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兴经济业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在新常态阶段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常态经济影响下所带来的这些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尽快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实现转型,是商业银行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新常态下发展面临的现状
1.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化
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趋向多元化。随之带来的,就是我国的金融领域发展的多元化。当前,金融机制不断更新发展,且速度极快。这对原有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中所占地位的影响极大。虽然商业银行在目前的经济体系中仍然占据有利位置,与其他金融企业相比较也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但这样的状况并不会一直维持下去。随着各类金融企业的发展,金融机构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其实力也会逐步增强,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力必然不可小觑。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够顺利实现转型,依旧保持原有状态,则必然会导致自身客户的大量流失,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
2.对自身创新能力要求提高
各类金融机构的崛起,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日益严峻的竞争状态下,商业银行仅凭借贷款利率的调整,是无法带来收益的发展的。想要在未来发展中继续占据主要地位,商业银行就一定要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实现自身的转型。当前消费群体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都对商业银行发展方向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只有不断转变以往陈旧的经营模式,引入新兴元素、媒介等,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客户的需求。而目前,在商业银行领域,能够实现体系创新的人才极为匮乏,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新兴的思维模式、经营方式没有办法很好的落实、推广,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发展。
3.网络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力很大。电子商务等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产业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此环境影响下,金融交易领域也逐步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其发展也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互联网凭借其方便、快捷等优势,迅速得到了金融行业的认可,简化的操作流程、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等,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操作。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间较慢,遇到特殊日期窗口排队人数多办理事物耗费精力。加之银行的开放时间亦约束民众办理业务,虽有24小时提取款业务,但涉及民众生活实际问题时,银行的快捷性便显露弊端。如民众急需缴纳水电等费用时,部分时段银行不能受理,但在互联网中便可自行办理,既节省时间又可以及时缴费,民众更倾向于互联网办理业务。商业的此种发展趋势,对于商业银行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4.信用风险提高,出现信任危机
实体经济在进入新常态阶段后,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在商业银行领域,根据近几年的资料显示,其不良贷款的数额在逐年增加,大数额的不良贷款对银行业务正常开展将会产生不可预估的严重影响。银行为高效完成业务要求及获取更多利益,在处理贷款问题时,对个人资质及企业情况了解甚少。工作人员轻易贷款给他人,导致资金流失快速,当临近还款期限或已过时间时,借款人员无力偿还,加大了银行的风险性。若长时间无法堵住缺口,银行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便极易产生信任危机,影响银行的整体诚信度。如果不能够尽快解决问题,那么,银行的资金链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银行货币流通及资金支付等都将无法正常运转,对公司的绩效也会产生影响,严重的还可能会引发信用危机事件的出现。
二、新常态下转型的途径
1.根据当前形势,调整战略目标
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在济新常态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当前社会形式,了解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以此来制定更加适当的经营战略。在不断挖掘原有客户资源的基础之上,继续发掘新客户。在战略制定时,要更加注重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紧跟时代潮流,设计创新型商品,以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提高银行服务质量,让客户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效开展,不断提高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如利于互联网办理业务。前文论述到,当今互联网的快捷受惠于民众,满足其便利与快速的需求,利用网络办理事物成为新一代人的选择。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战略目标,积极投入互联网中,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同时紧跟当前趋势,开展新型业务,全方位覆盖多种领域,在满足民众需求的基础上挖掘潜在客户。
2.不断创新优化产品种类
关键词:黑龙江林业;三个导向;六个替代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01-01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黑龙江省是全国的林业大省,2014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黑龙江林业全部停止商业性采伐,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今年年末全国林业也将停伐。林业转型问题十分紧迫,提到了全国和黑龙江省人民面前,必须站在经济新常态的高度,尽早研究实施林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
一、回顾历史:林业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到1985年,这个阶段是以伐木为主、独木支撑的产业林业阶段,是超伐木材的时期。超负荷大力度的开采资源,给林区留下了严重的资源赤字和生态赤字。
第二阶段是1985年--2000年,治危兴林的阶段,桃山林业局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发展旅游业的林业局,在发展替代产业方面,桃山林业局走在了全省的前面。
第三阶段是“两期”天保工程阶段,第一期天保工程到2010年,第二期天保工程到2020年。目前,两期天保工程已经走过15年。在此阶段里, 主要是立足于林业的生态恢复和补偿,也叫生态林业阶段。国家花钱买减产,花钱买生态,花钱买稳定。
在这三个阶段里,既有林业的反思过程,也有林业转型的启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立足三个阶段的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站在新常态的起跑线上,今后的转型更有市场前景。
二、展望未来:林业发展坚持三个导向
(一)生态林业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吸碳吐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培养生物多样性等五大功能。超伐木材导致透支生态,所以要把生态林业放在第一位。天保工程的实施,国家花几百个亿就是花钱买生态的过程,所以说生态林业是我们第一价值取向。生态林业要变成产业化,就要搞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食品、生态旅游、生态矿业,过去讲经济要生态化,今后讲生态要产业化,这样资源大省才能变成经济强省。
(二)发展碳汇林业
这是面临停伐之后转型研究的新价值导向,过去无偿的使用森林的生态效益,今后使生态效益要有价化、交易化。通过积累碳汇指标,为实现碳交易打好基础。2015年《联合国京东意向书》中规定,人工造林、天然抚育形成再生长的林木量叫碳汇资源,目的就是为了加大人工造林力度,促进森林再生长。未来造林的过程也是积累碳汇资源的过程,森调部门要拿出新的数据来,为将来碳金融、碳交易打好基础,为林业发展找到新财源和新出路。
(三)发展互联网+林业
今年的北京两会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21世纪是“互联网+”世纪;新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引领科学决策;中国要变成宽带中国;龙江要变成智慧龙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教育、医疗和旅游业,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应运而生。在林业方面要利用好互联网搞智慧林业。今后资源的普查,碳汇的积累全部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来生态的补偿,轮伐轮作、每年抚育伐的任务都要以互联网数据为依据,互联网所体现的数据更真实、更科学、更快捷,黑龙江省是全国林业第一大省,发展智慧林业应该走在前面,为全国林业趟出路子,作出样子。
三、林业转型要积极开发六个替代产业
(一)发展林下经济、开发绿色有机非转基因食品产业
在林中搞种植业、养殖业、采摘业,把绿色的山特产品例如:木耳、蘑菇、矿泉水、中草药等,做大规模,做出品牌,做出市场。绿色食品产业要打造三大品牌:一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二是没有化肥的有机食品;三是山间林地的非转基因食品。这三大品牌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吃有机保健康,它的消费主体是富人,富人的标准是花钱买安全,所以要在品种上研发高端技术,生产高端产品,占领高端市场,打造高端品牌,瞄准高端人群,获得高端效益。
(二)积极营造碳汇林
停伐之后,把天保工程的资金更多地投向营林事业,转向营造更多的碳汇林,既培养活林木生长量,又培养多积累碳汇指标。着力扩大营林造林面积,积极主动地培养碳汇资源,积累碳汇指标。以此促进碳金融和碳交易,这是林业转型发展的新导向和新出路。
(三)加大森林抚育力度
停止商业林采伐不是机械简单的全部停伐,要积极地开发卫生伐、抚育伐,目的是清理病腐木,防止病虫害,改善林业生长环境,这是培养碳汇资源第二个渠道,同时也能变通地解决木材深加工企业原料短缺的问题。
(四)发展生态旅游业
黑龙江是全国的生态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草原、大湖泊、大冰雪,将这些文章做足,提升吸引力。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将有五个新导向:一是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是旅游之根最具有吸引力,将来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养生养老这是朝阳产业。二是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之魂,桃山林业局文化比较深邃,有新旧石器时期的古文化,佛教道教的宗教文化,还有抗联的红色文化,这些都颇具亮点。第三是食品旅游,用旅游的客流量,带动绿色食品的销售量,让游客到黑龙江来对绿色食品“站下必看、坐下必吃、走了必带、回去必想”,用旅游的客流带动绿色食品的货流,形成产业优势。四是陆昊省长提出的,冬天大冰雪,夏天大夏都,用优势吸引候鸟族休闲度假旅游。据统计,全国候鸟族达2600万人,每年消费达3650亿,市场潜力巨大。五是发展智慧旅游,互联网+旅游业,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把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游客可以在网上选景区、定线路、购票、付款,全程进行衣、食、住、行等安排,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大地下矿业开发
林下矿产丰富,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的铜、锌、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上林子停伐了,开发重点可转入地下开采矿产资源,但要吸取过去矿业粗放开采的教训,建立在生态的新导向上开发绿色矿山。培育品牌,开发市场,打造新的替代产业,解决林业停伐后人向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关键词:新常态;煤炭业;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24-02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煤炭业发展现状
自2015年以来,政府高层在多种场合也多次阐述经济新常态,中国的经济形势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的增长速度从之前的高速发展放缓到中高速发展,2015年GDP进入了6时代;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告别之前的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从要素、投资专项服务业和创新。在这种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煤炭业也经历了悲痛,从煤炭业的“黄金十年”进入到大量煤炭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煤炭业也进入了“需求增速放缓期、超前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约束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的四期叠加时期。据统计,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主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6%,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1.2%,降幅比2014年同期扩大了16.8%。占全国煤炭产量69.4%的90家大型煤企亏损已高达95%。
二、新常态下战略转型的内涵
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经济发展态势,煤炭业要想保生存、求发展,必须要有大刀阔斧进行深化改革的魄力,进行企业战略转型,就如拉里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说的那样:“到了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煤炭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能够主动预见未来,对企业进行分析,实行战略转型。
顾名思义,战略转型是指在面对新的内外环境,企业要改变以往的管理经营模式,改为适应当下形势并能够对企业的未来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经营管理模式。
煤炭业为了适应新常态,在四期叠加的非常时期,以及为未来长久发展,必须改变煤炭业传统的经营方向、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方式,以重新打造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
三、新常态下煤炭业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
驱动煤炭业战略转型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二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发现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优势与劣势,并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规避劣势,抓住机遇,进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转型。
(一)战略转型的外部驱动因素
促使企业战略转型的外部驱动因素来自于政治法律、技术、经济等宏观环境。
首先,随着大众对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近几年,国家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2013年,环境保护部了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排放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2015年,环境保护部了《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要求高效、低耗、环保发展,实现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的可持续发展;在下半年还了《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要求把其视为对煤化工项目进行环评的依据,并对关于煤化工项目建设方面如选址、废水处理、地下水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环境监测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此同时,发改委表示要停止对劣质煤的开发,以促进大气治理和环境保护。
其次,为了推动清洁煤的发展和利用,传统的采煤、用煤等方面的技术将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先进的对环境伤害小的技术。用科技创新支撑行业低碳发展,推动“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的大力实施,让科技创新在煤炭业转型中发挥引领以及支撑的作用,让高碳产业实现低碳绿色清洁发展。发改委还表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将发展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和现代煤化工技术,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放缓,经济复苏的道路依然崎岖不平,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降。发达经济体增速出现分化,只有美、欧元区和日本的增速有所提升,而其他则显著下降。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下滑的幅度持续扩大。在国内,经济表现继续呈现中高速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继续努力朝着中高端水平迈进,然而,行业的景气度还存在着很大差异。虽如此,但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还保持在合理区间。
最后,目前中国的整个煤炭业正处在寒冬期,形势非常严峻,下游煤炭需求疲软,库存一直居高不下,产能严重过剩,煤炭价格更是超跌,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据统计,2015年前11月煤炭产量是33.7亿吨,而前11个月的煤炭消费量是15.3亿吨。这种需求不旺,产能过剩也导致了煤炭价格的下跌。据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5 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从2015年年初的510元/吨,下降到目前379元/吨,下降了131元/吨,降幅达25.7%。
(二)战略转型的内部驱动因素
企业的战略转型也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转型,面对新的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要想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重新塑造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势必要进行战略转型。显而易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转型的主要内部驱动因素。
【摘 要】随着国际金融遭受的危机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一些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一个更复杂的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公证制度在中国经历了2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保护国家的利益,企业和个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现实,公证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的影响。在这一刻,我们需要及r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和发展,变挑战为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扩大公证业务。该文章则是对经济新常态下公证行业的一些浅谈。
【关键词】公证业务;创新;经济
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公证业务
以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集中为总体目标,加强服务,加强公证工作的水平。基层的深入学习到实践科学发展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总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大局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公证服务的切入点和重点,抓住企业发展环境,城市拆迁建设和群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努力扩大公证服务的覆盖率,提高社会影响力。
二、加大服务三农的力度,积极拓展农村公证业务
重点推进公证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增加服务的努力,对待“农业、农村和农民,积极引导农村公证,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征用补偿、土地使用权转让、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村委会选举监督公证的行业。保证农村的稳定,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土地对农民的生存很重要,生产线就是人民的生命线。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合法有序的循环与群众的关系,甚至是未来的一代又一代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之前的一些村庄,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让狭隘的利益蒙蔽,从而忽视长远生计,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严重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擅自改变农业土地利用,私人滥用, 没有党的同意授予非法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随心所欲转包、互换、抵押、租赁、入股,或不签订书面合同,或签订书面合同,其内容是非法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权尚不清楚,四个边界不清楚,导致大量的民事冲突和请愿,诉讼、司法资源浪费宝贵的。因此公证是非常有必要介入的,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交换、抵押、租赁、或股权的合同如流,所以需通过公证公众监督,全面了解在依法公证后,加强土地出让合同的法律效力,正确的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按照顺序。防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权、边界纠纷,减少农村上访者,诉讼案件,保存了有限的司法资源。
三、坚持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公证人员的综合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止境的,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所以不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坚持每周星期一,三,五研究政治理论,与自学相结合,主要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各级党委、政府文件等。通过研究,提高公证人员的意识,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工作;加强公证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同时要加强坚对业务知识的学习,重点学习《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公证员惩戒规则(试行)》、《公证行业自律公约》等,尤其抓好要素式公证书格式的学习与运用。
通过学习,切实提高公证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强政治信仰,法律概念,业务能力和诚信意识,更好地为大多数人提供公证法律服务。
四、时刻铭记“公证是预防和解决民事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公证作为预防性的法律制度,通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从而预防纠纷、减少纠纷。“公证、调解、仲裁、诉讼、执行”我国的五大司法制度,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它们是一个体系、一根链条,其中,公证是站在最前面、最前沿的,是第一道防线,公证处始终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工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主要进行公证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公证的功能预防纠纷、促进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更改等工作作风的来源,反向思考,努力工作,设置新形象,争取突破,为许多措施和为人民提供零距离公证。充分的利用政法系统进行开展“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护民权”实践活动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公证宣传,大力推进公证服务进村入户,送法上门。高质量地办理好遗嘱、继承、赠与、证据保全、现场监督等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公证事项。重点宣传遗产继承、遗嘱、遗赠扶养协议、婚前财产约定、土地有偿转让、委托、赠与、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所有权转移、民间借贷等群众关心的公证问题。引导当事人借助公证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积极预防矛盾纠纷,使《公证法》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生活。结合“三年大变样”的城镇建设,深入到各动迁户中现场办公,向其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即防止了纠纷发生,又起到了法律宣传作用,得到“办证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性和服务,起到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五、切实加强法律援助,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减少对中小企业和低收入家庭、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力量的公证费用,对老,弱,病,残障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优先服务,上门服务,体现自愿扶贫经济薄弱的社会责任,反映公证的民族主义,方便和有利的服务特点:比如89岁的陆老头要求办理委托书公证,考虑到老人的年龄,不便于到公证处办理相关手续。公证人员上门确认并且为老人公证,老人对公证人员提供的方便的服务和认真努力工作的态度做了高度评价。
六、结语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素质、提升能力,坚持原则、真情为民,崇尚实干、坚守清廉,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要求,围绕严格、公正、优质、高效、快捷、便民服务为核心,切实发挥公证工作的特殊职能。公证具有各种经济利益的协调,维护社会和谐有其独特的优势,公证人经观察是否真正遵循法律原则,追求公平和正义价值登记的概念,或者认真处理公证机关的中立性,介质等。对于各种利益的平衡和协调,公证工作的功能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替代的。我们通过改善公证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促进公证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魅力。
关键词:体制改革;企业经济;市场经济;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009-02
一、“新常态”下,企业运行的新环境与旧格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并赋予九个方面的内容。这个“新常态”的核心描述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但是从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转型现实看,要解决各方面问题还需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支撑。所以,这次会议提出的2015年的5项经济任务中,“保持稳定增长”和“培育新增长点”位于前两位。可见,解决“增长”的问题,是“新常态”下,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问题。
1.“新常态”下,企业运行的新环境。进入2014年,“新常态”下,随着延续多年的增长模式逐步完结,经济运行进入“去旧迎新”的“换挡期”,呈现一些“新常态”特征。基本标志是经济增长由“两位数”降为“个位数”;经济管理部门放弃“保八”,接受“七”甚至更低的增长速度。在新的宏观环境下,北京地方经济、辖区企业的运行环境也随之变化。事实上,自2010年以后,北京地方GDP就已经告别“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企业运行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在工业增加值、利润等指标相继进入“个位数”增长时期。2014年,北京GDP增长7.3%。GDP延续“个位数”增长,意味投资、消费和出口等经济活动的放缓。这些经济活动的放缓直接导致企业运行环境收缩。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6.5%。这是自2010年20.5%增长回落后,“个位数”增长的延续。目前,工业增加值增长初步启稳于6%-7%之间。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3%。这是2010年该指标开始下降后,首度前三个季度增长都重回“两位数”增长区间。同期,工业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指标分别同比下降0.9%、0.7%。这两个指标自2012年中期以后一直是负增长,目前跌幅有收窄迹象。总之,“新常态”下,反映企业运行环境的GDP、增加值、工业利润、PPI等指标也呈现新动向,显示企业运行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看,以“新常态”为代表的企业新运行环境将较长时期延续下去。
2.“新常态”下,企业运行的旧格局。在“新常态”下,由于企业目前的运行方式是过去十余年的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其运行仍然是旧格局的特点。以下以北京辖区上市企业为样本,对这个格局进行考察。辖区上市企业涵盖金融、房地产、高科技、制造、商服等多个行业,其中即有大型央企、地方国企、也有小型民企。他们是所在领域的精英,在行业、地方乃至全国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企业收入及盈利结构方面,2014年前三季度,辖区上市企业219家,全部收入6.5万亿元、利润0.8万亿元。收入构成上,排前7的分别是采掘业1.8万亿元、银行业1.3万亿元、房地产1.3万亿元、制造业0.4万亿元、电热力0.1万亿元、商业0.1万亿元、信息技术业254.9亿元。利润构成上,排前7的分别是银行业0.6万亿元、采掘业0.1万亿元、房地产357.3亿元、电热力136.4亿元、制造业134.1亿元、信息技术24.9亿元、商业17.7亿元。综合可见,银行、采掘、地产三个行业收入、利润排前三位,占全部企业的80%以上。在收入及盈利的变化方面,从201 1年以来这些企业运行数据可以看到:在收入方面,辖区上市企业收入增速在经历一段增长后开始下滑,2014年又呈现逐步回升。但是从中位数看到,这种回升主要个别大型企业拉升的结果,一半企业的收入增长仍然下滑或在低位徘徊。在利润方面,2014年辖区企业盈利增速并没有随收入回升而上升,整体增速仍在小幅下滑。目前相当多企业处于微利状态,运行仍然艰难。在盈利能力方面,企业毛利率初步启稳,并有小幅回升预示企业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似乎主要与原材料价格回落因素有关,在尚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下,这种改善能持续多久尚难有定论。此外,其他一些企业指标,如存货、应收账款、财务费用等也都在高位,给企业运行带来很大压力。
二、企业布局及运行旧格局的几个特点
1.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区资源禀赋造就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在北京市辖区上市企业中,周期性产业、高科技产业是两个主要群体。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企业显现不同运行轨迹和效果。在以房地产业、银行为代表的周期性企业方面,我国经济自2010年进入“个位数”增长后,辖区上市周期性企业的运行态势也发生相应变化。最突出的现象是,随着经济增速回落,以前难得一见的企业收入下降、盈利下滑的现象不断暴露。在一些周期性行业,企业亏损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先有煤炭行业企业、后是钢铁行业企业,再后来有水泥建材企业等。2014年以来,以前享受增长红利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房地产、银行业企业也开始感到凉意。鉴于这两个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极高权重,这种态势的延续是值得警惕的。在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非周期性企业方面,2014年以来,如果说周期性行业企业的运行轨迹较为一致和清晰,那么大量作为未来转型之星的非周期行业企业的运行轨迹则非常复杂。数据显示,信息服务业企业的盈利变化最为剧烈且持续,从2011年100%的增长到2014年下降50%,目前这一态势仍在延续。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行业的许多企业的服务对象或盈利来源以政府、大型国企或城市、基本建设为主,盈利方式也多以传统技术的传统发展模式为主,所以这些企业的盈利状况与现实经济运行状况有很高的相关度。
2.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现有体制造就两个经营主体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还造就两个活动领域一国企主导的领域和国企与民企混合经营的领域。从北京辖区上市企业运行格局看,国企主导的领域是国企集中分布的银行、采掘、房地产、商业等行业;国企与民企混合经营的领域是信息技术业、制造业,尤其是电子、医药、设备制造等行业。可见,国企与民企的分布泾渭分明。国企集中分布的行业有高周期、高垄断、高盈利的特点;民企与国企混合经营的领域则有竞争程度高、利润平均化高的特点。从我国体制及市场特色看,影响企业运行轨迹和效果,除了周期性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背景(所有制)。在外部经济波动或转弱情况下,这一因素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国企主导领域,诸行业的企业的运行轨迹和绩效对国家政策、投资活动乃至改革走向高度依赖。随着大规模投资活动退出,企业盈利增速下滑,相关行业增长出现相应下滑。这些行业盈利增长下滑,反过来进一步收缩企业盈利空间。在国企与民企混合竞争领域,“新常态”下,这些行业内民企、国企的运行有什么不同很令人关注。在信息服务业,2011-2014年期间,行业整体盈利增速呈下滑态势。2013年之前,民企和国企增速变化方向一致,民企略好于国企。随着外部经济疲弱加剧,民企率先反应,盈利增长下滑更明显和更持续。比较而言,国企的反应则相对迟缓。2013年下半年以后,民企、国企盈利增速趋于一致,出现盈利同步下滑且逐步加快的态势。在制造业,2011-2014年期间,全行业盈利增速多数时间在负值区间波动。2014年以来行业盈利增长逐步回升至正增长区间。该行业内,民企与国企的运行轨迹有较大不同。2011年以后,民企从之前较高的盈利增长区间逐步下滑,进入负增长区间并短暂停留,2014年盈利重新返回正增长区间。2011年之后,国企盈利增长较长时间保持低迷状态,一度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14年局面有所改观,只是这种态势的持续性尚待观察。由此可见,在上述行业内,民企、国企的运行轨迹不同。
三、旧格局如何适应“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