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路运输的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范文第1篇

在湛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位一体(深水良港、重化工业、现代物流和海湾城市)”协同发展战略下,2011年,湛江港口建设发展史上又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货物吞吐量达到1.55亿吨,同比增长13.9%,实现了连续八年以每年1000万吨以上的增量快速增长。

肇庆

地处于西江“黄金水道”重要节点上的肇庆市,是大西南乃至“泛珠三角”与港澳、广东沿海发达地区连接往来的重要通道。近年来,肇庆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充分发挥西江“黄金水道”作用,努力将港口物流经济打造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该市打造成为西江流域物流枢纽城市。

佛山

佛山目前拥有港口码头168个,泊位317个,码头岸线长23.08公里,设计年吞吐量为9298万吨、578万TEU。2011完成货物吞吐量5423.3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91.7万TEU。

清远

目前,清远市拥有水运企业49家,营运船舶达1385艘,运力近100万吨,货船总运力仅次于广州、深圳,位列全省第三位。此外,清远市的造船业也在广东省位居前列,并在市场上享有较好口碑,该省每年新造的内河船舶七成以上为清远市建造。

珠海

近年来,珠海致力于将珠海港打造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版图上举足轻重的重要港口,通过与神华集团、中石油、中海油等能源巨头合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煤炭吞吐量超亿吨、油品超4000万吨、LNG超1000万吨、海上天然气超200亿方。2011年3月,珠海港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第一批8个应急煤炭储备基地之一。

广州

今年上半年,广州港集团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597.6万标箱,同比增长14.9%;集团实现利润同比激增58.1%。其中,南沙港区业务量占整个广州港约60%。南沙港的崛起,不仅为珠三角货物出境降低了成本,也为内地省份货物出海提供了便利。

惠州

截至2011年底,惠州市共有水运经营企业32家,共有营运货运728艘83万载重吨,比2010年底增加了18艘6.9万载重吨;客船24艘843个客位。在货物运输量方面。全市客运量达1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780万人公里,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8183万吨,周转量149003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2%和50%,水路货运量超过了公路货运量。

深圳

深圳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步从“大港”向“强港”转变。其集装箱吞吐量由2003年突破千万标箱大关到去年稳居2000万标箱之列,深圳港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集装箱港口第四位,连续14年位居中国内地集装箱港口第二位。

中山

中山港正计划东移,从内河港搬迁到近洋港,届时停泊码头将从现在的5千吨级升至5万吨级。目前,该近洋港初步规划选址东六围,并已有市城投、火炬开发区资产经营公司、中山港航集团3家公司参与围海造地等前期建设工作,预计5年内启动码头建设。随着该码头的升级,势必将促进临海产业的发展。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范文第2篇

近年来,黔南州交通运输局按照“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和“一圈两翼、交通先行”理念,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重点,并遵循“稳中求进、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原则,交通运输事业呈现出“高位增长、跨越赶超、形象提升”的良好态势,取得了连续两年目标考核列全省第一,高速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位居全省第一,上级支持资金增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通车密度位居全省第一,“小康路”建设列全省优秀奖(一等奖)等好成绩。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黔南州交通运输局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交通扶贫工作,并紧紧抓住交通要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这个第一要务,全力为黔南420多万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跨越赶超 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十二五”以来,在省交通运输厅的鼎力支持下,黔南交通运输系统加快推进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等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公路技术等级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十二五”黔南共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680亿元,总投资为“十一五”的3.3倍,2013以来连续三年投资规模居全省前列。

交通建设规模创历史新高。“十二五”期末,黔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18公里,较“十一五”末新增521公里,实施普通国省道改造658公里。累计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6500公里以上,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通村沥青(水泥)路3318公里、通畅率65%的目标。

公路路网规划更加完善。国省道里程达到4092公里,农村公路达到13008公里,县乡道比例达到56%。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支线、农村公路为脉络,水路运输为补充,纵贯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八方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网络。

公路管护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全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道沥青(水泥)路PQI中等路率达64.5%,乡道沥青(水泥)路PQI中等路率达61.6%,无铺装路面县、乡道和村道好路率达67.3%。

运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拥有营运性车辆39609辆,客运班线696条,城市公交563辆、出租车1950辆,道路旅客运输企业19家,货物运输企业246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19家,客货运总周转量年平均增长率达30%以上。

安全生产管理稳中趋好。深入开展“防大事故、除大隐患”、“六打六治”专项行动,清理入网“两客一危”、重型货物及半挂牵引车1700余辆,水上交通连续10年无安全事故发生。

敢于担当 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

“十二五”时期是黔南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显著的五年。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黔南州交通运输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让交通当好发展的“先行官”。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将交通工作放置于“背靠大西南,面向大华南,直逼大岭南”乃至全国的大视野大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和提高目标任务;深化省州共建,千方百计争取支持,加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地为实现黔南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第一要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重点,加快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不断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顺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服务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克难攻坚,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对内放开聚集民力,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创新办法措施破解发展中面临的筹资融资、建设用地、征地拆迁、体制机制等难题,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加快发展。

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这一作风,紧紧围绕干部队伍建设这个核心,千方百计推进科技强交和人才强交战略。大力推进行业文明和党的建设,着力解决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锻炼干部,提升干部执行力、落实力,提振干部职工精气神,在全系统倡导“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5+2、白+黑”、“战阴天、抢雨天,点起灯泡当白天”等理念,用干部的辛苦指数谋取黔南交通建设的加速度。

击鼓奋进 打响交通脱贫攻坚战

“十三五”时期,如何打好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对黔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黔南州交通运输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交通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及黔南州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实现交通扶贫脱贫工作先行一步、率先突破,优化大区位;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大发展;打赢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助力大扶贫。

我们坚持站在交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角度审视黔南州交通发展水平,站在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审视交通适应能力,站在人民群众对交通需求的角度审视交通服务水平,站在行业以外的角度审视交通存在的问题。按照“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建设群众满意交通”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文明(廉洁)交通”五个交通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托底性的建设任务,为黔南脱贫攻坚打牢基础、做好引领。

近期目标(2016-2017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00公里;建成普通国省道二级公路800公里;实施县乡道提等改造300公里以上,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600公里,2016年建制村通畅率达100%。到2017年,黔南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39公里,机场开通航线12条,通航城市达18个。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0公里,内河通航里程达968公里。高速公路骨干路网络基本形成,3A级以上旅游景区、重点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等,实现最少有二级以上公路连接,黔南“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目标顺利实现;基本实现“撤并建”小村通硬化路目标;实现“村村通客运”的目标。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范文第3篇

以新观念和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发展环境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谋划,决策之后,迅速启动,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有为不为、先为后为、多为少为的关系。

新思想新观念,产生了新的发展思路。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以来,厦门明确提出并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力求通过工业规模的扩大和质量效益的提升,壮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并以此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厦门从实际出发,突出抓好工业集中区载体建设和大力发展商务中心,以项目带动抓落实,形成了一套发展工业的创新做法。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不仅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厦门市委市政府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确定“四个破解、四个加强”的工作思路,这就是破解住房难、就医难、就学难、交通难问题和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平安厦门”建设、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

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促进因素。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在创新中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才能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厦门坚持创新领导机制。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市土地管理委员会和市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对每一个重点项目、每一个开发区统一研究,制定方案,集体决策,形成意见,明确责任,跟踪督查。创新项目落实机制,形成指挥部模式,并根据重大片区和重大项目开发建设进度适时向管委会模式转变。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厦门结合市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把厦门市属国有企业分成三类不同的管理方式,整合形成10家市直管的资产经营一体化公司、10家委托市主管部门管理的公司和3家区政府或管委会管理的公司。这是近十年来厦门市面上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次大动作和新探索,形成了厦门市国有企业发展的新格局。

厦门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强力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成立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办公室,明确要求将能够通过市场配置的公共资源一律交由市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或其他竞争方式进行配置。厦门建立由监察、财政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项目审核小组,对各级各部门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梳理,制定“招拍挂”的时间表,并进行监督检查。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使政府权力运行受到公开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止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发生;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维护了群众利益;扩大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2006年全年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693.14万元。

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是厦门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次重大尝试。市政公用事业每一个行业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城市的运营与发展。过去,厦门水资源由隶属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的14个企事业单位分散经营,效益低下。2003年,厦门水务集团按原水、给水、污水“三水合一”的原则,整合了原来的14家单位,注册资本为3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达45亿元。水务集团组建四年来,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升值,成为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厦门经济发展最大的资源优势之一是港口。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厦门湾港口被九龙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在世界航运船舶大型化、港口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今天,隶属厦门行政辖区的北部港口,出现了深水岸线资源紧张的问题。因此,改革厦门港管理体制是厦门湾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2005年12月,新的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整合后的厦门港从原来5个港区扩大为8个港区,深水岸线增加14公里,总长达40公里,可容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14个,最大靠泊能力10万吨级,集装箱、石油、煤炭等专用码头一应俱全。新组建的厦门港,是福建发展的门户港、龙头港、海峡西岸建设中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厦门港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港政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港口引航主体统一、港口生产统计分析统一、港口航道执法统一、水路运输行政管理统一,解决了长期困扰厦门湾两岸“一湾多港”的问题。

坚持自主创新寻求新突破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推动本土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厦门在自主创新实践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道路。近年来,厦门为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不断推动本土自主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