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属冶炼行业现状

金属冶炼行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属冶炼行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属冶炼行业现状

金属冶炼行业现状范文第1篇

财务分析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公司比率与行业比率平均值进行比较以作出某种判断,因此,对行业财务特征进行研究,不但有利于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经营状况,还可以为单个企业的财务分析提供相对准确的标准值,意义重大。本文以有色金属冶炼业与医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行业特点,通过对这两个行业一系列财务比率的计算与比较,归纳总结行业财务特征并分析其与行业特点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

行业财务指标;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1 行业及行业财务指标的选择

1.1 行业特征分析

有色金属冶炼业与医药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而这两个行业特征有着显著差异,因此,被本文选定为研究对象,以便于比较分析这两个行业不同的财务特征。

1.2 财务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从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行业的财务特征,并分别选择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及利息保障倍数(EBIT)三个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2 行业财务特征比较分析

2.1 行业资本结构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如图表1所示。

图表1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表1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低,有色金属冶炼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高。

有色金属冶炼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举债需求比较大,故行业资产负债率处在较高的位置;医药制造行业虽然也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但一方面该行业资产以无形资产居多,可用抵押贷款资产较少,故行业整体举债能力偏低,另一方面,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行业盈余利润多,故对举债需求相对偏低。

2.2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销售利润率平均值如图表2所示。

图表2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2不难看出医药制造业利润率波动幅度远小于有色金属冶炼业利润率的波动幅度。

本文认为上述现象是由以下行业特征决定的:(1)行业技术依赖性。医药产品研发对技术要求很高,附加值高,一旦研发完成并成功推广,往往会带来高额的利润;而有色金属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投入门槛低,竞争更充分,因此利润率较低。(2)上游原料供给行业的地位。相对上游金属精矿供给行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产能相对过剩,故利润向上游行业转移;而医药制造业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2.3 偿债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利息保障倍数平均值如图表5所示。

两行业偿债能力的差异也是由其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而负债率较低,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大;有色金属冶炼业盈利能力则较差,而负债率却偏高,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小,但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值较高,这部分折旧并不形成现金流出,故实际偿债能力并没有利息保障倍数所显示的那么差。

图表3

数据来源:WIND资讯

3 主要观点及结论

不同行业由于其行业特征的不同,往往会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本文结合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行业特点,通过对一系列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了这两个行业的财务特征及其财务特征的形成原因。

故本文对行业特征与财务特征的关系做出以下共性结论:(1)行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及市场结构会对行业财务产生影响,使不同行业具备着不同的财务特征;(2)固定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差的行业一般具有较高负债率,而无形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强的行业一般具有较低负债率;(3)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高,一般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反之,则否; (4)具有较强势的上游供给行业的行业,利润会向上游行业转移,盈利能力较差,反之,则否。

【参考文献】

[1]郭鹏飞、杨朝军.财务比率的行业差异性研究.《开发研究》

[2]刘华辉.我国钢铁业的杜邦财务分析.《财会通讯》

[3]孙茂龙、徐雪昱、任继勤.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化工管理》

【作者简介】

金属冶炼行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铜冶金;熔炼技术;闪速熔炼;熔池熔炼;铜硫吹炼技术;火法精炼技术

中图分类号:TF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8

铜的用途十分广泛,一直是各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材料,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近几年来铜价的不稳定性,人们对铜冶金行业的技术越来越关注,火法冶炼制铜作为铜生产方法的重要组成而备受关注。由于各个铜矿山地区中的富矿和容易开采的矿石数量在逐渐减少,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增强,而铜冶金技术面临的困难在不断加大,多年来各个地区的冶金工作人员普遍对冶金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发出一些新的工艺和技术。本文主要对火法冶炼铜技术的现状做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其进行了论述和展望。

1 铜冶金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

1.1 熔炼技术

熔炼是火法冶炼铜最重要的冶炼过程。现代铜熔炼的共同特点是提高铜硫品位,加大过程的热强度,增加炉子单位熔炼能力。这些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闪速熔炼和熔池熔炼。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熔炼系统技术的改进越来越重视,并不断对符合自身需求的先进熔炼技术和设备进行研究。

第一,闪速熔炼克服了传统方法未能充分利用粉状精矿的巨大表面积,将焙烧和熔炼分阶段的缺点,从而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提高了硫利用率,改善了环境。闪速熔炼技术的冶炼方法主要有:奥托昆普炉,炉和炉三种。闪速熔炼技术以其具有:可靠性强、热强度高、单炉处理量大、耐用性强、环保效果好等优点,在大、中铜冶炼厂中被大量运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贵溪冶炼厂采用的闪速炉冶炼取得不断成功。使单台炉子的铜产量从10万t/a提高到32万t/a,单炉生产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第二,熔池熔炼是让铜精矿颗粒在强烈搅动着的三相流体的熔池中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而实现其熔炼目的。熔池熔炼技术按照送风的方式可分为底吹、侧吹以及顶吹。其中底吹的方法为水口山法;侧吹的方法主要包括:白银法、诺兰达法、特尼恩特法和瓦约可夫法;顶吹的方法主要有:TBRC法、艾萨法和澳斯麦特法。诺兰达法熔炼技术在大型冶炼厂中运用较为广泛。目前较为先进的是由澳大利亚引进的芒特艾萨熔炼技术和澳斯麦特熔炼技术,由于其具备适应性强、处理较为简单、湿润度高、成本较低以及对入炉物料的要求不高等优点,从而在很多金属公司中被广泛采用。其中云南云锡公司采用奥斯麦特技术进行炼锡。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艾萨熔炼技术进行电炉熔炼,并逐渐取得良好的发展。云南铜业股份公司采用的艾萨熔炼炉能力不断增长到30万t/a,并不断实现了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铜硫吹炼技术

选硫过程完成了铜与部分或绝大部分铁的分离,最后要除去铜硫中铁和硫以及其它杂质,从而获得粗铜,还需要进行铜硫的吹炼。铜硫吹炼是硫化铜精矿火法冶炼工艺流程中的最后工序,在吹炼过程中金银及铂元素等贵金属几乎全部富集于粗铜中,为之后方便有效地回收提取这些金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铜硫吹炼技术的吹炼方法主要分为转炉吹炼和连续吹炼炉。

第一,在对转炉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吹炼方法是25%的富氧吹炼和63%的高品位冰铜吹炼,从而能够不断强化吹炼的过程。在转炉的主要设备方面,普遍采用大型的转炉设备。其中贵溪冶炼厂运用的是¢4m×13.6m;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在对铜冶炼系统进行改造中,把原来的两台30t转炉、一台50t和60t转炉的尺寸分别进行加大,对与其相配套的余热锅炉系统和制酸系统的能力不断增大,将转炉D450风机成功的进行高压变频技术改造,从而不断降低电能的消耗。总而言之,转炉吹炼技术的设备和操作技巧方面具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操作过程中由于烟气量的增多、炉口漏风、烟气so2浓度较低,吊车运作次数频繁造成烟气对空气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第二,由于连续吹炼炉具有:炉体封闭严实、出炉烟气浓度适宜、烟气量均衡等优势,并且当和封闭鼓风炉烟气混合进入制酸系统后,能够运用两转两吸的方式进行制酸,将尾气顺利的排放出来。所以在很多冶炼厂中被广泛采用。其中浙江的富春江冶炼厂、山东的烟台冶炼厂、辽宁抚顺红透山矿业公司冶炼厂和包头冶炼厂等都采用这种冶炼方法。但在冶炼的过程中由于密闭鼓风炉耗能高,且吹炼炉技术本身具有的环保方面的缺陷,所以不能长期持续的发展和运用。

1.3 火法精炼技术

粗铜铜含量一般为98.5%~99.5%,含有多种对铜性质产生了不良影响,降低铜使用价值的杂质,且其中某些杂质自身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需要回收加以利用,从而为满足铜的各种用途要求,需将精铜精炼提纯,而粗铜火法精炼是粗铜精炼提纯的重要途径。对于粗铜的火法精炼采用的方式有:固定式反射炉和回转式阳极炉。

金属冶炼行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源效率;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可持续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34-04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Murillo-Zamorano(2005)得出能源如同资本与劳动力,对加速生产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能源效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Andrew和Warren(1982)把能源效率称为“第五类能源”,以突出能源效率在节能中的重要作用。改革以来伴随着安徽省(以下简称“我省”)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能源消费增长迅速,资源瓶颈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制约性越发显现。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历元下降到2010年的1.03吨标准煤历元,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但节能降耗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的目标,可见节能降耗已上升为我国基本国策。众所周知,服务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少,而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的大户,且工业化是我省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如何将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有效缓解我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短缺的矛盾,在能源约束下,通过节能降耗来实现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研究的焦点。

有关能源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两种:一是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能源效率进行测算,一是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引入能源分析,通过编制能源投入产出表及能源结构分解分析(SDA)来研究能源、环境、经济、产业间的关联。本文与已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研究节能降耗约束下,工业内部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调整的依据。二是本文不但借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单独分析,而且利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综合关联评价分析了工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

安徽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从2007年安徽省4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建筑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这些工业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较明显。而其余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较小(小于1),说明它们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较低。

从2007年安徽省42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农林牧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大(大于1),反映出这些工业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在对其他部门发展表现出较强支撑性的同时,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即所谓“瓶颈产业”)。而其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小(小于1),说明这些部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支撑性较弱。

二、安徽省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计算

由于投入产出表中将工业划分为24个部门,而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包括采掘业(7个行业)、制造业(29个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3个行业),共计39个行业。因为安徽统计年鉴中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H2)的数据,且其他采矿业(H6)的数值较小,为了减少计算误差,将其剔除,因此,计算结果中没有H2和H6两项的分析。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万元GDP能耗均超出同期安徽省万元GDP能耗平均值,其中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005-2007年万元GDP能耗均值超过同期安徽省万元GDP能耗均值的10倍以上,这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推进安徽省节能降耗工作的关键所在。在2005-2007年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万元GDP能耗呈稳定下降趋势;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V形波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则呈现A起伏,如何提高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推进安徽省节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结论与启示

结合安徽省42个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及安徽省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测算,笔者提出了在节能降耗约束下,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层次可选择的思路。

第一,优先发展具有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高的行业,如: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充分发挥该行业对对其他产业的支撑性和拉动性,在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同时,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过渡。

第二,有选择性地发展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一般的行业,如: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共同作用,改变其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现状,为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扶持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低,但与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关联紧密的行业,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金属冶炼行业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铜市场;现状;供需;问题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国内外铜市场的现状简介

以铜铁为代表的金属矿产资源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就目前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全球铜市场的需求。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铜大概3.5-5.7亿吨。就铜金属产地而言,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国、赞比亚和秘鲁等国。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已探明铜金属储量达1.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4;美国铜金属探明储量91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但是美国铜的开采和冶炼居世界首位。虽然美国产量很高但是由于国内铜需求量很大,依然是铜最大进口国,其他主要铜进口目的地还有欧洲、中国和日本。

以最近十年来看世界铜产销量较为平稳,一方面产量略有上升,另一方面消费缓慢增长。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全球铜消费量增加1.6%,中国消费量增加2.3%,美国增加4.2%,欧洲增加1.5%。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国内外铜市场处于一个短期的下行通道。一方面就国内市场而言,近期我国铜产量增大,出现过剩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处于转型期,大量企业对于高质量的精铜又有着比较迫切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供不应求的情况。

二、我国精铜市场存在的问题

铜市场中作为铜产品中最重要、最紧缺的要数精铜。笔者将从铜市场的精铜这一细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释。

1.行业内企业数量很多但是规模并不大。举例来说,我国对于特大型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定义是年产量十万吨,而同等规模的企业仅属于中等企业。据2013年有色金属加工协会统计,我国铜产品加工企业多达1400家左右,但是符合十万吨特大型企业标准的只有不到五家。

2.企业竞争力差,品牌影响力较小。一方面我国加工精铜产品的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上游原材料影响力不足,很多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差距。因此这些缺乏行业影响力的精铜冶炼企业在行业中话语权不足,竞争手段单一,利润率被一再压低。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包括精铜在内的铜市场缺乏有效管理,无序竞争严重,这主要表现在质量较差、品牌影响力低、大打价格战、互相诋毁、钻政策空子等。

3.产品定价手段单一,受市场起伏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铜企的定价策略采取的是成本导向定价法,即以“电解铜价+加工成本费用+毛利”的形式实施定价。虽然这一定价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定价的利润的稳定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上游铜价上涨会加剧企业现金流的压力,进而引发更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在行业不景气的时期,企业如果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不得力,必然会被市场迅速淘汰。

4.从行业整体而言,近几年我国铜矿自给率低下,高精尖同产品自给率更是紧缺,严重依靠进口,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独立自主性。与此同时和与冶炼产能扩展相比,我国铜精矿资源严重紧缺。2002-2009年,中国精铜产量从150万吨扩张到400万吨以上,但是铜精矿产量缺口增大达300万吨,使得中国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目前,中国铜精矿自给率在23%左右。

三、针对铜市场和相关企业的有效性建议

1.政府牵头,市场导向促进行业整合

面对我国铜行业众多分散的企业,笔者建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竞争整合行业内资源。众所周知,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市场接轨早的行业往往是一般竞争或完全竞争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兼并整合频繁,行业资源集中度较高。然而,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属于传统行业,往往受传统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资源整合效果并不理性。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强调政府在期间的牵头和协调作用。

2.政府加强行业监管,促进企业间合理竞争

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健全的关于铜市场经济行为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大监管力度,避免纸上谈兵。对于那些知法犯法、钻政策空子、忽视行业长远发展、漠视生态环境等的企业要严惩不贷,树立典型。另一方面,企业要树立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心,重视行业整体利益,努力通过行业间良性竞争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3.加强企业管理水平和财务水平

针对企业产品定价手段单一的现状,企业要努力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和财务水平,针对行业不同行情、不同客户对象、不同自身财务状况,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比如成本导向定价法、总成本定价法。另外,还可以采用数量折扣、交易折扣、现金折扣等销售方式促进铜产品销售。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维护好客户关系同时不至于受到市场起伏的过大影响。

4.采取综合手段保证精铜矿和精铜自给率

从国家层面讲,国家资源安全主要是为了避免铜精矿材料进口途中出现价格变动或者中断状况,否则会造成铜资源供求量严重缺失。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精铜矿的供给安全,比如与国外铜矿企业合作或者收购或参股国外铜矿等。从企业层面讲,企业一方面要积极“从出去”,既要合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又要制度科学合理的战略;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大技术资金投入,提高精矿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国内大型铜企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等,最近这几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去,与此同时改革自身,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与管理投入,加强硬实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我国目前铜市场虽然比较严峻,但是我国很多比较有实力的铜企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依然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话语权等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本文即是通过“问题――方案”为导向,探讨了笔者对我国铜市场现状的几点思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进而促进我国铜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金属冶炼行业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支柱产业 主成分分析 产业结构

一、沈阳市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改造,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在全国164个工业产业门类中,沈阳就有142个,占86.6%。目前,沈阳市已经将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农副产品加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八个产业作为支柱产业。2007年,支柱产业完成产值390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1.5%,实现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6.5个百分点,支撑带动作用突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幅居八个产业之首,增幅接近1倍;装备制造业增长超过50%。沈阳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工业集中度日趋合理。但未来沈阳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

二、沈阳市支柱产业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其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为X的协方差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

为相关系数矩阵,是相应的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

2.主成分分析判定

根据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选择标准以及支柱产业的选择原则(自然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产业关联原则、规模经济原则和经济社会效益原则六大原则),结合沈阳市优势产业的实际情况,根据沈阳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本文选取了支柱产业必须具备的经济可观测变量指标作为沈阳市支柱产业评价的支撑指标。它们依次为工业增加值(y1)、工业增加值率(y2)、就业人员数(y3)、影响力系数(y4)、感应度系数(y5)、综合能耗(y6)、研究开发费(y7)、近三年产业发展速度(y8)。如表1所示:

由于选取的指标变量单位不同,先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进而求出其初始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然后抽取主成分,利用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得到成份载荷矩阵。从而求出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分别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表2 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统计表

成 份 初始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贡献率

1 3.620 45.248 45.248

2 1.595 19.934 65.182

3 1.441 18.012 83.194

4 0.735 9.189 92.383

5 0.427 5.340 97.722

6 0.178 2.227 99.949

7 0.004 0.051 100.000

8 2.878E-16 3.597E-15 100.000

表3 初始成份载荷矩阵

成份

1 2 3

工业增加值 0.964 -0.045 -0.034

工业增加值率 0.136 -0.122 0.950

从业人员数 0.980 0.013 -0.110

影响力系数 -0.470 0.655 -0.385

感应度系数 0.083 0.876 0.447

能耗水平 0.686 0.593 -0.006

研究开发费 0.819 -0.030 -0.378

产业发展速度 0.585 -0.171 0.183

由表2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3.194%,一般来说,累计方差贡献率在80%以上,选取的主成分就可以解释所有指标变量。故表3因子载荷矩阵中,提取了前三个主成分,从中可以看出,成分1在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数、研究开发费、能耗水平及产业发展速度上的载荷能力较大,而成分2在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上有较大的载荷能力,成分3在工业增加值率上载荷能力较强。提取的这三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所有的指标变量。由表2及表3中的数据,根据主成分分析模型可以得出沈阳市支柱产业的主成分分析表达式,如下所示:

将表1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根据以上主成分表达式可以得到各个主成分的得分。综合得分由公式 可以得出。如表4所示:

表4 主成分得分统计表

成分1得分 成分2得分 成分3得分 综合得分 排 名

机械装备制造业 4.238 0.3015 -0.4851 2.2721 1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 -0.2745 -0.6519 -0.9175 -0.5041 6

医药化工业 0.3704 2.0603 0.6916 0.8448 2

电子信息业 -0.4898 -1.7582 1.1653 -0.4354 5

农副产品加工业 0.6044 -1.4040 0.8016 0.1658 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8144 0.7533 0.7980 -0.6336 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857 0.8646 0.3480 -0.3080 4

航空航天业 -1.4650 -0.1651 -2.4016 -1.3563 8

3.结论分析

沈阳市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得分最高,为2.2721,说明其综合竞争力最强,符合沈阳市“工业立市”的战略决策方向。其成分1得分也位于优势产业之首,相对于其他优势产业来说,机械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上优于其他优势产业,它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是各个优势产业之首,其研发投入及近三年的产业发展速度都位于沈阳市优势产业之最。医药化工业的综合得分仅次于机械装备制造业,为0.8448,从各个主成分得分中可以看出,其成分2得分高于其他优势产业,说明其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对其它产业的发展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符合医药化工业尤其是其中的医药类企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属于关联度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其能源消耗较大,对就业的拉动也劣于机械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综合得分为0.1658,在各个主成分得分中,其成分1得分仅次于机械装备制造业,因为其在工业增加值及就业人数上都优于其他六大优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较强的产业发展能力使其成为沈阳市第二支柱产业,但相对能源消耗较大,产业关联度也较弱。从有色金属产业的成分1及成分2得分中可以看出其产业关联度及工业增加值率相对较强,处在中上游水平。但沈阳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整体处在工业行业水平之下,尤其是在科技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导致整体水平偏下。电子信息业目前处在整个工业行业水平之下,沈阳市信息业进入“十五”期间,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部分行业步入周期性低谷以及企业消化多余库存等多方面原因,信息产业曾一度陷入困境,发展缓慢。沈阳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综合得分为-0.5041,处在整个工业行业水平之下。其各个主成分得分也均为负值,成分1得分为-0.2745,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得分为负值,其工业增加值相对其他优势产业实现较多,近三年产业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在这个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社会经济体系中,要继续保持及发展汽车及汽车相关产业对于地方区域经济的持久拉动、以及它对城市进步的积极有利的影响。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综合得分为-0.6336,但其成分2得分及成分3得分均位于中上游水平,这说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工业增加值率也高于其他优势产业,但其成分1得分最低,主要源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近三年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不强引起的。

目前沈阳市航空航天业的综合得分最低,为-1.3563,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一样,各个主成分得分均为负值,其中成分3得分最低,为-2.4016,主要原因是航空航天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在各个优势产业中最低,而在产业关联度方面,感应度系数也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一样都劣于其他优势产业,这就不容易受到其它产业部分的影响,其成分1得分也处在中下游水平,这主要源于其工业增加值及近三年的发展速度相对其他优势产业都为最低,但航空航天业的能源消耗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意义在于:综合得分为正,说明该行业处在整个工业行业水平之上,应当作为本区域优势产业继续发展;综合得分为负,则表明该行业处于支柱产业平均水平之下,应进一步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如在政策上给予该行业鼓励,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等。但得分为负并不是说该产业一定处于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水平之下,相对于非支柱产业可能还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包括未来发展空间、发展潜力等综合分析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其快速、稳定协调发展。基于该分析方法的得分,可以为沈阳市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玉鸣等.工业支柱产业的综合评估及判定―以桂林工业为案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15-20.

[2]TIPPING M E,BISHOP C M.Probabilistic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J].J Roy Statist Soc, Series B,1999,6l(3):611-622.

[3] BISHOP C M. Latent variable models,learning in graphical models [M].Jordan M L Cambridge, MA,USA:MIT Press,1999:371-403.

[4]苏建国.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7(11):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