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内外旅游逐步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现代人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已不仅单纯限于名胜古迹的观光,且旅游胜地在旺季人满为患,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集短途、经济、娱乐、度假、体验、回归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为了寻求一种使旅游业得以平衡发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从而达到保护国家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整体的研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再结合中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地方案例相结合,找出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乡村旅游是由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并获得快乐的一种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独有的鲜明特色。
乡村旅游早期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农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一、我国乡村旅游产生背景与开发意义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厚的时代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在日益增强,对旅游形式的需求也变得日新月异。乡村旅游以其一种既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又以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期的乡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对意义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及农业观光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可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农村农民增收创利,缓解就业压力等;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梁明珠(1999)总结了观光农园的重要创新意义,提出了观光农园对农业、农村、农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义。白琳(1999)以归县为例分析了发展农村旅游对解决三峡库区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和重构社会、经济系统的特殊意义。李立华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别以西藏和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地方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边远贫困地区扶贫的积极意义。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回顾二十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得以展露头角,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的部分农村,作为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还有境外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也从中受益,企业从中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得到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起旅游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确定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被正式列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乡村旅游迅速成长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模式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另一方面细化到某个地区、景区,以特定的区域对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王兵(1999)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提出根据区位把乡村旅游分为3种类型地区:景区边缘地区、都市郊区、老少边穷地区。舒伯阳(1997)将观光农业划分为3个阶段模式,即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以及两种地域模式——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尹振华(2004)提出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要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的3种模式,即旅游资源主题型、旅游资源共建型、旅游资源附属型,并对邵阳市西部3个县级行政区的旅游业成长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乡村旅游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大都不是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的侧面,而是一种试图全面覆盖的“大杂烩”式的格局。从乡村旅游定义、乡村旅游特点、乡村旅游开发意义、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开发对策、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到乡村旅游的开持续发展无所不包,范围很广,但宏观研究较多,深入到企业、游客、当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的卫管研究和分析则还不够,不同尺度案例地研究较多,理论性不强。这种全景式的研究状况,表明我国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层次还相对较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现实开发中存在不少产品、市场、体制、管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在不同尺度上,结合具体案例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潘秋铃(1999)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存在整体接待水平低下,游客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雷同,未脱离观光的特征等问题。李太平(2003)认为南京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有: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缺乏应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吴建华(2004)等认为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曹艳英(2004)等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在经典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人工倾向化、城市化严重;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市场的季节性较大。王云才(2002)提出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刘爱服(2005)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乡村旅游存在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人才欠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四、临安白沙村“农家乐”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居民回归自然、感受乡村的需求,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明显的得到了提高。
临安市地处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区,东临杭州,西接黄山,幅员312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6.5%,生态优越,气候宜人,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白沙村位于临安市的西北角,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的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全村十里长谷蜿蜒,两侧峰峦起伏,溪流急湍,水清石现。夏天白天最高温度在30度左右,晚上更低,故有“一年四季盖棉被”的说法。近年来,白沙村通过积极保护森林和生态资源,依托太湖源景区和优美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全力打造“乡村休闲度假胜地”,白沙村是久居大城市的城市人生态旅游、避暑度假的首选。
基于以上条件,本文将从白沙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结合,通过对白沙村乡村旅游的区域发展特色,反映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的提纲: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概念和类型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和现状
三、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四、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五、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思路
六、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刘伟,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231(7):12-13[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3]
何景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4]
文军.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30-34.[5]
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2):37-39.[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8(5):125-128.[7]
韩丽.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4):87-89.[8]
胡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58-59.[9]
甘巧林,暖.从乡村旅游的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84-89[10]
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42.[11]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12]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13]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6(3):8-10.[14]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科学,2006,21(3):12-19.[15]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3):78-82.[1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17]
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J].开发研究,2006,23(6):72-74.[18]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风光与乡村人文活动为吸引物,以农户为经营服务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购物等各种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西欧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而在国内的兴起却是近十年来的事情,尤其是进入后工业文明以来,都市的喧嚣、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城市人生活在麻木的状态中,人类思想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潜意识时刻传递着远离城市,走进田园的信息。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之后,乡村旅游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始于1855年,法国参议员欧贝尔带领一群贵族到巴黎郊外的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学习制作农家食品,欣赏游鱼飞鸟,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这些活动使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但学术界通常把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全国旅游协会”的成立作为乡村旅游起源的标志。可见早期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贵族化特征,普及型不强。现代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70年代之后开始在欧洲国家大规模发展。近年来伴随着绿色生态、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复兴等一系列思潮的影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又迎来了新的发展,目前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10%;属于稳定性较强的主要旅游方式之一。乡村旅游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很好的人。因此,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来说,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高档次的旅游度假
活动。
我国乡村旅游的诞生应早于欧洲,到乡村、田野郊游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远古先民就有到郊野农村踏青(春游)的习俗。《管子・小问》记载:“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就记录了齐桓公到郊野农村娱乐身心、享受明媚春光的情况。这是我国春游一词的最早出处。春游登高是唐朝社会普遍的游乐风气,仕宦游览城郊山水名胜,到郊外游居更是文人时尚和高雅的文化旅游活动,金陵文人“春游牛首秋栖霞”在唐朝时就已盛行。我国古代先民的踏青活动已具有乡村旅游的特性,可视为现代乡村旅游活动的雏形。
解放后后,我国的一些地区采用定点接待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乡村旅游活动;但不能视为真正意义的大众化乡村旅游。如: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东省石家村搞过乡村旅游类型的活动。70年代,北京四季青经常举行类似乡村旅游活动接待外宾。80年代,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目的,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观光旅游项目。如:深圳开办的荔枝节及采摘园、北京郊区民俗村、山东枣庄的石榴园、广西阳朔荔枝园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21世纪,我国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目前我国工薪阶层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约16周多,占全年日数的31.2%,进入拥有余暇时间的小康阶层。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自然回归的本性、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使生活在城市化地区的人们对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需求增加。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以上,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政策性扶持加速了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2004年,“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开始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省区在发展规划中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经占到国内旅游收入总额的21.5%,农民获得了旅游收入份额的11.6%。“五一”、“十一”、“春节”3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在每个黄金周可形成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在乡村旅游较发达地区,很多农民家庭七天旅游纯收入达万元。不难看出,乡村旅游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乡村旅游的特征
(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性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和界定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标志。绿荫掩映下的村舍、袅袅升起的炊烟、敦厚古朴的风土人情、优美的田园生活和纯朴的乡村风味是乡村旅游的具体体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广大农村地区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风貌、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使乡村旅游在活动区域和活动的对象上具有乡村性的特点。古朴的乡村作坊,原始的建筑风格,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构成了乡村地域的“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是游客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重要吸引力。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
乡村旅游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功能复合型的旅游活动,除了具备传统旅游项目的共性外,乡村旅游使旅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娱乐性,它的本质在于体验。乡村旅游的客体主要是以城市平民为主的城市人群,他们或者对乡村生活完全陌生以致于对乡村充满好奇,或者本人就出生在农村试图找回渐渐失落的记忆,或者曾经在乡村生活过可以重新获得一种曾经熟悉而如今已经陌生的体验。同时生活在城市快节奏、高压力环境下居民对自然的渴求更为强烈,在满足“怀旧”和“回归”追求的同时,不仅能够体验到乡村的民风民俗、劳作方式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民间文化,而且能够在劳作的欢愉之余购得自己满意的土特产品和民间工艺品。既增长知识又丰富旅游情趣。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扶贫性
旅游扶贫是贫困乡村将乡村旅游资源作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当地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外部推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使贫困乡村居民摆脱贫困,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策略。联合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有近13亿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贫困。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域辽阔,我国8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79%的旅游景点、近1/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分布在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我国旅游扶贫实践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3左右。旅游扶贫能够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仅是温饱,而且还有外来的文化融合、带动贫困地区人口素养的提升,促使贫困地区产生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见图)。
(四)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现象,是大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产生的新型旅游产品,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景观、建筑物、生产和生活工具、乡村的知识和传统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对其资源开发利用一般不以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前提,为子孙后代保留足够生态环境和原汁原味的乡村人文景观。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享受自然、回归自然,通过乡村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更热爱自然、将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成为旅游者的一种自觉行为。
(五)乡村旅游时空的多变性
【关键词】乡村旅游;国外;产品模式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在国外,现代形式的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到30年代,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甚至乡村文化与整个社会的维系方式,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高档次且稳定的旅游度假活动。2006年,法国游客中有35%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在这些游客中,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另外,这些客源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七年来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总体来说,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外的乡村旅游已经由最初的萌芽阶段,到观光、度假和体验阶段,其协调机制、运行机制、产品形式、发展理念均已日趋成熟。这些都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二、国外主要乡村旅游产品模式
1.观光型乡村旅游
观光型乡村旅游指以优美的乡村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及独特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它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传统型的乡村观光旅游和科技型的乡村观光旅游。
传统型乡村观光旅游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作为卖点,吸引游客前去参观和体验。比如澳大利亚利用当地的葡萄酒产业,开发出葡萄酒旅游,允许旅游者游览参观葡萄园、酿酒厂和产酒地区等景点,并且还可以参加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主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生产农副产品,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的场所。比如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兴建了十个农业科技公园。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局娱乐场所。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也种上了各种瓜果。美国则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培植马铃薯、薯茄,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在向游客普及基因科学知识。
2.休闲型乡村旅游
休闲型乡村旅游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需求的旅游类型。休闲型乡村旅游与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满足旅游者的健康、娱乐、放松、享受等高层次需求,因此在产品特色上更加突出休闲度假主题,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产品表现形式更加强调创新、互动以及知识性。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休闲娱乐型乡村旅游、康体疗养型乡村旅游和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
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是乡村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专业人士做教练,让游客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既享受了轻松的休闲,又学习到了知识。日本的许多地方为迎合人们关注野生鸟类生活的情趣而专门开发设计了观鸟旅游,让旅游者亲临野鸟栖息地观察鸟类生活,随行配备鸟类专家指导,使游客在旅游中既观赏到了鸟类的生活,也学到了许多关于鸟类生活的知识。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成为乡村旅游新的发展趋势。
3.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它有助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产品档次。
三、国外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模式借鉴
1.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法国、芬兰、日本等国家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都非常注重保持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原始状态。比如日本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
而在英国,有专门从事乡村文化保护的机构——英国乡村委员,其基本任务是保护与强化英国境内乡村的自然美,设法帮助更多人享受美丽的乡村自然风景和文化生活。除此之外,英国还拥有众多的国家级官方乡村文化保护机构,它们不但独立工作,相互之间还展开广泛的合作,协作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系列保护措施。
2.旅游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并且参与性较强
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注重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比如日本各地的农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具有特色的服务设施开发“务农”旅游,旅游者可以自由参观园内的农作物,亲自参与劳务活动,现场采摘农作物并做成美味的佳肴;在沿海地区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给人以全新的劳动体验。而在美国,每当瓜果成熟的季节,城里人就纷纷涌进各大农场参加摘水果的度假活动,以获得别有情趣的度假享受,缓解工作压力。意大利农业旅游区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旅游者可以从事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体验农业原始耕作、狩猎、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烹调学习活动等。法国则为满足不同偏好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了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等。
3.注重发掘和保持乡村文化内涵
在国外,无论是法国还是匈牙利,都充分利用古雅的建筑、独特的音乐歌谣舞蹈和独特的农耕文化来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前去体验。比如匈牙利开发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领略匈牙利田园风光的同时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而西班牙开发的满足游客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旅游线路很多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
总之,国外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先例,我国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打破目前单一的农家乐形式,开发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娱乐性、休闲性、参与性较强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改变过去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只偏重乡村现代化建设和自然景观开发的观念,注意保护和发展原真的乡村旅游文化和乡村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李丽娜.西班牙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J].老区建设,2008(17).
[2]郑丽霞.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7(8).
[3]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5).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策;秦皇岛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据史载,我国的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有历史可查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缓解都市居民的生活压力,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缩短城乡经济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乡村旅游产品,对于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秦皇岛的乡村旅游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秦皇岛乡村旅游的特性,提出适合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开发模式。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目前秦皇岛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乡村旅游点有6处,分别是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山海关望峪山庄、昌黎葡萄沟、卢龙鲍子沟、抚宁董家口长城、板厂峪。青龙的花果山、五道岭、水泉沟、等乡村旅游点也已开始起步并在不断完善。现已开发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农业观光园,典型代表为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和望峪山庄,两个园区均为参与性和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园区;其次为乡村自然风光,典型代表为板厂峪长城,其内发现了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同等价值的明长城砖窑群遗址。
二、秦皇岛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宏观管理力度不够:(1)管理机构不健全,政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相应的政策法规欠缺。(3)缺乏整体规划控制。2,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限:(1)从乡村旅游经营者角度看,对本地资源分析不够,对开发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条件认识不足;其次表现为对乡村旅游的市场认识不足,多数开发商总是一厢情愿地把所有的城市居民纳入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范围。(2)从乡村旅游目标客源角度看,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定位于那些高度商业化的大、中城市。(3)从经营理念的角度看,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不够重视,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也不强。3,无序盲目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1)对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交通工具的大量涌入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游客遗弃的固体垃圾及不合理开发建设,造成了植被的大量破坏。(2)对社区文化环境的影响。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从而乡村失去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受到破坏。4,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5,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1)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2)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
三、秦皇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开发模式选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就,结合秦皇岛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秦皇岛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选择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其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该模型全面概括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参与形式和他们对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的影响。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及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现将这三种模式的特点做一简单比较:
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包括社区、农民和当地政府;其利益主体是社区、农民和游客;它所关注是长远利益、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多方面利益;带动性强,参与积极;在农产品转化方面所进行的环节少,直接将农产品转化为货币。从总体效益来看,农民增收,环境美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旅游的开发主体是旅游企业;其利益主体是旅游企业和游客;它所关注的是近期利益和经济效益;示范性弱,参与难,带动性较慢;在农产品转化方面虽然环节较少但是进程较慢。总体效益来看,企业增收,农村环境退化,资源逐渐丧失。
传统农业的开发和利益主体都只是农民;它所关注的也是近期利益和经济效益;增收难,对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农民会出现不愿种地,消极抵触现象;在农产品转化方面进行的环节较多,进程也慢。从总体效益来看,会造成城乡差距加大、投资回报低,生态环境恶化。
四、秦皇岛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1 开发原则:(1)合理规划,维护和突出特色。(2)依法开发原则。(3)原汁原味原则。(4)市场主体原则。(5)可持续发展原则。(6)客益兼顾原则。
1 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它起源于 1885 年的法国,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3 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 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 1/3。每年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 000 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2 油菜花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让游客回归自然、回归乡村,农民是油菜生产和经营的主体,种油菜就是造生态、种风景、播财源。农民们以油菜花为媒,吸引游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产品。
我国以油菜花出名的旅游热门景点有上海奉贤、安徽石潭、陕西汉中、江苏兴化、湖北荆门、云南罗平、青海门源、重庆潼南、重庆秀山、江西婺源、浙江仙居、浙江瑞安、广东英德、广东始兴、贵州贵定、贵州安顺等。
3 油菜花乡村旅游分析
现已有许多乡村或城市郊区种植大量的油菜花,借油菜花的气势,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家乐、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相关经济的发展。观赏油菜花海也成为现在人们追求自然、回归原生态的热门旅游之一。每年春季人民网旅游频道主办了“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评选活动,虽然各省观赏油菜花花期不同,但从表面上来看,油菜花海十分类同,一片金黄色,基本上先以气势胜出。以下简要以浙江仙居和江西婺源对比,来谈谈关于油菜花旅游的类型和异同。
3. 1 浙江仙居油菜花旅游
三月份的仙居漫山遍野盛开了金黄的油菜花,昔日老百姓的农作物如今已是仙居乡村旅游的“卖点”。油菜花全国各地到处多有,仙居油菜花规模比不过青海,层次感、立体感比不过云南罗平。
其创意点在于在田间增加一些趣味性场景和元素。当地教育局动员全县的美术老师,利用手工课的时间,为油菜花田设计数组不同造型的稻草人,配有稻草扎成的房子、马车等器具,并利用机械设计让它们具有了动感,以田间情趣、动漫卡通等四个主题,演绎着我国四大名着、乡村小事、梦幻故事等,创造出“红红火火” “琴箫合鸣春意闹”“功夫熊猫”等趣味性场景,也展示了仙居说弹古筝、土琵琶、箫等传统艺术。同时,仙居还与杭州一家动画公司签订了协议,将制作仙居稻草人系列动画片,打响仙居的稻草人品牌。
仙居在浙江省内属于欠发达山区,交通相对不便。在大面积种植油菜之前,缺乏乡村旅游的“卖点”和配套设施。农民的田地在冬天也处于闲置状态。受到仙居杨梅节启发,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油菜。油菜开始大面积种植后,不但农民增收,也直接带动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油菜花也成为仙居杨梅以外的又一张“金名片”。
3. 2 江西婺源油菜花旅游
江西是油菜花大省,江西最美丽的油菜花在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自然风光秀美且人文景观众多,有数十个原始古朴、颇具徽派建筑风格的美丽村镇,散落在青山碧水间。野村寨颇有钟灵毓秀之气,有着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美妙意境,享有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
三月中下旬,棵棵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点缀在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中,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使得每一个逃离纷繁城市的人都能找到归宿。走进婺源,村村是漫山的红杜鹃,满坡的绿茶,金黄的油菜花,加上白墙黛瓦,五种颜色,和谐搭配,胜过世上一切的图画,是一种古朴、原真、原生态,带有浓郁人文色彩的乡野意韵。
3. 3 对比分析
3. 3. 1 油菜花旅游类型
上述两例是较典型的两种油菜花乡村旅游,浙江仙居是新兴开发的以油菜花旅游,以油菜花为载体,突出旅游思想的创意创新,借油菜花海背景,结合乡村传统工艺,强化新鲜点、吸引点和创意点,先吸引游客来,从而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和落后的经济。
婺源油菜花旅游是以一种原汁原味的表现形式,没有生硬地种植油菜花,有意地营造花海,只是将油菜这一原本强的农业产业稍做调整,与当地的古民居、山花野花、人文历史相结合来构建美丽乡村旅游业。
3. 3. 2 两者发展前景和注意事项
虽都是油菜花,前者是一种以旅游论旅游的方式,若创新点好,能使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但因场所特征不是很突出,搬到其他地方也可适用,这样其持续性不一定长,易造成游客“想去一次,不可再去”的结果。不可否认,这一举措是一个大胆创新的举措,但接下去应该继续各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区域环境的整治提升,与当地特色工艺、绿色农产品等相结合,加强当地旅游业的文化创建、品牌创建,尽快形成一个有质量有创意,系统管理的旅游服务体系。
而后者是一种传统的旅游方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优势,创建美丽乡村旅游方式。现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很多,要抓准自己的特色点,不能盲目照抄,同时注意保护古树、古民居等重要资源和产业技术的提升。以当地人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把握好村庄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