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卫生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预防与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设想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特别在营养相关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首先要使临床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明确预防医学教学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意义所在,思想是指导行动的风向标,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后,学生自然就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学习,因此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导入法对其进行动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经过多年对非预防医学生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医学论文的经常性阅读与写作,对提高医学业务水平有较大帮助,一些科研论文中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判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知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两大学科: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是进行临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进行医学科研的课题设计、资料的分析等。不仅如此,预防医学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虚假宣传广告等伪科学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较大的帮助。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卫生与安全;科普宣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45-02

《食品卫生与安全学》是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一门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大学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共24个课时。课程重点讲述食品安全学基础知识,并增加食品生产加工中降低微生物危害的方法,比如在生产全环节中针对细菌增殖的温度和时间控制,针对病毒传播的交叉污染控制,针对霉菌危害的预防措施及解决方法的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点,以便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学科重点内容,并为第二学期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安全体系评价》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课程教学的突出特色是结合当代社会食品安全的社会科普宣传教育需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由于任课教师是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自2010年以来相继承担了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和科研基地的科普宣传的社会服务,并作为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主办的《中外食品・食品技术》杂志中“食品安全”章节部分的翻译专家,在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的同时积累了相当的专业授课经验,熟悉和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关切热点和疑点,并及时跟进学科前沿,因此具备在教学过程中将科普宣传的专题演讲内容反馈并有机地结合到本科《食品卫生与安全学》教学的条件和能力,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强化课程教学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社会科普宣传工作

2011年,福建省食品安全办公室依托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和科研基地,对全省地市级的食品安全主管领导、各县级人大、军区后勤部门、福建省多个厅级单位进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科普议题包括“食品安全的国际趋势与挑战”、“食品安全法的解读”、“食品原材料的安全选择”、“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和应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新版食品安全法和学校等集中餐饮单位的安全控制”等一系列现代中国社会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重大关切、食品安全危机交流等多方面的焦点问题,并在2016年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省内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培训中,同期邀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可的食品加工权威专家、原马里兰大学营养与食品系教授、现任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大使罗扬(Y.Martin LO)博士,以“国际食品安全自主管理系统借鉴”为题对与会人员进行深度培训与交流,受到了与会被培训教师的广泛好评。以上这些科普专题,由于其知识点新、社会反映热烈,非常适合和本科教学授课内容相结合。因此,任课教师在《食品卫生与安全学》教学中穿插了科普宣传中的重点内容,从多角度帮助和加深学生拓展对课程学习的理解,并布置和当代社会发展相关的食品安全新问题,如“雾霾和食品安全”、“塑料包装材料中添加剂的安全性”、“煎炸和烘焙食品的安全隐患及控制”等在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请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和充分思考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措施。在任课教师的引导和解惑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高涨,能够踊跃发掘和解答食品安全敏感问题,极大地促进《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科普书籍的编写工作

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几大问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非法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忧;食用油脂行业中“反式脂肪”的危害性被逐步认识,“地沟油”的非法生产加工被破获……任课教师为回应消费者对于食用油脂和食品添加剂行业食品安全性的关切,于2011―2013年间参加了三本食品安全科普书籍的编写。其中,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科普书籍《警惕危害健康的“地沟油”――食用油脂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部分章节由北京晚报摘录发表;参编了由北京中国人民总医院赵霖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科普书籍《油脂营养与健康》,此书收到读者热烈反响并成为科普畅销书籍,于2015年第二次印刷出版;参编了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主编的、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科普书籍《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此书先后于2015年获得了中国农业部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5年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中国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这些科普书籍的编写过程中,任课教师下发调查试卷,请学生们提出在本领域的最关注的问题,并将此类问题在科普书籍中整理回答;另一方面,结合本科教学内容,抓住时代脉搏将相关章节的知识重点有的放矢地发挥总结,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讲解说明,并将编写的科普书籍奖励给学生作为补充读物,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和认同。

三、科普文章的翻g

2010年,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创办了《中外食品・食品技术》季刊杂志。杂志中的“食品安全”部分采用世界食品科技联盟IFT专业会员,Food Technology名誉主编、食品安全和分析专家Neil H.Mermelstein撰写的系列文稿,委托任课教师翻译,因此至今为止已有20多篇有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危害管理及交流等各方面的翻译文章发表,如有关微生物污染控制的“病毒的传播”、“无处不在的水”、“针对微小病原体的大项目”;食品分析与检测的“食品掺假物的甄别”、“大数据在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咖啡的品质检测”、“粒度测量法”、“食品分析迈向新高”、“又到茶歇时候”;国际食品新动态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国际协调”、“现代化的食品安全发酵新概念”、“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一种加强可追溯性的新方法”;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购物点所传递的营养信息”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这些反映世界食品安全现状、焦点及进展的相关知识,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他们多方位地了解世界食品安全的发展前沿和现状。

四、科研实践工作

任课教师在日常科学研究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产学合作项目、丰益(上海)营养与安全基金等多项和食品安全控制与检测相关的项目,主要侧重于食用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与工艺控制、油脂凝胶剂的研究和开发、食用菌农药在加工产品中的残留量检测与控制等;这些研究工作,大多数是由硕士研究生完成,同时,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本科毕业生的研究工作,有机地将科研实践和教学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使他们能够应用食品卫生与安全学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研究的能力,这对课程教W改革是不可缺少的补充。

通过以上和食品安全的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对本科课程《食品卫生与安全学》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科热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本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今后将更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教学质量。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Safety Combining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FU Hong1,2,Y. Martin LO1,LIN Juan1,2

(1.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6,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nzyme Engineering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6,China)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1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以单纯验证学科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往预防医学实验内容中环境与健康部分属验证性实验,教师讲解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可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影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甚至使部分学生对实验课失去了兴趣。同时预防医学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部分与实际生活脱节,造成学生感觉学无所用。因此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对预防医学实验课不重视,不提前预习实验的内容,对实验前的准备,学生很少参与,各种仪器的操作、试剂的配制完全不了解,导致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没有结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只注重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出现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分析,甚至有的学生不进行实验,最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③团队协作能力差,许多学生只知道自己做实验,不与其他同学协作,不会的不懂得去询问,应付了事。④实验报告不规范,课后忽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一律照教材上的内容分析,没有创新意识。

因此,为了培养、造就一批集医疗、预防、保健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我们要加强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创新思维。所以要改变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明确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实验主要是针对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等开设的一些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是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动手即是训练学生亲自或独立进行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动脑即是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和对结果的正确分析。为了利于课堂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我们提出实验教学的条主线:一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的全过程,从玻璃器皿的清洗、药品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等,并对每步进行详细记录。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正确记录与有效分析,尤是注重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去创新。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3.1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

我院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和学时数,具体安排见表1。表1医学本科生预防医学实验项目与教学目标实验项目学时教学目标饮用水消毒3掌握饮用水消毒的原理、方法和余氯的估计膳食调查3掌握膳食调查的方法和食物成分表的应用食物中毒案例讨论3熟悉食物中毒分类和调查处理的原则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3熟悉原卟啉测定的方法胆碱酯酶活性测定3熟悉胆碱酯酶测定的原理、方法和结果分析尘肺片阅读3掌握尘肺X线片特点和尘肺的防治措施环境汞污染3了解汞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气象条件的测定3熟悉气象条件测定的方法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5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描述指标,统计软件的应用t检验2掌握t检验的适用条件和步骤方差分析2掌握方差分析的适用条件和公式分类变量资料的u检验等2熟悉u检验的适用的条件和资料的类型χ2检验2掌握χ2检验的公式的应用秩和检验2熟悉秩和检验的步骤直线相关与回归2掌握直线相关与回归的概念和分析步骤样本含量估计、统计图表2掌握在科研设计中n估计,统计图表的特定。

3.2预防医学实验内容的特点

上述实验内容注重从实际工作出发,打破学科间壁垒、改变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克服学科间实验内容低水平重复、综合性实验及创新设计性实验开设不足等缺点,将实验内容分类整合、优化体系,并增加近年来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等内容组织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中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宏观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预防医学实验内容是根据预防医学专业主要内容有机整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其内容包括预防医学领域的主要实验方法和实践技能,涉及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中相关实验方法,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社区与网络健康教育实践等分层次组合,其基本理论源于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学生必须先修完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系统掌握,让后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该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保特学科发展的连续性、教学秩序的稳定性、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实验教学中,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自已操作、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课程实验设计,在注重传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实验涉及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的操作方法,提高对实验相关内容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及运用知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实际工作能力[2]。

4实验教学改革办法

4.1实验教学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将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讲解和示范,学生只根据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的操作就可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观点指导下,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以及学习兴趣得特点,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增加了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实验内容。例如环境汞污染,我们组织学生到水库,采集水样,检测水中的污染物,同学们就体现出极大地兴趣,并一起探讨环境污染的来源,污染物的在自然界的转归,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用实际数据来体会注重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还引入典型的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我们还把教师的科研课题的部分融入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有组织的查阅资料,经充分讨论后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意识到科学研究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1.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涵已由过去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拓展为现在的社会卫生,课程结构也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出现了大量跨学科、范围广泛的社会医学课程[2]。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完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我们在充分考虑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对预防医学课程涵盖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去除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内容,并增加和充实与临床实践工作有关的预防研究新进展。针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的实际,单独开设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必修课程,使必修课程达171学时,高于国内同类医学院校的平均学时数[3]。为临床医学生开设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7门,如健康教育、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在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预防医学意识,使公共卫生教育贯穿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2.构建公共卫生实践平台。制定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按照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新增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覆盖卫生防疫、疾病防控、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的9个公共卫生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编写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指导,在第四学年临床见习阶段安排为期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必修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身到实践中进行体验,融“教学”于“实践”,促进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这种以现场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预防医学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效果,在选拔公共卫生师资的过程中,走出校门,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行业接近,既有一定的理论和研究能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公共卫生教学工作。目前,我校聘请的校外教师涵盖卫生管理、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律师、医疗保险等多个部门,参与卫生经济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的带教。外聘教师接受我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通过后,方能正式授课。这样即丰富了课堂讲授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PBL教学,将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如社区慢病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等,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供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通过教学互动,师生讨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与公共卫生思维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公共卫生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在必修课的考核中,加大实验(践)成绩比例,其中理论成绩占60%,实践成绩占40%。在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实践总成绩由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鉴定(60%)及学生调研报告评价(40%)两部分组成,鉴定由基地带教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作出,调研报告评价由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师完成。

二、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评价

我们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未实行改革举措的2006级和已实行改革的2007级随机各选取3个班共198名学生在毕业前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我校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效果。结果表明,实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2007级学生在对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公共卫生课程的必要性、公共卫生课程和师资配置的合理性、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程度、具备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流行病学基本调查方法等方面与未实行改革的2006级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别(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