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贷分析;借贷管理;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金融会计专业中一门专业性和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是金融和会计知识的结合与拓展,是两者综合素质的集成,比较偏重金融知识但是对会计专业知识比如对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运用有极强的要求。《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对真实金融机构运作各种贷款产品的认识和独立分析和管理各种贷款产品的能力,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案例教学方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1.课程重点与难点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今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运作和管理,重点知识内容涉及贷款管理的基本规则、贷款政策、贷款管理制度、贷款种类和评定借款人信用、借款企业的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贷款担保管理、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等。特别是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必须学会综合运用宏观市场环境分析,统计信息,微观金融信息,财务报表信息,审计信息和一些金融数学模型,因此课程需要非常宽泛的统计、金融、会计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再融合系统性的贷款理论知识,所以会计专业学生在初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多多少少都会感到一些困难、复杂和困惑。
2.课程理论性、实务性较强
由于我国中等基础教育仍旧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一个知识点,而进入大学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灵学活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建立在财务会计,货币金融,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更多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门课程,体现一个合格现代信贷人才综合素质的课程。
难点在于信贷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硬性的背下来,但是对于实际灵活运用和操作时却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放眼全局,做出有效地判断,甚至有的时候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也和他们现有的社会认知观有冲突,比如在分析中小企业贷款时学生总弄不懂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贷款比大公司的贷款要更难处理,过程更复杂。学生很感性的认为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业务不会太复杂所以财务账目更为简单,如果有好的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不是更容易获取有效资料,小的企业难道比大的企业还难处理和管理么。因为学生缺乏实际社会生活体验,他们没有在银行和企业工作的经验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所以并不了解现实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由于其一,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数量多、规模小,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它们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另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收集到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鉴别这些信息需要花费巨额成本,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所以它们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因此对于教授《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这门专业性较强,知识面要求广,而且理论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涉及到现今个人、大型,中小型企业贷款、国际商业贷款的分析、运作和风险管理等的课程时,课程结构安排上是不应同于常规教学手段的,案例教学法强调“重基础、讲应用”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得教学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易懂。运用案例教学法“重技能、讲操作”的原则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人员的角度有效思维,进行逻辑分析,在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其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举例说明借款企业财务分析、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管理、贷款风险管理、贷款业务操作流程、贷款营销技巧等并且增加实务操作性及技能性较强的练习,目的是能够着重结合实际解释理论知识、让学生感性和理性认知达到统一,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并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尝试
1.案例设计
针对课程理论,实务性较强,知识面广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又对于社会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按照《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每堂课的知识点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可以从各财经报刊杂志选取相关资料,也可以根据平时搜集的信贷实例、动态信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编写案例,确定案例包括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案例还应该注重时代性,新颖及时且有当代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个人贷款以及消费信贷立法等时设计‘一个信贷经理人的一天’的案例还原真实的银行信贷职员审批个人贷款的流程以及审批理由和注意事项,学生容易自我带入角色,关注重要部分处理方法,进行逻辑性思考。
例如讲到信贷风险管理时选取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次贷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如何从一开始贷款给信用级别高的人买房,到后来商业银行放宽条件,只要贷款人同意买房,信用很差的那些贷款人商业银行也可以把他们的信用记录填成优良,从而可以办理抵押贷款,买不起房的人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买房的人多了,房价上涨,买房的人既可以住房,还可以等待房产增值,买房人并没有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用贷款替买房人把钱付了。其后,商业银行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按揭证券(MBS)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购买这些按揭证券后,设计金融衍生产品-次级债券-债务抵押债券(CDO),卖给投行的大客户,如此,次级债就全世界卖。为了打消投资者购买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担心,投资银行设计了一款新产品-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样买次级债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的话,还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风险,这样次级债就大方地卖向了全世界。看起来很美,然而一旦房价下跌,那些本来就买不起房的人又还不上钱,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亏损,整个金融链条上的机构都大面积亏损,造成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这个案例给学生解释了信贷质量管理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运用这些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课下还积极找资料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案例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案例的设计还可以选择身边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助学贷款、房贷、车贷、信用卡的案例,引发学生情感的认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触发他们参与的愿望。这些具体到身边的案例的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借贷理论知识,具有操作性,更具有教育和指导作用。
2.案例教学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同时运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以‘珠三角某制造企业贷款500万新建3间厂房’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案例,企业简介、公司经营、项目情况、财务账目等,然后提出讨论问题:1该企业的承债能力和资金的周转情况如何。2借款人还款能力如何。3抵押物的情况如何。4授信可行性分析。给30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时学生要运用会计,统计知识做财务数据分析、计算企业还款能力、银行贷款风险等方面计算,对于计算结果要和这家企业的经营情况、项目目标等一起做归纳,分析等。
小组讨论时教师在一旁看、聆听,作简短引导,不做判断。小组讨论完成后,选取不超过5个小组派代表针对上面四个问题给出他们的分析和结论,这几个小组代表发完言,教师询问剩余的小组有什么补充意见或者不同意见,每个小组都要贡献出观点,最后教师点评讨论过程,客观地评析每个小组学生的表现。对于每组学生发言,教师做简要总结,肯定好的分析思路和见解,指出存在的缺失和进步空间。教师要求学生在案例讨论后作报告笔记,这样敦促学生认真参与学习并且锻炼培养学生专业性书面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深化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堂下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作业,例如选择一个公司然后从银行的角度多方面分析这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现实经营状况等,决定这家公司是否具备某方面贷款资格。把学生分成3-4人小组让他们小组合作采集制作案例,学生的父母、亲戚有在大、中、小型企业工作的,也有的开公司的,学生可以选择身边的事例自编案例,也可以选择市面上任何一家公司做为设计案例对象,但是案例来源一定要清楚。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以银行专业的角度来分层次分析他们设计的案例,最后各组准备好材料和PPT,进行一场案例报告会。学生在整个亲身实践体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提升了对《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案例易精不宜多,课堂语言要通俗。
每堂课的案例要按照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坚持精挑细选,决不贪多嚼不烂,让学生感到案例内容脉络清晰不重复,知其所以然。课堂讲授案例时应坚持用通俗的语言举案例、打比方让学生更容易了解专业词汇术语的含义,并反复使用这些专业词语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讨论案例问题的时候多用专业词汇术语,因为专业是需要培养的,习惯成自然。
2.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
除了案例教学,还需要大量计算训练来锻炼学生熟练掌握信贷分析的方法,所以作业和测验都必不可少。还有辅助工具的运用,比如运用Excel的内置函数进行统计与运算,做出分析表等,是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手段的运用。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业务素质,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毕业后尽快适应和参与工作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作用。案例教学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金融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Milind Sathye, James Bartle, Raymond Boffey, 2013 Credit Analysis and Lending Management.
文化差异影响原因翻译方法王佐良先生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多元化的。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等。中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人文地理、语言思维、教育礼仪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翻译时,会遇到文化差异影响翻译顺利进行的情况,尤其表现在如何选择词汇方面。
那么,中西方文化差异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传统习俗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形式、注重的整体观念、崇尚热情、注重外形上的美感、重写意、重情感;西方人注重内容、注重个体意识、注重理性注重内在实用性、重写实、重理智。
第二,历史文化差异。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中国文化强调“道”“仁”,即教化的工夫,血缘的亲情在中华文化中是割舍不断的,是首要的。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西方的一切学说都始于哲学,即智慧的学问。
第三,宗教神话差异。中国受佛教影响深远,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表达方式,而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的语言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在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后,自然对这些差异所导致的影响翻译的原因也有所了解。翻译是一个再认识、再表达的过程,我们通过准确地选择词汇,来体现原文风格,并为读者接受。翻译家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那么,影响词汇翻译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第一,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中英语言词汇出现空缺情况。词汇空缺是指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它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物质生活方面和文化方面。例如,汉语文化中的道教以及和道教相关的词汇,在英语当中是没有对应词汇的。除此之外,汉语文化当中还有本命年等相关内容,也不存在于英语文化之中。同样,英语当中的一些关于文化的词汇,如hippie等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精确对应的词汇。
第二,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中英文词汇出现词义差异现象。例如,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来看,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这也就导致了汉语词汇当中存在大量和农业有关的词汇,而英语中与之意思对应的却是一些和海洋有关的词汇。又如,中国文化喜欢一些和美好词汇谐音的动物,如蝙蝠、蟾蜍、龙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这些动物却是不喜欢的。这就导致了一些俗语和约定俗成的语言用法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容易导致歧义现象。
第三,由于长久以来存在的传统差异,导致中英词汇出现词义冲突。通俗地说,词义冲突是指中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在表层意思上是一一对应的,但其所表达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例如,在颜色的表达方面,中文中和蓝色相关的词汇是褒义词。而在英文中,和蓝色相关的词汇既可以做褒义词,也可以做贬义词。即便是褒义词,其具体内涵和汉语中的内涵也是不相同的。
第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于中英文中的一些词汇产生了不同的联想。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和不同思想的指导,人们对于中英文中一些特定词汇的联想也不尽相同,这也影响了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词汇的选择。例如,汉语中的“吃醋”“酸葡萄”,在翻译时我们不能直译过去,需要采用英语的能够表达嫉妒的词汇。否则,就无法表达愿意。所以说,我们在表达同一含义时,要根据不同文化内涵,选择能够产生相同语用涵义的词汇。
由于以上文化差异对词汇翻译影响的原因,使得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丢失、误导中西方文化中的信息,造成理解障碍、理解错误,无法体会源语言的内涵和魅力。这种词汇语义无法对应文化内涵、无法反映文化价值的现象,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选择词汇时应当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谨慎,仔细地分析隐含在词汇背后的文化因素,按照目的语的习惯进行选词,尽量做到准确地转化语言、移植文化。那么,我们在翻译中选择词汇时,应采取哪些方法呢?
第一,虽然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我们也可以采取直接译出原文的方法,即直译法。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源语言词汇的形式,也可以传达出源语言的内涵。它既能够体现出源语言的文化,也利于译语的理解。例如,acid rain(酸雨),black market(黑市),pour oil on fire(火上浇油), gentlemen’s agreement(君子协定)等。
第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些源语言词汇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
第三,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我们在翻译人名、地名、菜名等专有名词时,可以采用音译法或谐音翻译法,必要的时候可以加注解释。例如,sauna(桑拿浴“源于芬兰的一种蒸气浴”),a Don Juan(唐璜)等。
第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需要我们在翻译时要对一些词汇进行解释,即释译法。在采取这种方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有理由、有根据准确翻译。例如,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这书房有一种简朴的景象),等等。
第五,为了避免文化差异导致译文晦涩难懂、死板模糊,我们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增译法,即增加适当的解释的词汇。例如,As a result of those economies, many of our new projects became possible.(由于采取了节约措施,我们的许多新工程才得以实施。)
第六,中英语言里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的差异很大,我们在翻译时可以采用代换法,将词汇的意义具体化或抽象化。例如,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等。
总之,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交流。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成就了翻译的必要性。反过来,翻译也促进了文化的沟通、传播。一方面,我们要了解这些差异,找出这些差异对于翻译选词的影响原因。另一方面,也要针对这些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有效的翻译。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思考和试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奈达.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刘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翻译译丛\[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关键词:跨文化;初中英语;交际能力
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实际上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在实际的交流中可以发现经常会出现文化冲突,这说明仅仅有语言交流是不可以的。综合以上来看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
1 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1.1地域性的问题使得文化存在差异
地球分为了不同的地域,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是很大的。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也使得双方在交往时礼节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中西方文化相比来看,中方文化讲究的是谦和礼让,而西方文化相比之下则显得个性张扬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英语中很多的东西就不能用东方的文化思想去理解。如果用我国的文化思想去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就会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所要表达的含义,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中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了。
1.2民族方面存在差异
不同地域的人民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的人民又有着不同的。在我国,信仰佛教,而在西方国家则信仰基督教,佛教在我国较为盛行,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流传较为广泛,不同的必然会使得中西方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习俗方面也会差异较大。初中生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其对和民族文化理解不是很深入,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更应该很好地渗透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1.3风俗习惯方面存在差异
文化和风俗习惯是紧密相连的,并且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发生改变。因为东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性使得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同时必然里面会有西方文化的加入,由于这个差异性就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所以,在初中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是要及时为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对西方文化多些了解,只有对文化了解深入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语中的意思,才更有助于初中英语的教学。
2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具体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这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就要不断地渗入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不只会说还得会做。在英语教学中渗入跨文化交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2.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同的国家词汇差别也是很大的。词汇教学教师应提供具体的情境和语境,通过情景来猜测词汇的含义,这样通过语境来教学则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词汇,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力的提高。比如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狗”这个词汇,“狗”在我国有很多关于“狗”的成语,比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但是在西方人们却将“狗”视为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常会听到“lucky dog(幸运儿)”,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将词汇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理解,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内涵以及句子的意思,也有助于英语的学习。
2.2在句型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
中西方文化在打电话用语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我国接通电话后一般会说“小李在吗?”,但是在西方人们接通电话后首先会说自己的姓名或者是报一遍自己的号码,所以教师在讲述中西方文化打电话这一章节时,要学生自己编电话对话,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用法。
2.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
在初中生用的英语教材中,文章的选择也很具有代表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文章时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涉及到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比如教师在讲到中西方过年庆祝的不同时,可以分别比较中西方在过年时的食物,在中国春节会吃饺子、年糕、鸡、鱼等食物象征着全家团圆和幸福安康,而在西方过节人们在圣诞节时吃圣诞火鸡,象征着幸运和快乐。通过这一比较环节,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方在节日庆祝时的不同,也知道了文化的差异,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英语文化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是学习英语中的文化的大好时机。比如可以开设“英语角”,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让学生多听些外国的广播,多读些外国杂志,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让学生多接触地道的英语。组织这些活动不仅会使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还会使得学生更加了解英语中蕴含的文化,从而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总结
初中英语教学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使得中西文化很好地结合。要想实现这个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讲述英语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告诉学生文化的差异,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多接触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跨文化交际真正渗入到初中的英语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徐艳.试论跨文化交际与初中英语教学[J].中学生英语(高三版),2014(7):22-23.
[2]杨荣.初中英语课堂的跨文化教学模式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1):20-21.
一、当前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1.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而教师对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势必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语意和用法,在交际时错误百出,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会缺乏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
2.文化知识的匮乏。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文化知识的匮乏,课堂教学较少涉及西方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内容。部分教师在文化导入上较为消极,以口头方式导入,过于简单,缺乏趣味性、交际性和实效性。
3.教学资源贫乏。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于书本,困囿于教材,教学内容呆板、单调,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关于教师方面的改进策略。(1)提升自身素养。英语教师要通过网络、电视节目、杂志等多途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他们的文化发展史,了解重要的节日和他们的风俗习惯。如了解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的时间、意义、由来,了解万圣节的特色食物、节日歌曲以及节日活动等。(2)转变教学观念。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英语文化教学的推行。教师要在词汇教学、口语交际、语法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如“dragon”在中国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常用以比喻豪杰志士,我们也常以“龙的传人”自称。但在西方国家里,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代表、罪恶的化身。(3)加强理论学习。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听专家讲座、开展网上教研、在线集体备课、参加教学观摩等形式深入英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理论,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关于学生方面的改进策略。(1)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要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掌握西方文化知识。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悬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通过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去主动解决问题。如在“Let’s celebrate”的“Welcome to the unit”学习中,教者创设情景如下:“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 We will have a party and we will invite some friends to come here. We prepare some presents for them, Now make conversat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hildren and foreign children when they get presents.”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后,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表演:中国的小朋友收到礼物时,说了“Thank you”后便收起了礼物,而外国的小朋友会当场打开礼物,并且会说“How beautiful!”(2)强化文化学习意识。教师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猜谜、唱英文歌曲、情景对话、情景表演、英语沙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3.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改进策略。(1)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的生活背景决定了其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存在困难,教师要将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加以比较,针对性地介绍其中的异同。如在“Star signs”教学中,教者将国外的“Star signs”与中国的“animals signs”联系起来,并引入中西方狗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狗”指讨厌的人,有狗腿子、狗崽子之说,而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伙伴,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2)将语言教学与文化结合起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时一知半解,在实际运用中不分场合机械套用,缺乏灵活性。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呈现英语国家文化的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西方的建筑艺术、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营造英语文化的环境,将英语文化融入到知识的教学之中。(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英语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要灵活地变通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气息,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引进课外教学资源,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在“Colour”一课中,教者从审美心理存在差异角度出发,分析中西方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在汉语中,“蓝色”代表“理智、冷静、美丽”,是充满梦幻、清新宁静的象征。而在英文中,“blue”具有十分丰富的词义:①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如“She is proud of her blue blood.”(她因出身名门贵族而骄傲)②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如“He looks blue today.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他今天闷闷不乐,出了什么事情?)③下流的。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
关键词:中职英语;西方文化知识;途径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2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英语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变得越来越重要。中职英语教学者应从实用性入手,对中职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语言知识输入多,文化知识输入少,西方文化知识教育缺失,导致实用交际障碍,对英语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英语教师不仅应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应传授与语言有关的西方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加强西方文化知识教育的途径
1. 在背景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圣经文化和美国梦三方面构成西方文化的基石,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采取策略导入这三方面的知识,发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激起他们对英语语言及西方文化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10 How Can I Improve My English时,除了课文里介绍的的memorize the words in groups, listen for the important points, listen to some English songs and learn to sing them, write them down in your notebook and read them every day等提高英语的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西方基本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2.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
词汇里面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学生学习中、英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各种异同,有利于理解单词的用法,促进英语词汇的教学。
在一般情况下,英汉词汇的意思基本相同,甚至可能完全一致,如student = 学生,face = 脸,desk = 书桌。这时候,我们只要让学生记住单词的意思就行了。但在很多情况下,英汉词语的意思并不完全对等,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意义却是“秘密,沉默”。所以,英汉词汇意思不对等,学习者理解英语,必须把握不同语境中词语的不同含义,并对西方背景文化有所了解。
又如英汉词汇里的颜色词汇各有特殊的意义与习惯用法。如汉语里黄色(yellow)与尊贵有关,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道吉日(a propitious date)。而英语中黄色则表示“胆怯的”, He has a yellow streak in him. (他个性有些懦弱。)教师在教到颜色的单词时,可以通过对比使学生更加了解中英文的不同。
3. 在习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idiom)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而成的短语(phrases)或短句(sentences),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和俚语(slangs)。习语在语言上具有形象、生动、通俗、寓意深刻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结构、社会观念和态度。学生熟悉英语习语,是理解、掌握英语有效又有趣的方式。
精练与浓缩的习语无疑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记载,如:Napoleon himself was once a crying baby.(即使是拿破仑,过去也是啼哭的婴孩。)Speak of the devil.(说曹操曹操到。)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学习习语常常就是学习历史。
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如喜鹊在中国文化里代表喜事来临,而magpie(喜鹊)在西方文化里则是“爱嚼舌头、传播小道消息的”的代表,Magpies that chatted, no omen so black.(鹊噪为最坏的兆头。)另外,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却没有相对应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在英语课堂中穿插各种有趣习语的学习,是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英语底蕴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西方文化知识教育的对策
1.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文化素养
教师要不断进修,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进文化修养,同时教师要结合教材,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并在教学中穿插生动的情节、幽默的笑话、国外的风俗人情等,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
2. 实施文化比较教学
多方面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拓伸西方文化内涵,将一些学生易接受的、较为熟悉的汉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如笔者教到英语诗歌时,喜欢把学生最熟悉的《静夜思》翻译成英语: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frost on the floor.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t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因为中国人对《静夜思》耳熟能详,因此学生饶有兴趣,教师据此引入英语诗文,并介绍其它背景,学生可以深刻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从而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融合。
3. 创设文化体验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如教师利用课前的duty report,让duty reporter为全班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典故及相关来源的故事等。教师可借助图片、实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动的效果,也可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在《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3 How much is it中,教师可进行文化教学:(1)描述文化信息:购物清单(shopping list)(下转第32页)(上接第23页)上的东西(学习单词);如果需要字典、杂志、光盘、手机、裙子、包包、饼干、面包、药、面条、水果等,我该去哪儿?(If I need an English dictionary, a magazine, a disk, a cell phone, a dress, a bag, biscuits and some bread,medicine, noodles and fruits,where can I go?)买东西可以去:书店、食杂店、面包店、超市、百货公司、药店(bookstore,grocery, bakery, supermarket, department store, drugstore)等。与超市有关的节假日(Black Friday等)。(2)案例:逛一条街,街上有各种商店,如:clothe shop, bicycle shop, tea shop, candy shop, bakery, silk shop等。欣赏歌曲The Shopping Song,分析歌词,感受西方的shopping情形。观看色拉英语It’s a good buy,在幽默中学习购物表达法。(3)比较中西方的购物、商品、物价、商店等情况,反思中西方购物的各种异同。
4. 广泛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创设文化氛围,进行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教育,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国外文化习俗,多渠道地汲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这对学习地道的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5. 有效开发课内外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及教辅、练习等教学材料,挖掘英美国家的人文知识,与汉文化进行比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解释,也可以选择适合的英语报纸、杂志等,补充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 获取多种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四、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法、词汇、语音等基本英语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传统习惯等,通过西方文化知识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热爱,从而使其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 彭萍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素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