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研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科研院所内各单位从事的科技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类型,制度建设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制度建设的终极目标上有着一致的需求,建立激励创新、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管理制度体系,要信守科研道德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创造人才脱颖而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环境,要提供服务优质、信息便捷、环境优美的工作环境。
2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各个管理制度为准则从事各种活动,使农业科研院所职工在各项活动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管理工作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奠定基础,从而实现按法按规治所。2.1制度建设水平是管理好坏的重要因素。制度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尊重制度、遵守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21世纪,“领导影响力、管理手段、制度建设”三者的结合,是实现管理工作优化的重要手段。2.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管理效率。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就是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制度,推动科技项目和科技资源的优化,科研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营造奋发向上的科研环境,提高整体运行效率,推动农业科研院所持续发展。
3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思考
在加强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善制度。“十二五”期间制定和修改完善行政、科研、财务、人事、后勤等管理制度47个,基本建立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运行机制,使管理工作逐步地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3.1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宗旨。制度建设工作的宗旨是“为农业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不断增强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科研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3.2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3.2.1建立健全所长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估机制。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重大事项,采取民主集中制,实行决策前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后评估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监督机制。3.2.2完善行政办公管理制度。建立科研、人事、财务、行政后勤等管理制度,还应在行政办公方面进行完善,设计各种办事程序表格,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管理,部门审核,逐级审批,责任到人,实施流程管理,做到公平公正透明,也起到了制约和规范权力的作用。3.2.3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相关机制。建立稳定的科技创新支持机制,支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自主创新科学研究;建立健全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增强经济实力和社会贡献度。3.2.4建立健全人才相关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各类人才评价标准;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分配、奖惩等激励办法;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3.2.5注重道德制度建设。深入挖掘核心价值和优良传统,定期学习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在职工中开展形势任务、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组织纪律等教育,引导职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思想道德。
4制度建设的保障措施
4.1领导干部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为确保制度的正常运行,农业科研院所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严格遵守本单位规章制度,做到上行下效,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新性,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科研院所的制度化管理。4.2加强监督管理。农业科研院所还应针对关键部门和重点环节加强监督,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分管领导,针对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责任到人。4.3加大问责力度。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在执行力上下功夫,加强制度执行的督查问责,切实解决执行制度不到位、不落实、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制度重在建设,精在落实,贵在坚持,农业科研院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的进行创新,只有将制度建设落实在实处,才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有力的保驾护航作用。
作者:刘丹 张玉鑫 单位: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左旭.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农业科研院所跨越发展[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3):2-4.
脓毒症是一种发生率及死亡率都较高的疾病,脓毒症不断演变,发生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是一个连续过程,治疗中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尤为重要。Rivers等[1]提出的脓毒症患者早期达标疗法(early goal-diveeted therapy, EGDT),即在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的最初6小时内行积极液体复苏,早期达标,而在治疗中用何种液体以及晶体液、胶体液的比例等尚无定论,本文在液体复苏过程中检测胶体渗透压浓度,计算胃肠粘膜-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等指标作为调整复苏液体种类作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2008年8月~2010年12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的成年患者共17例,均符合2001年脓毒症国际定义大会诊断标准[2]分为A组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9~77岁,平均(53.67±17.33)岁,原发病包括肺部感染6例,胆系感染1例,腹腔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APACAHEⅡ评分(19.84±6.04)分;B组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21~76岁,平均(56.63±19.03)岁,原发病包括肺部感染4例,胆系感染1例,腹腔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1例,APACAHEⅡ评分(18.84±6.44)分。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以及APACHEⅡ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一旦确诊,立即按照“2006年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3]进行集束化治疗,包括液体复苏、抗生素的应用、镇静、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动脉Swan-Ganz导管、保留胃管、监测CVP及MAP、记录尿量、内环境监测,留取血液或体液标本做细菌学培养等综合治疗。
1.2.2 24小时内液体复苏方法和标准:①快速输液阶段:每组液体剂量20ml/kg,30分钟内滴完,总量不超过3组;②继续输液阶段:6~8h,根据血电解质检测结果调整液体种类,速度5~10 ml/kg・h;③维持输液阶段:16-18h,速度2~4 ml/kg・h;④通气稳定的情况下,PH值
1.3 胶体液的应用。A组:依据临床习惯快速输液阶段均采用生理盐水,继续和维持输液阶段采用晶体液:胶体液2~3∶1比例输注,其中胶体液采用羟乙基淀粉130/0.4;B组:快速输液阶段,第一组液体剂量采用生理盐水,如治疗后1小时测得的胶体渗透浓度低于正常,则接下来各输液阶段液体均采用晶体液:胶体液1∶1比例输注,如浓度正常,则液体处理同A组。血浆和冷沉淀等计入胶体液用量。
1.4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开始治疗前(时间记为0),开始治疗后1、6、24h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小时尿量、复苏液量、D-乳酸水平、APACAHEⅡ评分、血浆胶体渗透浓度的测定(在0、1、6、24h,采用BMT923胶体渗透测定仪测定,以18~20 mmHg为正常范围)、酶联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乳酸(D-LA)含量。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PACAHEⅡ评分、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表1)两组患者进入治疗前即0时APACAHEⅡ、MAP、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6小时B组APACAHEⅡ评分、MAP、CVP水平均大于A组(P<0.05);第24小时两组APACAHEⅡ评分、MAP、CVP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少于A组(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浆胶体渗透浓度、D-乳酸水平及24小时内复苏液体总量(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胶体渗透浓度都明显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补液是依据胶体渗透浓度来制定补液方案的,故开始治疗后第1小时末两组补液总量近似,且B组胶体渗透浓度明显高于A组(P<0.05),胶体液用量也明显高于A组(P<0.05);第6小时及第24小时末B组所用液体总量均少于A组(P<0.05);但两组在治疗初24内成分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小时及第24小时末B组动脉血乳酸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APACAHEⅡ评分、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变化(x±S)
注:*与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浆胶体渗透浓度、D-乳酸水平及复苏液体总量(x±S)
注:*与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脓毒性休克产生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毛细血管渗漏,液体平衡失衡,在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中,对液体复苏的速度剂量范围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对晶体液胶体液的比例没有说明。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比较容易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浓度,正常成年人血浆胶体渗透压(COP)水平20~25mmhg,COP低于正常值时将破坏微循环液体平衡,液体在组织间潴留,导致组织水肿、功能缺失[5]。
晶体液的优点是可以迅速补充组织间液,缺点是容易造成液体超负荷。Knudson等[6]研究显示晶体液输液人体后很快分布于血管外组织,在血管内的消除半衰期比胶体液短得多,约79%进入组织间隙,21%保留在血循环中,由于液体复苏时需要量甚大,维持有效血容量的效果差,大量输入晶体液势必会造成全身软组织和内脏弥漫性水肿、多浆膜腔积液。胶体液能增加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使组织间液的水分重吸收进入血管内,能较好的扩充并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羟乙基淀粉130/0.4分子量较大, 分子质量200ku,对凝血功能、肾功能的影响非常小,有严重肾功能损害也不会产生血浆蓄积作用[7]。临床工作习惯是晶体液:胶体液比例在2~3∶1之间调节,本研究发现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浓度都明显偏低,即使采用集束化治疗方案,在短时间内也大部分难以达到正常范围,应用更多的胶体液有助于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减少复苏液体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另显示晶体与胶体比1∶1的扩容效果优于临床常用的2~3∶1,说明适当增加胶体液含量可以较小的输液量发挥更大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D-LA是胃肠道固有细菌的代谢产物,哺乳类动物体内不具备将快速分解代谢的酶系统,进入机体后不参与代谢反应,可通过测定血浆中D-LA的含量来间接判断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
本研究使用的BMT923胶体渗透浓度检测仪仅用1ml全血标本,在床旁检测2分钟之内可出结果,便于实时动态监测,精密度高,方法可靠[5]。
参考文献
[1] Rivers E,Nguyen B,Havstad S,et al.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v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N Engl J Med,2001,345:1368~1377
[2] Levy MM,Fink MP, Marshall JC ,etal, SCCM/ESICM/ACCP/ATS/SISInto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rference[J].Crit Care Med ,2003,31(4):1250~1256
[3] 于凯江,马晓春,刘大为,等.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监测指南(200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4] 田兆嵩.临床输血学,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120
[5] 赵凤华,齐弘炜,吴明营,等.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监测胶渗压及红细胞压积在超滤中的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6):356~357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档案;规范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主要包括农业科学研究中从立项、申报、进程、总结、结题再到成果鉴定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各种档案材料,还包括林业、副业、渔业、牧业等档案。由于在管理农业科技档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有效地管理农业科技档案是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
一、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指在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技术资料,是农业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对农业科研活动最直接的原始记录。包含种子档案、作物栽培档案、植物保护档案、林业档案、畜牧档案、水产档案、农业生态环境档案和农业区划档案等。将这些资源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科技档案,再将这些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新价值。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的实质是科技成果,作为智力成果、知识智慧的结晶,是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必须加以保护和利用。其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使各级决策部门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再次,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创新的基础,这些信息资源可为深入科研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来源。最后,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良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国家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相关规定、准则。基于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性特点,农业生产又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受生态因素、气候、土壤等地缘的影响很大,又为新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就现代农业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推广资源的配置,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等进行分析探讨。
1.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科技供给的实际需求和供给与预期差距很大,国家对于农业技术项目的科研资金投入也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归根结底,问题主要是出在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原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点:
1.1 农业技术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
农业技术的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致使实际生产与科研项目脱节,技术研发成果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未达到农业全面发展的需求标准。农业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产业链条,其所需求的农业技术成果应该具备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在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为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科研项目务必打破传统范围这一要求。所以,针对进一步加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应摒弃单纯发展农业技术的思想,应大力发展农业综合配套相关技术,着重加强产业化技术与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开发。在过去我国的科研成果中,其构成体系主要还是以单项技术成果为主,而综合性配套技术成果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不能提高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重视程度,以至于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研究机构是两个分离的研制机构,也就使得科研成果的使用与活动的资助产生分离,科研和推广的成本以及效益也产生分离,致使现代农业技术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
1.2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是农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许多农业技术科研成果都还只是局限于试验田和实验室里,掩盖了其技术供给效应的特点。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参加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都是县级以上人员,致使基层缺少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才,而且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
2.现阶段无法满足有效需求的根本原因
2.1农民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
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针对现有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和需求。由于大部分农户所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无法对新技术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支付。在零成本的条件下,以期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只能在可支付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从而不会对农村技术科研部门带来经济上制约。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会使得新型技术的采用成本增高,使得农户不得不放弃对新型技术的采用。个别农户所需求的技术和其改进信息,在反馈到科研部门后会大大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限制了其获得的利润。同时,针对个别农户需要的技术成果,其找寻费用也是相当高的,利润的获得也相当有限。再加上大部分农户的单体土地分散,以至于无法采用机械技术和一些综合类型技术。
2.2农户科技文化觉悟有待提高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吸收和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因其表现出的文化程度水平偏低,缺乏经营远见以及科技意识,使得新技术的能力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某些地区的科技文化限制以及信息闭塞等,使得农户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上还有着一定的落后。
3.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案
3.1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3.2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完善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充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扩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经济服务功能和职业教育体系可有效的开展。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以及内容合理科学化,避免走弯路。加强农科推广法制度化建设,执行好新品种保护法、技术市场管理法、专利成果法以及农业技术合同法等。充分调动其广大农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一、辽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辽宁省通过采取“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科技富民强县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丰收计划”、“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农业园区建设”“、作物新品种转让”等一系列举措以及实施“良种示范工程”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全省向粮油主产区重点推介玉米、水稻、大豆优良品种94个,8种大田作物良种推广面积330万公顷,24种蔬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61万公顷,良种覆盖率达96.7%。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10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已覆盖全省所有耕地。集成推广日光温室建造、优良品种标准化生产和综合提质增效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示范推广面积达0.77万公顷。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辽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逐步形成。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品种改良中心和原种基地、农业科研试验站等一批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种养殖安全技术集成、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研制、农业生物与气象灾害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立体种养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应当对当前辽宁及至全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有个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农业生产力仍不稳定,部分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依然偏紧,稍有闪失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等诸多矛盾和约束,我国农业还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的自主创新,加强和完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二、辽宁农业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农业的产中环节,对产前、产后环节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中试转化以及产业化环节更加薄弱,不能有效地实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资源配置不够集中,资金分配较为分散。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研部门的技术创新手段落后,原创型农业技术创新少,重复或验证别人成果的较多,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弱,一些地方单纯追求项目的经济规模,忽视项目的自主创新绩效,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辽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发育不良,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人员素质较低、推广机制落后、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与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力
依靠科技发展农业,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动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应以农业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为主体,整合农业科技资源,从事农业基础知识研究,实现农业知识创新。以科研机构为主体,整合高校和企业的力量,组建与区域农业优势产业发展配套的科研中心从事农业应用技术研究,要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储粮、粮食收储快速检测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相关的科研机构,从事农业技术熟化研究,为实现大面积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政府为主体,联合企业,建立区域性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和农业技术市场,从事农业技术的传播,实现农业技术的转移。以农户和企业为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事农业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
(二)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造条件
根据农民需求的多样化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要求,大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此一要更新理念。改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通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二要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建设培训,努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考试、竞争上岗。同时,要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
1、进一步整合资源。从理顺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入手,对乡、镇的各类农技推广站的管理逐步实现条块相结合。可将行业、专业相近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并,组建农业技术综合推广站,使其公益性与经营服务职能相分离。
2、加快构建政、事、企三分离的新型县级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建立县级农业监察大队,集中行使法律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种子管理、农药、化肥监督管理等职责;建立县级动物防疫监督管理部门,行使动物防疫、检疫职责;建立县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行使农业公共信息服务职责;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行使农产品检验、监测职责。
3、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管理制度化、服务专业化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正常的教育培训机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把那些文化程度高、业务素质好、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选拔到领导岗位。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整合科技资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转化率。
4、积极探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农技推广主体作用的有效形式和保障机制。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真正实现农业科研、教育机构“上网”。建议在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赋予一定的推广职能,并拨付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鼓励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在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础上建立直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配套、集成创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成果。
5、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应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瞄准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定一定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参与或联合其他推广主体共同完成。
(三)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创新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完善设备条件。着力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千家万户,认真调查研究,征求农民意见,并指导农民掌握好实用技术。为此,
1、坚持与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这是在农业发展新形势下,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有效措施。
2、强化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为现实服务功能。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专家、教授将以大院为平台,直接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者手中和农业生产第一线。
3、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结合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熟化、完善;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组装配套,集成创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