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趋势

风险管理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管理趋势

风险管理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作为一个伴随着高风险发展的行业,各大金融相关机构都会考虑如何降低风险,这也是与同行业其他机构竞争的要素之一。风险,是伴随发展产生且不可完全抹去的,因此,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大家关注的要点。

一、金融风险及金融风险管理

(一)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金融风险是指,由金融行业衍生的风险,如市场、产品、机构所带来的风险等等。一家金融相关机构所带来的风险,其影响将远大于对自身的影响。因此,在交易活动中一旦出现风险,往往会对机构的存活造成威胁。甚至一些机构由于个人经营问题所带来的金融危机,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发生,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带来政治危机。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起源。风险管理出自《一般工业管理》,是由法国的著名管理学家最初发现,后由两位美国经济学家系统研究。随着世界经济进步与发展,金融行业被人们逐渐关注起来,而伴随金融危机的爆发,激起了世界各地对金融风险管理重视。由于金融全球化,并发风险的概率也逐渐提升,为解决出现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金融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研究方面。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定义。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在金融行业中,为确保获利所做的一切努力。这个定义,是由,C.A.Williams与R.M.Hens在《Risk Management andinsurance》中提出的。从此,金融风险管理行业在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扩大了领域。

(四)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金融风险管理理念由美国引入,我国开始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保险业务恢复发展下,相关行业研究人才以及应用人员逐渐增多。到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使国内企业拉开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序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金融风险,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分为对单一经济主体产生以及对经济整体产生的两类。

个人、家庭以及企业单位甚至政府都属于单一经济主体的范围,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更为重大:其一,金融风险管理可以提升经济主体对风险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够防患未然,只有真正了解了金融风险,才能够在风险来临时采用正确的处理对策;其二,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使经济主体得到更为安全的经营环境;其三,为主体构建良好的形象,促进其目标的实现;其四,健全处理问题的方式,降低后续损失。面对风险,只有正确的处理对策才能够控制风险的损失。

对于整个经济整体,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其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其二,为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提供动力。其三,对金融市场秩序的维护。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合理规范投资者及筹资者的双方行为,提高效率;其四,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面对各式各样的金融风险,想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更要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发与进步,创新性逐步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涉及的范围更是由信用、市场等方面的发展向更多方面趋势发展。

(一)加大金融风险文化管理力度。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文化管理,我国采用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培养风险管理文化的方式。在金融风险产生之前,形成预警机制、提前拟定对策,这也是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在相关问题产生时,要注意研究调查来源,并及时审查日常工作,避免此类风险的再次出现。伴随人力对于企业作用的逐步提升,人本主义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在金融风险文化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人员风险管理,有助于风险的降低。

(二)提升金融风险技术管理水平。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管理也要逐步创新与提高。而技术水平的提升,则是众多金融企业发展风险管理的首选对策。金融L险管理技术的提升,包括业务以及流程的规范,可以分析已发生的金融风险的相关资料、紧密观察已有风险的变化、根据已有经验来预估风险并提前发现产生的新风险。也可以利用金融风险计量的监控与创新,来控制金融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创新。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创新,有助于防止金融危机的出现。例如:管理方式转变的更加专业、更加集中,可以管理部门与实施单位良好配合,保证调研实施的各环节稳步执行,制定明确的准则,以确保业务、流程的具体实施;完善金融相关企业的制度与机制,实现专业化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形成;还可以建立考评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来创建鼓励与处罚制度;要妥善处理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可以将职责清晰合理的分工,满足管理的要求;另外,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也是创新风险管理体制中重要的一点,提升对其的重视,使投资者能够得到更多参考信息。总结来说,只有逐步创新的层次化管理机制,才能完善企业的运作,促进金融企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

(四)金融风险管理对策实施与评估。对策实施与评估是金融风险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执行与实施可以是使对策发挥其自身效用,起到解决风险问题的作用,而评估则是对问题的解决是否达到目的以及人们是否满意的一个反馈。及时评估有助于风险管理对策的修改与完善,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未来风险管理的应用中,以达到让人更加满意的效果。

风险管理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保公司;大型企业;风险管理

一、引言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以较小的成本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单纯的购买保险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方法来控制企业的风险,自保公司作为大型企业风险自留的产物应运而生。

自保公司是企业所有人为了控制相关联企业的风险而自我设立的保险公司,它在管控风险的同时可以为关联公司提供物质支持。一般来说,有较多盈利的大型企业会建立自保公司来管控企业经营风险,同时,母公司的盈利也可以转移到子公司,使资金得到更好地运用。通过设立自保公司,企业可以减少商业保险的投保进而减少成本,同时为自身提供商业保险不保的险种。自保公司还是企业规避税收的一种方式,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自保公司还有财富转移、资产保护等优点。

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风险状况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宏观上讲,风险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究竟何时发生或在什么地方发生是很难预知的。在目前的市场上,保险条款单一,供企业选择余地小,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保险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推向市场后,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一系列环节均由企业自主安排,所以除了自然风险外,企业面临更多的是经济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资料来源:刘立新,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企业要顺利实现多项计划,则必须寻求一种经济保障途径。当“防患于未然”的控制性措施无法避免损失的发生时,企业会采取风险自留的方式进行处理。在风险管理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企业正在努力减少无计划的风险自留,对于有能力的大型企业来说,设立自保公司成为一种新型风险管理模式选择。

三、自保公司的优点及缺陷

(一)自保公司的优点

保险是风险转移和风险配置的手段。风险转移是指风险从被保险人转移到自保公司。风险配置是自保公司像传统保险公司一样把第三方风险汇聚起来进行重新配置。企业设立自保公司有如下原因:

1.较低的保险成本

商业保险市场的保费必须是充足的,这样保险公司才能在除去索赔之后获得盈利。通过建立自保公司,母公司可以把这部分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而不用给第三方。同时,自保公司更了解企业自身的损失经历,可以制定出更精确的费率,减少保险成本。

2.充足的现金流

除了纯粹的承保收益,商业保险公司主要依赖于投资收益。一般来说,保费是提前支付的,距离索赔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保费可以用于投资。通过自保公司的设立,保费和投资收益都被留存,从而保证了公司充足的现金流。

3.可保性

商业保险市场对于某些特定风险(如巨灾风险)或价格无法衡量的风险不承保,而自保公司则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提供这些保险。

4.增加母公司集团盈利能力

自保公司通过参与保险安排获得佣金收入、保费收入和现金收益。自保公司因为向国际再保险市场转移风险而从再保险公司获取佣金收入;通过自留母公司的风险而获得相应的保费收入;通过各种投资手段获得承保收入的现金收益。最终增加了母公司整体的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

(二)自保公司存在的缺陷

自保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保障形式,与传统商业保险企业相比,虽然在可保风险和保险成本方面存在明显优势,然而其作为实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有不可忽视的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是否可保

一些重大损失,诸如地震、洪水等巨大损失,企业选择自保或风险自留则是纯粹出于无奈,因而选择自保并不对此风险的规避起实质性作用。

2.自身费用大

企业在成立初期,由于自身规模和资金限制,根本无力成立管理风险的自保公司,此时,与专业保险公司合作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母公司才会根据业务需要成立自保公司,拨付专门的款项,管理企业经营风险。

3.险种组合的狭窄性

在公司成立初期,由于历史损失数据的缺乏导致公司险种的风险组合较为狭窄,因而,通常只能采取较低的自留额,而更多的在传统保险市场上寻求保险保护。

4.需要专业人员

保险业业务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得其活动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保险业人才参与。而自保公司这类新兴的不成熟的保险模式对许多保险从业者并没有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对其业务开展和规模化经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四、自保公司的设立条件及其风险防范

自保公司涵盖了某些商业保险市场无法涉及的领域,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自保公司的设立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因素,不能盲目跟风。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适宜设立自保公司的企业应该具备如下一些条件:

1.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

自保公司的设立要求企业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由于自保公司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公司,需要较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需要大量资金。大型企业具备经济上的天然优势,并且拥有一套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宜设立自保公司。

2.多元化的集团型企业

自保公司是企业自身的一种保险形式,虽然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分散一部分风险,但是通常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具有很大的系统性风险。集团化的公司业务类型较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小,更加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更具有保险的可行性。

3.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法》所确立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如期得以确立,立法与现实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要使得自保公司能够公正独立的运作,公正合理的进行保险安排,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风险管理趋势范文第3篇

一、我国企业并购呈现出的新趋势

(一)由“财务型并购”与政府主导的“撮合型并购”正逐步转变为“战略型并购”。企业的并购动机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规模扩张,或只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逐,而是将优化资源配置作为并购基点,着眼于企业长远的战略管理,以提高本企业在行业产值、销售额中所占比重,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进行战略并购。如2007年7月,“国美+永乐”组合体的诞生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家电零售业格局,对整个行业重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购后该企业在行业产值、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将迅速提高,预计年销售额超过人民币620亿元,店面将达到近800家。我国企业传统意义上的并购动机已延伸到战略范畴,包括寻求新市场,提高市场进入效率和控制力、增强协同效应,便利融资,拓展所有权优势,战略跟随等。并购本身已从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延伸到企业制度演化、行业变迁动力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调整。

(二)并购交易方式多样化。以前以现金支付为主的单一落后的并购交易方式得以改进,股权置换正逐步成为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并且还出现了对混合支付交易方式的有益探索。在国美并购永乐案中,国美电器以0.347股自身股票置换1股永乐电器股票,另外,国美另为每股永乐电器股票支付0.1736港元现金,国美成功地以“股票+现金”方式实现了并购。这种以产业资本自发地通过市场化力量成功实施的“战略性并购”的出现,解决了以往因融资安排落后、支付方式单一所造成的产业并购因资金瓶颈而受到约束的问题。作为国外通行的一种并购方式,投股并购在我国的出现预示着巨额并购活动中支付瓶颈的突破,其不仅减少了交易成本,还有助于并购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我国并购也将由此步入一个以战略性并购开展大规模行业重组的新时代。

(三)并购个案金额巨大,强强联合此起彼伏。在新的并购浪潮中,具轰动效应的并购消息不时传出。有的并购基本上是各行业巨型航母之间的整合,这些巨额的并购事件对一些行业原有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市场势力的再分配为更大规模的并购创造了更多机会,“以强扶弱”、政府安排式的并购正逐步被强抢联手式的企业自发并购所取代。而今这种在企业繁荣扩张阶段而非衰退阶段的并购,使并购双方可通过实现强强联手共同谋求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昔日的竞争对手,今日握手言欢,这将逐渐成为企业并购的主流,也将成为新型企业并购的典范。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关键点

企业并购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企业行为,涉及多个环节的操作,而每一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各种并购风险的存在,其以财务风险的形式体现出来,并且这些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具有连锁反应的特征。为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应针对具体的并购过程确定关键风险,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骤变点进行关键管理。

(一)并购设计阶段的战略制定。马克赛罗活认为,两家企业通过并购来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是这两家企业必须在经营和业务上有一不定期的互补性,关联性或协同性。若并购双方战略匹配性差,一些风险不易在短时期内察觉,且需支付较多的专家费用去搜寻,则并购不但难以产生协同效应,相反还可能产生内耗。在实际并购中,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制定并购战略,过多地关注短期财务利益,以短期内获取生产要素资源为导向,缺乏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并购思维,由此产生企业并购的战略风险,特别是在追逐短期财务目标(如现金目标)时,并购方无意于长久经营这个企业,其并购目的是将目标企业整治包装后转让出去以兑现收益,而不是从长远角度对目标企业的资源、技术和业务流程进行整合,这在并购之初就埋下了风险的隐患。

在目前“战略型并购”在我国逐步兴起之时,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就应认识到战略匹配的重要性,在并购设计阶段制定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并购战略,注重并购双方企业的战略匹配问题;以并购为手段对企业“存量”资源进行调整,从市场价额增加或成本节约方面使两家企业的战略相吻合,从而实现收入增加和成本节约的部分叠加,实质性提升经济本质和企业股价。

(二)并购准备阶段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工作可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获取目标企业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在并购目标确定之后,对目标企业的信息调查会减少并购风险。对目标企业进行信息调查与获取时主要应防范以下几项风险:(1)信息不对称风险:在并购活动中,科学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确定双方均能接受的合理价格是并购活动成败的关键,而价值评估的准确程度则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由于并购活动中买卖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许多并购方缺乏全面细致的事前调查,使并购方难以掌握目标企业全面具体的信息,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盲目作出并购决策,导致估价风险产生。因此,在并购准备阶段应注重信息的透明性与真实性,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获取被并购企业公开信息之外的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着重大潜在影响的重要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使决策更加准确。(2)法律风险。对我国企业而言,有关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目标公司存在的合法性,并购程序的合法性及债权债务诉讼的风险上。首先,并购企业应聘请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对并购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着重作好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工作,应特别关注表外负债和潜在的诉讼风险,评价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中有无不符合规定的地方,有无潜在亏损等。其次,在并购合同的设计中可考虑融合期权条款。期权思想对企业并购战略,尤其是在时机选择与目标企业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收购企业拥有购买目标企业的机会时,若并购合同中设有延迟期权,并购企业可以在情况不利时延缓投资,考虑先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再选择有利的时机进行并购,这就是一种看涨期权。当条件有利时就执行看涨期权。同时,收购企业有权中止目标企业的已有项目,延缓到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再开发,从而付出较低的并购成本、降低并购风险。并购的法律合同中除了可设计延迟期权条款之外,还可设计分阶段建设期权、经营规模变动期权、转换期权、增长期权以及放弃期权等期权条款。(3)产业风险。并购企业应评价所处的产业或将要进入的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位置,国家是否扶持,产业的竞争是否激烈等,以确定并购企业进入该产业是否有利。(4)产品市场风险。并购企业应评估目标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竞争是否激烈,目标企业的竞争力量是否有利等,若目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弱,销售状况不佳,则并购企业的风险很大。

第二,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估值是并购企业对此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其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和所采取的价值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可考虑使用净现值法、资产价值基础法、相对价值法、经济利润法和实物期权法。

绝大多数的文献表明,净现值法是最科学、最成熟的价值评估方法。但净现值法要基于一系列的假设,且过于依赖不确定的预期因素,主观随意性很大,在很多情况下,使用净现值法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会导致价值被低估,一般认为该方法实际操作性不很强。资产价值基础法仅考虑资产价值,与企业实际价值相差甚大,但由于其计算简单、数据容易获得、且操作性强,在我国目前实务操作中仍有广泛的应用。相对价值法比净现值法更有现实性,但其评估得到的是企业的相对价值,需要有目标企业或行业数据作为基准数据,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上述价值评估方法相比,经济利润法是衡量股东价值的更为准确的评估方法,适用于内部财务制度较健全的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价值评估。实物期权法是唯一考虑了企业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的方法,其可以说是两种方法的综合,既以净现值法计算独立企业的价值,又提出特殊方法对协同效应进行计量,适用于在未来不确定性强和管理者的管理需要一定弹性的情况下对所有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进行价值评估。转贴于

(三)并购交易中支付方式的确定。并购融资可采用现金支付和股票置换两种方式。选择交易方式时应考虑如下因素:(1)对信息的获取程度。不对称信息理论导致经理层并购支付方式的偏好不同。并购方的经理人往往掌握不为外部人所了解的有关并购方前景的信息。如果并购方经理们比较乐观,就会强烈地倾向于进行现金收购;股票融资更是悲观的经理人所喜好的方式,因为其觉得公司股票已经被高估了价值。(2)拟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支付方式的选择揭示了未来的投资机会或现金流量情况。对于收购者来说,用现金收购表明其现有资产可以产生较大的现金流量。如果在进行投资时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更为有利,进而还可以推导出另一种结论:收购者有能力充分利用目标企业所拥有的、或由兼并所形成的投资机会。现金收购还可能反映了收购者对收购的赢利性拥有秘密的信息。使用股票收购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股票收购是对收购者前景的不良信号,意味着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会有不利变化。同时,它还可能表明兼并后的企业利用内部资金抓住投资机会的能力较弱。因此,利用股票来进行收购的收购者将承受负的超常收益。目标企业仍然会有所收益,但将小于其在现金收购中的收益,并且从收购中获得的收益还得由收购者和目标企业分享。(3)自身融资能力。股票置换可解决现金收购所造成的产业并购因资金瓶颈而受到的约束的问题,其有利于突破并购活动中的支付瓶颈,减少交易成本,还有助于并购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4)税务因素。主要考虑的税务因素有纳税延迟以及资产增加。以股票换购作为支付方式使得目标企业股东可以避免在收购发生时纳税,在这种情况下纳税被延迟。但当目标公司股东收到交换其股票的现金时,马上就具有了缴纳资本收益税的义务。当使用现金收购时,目标企业的股东必须立即支付资本利得税,这将降低目标企业股东的税后收益。因此,有人认为,现金收购的溢价及超常收益必须相对较大,以弥补这一纳税上的不利。(5)并购收益。以现金交割并购的成本与并购收益无关。如果采用现金购买方式,并购方股东将获得金额固定不变的补偿。即使并购活动极其成功,他们也不可能获得任何额外利益;如果并购失败,他们也无需分担损失。但若以股票做交换,成本将依赖于并购收益,因为这将反映在并购后的股价之中。股票融资能减少对任何一家公司价值高估或低估的影响。如假设因为并购方忽视了被收购方的某个隐性负债,导致其高估了被收购方作为独立实体的价值,这时,股票融资的风险要小于现金支付,因为如果用股票收购,虽然有关被收购方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但目标公司股东也要部分地承担后果。

交易方式与财务风险之间有着密切关系:(1)现金支付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现金支付是最简单、最明了的支付方式,有利于规避合并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然而,现金支付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并购的规模和并购成功与否受并购方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的约束。企业都希望通过并购实现价值增值,并购方必然要为收购目标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并购方现金流量不佳或融资能力有限则会影响并购的规模,甚至可能使并购计划搁浅。第二,当并购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联系时,现金支付必然使并购方面临汇率风险。第三,目标企业股东不能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也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目标企业在收到并购方的现金支付后,不仅丧失对公司的一切权益,而且由于收到现金实现的收益还要纳税,这样会增加目标公司股东的税收负担。若目标企业对并购方怀有抵触情绪,则可能采取如分拆业务、“毒药丸子”、“金降落伞”等恶劣手段,增加并购方的财务风险。(2)股票置换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股票置换是目前并购中较受欢迎的方式,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并购中资金规模的限制,避免短期大量现金流出的压力,降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偿债的资金压力,从而降低企业的并购风险,也为并购后的经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股票置换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并购,特别常被用于善意收购。但股票置换也有其自身的缺陷:股价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目标公司的风险,同时会造成并购方原有股东股权稀释。随着我国并购法规和并购的程序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今后在发展股票置换方式时,我国企业应立足于长远目标,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在支付方式上应注重发展以股票为切入点,以现金、股票、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综合证券并购,用混合支付手段作为企业并购交易方式中不同风险的抵消器。

风险管理趋势范文第4篇

1草地资源的特点及重要性

1.1草地资源的特点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下,草地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草地面积辽阔。是全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草地面积为8.3×10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9.1%,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6.6×10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5.1%。二是草地类型丰富多样。草甸与草原草地类型有7个,包括高寒草甸草地类、高寒草甸草原草地类、山地草甸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草地类、低地草甸草地类、高寒草原草地类和温性草原草地类,以高寒草原草地类分布面积最大。三是牧草产量低。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干燥,土壤贫瘠,牧草低矮、稀疏,普遍产量较低。四是草地利用的季节性明显。五是天然割草地奇缺。

1.2从气候变化视角研究草地资源的重要性

1.2.1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的需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草地生态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迥异。例如,生态种群组成贫乏,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低,抗干扰能力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易于被损毁,极可能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恶化以致完全崩溃。因此,从气候变化视角研究草地资源及其产业发展,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平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

1.2.2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加强草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为数不多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同时还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大的地区。其地理位置特殊,草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达2/3以上,加之宗教影响广泛,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社会矛盾较突出,是全国生态屏障建设、社会稳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使草地脆弱的生态系统面临不确定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加之牧民传统生产方式仍然占主导,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十分有限,牧民贫困与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1.2.3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的需要地理位置特殊,草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原对影响我国旱涝分布的气候格局作用明显,是影响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保持地表草地植被和冰雪覆盖稳定性,有利于保持亚洲乃至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的稳定。草地是重要的江河源区,冰川发育,湖泊众多,湿地面积大,孕育了许多重要江河,是世界上河流发育最多的区域,对这些江河的水源涵养和河流水文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对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是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拥有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同时还具有我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特殊性,如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拥有所特有的高寒干旱荒漠、高寒半干旱草原和高寒半湿润高山草甸等类型。作为世界上独特的环境地域单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了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与形成中心。也是全球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并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库之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

2气候对草地资源的影响

2.1热量不足是草地演变的主导因素气候是草地演变最积极、最活跃、最直接的因素,它不仅能决定草地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而且还可以制约草地生物群落在时间上的更替。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对草地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草地被寒冷低温气候控制的面积达74.9%,这些草地所在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甚至更低,≥0℃的年积温小于1500℃,植物生长期不超过180d。其余的草地则为分布在高原谷地的温暖、温凉草地。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草地比重见表1。热量不足是制约草地生态系统中一切生物学过程的主导因素。长期的低温使高原植物,特别是优良的饲草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如植株低矮平铺地面,便于截取更多的阳光;越冬芽着生在地表之下,并有保护物;植物根系分布于土壤表层,以便利用有限的地温;在有效温度范围内积累有效物质的速率较高。

2.2干旱是制约牧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干旱是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除了高原东南部低海拔河谷地带天然降水可满足植物生长外,广大牧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高原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各地差异很大,干旱、半干旱草地占总面积的66%,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高海拔地区。草地还存在生理性干旱问题,由于高原独特的低温条件,增加了水分的黏滞度(0℃水的黏滞度约为25℃水的2倍),降低了土壤水分向植物根、茎的输送能力。降水量的年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如拉萨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44mm,多雨年可达815mm,少雨年仅为268mm。西部高原地区的降雨年变化更大,草地的丰欠年差别十分明显。不同水分等级条件下的草地比重见表2。

2.3高原湖泊和现代冰川是局地草地演变的重要因素冰川是江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发源于境内的大河,其源头都有冰川存在。冰川的消融对河流、湖泊的补给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内陆河流的来水量一半是靠冰川补给的。冰川和湖泊不仅能储存物质———水,还能储存能量———温度,因此它们可以调节水热平衡,影响周围气候。高原气候变化,导致许多湖泊水位下降,冰川消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出现冰川消失、湖水干涸。

2.4人类活动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不容忽视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是盲目开垦、采伐和超载过牧,引起局地气候、生物种群和自然景观的改变,也是较为突出的现象。放牧本身不可能直接使湖水下降、湖泊干涸、冰川退缩,但大面积的超载过牧造成土地沙化,致使土地日渐贫瘠,气候恶劣,自然灾害加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草地及其区域各种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将日益扩大,草地演变的速度也将加快。

3草地气候变化风险分析

3.1自然因素导致的风险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对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地区1961—2008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以每10年0.32℃的速率升高,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率,使得季节性冻土呈现退化趋势。区域升温最明显的地区是西部,其次是沿江一线和东南部,冬秋季变暖趋势尤其突出。1981—2008年,38个气象站点大部分站点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0.0~75.7mm,而林芝地区东南部、日喀则地区南部年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未来地区气候变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的变化将继续对草地畜牧业、水资源、草地生态系统及相关产业等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对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气候变暖、降水增加的变化趋势有利于牧业生产,但人们更关注其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由于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贮量减少,高原冻土下界上升、冻融消融作用加强,进而诱发草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草地退化趋势较明显,草地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等服务功能减弱;在强盛风力和气候干旱的共同作用下,风蚀作用加剧,草地沙化存在加剧的威胁;属高寒草甸和草原区水土保持能力差,气候变暖使冻土消融加快,易加剧水土流失;全球变暖引起部分地区的干旱化趋势,使原生植被群落的优势种逐渐减少,出现大量杂类草植物和毒草类植物;部分地区的湖泊面积缩小,盐度上升,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此外,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旱灾、沙尘、洪水为主的气象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和以鼠、虫、毒草为主的生物灾害爆发更加频繁和不规律,防治难度加大。

3.2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草地退化既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经济问题。因为草地退化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常常伴在一起。在很多情况下,草地退化就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失败关系,目前草地退化可以说与地区人口超载、投入不足、治理不善、粗放型经营方式以及重开发轻治理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人为因素加速了草场的自然退化过程[4],如片面追求牲畜存栏头数、超载过牧、毁草开垦、乱挖草药等,导致草地退化问题严重以及资源和环境的冲突。人为因素不但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加了针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的难度。

4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目标

4.1生态效益研究表明,每25~50m2的草地就可吸收1个人1d呼出的CO2。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恢复和扩大草原原生植被能够促进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这对吸收CO2、减排增汇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作用[5-6]。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各类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维护生态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体目标包括有效保护与治理退化草地,提高草甸及草原覆盖度;有效保护高原湖泊、湿地、江河源头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使“江河源”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障重要河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沙化土地,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和“碳汇”功能;有效保护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得到保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做出重要贡献。

4.2社会效益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在遵循自然法则、经济规律和道德准绳的基础上求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的着眼点在于根据草地资源特点和具体的区域特性,寻求一种最适合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通过有效保护的草地生态环境,促进淡水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宜居的新型高原聚落,以低碳生活、环境优美牧区、清洁能源、高原生态文化为特点,在促进草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3经济效益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首先是通过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实现草地可持续利用,扩大草产业发展的基础。广大农牧民可通过参与草场保护与建设、沙化土地治理、植树种草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获得报酬和国家的生态补偿。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保护良好的草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知识密集型草产业,为广大草地区域群众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5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措施及建议

5.1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我国已在牧区正式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牧民持续增收。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6亿元,以每年90元/hm2的测算标准对禁牧牧民给予禁牧补助;以每年22.5元/hm2的测算标准对未超载的牧民给予草畜平衡奖励;以每年150元/hm2的标准给予牧草良种补贴;以每年每户500元的标准对牧民生产用柴油、饲草料等生产资料给予补贴;进一步扩大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覆盖范围;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牧区给予绩效考核奖励。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全面建立是一项重要的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能真正促进牧民增收、实现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执行力是关键。牧区虽然面积辽阔,但人数却很有限,宗教影响深远,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能不能到达牧民手中?到达牧民手中是不是真的按标准执行了禁牧?拿到草畜平衡奖励的就真的未超载?笔者认为,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让广大牧区牧民乃至所有关心牧区的人们都能去监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5.2实施生态安全屏障和“碳汇”草地建设工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草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其中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冻融区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属冻融区和草原区,高原冻融区的主要治理措施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重要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区草地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草地资源还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草地生态环境建设与“碳汇”草地建设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相结合是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保证。生态安全屏障和“碳汇”草地建设工程应包括天然草地保护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

5.3加大提高草地生产力和固碳技术推广力度广大草地缺水较为严重,牧草在生长期内仅靠天然降水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要求,天然割草地面积有限,其他饲草来源也有限,草地牧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应在水热条件较好、避风向阳、土层较厚的局地草地建立以当地野生牧草为主的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并逐步推广季节性畜牧业。应因地制宜利用地表径流、江河湖水及泉水等水资源,在地势平坦的区域开展草地灌溉,不仅可使牧草产量提高,还可改善草地植被质量,成为优良的割草地。如此广袤的草地,既发展了畜牧业,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固碳潜力。为了提高草地的固碳能力,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实践,比如用家禽替代草食性动物,在草地上放置禁止放牧的篱笆,种植深根灌木,种植生物量高的草种等。成熟草地固碳技术应作为牧区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

5.4建立国家级草地生态经济示范区草地区域大多不能生长林木,草地在维持良好生态环境中具有独特作用。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功能绝大多数是服务于全人类的,它不是个人私有财产,而是属于社会的资本,没有市场价格。这种情形往往助长人们的非理性消费,成为人们奢侈消费生态资源的温床,结果造成草地退化。结合草地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在严重退化的草场上建立国家草地生态经济示范区。先期由国家投入恢复草地植被,搞好技术示范,探索人口-资源-生态-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动态发展模式。通过生态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人口的可流动性特征来适应草地生态的脆弱性,促使草地资源承载力缓慢提高。这样既恢复了草地植被,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7]。

风险管理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调度 风险识别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40-02

1 电力调度操作的安全风险识别

地区电力调度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很多,随着现代电网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随着用户对电能质量需求的提升,电网风险的范畴已经从以往简单的仅针对人身和设备伤害的风险扩大为需考虑电网安全和用户供可靠性的风险。因此,需要对电力调度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有效识别,这样才能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具体而言,地区电力调度的安全风险识别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运行方式的安排。在电力调度工作中,各类工程检修申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批阅和回复的过程都可能出现错误。如工作申请的安全措施不明确和运行方式安排不合理等,都会造成电力调度的安全隐患,影响地区电力调度的正常运行。

(2)调度操作错误。在调度的操作过程中,一直以来主要依靠调度员对调度操作的正确性进行把控,一旦出现疏忽,很容易造成实际执行和操作目的出现偏差,进而产生电力调度的安全风险。

(3)调度事故错误处理。当电网发生事故之后,需要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而处理措施主要为事故信息的收集、事故初步判断、事故处理和调整运行方式等,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网架结构,调度员有可能出现错误,造成调度事故的错误处理。如调度员对电网的运行方式未能完全掌握和潮流安排不合理等,都会影响到调度事故的处理,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故。

2 电力调度管理的安全风险识别

2.1 调度业务管理不到位

当前我国地区电力调度管理并不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资料管理缺位。当前电力调度资料管理还比较落后,没有统一的资料管理系统,对于大用户和各类中小型电厂,其电网资料也存在资料不规范、更新不及时和记录不完善的现象。一旦电网出现异常和事故,这些隐患极大降低了电力调度的反应速度,无法快速地针对性解决相应问题。

(2)隐患排查不到位。电网的安全隐患一直是电网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而目前主要是通过巡检和安全检查的形式进行隐患排查,调度在其中只起到督促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的隐患排查并不到位,存在空档期,也缺乏针对性,无法给电力调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 电网安全工作的责任区分和协调不到位

电网调度的安全管理其实是一个大方向上的协调,为的是确保电网和设备的安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然而当前的电网调度安全管理中,对于调度、运检、营销、用户之间的关系缺少明确的责任区分。当发生问题的时候,缺少明确的责任人,无法快速处理,造成更大的损失。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各方的管理都没有做到位,反映在整体上就会出现责任不清、效率降低的现象,再加上没有顺畅的协调沟通机制,就很容易使局部影响整体。

2.3 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

电网调度事关民生问题,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也有相应的操作流程指导和规章制度。然而,在实际的电网调度运行中,流程和制度难以落实,缺少监管、监督,调度操作不够规范,因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电网调度的安全管理中,系统的构建并不完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使整个电网调度的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3 地区电力调度的安全管理对策

3.1 改善调度基础业务管理

针对上文分析的电力调度风险,首先应通过对调度基础业务进行完善来减少风险。

(1)加强电网资料管理。电网资料是电网调度的基础,而用户和电厂资料的管理正是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要建立以OMS系统为基础的资料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其功能,确保资料录入准确、查询便捷;其次,基础资料的报送流程要实现规范化,严格把控时间和质量,形成有效的闭环反馈机制;最后,要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对基础资料的报送进行检查和考核,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2)加强隐患排查管理。电网的隐患排查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除常规的巡视检查之外,针对电网特殊运行方式,应建立明确责任人的特巡特护机制,强化隐患排查的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使隐患排查落到实处。

3.2 落实电网风险预警预控机制

要实现电网调度的安全管理,应对电网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预警预控。

(1)强化联动管控。建立调度、运检、营销、用户之间的电网风险预警预控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调度与运检、营销部门以及用户间的协作,加强四级联动管控。调度通过向相关单位风险预警内容、落实预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在电网风险消除后负责解除预警,实现全流程的闭环管控。

(2)强化评估考核。开展电网风险的事后评估,按月对电网运行风险预警、措施落实、实际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明确各部门各专业安全责任,严肃事故考核。

3.3 建设电力调度系统安全保障功能

电力调度系统是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基础所在。开发安全保障功能,既对电力调度操作进行指导,也可以有效防范电力调度过程中的风险。

(1)建设智能安全的指令票系统。通过在电力调度系统中搭建智能指令票系统,推进调度操作无纸化;依托系统进行指令票步骤的安全校核与操作流程的防误把控,实现智能实时纠错,在规范调度操作流程的同时,也避免了调度员不规范下令操作产生的电网风险。

(2)建设智能的电网辅助决策系统。依托智能指令票系统开发基于实时拓扑分析的转电路径的模块,进行潮流计算和限电、拉路分析,针对电网的现有或可能发生的风险点提供事故或预想情况下的解决方案或风险预控分析,为调度员提供明确合规的操作方案,实现系统的智能辅助决策,提升调度运行质效。如图1所示,事故情况下调度员可以利用系统的智能辅助决策功能,快速生成处理方案,实现故障的快速处理。

4 结语

电力在当前的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随着现代智能电网的升级发展,电力调度风险将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各类电力调度风险的存在,威胁着电网的安全,也制约着电力调度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电力调度安全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抓住安全风险的重点所在,针对性地改善当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安全管理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霞玲.邵阳地区电力调度安全管理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