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业发展方向

畜牧业发展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业发展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畜牧业发展方向

畜牧业发展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选择;后续产业;生态移民;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73-03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型社会建设,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目标。对于三江源区,尚在生态“处女地”时期就有不少国内外专家研究过。自19世纪以来,为数不多的中外科学家和探险家,抱着不同的目的,走近三江源,进行过一些科学考察,但真正意义上的较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还是以后。50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综合性的多学科考察,积累了大量的科考资料和数据,已编辑出版了一些自然、生态等专著,发表过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1],对揭示三江源区的奥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应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在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中进行项目选择研究尚属首次。由于项目区是我国的特殊地区,因此,本研究坚持“以人为本”,旨在保护脆弱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生态移民发展意愿,选择适合该地区具有优先发展和区域特色的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可大大提高生态移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的积极性,转变政府强迫行为为生态移民自愿行为,为特殊贫困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的早日恢复和生态移民的二次转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三江源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挤压,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达4 000m,呈现缺氧、高寒的高原生态系统。该区人口与经济就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

2.1 史前三江源地区的人类经济活动

三江源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1956年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可可西里、沱沱河等地发现了玉树文化遗址。经研究证明,在距今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三江源地区的土著居民就开始有生产性活动。人们将捕获的幼小盘羊(Ovis ammon)、野牦牛(Poephagutus)、野驴(Equus kiang)等野生动物豢养,逐步驯化为现代藏绵羊、牦牛、河曲马等家畜。人们生活在条件较好的河流沿岸,主要从事采集及狩猎活动。后来一小部分地区演化为种植业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畜牧业生产是三江源地区的主业,畜牧业经济则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2.2历史上三江源地区的人动与生产地域分异

从该区人口迁移与生产的地域分异看,大约在4 000多年前,在海拔3 800m以下、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多及水土条件较好的小部分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农牧林结合,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3800m以上的大部分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降水量较少、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以草原畜牧业为主。

隋唐时期,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种子种植、制磨、酿酒、医药等技术对推动三江源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唐蕃古道的开通,进一步打开了该区与内地交往的通道。

到民国时,三江源地区依然沿袭“逐水草而居”的古老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

2.3 建国后三江源地区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1949年三江源地区有人口21.6万人,有各类牲畜421.11万头只,耕地8 554hm2。1958年到1960年,在把“牧业区变成我省的粮食基地”的思路指导下,向三江源地区移民数千人,各县均成立青年农场,进行移民垦荒,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该区草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入上世纪后期,到该区从事药材和沙金挖掘的人数每年可达10万~20万人,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到2004年与1949年相比,人口增加2倍多,同期牲畜增加了3倍,人口总量远远超过了生态承载力。造成超载过牧56%,使得草场不堪重负,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同期,三江源地区农牧业经济开始由自给与半自给型向商品型经济转变,单一经济向综合型经济发展,由草地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转变。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呈现一、三、二的产业格局。其中第一产业占88.5%[2]。

综上所述,三江源大部分地区的产业发展,一直是以自然状态的原始游牧为主体,在划定的迁出区中,移民中90%的劳动力均以从事产业第一产业为主[3]。

3.问题的提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生态区,目前也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内最大的生态移民区。到2010年,有近10万名农牧民将从三江源生态恶化区迁出,安置到项目州、县、乡所在的城镇地区,可见,该区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构建,将直接影响区内民族的团结与稳定,也关系到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稳定及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使生态移民逐步转变生产观念,根据自己的发展愿望,依靠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选择、培育、发展生态型民族特色产业项目的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4]。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告别祖祖辈辈传统、原始的游牧生活后,走上一条社会稳定、生态文明与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活道路。

4.PRA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4.1 研究方法的确定与项目基本框架的选择

“参与”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参与”式的概念经过20年的实践,其覆盖面更加广泛,成为当代国际发展研究领域中人性化管理常用的理论与方法[5]。本研究采用PRA方法,即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是在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基础上,通过与项目区生态移民典型户沟通(个体谈话与生态移民代表小型座谈会等形式),由生态移民提出发展项目,共同分析决策。本研究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对生态移民赋权,表达他们的发展愿望,是项目选择的基础,也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二真正使生态移民在发展项目选择、实施、评价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参与,这是保障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第三强调过程中各个角色(生态移民、科研人员、决策者)的互动,体现平等参与,是一个由下至上的互动过程。整个PRA方法在生态移民项目选择的工作程序及基本框架,如图1,表1。

4.2 PRA方法具体应用与结果分析

研究范围是已定居的玉树州结古镇生态移民。由生态移民代表与当地干部、专家提出发展项目。根据研究区贫困户、一般户、小康户的实际比例为61%∶35%∶4%,选择、确定生态移民代表户中有贫困户18人,一般户10人,小康户2人,合计每户一人,共30人。召开生态移民村民代表座谈会,由当地懂藏语的干部,先向移民讲解调查目的及其要求。每人发放项目选票四张,计120张。用藏语在项目投票箱中注明项目名称。依次投票统计后,经过逐表统计汇总,如表2。

5.结果分析

从一级项目汇总结果看,生态移民在后续产业发展项目中选择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草原生态产业项目、移民庭院生态经济项目、草原生态绿色能源产业项目、草原生态保护产业项目、草原生态民族工业、商贸及其他项目、草原生态旅游、老务输出。这说明在生态移民初期,大部分移民在产业发展中,仍然愿意选择从事熟悉的传统产业项目,应该给大部分移民提业转换的空间与时间,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存或与原来的生活水平基本一致,不至于无法生产、生存而发生二次生态移民或者使其生活水有所下降。

按照产业项目构成看,第一产业项目包括优良饲草料基地,良种繁育畜种基地;青稞生产基地,中藏药基地,油料生产基地,奶牛养殖户、养羊户及其他养殖业;菜篮子工程、花卉等项目。第二产业项目包括肉食品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牧区特色食品加工业,牧区野生食品加工业;民族服装工业,民族特需品工业,皮毛革制品业;藏毯、腰刀、石雕、金银玛瑙等饰品;藏药加工业,中药加工业等项目。第三产业项目有世界屋脊科考游,三江源区生态游,山岳冰川探险游,草原风光休闲游,高原湖泊、河流、生物观赏游;生存极限体验游;神奇藏族歌舞、饮食、民俗文化游;神秘宗教文化游,“康巴文化”,“唐蕃古道文化”,“三江源文化”,“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及名胜古迹游。畜产品购销、保鲜、储运业等。

从生态移民典型户选择重要程度看,第一产业占项目65%,第二产业项目占10%,第三产业项目占25%。这说明在生态移民初期,大部分移民对第一产业发展项目兴趣高,对第二产业项目与第三产业项目兴趣不高。这是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项目对移民的文化、技能、整体素质及资金等要求较高,而大部分移民的文化、技能、整体素质较差所形成的反差造成。基金项目:科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DGS3D037。基金项目资助208038。

参考文献: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编委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142.

[2]青海2005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29~530.

[3]赵宏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J].茂名学院学报,2007,(1):21~24.

[4]赵宏利.三江源特色产业发展构想 [J].开发研究,2004,(3):28~30.

[5]陈修文.参与式方法在扶贫规划中的应用[J].青海科技 ,2003.

畜牧业发展方向范文第2篇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兽医站813500)

1低碳畜牧业的内涵

低碳畜牧业具体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畜牧业是低碳经济行业的延伸。相关的学者指出,低碳畜牧业的实质是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低碳畜牧业的核心是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转变。总而言之,发展低碳畜牧业已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低碳畜牧业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畜牧业有助于畜牧业朝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2发展低碳畜牧业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来,各国都在大肆建造工厂,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给各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对各国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大的。当前,我们正居住在一个急速变暖的星球上,全球气候的变化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是,如若人类对全球暖化的现象置之不理,那么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而这种危害从一定程度上讲大于地质灾害。由世界各国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奏响了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从全球利益出发,制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既到2020年时,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我国为节能减排所做的贡献。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的发展畜牧业就等于过量的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量,畜牧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全球都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畜牧业面临着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多重挑战。

3发展低碳畜牧业的主要对策

3.1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畜牧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功能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肉、蛋、奶等营养物质,在改善人类的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畜产品供应量充足,市场上的供需总量趋于平衡状态,但是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中,对低碳畜牧业的发展观念不一致,有的地区中片面发展畜牧业,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畜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而有的地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积极带动当地的畜牧业经济朝着低碳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这2个地区发展模式的不同,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地区发展理念的不同。因此,在发展畜牧业经济时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进而为低碳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是我国发展低碳畜牧业的重要环节,对于养殖污染的治理具体应做好这些工作:第一,将畜禽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在加工成可利用的有机肥。第二,将畜禽粪便中的碳进行处理后排放。第三,将畜禽所排放的粪尿加工成沼气后加以利用。实践证明,经过以上3项工作,畜牧业所产生的污染将会大大降低,从根本上减轻了畜牧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总的看来,以上3项工作中的第3项在农村地区实施的最为有效,沼气作为新型的清洁能源可以用来照明、取暖、做饭,而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液与沼渣则可以用作畜禽或者是鱼饲料,沼渣与沼液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作为畜禽或鱼的饲料,很多情况下会被用作植物的肥料,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进而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3.3合理的进行地区养殖规划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度,畜牧业也在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变发展模式,注重发展与治理相结合,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很多地区的畜牧养殖处于分散的状态,这种离散的发展形势所造成的污染更大,由于缺乏集中式的管理与规划,养殖户肆意的堆放畜禽的粪便,以致臭味熏天。

畜牧业发展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治理 问题 草业科学 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我国土地面积位于世界第三位,但是用于种植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少,仅占据土地总面积的10%。人均耕地面积小,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农业用地面积的增大,此外,还出现了土地资源污染和废弃用地增加等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耕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耕地荒漠化严重,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导致我国的一些干旱半干旱的地区耕地面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外加人为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我国的荒漠化面积加剧,并且一些草场的生态系统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生态种类的组成减少。人口的密集性和畜牧业的无计划繁衍导致草场退化严重,使得畜草之间失去了平衡性。除上述原因之外,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减少,森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净化城市空气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由于人类的保护意思不强出现了毁林开垦的现象,使得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物物种面临着消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稀有物种的灭绝和濒危物种的增加导致我国经济损失严重。

2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草在农业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我国作为草地资源大国需要借助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对我国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针对我国西部环境恶化问题,利用草业科学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从而达到城市绿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对于经济建设和环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草业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农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对于我国农区以及农牧交错区环境的治理能够提供一定的解决措施。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新型技术进行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甚至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利用他们学到的基本理论持续高效的对草业资源实施规划和管理,设置人工草地或者是进行草产品的加工,不仅能够增强我国草业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在草坪绿化方面也能够体现基本的能力。草业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从业的岗位是一些规划管理部门,例如城市绿化或者是草种生产等企业,从事草坪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利用学习的技术对草业进行推广管理,也可以负责公共绿化带,例如城市小区或者是公园的绿化工作,或者是负责学校甚至是公用绿地的建设,凭借其专业知识进行详细的设计,怎样灌溉排水或是怎样合理的设置草坪的种植面积,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绿化做贡献。我国在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并且这些仅有的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会面临众多的问题,因此,开设草业科学专业能够培育出一批高技术的管理人才,才能为城市化建设更好的出谋划策。

3基于治理问题的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方向

草业科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向是关于草坪的护理工作,人们将其称为城镇园林绿化。该专业的开设能够在花卉和草的利用方面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学生能够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对草坪进行管理,并且能够负责城市绿化工作,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科学化管理。第二个是畜牧业养殖的方向,主要在生态畜牧业和农林养殖业方面做出贡献。该发展方向是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发展的基础性方向,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农业畜牧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是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草业科学的发展对于畜牧业的规模和发展效益起着制约性作用,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主要是研究牧草的栽培以及草种的培育,如何进行改良种植等,该方向学习的范围比草坪管理的范围更加宽广。

基于环境治理的草业科学专业发展方向可以将草坪的护理和畜牧业的养殖相结合。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开放强度较大,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技术的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外加一些管理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深,生产企业的高排放和高生产加重了环境污染。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逐渐开始蔓延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对环境全面进行治理,应该加强对草坪的护理,同时确定畜牧业养殖的正确方向。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专业的草坪管理技术,方便在以后的城市绿化过程中加大草坪绿化面积,更好的规划城市绿地占地面积,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学习畜牧业养殖的规划策略,对我国畜牧业养殖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减少牧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还给自然环境青山绿水。

3结语

环境保护关系到人们的长远发展和切身利益,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管理人才,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保护环境的法宝,合理的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的场所。

参考文献

畜牧业发展方向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挑战,畜牧业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坚持社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集中精力治理畜牧业养殖中的环境污染。本文主要从畜牧业养殖工作中环境污染的特征出发,从而探究出有效的治理措施,为畜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

畜牧业;养殖;环境污染;特征;治理

1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特征

1.1化学污染畜牧养殖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化学饲料,但是一般畜禽对于蛋白质的利用率都比较低,饲料中含有的氨、磷都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氨和磷挥发到大气中会增加大气的氨含量,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养殖户将畜禽粪便用于农作物生长,会增加土壤中的氨、磷含量,造成土壤污染,再通过土壤冲刷和渗透作用对地下水形成污染,人们生活中使用地下水,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1]。所以,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饲料中的氨、磷含量会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1.2自污染畜牧业养殖过程中,自身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因为畜禽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便,粪便中含有很多会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的物质,如果没有对这些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就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会对周围居民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2]。畜禽长期处于低度氨环境中,随意焚烧畜禽粪便会污染空气质量,甚至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因素

2.1缺乏环保意识目前,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还未意识到畜禽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认为工业和生活才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关键性因素。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对养殖场进行合理布局,也没有配置相应的畜禽粪便池,粪便直接输送到种植业中,通过土壤和挥发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了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出现。

2.2资金投入力度比较低在我国大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都是贫穷农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一般采用的露天养殖,缺乏科学的管理规范,随意性比较强,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2.3养殖模式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养殖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造成大量粪便累计,粪便不能及时用于农作物生长中,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提高畜禽的成活率,会使用这些药品防治疾病的出现,促使畜禽快速成长,药物残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对人畜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3畜牧业养殖中环境污染的治理

3.1提高环保意识当前,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目标,就必须使养殖户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合理布置养殖场的布局,加强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联系,及时将畜禽粪便投放到农作物生长中,避免粪便大量积累,在挥发作用和渗透作用下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通过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要使更多贫穷的农民富起来,可以鼓励农民小规模养殖畜禽,但是,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配置相应的粪便处理池,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帮助养殖户解决畜禽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基础社会建设不齐全的养殖户,应该督促其快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3],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畜牧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3.3养殖方式转变中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在畜牧养殖业转变发展方向的时候,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畜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就必须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起来,使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可以技术投放到农作物生长中,一方面,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另一方面,避免畜禽粪便堆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最后,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主要是因为这些药品会对人畜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药品残渣也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田发荣,田玉屏,杨光,等.山区畜禽规模养殖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6):92-94.

[2]孟祥海,张俊飚,,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畜牧业发展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措施探讨;挑战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辖区内自然优质草原集中连续分布,地势平缓,水源丰富,是青海最美丽的草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最佳的牧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寒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1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1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

草原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高寒地理环境,恶劣天气条件和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和长期超负荷牧场,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趋势虽然有时缓和,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病害,有毒杂草等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另外,由于气候高度,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畜牧业依然以放牧为主,基本上没有实行舍饲,只能季节性化禁牧。

1.2产业结构较单一

畜牧业是我州的主导产业,但从行业的具体分布来看,区域产业之间的区域有明确的同构性,发展方向雷同。全州主要以牦牛,藏羊养殖为主,高原特色种植及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起步晚,乡镇畜牧业经济普遍存在“低散”现象,未能发展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辖区内虽有少数第二产业在对畜牧产业资源进行初级加工,其层次低,附加值低,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青藏高原的旅游资源丰富,草原文化,蒙古文化和文化,赛马文化等尚未在第三产业中得到开发和充分利用。当前辖区内的牧民收入的增加只能取决于牛羊数量的增加,这与草原承载能力的限制相抵触,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牧民收入来源有较高的风险。

1.3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从全州企业的基本情况来看,企业数量很少,无论是员工人数,产值还是与牧民合作等指标均普遍薄弱,在产业发展方面并未起主导作用。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市场份额低;普遍受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缺乏龙头企业,无拳头产品,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4生产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在畜牧园区建设投入积极推进,但由于传统草原畜牧业季节性特征明显,畜牧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情况尚未改善,畜牧产品数量和质量供应不稳定,严重影响企业设厂,扩大投资或提升行业的积极性。

1.5市场发育不完善

受,习俗,财富等传统观念,牛羊饲养周期长,惜杀惜售思想严重,商品经济落后。在商品交易中,主要以活畜为主,许多牲畜资源以初级产品和原料流入外地,羊毛,皮革,牛奶等深加工产品销售量少。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集中,规模化的交易市场,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2生态草原保护措施

2.1探索生态草原保护新体制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界区及监督机制,落实基础草原保护制度,加快草原本地种植栽培和推广使用;实行草原承包确权登记试点,促进草原经营权的规范流转;实现草原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适度经营,建立天然草原动态监测和草地畜牧平衡指标,定期公布,推动草原政策的绩效和激励措施的结合;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牧民承包草原准入制和管理制度。

2.2建立健全农牧业经营新体制

建立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主体新型经济合作体制,开展以服务为主的农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加快专业化分工;促进生态畜牧联合社会建设试点,促进牧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生态畜牧合作社的优势,按照规范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生产要求,开展草原生态有机牧场施工试点;增加追溯制度,划区围栏,标准畜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专业分工、规范化生产、统一服务、产业化管理模式。

2.3加大对现代畜牧业的政策支持

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增加畜牧机械、牧草机械等畜牧农业机械补贴;加大畜牧科技创新力度,重大科技专项投入,积极支持优良品种饲养,畜牧兽医重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支持体系框架,促进我区畜牧业转型。

2.4加大对草原畜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整合相关资金,多途径、多方式增加投资,加强资金筹集统一管理。建立良好的部门间资金整合协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评估,确保资金能更好地为扩大畜牧业发展发挥更多作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融资金融吸收社会资金。通过增加资本投入的力度,不仅表明政府对牧区发展的决心和力量,也可以将全社会力量引导到牧区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