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他们容易被活动的、鲜明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上低年级的《贝壳之歌》这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们都站起来,横排的同学手牵手,边唱边做动作,扮演大海里起伏的波浪,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营造出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同学们注意力集中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能连续保持注意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低年级的儿童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学习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情绪。上课时,组织得不好,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儿童天生就有好奇心。教师要通过良好的肢体语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情境。在上《圆圆和弯弯》这课时,我准备了一根香蕉和一个苹果,学生都很好奇地看着我,不知道老师的意图。我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并板书:“苹果的形状是 ”“香蕉的形状是 ”,让学生填空,并让学生列举出自己身边经常见到的圆形和弯状的东西。学生积极很高,纷纷举手回答。
二、 从学生思维、想象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音乐课中的节奏训练是一个难点。如何把单调枯燥的音乐节奏变得生动、有趣、易学,我思考了很久。
如:×× ××?誆×× ××?誆× ——?誆× ——?誆这一节奏型,学生不易把两个二分音符加上连线后的时值唱足,在教学中,我把它变成火车前进的节奏,咔嚓 咔嚓?誆咔嚓 咔嚓?誆呜——?誆呜——?誆,强调火车鸣笛要占两拍,看看谁是最优秀的火车司机。这种生动形象的节奏新教法,让学生的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很快便掌握了这一难点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在学习歌曲《雪花飞舞》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雪花飞舞时的美景,我通过绘画活动,把音乐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 从学生情感和意志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增多。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的2000多万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比例超过了20%,而在高职院校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近三分之一。因此,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和探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渠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经济、学业、就业等诸多问题,当这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一起面对时,会让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种种心理异常,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自卑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卑方面的表现:一是家庭经济拮据,无法和同学家庭条件相提并论;二是来到陌生的学习环境,难以适应都市新鲜潮流的时尚消费方式;三是人际交往障碍,不主动和同学交流,对集体活动持排斥心理。总之,这种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怀疑自己,自我封闭,不爱和别人交流。
(二)抑郁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抑郁方面的表现:一是心情状态,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而心情失落、容易产生自轻、自贱、自鄙的情感体验;二是行为方面,对集体活动兴趣不大,常认为自己不行,悲观失望,郁郁寡欢。三是心智方面,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可能收效不大,伴随着不良情绪的郁积,易引发失眠、头痛、耳鸣等。伴随这些情绪心理有严重的无助感,更有甚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三)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承担着家庭和自己的过高期望,一方面凭个人的能力又无法一下子摆脱目前的情况,刻苦学习和成绩难以让人满意之间的矛盾,渴望消费和家庭经济困难间的矛盾,想融入集体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这种恶性循环,会让他们陷入情绪烦躁不安的痛苦境地,持续长时间的焦虑会破坏人的免疫力,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发生,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四)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愉悦,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少用积极、肯定、支持、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一方面,他们急切的想融入集体生活,建立属于个人的人院交往圈子,另一方面,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产生矛盾和冲突,抵触别人的怜悯和帮助,长此以往,性格会更加极端,表现如无故旷课、出走甚至轻生等。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作为高职院校中一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社会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家庭经济条件差这个问题本身已经造成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随之要面对的其它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出现各种心理疾病。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解决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和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和系统的探析其成因。
(一)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
1、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于偏僻的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家庭,为了负担上学费用,所在家庭通常用尽所有收入,甚至还要举债,经济上的拮据让他们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此外,城市繁华的氛围和各样的欲望消费也刺激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脆弱的消费观。
2、农村文化落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多数来自落后的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根本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在很多农村和边远山区,受环境所限,教学条件单一,学生能力单一,除了考试成绩,在其它方面特别是学生活动中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承受着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挤压,由此,往往容易产生的自卑、焦虑等心理失衡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观念,这些行为方式和社会不良现象都在冲击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观念。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同学们之间攀比之风严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也有消费的各种欲望,但又困于自身经济拮据,经济不宽裕,穿戴不时髦,再加上个别同学的讥笑,这种状态下,极易心理失衡。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生长生活环境所限,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无法和城市同学相比,在面临就业时也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社会关系,恶性循环,产生更深的心理焦虑。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1、认知因素。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心理认知疗法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歪曲的认知会产生心理失调和心理障碍。大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个人早年的成长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结构影响深远。我国大学生出自的家庭以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者居多,前者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个性心理倾向;后者导致冷漠、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个性心理倾向。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溺爱型,则子女会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则子女会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经常出现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的不良行为。这些个性上的缺陷往往导致大学生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2、性格因素。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个体的性格表现在他对人对事的言行方面。有调查提出,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不爱说话,有负面的情绪产生时,不是通过合适的途径宣泄出来,而是大多选择沉默,压抑,内向性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比要偏高很多。
三、构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概括来说就是“三大、三高、三低、一滞后”。“三大”:学生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经济压力大。“三高”:家长期望高、社会期望高、自我期望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材欲望非常强烈;“三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力低,情绪波动大,调节力低,面对挫折,承受力低。“一滞后”:我们的心理教育与引导工作滞后。正是这种“欲”与“不能”又“必须完成”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一)加大扶贫开发,促进城乡发展
继续完善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偏远地区经济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采取财政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提高农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城乡差距缩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事实。
(二)建立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
经济困难是影响家庭经济难学生的最大问题。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是“奖、贷、助、补、减、免、缓”的立体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让在校学生衣食无忧,安心学习,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才能谈得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一步的精神帮助。具体来说可以加强的有以下几方面:
1、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体系。目前,我国高校设立并实施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在内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后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问题。同时,高校也开设了入学报到“绿色通道”,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入学。其中,助学贷款是以学生就读期间无利息工作若干年内低利率的形式进行的银行贷款,这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习工作和学习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式。
2、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中心,指派专业的老师,统筹管理。与此同时,学校就业部门也要积极行动,加大宣传和联系,通过多种渠道开辟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去服务他人,了解社会,并从中培养吃苦精神,锻炼意志品质,最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拓宽实习途径。尝试建立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在修够学分之后到企业去锻炼实习,建议国家在相关税收政策上对接收贫困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税收减免,更能为其增加经验,提升竞争力。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不同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提升认知水平的基本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
1、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高校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调查。之后,将学生根据评定结果进行归类,并根据测评结果,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及时组织力量作进一步心理评估,以便搞清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别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一的下半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在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心理个案分析,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学会一些心理调适方法,控制情绪,调节得当。当他们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
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有心理的压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外,更可以利用手机、网络邮箱、论坛等现代形式,让学生可以选择更加轻松的交流方式,避免某些话题因面对面的尴尬而难以启齿的话题,通过专业的技能,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减轻心理压力。
(四)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打造和谐校园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班级、寝室和社团这类小群体组织的人际关系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这种小环境的作用,打造文明宿舍,文明班级,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如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人际交往训练为主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同伴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们化解自卑、抑郁等不健康情绪。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代学生的内心体验越来越丰富,思想观念不断发展,在人生的这种关键时期,他们对精神的需求,对爱的归属、对尊重的需求非常明显,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充满幻想。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调查,科学分析,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帮助他们摆托心理困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余华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企业技术开发,2009(6).
[2] 袁世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4).
【关键词】小儿 白血病 心理特点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09-02
白血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儿的5年生存率有所上升。由于白血病病情的特殊性,患儿在历时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化疗过程中,需间断性住院治疗,并要经历多次腰穿、骨穿等手术和病情反复、化疗的副作用所带来的痛苦。疾病使患儿普遍产生心理恐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可阻碍治疗加重白血病的症状,增加患儿的痛苦,减缓疗效,降低生命质量。本文对我院2009~2010年间30例白血病患儿住院期间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加强心理护理方面来提高患者的信心,积极治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30例白血病住院患儿,男18例,女12例,年龄1~11岁。2年期间住院次数最少2次,最多9次其中17例是第8次以上住院, 13例是第1次住院。
2 心理护理
2.1 环境布置
在病房布置方面,应针对儿童的特点,把传统的病房布置得活泼、亲切。如在墙上贴上卡通图案,用有可爱动物图的床单,在病区中设立游戏室,这些都能使儿童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减轻。
2.2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多予患儿和家属进行交流,及时沟通,对患儿及病情评估做到及时准确,让患儿及家属心理准备提前,能有效地减少患儿在症状来临时的心理冲击。
2.3 药物治疗
常用的辅助药物有氯硝西泮、安定、丁螺环酮等。并不能完全地解除其心理障碍,但必要时也对患儿有一定的帮助。
2.4 评定方法
参照SCL―90量表,记录患儿入出院时焦虑、恐惧、敌对等因子及评分。
2.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SPS10.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儿情绪变化
注:治疗前后比较,*P
4 讨论
对患儿心理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应从其产生的原因开始,通过观察和调查,可总结出以下几个因素对患儿的影响较大。
4.1 环境因素
患儿由一个熟悉的生活空间来到医院,布置简单的病房、穿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周围病孩治疗的情景、家属焦虑悲伤的情绪,都会令患儿内心产生焦虑。儿童对外界环境的第一印象如何,是其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病房布置方面,应针对儿童的特点,把传统的病房布置得活泼、亲切。如在墙上贴上卡通图案,用有可爱动物图的床单,在病区中设立游戏室,这些都能使儿童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减轻。同时由于患儿治疗时间较长,也可以让家属将平时生活中习惯及喜爱的生活用品少量带入,治疗期间,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允许患儿保持平时喜爱的生活习惯,也能减少患儿的恐惧感。
4.2 病情因素
患儿心理障碍产生另一个原因是躯体症状的影响。白血病患儿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并且伴随而来的各种各样不同的并发症很容易加深患儿的恐惧,心理障碍也会随之加重,多予患儿和家属进行交流,及时沟通,对患儿及病情评估做到及时准确,让患儿及家属心理准备提前,能有效地减少患儿在症状来临时的心理冲击。同样在症状表现时,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患儿和家属积极对应各种不良反应及症状,尽可能解决问题,也能帮助患儿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
4.3 医疗护理操作的影响
在白血病治疗期间,各种各样的医疗护理操作占据了患儿生活中的二分之一,骨穿、腰穿、鞘注、反复的静脉穿刺和采血等在患儿的住院生活中周而复始的出现,疼痛的刺激让患儿的恐惧也日益加深,抗拒感加强,心理障碍也在逐步加深,因此在各项治疗、操作前,要做好解释,动作要轻柔,避免突然的疼痛刺激。治疗和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避免间断性操作,操作时尽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医生和护士进行操作,某些操作也可以根据患儿的整体情况来选择对其有利的操作方式和方法,比如反复的静脉穿刺我们可以选用外周静脉置管的方式,保留时间长,也能有效避免药物渗漏,从而减轻患儿部分痛苦,同时有效评估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让患儿以更好的状态接受各项治疗和操作。由于住院患儿中情绪障碍人数较多,适合同时采用群体心理沟通的方法。把情绪障碍的患儿和经过挑选的、无情绪障碍的患儿集中在一起,利用群体的优势,使患儿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和交流,疏解郁结情绪,矫正不良行为,并能通过集体反馈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1]。
4.4 人文因素
绝大多数患儿缺乏自理能力,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而家属则是其信任依赖的人,也是患儿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为患儿对家属的信任和依赖,家属对患儿的了解,让患儿减轻戒备,用能使其易于接受的方法和语言了解病情及治疗操作,便于治疗操作的有效进行,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多与家属交流和沟通,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同时也要照顾到家属的情绪和心理压力,患儿的情绪和心理通常会随着家属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治疗的过程较长以及病情的反复,家属的情绪和心理压力也在变化,我们应该多聆听他们的想法,体谅他们,开导他们,鼓励帮助他们。生活上协助家属细心照顾患儿,多与患儿交谈、游戏,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心理紧张情绪。
4.5 药物治疗因素
在患儿的心理障碍治疗中,药物治疗应排在最后。常用的辅助药物有氯硝西泮、安定、丁螺环酮等。但对所有药物,患儿个体剂量的差异很大,与年龄、体重、病情不完全呈正比关系。因此对每个患儿的用药剂量必须根据病情及体质,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节到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少的剂量[2]。药物治疗对白血病患儿的心理障碍的帮助是短暂的,并不能完全地解除其心理障碍,但必要时也对患儿有一定的帮助。
情绪障碍在白血病患儿中是常见而又易忽视的心理问题,应提高认识,早期预防、治疗,才能让患儿配合治疗,保证疗效,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提高白血病患儿的生存率,从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24-02
0引言
心理危机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危机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一般都会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产生一系列反应。如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恐惧、怀疑、不信任、绝望紧张、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等。
1大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危机
1.1 适应不良适应不良在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身上比较多见。大学新生要面临学习、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要感受理想和现实差距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冲击。冯俊等人连续4年对7650例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分析发现自卑、焦虑、强迫是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1]。杨子珺等人对3703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可能存在明显心理卫生问题者507人,占13.68%;其中想轻生者79人,占总人2.13%;应引起关注1263人,占34.09%;强迫症状、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和意志问题、自信心缺乏是困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2]。张红杰等人的调查发现男生一般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比女生更易出现心理障碍[3]。大四毕业生易产生焦虑、自卑、盲从、自负孤傲和依赖心理,他们内心存有许多心理冲突:有远大理想但不愿意正式现实;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竞争但缺乏勇气等[4]。孟庆恩认为低年级学生自杀大多是学校生活适应问题,高年级学生自杀大多是因为未来社会适应问题[5]。
1.2 学习困难学习困难的大学生一般在情绪上表现为厌学、焦虑、自卑和习得性无助;在学习兴趣上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主动、学习兴趣变化快、将兴趣迁移到网络或者社团活动上;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懒散、自制能力差和缺乏坚韧性的特点;在方法上表现为缺乏学习规划、不懂自学、也不如何听课等特征[6]。李娜认为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在学习中回避问题或困难、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7]。学习困难既是心理危机的原因又是心理危机的不良后果。无论何种原因产生的学习成绩不良,他们都会在心理上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失败感,学习困难必然会加剧其原有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多重心理问题叠加最终必然导致严重心理危机的产生。因此,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深层原因,对症干预。
1.3 人际交往不良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中常见、最为复杂、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己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个性、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人际交往的不同风格,再加上大学生情绪多变,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极端化和片面化,所以易产生嫉妒、自卑、多疑、害羞、自我中心、人际回避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朱艳以上海304大学新生作为被试研究发现,近三成的新生存在宿舍人际交往的困扰,新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显著负相关[8]。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危机反应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加上来自家庭、学校、朋友的关爱和支持,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一旦遇到不良诱发事件,不良情绪很容易演变成重大的心理危机或者危机事件。
1.4 恋爱受挫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高峰期,生理上的快速发育和成熟,轻松的校园环境,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成了大学生谈恋爱的重要因素。谈恋爱已经是大学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恋爱人数逐年增加,投入或公开程度有提升;恋爱低龄化,众多低年级的学生也纷纷加入恋爱行列;恋爱的节奏比较快,有时候还会有多角恋爱关系;爱情的出发点比较盲目[9]。大学生在心理上远未成熟,心理抗压能力和挫折耐受能力较弱,因恋爱问题产生的困惑、失望、愤怒、挫折和自卑感等不良情绪是很多大学生难以承受的痛苦,由此引发的暴力、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已经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1.5 家庭经济困难贠丽萍对长安大学5000余名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偏执、社交退缩、抑郁、焦虑、依赖等负性情绪;其中女贫困生在偏执、社交退缩、社交攻击、焦虑、自卑、依赖等因子显著高于男贫困生;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以及精神病倾向高于独生子女贫困生[10]。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相对比较敏感、脆弱,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欲和自卑感。部分大学生对生活、对他人、对父母都抱有怨恨的态度,自怨自艾,主观痛苦程度严重,将各种不幸都归结到家庭贫困,这类大学生相对个性脆弱,心理素质差,遇到不良刺激会演化为重大的危机事件。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2.1 要高度重视,完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体系心理危机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一过性的,若及时予以解决一般不会有长久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对心理危机重点在于干预和预防。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和学习等诸多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高校要积极完善宿舍、班级、各院系、学校各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明确各级预警体系的职责;积极发挥学生舍长、学生骨干的作用,强化他们的敏感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反映危机问题和参与危机干预;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加强对各类学生的了解、干预和持续追踪;要及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心理辅导和干预的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动态调整;要制定并完善各级心理预警体系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心理预警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以生为本,对学生给予理解、尊重和关爱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危机。以生为本指以真诚的态度,在尊重大学生独立个性和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采用支持技术,让大学生充分表达或发泄内心的积郁,并给予同情、解释和保证,树立其信心。当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一般都会有主观痛苦和强烈的求助欲望,他们会寻求舍友、朋友、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这时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关注,要以包容的心态、平等的对话,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发现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鼓励他们尝试性地解决问题,对做出尝试努力的学生,无论效果怎样,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他们获取成就感,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学会有价值、幸福的生活。
2.3 要因人而异、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危机干预倡导的是宣泄、尊重、理解、关爱,让大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自己发现问题,促进自我成长。心理危机的特征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如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要分析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如果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就要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如果是学习意志品质比较差,就要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慢慢形成自觉和坚持地学习习惯,不可一味指责学生学习努力不够。危机干预要从关注学生的外在言谈举止、生活习惯,逐渐深入到关注学生深层的心理问题。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需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要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除困惑,让他接受自我,独立自主安排生活;要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个人成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心理成长[11]。
2.4 要多角度、多部门联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关爱氛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高校各个部门的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学校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联系。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学生交流、表现和充实自己的平台,对广大学生兴趣所在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指导学生社团、班级和宿舍开展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要加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在产生心理危机时主动寻求师长的帮助;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爱校、护校的观念,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助互爱,形成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氛围,增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充分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共同渡过心理的危机时期。
参考文献:
[1]冯俊,尚金梅.4年大学新生的UPI人格测评结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14-18.
[2]杨子珺,张婷婷.大学新生心理健康UPI调查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1):56-59.
[3]张红杰,刘凤阁,孙幸之,刘淑芳.大学新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1998,6(1):89- 91.
[4]周玉林,朱娜.新时期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及调试[J].兰州学刊,2010,(1):58-61.
[5]孟庆恩.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30-432.
[6]徐莉.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帮扶措施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8):51-53.
[7]李娜,赵卓,万鹰昕.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因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66-168.
[8]朱艳、丁志强.新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47-149.
[9]王坚,冷淑敏,王勇.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99-1401.
教学副校长的心理特点
有工作的优越感:后勤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保障,后勤副校长每天都要从事繁琐的管理工作:德育工作关联到学生的成长方向,学校德育工作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情况:而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关联到学校的声誉,每所学校都很重视教学工作,因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自然多了一份优越感。
有较强烈的专业情结: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往往是从优秀教师中产生的。在本学科中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本学科问题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比起后勤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往往有更强烈的专业情结。
希望高效的管理:因为是专业教师出身,很看重自己的学科,所以很希望在专业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希望多一点时间去钻研自己的专业。因而较珍惜时间,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琐碎的教学管理事情上,希望能够高效管理从而能腾出时间去搞自己专业的事情。
有复杂的矛盾心理: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希望学校在各项教学评比中获奖,希望学生在奥赛等比赛中获胜,为学校争光,自己作为教学副校长也有功劳,但同时他们也清醒地看到,这些成绩的获得往往是以牺牲教师和学生的许多时间、加班加点为代价的,有些成绩的取得并非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真正进步,并非学生在素质上有提升,而是应试教育的产品,对此,教学副校长往往感到很为难。
在学校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不断进步、获奖的时候。教学副校长在感谢他们为学校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心理也会有些小波动,常常会因自己没时间去钻研专业知识,未能获奖而感到心理有些不平衡。
对年轻教师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希望学校年轻教师快点成长,能够适应、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并能在各种评比活动中获奖,但现阶段,由于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绩效工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等使得年轻教师进步动力不足,教学副校长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教学副校长的心理调节
优越感要“藏而不露”:作为教学副校长,要处理好与后勤副校长、德育副校长的关系,认为教学工作很重要的优越感不宜流露出来,不能表现出对学校后勤工作、德育工作的轻视,对学校后勤工作、德育工作要积极补台而不是拆台,这样,整个学校各项工作才能有序进行,各项工作才能和谐发展。
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教学副校长不要荒废自己的专业,要在自己的专业上不断钻研、不断进步,这样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当遇到别人质疑时、遇到教学或学术上的问题时,你才更有发言权,别人才会更佩服你。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副校长要不断学习学校管理理论,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使得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和自己的专业发展两不误。
要寻找平衡点,要大度:教学副校长要寻找平衡点,兼顾上级领导的精神和广大教师、学生的心声,使得学校能够平稳发展,教师和学生少一些怨气,学校多一点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