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中民族地区是指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和集中的地区,主要是指我国内蒙古、新疆、、宁夏和广西5个少数民族地区和云南、贵州、青海、四川、重庆和甘肃6个多民族省份以及吉林、湖南、湖北和海南等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课题组经实地调研,对当前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以助力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1986—1994年),主要标志是农家乐的兴起;二是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主要标志是乡村假日经济迅速发展;三是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年),这一阶段借助国家三农政策,乡村旅游全面深入发展;四是提升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旅游产业地位不断上升,产品不断升级创新。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区域分布不均衡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近年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情况,可以归纳出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区域分布特征。总体来看,民族地区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目前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共计35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其中,贵州和四川最多,有21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广西和新疆各有15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27%;最少,仅有1个,占全国总量的0.22%(见表1)。
(二)乡村旅游类型丰富
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通过对现有乡村旅游开发各要素的分析与整合,结合乡村旅游产品系统理论,可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类型概括如下:
1.农家乐型
“农家乐”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以农家为主要旅游资源、农村其它资源为辅助旅游资源策划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突出一个“农”字。如四川成都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乡,甘肃龙门镇五里铺村等乡村旅游是典型的农家乐类型。
2.民俗风情依托型
民俗风情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典型的天然村落,利用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展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节庆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实践证明,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村模式。如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村、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以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等都是依托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
3.古村落型
古村落型主要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镇或元、明、清时期遗留的拥有大量传统民居的古村落来发展乡村旅游。如云南腾冲县和顺镇、大理喜洲镇,广西大圩古镇。
4.农业观光开发型
以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吸引游人,具体以生态庄园、观光农场、花卉生产基地、果木园林以及特殊地形下的农田景观等形成“人—村落—农事现象”和谐的生态环境来发展乡村旅游,典型的如广西南宁的八桂田园、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等。
5.现代农村展示型
此类型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优先选择村镇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在旅游宣传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主要卖点,典型的有广西恭城红岩村等。
(三)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多元化
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经营模式(见表2)。
“农户+农户”模式 农户们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 优点: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缺点: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经营管理水平低, 接待量有限。 四川成都农科村、广西恭城红岩村
“公司+农户”模式 旅游公司依据当地的民俗、农事活动开发旅游产品,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和富余的劳动力,并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 优点:强化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开发了单个农户难以实现的产品;接待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缺点:缺乏政府统筹且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
“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 而是通过当地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由旅游公司来组织服务培训及相关规则的制定。 优点:利于克服公司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 村委会对公司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缺点: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导致农户参与性不强。 四川天全县黄铜村
“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投入资金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公司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优点:减少了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
缺点:政府的主观干预意识较强;农户参与权利不大。 贵州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
“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司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组织村民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优点:政府组织,公司和协会分工协作,农民广泛参与,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
缺点:参与领域广,难于协调。
贵州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
个体农庄模式 农业个体户者对自己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独立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 优点: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缓解就业压力。
缺点: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欠缺。 青海互助才伦多森林农庄
村集体模式 村集体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组织村民自愿参与村集体开发经营的旅游项目。 优点:易于统一管理,减少了农户开发的盲目性。
缺点:资金、专业人才缺乏。
云南普洱市思茅区
公司制模式 公司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 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公司,农民以个人身份加入,以劳动获取收益。 优点:解决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问题;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
缺点:最大受益人为公司,不利于农户参与。 广西兴安县 “乡里乐”、“忘忧谷”, 桂林蝴蝶谷瑶寨景区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一)优化民族地区农业结构
民族地区乡村通过调整农业布局,对土地进行规划,使农田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实现单纯的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变, 农业结构由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综合农业转变。在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根据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需求,村民们提供餐饮服务,开设家庭旅馆;发展绿色水果、蔬菜的种植和销售。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乡村娱乐设施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上,优化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发展“养殖+ 沼气+ 种植+ 加工+ 旅游”的“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将单一的农村经济向养殖、种植、垂钓、旅游、观赏、餐饮和度假等多元化结构发展。
(二)形成了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经营实体达6万多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贵州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3%,使近75万农民摆脱了贫困。截至2011年,云南已初步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10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万人,间接就业1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已成为云南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使农民走上以旅助农的致富路。
(三)改善了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了乡村道路建设,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例如桂林蝴蝶谷瑶寨景区在旅游开发时投入了280 万元来建设 321 国道至东宅江村长达3.5 公里的旅游公路,完善的道路交通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有利于游客的进入。云南丽江金山村随着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社会公共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该村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与此同时,在道路交通、通讯事业、医疗卫生、住宿条件、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了明显改善。
(四)提高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开发打破了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可以给当地带来新知识和新观念,有利于农民了解非本土文化、开阔眼界和更新观念;使当地的居民能够更多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乡村旅游开发中各级部门争相对农民进行各种宣传和培训,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乡风民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如广西红岩村因发展乡村旅游,村民就对瑶族文化中的茶文化、酒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营管理者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为农户,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未受过正规培训;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市场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市场营销,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等客上门而非主动宣传,缺乏对客源市场的探索与开拓。而作为乡村旅游管理者的村镇领导,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市场经济知识缺乏,管理理念和方法陈旧,管理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宏观决策和指导不到位,影响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民族地区的大部分村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加上个别乡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民族地区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民族地区乡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五、结论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农业结构的转变,改善了民族地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总体上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仍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相信只要有效解决当前问题,乡村旅游在民族地区建设中一定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要:利用调查统计资料,分析评价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问题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天津;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anjin
ZHANG Lei, SHI Jia-lin, ZHANG Ming-lia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anjin.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 Tianjin; current situation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它与休闲农业联系最为密切,已经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3]。
1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1.1
自然景观资源
天津自然景观种类齐全,拥有山、河、湖、海、泉、湿地等丰富的景观资源。狭长的山地,广袤的平原,辽阔的海域,构成天津自然景观的基本面貌。天津既有盘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着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还有记载古老地质历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层,以及海退后在滨海平原留下的贝壳堤和湿地景观。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天津的自然景观特色。
山——位于天津北部的蓟县,是集名山、幽林、秀水、雄关、古刹于一地的绿色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拥有被称作“京东第一山”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八仙山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山顶自然风景区和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黄崖关长城风景区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独乐寺等名胜古迹,共同构成一幅俊秀美丽的山水画卷。
河——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 095.1 km。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 km。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 363.4 km;深渠1 061条,总长度为4 578 km。南北运河是著名的御河古道,运河两岸以悠久的漕运文化而久负盛名。近年来,御河景观带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景与水相连、人与水相近、水天共一色、林带飘河边的河流融入城市的景观格局。
湖——众多美丽的湖泊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津沽大地上,如蓟县的翠屏湖和环秀湖、静海的团泊湖、东丽的东丽湖、津南的鸭淀湖等自然风景区,清澈静谧的湖水风光或与群山溪谷,或与平原绿野,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海——天津紧邻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也是京津的海上门户。作为沿海城市,天津的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拥有海滨浴场、东疆人工沙滩海洋、海河外滩公园、中心渔港、北塘渔村等独特的滨海景观。
泉——天津浅层地热能量非常丰富。2011年,天津市与重庆市、福州市一同被国土资源部评选为中国首批温泉之都。全市18个单位利用地热资源建成了温泉康乐项目,全市建成温泉游泳池面积达2万m2。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未来依托京津新城、东丽湖、团泊湖等新城镇建设,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以温泉为特色的理疗、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将天津市打造成京津共享的城际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大众化温泉旅游目的地。
湿地——天津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4种类型的天然湿地,即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以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全市湿地将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共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将津城“绿肺”进一步保护和扩容。湿地以其独特的芦苇沼泽湿地生态景观和多样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
1.2
民俗文化资源
天津乡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命脉,构筑起天津乡村璀璨而厚重的文化根基。
天津具有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2005年、2008年先后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蓟县渔阳镇集山川、古城、幽林、奇石于一体,其历史文化资源是蓟县乃至天津最为久远、丰富的地区,聚集了渔阳古城、独乐寺、文庙等旅游资源,东部的翠屏湖、北部山区与镇中心的历史古城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绝佳搭配,构成和谐的景观资源。蓟县渔阳镇和西青区杨柳青镇,均为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津南区葛沽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上产生、发展和传承了盐业、码头、妈祖、科举、漕运、渔业、农耕、美食、建筑、宗教、民俗、京畿等多种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又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碰撞交融演变升华,从而孕育出多元性的独有地域性文化。静海县西双塘村形成了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典范村”、“全国民俗文化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天津乡村民间工艺品绝美众多。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杨柳青木版年画、塘沽版画、北辰民间绘画、宝坻农民画、汉沽飞镲、蓟县皮影雕刻、特种榫槽工艺、抟土艺术以及面塑、木雕、石雕、根雕、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天津民间文化博采众多、源远流长。津南、北辰因漕运文化兴起的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一系列地方花会,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以天津皇会为代表,葛沽镇的“宝辇”花会、咸水沽镇的“海下文武高跷”、八里台镇的“民间吹奏乐”和北仓镇的“虫八蜡庙小车会”、“随驾狮子会”等均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坻评剧和京东大鼓唱腔朴实、自然流畅,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蓟县独乐寺庙会,规模大、影响力强,在整个京东地区庙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京东庙会缩影,是古老庙会的遗存。
2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联产业发展状况
2.1
天津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49.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累计达到4万hm2,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293个,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 414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2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20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达到90%。
天津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特色农产品和具有地域品牌的农产品:津南小站稻、西青沙窝萝卜、武清甜水铺萝卜、汉沽茶淀葡萄、宝坻三辣、宁河七里海河蟹、大港崔庄冬枣、静海台头西瓜……近年来涌现出名牌农产品:北辰青水源有机蔬菜、西青曹庄花卉、张家窝蝴蝶兰、凯润食用菌、东丽傲绿蔬菜、大顺花卉、津南八里台观赏鱼、汉沽三利水产品、静海林下柴鸡蛋、宝坻黄庄大米、武清高村西瓜、蓟县瓦岔庄村山药、卫青萝卜[4]、津产大白菜、天津茄子、宁河天祥水产、滨海新区诺恩水产、大港神驰奶牛、北辰梦得奶品等近百个品种。干鲜果品主要有蓟县核桃、板栗、柿子、苹果、红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盘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红果、黄崖关蜜梨、野生酸枣和猕猴桃,质优味美,驰名中外,享有盛誉。
2.2
天津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围绕“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着力打造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五大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大沽烟云、津南小站练兵园、杨柳青古镇风情区等乡村主题板块,蓟县常州村、毛家峪村、郭家沟村、东丽区华明新市镇、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北辰区龙顺生态园、滨海新区诺恩渔业生态园、武清区君利现代农业生态园、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宁河县七里海生态园、静海县西双塘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点)成为津门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旅游节庆活动异彩纷呈,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海河旅游节暨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渔阳金秋旅游节、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赛、温泉康体旅游节、塘沽开海节、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沙窝萝卜文化节等节庆旅游活动深受游客欢迎。
截至201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总投资额约27.1亿元,已经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接待服务中心68处,洗涤站3座、污水处理系统3处、垃圾中转站71处、游览路80 km、停车场23.5万m2、路灯400盏,在主干道路上增设标识牌、指示牌100多块,新建智能温室大棚100多座、果品采摘园106.7 hm2,新建、改建农家院经营户800余户[5]。
3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个,经营面积达到5 200 hm2,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截至2011年,天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处,即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塘沽区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西青区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天津市曹庄花卉之乡、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津市孟庄园葡萄酿酒园和蓟县毛家峪长寿度假村。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即天津市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诺恩渔业生态园、松江乡村俱乐部。天津市蓟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07年,天津市正式启动特色旅游村“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百千万工程以来,通过建立旅游特色村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推进旅游特色村(点)发展。截止2010年,天津已建成并推选160个特色旅游村(点),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8万人,乡村旅游受益农民超过15万人[5]。
3.2
产业效益日益明显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总额超过113亿元,年营业收入19.27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0%,年接待游客近1 0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其中,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宁河、滨海新区(塘沽)和蓟县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172个,年营业收入总量均超过1.2亿元,最高达到3亿~4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4 000万元,最高达到8 500万元,休闲农业效益凸现。
3.3
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从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构成看:观光农业园区66个,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占总收入的88.2%,经营面积超过7万m2;农家乐138个,年营业收入1.5亿元,占总收入的7.8%;休闲农庄9个,年营业收入达6 533万元,占总收入的3.5%,经营面积2 585 m2;民俗村21个,年营业收入956万元,占总收入的0.5 %,详见表1。
3.4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经过近2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天津休闲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日益拓展。从蔬菜、花卉等单一产业向农业逐步从城市周边农园和山区农家院为主的零星分布向区域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向农业生产全程展示、各类农业内部种植和养殖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3.5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围绕农业新品种、新设施、名优产品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品牌。西青区水高庄园建成了2万m2的高标准智能温室,从南方移种成功了泰国的香蕉、老挝的鸡蛋花、台湾的莲雾等北方罕见的品种在温室常年种植,并与北辰区龙顺生态观光园、东丽区华明复垦设施农业园、津南区松江农业观光园成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市民菜园”的都市农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该村租种设施蔬菜观光采摘,并带动农家旅游发展。以山青、水净为特色,打造长寿品牌的蓟县毛家峪度假村,是蓟县农家乐的杰出代表。
3.6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天津休闲农业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即以中心城区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河湖景观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闲农业点,以北部山区、东部沿海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的两大休闲农业板块,成为天津休闲农业的重点区域。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模最大的经营模式为休闲农业园区,各区县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尤其以环城四区分布最为密集,达到30个,占总量的近一半,西青区最多,为13个。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以绿色蔬菜、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名优观赏鱼等产业为主导,以设施农业、设施渔业为载体,突出体现现代农业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已逐步形成了集绿色农产品生产、采摘垂钓、餐饮服务、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休闲农庄在内容上与休闲农业园区相似,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零星分布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和蓟县山区[6]。
天津农家乐主要集中在蓟县和滨海新区,其中蓟县农家乐更为突出,其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04个,占总量的75%。农家乐依托山区和滨海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风情为主要形式。天津民俗村分布在蓟县和静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静海县西双塘村,其余均集中在蓟县,主要依托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4
问题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取得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如: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前期规划和市场定位、经营特色不鲜明、营销宣传力度不够、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识薄弱等[7]。
“十二五”期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关政策扶持,树立农业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发展理念,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持续加强农业精品生产与乡村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选取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农业特色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内涵,主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和民俗村等为载体,培育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之中,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08-24]. .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稻花鱼的起源
现今国家对乡村旅游非常重视,中国网7月10日讯 今天,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会,介绍了全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成效。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共同宣布,“十三五”时期,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预计2015年到2020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在武夷山,2007年有旅游部门工作经验的江涌将吴屯鲤鱼干改名为稻花鱼参加在当年的9.8厦门贸洽会后,稻花鱼声名鹊起。如今,稻花鱼产业已成为武夷山市吴屯乡一大特色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武夷稻花鱼是在稻田里养殖,在其成长期间是不喂养饲料,主要以稻花和田间的蚊虫、杂草为食物的无污染绿色食品。在其统一养殖模式和鱼干的制作标准后,稻花鱼干作为一种特色农产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下属乡镇,当地农户都有一种旅游思维的操作方式开始运作稻花鱼产业。
如:像武夷山每年各乡镇举办斗茶赛一样的模式,2014年和2016年在吴屯连续两次举办吴屯稻花鱼文化节。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也为武夷山景区增添一到靓丽的风景线。
稻花鱼在区域范围内,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益,其未来作为一个特色的旅游文化要如何发展呢,以下将从武夷稻花鱼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和目前旅游市场的大环境中汲取养分,寻求稻花鱼旅游产业链的扩展之路。
二、武夷山稻花鱼现状分析
稻花鱼作为一种稻田养殖的生态农业项目,在吴屯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一个武夷主景区下的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如下
(一)竞争对手众多
武夷山稻花鱼这个品牌竞争对手非常多,第一作为产品本身,其出名是以鲤鱼干作为一种休闲食品出名。出名方式提倡的是“生态养殖、稻鱼共生”的绿色产品概念。但这种方式全国有很多。如:浙江的德清、绍兴、景宁、青田;贵州的南部地区等各个地方都有稻田养鱼。在国内各地都有,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也是对一些零散农田的有效利用。其依靠产品本身参与全国休闲食品的竞争优势不大。其次,作为旅游产品来说,其有先天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
1.距离武夷山主景区距离较远,且周边配套设置不齐全。在武夷山提倡一乡一特色的乡村旅游中,武夷山有很多乡村主题“五夫的荷花,岚谷的鹅;桐木的野茶,下梅的茶路,大安源的瀑布,星村的茶“多少乡村旅游需要推广。稻花鱼作为武夷主景区下一个旅游项目,能够在这个大市场下获得份额并不多。
2.从外部环境来说,外地游客如1-2天的体验一般在当地郊区的乡村进行体验,到武夷山的旅游体验基本是主景区的旅游体验。这要把远方的客人吸引过来,要花费多大的成本。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多完善,其设施的回收期又要多长呢,这外部的竞争依然不足。
(二)推广方式单一
在竞争中没有优势,而依靠武夷山主景区这个大品牌下如何获得旅游收益,目前,吴屯的做法是形式过于单一,从2014年和2016年办了两届的稻花鱼文化节,这样宣传效应只能在一时体现出来,过了,就没有人记得,这使当地的很多旅游资源的闲置。如文化节过后,当地民宿、宾馆的入住率,当地产品的推广又回到原来的途径。这种文化只能运用在当地旅游市场完善可持续运营的综合营销。如在当地特色旅游的无法做到持续运营的情况下,做这种文化节的营销,只能“叫好不叫座”。所以在本人看来文化节这种推广模式,只能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模式,可以吸引一部分当地的游客,对外地区游客的吸引力不足。记住一点,一种不可持续的活动的影响力,将随时间的过去而快速的消失,现在除了记住稻花鱼的吃法,游客们还记住什么呢。
(三)季节性
吴屯稻花鱼要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在稻花鱼的成长这么长的周期中,其展示的时间只有在短短的九月期间,通过一种稻花鱼文化节来进行短时间或季节性的展示,这种短期的营销行为,如何能够打造“吴屯稻花鱼”的乡村旅游呢。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其一个活动的开展,其后续的运营操作手法的断层,使得这个旅游产品呈现出季节性的特征,这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
从上面三方面的简单的阐述,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吴屯稻花鱼的发展到现在从一种旅游地的特色食品转为一种旅游文化,目前现状综合如下:竞争压力大,从传统渠道上获得资源和客流有限,传统营销方式不能有效助力吴屯稻花鱼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武夷山稻花鱼突出重围的建议
发展的潜力发限制,只有重新进行梳理和定位,并根据其定位梳理其发展方向,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遇。由此,本人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寻找吴屯稻花鱼乡村游的发展道路。
(一)产品定位
从旅游目的性的六大要素来说,吴屯的稻花香在环境、经济层面尤其优势,其旅游特点是“生态游、环保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当地的特色产业链相得益彰,而其“稻、鱼共存、共同发展”的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但其文化和社会互动层面没有较好的开展。目前只是从绿色健康饮食的概念来进行运作,对产品的旅游定位非常不清晰。让我们思考一下,吴屯稻花鱼的旅游是什么呢。
首先,吴屯稻花鱼这个旅游产品是一种乡村特色旅游,游客对乡村游是一种什么概念,是一种休闲游和一种参与体验式的旅游。可以说,在目前城市化大进程的环境中,城市中人对于农村生活的一种回归体验是一种很大内在动力。
其次,吴屯稻花鱼的生长周期是两年,一年的鱼塘生长,一年的稻田生长,而其成熟从4月清明前后放进稻田到9月的收获,这么长的一个成长期,我们是不是让游客参与进来呢。这样无形中提高当地旅游设施的运用。
再则,这么长的生长周期中,有多少个环节可以游客产生互动呢,在互动过程中,让游客体验到绿色、环保健康稻花鱼产生的过程呢。由此,来反哺稻花鱼的米和鱼的效益。
对此,本人对于吴屯稻花鱼乡村游的产品定位:让游客全过程参与体验稻花鱼成长全过程,体现吴屯稻花鱼特色乡村游的绿色、环保。
(二)平台借力
对于吴屯稻花鱼乡村特色游定义为“参与体验稻花鱼成长全过程”,要让顾客满意,我们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借力,来吸引顾客参与进来。综合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借力。
1.借力武夷山主景区这个旅游平台,做好“吴屯稻花鱼养殖体验全程,绿色、环保乡村游”宣传,让来武夷山的游客们知道吴屯稻花鱼特色游项目,并对其产生兴趣。我们知道,很多游客通过“印象大红袍”了解武夷茶文化,我们同样可以让顾客“参与体验”知道吴屯稻花鱼。这个主景区的宣传第一步做到了让顾客对“吴屯稻花鱼”知道的更具体。
2.借力政府固基础,乡村旅游特别是绿色环保游,对基础的投资比较大,但回报期比较长。这一部分对于吴屯来说已经基本完成,但在交通方面有较大的缺陷,目前在武夷山到吴屯方向的公共交通只有农村巴士在运营,且频率很少,而从高铁北站、景区南北入口都没有该条线路,这条旅游线路的交通就要通过政府的相关部门来协调解决。只有去的方便,顾客才会去,只有去参与才能感到这个旅游产品的魅力。
3.智慧旅游来互动,武夷山作为一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通过互联网科技的手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武夷山旅游。但其重点的推荐在于主景区的推荐和茶的推荐。在这一块吴屯稻花鱼的参与体验游一样可以运用互联网这个凭条倡导“智慧旅游”如运用“微信、QQ、微博”的社交工具将稻花鱼成长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并运用“吸粉”模式对具体游客进行互动式营销,让目标游客更直观的体验稻花鱼的成长之旅。
一个设想:想一想 2008兴起年时的QQ农场小游戏,有多少人参与其中不能自拔,我们是否可以操作呢,后期在城市的效区是有出现过这样的农场,但由于当时的手机智能不发达,跟游客互动不多,造成这个农场的效益趋向一般。但在目前智能手机、PC、平板ipai普及的情况下,跟游客实时互动式有可能的。这种可能的实现,游客是否在办公室、在家里就可以承包吴屯稻花鱼田,当地的农民是否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即时讲其所承包稻花鱼田的稻花鱼成长情况与游客互动呢。在互动过程中是否会增加游客到现场实际体验参与的频率呢。这样,当地的旅游设置的利用率会增加吗。这样,当地农民的收入会增加吗。这样,当地旅游市场是否更有吸引力呢。
这是肯定的。
(三)建立互联网的思维
从业者的互联网服务思维,“智慧旅游”,“互联网的运用”这都需要当地的旅游相关方面从业者,建立一种互联网的思维,在目前国家倡导的互联网+的模式下,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熟练掌握互联网社区互动的技能,时刻通过互联网与游客互动。这个都需要行业内专业人士对其从业者进行系统培训。让吴屯当地农民成为当地乡村特色旅游的从业者,从互联网社区方面推广“武夷山吴屯稻花鱼成长过程参与体验”的核心。让游客自己参与绿色食品的培育当中。
四、结语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六盘水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24-02
乡村休闲旅游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通过自由、轻松的旅游方式,游览农村的自然风光、观看农村的风土人情、呼吸农村新鲜的空气、感觉不一样的生活节奏。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空气质量逐渐减退的情况下,利用闲暇时光去农村走走,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乡村旅游的点多、面广、线长,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对开发乡村旅游应有长远的思考,重点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的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吃、住、行、娱乐等,另一方面应加大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的宣传和引导。
1 六盘水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
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但是随着“中国凉都”旅游品牌的建立,旅游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位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六盘水市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经济来源。乡村旅游、城郊旅游成为六盘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亮点。六盘水市以“以旅促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主题,受到世人的关注,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7月,贵州省农委和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命名2015年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通知》中,六盘水有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园、钟山区大湾镇茂霖休闲度假农家山庄、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及盘县妥乐古银杏示范园4个单位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这对拉动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 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根据中国科学院等权威专家对六盘水市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六盘水的气候资源,得出了六盘水的气候特点“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六盘水市雨量充沛,气温适宜,整座城市坐落在海拔1 800m以上的高原,紫外线适中。2013年被评为全国10大避暑旅游城市。六盘水现有的特色资源如:钟山区的麒麟洞公园、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北盘江峡谷奇山夜景、盘县千珠古银杏、老厂“万亩竹海”、南开苗族跳舞节、玉舍火把节等,为六盘水市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交通便利,构建快捷 六盘水市作为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和装备去制造业基地,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市共有少数民族44个,人口约84万。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服饰、不同的民族习俗,再加上三线建设的历史文化背景,将为六盘水是的乡村休闲旅游提供足够多的元素。我市处于川滇黔的结合部,有4省立交桥之称,贵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等经过六盘水。方便的交通、快节奏的生活,把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连成一条绿色产业链。
2.3 领导重视,政策扶持 六盘水市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走上正轨,整个旅游业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在“十三五”开启之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的旅游发展主基调,并相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荐六盘水市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吸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的人才。六盘水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到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质量,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以中国凉都为品牌,打造消夏避暑、休闲旅游、宜业宜居、高原运动城市的特点,推进避暑旅游和区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因此,市委市政府对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3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六盘水市城市发展规模较小,交通极为便利。目前六盘水市旅游发展的总基调是“大产业、大数据、大健康”,建议将六盘水市的休闲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为“快乐怡情”。这强调的是一种中小城市才能体会到的快乐、悠闲、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和今天人们所倡导的时尚、生态、度假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为促进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有以下的相关建议可供参考。
3.1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实施整体规划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缩影,也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当地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纳入整个旅游发展的规划当中来,明确乡村休闲旅游在六盘水市旅游规划当中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方向。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不成熟、附属产品质量低且与市场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需要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委政府大力支持,无论是在政策上、资金上、扶持力度上进行大力支持与帮助。因此,要使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合理充分地利用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从而发展乡村经济,更好地提高农民收入。
3.2 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文化内涵 景区(点)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1]。然而对于六盘水市而言,六盘水市旅游局、各县区旅游局及农业部门、发展部门应加强沟通与联系,根据各乡镇的旅游资源、气候、农业、交通、文化资源等特点,创新性地开展符合本地区特有的旅游品牌,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示。从大的环境来说,六盘水市的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围绕中国凉都――贵州屋脊、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三线建设及水城煤炭等要素,进行精心设计、重点打造,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六盘水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氛围。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的时候,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艺术格调,还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土人情,突出田园风光这个开发的亮点、特点。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针对目前乡村休闲旅游档次低、服务人员水平有限、服务理念落后、管理不科学、经营理念落后的问题,应该开展层次多样、培训方式灵活的服务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人才队伍的素质。加强休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包括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培训,创新开发一套适合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培训体系,创新引导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理念上转变,更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提升六盘水地区整体的休闲旅游产业。
3.4 开发相关的旅游休闲产品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吃、住、游等是必须的,但是相关的配套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够给乡村休闲旅游带来一定的影响力,同时能够提高整个景区的旅游收入。与传统的产品不同,旅游景区的产品应该集合景区的文化资源、气候特点、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与设计,从精神层面给游客一种直观的感受,给游客一种回味无穷的体验。产品的设计应注重品牌效益,注重打造乡村原生态旅游精品,通过挖掘本地区原始生态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资源,从而提高品位与品牌的的知名度[2]。
3.5 倡导低碳旅游,注重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开发的前提,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景点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污染日益加剧,这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六盘水市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应该倡导低碳环保的原则,开展的旅游项目都要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景区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树立低碳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人们向往乡村休闲旅游,向往的是乡村特有的感觉,向往绿色、向往原生态。因此,六盘水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走环保之路,才能使乡村休闲旅游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产物。六盘水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乡村休闲旅游,找准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具有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的旅游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相关部门大力沟通、共同努力,才能把六盘水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具有六盘水市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带动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崭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亮.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
[关键词] 张家口 乡村旅游 现状 困难 对策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张家口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初显,方兴未艾。如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多次深入到乡村旅游重点县(区)和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实地调查,并专门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伴随着全市旅游景区的发展逐渐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
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左右。收入较高的如张北县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2006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50万元,人均达7000元。
2.弥补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有效地缓解了万龙滑雪场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兴起,不仅使当地村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畜牧、草业、蔬菜等产业以及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和壮大,使广大农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整洁卫生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办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乡村旅游点仍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三是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懒惰心理,被动地等靠要,不能够自动地着手去干,责任心和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四是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没有制定实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够完善,有的资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统筹跟进。
2.整体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户自发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区建农家旅馆为主要形式,经营服务范围小,主要集中在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方面,游览、购物、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较低,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特色。同时,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点村庄路边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柴乱草堆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与当地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条过短,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特色品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导致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虽然村民具有朴实憨厚、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因文化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专业培训跟不上,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诸如强行向游客兜售农产品、拉客宰客、恶性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亟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张家口市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推动,紧紧抓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2.坚持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规划出生产力、出效益,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县区要深入挖掘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保证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要将乡村旅游点规划纳入所在地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加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权威性,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具体扶持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级政府倾斜扶持、部门协调联动、全市合力推进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要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并适时开通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班车线路。要搞好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要加快建设水、电、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旅游村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服务与引导,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旅游项目精品,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项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根据张家口市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并与张家口市的红色旅游、国防旅游、风电参观等结合起来,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包装,打造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壮大。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在全市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乡村旅游点与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着力提高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对外形象和扩模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各有关行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要抓紧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必须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具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