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1篇

因为现存的世界经济行动的关联(交易联系)关系,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变化必然会产生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有鉴于此,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必须重新对国际经济法律体系进行构建。

可以说,现有的国际经济法体系是以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核心构建起来的。

国际经济法涉及领域

一部分持“广义说”观点的学者强调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即使是各个国家内部的经济运行也必然存在联动关系,所以国际经济法应当有所涉及。法律首先是以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如果涉及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就应当纳入到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当中。因此,只要是关于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国家和私人之间的民事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属于国际经济法的所涉及到领域。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根据国际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国际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经济关系,它是在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协调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而它规范的对象是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行为。对于私法主体之间跨国地贸易行为是由国际私法加以调整的。国际经济法规范国家行为,国际私法规范私人行为,从学科分类和体系构建上这本身没有什么疑问。但是这种体系划分本身就割裂了国内法与国际法,私人行为和国家行为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之下,新的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应当包含国际经济关系的方方面面。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角度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对于任何一个参与到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国家来讲,其国内的经济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经济相连。所以从体系上讲,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除了规范国际经济关系之外,还应当包括间接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国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法除了包括那些直接规范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而且也包括通过规范国内经济关系而间接作用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单纯的国内法律规范。

世界经济法律体系

世界经济法的基本框架由其所规范的目标来描述清楚,而它的目的是用法律规范世界市场秩序。这一任务在原则上区别于法律对国内市场的规范任务:首先,它使世界经济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成为可能,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交易秩序,最终在长期稳定的交易秩序下完成的商品交易会成为国际经济主体之间市场分工的基础。对此,应当制定必要的规则作为经济主体之间交易的法则,稳定交易秩序。其次,一旦交易法涉及因为市场失灵而导致国家干预时,特别是为了保护特定的总体利益(国家、公共利益)时,国家、国际组织在法律框架内适度的影响国际经济运行就成为必要,对此所制定的法律制度被称为是干预法。最后,是一项法律的任务,它保障世界经济秩序不因国家干预而导致分裂,它原则上确定在经济交易中的国家干预的界限,并且区分私人因素和公共经济因素,对于这些必要的规范称为是秩序法。 这样,在正常的世界经济运行中就形成了以私法主体之间交易为基础,以国家干预为例外,以规范国家干预为保障的世界经济法律体系。

交易法

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不是国家或政府之间的经济交换,而是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也就是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世界经济联系从本质上来讲是世界范围内市场形式的私法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对于经济全球化而言,不能不正确地对待世界经济的“私人化”趋势。这一趋势从结果上符合由经济主体组成的世界经济社会的图景,世界经济体系正是通过各国经济之间联系建立起来,并且因此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作为世界私法社会基础来对待。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的私法关系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经济关系,其次才是诸如婚姻、家庭等私法关系。

经济交易的标的实际上是经济主体让与和交换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权(包括所有权和其他支配权)以及经济产品的让与或交换。世界经济法律制度首先是确定哪些可以成为经济主体,而这些法律制度大都来自各个国家自己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主体法律制度,例如民事权利、行为制度,主体制度等等。其次,作为世界经济交换的基础性前提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制度性地确立和保护经济主体对经济资源的所有和支配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世界经济交换的起点。最后,世界市场上的经济交换是通过世界范围内有效的债权法律制度得以实现的,即全球化的交易规范,它保障了作为经济交易的约定得以执行(主要指向的是合同法律制度)。

干预法

毫无疑问,市场经济需要政府适度干预,目的是消除市场经济自发调节时产生的不利因素,也因此产生了对市场失灵进行国家纠正的问题,特别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等公法利益。国家干预是在市场失灵或者超出国家经济决策者预期的情况下启动的,它与每一位经济主体来讲休戚相关。

各个国家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不同使得他们国家干预市场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中,每一个独立的生产者承担生产费用并且参加到世界经济交往当中,其目的是要其它国家的经济主体分担生产费用,并获取经济利益。因此,需要公众承认的国家干预,目的是控制私法主体的行为,以至于能够照顾到公共的利益。因为,依靠公法手段实现他国经济主体的私法权益,这本身也是有关于自己国家的公共利益。但是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国家干预加以规范,使国家干预具有全球性的特质,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与世界同步。不论是国家干预法,或是国际干预法来讲都是世界经济法的一部份。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人;贸易

一、《国富论》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内涵

1.重商主义为何已不能适应1776年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的开展推动,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引起了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生产力的大幅增长使旧有的经济体系无法适应现实状况的发展。这点在身为工业革命中心的英国体现的最为明显,重商主义的弊端显而易见,改革势在必行。2.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把金银财富和真实财富混为一谈了,金银并非财富的唯一形态。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且,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斯密反对政府对于商品经济的强加干预,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3.亚当斯密理论概述。斯密主张自由主义经济,指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略,他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4.亚当斯密的贡献。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成为众多国家经济体系的指导,其所著的《国富论》更是成为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他将个体放在经济的首要位置,一直坚持维护其利益。同时第一次具体阐释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为日后经济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现状概述

1.无政府状态下世界市场中的经济人假设

斯密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斯密从“经济人”的“利己心”出发,把“经济人”的“利己心”看作是一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源。斯密认为,为了利己,每个人还必须考虑利他,损人利己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而且只有激发他人之利己心,才能使之为自己提供某种利益。在斯密看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资本家在从事投资时,所考虑的只是个人利益,然而结果却是最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人们出于利己心的这种利人的考虑,就会使人类产生一种交换倾向:人们都以利人之物来换取利己之物的。由于人们这种利己主义的交换倾向,斯密认为满足人利己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行经济自由。斯密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自由主义者,却信奉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的人性论,即性恶论。因此其在国际层面上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首先正如前文论述的,国际关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并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以及其带来的政治压力。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开放竞争的市场。由于并不存在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国家只能向自己寻求救助而很难相信他国。因此每个国家都力图寻求利益最大化。相信他国是十分困难及危险的。因此造成了国家间合作的困难。这种困难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国与国的背叛与欺骗。正如现实主义者指出的,多数国家都陷入一种囚徒困境之中。而在这个博弈中,选择背叛将会使自己方的利益最大化。而显然的,这种利己行为并不是利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自由放任主义的背后必然需要一个最终仲裁者,在国家层面,它是政府及其代表的司法仲裁体制;而在国际层面上,我们只能寄希望与重复博弈以及国际制度保障,但很显然,这种制度建设本身就是很脆弱的。(2)国家所期许的是相对获益而不是绝对获益。如果说第一点欺骗与背叛还能靠国际制度来解决的话(隐形的政府),而相对获益却是更难解决的。在国际层次,国家不仅关心自己的收益增加,同时也关心他国收益是否超过本国。举一个例子,对于个人,甲出售木材给乙,交给乙加工出售。甲并不担心乙之后赚得钱超过自己所获得的利润。这样使商品流通起来,社会总财富增加。而国家很多情况下并不如此考虑,譬如中国的稀土资源如果出售给日本的确会带来高昂的利润。但是中国相比这利润更担心日本通过这项合作所获得的收益超过本国,因此并不会促进这项合作。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本身的目的就是损人的。每一个合作对象都可能是潜在的竞争者。(3)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国家作为一个综合体,其利益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利益。在交易中它很可能会综合考虑所有国家利益而做出结论。以上文提到的例子为例,中国之所以不向日本出售稀土,不一定是经济原因,也很有可能是担心日本的军事实力,甚至担心自己的国际形象。这些利益交织在一起,使国家间的交易要比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复杂的多。因此,我们发现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其实必须需要一只看的见的手作为支持。在绝对的无政府状态下,反而会一定程度上失灵。在世界市场这个竞争与合作共存的舞台上。仅仅靠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是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结果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市场机制是完全失灵的。一定程度上,国家的利己行为当然是会带来利他的结果的。比如霸权国家为了稳固自己的霸权必然会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开辟新航路,完善国际制度,维持世界安全与稳定等等。这些公共产品当然也方便了世界各国,提升了公共福利,促进了他国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事,政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以上所提到的益处其实都存在着类似政府的阴影(国际制度,霸权国家)。所以斯密的经济人及其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国际层面上所能产生效用的地方十分局限。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遇;挑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出发,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了关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些看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轨迹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1978-1987年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农业是带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由于的广泛推行,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拉动了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处于调整、蓄势时期。2.1988-1995 年这一阶段GDP 增长速度大于初始阶段。农业发展开始放缓,第二产业有了明显发展,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不断上升。3.1996-2002 年相较于第二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第二产业迅猛发展,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第三产业稳健发展,到2002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差值仅相差3.07个百分点。4.2003 年至今,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不可避免地离不开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环境。

二、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机遇

1.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解决我国产品结构性短缺和过剩问题。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传统生产能力会出现过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发展对外贸易可以有效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从而完成产业结构的成功转换。2.我国吸引的FDI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契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生产和产业分工体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量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3.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005年到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由45.48 亿美元增加到90 亿美元。

(二)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挑战

1.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带来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大背景。随着我国日渐融入由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我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势必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不利的影响。2.妨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趋势下,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选择在我国投资生产甚至直接设立研发机构。主要是利用我国廉价的要素和优质的资源,从而更容易地占领我国庞大且潜力无限的市场。3.加大了我国维持竞争性市场结构的难度。从美国跨国公司约翰迪尔收购国内唯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开始,这种趋势就越演越烈。跨国公司不断设法并购这些企业的优质资产,而把劣质资产、债务、冗员丢给中方母公司。外资的这种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在华的限制竞争行为无疑损害了市场的有效竞争,不利于我国竞争性市场结构的保持。

三、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是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体现,是衡量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现代化程度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稳步发展,产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满足了国内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耕地、水资源等对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约束不断强化,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不适应性也在迅速凸显。2.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巩固,内部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国外很多的制造业都转移到中国,第二产业份额接近50%。虽然总量扩张快,但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为发达国家加工产品,大量地消耗资源。这种现象短期来看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贡献,长期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发展会造成严重的阻碍。3.第三产业虽发展迅猛,但仍相对滞后。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份额由2001年的33%上升到2011年的43.4%。从总量看,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288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4982.5亿元,其比重为43.347%,份额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的70%,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50%。

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中国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以及产业分布地区不均衡等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最大的挑战。

(一)大力发展教育,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培养吸引人才。政府应采取措施,除了物质条件以外,特别应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吸引人才留在中国工作。(二)组织力量有针对地进行科研攻关,将高校科研和企业创新强强联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借助政府的力量,将高校学术和企业创新有效的连接起来。这样既可以为企业创新和研发缩短时间,也能有效地激励高校科研成果的产生。(三)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标准建设,政府应支持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测试平台等为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四)政府加大对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和政策支持,如增加对研究开发的资助,建立专门的担保体系等;完善对高技术企业及研究开发活动的税收优惠与加速折旧制度。 (五) 改变传统的单一技术引进模式。中国经济只有“工业化”没有“现代化”的症结在于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变成了“加工基地”,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较广阔的市场,这使得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不仅需要努力解决结构变动中的不平衡问题,还要在推动技术进步上发挥作用。

总之,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该抓住机遇并充分利用外资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靠政府集中力量培养自己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的资本流动中得到“健康升级”。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全球化 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