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可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选择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从最初的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P性产品分析)[8]发展到现在的MRC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C性社区参与分析、P性产品分析)[9],见图1。由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结合转变为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受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旅游产品开发由注重市场到注重参与者的主动性,更加凸显旅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还是对旅游者来说,通过互动交流才会使双方获得最好的收益,所以在把握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才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旅游文化休闲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联动,除了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外,还应将政府和企业纳入分析模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企业在开发经营、项目建设、职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全方位转变乡村民的发展意识,提高其从业素质,从而使其明确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居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图2)。

2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

2.1R性分析———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R性分析就是从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出发,分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性。首先应全面了解目的地的资源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然后结合市场需求条件去创新产品形式,开拓旅游市场。潭柘寺镇旅游资源分析如下:①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潜力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潭柘寺镇的资源种类进行分析(表1)[10]。由表1可见,潭柘寺镇旅游资源主类有8个、亚类共20个、基本类型36个。由此得知,本地区景观种类齐全、景观构成丰富多样,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②区位条件优越,资源具有独特性。潭柘寺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新城西部生态涵养区,距离市区不到50km,国道108线贯穿整个辖区,潭王路与109国道相连,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镇域内的潭柘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加上围绕潭柘寺景区发展而出现的“农家乐”和“民俗游”,使该地的比较优势愈加明显。③资源组合较好,分布区域相对集中。在类别构成上(表2),潭柘寺镇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伴而生,相辅相成。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基本类型种类远高于自然资源,数量优势明显,且具备较强的开发价值。同时,风景资源分布基本上是以潭柘寺镇政府为中心,资源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便于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2.2M性分析———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产品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作为基础。M性分析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乡村休闲度假方式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主要包括修身养性、回归求知、参与体验等内容。潭柘寺是潭柘寺镇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也是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客源依托地。为了了解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对潭柘寺景区及其周边等地游客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245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5.9%。通过问卷分析发现:①潭柘寺景区的游客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7%以上(表3),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市区及周边城区;其次是学生群体(北京高校众多,学生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人群),这种客源结构有利于景区精准化营销,更好地针对顾客开发专项产品。②从游客出行的目的看,总响应人数为281人,其中宗教朝拜有104人,响应百分比为37.01%;其次,游览景区景点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可见,目前潭柘寺镇旅游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景区观光和宗教朝拜上,缺乏深度参与体验的休闲娱乐项目。③从总体满意度和忠诚度评价看(表5),游客总体满意度8.19分,满意程度相对较高。重游可能性和推荐可能性达到8分以上,说明游客在未来再次到潭柘寺镇旅游或将潭柘寺镇推荐给亲朋好友的意愿较强烈。

2.3C性分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社区居民为主,注重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促进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和发展成果共享。C指社区,引入社区分析因素,即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挖掘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重视社区居民参与受益,这有利于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且使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具活力。目前,潭柘寺镇居民参与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家乐。潭柘寺镇农家乐经营主要集中在平原村,依托靠近潭柘寺景区的地缘优势,在道路两边形成了属于市级民俗接待户的“农家乐”39家,主要提供餐饮,兼有少量住宿。农家乐经营场所一般以自家宅基地为基础改建而成,经营者同时兼服务者,很少聘用员工;居民对农家乐住宿餐饮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营销活动的参与性、自主性较高,个别接待户还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和口碑效应宣传群体。通过这种家庭式自主经营的方式,居民主动性高、参与性强,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服务水平低、各自为营、经营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不利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的提高。②民俗村。潭柘寺镇民俗村经营主要集中在赵家台,依托位于镇域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经过统一规划布局,建成以村为单位的民俗旅游接待区。赵家台现有民俗户90家,在村委的统一安排下,统一宣传和接待,主要提供住宿餐饮,但居民的自主性较弱,参与性不强。这种统一经营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接待团队游客的能力,合理调控客源和资金;另一方面,住宿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不利于主题化开发;餐饮菜品统一推广,不利于创新发展。③古村落。潭柘寺镇古村落经营主要集中在阳坡园,凭借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运用“政府+公司+农户”的方式,以原先古村落为基础,融入现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理念,整村规划开发。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居民参与服务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居民的增收就业;另一方面也存在破坏原有生态资源、减少居民参与经营机会等问题。社区居民既是文化休闲产业的服务提供者又是发展受益者,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实现全员经营、全员参与、全员营销,是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成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更成为社区居民的意愿和诉求。目前,潭柘寺社区居民参与仍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政府规划引导不到位,乡村居民发展意识淡薄、素质低,企业相关政策不明确、就业培训不足等。

2.4P性分析———产品开发产品是资源开发的最终呈现方式,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因此应在资源基础、市场需求、社区参与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立产品开发的整体思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潭柘寺镇现有旅游产品主要有:①景区景点类。潭柘寺镇主要有潭柘寺、定都峰等设施较为完备、发展较好的旅游景区,以观光游览和宗教朝拜“一日游”为主。其中,潭柘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主要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游客。还有高桥寺、平原古村南北大庙、八奇洞、潭柘紫石等旅游资源。②节庆民俗类。潭柘寺二乔玉兰节已连续举办六届,活动期间有赏花、摄影、祈福、品茶、悟道等一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潭柘寺新春敲钟祈福活动,每年大年初一到潭柘寺祈福是北京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上“头柱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综上所述,潭柘寺镇现有产品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游览、观光、娱乐上,资源挖掘不深、游客体验不足、停留时间较短,且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弱、综合效益较差。一方面,由于潭柘寺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资源挖掘不深,产品体系不完整,镇域内产品整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

3RMCP模型下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特色产品、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精干的人才管理队伍、规范的服务制度和有力的支持政策。通过对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针对资源、市场、社区参与和产品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潭柘寺镇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种类丰富且组合性较好,应在完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相关设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资源间的融合创新,以品牌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打造独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此外,潭柘寺景区作为镇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依托,在后续发展中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设施,并举办佛教文化论坛、禅耕文化养生论坛、新年撞钟祈福、民间艺术节、文化旅游节、慈善活动等相关节庆活动,开发佛教文化工艺品、素斋餐饮及融入佛教文化的主题民宿。通过深入挖掘佛教文化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品功能,打造集观光游览、住宿餐饮、商务会展、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构建完整的文化休闲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3.2多样化品牌营销市场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潭柘寺镇应充分利用靠近北京的地理优势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开发相应产品,如设计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娱乐项目,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品牌是形成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潭柘寺镇应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塑造特色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以扩大知名度,增强景区发展实力。如潭柘寺景区可突出佛教文特色,打造“千年古刹”的品牌;定都峰可着力打造健康养生、生态步道等特色旅游产品;赵家台、平原村则可重点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营销宣传是扩大目的地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除利用电视、广告、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促销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11],扩大受众群,提高认知度;促进镇域内景区间的合作发展,实行联合营销,共享品牌形象、销售渠道和旅游市场,实现旅游客源的空间拓展,整合潭柘寺与戒台寺的营销;除深度开发北京旅游市场外,可加大对周边省市的营销推广力度,丰富游客来源,提高经营效益。

3.3提高社区参与度潭柘寺镇应积极响应门头沟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目标,把握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其作为北京42个重点小城镇之一的优势,适时推出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软硬环境设施建设,吸引高端资本进入;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全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乡村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和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因此,政府在充分发挥其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企业也应积极投资建设、开展各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村委会应放开经营管辖权,充分调动居民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其创造力,促进乡村民俗旅游的主题化、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形象传播

本文为石家庄经济学院校内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200720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地的开发经历了由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再到形象导向的转变。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兴起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乡村旅游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悠闲的生活状态等优势和特性,获得各地旅游经营者的重视,进入全面开发的阶段。据国家旅游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乡村旅游每年约接待5亿余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受益村(寨)达2万多个,受益农民约2,400万。由此,乡村旅游地也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如何在大众心目中设计独特鲜明且具有强感召力的乡村旅游形象,将成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综述

最早系统研究旅游地形象的文献是1971年美国J.D.Hunt的博士论文《形象―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其对旅游地形象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后,国际上掀起了旅游地形象研究的,九十年代之前主要集中在形象的形成过程、变化机制、管理政策及其测定等方面。九十年代之后的新趋势是多学科、多角度,在形象策划和形象心理学方面获得了新突破。国内较早系统研究旅游地形象的有李雷雷(1998)的专著《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吴必虎(2001)较早提出了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宋章海等(2000)从旅游者角度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问题。纵观国内旅游地形象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案例实证研究,而这其中城市和景区形象塑造是研究热点,而对乡村旅游地这一新兴区域涉猎较少。

三、乡村旅游地形象设计思路与过程

(一)乡村旅游地的基本内涵。乡村旅游地是依托乡村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在原来乡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积极营造的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经历,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宜游、宜居、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休憩环境和设施的综合性区域。其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地的区别是乡村旅游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更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

(二)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过程分析。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要遵循市场化、差异化与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旅游产品及形象的设计必须面向目标市场,围绕该乡村旅游地最突出、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设计,并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形象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对游人舒适度和心理需求的把握。

1、基础性分析

(1)区域性――地脉把握。对目标地的地理区位、资源格局、开发条件等地区特征进行评价分析,以确定旅游地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同时为后期形象策划重点的确立提供依据。

(2)游客感知测量。采用对旅游者感知价值因素分析确定形象策划的重点因子。划分为六个项目层,分别为乡村特色、环境因子、活动项目、接待服务、成本因子和基础设施,每个项目层中设立具体因子层,主要采用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游客心目中的感知因素价值进行打分,加以比较。(表1)

(3)潜在市场分析。通过乡村旅游地近年来主要游客属性的调查和分析,主要包括游客的数量、年龄、学历、性别、职业构成,主要客源地,出游方式,获取信息渠道,线路组合需求等,根据调查的数据对潜在市场和潜在游客群进行预测。

2、理念形象设计。旅游地的形象构成要素复杂,将其归结为三个层次,即旅游目的地理念形象(MI),旅游目的地行为形象(Bl)和旅游目的地的视觉形象(VI)。乡村旅游地以农为根,特别是以农民为基础,突出农耕景象、农家生活、农民性格的 “三农文化”主题,体现文化、风俗以及生活形态的差异性,使旅游者感受到乡村旅游地自然、随和、淳朴的文化氛围。

3、行为形象设计。旅游地组织及其成员在内部和对外经营管理中表现出来的员工素质、行为规范等外在因素构成行为形象系统的一部分。乡村旅游地应当将当地居民作为参与者和东道主,鼓励和吸引当地居民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精神风貌。

4、景观形象设计。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构成。乡村聚落是农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是乡村景观中最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乡村建筑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与精湛技艺相融合的结晶,人伦之美、人文之美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乡村环境在外观上表现为“人―村落―环境”的有机结合。在选址上,乡村讲究因借自然,或背山面水,或择水而居,给人以“山川秀发,绿林阴豁”的景观意象网。旅游设计上要做足“农”字,山野、农家、鸡鸭牛羊、庄稼,甚至于农间劳作景象都是旅游者感动新鲜和亲切的景观。

5、氛围形象设计。旅游地氛围形象是旅游者形成对旅游地良好印象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氛围形象构成要素的物质表现形式的空间组合和表意要符合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并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这样才会给旅游者以鲜明、生动的体会。

(1)感官形象营造。感官形象营造包括听觉、味觉和嗅觉形象的营造。听觉形象既包括鸟鸣声、流水声等自然声音也包括背景音乐、当地小调等人为声音。乡村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方言、民歌、戏曲,多手段构建听觉形象,增强游客放松休闲的旅游体验。味觉形象主要是借助特色美食强调其味觉享受,发挥当地饮食文化;嗅觉形象主要是避免对旅游形象产生损害的异味,突出乡土自然气息,营造清新宜人的嗅觉体会,给予游客更深的感官印象。

(2)乡村意境营造。意境形象的体验是人们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情感、想像、理解等审美活动获得的内在美。乡村意境是乡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的积累和沉淀。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结合营造气氛,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融入乡村,达到情景交融,同时利用节庆、民俗等活动,营造一个鲜活新奇的文化氛围,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于一体,将当地的旅游文化主题动态地展示给游客。

6、线路形象设计。单体乡村旅游地设计以“一村一品”原则为指导,同时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的需求,采用线路串联的方式,将多个相邻乡村旅游地联系起来,个性化的线路展示并带动区域内的精品旅游资源。

四、乡村旅游地形象传播分析

(一)传播与推广的渠道选择。旅游地的形象传播是理念形象等内容与传播媒介结合后的延续,是形象设计系统的具体外化和辐射过程。一般旅游形象传播的途径主要有新闻、广告、节事活动、实物和口碑五种渠道。这五种方式各具特点。新闻是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使受众对旅游地有所了解,具有影响面大、可信度高等特点。广告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借助传播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公众的重要工具,一般分为商业广告和公共关系广告。节事活动是利用乡村地区民俗节事众多的优势,吸引注意力从而进行自我宣传,如进行传统节庆挖掘、民俗展示、传统活动竞赛等。实物传播是利用宣传册、旅游名片等游客可以拿到的实物或商品,通过游客的流动性达到宣传目的。口碑传播是通过已游游客对景区的美誉进行推广,由于是一对一的传递信息,可信度较高。对于乡村旅游地而言,在选择形象传播渠道时,应针对乡村旅游地本身的资金条件和传播目标,同时考虑所选媒体的自身因素等众多条件。

(二)传播策略

1、背景借代。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有从高级别事物到低级别事物的过渡,即认知链条。旅游地在被人们所认知时,总是被置于大的环境背景中进行识别。潜在游客会不自觉地认为目标旅游地应该具备其所在区域的基本特色,区域的文化和当地的风俗等会体现在目标旅游地上。因而,在形象策划中,突出旅游地的区域文化大背景,通过对背景的借代进行对游客的心理暗示。

2、文脉提升。文脉是旅游者游览过程中对客观吸引物以外的形而上的文化精神的体验。现代旅游者更注重高层次的精神体验,这就要求形象设计中注重对旅游地的文化体系进行梳理,找到精神主线,积极和满足游客对当地的人文内涵、传统风俗和新文化形式的体验要求,并通过生动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和传递,使旅游地形象能与其他旅游地形成差异性的特征,刺激和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

3、形象整饰。通过形象整饰有意地控制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印象。对乡村旅游地而言,乡村地区某些愚昧、落后、与时代精神不符的形象要素即便是具有独特性也应予以省略。对于代表了健康、淳朴、阳光等能够满足旅游者潜在心理预期的形象,如大片的野生花园、幽静的小庭院等充满了乡土气息的形象符号,要予以适当的放大,加大宣传的力度,使其在旅游地形象体系中凸显出来,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

4、人脉集聚。旅游经济根本上是注意力经济和吸引力经济,吸引游客提升人脉是形象设计的根本目的,也是旅游形象构建的基本要求。根据主要市场的潜在游客心理需求和心理预期,采取各种手段,吸引眼球和关注,设计人脉集聚方案。如采取举办街头活动、旅游地吉祥物游行、商场推广等形式,使乡村旅游地在主要市场成为谈论的话题,形成口碑效应。

5、组合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地本身的资金限制,决定了在营销手段上要多借助投入少、影响大的传播渠道,多种营销手段结合,既保证营销效果同时有效控制投入成本。

(三)形象维护。形象的维护和提升是保障乡村旅游地持续发展和延长形象周期的关键。所谓形象维护包括三层涵义:一是不断加强旅游地形象对潜在游客的刺激,使形象在公众记忆链条中占据优势地位;二是形象更新,保持形象的新奇感,使得旅游地形象进入潜在游客的决策范围;三是维持形象的管理保障。对乡村旅游地而言,应该注重运用各种广告、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宣传推广的方式维护在游客心理形象序列,并根据乡村旅游者感受和观念的变动调整形象策略。

总之,通过以上过程完整地塑造乡村旅游地形象,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使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1.河北政法职业学院;2.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eyhmus Baloglu,Ken W.McCleary.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Dann G.M.S.,1996,Tourists images of a destination:an alern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

[3]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4]刘振卿.浅析乡村旅游景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本文作者:吴良生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斯(WendellRSmith)在总结西方企业市场营销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学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对产品进行比较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在市场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有效营销。但是,市场细分理论只解决了“向谁出售”的问题,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选择,或针对目标市场开发产品,但如何选择产品,在资源丰富、创意无限的文化产业领域,显得更为复杂。文化产业化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如节庆、演出、文化旅游等,市场细分的结果可以作为文化产品和生产的一个目标方向的参考依据,而要解决文化产品的定位和其开发项目与内容,就必然要对所要开发的文化资源进行细分,文化细分理论正是基于解决此问题而产生的。文化细分即是以文化资源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市场定位文化因子,并结合市场细分结果对其进行细项分析,得出其文化定位、开发项目与内容。文化细分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化的前期分析要求,其主要作用有:一是为产业开发提供相对准确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就是结合市场分析在自身文化细项中取一项将自已在竞争类的文化产品和项目中区别开来。市场定位需要独特性、可信度等要求,文化定位亦是如此。[4]文化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其市场定位密不可分,两者通常相互支撑。二是寻找市场空缺,确立文化产品的差异优势。尽管每一种文化都可能是有特色的资源,但其中的大部分放到市场竞争的位置并不是独有或不可替代的。如何寻求市场空缺,打差异牌,是文化产业化的关键,这也是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的综合分析结果。三是确立文化产品与项目开发体系。文化细分是在文化归纳与分类的基础上得出的细项体系,但文化细分绝不仅仅是归纳与分类,文化细分更重要的任务是结合市场分析,其中还加上文化创意的过程,最终得出文化开发的产品与项目体系,为开发和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

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对应,主要是对该文化资源进行细项分类与组合,方便定位与产品开发选择。其主要方法有:1.资源细分法。即以传统的客家文化研究分类方法对资源进行细分,大类可分成客家建筑与民居、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艺术、传统工艺、客家名人、客家精神等,文化旅游开发比较经常用这种细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在客家文化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分项,操作容易,有利于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产品。笔者在《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中对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就采取了资源细分法。在对三百山镇客家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后进行分类,其文化产品的开发方向与项目体系就相对清晰了。结合区域旅游竞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三百山镇乡村物质文化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缺乏竞争实力,而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富有特色,开发后更容易占得先机,因此三百山乡村旅游的定位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2.主题细分法。即以一个文化主题为中心,细分可用的文化资源,以便产品开发,文化节庆活动和博物馆开发比较适合此法。3.产品细分法,具体单项产品的开发如工艺产品可参考此方法,目标是扩展产品系列,即从原来的单一产品形式扩展到多样化。4.文化层次细分法,即以精神层面、行为语言层面和标识层面对文化进行细分,深度旅游、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等可采用此类细分法。

文化产品的生产其实是这种文化的表达与再现。可以说,表达与再现形式的选择是客家文化产品生产的关键,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尤为如此。王琛发认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如果不能在这种全球化的新条件下把自己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再现,并积极参与和贡献给世界的多元格局,它就可能要淹没在百花竞放的五光十色边沿,或被淡忘于缺乏文化消费的经济规律下。”[5]因此,研究创意模式成为客家文化产业化研究的必要一环。1.文化表达的方式与文化创意在英国,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指“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6]英国的文化产业着重创意,并将创意理解为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创意包括个人创意和民众的集体创造,这些创意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表达形式。俞龙通认为“孕育此(创意)想法……虽然有时只有个人的思考与发想,但并不限于一个人,多人同时进行创意的工作,其成果也更加丰富。”[7]客家文化是上千年的文化创意沉淀,对其进行产业化的重点就不在于文化本身,而是市场创意了。文化产业创意其实就是文化的产业表达,用何种形式表达文化的产业形态即是创意的过程。文化表达有三个层次:一是塑造文化精神的向心力。文化产业最核心的是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吸引力是文化精神力,这是源于文化的凝聚力、认同感。客家通过近百年的建构运动,大大增强了海内外客家人的认同感。其中对于“祖地”文化的打造,掀起了海内外客家人“寻根”旅游的热潮,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认同中创造出无穷的文化市场需求,这应当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二是形成文化体验的生活方式。选择文化产品,即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在休闲旅游这个综合文化产品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上班族寻找放松的方式,城市人想过乡村生活,汉族人想体验少数民族文化,都是这种心理使然。因此,客家文化产业的理念应当发挥自己文化特色优势,针对客源市场需求,给消费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开发者对客家文化自身的特色与目标市场的生活方式要有相对充足的了解。三是要能给文化消费者文化符号的冲击与感受。符号是人们对一种文化认知的窗口,决定了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差异感。文化消费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认知的过程,认知是一种符号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符号操作,[8]因此文化符号在文化产业化中充当重要角色。在旅游景观设计与旅游区文化气氛营造、广告设计、影视作品、文字创作、音乐美术创作乃至饮食开发等方面,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在四川洛带镇的客家文化产业过程中,也是“把概念性的客家文化转化为为让游客可以触摸、感受的文化符号。”[9]不少文化符号本身就可直接开发为文化产品,最典型的是可用于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客家文化中有围屋模型、江西赣县白鹭古村“福”字产品的开发等。2.客家文化的创意方法与模式客家文化的创意主要方法有两种。客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文化创造(创意)沉淀,如客家民居建筑、民俗、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流传下来的山歌与戏曲等,这些资源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客家文化传统的最恰当表达,可直接成为文化产品,其开发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其产业创意的重点在市场运行方式的创意,客家节庆、文化旅游、饮食开发和文物贸易等产业属此类形式。另一种形式是利用客家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生活方式结合,产生新的文化产品,即用现代技术与生活方式来表达客家文化的内涵,这一产品开发的创意过程体现得更为直观,该种形式以个人的创意为核心,与英国所谓创意产业的基本思想更为接近,主要是在文化项目策划、影视与文学创作、广告传播策划、文艺与工艺美术创作等行业中运用。创意的过程注重个人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思考与创新,这种自由的个人创造过程不像科学试验和工业生产一样有较强的重复性,但无论其创新规律如何难以捉摸,我们还是能从现有的文化创意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模式一: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就是将客家文化资源分类选择,按产品市场需求与文化定位等抽取其中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事项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产品集群,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旅游与节庆最常用此模型。如在闽西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的开发中,开发者把土楼连线、民俗表演、旅游纪念品与特产等按规划整合在一起,向游人集中展示当地的客家文化;又如2008年河源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采集了客家音乐、饮食、民俗表演等文化元素,安排了六个重头戏:客家交响诗篇———“土楼回响”迎宾交响音乐会、开幕式暨客家民间艺术巡演、客家美食嘉年华活动、客家民间文艺汇演暨龙川建县2222年庆典晚会和客家山歌演唱大赛。这种整合是一种简单的排列组合,是客家文化的初级开发形式,可以更为深入整合。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的整合过程一般可循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产品主题;二是根据产品主题在客家文化资源中抽取与主题相关的符号与事项;三是对所抽取的符号与事项根据产业操作的一般规律以及时空条件进行排列组合。模式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结合是创意的基本形式之一,两种本不同类的元素,用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并且自然混成即为结合。这种创意模式主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特别是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技术的结合,寻找客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为其关键。在现代客家节庆、广告策划、文艺影视等行业中使用较多,三百山农家温泉旅游项目为其中一例。泡温泉虽是一种很古老的休闲疗养方法,也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组提出选择田园风光较好的接待点改建成乡村温泉,外观设计乡土化,设施则现代化,提高温泉服务水准。核心是以当地姜苗、草药和水酒等本土对人体有较好疗养作用的本地土产配以温泉,做出乡村温泉的特色,与现代化的温泉度假村相得益彰。模式三:异文化之间的融合将客家文化元素嫁接至其它产品中,加深其文化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和价值。生态旅游、特产包装、广告传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可用此模式。我国台湾客家地区从2002年起选择了桐花这个点,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聚集到桐花盛会,运用文学影视、网络等文化传播途径,形成了台湾旅游界一年一度的客家文化旅游。这种方法使得原本简单、较低价值的桐花观光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产品吸引力和价值大为提升。本模式在客家地区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有出色表现,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来企业,进入客家地区后都有一个文化适应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一些企业用客家文化充实到企业文化中去,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突出了企业特色,增强了文化竞争力。综上所述,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为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准确的市场定位,并提供创意基础。以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异文化之间的融合三种创意模式进行客家文化创意与生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化生产的流水线化,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滨海旅游;客源市场;入境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6-0071-05

对旅游市场的客源分析,是编制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结果对于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选划和最终确定都起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此部分对我国滨海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分析以滨海城市为基本单元,分析评价的主要要素包括入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和滨海旅游客源市场地区分布。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的要素包括我国沿海地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入境旅游者特征、旅游动机、客源市场结构)、滨海旅游国内客源市场分析(旅游市场总体状况、主体客源市场、旅游动机)以及滨海旅游潜在客源市场分析。

一、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1.沿海城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的特征。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在我国入境旅游者中占有主体地位。2008年,我国沿海城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占全国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的32.14%。在分析滨海国际旅游者特征由于部分数据难以获得,因此近似地使用全国的旅游统计数据。

(1)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64岁之间,在各年龄段中亚洲人占绝大多数。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90%以上集中在15岁~24岁、25岁~44岁、45岁~64岁三个年龄段,其中25岁~44岁的入境旅游者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45岁~64岁的入境旅游者,再次为15岁~24岁的入境旅游者。在各个年龄段的入境旅游者中亚洲人占绝大多数(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占主体地位),其次为欧洲人,再次为美洲人,最后是大洋洲和非洲人。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年龄主要集中于25岁~44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一年龄段的旅游者收入较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更适合出游。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中亚洲人占绝大多数,符合入境旅游客源地分布距离衰减规律。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8旅游统计,我国沿海城市15岁~24岁的入境旅游者占8.47%,25岁~44岁的入境旅游者占46.42%,45岁~64岁的入境旅游者占35.84%。

15岁~24岁的入境旅游者中亚洲人占52.35%[1],美洲人占8.63%,欧洲人占35.8%,大洋洲占0.23%,非洲人占0.98%。25岁~44岁的入境旅游者中亚洲人占62.42%,美洲人占8.03%,欧洲人占24.95%,大洋洲占2.39%,非洲人占2.2%。45岁~64岁的入境旅游者中亚洲人占59.09%,美洲人占12.66%,欧洲人占23.95%,大洋洲占3.17%,非洲人占1.13%。

(2)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以男性为主。2008年,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4.17%,女性所占比例为35.83%。在入境旅游的亚洲人中男性占67.63%,女性占32.37%。美洲人中男性占64.43%,女性占36.57%。欧洲人中男性占55.31%,女性占44.69%。大洋洲人中男性占62.4%,女性占37.6%。非洲人中男性占75.37%,女性占24.63%。

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之所以多为男性,是由于男性在一般国家中收入较高,并且身体状况更适合进行远距离出游。

(3)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是香港同胞,香港游客入境方式以徒步为主,外国游客入境方式以乘飞机为主。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内地港澳台同胞)主要入境方式依次为徒步、汽车、飞机、船舶和火车。入境外国游客主要入境方式依次为飞机、徒步、汽车、船舶、火车。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是香港同胞,由于香港地区与内地接壤,徒步入境方式较为快捷方便。

2008年,入境旅游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内地港澳台同胞)采用徒步入境方式的占56.48%,乘汽车入境的占25.13%,乘飞机入境的占12.93%,乘船入境的占4.21%,乘火车入境的占1.24%。外国游客乘飞机入境的占55.20%,徒步入境的占15.11%,乘汽车入境的占15.09%,乘船入境的占11.30%,乘火车入境的占3.29%(见图1)。

2.我国沿海城市入境外国游客的旅游动机以观光休闲为主

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研究是滨海旅游市场的重点,也是指导滨海旅游开发,并采取有效宣传措施,从而吸引旅游者的关键。

我国沿海城市入境外国游客的旅游动机由大到小包括观光休闲、会议和商务、务工、探亲访友等。2008年,我国沿海城市入境外国游客以观光休闲为目的的占沿海城市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49.5%,以会议和商务为目的的占沿海城市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23.34%,以务工为目的的占沿海城市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10%,以探亲访友为目的的占入境外国游客总数的0.28%(见表1)。

3.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目前的滨海旅游市场,可分为内陆客源市场和境外客源市场两大部分。境外客源市场由三部分人组成:即外国人(含外籍华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其中海外华侨所占比重很少,约为2 %,可忽略不计。

我国沿海地区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178.57万人[2],占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数的32.14%,市场份额较大,滨海地区旅游市场已处于开发状态。亚洲是我国滨海旅游的一级市场,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为主。传统的英、法、德入境旅游人数稳步上升。美国始终保持重要客源国的地位,俄罗斯则异军突起,成为沿海各省旅游人数迅速增长的客源国之一。由于地缘关系,我国港澳台居民出游主要在广东、福建以及海南。香港地区是外国旅行者进入我国的重要中转,为其他沿海地区的沿海滨海旅游和内陆的旅游区输送了大量的旅游者。表2显示我国2008年沿海地区入境旅游者比例,由表2可知,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蒙古、澳大利亚、泰国、英国、德国、印度、法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意大利和荷兰等是我国滨海旅游的重要客源地。

(1)港澳台市场。我国港澳台市场占入境旅游人数的80%以上(见表2),创汇在旅游外汇收入中超过一半。香港市场自回归以来,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居民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增加了旅游消费。同时,双方采取了一系列简化入出境手续的措施行之有效,方便了香港居民的进出,通关的便利吸引了更多的香港客人,到广东省一些城市作短期度假的客人增多。台湾市场以探亲观光和商务考察为主。扩大开放和经贸往来的增加,台湾民众赴大陆城市投资的机会增多,又因为同是炎黄子孙、血脉相通,探亲人数有增无减。澳门的回归使澳门与大陆的感情更加接近,经贸往来与技术交流也在逐年增加。

(2)日本市场。日本一直是来华入境旅游外国人市场的榜首[3]。 1988年由于经济滑坡,出游人数稍有回落,但1999年和2000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复苏。最近,日本政府对节日的调休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得国民有更多的假期出游,加上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加上我驻日使馆自1999年8月简化了签证手续和降低签证费用等举措,这些均为日本人出游创造了条件。

(3)韩国市场。韩国是我国第一大海外客源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新崛起的市场,处于新兴和高速增长阶段[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韩经贸关系往来增加,韩国来华旅游促使我国旅游市场出现新的势头。1997年,韩国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这一市场出现了滑坡。1999年,经济开始复苏,海外旅游回升较快。2000年1月~9月韩国入境旅游人数已达103.09万人,增幅居15个主要客源国之首,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年送客量超过百万的大国。2008年,韩国入境旅游人数已达到396万人,成为我国第一大海外客源国。

(4)东盟市场。包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等。从入境旅游人次上看,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也已进入前十大客源国行业。

(5)西欧市场。西欧市场尤以德国、英国、法国最为重要。英国人有悠久的旅游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一直是我国海洋旅游的第四大客源国。目前,德国在出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支出方面均列世界第一位,而且来我国旅游的人数也在迅速增长。法国也是我国滨海旅游的一个重要客源国。

二、我国滨海旅游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1.国内滨海旅游市场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浙江国内旅游人数最多

我国滨海旅游区接待国内旅游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从2005年~2008年,滨海旅游区接待国内旅游者从50,717万人次增长到65,875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3.97%(见表3)。在所有沿海省中,浙江省沿海城市的国内旅游人数最多,海南的国内旅游人数最少(见图2)。

2.本地区和近距离客源为市场主体

沿海地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符合距离衰减原则。对于沿海地区(省、市、自治区)而言,本地区(省、市、自治区)及较近的周边省份是国内客源市场的一级市场(即主体市场),稍远地区是二级市场。以山东和天津为例,山东本省、京津、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客源市场的一级市场(即主体市场),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二级市场,国内其他地区是三级市场(即机会市场)。天津滨海旅游客源市场基本以京津等周边地区为主。市区及郊县是天津滨海旅游的基础客源市场。这部分客源市场具有人口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旅游费用低的特点,人均消费、出游率的速度增长快。北京市场一直是天津滨海旅游区较大的旅游客源地,这一市场具有较大辐射范围、吸引力较强,市场大、人均消费高、重游率高、人均消费、出游率的速度增长快。天津周边地区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是天津滨海旅游区的潜在客源市场,这一市场所占份额不大,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该客源市场有广泛的客源基础,极具开发潜力。

3.旅游方式以观光为主,团队旅游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沿海地区国内旅游客源在旅游方式上,仍以海滨观光旅游为主体,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步兴起,商务会议和考察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团队旅游仍占主导地位。

三、我国滨海旅游潜在客源市场分析

我国滨海旅游的客源市场总体上符合距离衰减原则,即距离旅游目的地越近,客源市场越大,距离越远,则客源市场越小。

1.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我国港澳台、日韩及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入境滨海旅游的一级市场,即主体市场。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是我国入境滨海旅游的传统远程客源市场。其余国家和地区及其它进行专项考察的游客是我国入境滨海旅游的三级市场。

2.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1)按地域划分的国内客源市场。对于沿海地区(省、市、自治区)而言,本地区(省、市、自治区)及较近的周边省份是国内客源市场的一级市场(即主体市场),该市场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居民节假日和周末休闲度假旅游群体、政府和企业的公务与商务旅游群体、自驾车旅游群体、专项旅游群体等,对于这部分主体市场需要不断的巩固和大力发展。稍远地区是二级市场(需要重点拓展的市场),该市场群体主要包括都市居民节假日和周末休闲度假旅游群体等。国内其他地区,是三级市场。以山东省和广西为例,本省、京津、长三角地区是山东省国内客源市场的主体市场,而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重点拓展的市场。广西则是以本区及珠三角地区为主体市场,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及重庆等省市)则是重点开拓的市场。

(2)按出游动机划分的国内客源市场。观光旅游一直以来是我国滨海旅游最重要的一类旅游市场。观光旅游主要包括海滨观光、文化观光、城市观光、生态观光和民俗观光等。

尽管观光旅游一直是滨海旅游区的主体市场,然而休闲度假正逐步兴起,沿海城市应重视开拓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休闲度假旅游主要包括海滨休闲度假、近郊休闲游憩、消夏避暑市场、乡村休闲度假市场、渔家乐等。

商务会议旅游市场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旅游产品。

专项旅游一直是吸引目标市场的主要产品类型,今后也仍然是争取海外市场、发展国内市场的主导产品。对于专项旅游市场,重要的是要突出体验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专项旅游主要包括探险旅游、宗教旅游、美食旅游、油轮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高尔夫旅游等。

(3)按出游方式划分的国内客源市场。出游方式包括个人家庭或结伴旅游、单位组织旅游、旅行社组织旅游等。未来,家庭旅游将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奖励旅游,或由会议带来的会议旅游、公务旅游等有组织的旅游将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

(4)按职业划分的国内客源目标市场。未来我国滨海旅游的国内客源仍主要是中低收入者,包括公司职员、教师、公务员、学生等,高收入人群包括企业白领、私企老板等应是积极争取的目标市场。此外,由于近年来农民旅游市场的崛起,农民阶层也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旅游客源市场。

(5)按年龄划分的国内客源市场。25岁~44岁的旅游者仍将是我国滨海旅游区的主要游客群体,这部分游客收入较高、出游能力较强,而且有部分带薪出游、公务旅游等,这部分旅游人群是今后滨海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目标人群之一。15岁~24岁的青少年思维活跃,暑期出游率高,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值得挖掘的一大潜在市场。64岁以上的人群随着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出游能力,应注重这一市场的发展。

四、培育我国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对我国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我国滨海旅游客源市场总体定位应是巩固和发展本地区及较近的周边省份等主体市场,积极开拓稍远地区的二级市场,并逐步辐射全国,努力开拓以中国港澳台、日韩、东南亚为中心的海外旅游市场。基于以上客源市场总体定位,我国在滨海旅游客源市场培育方面,应采取以下思路和措施。

1.由近及远,有重点,分层次培育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培育我国入境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的指导思路是以我国港澳台地区为主体,以东南亚和日本、韩国为重点,努力开拓欧洲、北美市场,兼顾其它地区,形成多元入境客源市场结构。[5]

在营销策略方面,应实行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相结合的积极营销策略,强化滨海旅游城市和旅游品牌宣传,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营销机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针对性强的宣传促销,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在营销措施方面,扩大对日本、韩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市场的历史文化专题营销,积极开拓欧洲、美洲和俄罗斯客源市场。针对不同海外客源市场需求,确定不同的宣传促销主题,针对不同客源,宣传推介滨海旅游区的特色文化、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加强滨海旅游的区域合作,积极与国际旅游机构、国内重点旅游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调动旅游景点、旅行社和大企业参与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媒体加大远程市场的开发力度。

2.促进区域合作,巩固传统客源,积极开发专项旅游,努力培育国内滨海旅游客源市场

培育国内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的指导思路是积极发展区域协作,巩固传统客源市场,重点扩大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端客源市场份额,积极开发度假市场和潜在市场。大力推介特色旅游产品,培植和开拓散客市场、自驾车市场、节假日出游市场和周末度假旅游市场,使国内旅游由单纯接待人数增长逐步转变为消费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

在具体的营销措施方面,加强滨海旅游区的品牌形象建设,大力培育和宣传促销特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滨海旅游区城市密切合作,积极推动滨海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合营销,吸引中西部游客到滨海旅游区观光度假;以滨海旅游区的二级客源市场为高端客源市场和营销重点,推介滨海地区的特色城市风貌和滨海度假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了北京市门头沟区陈家庄乡村旅游市场的现状基础上,针对地方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营销策略。

【关键词】

农村旅游;市场营销;SWOT分析

1 陈家庄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区位优势:陈家庄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广阔美丽的田园不仅可让游客充分享受农家的淳朴风情,更可以全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而且这里广阔的地区,可以提供场所优势。

文化优势:乡村旅游潜在顾客大多是学生和具有稳定收入上班族,他们追求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成为他们一种时尚和亲近自然选择。

成本优势:农村的旅游形式主要是农家乐,大都是在原有农家小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无须为了开发农家乐再去大兴土木,破坏原有的自然资源。节约了开发新农家乐的成本。

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陈家庄附近有高山、有水库,自然风景优美的自然资源,可以提供给消费者观光风景或锻炼身体。

特色餐饮:乡村的猪、鸡、鱼等均为自然放养,风味独特,绿色天然,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美味选择。

1.2 劣势(Weakness)

交通劣势:位于远郊山区,农村的经济欠发达等。

资金不足:在农村和郊区,乡村旅游大多是私人自己投资创办,而且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开发建设、广告宣传都需要大量的投入,所以资金的压力将会相当大。

品牌劣势:没建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不高或者没有知名度。

1.3 机会(Opportunity)

经济机会: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不断上升,生活水平也随之上涨,游游消费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市场机会: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堆砌起来城市里的消费者,越来越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到静谧、舒适的乡村去亲近自然。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感受农家生活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旅游消费模式。

政策机会:国家对于农村农家乐等休闲业给予了政策和税收上的扶持。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1.4 威胁(Threat)

发展模式威胁:就目前的营销管理模式来说,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是在管理和经营方式上做了些改良,发展模式不成熟,存在许多问题。

自然威胁: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比如:天气状况不好,交通不便利等。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业潜力是巨大的。乡村旅游可以依托乡村独特的人文、地理、自然,创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

2 乡村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基于前期的市场调研,农村旅游主要针对的目标消费群体是:18-50岁左右的工薪阶层(居民)、企事业单位以及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绿色基地的消费能力和欲望。

大学生都喜欢追求一些新鲜的事物,寻找刺激。而乡村“农家乐”,这种新兴的时尚、环保、绿色、健康旅游休闲形式,正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2.1 家庭及城市居民

经过繁忙的工作后,寻找个空气新鲜的地方,去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远离都市的喧嚣,怎样有效地利用好闲暇时间以增强生活的色彩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

2.2 企事业单位

对于一些企事业单位,经常召开一些会议、与顾客的往来比较密切,但当想为自己的老顾客、员工提供一些特别的招待时却没有地方,为此绿色基地将为他们提供企事业单位开会、招待顾客、款待员工提供他们所想要的服务与场所。

3 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3.1 产品策略

3.1.1服务产品

(1)基础设施:室内设施一应俱全,附有娱乐设施。

(2)卫生:专人负责保持室内24小时的整洁、清洁和空气清新。

(3)自然环境:山水花草,鸟木鱼虫,乡村人家和谐相处,自然幽静。

3.1.2产品包装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给节假日喜欢出游的人们多了一种新的选择,市场前景非常强大。根据季节的不同、游客的需求不同、以及产品的不同做出相应变化的服务型农家乐。例如精心设计代表乡村形象的各种包装纪念品,让游客充分享受和回味乡村旅游的轻松和快乐。

选择统一品牌的策略,打造自己的品牌,立足本地区、辅向北京、走向全国。

3.2 价格策略

产品定价策略是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营销渠道、增加营销收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杠杆作用,旅游产品的定价与其市场特点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旅游产品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季节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撇脂定价、渗透定价和竞争导向定价。例如,针对白领阶层,选择撇脂定价,即其服务项目的价格要稍高,同时,对于学生,只要稍高于一般的游乐场所的费用。对于工薪阶层和家庭旅游,要对其耕种的田地时候进行管理,以便以后他们再来耕种,所以其在价格上要稍高于其他形式的娱乐项目。但对于大学生项目一般不需要进行事后管理,价格要低一些。尚若大学生(如情侣种花等)也进入耕种项目,其价格要和白领阶层和家庭一样。

3.3 渠道策略

3.3.1网络渠道

现在,网络发展相当迅速,传播的速度很快,覆盖的面积广,因此,对乡村旅游的宣传提供很好的机会,同时,可以与旅行社,酒店,网站(如:搜索引擎),旅游网相结合,也可以通过个人QQ空间,博客,微博,邮件进行传播,游客可以通过网络的平台预约订购。例如可以为乡村旅游建立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公共平台,图文并茂地介绍乡村旅游的有趣的民俗风情和娱乐活动,同时各种促销活动也可以在此平台上充分展示。

3.3.2巩固与中间商的关系

采用价格折扣、经销津贴、协助营销等销售渠道形式,来巩固双方友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从而加强企业与中间商之间稳固的业务关系,以激发中间商拓展市场的积极性。

3.3.3渠道创新

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网络如在淘宝上开主题商店销售,利用团购网站吸引年轻人。新的销售渠道在表现形式上比传统渠道更加生动和有亲和力,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强化了乡村旅游形象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好感。把乡村旅游中具体的旅游产品进行搭配组合,组成不同价位的产品套餐供游客们自助选择。

3.4 促销组合策略

3.4.1人员推销

针对高校学生,选择发传单,海报粘贴的形式,针对企业和事业单位,采用上门推销,用产品和服务赢得他们的青睐。

3.4.2广告宣传

(1)户外宣传

户外广告具有弹性,高度重复展露,低成本,竞争少的特点。如:灯箱广告等。

(2)网络营销

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宣传,比如建立企业网站,进行网络广告等,这样可以大规模的接近我们的目标顾客和最终的消费群体,让他们充分认识、了解乡村旅游。

(3)媒体宣传

由于顾客群非常广泛,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宣传,例如公交车、地铁等媒体上进行,来吸引消费者。

(4)海报宣传

设计各种海报,在十字路口或地铁口广告栏张贴广告,宣传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各种促销活动信息。

3.4.3营业推广

向顾客提供特殊的购买机会或优惠条件,迅速地吸引顾客的注意激起购买行为。可以通过亲朋好友的关系,送货上门,赊账销售。广泛使用折价赠券、减价优惠、附赠品、赠品点券等多种促销工具。

3.4.4公共关系

建立客户关系数据库,收集和真理顾客信息。筛选有价值的客户,通过细微关怀,送“温暖”赢得顾客的信赖。对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游园活动,例如“真人CS”作战比赛。利用口碑效应、互联网搜索优势,规范客户关系的管理,完善旅游相关服务,建立口口相传的良好形象。

4 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策略

4.1 符号营销

符号营销就是突出商品的符号意义,如象征意义( 社会地位和品位等) 。把原生态、绿色、休闲和农耕等极具个性化的符号赋予到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之中,形成乡村旅游的旅游价值。通过挖掘当地乡村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展示乡村的原生态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举办有趣的乡村特色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热情,让游客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乡村文化。用乡村的原生态、绿色、休闲、农耕等极具识别力的品牌符号,满足游客的自我实现,彰显个性的高层次需求,实现游客“慕名而来”的目的。

4.2 差异化营销

利用新型媒体扩大乡村旅游的曝光度,例如为乡村旅游建立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公共平台,图文并茂地介绍乡村旅游的有趣的民俗风情和娱乐活动,与各种促活动相辉映,在社会上出现热点事件时,及时关注,巧妙地利用热点事件进行促销。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渠道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销售收入。把乡村旅游中具体的旅游产品进行搭配组合,组成不同价位的产品套餐供游客们自助选择。

4.3 服务营销

乡村旅游业本质是服务业,服务业核心的因素是人。顾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的服务是乡村旅游形象中的重要环节。工作人员的体态、服饰、提供服务时的面部表情、目光、微笑、谈话用语、语速语调、手势或其他行为动作,与游客的互动等都会影响到旅游形象的传递。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培训,穿着统一并能体现乡村旅游的特色,规范服务用语,通过服务营销让顾客产生休闲、放松的心理感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