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在线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究学科教材,构建思维结构图,分析学生学习的思维起点、认知节点、思维发展点,制定学科课程中思维能力训练目标,形成了发现教育思维训练目标纲要,使思维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1.开发测量工具,实现思维特点分析科学化
我们首先对基于问题解决的认知风格工具框架进行了构建,综合了基克的问题解决的模型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了“审题―分析问题―解答反思”的问题解决模型纵向一级框架,在此基础上,细分出二级、三级框架结构内容。我们还对比分析了Riding、Milla、斯腾伯格等人对认知风格的分类,确立了“分析―整体”的横向认知思维类别。
测量工具在纵向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共性的思维过程,横向上关注个体的思维特点,将统一规律和个人特点相结合,力求在关注个性思维特点上有所突破。
2.开发资源包,实现问题设置个性化
在工具测试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资源包的开发,针对不同问题为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源包。
资源包分为教师包和学生包,教师包以教学设计的形式编制内容框架,但具体内容存在着不同:教学内容分析将知识结构图转化为思维结构图;学生认知分析更注重分析不同风格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了思维难点、学习过程方式分类,教学结构设计实现按不同思维过程设计,整体采用同一的线性结构,但在探究环节呈现多条并列的平行线结构,尤其注重在重点环节中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设计问题和支架,使探究问题与各类学生的思维路径相适配,从而促进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们计划分阶段编制各年级资源包,建立资源库,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让教师和学生长期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3.利用资源包,实现问题解决个性化
我们构建了“启动内在动机,多角度提出问题―寻找匹配策略,个性解决问题―反思思维过程,寻找深层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同质分组的原则,将相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分成一组,在小组内利用资源包讨论和探究问题。探究过程呈现多条平行认知结构,实现个性化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集体分享交流研究成果,互作补充、互相学习,促进思维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弱项。
思维课堂的构建实现了问题导学与深度思维、共性思维与个性思维的统一,通过学科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最大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获得。
【关键词】微课 大学英语学习者 使用现状 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微课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产物,已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手段之一。本研究基于对于7所普通高校近210名大学英语的学生进行的横向抽样问卷调查结果,从学生角度入手,对微课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研究目前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及策略。
一、微课产生背景及在我国教学领域的发展
微课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 McGrew 在1993 年提出的“60 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2008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 Juan College)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他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
国内在2011年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首先提出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由此带动了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开展。直止2013 年6 月28 日,全国参赛高校达1600 多所,参赛选手达12000 多名,参赛微课作品总数超过一万件。在如此形势下,时至今日,微课在各高校的大学英语中的应用状况如何?效应如何?本文对此从学生的角度做了相应的调查,力争管窥一斑,对未来的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二、目前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基于对7所普通高校的近210名大学英语的学生的横向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了目前微课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普及率较低。在7所被抽样高校中受调查学生对于“是否了解微课”的回答中,“不了解”微课是怎样的课程的学生比例占大多数,表示“不了解”微课的各校学生比例分别是:60.7%,76%,80%,85.2%,92.9%,93.3%,96.8%。这说明,自2011年以来,在国内教学改革层面上进行的广泛的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环节的普及率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学生也还没有从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上真正受益。
2.微课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使用率较低。在抽样调查的院校中,对于比较容易发挥微课优势的自主学习部分,大多数的学生表示学校目前正在使用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中很少有微课出现。目前各校使用的自主学习平台多以各类练习题为主,甚至有的学校使用的自主学习习题与课本后的练习是重复练习,只不过是换成了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批阅的形式而已。
3.学生主动利用网上现有的微课资源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学生的比例较低。在回答学生个人“是否主动利用微课进行过大学英语的学习”这一问题时,各校学生回答“没有学习过”的同学仍占大多数。其百分比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为:63.3%,78.6%,85.2%,88%,90%,96.8%,100%。这说明学生对于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层面上还远远没有被学生所熟知,所接受,进而还远远不能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手段和方式。
4.大学英语的任课教师将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并实际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比例也较低。对于回答“大学英语教师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进行教学”,表示“没有使用过”微课进行教学的学生回答仍占大多数。其百分比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为:56.7%,63%,64%,73.3%,82.1%,90.3%,100%。这说明掌握了微课教学理念的教师群体,自觉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的教学实践意识还很低。
三、微课实践水平低的原因
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是最终为教学实践服务的,为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服务的,否则,这种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就无法真正得到实现。针对以上几个比较低的百分比,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教师虽然已经接受微课教学模式,并掌握了微课制作技术,但鉴于微课制作起来耗时长,课程设计较为繁琐等原因,所以教师不愿意经常制作使用微课。
2.大学英语微课资源目前还较少,教师获取微课资源的渠道贫乏,仅有的微课资源无法形成系统连贯的教学知识体系。
3.有些教师仍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认为微课教学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认为微课不过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阵风,用不了几天就刮过去了,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值的花费精力去尝试。
4.有些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资料、教学课件都是由教学部统一规定好的,教师个人很难有自主选择教学手段的空间。
四、发挥微课实践效果的策略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目前教学层面研究的轰轰烈烈,实践层面实行的无声无息的情况,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制作微课程的技术水平,组织相关培训,让每位大学英语教师都有能力轻松快捷地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教学资料制作成效果良好的微课程。
2.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入手,要求将微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及自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指导方针。
3. 从教学设计、教学投入加大对微课程的倾斜力度,增加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教材更新),建立微课程资料库。让更多优秀的大学英语微课资源能够成为广大师生的共享资源。逐步使得微课程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继续努力改变教学模式单一问题,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总之,微课,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具有短小、生动、重点难道突出、交互性强等优点,只有更多的应用于教学实践,才能总结出一套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没有教学实践的检验,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纸上谈兵,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只有当微课被大量运用在教学实践环节,微课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也是教学改革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LeRoy A McGrew.A 60 -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4]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进展说明[EB/OL].http://.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基础;录屏型微课;计算机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60-03
一、研究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是各高校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为学生适应未来发展,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以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中学阶段受重视程度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相差悬殊。
我校提出在开课前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对于测试成绩合格的学生提出免修机制,推荐学生选修诸如《MS OFFICE高级应用》等更高级的计算机类课程。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差距,但是其余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依然差距很大,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上对所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逐一辅导,纵使教师根据测试成绩进行分组教学,组织实行责任帮带,部分学生依旧无法完成任务,造成心理上严重的挫败感,容易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信息化要求日益提高,而学生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现各高校的基础课学时普遍被压缩,这一矛盾亟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新的教育生态环境[1]。
二、微课应用的瓶颈
黎加厚认为微课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视频在10分钟内,能够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微课多采用视频的形式,具有便携性、跨平台性等优点,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更是为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便于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学习,也便于教师在点滴的、碎片化的时间内更新知识储备进行自我提升。
微课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有效解决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微课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要将整个课程划分成多个知识点,开发微课实现起来工作量大、任务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一定的成本;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3]、技术门槛高。现有的微课资源多数是为参加微课比赛而精心设计的,资源相对分散并且不系统。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不能将现有的微课资源直接生搬硬套到课堂当中。因此需要寻求灵活性好、自由度高、易学易用易实现,并能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原有的认知结构等因素进行微课动态开发与实现的技术和方法。
三、微课的主要类型
目前微课开发主要类型有教学录像型、多媒体讲解型和屏幕录制型。教学录像型是将教师的讲课、演示、示范等教学活动利用摄像机或录播系统拍摄下来,制成教学微视频[2],适合名师、权威专家或需要展示肢体动作和实物比较多的课程,诸如百家讲坛、体育类、实训类等课程。多媒体讲解型多借助诸如PPT动画、Flas、3D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过程,适用于讲授原理性知识或需要直观、动态呈现的内容,例如医学中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演变过程。屏幕录制型适用于计算机类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借助录屏软件将围绕计算机软件展开的具体操作进行屏幕录制和编辑,这种方法开发工具容易获取,技术门槛低,易学易用易实现,成本低,效果好,并且时间上比较灵活,教师可根据情况自由选择课前录制或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进行录制。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当然也可以三种类型同时存在、相互结合,开发混合式微课,借助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合成和编辑。
四、微课的实现与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c与原有认知结构,综合考虑技术性、普适性、经济性、灵活性和效果等因素,选择不同类型的微课并予以实现,开发出具有因材施教性质的微课,从而让微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和意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办公软件的学习和使用,现以“Excel基本操作”为例,主要说明录屏型微课的实现和应用,以及针对不同知识模块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微课。
1.明确目标,设计主题
Excel基本操作的主要目标和重难点主要是单元格格式的设置、公式和函数的理解和应用,为了更好引入课题,特设计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以“统计考生信息”为主题的微课。通过身份证号、费用等信息的录入让学生明白单元格设置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对成绩的简单统计完成对基本函数、公式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根据身份证号提取出生日期、计算年龄和判断性别等操作逐渐向高级函数过渡。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微课的开发与实现,让学生在微课的辅助下实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学习。
2.教学设计,分层教学
在Word部分已学习利用表格制作个人简历以及简单的信息统计,学生对单元格、排序和函数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利用先行组织者教学和任务驱动法结合,课前展示考生信息表效果图,让学生明确任务、直观感受到学有所用,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函数的引入,内容相对抽象,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实现课前先修、课堂辅助反复学习;对于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实现进阶探究和拓展训练,从而实现同一课堂不同层次的分层教学,如图1所示,也便于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复习,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微课的开发者、课程任务的设计者、课堂的参与者、课程进度的引导者和主导者;学生是微课的使用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究者、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只是作为被灌输的对象、教学过程的旁观者的尴尬局面。
3.技术选择,具体实现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围绕常用的办公软件展开这一特点,采用屏幕录制型微课进行实现,目前常用的屏幕录制软件有Camtasia Studio和BB FlashBack,这两款软件在界面布局和功能方面比较相似。本例采用简单易实现的BB FlashBack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只需在演示前根据需要选择录制的范围、是否录制声音和最小化托盘(如图2所示)。当选择最小化托盘之后,教师只负责讲解和演示即可,也就是只需关注教学任务本身,无需为录制工作分散精力,教师毫无技术压力和恐惧,该软件会悄然自动完成全过程的录制。
在录制的过程中,针对比较抽象和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事先制作多媒体动画辅助演示和讲解。在演示完成时选择停止,即可自动跳转到如图3所示的视频编辑状态,根据需要进行添加说明文字和交互控制或者删除误操作部分等编辑操作,导出MP4、AVI等格式的视频,完成微课的前期录制,便于在PC或者移动智能终端上运行,也便于后期采用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会声会影或者Edius、Premiere、After Effects等更为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添加特效或者剪辑合成。
针对计算机硬件组成模块,由于需要对计算机各组成部件进行实体展示和讲解,可采用教学录像型微课。计算机工作原理模块的内容相对抽象,仅仅依靠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借助Flas、PPT动画等即可实现直观、动态、形象的呈现,也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针对该模块可采用多媒体讲解型微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选择微课开发的类型和技术(见图1),这种实现方法和思路也便于在其他课程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4.上传反馈,修改完善
最终开发的微课可上传到视频网站、云盘或者在线学习平台,供学习者在线学习、下载至PC端或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者可根据使用情r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便于开发者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五、应用微课的教学效果
从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学时已由原来的45学时压缩至32学时,笔者开始采用微课辅助教学。通过对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213人和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386人采用题型和分值相同、难度相当的题库进行测试,对比分析两学期的成绩如图4所示,发现在课时缩短、班级和人数增多的情况下,不及格的比例明显降低,因此采用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六、结束语
微课为学习者提供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数字化学习服务,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同一课堂不同层次的教学以及课堂内外的进阶拓展。在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但微课只是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辅助传统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尤其在学生信息化能力薄弱的初期。教学过程是思想和智慧碰撞的过程[4],学生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更需要人文关怀和正确的引导,因此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建丽,方辉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2016(3):104-112.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 2014(6):24-32.
(学生自学第2小节,并用“——”画出航天飞机的样子)
师:谁来说说航天飞机长得什么样?可以依据下面提示进行介绍,并尝试联系起来说一句话。
(多媒体出示:_____的翅膀_____的脑袋______的机尾)
师:其实航天飞机非常大,最大的长约50多米,有5层楼那么高……你们听到这些,能否说说自己对航天飞机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庞然大物)
师:第三小节中,你们读一读普通飞机与智慧老人的对话。说说哪些句子说明航天飞机飞得更高更快?接着也学着智慧老人的样子夸一夸航天飞机。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找出“航天飞机飞得可高啦……”“航天飞机飞得可快啦……”这两句)
师:普通飞机天上飞,我们都能肉眼看到,但是航天飞机却根本看不见。谁来读一读?记得要读出高的感觉来。
(指导学生朗读)
师:还有,航天飞机飞得更快,谁也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朗读)
(出示文本中关于航天飞机的相关资料)
(组织学生自由阅读智慧老人说的第二段话,引导学生说说航天飞机的本领。航天飞机能_____,能_____,还能_____。)
师:谁来说说“释放”与“回收”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航天飞机用机械手释放、回收人造卫星画面)
师:当然,航天飞机的本领远远不止这些,你们看。
(多媒体出示相关资料)
师:你们对航天飞机已有了了解,现在就用第一人称给航天飞机做个介绍吧,记得要按照下面的内容进行呀。
大家好,我是航天飞机。我有_____的翅膀,_____的脑袋,______的机尾。我飞得又高又快。普通飞机只能____________,我却能_____________。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普通飞机要飞_____________,我却____________。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案例中的语言训练比较扎实,先介绍航天飞机外形、本领,最后让学生填空解说。这种教学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句式练习,设计重点是帮助学生从中习得一些写作技巧。但遗憾的是,这种训练设计从根本上是指向阅读的,缺乏精细化的指点。换句话说,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心中只有阅读文本,却没有“自我介绍”的要点,即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清晰流畅;同样,学生也无法从中习得方法。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语言训练,是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文本主题而服务的,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阅读的从属地位,学生自然无法从中习得系统表达技巧。
【教学设计二】
(课前谈话,师生互相做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自我介绍”的要点)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与本领。现在我们具体来说看看,作者是从怎样来具体描述的。
师:我们先来看看航天飞机的外形,你们说说它长得怎样?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三角形的、尖尖的、方方的”这些词语,并进行指读)
(教师总结)
师: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航天飞机吗?
师:我们来找一找智慧老人的话。他一共说了两段话,现在我们试想一下,这两段话分别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
(出示:航天飞机到底飞得有多高?)
师:谁来具体说说,航天飞机究竟飞得多高?与普通飞机是怎样比较的?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你又是从哪里看出航天飞机飞得快的呢?
(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与生活经验进行比较)
(教师小结)
(学习“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这一小节)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你们说说航天飞机有哪些本领?
(引导学生说说“释放”与“回收”的意义,可以结合具体动画进行)
师:这里你们好好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本领写生动、写具体的?
(引出拟人写法)
(教师小结)
师:学到这里,我们也对航天飞机有了大致了解,现在你们能否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呢?我们先来说说,具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外形、特点、本领)
师:外形刚才已经说过了,谁再来试试?记住,请用第一人称。
(点拨学生尝试运用文本词语,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师:现在我们再尝试用同样的方法来介绍一下航天飞机的特点与本领。记住呀,可以学一下智慧老师,先用一句概括,再用几句话进行分说。
(点拨学生结合课文先仿写一句中心句,接着再依次仿写其具体内容)
师:对于航天飞机,其外形、特点、本领我们都一一介绍过了,现在能否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整地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大家好,我是航天飞机。我长得____。____。(外形)我____。____。(特点)我的本领____。____。(本领)你们认识我了吗?)
【点评】教学设计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贯彻“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这一目标,从课前谈话、师生之间的自我介绍开始,再到对航天飞机外形示范引领,接着指导学生按照总分模式进行模仿,最后尝试完整地说一段话,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不仅让语文课堂精彩频现,同样也让课堂训练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尝试有话可说是言语表达的最大难点。毕竟他们才刚刚接触习作。对此,编者也充分考虑到了,因而在其课后习题中也布置了一道题目,进行友情提醒。在引导学生与编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文本基本内容,并能够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尝试给他们“找米”。比如针对第2自然段中航天飞机的外形,在引导学生概括出“航天飞机的外形很奇特,有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这一特征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尝试选用文本关键字词,把外形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同样在关于特征、本领的指导中,应明确告诉学生,应勇于“抄袭”文本字词,并大胆运用到自己训练之中,真正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我介绍”的言语训练落到了实处。
学生习作的常见毛病除了言之无话外,还有言之无序。因而,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言语表达顺序,在先介绍智慧老人“先总说后具体介绍”方法后,然后让他们进行模仿。总分结构模式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段落模仿的一个重要抓手。“言之无序”是三年级学生言语表达的通病。为了帮助学生在介绍时理清言语顺序,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模仿运用,让学生尝试采用此种结构进行训练。
关 键 词:创意 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 理性思维
创意,或者说创造力,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被提高到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个人到集团都在要求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意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也蕴育着巨大经济效益。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已经从技能、技巧等具体知识的培训转到了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创意思维的培养上。然而,目前我们的创意思维的培养却因为人们对于什么是创意以及怎样去创意的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着偏差而收效甚微。其问题在于:一方面,把创意当成天马行空似的玄想或灵感光临的被动等待,使创意变成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神秘事;另一方面,让看似好的创意远离具体的设计课题而变成了为创意而创意的游戏。为了让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在现代设计比以前更加复杂和更综合的语境下,必须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重视科学理性思维。
因为,第一,创意应该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灵感突然爆发,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创意的内在要求。第二,现代艺术设计比以前更加复杂和更综合。这使艺术设计实践不仅是艺术创造行为,更是科学的,理性的抉择。科学理性思维也就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lw881.com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一、创意是理性的选择结果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同,笔者认为,创意不是灵感的突然爆发,而是理性的选择结果。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者索耶在他的著作《人类创新的科学》中写道:“灵感源于积累而非灵光乍现……实际上是将过去的观点全都推翻了。许多人认为创造性是一个人智慧的突然闪现,这种‘魔术般的’爆发是一种不同于我们日常思维的精神过程。但我们深入研究发现,当你展示你的创造性时,你使用的大脑部分与平时琢磨怎么绕过交通堵塞没什么两样。”①
今天我们把创意放到了一个非常绝对的地位。似乎只要有了创意就可以解决一切设计问题。但创意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有创意?似乎没有真正被思考。事实上,我们更多地只是从结果这一端来看创意,而忽略了创意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积累、选择和判断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创新思维是信息重组。创新思维是没有预成的规则的,它要突破思维定势,对巨大的信息流进行筛选,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关系做出判断,进行新的组合。可以说,“选择是灵感思维和创造性功能的灵魂。”②如今的设计也是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像广告策划一样,设计是一个对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理性判断、明智抉择的过程。创意就是在这些过程里通过积累、选择和判断产生的。策划大师叶茂中曾经说过,策划80%是靠腿,20%靠脑。
“提起创造性思维,人们往往会忽视逻辑思维,认为它的‘理性’与‘创意’格格不入。实际上,逻辑思维的分析、推论对设计的创意能否获得成功时常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逻辑思维中常用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艺术设计可以得到理性的指导,从而使创意具有独特的视角,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引起受众的共鸣。”③
创意既然是理性选择的结果,那么,在强调创意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则必然是其内在要求了。
二、当代设计学科的新发展要求设计具备科学理性思维
当代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求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要求设计师具备很高的科学理性思维能力,这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
1.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表明其多学科综合的特点
一般来说,艺术设计似乎更多着眼于艺术性的思维逻辑和形式美的创造。然而,现代设计已经变成了关系的设计、事理的设计和交互设计、从产品设计演变到服务设计。“艺术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④“……设计立即变成了一个比不久之前更为复杂和更加多学科的活动。”⑤
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体系的建构清楚地显示出现代艺术设计学已经是一个结构大、涉及面广、多学科关联互动的开放的学科体系。什么人因工程、知觉理论、消费心理、材料科学、传播学等。然而这些学科已经融入我们的设计教育,所以,我们也必须重视对科学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曾经是包豪斯的宗旨。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意识到:“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用情感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⑥柳冠中先生关于设计学的“事理学”理论(将设计视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即为事理学),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实践中认识的能力,从对‘物’的设计提升到对‘事’这个系统上——这是中国设计教育应思考的方法。”⑦
然而,在我国依然存在着艺术院校的设计与工科院校的设计的严格区别,一些大型企业的设计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工科院校,或许直到现在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艺术院校的学生有着与工科院校学生不同的优势”。一方面,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表明其多学科的综合性新特点;另一方面艺术与科学结合是必然趋势。所以,李砚祖先生说:“设计的当代成就和未来是由艺术与科学统合的程度而决定的。”⑧(转第39页)(接第59页)可见,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模式必须予以改变,培养具备科学理性思维的设计人才是提高我们艺术设计水平的必由之路。虽然,理性的功能主义和国际风格被后现代设计所诟病,但是当代的艺术设计事实上却并没有也不可能抛弃理性思维。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之发端的包豪斯基础课程就开始了这样的思维。在由纳吉和阿尔贝斯所执行的基础课程中“采用感应的方式去设计,让学生去调查、探究和实验”⑨远不像我国当前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所理解的仅仅是“三大构成”的简单的视觉形式的训练。
过去有些观点认为,艺术是形象思维,艺术设计也是形象思维,甚至开玩笑说学理工的人的脑子是方的,因为他们要求准确的数据,严密的论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与创造力不甚相关。现在看来是应该改变这样的错误认识的时候了。当代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求设计师具备科学理性思维。
3.艺术设计的新领域正表现为艺术思维与科学理性思维的结合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一样,艺术设计不只为具体的设计课题提供形式解决方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高科技条件下,艺术之美才得以彰显。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设计,都不可能只依靠设计师直觉和灵感。就拿视觉传达来看,从任务确立到市场调查、信息摘取,从数据分析到设计表达等环节都必须是客观的、科学的、理性的。图形也不是随意生成的,而是“非常理性又不排斥感性的形,即是具有科学特征和语言特征的符号系统……图形符号的样式和表达方式不是由艺术感觉决定的。而是由信息本身和理性的规范决定的,这里不是不要艺术及感觉,而是这种艺术和感觉必须与科学和理性结合。”⑩如今,各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前沿探索无不是基于艺术的感觉与科学理性的结合。从产品的设计到服务的设计,从物质产品到人机界面,视觉传达的不仅是形式和色彩完美的图画,而是像地图一样合理科学的信息表达系统。室内设计和建筑方案也不是去研究如何画效果图,而是集中与灯光、空气、时间和几率的研究和表达。陶瓷设计研究在理论层次和技术层次上揭示瞬间与光亮……这些在以前都是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而今天却是艺术设计必须面对的课题。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科学理性思维对于现代设计的必要性。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培养出真正有创意的设计人才就应该改变旧有的观念,把科学理性思维纳入到艺术设计思维之中。只有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创意能力的问题。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是理性的、科学的创意设计。
注释:
①[eb/ol].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02205965.html. 2007-06-12/ 2007-09-25.
②陈明.灵感和直觉心理现象的协同论阐释[j].甘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p96—98.
③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32—233.
④同上p20.
⑤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⑥詹姆斯·w·麦卡里斯特.美与科学革命[m].李为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0.
⑦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j].北京:装饰,2005.1.p0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