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视角;城乡统筹;规划;策略

自2002年起,我国不断出台文件,将“三农”作为焦点问题,并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当前有关城乡规划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省城或各地市纷纷出现城乡统筹类规划项目,城乡统筹背后真正能够推动其发展的主因当属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因此,从城镇化问题的层面,本文将透过乡村视角,结合当前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今后的规划策略。

1.城乡发展困境

1.1农民作为主体的被动

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将关心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关于农村建设的话题,却始终处于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论证阶段,并未将农民作为其中的主角参与到农村建设规划上来。农民反而处于被动地跟着口号前进的角色。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所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能力深层次考虑转型问题,他们被迫处于在未对当地情况有清楚认知的阶段便被动接受规划。因此,乡村建设未将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乡村建设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首先,城乡利益可能出现分配不均衡现象。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政治制度,城市都具有先天优势。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向农村转移重工业、制造业,很多土地资源被占用,低成本的农村土地逐渐被工业生产所占据。农民大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土地资源不松手,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受到阻碍。

其次,环境的污染。农村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可靠保障,不少城市的高污染企业开始发现农村市场,并逐渐向农村转移。还有很多城市的生产、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向农村转移。当众多城市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却不惜让农村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驻农村市场以后,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很多农村地区的审批时考虑不足,加之农村地区“三废”的处理较为薄弱。因此,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大。

2.统筹引导乡村人口及城乡空间规划

城乡发展总是在乡村人口的迁移中得到发展的,乡村人口的统筹疏导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日趋加快。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不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居民也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城乡人口的统筹规划主要工作是合理转移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的转移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满足城市手工业、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发展的城市各领域都需要扩大就业来拉动生产力,此时城市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满足乡村人口转移的需要。其次,城镇工商业也是乡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之一。过去城市单一的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此时充足的劳动力是今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可以满足附近乡村人口的转移。第三,过去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可以转向发展养殖或旅游业。从乡村视角看城乡统筹规划,其最优化的策略当是侧重于农村。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市与乡村间的互动区域不断扩大,可以扩张城市范围,将周边的城镇地区囊括到城市中来。

3.乡村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探讨

3.1城乡统筹规划的前提是“空间全覆盖”

在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的重要性后,应当将“空间全覆盖”作为规划的核心思想,重新认识和界定乡村空间。乡村空间的完整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里不仅是农村居民生活的空间,更可以统筹考虑生产、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时可以通过地理分析软件,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将城市与乡村的综合利用土地情况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

3.2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是功能分析

要想在一个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应当结合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广泛考虑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广泛发挥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使城乡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实现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城乡产业可以因地制宜,建立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可以结合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结构等的特点,实现呈现之间的功能分工。乡村可以建立二次产业,实现产品的初级加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3.3明确不同规划层次

不同的地域所规划的范围不同,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的任务及深度都有所差别,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特点将功能区分开。在制定总体目标时,要结合当地乡村发展的目标规划进行,因为乡村是城乡统I规划的重点内容,将乡村的发展规划好,可以大大加快城乡统筹规划的进展。在我国,乡村的地域面积广阔,范围众多。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数量庞大,并且分散,要想进行开发建设,应当将规划建设计划从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着手,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可以将城乡基础设施在乡村普及。具体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运行方式、发展动力、趋势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证,最终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城乡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应当将目标具体化,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分解,在不同时期还应当对规划设计本身进行目标内容的设定,突出重点。

3.4城乡统筹规划的最佳空间单元是县域空间

我国乡村并无明显低于差异,但是作为基层的独立行政单元,县域的空间范围通常包括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应当根据深入具体地规划内容,规划方案也要尽可能地将宏观的指导性内容与实际可操作性内容相结合。对于乡镇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要采取城镇体系规划的方式进行。作为最佳空间单元,要想将城乡统筹规划地更具操作性,县域空间是首先要把握好的区域范围。

3.5城乡统筹规划焦点是集镇

在广大乡村地区,集镇属于经济、服务等方面的中心,这部分地区也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焦点地区之一,尽管规模不大,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特别是作为乡村地区来说,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个重点便是集镇,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集镇的重要性就越明显。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此时集镇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是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亟需完善和加强服务功能的地域。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对城乡统筹规划中,人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城市的角度,而从乡村视角的相关研究和探索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乡村视角,从“三农”的发展角度,站在农民的立场提出了未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路径,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有力探索。对于乡村视角下的分析探讨的理论,期待对今后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尤海涛.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2]郭耀斌. 乡村视角下大别山地区村庄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3]孙雨婷.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xxx镇位于xx县西部,地处xxxx,是和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辖22个村民委员会,149个村民小组,7150户,27000口人。xxx镇总土地面积5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万亩,林地面积为 39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5%。

xxx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类型多样,森林、草地、山峦、涌泉、湿地兼备,有野生动物5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21种;有野生植物600多种,其中野生药材有300多钟;亟待开发的有200余种。

山林里还盛产大量的核桃、榛子、蘑菇(肉蘑、榛蘑、松蘑、草蘑)、药材、蕨菜、猴腿、野鸡膀子等野生林产品,属天然无公害,更属xxx镇的土特产品。同时还种植多样经济林作物,如123苹果、南国梨、寒富苹果、西瓜等的果品。

    二、xxx镇旅游发展规划

    xxx镇“1143”旅游发展规划:

   “1” 即一条景观大道

   “1” 即一个红色旅游基地

   “4” 即四个旅游规划区

   “3” 即三个旅游示范村

发展思路:

    以水为伴 以绿为媒

xxx镇秉承着“全路景区化、全程生态化”的建设理念,打造从111村至222村主要公路沿线风景。利用xxx水域及道路两侧丰富植被优势,同时种植部分景观树,适当点缀景观石和具有xxx特色的特定文化内涵的雕塑小品,使公路两侧形成绿化有层次、景观有内涵、道路有品位的生态化景观大道。

红色为引 创新打造

xxx镇333村、44村是时期路北游击队的根据地,是抗日英雄???等抗日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利用333村已有的   游击队纪念馆为基础,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英雄事迹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以222村、333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载体,发展“原汁原味、忆苦思甜”的农家乐,依托红色文化,改变传统的游览方式,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为红色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自然韵律 整体布局

xxx镇科学规划旅游景点布设,明确旅游发展目标,将全镇的旅游资源分成水上观光采摘区、绿色农业观光漂流区、休闲度假区、自然生态旅游区等四个旅游景区实施重点打造,积极推进生态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

水上观光采摘区涵盖?????。此区域依托???景区,以绿色食品采摘、水上观光、旅游度假为主线,形成“山水环绕、绿树掩映、青砖黛瓦、渔樵耕读”的田园山水特色渔村风貌。

绿色农业观光漂流区涵盖???、。此区域依托xxx水上乐园等漂流特色,在河两侧引导和扶持农民种植观光农作物和观光植物,拉动游客采摘123苹果、南国梨、寒富苹果、野生菌及野生林产品。在引导漂流景区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使得河道途经的六个村的经济得到有效促进。

休闲度假区涵盖????。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建设高档宾馆酒店、人工植物园等休闲设施,逐步将镇政府所在地打造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突出,集住宿、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另外,666村的百亩垂钓鱼塘和56村的汽车营地、农家乐园、天然滑雪场也能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进而使得上至大坝沟山顶,下至水库的游客全部集中到这里休闲娱乐,进行经济、文化、商贸的交流与洽谈。通过休闲度假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以旅游服务为导向,提升旅游开发的软环境,让游客感受到我们热情好客,勤劳纯朴的民风,使得更多的游客留宿度假区,从而有效提高全镇的旅游经济收入。

自然生态旅游区涵盖???。景区草木植被浓郁葱茏,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一个“纯净天然制氧机”。一旦进入这天然氧吧,就能看到满目苍翠,清心涤滤。任游客去体味闲云野鹤般的闲适,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优美的自然环境、蔚蓝的天空、清爽的空气、广袤的空间,不仅适宜休闲、度假,更能满足不同消费人群个性化及差异性体验,是绝佳的“心灵休闲目的地”。xxx镇在继续完善现有的道景点的基础上,开发???等旅游项目。同时完成???源头的保护和辽河源的认定保护工作,打造一个辽西地区生态旅游的知名品牌。

梦回家园 快乐乡村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设计、系统规划、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 区域位置

鹿颈村位于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东临惠阳区良井镇,西接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南通惠阳区永湖镇,北抵惠城区马安镇。岭南新民居工程位于鹿颈村中部,规划面积为1.5公顷。

2现状概况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为243.25公顷,涉及18个村民小组,约453户,总人口约为1792人。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58.98公顷。现状建筑多为村民住宅,建筑布局杂乱,形式不一,缺乏公共服务设施,整体环境较差。

3 建设发展目标

以现有村庄为基础,对老村庄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岭南新民居示范点建设,塑造岭南特色的农村新面貌,打造文明农村示范区。

4 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范围内部道路采用自由式道路系统,按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设置。

5 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范围内服务设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大部分设施主要集中于综合服务区内。

6 旅游发展规划

三栋镇鹿颈村具有田园与自然生态基础,富含乡村风俗文化与红色文化底蕴,打造成为以红色旅游、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度假为核心功能的独具魅力的新农村乐园和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7 近期工程建设

近期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10.65公顷,分为岭南新民居示范点工程以及老村庄整治工程两个部分。其中:岭南新民居示范点工程总用地面积为1.5公顷;老村庄整治工程分为A、B、C三个区域,总用地面积9.15公顷。

8岭南新民居示范点建设工程

(1)、 工程概况

岭南新民居示范点工程项目,位于惠州市三栋镇鹿颈村,为三栋镇人民政府建设工程,总用地面积为14885.6m²,总建筑面积为7700 m²,建筑占地面积为3382 m²,类别为二类居住建筑。

(2)、建筑设计

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局合理,每栋建筑基本上都保持都南北朝向,采光通风良好,且建筑之间的楼距都保证在6米以上,周边绿化环绕,道路通畅无阻。

2>、建筑平面功能布置:

a、居住型:

力求在经济适用和节约用地之间找到一个基本点,使农村居民不失去原来的田园生活习惯。对传统建筑的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对其欠缺之处予以改进,运用新的理念及方法,寻求创新。

该方案为双拼式住宅,首层有前院、后院、农用库房、起居公共空间及老人房,二层以上为卧室和书房。该方案宅基地面积100.12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73.15 平方米,建筑面积200.75平方米。

b、旅居型:

借鉴岭南地区传统居住建筑风格,赋予建筑以清新、典雅的乡土文化气息,同时满足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并布置了农家餐饮。

该方案可采用联排组合,建筑采用前庭后院的设计,首层为餐厅及厨房,二层和三层为生活用房。该方案宅基地面积155.77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102.44平方米,建筑面积245.78平方米。

3>、立面造型:

a、居住型:采用砖混结构,基础采用当地石材,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体,外墙采用白色外墙涂料、青灰色饰面砖,屋面以混合砂浆卧黑青瓦。

b、旅居型:采用砖混结构,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体,外墙采用白色外墙涂料、青灰色饰面砖,屋面采用琉璃瓦。

4>、消防设计:

主体建筑周边道路畅通无阻,满足消防车道要求。

9村庄整治工程

村庄现状:建筑风格比较凌乱,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建筑造型不统一,立面脏、乱、差,建筑外部临时搭建、加建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结构不稳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等情况。

民居改造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目的,以保持原有村庄形态和空间格局为原则,以建筑的保留和整治为主,进行小规模的更新和拆除,重点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的布局与安排,并对环境进行美化、治理。逐步将鹿颈村建设成为文明农村示范区。

根据鹿颈村新农村乐园的发展要求,结合现状村庄的建设情况,将三栋镇鹿颈村新农村乐园范围内村庄整治分二期进行,近期工程村庄整治分为A区、B区、C区三个区域,远期工程村庄整治包括D区、E区、F区三个区域。

建筑风貌控制:建筑形式以恢复具有当地乡村建筑风貌的建筑风格为基本原则。立面上秉承岭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白墙来瓦,青砖勒脚,山墙、窗格采用民居常见而简化的传统形式,融合现代建筑技术,简洁大方。

环境整治:一是改善村庄道路交通条件,增设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做好宅前屋后绿化,改善居住环境,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岭南特色新农村风貌。二是改善村庄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场所等公共配套设施。三是加强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所、主要道路等周边环境整治。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市旅游业总收入核心指标实现年均47%左右的增长。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1250万人,旅游总收入73.82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4.53倍和6.96倍。旅游收入增速自2012年起连续四年排名全省第一。

投资力度持续强劲

“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业总投资(不包括旅游公路等大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 9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5亿元、社会资本投入2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旅游总投资11亿元的8.2倍,投资规模空前。

项目建设成效突显

“十二五”期间,六盘水以项目建设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初步建成哒啦仙谷、娘娘山、野玉海、百车河、郎岱古镇等10余个重点旅游景区(点)。盘县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娘娘山)和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妥乐、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哒啦仙谷景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50家航空飞行营地(全省唯一)。

依托平台提速五年

“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市以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有力推动了与旅游相关的交通、城建、景区、住宿、餐饮、环境等98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49亿元。实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旅游产业提速五年的目标。两届市级“旅发大会”的举办,有力推动了一批旅游景区(点)的深度开发。成立市县两级投融资平台,加快了旅游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进程。

塑造品牌提升形象

立足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黄熟、冬在雪上飞舞”,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发展精品景区,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由“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向外界递出一张张靓丽名片:“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中国凉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规划编制科学推进

加紧编制一批重大规划,六盘水市《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已编制完成;六盘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编制完成初稿;精心编制66个旅游项目上报省旅游局,争取纳入国家、省的重大规划盘子。

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市强化工作领导,成立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初步完成江、妥乐古银杏、乌蒙大草原、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韭菜坪5个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完成5项旅游改革专题的起草报审,各项旅游改革专题稳步推进。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旅游扶贫。指导乡村旅游景点加快开发建设,启动精品农家乐和乡村旅舍评选,对获评经营户给予贷款贴息支持。成功争取将六枝月亮河、盘县岩脚、水城县海坪等三个村纳入全省首批山地旅游扶贫规划试点,盘县哒啦仙谷及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被评定为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旅游推介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市立足独特的气候、生态和多元文化资源优势,做足凉都品牌,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赴香港、深圳、重庆、广州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暨旅游文化推介会,成功举办“滑雪季”“赏花季”“温泉季”和“避暑季”等旅游宣传活动,消夏文化节等一批旅游文化体育赛事活动及多次媒体、旅行商采风推介活动。2015年,组织、参加各类宣传推介活动30余次,全年旅游收入增速达28.9%。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3205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而来[1-3],该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培养既善于宏观区域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4],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岗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学科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机会。由于专业设立较晚,目前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多[5-7],部分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定位、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研究[8-10],但关于地方院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院校该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一、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现状

2004年菏泽学院升本后,为适应菏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申报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首次

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顺利毕业。专业设立以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逐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2006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2008年、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两次大幅调整,完成了从单一的培养方案到分城市规划与管理和旅游规划与管理两个独立方向的培养方案,再到分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三个模块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日趋清晰,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应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专业,并组织精干力量修订完善了相关培养方案。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次招生。2014年该专业被评为菏泽学院特色专业。

二、地方需求与院校专业特色分析

(一) 地方需求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从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到区域层面的都市区规划,再到某个城市乃至最微观的村镇或社区发展规划,亟需一大批既善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从目前来看,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人才聚集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镇人才严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地域分布严重失衡。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市区之一,人才引进困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尤为匮乏[11]。

在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菏泽市城镇化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同步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之势。审时度势,菏泽市新一届政府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在目前城镇化率43%的基础上逐年提升。二是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菏泽市城镇化推进的同时,借助乡村文明建设契机,菏泽市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原有牡丹观赏旅游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菏泽各县区的生态、文化、地域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以上城乡建设、乡村旅游目标的实现及后续工作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更需要关注“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化和人文关怀等问题。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乡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到微观项目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菏泽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立足小城镇、面向新农村

专业建设从菏

市及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小城镇数量众多,建设滞后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化趋向,这些内容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平时作业训练中均有体现。

2. 注重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为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了AutoCAD、Photoshop、3DMAX等专业所需的各种城乡规划计算机软件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加以辅导,以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图件制作和图像处理能力,强化对规划图件的综合表达。培养计划中从“建筑单体” 到“城市详细规划”, 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到“区域规划”的课程结构设置,更体现了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刚刚脱胎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学校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该专业发展与完善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在专业发展中,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断优化本专业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使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

[1]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4):94-98.

[2]谢启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36-39.

[3]许树辉,李航,飞温瑞虹.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5(1):54-56.

[4]张璐.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2):88-92.

[5]杨莉,周秀慧,康国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0,36(3):268-270.

[6]邓琳,王纯岩,乔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28):132-134.

[7]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 53.

[8]刘富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8.

[9]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师教育,2013(5):59-60.

[10]张守忠,李玉英,胡囡. 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11]侯光辉,张前进,陈卫.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