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 数学 高效 课堂 构建 策略
一、 首先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规划与教学实施,特别是在新时期,更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以便能够使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新的教学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跟上新的节奏。笔者认为,新时期教师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要由应试教学观念转化为素质教育观念,其次是要由填鸭式的教学观念转化为引导式的教学观念,再次是要从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开放式教学,另外需要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转化为互动式的教学,最后就是要变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为分层教学,以便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学的高效进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其次需要有明确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行为的最终归宿。树立怎么样的教学目标关系着教师怎么样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行为。所以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因为目标的制定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再者需要有科学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效果除了教学观念、教学目的的影响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受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教学不是蛮干、花功夫就能够收到好效果的,教学还讲究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而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会影响教学的效率。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学习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四、 另外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改以来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的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树立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以便他们能够树立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 此外需要有高效化的课堂结构
一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整理出一个高效化的课堂结构,比如从课堂的导入、教学、互动、结尾等几个方面进行处理、完善,以便能够将有效的课堂结构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 最后需要有系列化的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是需要系列化的教学策略作为支撑的,即教师在教学的开头、中间以及结尾部分都需要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而不能单纯在某个阶段实施教学策略,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同时他们的情绪波动也会影响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余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以便能够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
G623.5
引言: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当中,学生第一次能够具体系统的认识各类图形,初步形成几何意识和图形概念并学会解决具体的几何问题,不仅如此图形与几何将会始终贯穿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模式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微课的简要概述,简要阐述基于微课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
一、微课的简要概述
(一)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论基础上,启用网络线上和课堂线下两种途径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微课内容广泛,基本上所有“微小”的教学模式均可被视作微课,当前有一部分教育人士愿意将微课看做是各种精短的教学视频、短小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高度浓缩和概括的练习以及教师短暂深入的课后反思的集合名称。其中微课中的核心内容为微视频,教师能够在微视频中实现图文结合,并且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短小精悍是其具体特征。微视频并不是教师将教学全程一秒不落的拍摄记录下来,而是选择教学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内容,又或者仅仅只是某一个细小的知识点作为微视频全部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在微视频中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1]。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教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错误,因此在微课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全部课堂要讲的知识,而是已经设定好的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也可能仅仅只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的教学内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微课比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加凝练,内容明确,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微视频为代表的微课不仅重点突出明,结构紧凑,而且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实时互动性,不需要再像过去的传统课程教学一样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篇幅进行详细的赘述,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2]。
二、基于微课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
针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图形的运动一章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方式重点讲述了平移与旋转的内容。在物体的运动中主要有两大运动方式,分别是平移和旋转,但是这两方面内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二年级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空间意识,在理解抽象内容方面比较吃力,如果完全依赖课本和教参进行讲解,并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选择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将平移与旋转的运动特点压缩在10分钟之内的教学视频当中,配合直观动态的动画,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学难点。
在平移与旋转的微课视频当中,教师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和变焦特写镜头,设计了一个人手拧开水龙头放水的动画视频[3]。在该动画视频当中,人手在拧水龙头时,教师进行暂停,并将人手旋转的方向用黄色箭头标明清晰,并在旁边配上醒目颜色的文字用以介绍旋转的概念和特点,即物体在围绕某一点或某一方向做圆周运动即为旋转,学生通过观看人手拧水龙头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影响旋转的三大要素,分别为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此时教师继续播放动画视频,在水龙头持续放水时教师再次暂停视频,此时在水流旁边同样有黄色箭头自上而下标明方向,并且在旁边配以平移运动的醒目字样,教师在此时将平移运动的概念和特点也一并标明,所谓的平移指的就是图形上全部点均按照同一直线方向做等距离移动,而不断向下流动的水也能够直观清晰的向学生展现平移既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也不会改变其大小的特性。利用这样的微课视频,不仅将平面抽象的知识概念生动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其清新明丽的字体和丰富多彩的画面也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微课视频的最后两分钟内,教师利用图表的形式将平移与旋转的定义、运动特点等进行比对,带领学生快速复习和巩固重难点知识内容,并且向学生展示了许多生活案例要求学生判断物体在做平移运动还是旋转运动,比如推拉抽屉,因抽屉只改变了直线运动方向,并没有改变形状和大小,因此属于平移运动;扳手旋拧螺母,与人手拧水龙头一样都是在做旋转运动;商场中的扶梯也是在做平移运动等等。最后教师在微课视频当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分别写出五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并且能够用平移与旋转设计出一款美丽的图形作为当堂课的课后作业[4]。
在平移与旋转的微课当中,教师舍弃了长篇大论式的讲解,将所有的精华内容压缩在短短10分钟内。并且利用可视的动态画面和多彩图画让学生能够在这10分钟内保持高度的集中,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帮助学生加强对教学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消化与理解,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大大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论: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与创新,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摒弃传统落后的单向教学模式,利用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短小精悍的动态教学视频将平面的图形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断丰富与创新“图形与几何”教学,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意识与几何概念,从而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赖艳彬. 微课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数学空间与图形)[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娄孝坤. 基于微课下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策略[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关键词:新课标;几何概念;错例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23-02
我在四年级数学《线与角》(上册第二单元)的练习中,发现很多同学总是出现如下概念性的错误,现进行一下错例剖析:
错例1:判断:一条直线长10厘米(√)。
诊断:没有弄清楚直线、射线、与线段的特点及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直线是无限长的,它不能度量。正确判断:一条直线长10厘米(×)。
错例2:判断:大于90°的角叫钝角(√)。
诊断:错在对钝角的概念没有理解清楚。我们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钝角。大于90°的角除了钝角外还有平角和周角。正确判断:大于90°的角叫钝角(×)。
错例3:判断:我们用20倍的放大镜看30°的角,结果角就变成了600°(√)。
诊断:角的大小要看它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放大镜只是将两条边放长了,用一万倍的放大镜来看,角还应是原来那么大。正确判断:我们用20倍的放大镜看30°的角,结果角就变成了600°(×)。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思维的细胞,是构成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石,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它又是数学教材结构与小学生数学认识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因素。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知识的教学,要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供感性材料,建立表象,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表象是对感知材料的形象概括,为思维抽象概括作准备。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表象的桥梁运用。如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平行线是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文字条文,但不能很好掌握平行线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让学生观察实物,如教室门窗的上下边框、左右边框,书本的横线,拉紧的两条铁丝等。再启发学生:“这些成对直线将它们无限延伸,能相交吗?它们都处在什么位置呢?”促使学生感知内化,从而在头脑中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在同一平面内),即形象化的平行线(两条不相交的直线)。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让学生想想实际生活中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2.通过实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如教学“平角”、“周角”概念时,可以设计实验学生探索,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始边和终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时,所构成的角叫平角。”1平角=180度。“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图形,而不是轨迹,定义为360度的角叫做周角。”任何“角”都是由两条有公共顶点的射线形成的,平角也不例外。只不过形成平角的两条射线在一条直线上而已。不能将直线和射线混为一谈。并结合生活中平角周角的实例(如钟面指针问题)说明、课件演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将直线当作平角,圆形当成周角的错误,使学生在观察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平角”、“周角”的概念。
二、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抓关键词,就是我们常说的“抠字眼”的方法。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基本条件,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构建概念的网络体系,丰富、深化概念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5-0100-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信息容量大、密度高、范围广、操作简便、教学效果好、直观明显等优势,能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多重刺激。借助计算机辅助小学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鉴于此,本文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1 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1.1 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我国申奥成功的画面。教师引导:“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北京申奥成功了,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吧!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全班齐读申奥成功时间: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你能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刻吗?”然后让学生试拨这一时刻,有很多学生遇到困难,自然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钟表的知识。通过电脑直观、生动的演示,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
1.2 激发思维,破疑解难
在教学中,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或者对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就可以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显示出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1时=60分,1分=60秒”这个重难点,用多媒体演示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教师说:“孩子们,钟面上有12个数字也刚好有12个大格,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数字刚好对应每个大格上的点。”并且引导学生概括“分针快,时针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完一圈是60分”。在处理“分”与“秒”的关系时,教师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烟花有多长时间,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分=60秒;让学生观看了1分钟时间的Flas,在欣赏动画片段的同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时间的长短,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和节奏。通过图像、动画等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1.3 转变方式,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中介物,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实践操作,使知识结构的某种逻辑关系得到具体形象体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构建。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时,应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待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之后,演示3种割补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用小剪刀剪去左边三角形(剪去一个垂直的梯形,同时剪去两边的三角形),分别移至右边,将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计算,学生直观得出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1.4 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多媒体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如教学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平均数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画出7号和8号运动员每场得分统计情况,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电脑演示条形统计图平均后的样子,直观感知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意义(如图1所示)。这样借助多媒体方格的移动,把移动后的情况与移动前进行鲜明、生动的比较,在对比的情境中,学生对平均数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表象认识,注意力更易集中。学生获得了深刻的表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较好地培养了思维能力。
2 教学中应把握的几“点”
2.1 要把握好传统教法的“使用点”
许多教师用课件上课并非是从教学目的出发,将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冷”处理,有些教师把板书的内容从黑板上挪到电脑里,“教师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鼠标走,教学跟着电脑走”,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
2.2 要把握好学生自主的“学习点”
目前数学电教手段中,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大多数课件都起着帮助教师讲解演示的作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通过课件出示1厘米的长度,并闪烁数次,学生只顾及看闪烁的颜色,却没有在脑海中形成1厘米的表象,且1厘米通过投影放大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在这种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猜一猜,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2.3 要把握好应用电教手段的“切入点”
电教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不顾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一味滥用多媒体,就会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一位教师利用辅助教学软件演示三角形内角和180°,课件利用Flash的交互功能,动态地把三角形的3个角任意剪掉,然后移动在一条平角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定义。虽然生动有效,但实际上教师在数学课上让学生提前准备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用剪掉或用手撕掉3个角,然后在一条直线上拼接,就能非常直观地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因此,数学电教手段要选好最佳整合点、最佳切入点,还是要讲究“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疑;掌握新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26-01
自主探疑、落实需要,这是“依需定教,顺需而导”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第二个环节,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自主探疑让学生愉快地踏上了感悟、理解、掌握新知的征程,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需要自己落实。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扶上马,送一程”。
一、铺路搭桥助探疑
虽然在第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对自己要探究的问题也比较感兴趣,但是,面对要探究的问题也就是要掌握的新知,还是会产生畏惧感,或探究切入点不准,或探究思路不清,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引领和帮助,为学生的探疑铺路搭桥。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首先出示某地4月8日(2∶00 ―12∶00)的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把自己认为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出气温变化情况的想法写下来。再次,分析比较文字、数字、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表示方式的异同与优劣。最后,聚焦新知。折线统计图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引发了他们深深的思考与探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从这条线上怎样能看出馕卤浠情况?是不是只有这一种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的折线统计图,还有没有其他的,比如折线全部向下或全部向上的折线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只能表示气温吗?它还能表示其他的数据变化吗?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用到折线统计图?教师的课堂应该紧扣问题,为学生铺路搭桥,把教学的重心指向学习的重点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统计图对数据和线的走势进行分析,也可以选择多种统计图分析数据和线的走势;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交流,还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最后把分析、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分享。
二、顺水推舟助探疑
推舟的关键与前提在于顺水,也就是说只有顺水才可能把舟推向前进。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疑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认知水平不同,有的在探疑之舟刚刚起航时就停滞不前;有的离成功的彼岸只有一步之遥时,也许会遇到风暴或暗礁险滩;有的也许迷失了前进方向;有的走进了歧途……,凡此种种,都是学生自主探疑中必然遇到的困难,教师要顺着“水情”给学生适时适势地推舟,确保探疑之舟顺利地沿着正常轨道航行,直至达到成功的彼岸。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当进行到让学生比较两个相近图形的大小时,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在预习中知道了长方形只要用“长×宽”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可是学生虽然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顺水推舟,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计算呢?大家可以证明一下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有的独立操作、有的讨论合作,教师也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地超出教师的预想。然而,什么时候应顺怎样的“水”,如何顺利地推好“舟”,靠的是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与把握;靠的是对学生静静地独立探疑时巡视过程中的发现与掌握,只要顺到了“水”,就一定能推好“舟”,让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体验到探疑的乐趣。
三、设境激趣助探疑
疑难来自于学生,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疑解惑。这样的学习方式自然会让学生产生较强的探究内驱力,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像万事俱备,还欠那么点东风一样,如果能让自主探疑过程始终置于一种充满趣味的情境中,更会让学生喜欢与接受。例如,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先播放《田忌赛马》动画片,比赛结果田忌以0∶3输给了齐王。田忌输了比赛,垂头丧气地正想离开时碰到了当时的军事家孙膑,孙膑告诉田忌他能帮田忌赢回比赛,这时教师暂停动画片,问:“看到这里,谁有问题想与大家交流?”生1:我想知道孙膑用什么办法能让田忌赢了比赛。生2:我想知道孙膑和田忌说了什么。生3:我想知道田忌到底能不能赢齐王。师:是啊,看来这个问题我们大家都想知道,那现在就请同学们都来当一回军事家,想一想孙膑到底是用了什么策略赢了齐王。课中的探疑过程立刻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军事家孙膑的佩服和对故事结果探秘的好奇,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排兵布阵。此时此刻,探疑不再枯燥无味,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主探疑、落实需要是“依需定教,顺需而导”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本文通过铺路搭桥助探疑、顺水推舟助探疑、设境激趣助探疑几种方式,研究教师在学生探疑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引领和帮助,让学生愉快地踏上探疑之路,顺畅地到达探疑彼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