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暴力;成因;防治对策
前不久,“中国留美学生绑架凌虐同学案” 震惊中外,该案的判决结果更令不少国人讶异,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3名嫌犯翟芸瑶、章鑫磊和杨玉菡的律师和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3人将分别被判刑13年、6年和10年,刑满后将被被驱逐出美国。这一案例也再次引发关于国内校园暴力处罚方式的热议。
近年来,国内“校园内聚众打架斗殴”等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曝出,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影响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校园暴力发生在学生的各个阶段,对个人、对家庭、对学校都造成严重的伤害。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心智的不成熟、家长的疏忽、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造成的。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和个人修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安全意识,减少校园暴力的形成。本文就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一、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学生个人因素
职业学校学生因为成绩较差而自身存在一种自卑感,他们不愿意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交往,长期的自卑感会使学生产生内向的性格,造成敏感多疑的心理。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波动较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理想信念。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够。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却存在就业的压力。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往往不够完善,学校只是注重学生的就业率,提前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岗位,缺少对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疏于引导。学校教师对成绩的过分关注,打击了成绩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造成学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是教师对学生的变相体罚造成学生心理的阴影。学生校园生活的单调,造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结交社会不良青年。
(三)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暴力、冷战都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家长对学生过度的溺爱也是校园暴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不能很好的处理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家长对学生学校生活的不关心,缺乏正常的家庭互动交流。单亲或离异家庭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最容易形成学生的不良习惯的养成。
(四)社会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很大。随着社会风气的日渐浮躁,价值观的差异,人们对金钱权利的重视以及道德观念的意识浅薄,造成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做事风格的养成。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对学生来说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学生缺少正确的指导和学习方式,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学生情绪的极端化和暴力化。目前,我国对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性也是校园暴力的形成因素之一。
二、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一)学生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交际方式,促进学生主动与同学教师的沟通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正确处理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其次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面对不合法的事情,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坚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最后加强学生对暴力行为的应对措施。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加强对学生应对暴力事件的方法,根据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学生可采取不予理睬、报告老师、报警等办法,不能进行相应的反抗或消极对待助长暴力行为。
(二)学校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安全思想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其次加强校园制度的管理。校园安全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积极对校园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开展校园制度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生的校园安全意识。最后建设文明校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古往今来的人生哲学,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学习应该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建立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家庭方面
和谐美满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希望。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父母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身修养。家长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避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应耐心的进行指导和教育,不应“一棒打死”,也不能“溺爱有加”。家长应着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加强孩子的情商的培养意识,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情绪的自控能力,提高孩子的人格素养。
(四)社会方面
国家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法律对校园暴力的威慑性,有效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重视程度,提高社会对校园暴力的认识程度,特别是家长对校园暴力的认识。法律对校园暴力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威慑性,可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缺乏,是造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法律学习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制止学校暴力事件的形成。
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引起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针对职业学校校园暴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学校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型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关于欺凌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为由欺凌变成了暴力,由此校园欺凌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欺凌的类型
关于欺凌的分类,心理学上把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凌(即欺凌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和直接的言语欺凌(即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间接欺凌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给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学生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一些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也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困难面前他们或是躲避退让、忍气吞声,或是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二)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几乎所有学校仍然将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领导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渐的意识,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了,才逐步调查出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长大的过程,除了学生有所察觉,几乎没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长时间发酵,才最终酝酿出幕幕悲剧。
(三)社会环境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为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园发生,这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
(四)立法缺失问题
立法的缺失问题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始终也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对欺凌者的各种欺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制定有关反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对监护人做出连带处罚,以法律手段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无论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根据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欺凌者,学生时期的欺凌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四、干预: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长,杜绝家庭暴力,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完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长期的负面环境使他们更可能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种情绪发泄,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其他的解决渠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后者则是在形成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认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对,不敢向老师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屡次被欺。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迹象。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告诉受欺凌者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犯罪,可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校方面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把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是每周一个主题,但周周都在换,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节感恩班会也只是让学生给家长端了一盆洗脚水,仅此而已。若想从根本上根除某一问题,稳固一个观念或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动代替,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凌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针对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凌者表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学校、社会、家庭合力,齐抓共管“后进生”
对学校和执法部门而言,学校要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现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 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请派出所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与当地政府联合召开后进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社会方面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将非暴力的、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执法部门着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等场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
综上,杜绝校园欺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力减小其危害。而且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教师或班主任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负全责。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 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关键词】网络舆论 意见表达 非理性
网络以其信息的多向交互性,传播的多媒体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促进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权利的平等,而网络的匿名性又使言论的发表者获得了更高的安全感。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对于话语权的掌握也得到加强。然而当网民在网络热点事件的意见表达时,并不是所有网民都能理性地发表观点。
一、样本选择
网络中的网民意见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网络即时聊天(QQ、聊天室等)、电子邮件、论坛以及各种新媒体(如博客、播客等)。这其中网络即时聊天和电子邮件通常是小范围的信息交流,影响力较小,信息内容都属于内部交流;而新媒体的信息交流,除了个别的公众人物,也不能够体现广大网民的意见或评论,不具有代表性。网络社区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是网民进行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因此,本文选取能够体现网民意见表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社区――天涯社区作为文本资料收集的主要场所。选定样本采集的来源之后,笔者选取了2010年的4个重大的网络热点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热讯快报]爆!谷歌最终宣布退出中国~~!!!》①、《[八卦江湖]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马上就要开始了!大家都进来说一句》②、《【天涯专题】“打工皇帝”唐骏学历造假牵涉多重门?》③、《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④一帖的网友评论作为分析对象。综合笔者对天涯论坛上的四个主题帖的回帖分析,理性缺失的表现主要有四种。
二、理性缺失现象的表现
1、网络语言暴力:侮辱、谩骂、围攻、诽谤等
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⑤。
网络论坛是网民们发表个人意见的重要场所,网络论坛具有开放性的语言环境和匿名的发帖形式,这一方面激发了网民的表达欲望,但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语言暴力现象。尤其是针对一些涉及到道德伦理问题的热点事件中,网民常常在极端愤怒的情绪下,不假思索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他们表达态度或者立场时,往往恶意地使用污秽、诅咒、带有攻击性的文字,散布一些过激言论与情绪,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诽谤。如李刚事件:
载读人生:把丫死揍一顿!看他还猖狂不!
q1y2w3:有这样的儿子,他老子估计也不是什么好鸟指不定就一腐败分子
2、单纯情绪抒发
情绪在网民的意见表达过程中,常常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很多网民的回帖中看不到任何逻辑判断过程,呈现给我们的仅仅是个体的情绪抒发,这种情绪抒发既有可能是对特定网络议题“有感而发”,也有可能是对网民自身的经验经历发出的感慨。比如在唐骏学历造假事件中:
离开以后来:文凭有P用。
年年走路:那些说什么“学历不代表能力”的人肯定是没学历也没能力的,都是些这样的人在帮唐造假说话!道德败坏!唐造假现在是诚信问题!唾弃!骗子!这种骗子该滚!还有那些说唐造假不关他们事的人,真是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中国人不够团结就是因为这帮人!真是很没男人气!也滚!
网民在回帖的时候,几乎没有对网络议题进行分析,只是单纯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或是愤怒,或是悲凉,或是调侃。本文把这些看法和观点也归纳为理性缺失现象,并非意指这些内容都是不理智的,而是因为无法从回帖内容中看出发帖者的理性思考。
3、把想象、幻想当做事实
网民们在关注网络议题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网友的看法进行判断,然后会在回复中进行意见表达。一般情况下,意见表达的对象是网络事件中的议题和主要人物。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会出现“歪楼现象”,“歪楼”是指回帖内容逐渐偏离主题帖,网民开始对与议题无关的事件或者人物进行回复。在整理样本的过程下,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网民与网民之间的口水战中,一旦他人表达了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网民就会假设他人是有阴谋的、有“背景”的,对其进行口诛笔伐。而这些假设一般是根据其立场而定的,凭借网友自己的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当做事实。如:
我爱上天那个涯:公关们,别一边倒啊,好歹专业一点,把这场戏演得像样些
一只两只三只猪:挺唐的基本上都是其手下的人。天天围在他周围阿谀奉承,妄图求得些许好处的人。
这两个帖子则是网民对异己意见的抨击,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将不同意见的者认定为“得到好处的人”,或者是“网络公关”。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类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以相互交叉的形式出现。
4、回帖中包含大量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无意义的字符
除了上面三种回帖形式,还有一种特殊的回帖,看不出它们与主题帖的内容有任何关联,有的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或者无序的乱码,另外一些是粘贴的内容。这样的情况几乎在每个主题帖的抽样样本中都存在,具体有三种情况:1、无意义的字符,或者空白;2、广告贴:回帖内容仅是广告,或者主要是广告;3、与主题帖毫无关系的事情。如:
王佐才:广告位招租,联系电话:××
×××××××××(回复可见)
我本孤岛:3分走人
13963419:了,我们的。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从这些回帖的内容中很难看出回复者对于网络议题的态度和立场,但是任何形式的回帖,哪怕是广告贴,对于事件就是一种关注,对事态的传播和扩散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网络论坛中,发帖的首要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发表的内容能够得到关注和重视,大多数回帖者都会积极参与到网络事件的主题讨论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三、非理性现象的特点
在对4篇主题帖下共计2000个左右的回帖进行整理和综合归纳的过程中,笔者从非理性现象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主题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对非理性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从文本内容上说,网络论坛中的理性缺失现象的文本内容一般为情绪抒发、表达立场;从表达方式来看,其语言风格简洁、诙谐,表达多采用口语化文字、粗俗甚至是下流的语言;文本主题一般集中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网络热点人物的道德谴责,以及对不同立场的其他网民的道德审判。因此,笔者将网络论坛中的非理性现象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
1、情绪化的表达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互联网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在这里,网络虚拟社区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立场、交流方法,通常情况,在现实社会中因为生存压力而带上的面具,在这里会被卸下,大部分网民会在网络世界中“说真话”;而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特征,网民可以在网络呈现另一个自我,评论者与其真实身份不具有特定指向性,这样就使网民在网络上发表消息或言论时可以规避风险⑥,既不用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起现实责任,也不必担心形象的改变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对自己的现实交际行为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对网络议题进行意见表达的过程中,网友们抛弃了对事件的理智分析,而是选择直接选择用个人的情绪化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2、非逻辑的思维方式
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如果要做到理性的思维,首先不能简单地接受信息内容,需要认真审视各种信息资源,选择有用的、真实的内容,即判断其真伪;另外要洞察信息本身蕴含的意义,准确判断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而笔者在分析网民们的非理性回帖的行为中发现,许多网民要么是把想象作为事实根据,要么是论证过程混乱,要么二者均存在问题。
3、二元对立的道德审判
网民们的非理性现象主要体现在互相攻击、谩骂中,经分析发现,网民进行攻击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一种道德审判。一旦别人与自己的价值体系相悖,或者与传统的社会规范行为不符合,网民就会起而攻之。道德是一种主体精神,它不仅是观念,而且是主体的需要、情感和意志,主体将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主体的内在尺度,从这一尺度出发来观察、评价、改造世界,使世界成为“为我”需要的世界。这种特殊的主体精神不是以知识的范畴来认识世界的,而是以善恶的范畴来评价世界的⑦。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娱乐八卦,省略/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
1/1975065.shtml,2011年3月11日
⑤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⑥冯林,《网络评论理性缺失及其成因探讨》,《科教文汇》,2008(6)
⑦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68-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他们当中的厌学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的兴盛。中学生厌学现象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探讨和分析中学生厌学现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中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分析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真愁人,孩子不爱学习。”家长如是说。“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教了也不学!”中学老师感叹道。“学习真没劲,太累人!”中学生如是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不爱学习,甚至厌烦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一位父亲,我个人认为中学生厌学存在下列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第一、学习动机缺乏。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关调查统计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少数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学习,也有部分学生是为了父母而学习,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老师而学习,甚至还有的学生是为了面子而学习。不管学习目的如何,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觉性要好于没有学习目的的学生,为实现自我理想而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没有学习目的,随波逐流的学生,一旦遭遇学习挫折,便会逃避,进而产生厌学现象。
第二、学习兴趣不浓。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有的对数学感兴趣,有的对外语感兴趣……,对感兴趣的学科,不但学得好,而且不感觉累,但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即便花费很多时间,但学习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因为感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学习效率提高,反之,不感兴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精神溜号,课后又不愿意复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就会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产生厌学心理。
第三、青春期的烦恼。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都进入了青春期,女生的初潮,男生的梦遗,第二性特征明显。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女生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与彷徨,对心理造成了莫大的冲击。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性心理也开始显现,对异性的关注与好感日益加强,早恋现象开始出现。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予以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又不能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学生极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早恋、叛逆、厌学等。
第四、基础差。有的学生由于过去不认真学习,基础较差,到了中学明显跟不上。老师上课时听不懂,下课又不愿意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样的同学即便很努力,但学习的效果肯定不理想,时间长了,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努力和不努力一个样,还不如不学,落得个轻松。
第五、智力因素。虽然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但毕竟还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记忆力好,理解力强,学习起来觉得很轻松。有的学生记忆力差,理解力也不强,学习方法又不得力,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如果这种情形长期存在,努力得不到回报,就会认为自己脑子笨,再努力也白搭,继而厌学。
第六、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导致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排解,长期郁闷,进而患有心理疾病,如抑郁、躁狂、多动、焦虑、交际障碍等。心理疾病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
2.学校因素
第一、老师授课不吸引人。有的老师不认真备课,上课时照本宣科,语言单调乏味,令听者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即便是好学生注意力都难以集中,更何况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了。
第二、个别老师品行不端。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一些学校将老师的职称、评优和奖金同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老师自身的压力也很大。有个别老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语言挖苦、人身攻击,甚至劝其退学。学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的学生害怕老师,甚至以逃课来回避。也有的同学干脆放弃该学科,以此来对抗老师。无论是那种形式,都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和学业的损害。
第三、老师对学生关心不够。有的老师眼睛里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对他们关爱有加;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则不管不顾,甚至故意漠然待之。老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成绩差的同学得不到关爱,觉得自己在班级中没有位置,甚至是一个多余的人。这样的学生又怎么能不厌学?
第四、师生关系紧张。由于交际障碍,与老师和同学不能很好的相处,彼此关系紧张,造成被孤立,因而不愿学习,甚至逃学。
第五、学校课外活动减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减少甚至取消课外活动,使学生整天处于题海之中,不但成绩差的同学反感,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情绪滋生。
3.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第一、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严厉型。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眼睛只盯着分数。每当孩子考试,他们比孩子还紧张,忙前忙后。成绩下来后,如果考得好,他们喜笑颜开,对孩子大加奖励;如果考得不好,他们则非打即骂,对孩子大加指责。他们不是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并予以积极鼓励,而是粗暴地加以惩罚。这样的家长,他们有的是高级知识分子,希望孩子能复制他们的成功;有的是生活的失意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每天为生计奔波,付出很多,回报却很少,希望孩子能实现他们曾经的梦想,过上好日子。无论哪种类型的家长,都希望孩子的好成绩能为他们在同学、同事、同乡和邻居面前挣得面子。另外一种是放纵型。他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学好学坏无所谓。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忙于自己的生活,过得很潇洒,无暇关注孩子的学习;也有的家长是为生活所迫,每天早出晚归,根本顾不上孩子的学习。
第二、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孩子整天提心吊胆,无心学习。
第三、与继父母相处不好。因父母离异,与继父或继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多数不适应,有的甚至成为继父或继母的出气筒。他们的精力被家庭琐事所消耗,对学习不上心,甚至是厌烦学习。
第四、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但要负担许多家务,影响在家学习的时间,而且他们自身还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一些调查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多,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4.社会因素
第一、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现在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压力,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确实存在,因而“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成为一些学生逃避学习的借口。有的家长目光短浅,认为即便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不如趁早下来干活挣钱,对学生厌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无良网吧开在校园周围。网络改变了生活,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但网络游戏却毒害了青少年。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网络游戏极具吸引力。在网络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他们喜欢的任何事,可以升级、杀怪、挣钱、泡妞,可以得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地位、成功以及尊重。他们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黄色暴力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他们为了上网,不惜逃课、偷家里的钱,甚至偷盗、抢劫,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中学生厌学现象预防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要预防和消除厌学现象,必须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入手,从中寻求有效对策。
1.社会方面
第一、全社会要对中学生厌学现象给予高度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我们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整顿校园周边环境。有关部门要对一些无良网吧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对那些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要予以严格整顿或坚决取缔,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2.家庭方面
第一、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应彼此关心,相互谦让,让孩子生活在快乐之中。即便夫妻双方有矛盾,也应尽量避开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
第二、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学习要关心,但不应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父母应鼓励孩子,帮助孩子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分析和查找考试成绩失利的原因,不应因成绩不好而给予严厉的惩罚(如体罚、辱骂、冷漠等家庭暴力)。
第三、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关爱。作为继父或继母,应给予孩子更多关心与爱护,不但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还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与学校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及时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各种问题。单亲的父母也要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交流、谈心,不要让爱在孩子身上变得一无所有。
3.学校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并进行职业方面的规划,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要让他们明白:要实现人生目标,就必须现在一点一滴地进行准备和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中学阶段的知识则是最基础的,必须尽可能的学好。向学生说明“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固然存在,但毕竟是少数,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过高,希望得到的工作薪水既要高,工作还不累,还要有面子。这样的工作肯定不好找。文化不高的农民工都能找到工作,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难道还赶不上农民工吗?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第三、授课教师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深化教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
第四、尊重和关心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的每一名同学,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对成绩差的同学要鼓励,而不是讽刺和挖苦,让每一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里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让学生生活在彼此关心、相互尊重的爱的海洋中。
第五、学校的教学安排要科学、合理。学校应保证学生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不要随意侵占其他学科的课时(如音乐、美术、科学等),给学生一定的放松时间。
总之,中学生厌学现象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当然,解决中学生厌学现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齐心协力、有效沟通、紧密配合,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促使中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军.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 2007.
[2]张耀庭,马金焕,韩业伟.论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其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12(06).
[3]郭秀英, 喻兴波.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关键词:留守儿童;报告反馈;成因分析;对策探索
“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后代,作为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少,父母又不在身边,多是隔代监管(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他们容易溺爱孩子。笔者在农村中学从事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因工作的需要,对临夏县尹集初级中学7、8、9三个年级的580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占78%)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慎重思考,结合实际,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总结如下,希望引起家长、教师和当地相关部门的关注。
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学生与双亲在家的学生相比较,留守学生在以下八个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1)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不理想,学习状态忽高忽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2)诚信度较差、习惯性撒谎,乱花钱,缺乏爱心。(3)忧郁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部分学生有抽烟、喝酒的嗜好。(4)道德观念薄弱、卫生习惯较差,缺乏自觉性和吃苦精神。(5)部分学生有早恋倾向、上网、玩手机,喜欢与社会闲杂人员往来。(6)打架斗殴,顶撞教师的事在留守学生中时有发生,有违纪、暴力和犯罪倾向。(7)喜欢传播网络八卦新闻,经常被网友欺骗,尤其是女孩子,私自离家、离校出走不是新鲜事。(8)自卑心理作祟,不愿意与人交流,人际关系淡漠。
一、成因分析
首先,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正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发育期,由于生理发育节奏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导致青春期留守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平衡,必然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一些负面问题。其次,学校周边一些网吧、酒馆、影像店等文化垃圾,还有手机中的垃圾短信、黄色图片,网友暧昧的诱惑,这些对于是非分辨力不高,抗干扰能力差,又缺乏亲人帮教的留守学生无异于洪水猛兽,充斥着他们的心灵和思想防线,若不积极重视并付诸行动,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最后,留守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基本不用书信,很少用电话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偶尔打一次电话,也是问问考试成绩,在校有没有干坏事等老问题,孩子用“没有”或“没”两个字或一个字就应付了。缺乏用行动来教会孩子明辨社会现象的是非、美丑、善恶;缺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人格独立、勇于克服困难的家庭环境;缺乏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情感的交流氛围,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渴求亲情、渴求慰藉的心理饥渴状态;造成一批学生特别是缺乏亲情关爱、缺乏理想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违纪、辍学、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二、对策探索
针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存在的一系列不良现象,笔者通过学习相关知识,结合学校实际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对留守学生不良现象成因分析,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实践和探索。
(一)建立班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以班为单位,建立了一整套详细的学生成长档案。如学生总数、留守学生数、两者其中的男生数、女生数、单亲在家学生数、双亲在外学生数,父母工作在县内人数、省内人数、省外人数,家长的联系电话及联系方式;对于留守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记录留守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庭详细住址、学号、宿舍编号、床位编号、身体状况、成绩情况,擅长学科、薄弱学科、兴趣爱好、QQ号、好朋友名单。对每个阶段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考核,档案不断更新、完善。
(二)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办好留守学生的“家长学校”
学校按惯例每年举行一次家长会,一部分家长不参加,参加的家长也是爷爷或奶奶,事倍功半,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想方设法把留守学生外出打工的家长请回学校定期进行家长培训,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关心孩子教育,建立家、校、生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
2.开展“学校是我家,人人依赖它”活动
将全校留守学生按班级、教师任课情况、教职工与留守学生的地域邻近关系,全部分组承包给教职工。让教职工充当“亲情爸爸”“亲情妈妈”“亲情哥姐”。实行生活、身体、纪律、思想、学习“五包”责任制,签订帮教承包责任书。注重“三日”活动:(1)留守学生假日的生活、学习、娱乐安排照顾。(2)留守学生节日的问候、在校内集中会餐、欢度节日。(3)留守学生的生日祝福,“小礼物,寄深情”、广播室点歌祝贺。
3.建立心灵阅读室
聘请心理教师和生活辅导员开设心理健康课,以及青春期和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对留守儿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有“心理障碍”、行为习惯不能自我约束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邀请法制校长定期举办法制宣传讲座、改掉不良习气,使他们自理、自立、自爱、自强。
4.开通“亲情热线”“视频专线”和“温情信箱”
学校安装磁卡电话,搭建起留守学生与家长亲情沟通的桥梁。在每周六的晚上利用学校电脑室为留守学生开通与父母联系的网络视频,搭建留守学生与父母面对面的对话、倾诉的平台。鼓励他们用书信方式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女留守儿童,温情信箱成了师生心灵的驿站。
5.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整体素质
开展义务劳动,慰问敬老院、观看励志视频和电影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立留守学生篮球、乒乓球、象棋、书法、绘画、舞蹈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团队意识。
6.科学消费,合理膳食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家长外出打工时,如有大量的现金要留给孩子作生活费、零花钱,可以委托班主任代为管理,防止学生丢失或乱花钱,学生定期定额签字领用。鼓励学生建立生活小账本,记录每天每月的流水账单,将每一笔钱的支出做到心中有数。尽管农村中学已经实行早餐免费、寄宿补助、免学费、免书费等相关阳光政策,但如何引导他们合理膳食、做到节俭而不浪费,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又加上有挑食、厌食、爱吃零食等小毛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张贴名言名句“粒粒皆辛苦”、营养不良的宣传漫画,必要的时候对他们日常特殊行为制作成视频,进行自我剖析,做到当局者清。
在总结我校留守学生已出现或面临的问题以及实施对策的同时,我们自知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留守学生个性化发展、特长教育缺陷、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不到位,留守学生在校外生活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等。希望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编织同在蓝天下,共享雨露情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