月由门诊收费处统计,并上报门诊部/总值班,母鞣矫姹Vち舜瓷思本鹊摹笆毙性”和“整体性”。急诊绿色通道的运行模式从制度上保证了“三无”患者、危重患者、无经费患者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避免了见死不救、互相推诿,甚至拒收患者的现象发生,同时为无陪护患者积极联系家人,解除其后顾之忧,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与张连阳[20]的研究相符合。

总之,本院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管理模式下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规范了创伤救治模式,不但提重创伤救治的效率,而且也改善了严重创伤患者结局;提高了创伤急救人员的素质和相关科室的急救意识。缩短确定性治疗时间、挽救严重创伤患者生命及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是创伤急救工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姜保国,王天兵.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13,11(29):485.

[2]王会,王玉梅,舒阳.畅通绿色通道重要环节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8):1585.

[3]白建忠,吴宗明,李一凡,等.多科协作创伤救治模式探索[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3):247-250.

[4]曾登芬,李希西,程丽霞,等.急救绿色通道模式下20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2):108-110.

[5]康德,陈桂喜,石聪辉,等.急救绿色通道对提重创伤救治水平的临床研究[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3,1(3):26-29.

[6]沈爱华.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0(32):1580.

[7]程晓斌,毕玉田,黄坚,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程序的建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3):226-228.

[8]施建国.姚远.周继红,等. 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110-1113.

[9] Barrett T W,Brywczynski J J,Schriger D L.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Club.Is the golden hour tarnished?Registries and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0,55(3):247-248.

[10]段岚,樊有炜,霍明立,等.严重创伤急诊滞留时间对抢救成功率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7(8):702-704.

[11]董宏伟,周兵摇,李国政.严重创伤绿色通道救治严重创伤[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250-251.

[12]屈纪富,刘明华,文亮,等.强化时效观念,优化救治流程,大力提重创伤救治成功率[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3,1(1):8-10.

[13]姚元章,孙士锦,谭 浩,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时效性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03-106.

[14]姚元章,张宇,孙世锦,等.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4):268-270.

[15] Mc Cusker J,Tousignant P,Da Sil-va R B,et al.Factors predicting patient use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2012,184(6):E307.

[16]胥阳,陈j,化伟,等.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滞留时间影响因素及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7(12):254.

[17]程晓斌,赵先柱,张连阳,等.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规范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1):4-7.

[18]戴领,胡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39-40.

[19]沈伟锋,江观玉,干建新.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2(2):114-117.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通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32例,年龄14~72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高空坠落伤32例,打架斗殴致伤3例。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者42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13例,以腹部损伤为主者25例,以多发性骨折为主者12例。

1.2方法

为做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保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有效实施,患者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科室护理组在护理管理及人员素质培养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制度建设及规范流程(1)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度,优化抢救流程,加强医护技术训练,抓好质量检查等,为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规范流程,急事急办。危急重症患者到达急诊医学科后由分诊护士直接送入抢救室处置,抢救室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后,立即上报二线医生或创伤中心医生,由二线或创伤中心医生启动绿色通道。科室将相关表格包括病情记录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手术同意书、入院证等右上方均盖上“创伤救治急救绿色通道”印章,其他救治科室接到盖有印章的相关表单后,急事急办,一律执行“先处理后交费”的优先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急诊医学科后病情记录单由每个环节的医生进行填写和移交,要求护士填写好病情观察表。原始医疗资料应妥善保管,专人负责,详细记录好患者出入急诊医学科及各项辅助检查室的时间节点,便于总结和分析,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1.2.2人员管理(1)定人定时。创伤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无规律,伤病员时多时少,病情轻重不一,难以预测。针对此特点,护士长合理安排抢救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面对批量伤员时做到忙而有序。具体做法是以人定事,谁值班,谁就负责到底,时刻不离岗位,全天24h安排护士机动班、120值班等。(2)增强急救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急诊医学科具有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加之护士人力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救治的质量和成功率,科室积极开展“假如患者是我亲人”的活动及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护士的急救及服务意识,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把握“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3)加强在职训练。为了提高创伤急救护理的质量与水平,不贻误患者抢救时机,本科室严格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管理手册》上的要求演练,并不定时进行抽查。采用操作训练、授课、教学查房、晨间提问、情景模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使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并了解国内外急救医学的新进展。在抢救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工作。

1.2.3物资管理(1)树立“五常法”管理意识。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专业讲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向全科护理人员讲解“五常法”管理内容与标准,提高认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根据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进行分层管理,重新摆放,做到物必有名,物必有家;常整顿:是现场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标准化,培养护士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常清洁:保持抢救室内整洁,发现脏乱及时整理,发现损坏的仪器设备和物品及时维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共同完成;常规范:制订抢救室相关管理规定和抢救制度与流程,对照标准自评互评;常自律:是五常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护士能够自律,通过自律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2)物资齐全,确保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功能备用状态。抢救室的急救物资做到专人专管,各班认真检查并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因物资不足、仪器设备未处于功能备用状态而耽误患者的抢救时机,保证抢救效果及提高抢救时效性。

1.2.4把握环节质量,提高抢救时效性(1)医护一体化。强调医护之间的配合,进行医护一体化教育。护士长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制订改进计划和进行针对性培训,保证护士能够掌握与医生沟通合作的方法,形成规范性、程序化的医护配合流程。(2)沟通与协调。各个救治环节的有效沟通,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很重要的环节,当遇到批量伤员或科室人员紧张时,应通知相关人员支援,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并参与协作抢救。

2结果

通过规范建设抢救相关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加强人员及物资管理,有效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及获得确切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

2.1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由原来平均20min下降到现在15min内,得到确切手术治疗时间缩短5min。

2.2胸、腹部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缩短8min,得到确切性治疗时间缩短5min。

2.3多发性骨折患者整体救治时间缩短6min。

3讨论

急诊医学科是抢救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窗口站,在院内救治的最前沿,护理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严重创伤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作风建设才能适应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工作的需要。“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是急诊医学科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在接诊、检查、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实施一系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其目的是让患者快速通过,缩短在院内各救治环节中的处置或停留时间,从而提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1护理队伍的建设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科室基本保证了参与创伤急救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其业务能力精、服务意识强、急救水平高、综合素质好。

3.2严格护理管理,实行时限服务,要求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处置停留时间不超过15min,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急救服务。

3.3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流程,掌握各种监护仪器及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操作等。本科室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及专业技能培训,树立“急诊、急救”意识,最终做到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救治有序。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脑损伤;急救;护理

我院急诊科从2003年以来抢救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20~82岁。车祸伤67例,坠落伤6例,塌方砸伤7例,拳击伤2例。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为3~8分,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38例,脑挫裂伤伴颅内多发血肿1O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底骨折12例,脑干损伤8例。80例患者治愈55例,良好14例,致残6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生存率95% .优良率86.2% .

2 急诊处理

2.1 呼吸系统的处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再加上误吸血液、泥土、粉尘、呕吐物及舌后坠等都可引起严重呼吸道梗阻。故接诊后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者头偏一侧,及时清除口咽部的血块、呕吐物、分泌物。有义齿的取出,用舌钳拉出舌头并固定或置入口咽通气管,并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L/分。对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

2.2 伤情的观察护理

2.2.1 意识的观察: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重型颅脑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以根据GCS。评分越低,颅脑损伤程度越重,GCS评分逐步下降,提示有脑疝形成可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及时处理。

2.2.2 瞳孔的观察:瞳孑L变化能反映颅脑损伤原发性及继发性损伤情况,能帮助定位,是决定手术的重要指征。应注意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度。如有一侧瞳孑L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表示同侧有血肿存在;两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射迟钝或出现眼球分离,表示有脑干损伤;一侧瞳孑L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提示脑疝先兆;双侧瞳孑L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揭示脑疝已经形成,病情危重,接近死亡。急诊室护士必须时刻观察瞳孑L变化,捕捉病情动态信息,为抢救赢得时间。

2.2.3 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出现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变慢有力、呼吸变慢而深呈鼾声,提示脑受压、颅内压升高,应立即处理。如出现血压下降、脉弱而速、呼吸浅而慢,多为脑干损伤或脑疝晚期或失血性休克。出现这些危急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4 多发伤的观察:重症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严重复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变化快且死亡率高。颅脑损伤患者常合并严重的其他部位或脏器损伤。因此,护理患者时须树立系统观念,按护理程序实施完整护理措施。

2.3 颅内高压的处理:脱水疗法为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高压的重要措施。接后应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其中一条为大号留置针头,用于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另一条供使用其它抢救药物。如激素和利尿剂等,同时注意限制晶体液输入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如双侧瞳孔散大。是晚期脑疝的标志,表示脑干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有报,道若双侧瞳孔散大超过30分钟,即使抢救也多呈植物生存或死亡。所以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颅内高压的抢救和护理。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时机。

2.4 术前准备:重型颅脑损伤考虑有颅内血肿,必须立即行开颅手术,为缩短伤后有效救治时间,争取手术时机,应在急诊处理的同时紧急做好术前准备,如验血型、配血、备皮、药敏试验、留置导尿管等,通知手术室做好相应的准备。护送患者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详细交接。

3 转运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相对稳定后,应转运到神经外科治疗或手术室手术。转运前通知有关科室作好准备,转运应及时迅速,如须紧急手术更应分秒必争,不能在急诊室延误。因此我们制定了规范、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转运过程应保证各管道通畅,患者头偏一侧平卧在车床上,保持车身平稳,避免过多震动和搬动头部,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增加颅内压、加重病情或引起呕吐致窒息。

4 体会

4.1 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我们根据颅脑损伤患的病情特点,明确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的分工配合,指定专人负责呼吸道管理、循环系统及生命体征的监测管理、对外联系和术前准备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抢救合理分工制度,确保抢救工作稳步有序地进行。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4.2 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神经外科护理体现了“急、快”的特点,护士必须做到谨慎、细致,尤其对危重患者。护士短时间内必须完成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吸痰、输血、输液等多项护理操作。重视培养护士敏捷、镇定、忙而不乱的工作作风,确保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充分挖掘护士的工作潜能。体现了良好的应急能力和工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5.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严重创伤; 一体化急救护理; 有效抢救时间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4-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5.04.048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交通业、工业、建筑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让意外事故引起的创伤患者数量越来越多。据相关研究显示,全球每年因突发事件导致死亡的人数多达几千万[1]。所以,做好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工作,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在以前多采用分科救治、分科会诊模式,但实践证实这种模式多存在“重专科、轻整体”的问题,常因频繁会诊而贻误抢救时机,影响抢救效果[2]。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1月开始,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中采用了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77岁,平均(42.6±4.8)岁,致伤原因:爆炸伤2例,挤压伤3例,摔伤6例,打架9例,交通意外20例。另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5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7~79岁,平均(43.3±5.2)岁,致伤原因:爆炸伤1例,挤压伤2例,摔伤7例,打架6例,交通意外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分科会诊、分科抢救”模式进行救治,护理人员常规遵医嘱实施护理,即在患者入院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开放静脉通路,做好术前准备,然后送入住院病房或综合性手术室进行抢救。研究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具体方法。

1.2.1 制定急救护理程序 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由护理人员按照制订好的急救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护理。护理流程:(1)全面、迅速地评估缓和伤情,进行ABBCS(Airway,气道;Breathe,呼吸;Bleeding,出血;Circulate,循环;Sense,感知觉)检查,发现致命性创伤,并进行优先处理;(2)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予以氧气吸入,配合医师做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准备;(3)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并抽好检验标本、配血标本;(4)予以生命体征监测;(5)控制出血,进行简单包扎固定;(6)进行术前准备或遵医嘱操作。

1.2.2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由急诊专业护士组成急救护理小组,有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任组长,组员包括3名抢救护士,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在患者进入急救室救治后,医疗组立即与护理组合并,分工协作,开放生命绿色通道,组长负责指导护理工作,并与其他科室进行协调,以确保抢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各环节功效可发挥到最大。护理组3名成员分别负责:协助医生进行气道管理,建立静脉通路、静脉给药、采集标本、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各种监护,协助医生做简单的包扎固定。

1.2.3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无缝衔接 创伤患者在进入急诊科救治后,需实施手术、检查或转相关科室进一步做支持治疗。转诊前,护理人员要通过电话与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告知相关科室患者的病情、需实施的急救措施、需用到的相关物品等,从而让相关科室能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对于危重患者,应尽量在床旁进行B超、X线等辅助检查,若需要转入CT、B超检查科室,护理人员要先通知科室做好准备,在患者送达时能够立即进行检查,以节省抢救时间。检查后,要直接将危重患者送入手术室或专科ICU、急诊ICU病房,以减少科间转诊环节。在将患者送到相关科室后,急诊科医护人员要与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做好病情交接工作,确认无误后在绿色通道本上签字。

1.2.4 转运过程中的生命支持与监测 转运作为急诊抢救的延续,也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快、伤情严重,所以在转运途中都必须实施生命体征监测,不论是院内转运还是院前转运,都必须保持同等的监护水平,不得放松,尤其是气道管理。在转运前,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可能存在的风险,转运过程中配备便携式多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吸痰器、袋装氧气、注射泵、相关药品等。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呼吸、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确保管道顺畅、固定妥善。

1.2.5 加强院前急救 急诊科要与120急救中心加强合作,完善院前急救流程,使用院内救护记录单和现场救护记录单,以确保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工作的无缝隙衔接。配置流动ICU急救车,车内配备先进的救护、监护设施,在事故现场也可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此外,护理人员还要深入企业、社区,开展急救知识宣传,以提高公众的互救、自救能力。

1.2.6 应用120急诊无线终端系统 在急诊科较为醒目的位置安装120急诊无限终端系统,在救护车接到伤者后,系统就能计算出患者预计达到医院的时间,显示出预计达到时间和患者基本信息,以便于急诊科人员提前做好相关抢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尿量、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状态等指标恢复平稳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患者从入院到抢救完毕或术毕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所需时间)及救治效果。救治效果分为治愈(患者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完全康复出院)、好转(基本康复,但有后遗症遗留)、未愈(救治后疗效欠佳,在家属要求下放弃抢救,自动出院)、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有效救治时间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有效救治时间为(46.8±10.2)d,对照组为(74.6±13.6)d,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救治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救治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严重创伤后有3个死亡高峰期[3]。第1个高峰期为伤后数分钟内,50%左右创伤后死亡均发生在此时期,多因严重的大出血、脑或脑干损伤等致死;第2个高峰期为伤后6~8 h,30%的死亡病例均发生在此时期,多因肝脾破裂、血气胸、颅内血肿等致死;第3个高峰期为伤后数周内,多因得多器官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致死[4-5]。这3个死亡高峰期中,第1个和第3个高峰期分别受到受伤部位、现场条件、时间以及前期治疗、整体治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不可控因素较多,而第2个高峰期则主要与医院急救速度、急救质量有关,具有一定的可控性[6]。孙激等[7]指出,严重创伤后1 h内是降低致残率、挽救患者生命的黄金时间。

表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好转 未愈 死亡 总有效

研究组(n=40) 8(20.0) 24(60.0) 1(2.5) 7(17.5) 32(80.0)

对照组(n=35) 2(5.7) 4(11.4) 8(22.9) 21(60.0) 6(17.1)

一体化急救护理,将急诊科由以前的环节性分送中心转变为了全程性的救治中心,从诊断、治疗,再到护理、康复,整个过程均在急诊科进行,省去了多个急救中间环节,实现了无缝隙链接的急救护理,从而有助于提高抢救效果[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的研究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一体化急救护理强调团队协作及急救护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从而让抢救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该模式要求护理人员迅速、正确地评估患者伤情,并果断采取处理措施,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种高效快捷、环环相扣的救治体系,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救治,可有效提高救治效果,缩短救治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杰果.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应用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5(18):58.

[2]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管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急救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常州,2012.

[3]黄慧珍.急诊科一体化护理的应用[J].管理学家,2013,15(2):349.

[4]相玲.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分析[J].健康之路,2014,14(6):254-255.

[5]陈志会,韩鹏飞,刘爽,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刍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3(5):287-288.

[6]诸小华,覃海森,吴月英,等.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18(23):54-57.

[7]孙激,屈纪富,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44-445.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前瞻性连续性登记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其中院前按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分为:红色(PHI 6分以上)32例,黄色(PHI 4~5分)130例,绿色(PHI 0~3分)14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方法 自2012年3月开始,正式对到院的创伤患者进行前瞻性连续性病例登记。将收入院的创伤患者分为两组,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救护组,自行来院的自救组。登记内容包括:①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联系方式等);②就诊情况(如致伤原因、急救半径、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措施等);③院前检伤分类及院前指数(PHI)得分;④在急诊停留时间;⑤到达急诊诊断及治疗情况;⑥住院情况,包括入院科室、创伤疾病名称、住院费用等。评价指标包括:①自救反应时间、在急诊停留时间;②短期预后评价(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和平均住院费用)。

1.2.2 救治方案 (1)院前出诊准备:接到“120”中心指令,简要了解患者病情,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5 min内出诊。

(2)现场救护措施及转运:检伤分类按香港的简易检伤分类法将患者分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总时间不超过30 s);初级创伤救治包括气道管理(吸氧、提下颏或托下颌、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道、吸痰、面罩给氧、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使用颈托),呼吸管理(张力性气胸和血胸的引流减压、关闭开放性胸外伤、人工辅助通气),循环管理(止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神经损伤程度评估(A、V、P、U),全身检查(评估总时间为2~5 min);途中转运包括救护车内实施抢救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书写院前创伤病历,同时进一步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了解病情,电话与医院联络做好接诊、会诊准备。

(3)院内救治:开通院内绿色通道,根据病情进行检查及治疗,包括输液、输血及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

1.3.1 时间参数 (1)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①指从患者受伤到 “120”到达,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开始救治的时间;②指从患者受伤到被家属或路人送到医院,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开始救治的时间。(2)急诊停留时间:指从患者到达急诊科至收入各科室的时间。

1.3.2 预后评价指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 (1)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2)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3)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4)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5)死亡:死亡。

1.3.3 平均住院费用 指患者从入院开始到出院时的所有费用。

1.3.4 创伤院前评估方法 (1)模糊定性法 (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①第一优先(红色);②第二优先(黄色);③第三优先(绿色);④第四优先(黑色)。(2)定量评分法(院前指数法):PHI评分0~3分为轻伤,评分4~5分为中度伤,评分6分以上为重伤[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在基线资料方面,创伤事件患者176例,救护组88例,自救组88例,男性122例,女性54例,其中救护组男性患者占65.91%,自救组男性患者占72.73%;救护组年龄(36.72±17.90)岁,自救组年龄(40.51±18.00)岁;在致伤原因方面,救护组中车祸、高空坠落伤、殴斗伤、刀刺(砍)伤、其他外伤,分别为58、7、7、6、10例;自救组中车祸、高空坠落伤、殴斗伤、刀刺(砍)伤、其他外伤,分别为68、5、6、4、5例。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致伤原因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参数及短期预后比较

患者从受伤到住院的急救时间包括两大部分: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两组红色、黄色患者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初级创伤救治是国际创伤救治委员会于2004年开始推行的一整套创伤管理常规措施,是当今世界各个医疗机构普遍推行的救治措施[4-5],而传统的创伤急救仅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6],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疗救治的需要。

目前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7]。包头市自2004年开设“120”急救医疗以来,每年救治患者数约1万人次左右,而且逐年上升。包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霍小东等[8]统计的包头市2008年至2011年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创伤占所有疾病的30.47%,居第一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包头市是第一家开设“120”急救中心的医院(1998年成立了包头市第一急救中心),每年急救的创伤患者也占全部出车患者的31%~33%。

近年来,国际上院前急救大规模的、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说明院前急救不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且也是目前临床急需改进的技术措施。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的院前急救学术研究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而院前急救前瞻性、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9]。

本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院前急救策略运用,可以显著缩短红色、黄色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而且急危重症患者短期预后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好,但是两组红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拨打“120”救护车者创伤较重有关:即,虽然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但因创伤较重,住院时间较长致使费用相应增加,故与自救组平均住院费用差别不大。同时,救护组黄色患者、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较自救组低,可能是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因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费用相应减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比院内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明显缩短了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停留时间;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改善了患者短期预后。院前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比院内应用初级创伤救治在救治中度伤及重伤患者时优势明显。因而,我们不仅仅要把初级创伤救治应用在院内急救,更要用在院前急救中,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及创伤救治活动中的成功率,降低重大灾害和意外事故中的病死率、伤残率[10-11]。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最好的研究设计应该是在相同地域、相同条件下不同医院120出诊院前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患者与院前未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患者救治效果比较,但是由于本地区医疗机构分散、各自为政,且救治患者流动性大,随访困难,资料收集不全面,为研究造成了很大局限;其次影响住院天数的因素较多,这与创伤患者多为车祸、殴斗伤、工伤有关,故研究应该扩大病例数、细化观测指标,以便其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李瑛, 郑琦涵,岳茂兴. 无线通讯网络系统在急诊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18(1): 53.

[2] 雷兵,周兵,陈书达,等,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前评估的安全性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20(6): 641-645.

[3] 赵伟.灾害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评述院外定性与定量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5): 291-294.

[4] Wilkinson D,McDougall R. Primary trauma caye[J].Anaesthesia,2007,62 Suppl:S61-64.

[5] Ward MJ, Boyd JS, Harger NJ, et al. An automated dispens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medication tim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World J Emerg Med, 2012, 3(2): 102-107.

[6] 郑静晨.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17-119.

[7] 林仪,陈晓辉,江慧琳,等. 广州市2001年至2010年突发院前急救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6): 661-664.

[8] 霍小东,刘永旺,郭文峰,等.包头市41387例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与对策[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 7 (7): 611-615.

[9] 冯庚,杨萍芬,付大庆,等. 院前急救预案 现场急救攻防策略[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