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范文第1篇

作为科学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担任科学教学的教师不能只把传授科学知识体系作为教学的重点,而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设计使学生可以方便地观察和实验探究性科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情感体验的能力。要善于通过观察、实验和情感体验来顺利地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科学,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热传递知识,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许多便利。新课程标准要求热学课必须强化实验教学,全程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问题、大胆假设,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心灵,发现问题并在科学探索中有新发现。下面以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课本上册第14课《传热比赛》为例,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今天要讲的《传热比赛》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课本上册第14课,这节课是为学生认识热的概念,认识热在水中传递的基础知识,认识热传递的基本原理而精心设计的活动之一。该活动不仅让前面讲过的《冷水和热水》知识与后面的《保温与散热》知识紧密相连,而且通过《传热比赛》学习活动来进一步完善上节课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特点和重点内容,来完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参与实验、获得数据和得出结论能力的任务。

二、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课教学方案时,要紧紧围绕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要根据学生的特长确定线索。不能脱离学生爱动手、爱提问、情绪化等个性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要保护学生动手、提问的行为特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思考、归纳、表达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课程教学最成功的形式是教师做好趣味实验演示,学生探究欲望完全依赖于教师实验的示范作用是否到位,能否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要让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际生活常识相连接,让生活经历和课堂演示实验有机融合,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2.围绕热传递知识点,为学生设计出系列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要通过自身严谨的实验示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科学的奇妙,并注意关键时刻的点拨,让整个热传递知识教学系统化,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通过实验示范教学,言传身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团结协作,自己动手,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以实验示范教学为主,要紧紧围绕热传递这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设计出科学合理、简要明快的演示方式,不仅让学生亲眼所见,而且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融人热传递实验。

五、从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

1.教师实验演示开始后,先让学生摸一把小勺把儿,并提问摸勺把儿的感觉如何。

2、学生凭感觉回答教师提问。

3、老师演示把勺子放到热水里一会儿后,让学生再摸小勺把儿,再提问摸勺把儿感觉如何。

4、学生回答勺把儿发热了,并向教师询问勺把儿为什么变热?

5、教师解答是热水使勺把儿变热,详细解说热在物体中传递过程,并和学生共同研究热传递是如何进行的。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实验,边演示边讲解,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学生引进问题探究的情境中,演示实验过程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探究问题的情境。步步深入,引а生自己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并能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

教学环节(二):学生设计猜想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传递的途径。

2.学生自主设计猜想实验方案。

3.围绕热在物体中传递途径,要求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最终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

学生心中有问题、有猜想,再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不仅可以增强对问题探究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探究又能帮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学生探究的空间大了,最终能提交多种实验方案,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环节(三):展示实验操作结果

1.明确实验应注意的事项,才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

2.科学进行演示并完成实验操作。

3.注意实验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4.实验结果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

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基础,明确实验应注意的事项,才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只有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对获得数据进行准确性验证,填表,才能养成科学实验研究的习惯。本环节的设计通过互动互学,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取材,简化实验步骤,证明热如何沿物体传递应该是非常明显的。

教学环节(四):实验结论

1.现象:火柴从一端依次掉下。

2.分析:热在物体中是依次传递的。

3.结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通过动漫技术直观地展示热传递过程。

[设计意图]

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通过多媒体动漫技术展示其过程,不难看出热是从温度较高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范文第2篇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城乡结合部的很多学生家长除了种田之外,大多数在城里打工,疏于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和思想教育。所以,城乡结合部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是,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改革出发点依然是提高学生成绩,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当然,这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学校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考名校也并未真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依然仅以高考成绩作为自己学校发展的唯一招牌。就人的一生而言,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还有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人的综合素质等因素。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发个言那么简单,而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去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这个问题从课堂教学改革来看,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只有把人培养好了,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也才是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本意。所以,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师,肩上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有效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感悟知识的美、感悟人性的美、体验进步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在学习中,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会逐步提高,也就越来越有教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既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公民,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让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在遨游知识的海洋中把握做人的正确航向。

二、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第一个方面的“静”指农村孩子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弱。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村学生多,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掌握知识的狭窄,大多数农村孩子在众人面前显得腼腆、拘束,好像大方不起来,学习时表现在课堂上不善于沟通交流和积极发言;同时,一部分农村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薄弱,导致班级两级分化严重,上课常会出现“冷场”现象,致使合作探究等环节组织难度比较大,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反思,想办法让这些农村孩子找到自信,让他们敢于交流发言、善于合作沟通,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学校和教师要有正确的出发点,农村的孩子有发言的权利,也能够培养出较高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而不能一味地抱怨。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另一方面设置的讨论问题要合理,既不能太难,也要有一定的高度;同时,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创造让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

第二个方面的“静”指课堂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现在的很多课堂都提倡让教师静下来、让学生动起来。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教育也是如此。一节常态课既要有动,也要有静。课堂中如果少了思考就等于人没有了灵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脑力劳动的快乐、体验智慧的神奇力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农村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教育资源的不足,在思维方面更需要加大培养和提高。

三、转变观念,加强软件建设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反之,学生就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城乡结合部学校由于相对地处偏远,师资力量较弱,信息比较闭塞,教师接受新鲜事物慢,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观念的转变就较难也较为迟缓。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完全理解,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自己的“教”上,对学生的“学”依然重视不够,“满堂灌”现象到处可见。所谓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也更多地表现在一些公开课上,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性格优势;乐观;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具有主导、引领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而积极心理学则是利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心理学关注的仅仅是个体心理障碍问题,并且致力于修复个人生命中的问题。但是积极心理学独辟蹊径地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专注于研究如何建立个体生命当中的美好品质以及如何让人类变得更加幸福。它帮助人们在“逆境”中学会如何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从而获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帮助那些处于顺境的人变得更加快乐、收获更多幸福。因此,积极心理学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社会导向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石作用,换言之,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于社会具有引导作用,而积极心理学对于社会大众具有教育意义。

2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乐观”这个简单的词语高度概括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它是每一个民族价值观念中都非常重视的品质。乐观不仅仅可以缓解当代人的就业压力、减少生活当中的挫折感受,同时还可以大大抵御当代社会很多流行的疾病。这是一种“现实的乐观”,它使得人不盲目、不自欺,这种现实的乐观可以让个体以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现实世界。面对生活困难时,他们往往更能克服艰难险阻、产生更少的负面情绪。乐观主义者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策略来进行情绪的调控方法,从而让自己一步一步的朝着更幸福的方向去努力。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乐观主义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而且缺少的思想品质。

“性格优势”这个词高度概括积极心理学当中积极品质的内涵。它是一个整合的概念,这样心理学家们可以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重新理解这些优秀的人格特质。价值实践分类体系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成就之一,智慧型的人是最具有性格优势的,他们往往是非常的爱好探索和发现、热爱学习、喜欢接触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巧、善于寻找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同时考虑问题总是比较的全面、不妄下结论、不刚愎自用,并且还博闻强识、洞察悟性,因此性格优势理论对于现行的心理健康评级体系具有补充与完善的作用。而当代心理学那种病理倾向使得我们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的诊断与矫治,对此,seligman认为心理健康意味着对人积极机能的发掘。正是因为如此,积极心理学又被称为是“抵御心理疾病的最好武器”。所以积极心理学的工作重点就放在了激发性格优势与积极潜能上,显然性格优势已经成为干预心理疾病的一种全新途径。同时,心理学家将认知层面上的性格优势比喻为头脑优势,而将情感层面上性格优势成为心灵的优势。

3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于个体进行内在的改变,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则是对于个体进行外在的要求,它们两者是相互促进、不谋而合的。所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引导作用,而积极心理学对于当代中国人具有教育意义。乐观、性格优势、主观幸福感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过这些西方词汇在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当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个体心理认知成分是个体对于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它是价值观念形成的核心。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当中的知识和观念是在理性认识过程当中形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对于整个国民来说具有长远意义的。但是个体健康的心理认知因素是接受并认可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执政党要尽可能多的培养大众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判定思维习惯、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积极为导向的教育意义。

根据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特质总是善于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独立自主、适应环境、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在践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当中,学校和社会对于体积极的人格特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党和社会有责任培养教育者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品质,重视将积极的认知作为价值观念教育的心理加工机制,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应然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小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辨证――兼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变迁[J].教育与探新,2008.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47-02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目标和巩固理论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关键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只有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做好,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发自心底喜爱、能终身受益的课程。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各大教育院校中广泛开展教学实践,许多高校、高职也开始逐渐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来。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在二十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率先提出,由于其积极的理念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便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情商培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

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对待过去、对待现在和对待未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获得满足、满意;在对待现在方面,获得幸福、快乐;在对待未来方面,获得乐观、憧憬。积极人格特质是长期进行积极心理建设后所期待的成果,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发、强化,使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使个体在学习、工作、创造中将社会价值和生活经历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并形成乐观、成熟、智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决定。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修正了传统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将悲观的人性观转变为对人性中乐观一面的强调和重视,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惯性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建设上,倡导研究、探索人类的美德,倡导恢复人性的积极面。同时,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的局限性,更加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以及对政治、教育、经济等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情绪、人格、心理状态上产生的影响的研究。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扫描

(一)学校、教师、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的有关领导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入认识和充分重视,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看做是其他专业课程的补充内容,没有把思想政治教学纳入高职院校全面教学总体目标和整体方案中,更谈不上引进、整合社会有利资源。高职院校领导的不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态度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许多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没有高度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材料和方案准备不充分,缺乏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法的创新和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平时学习敷衍、不认真,考前临时抱佛脚,学习结束后却对学习内容完全没有任何印象,学习效果底下。

(二)教学手段落后,形式方法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缺少沟通、缺乏呼应,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孤身乏力地演绎着“单口相声”,学生低着头无奈地接受理论灌输,有些甚至在交头接耳、玩电子产品、看其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无关的教材,对教师声嘶力竭的课程讲授置若罔闻,真正将教师讲授内容全部听进去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学质量十分低下。个中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呆板,许多教师没有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怡然自得地在理论维度中对学生居高临下地阐释,将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理论的容器,导致教学气氛紧张、僵硬,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无法在课题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冲击下,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产生先入为主的逆反、排斥性情绪,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思想政治理论是陈旧、落后的理论观念,已不适用于目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建设。同时,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现代社会发展现状也存在着不同步的现象,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已不适用于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部分现象和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实用性产生怀疑,进而全面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乏力

教师是实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的落后却严重制约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发展。首先,在教师专业水准管理和专业培训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高职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专业技能难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要求,导致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而高职院校管理者不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致使教师缺乏自我提升意识和提高专业水准的机会,教师队伍管理停滞不前。同时,在教师管理、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方面,高职院校领导缺乏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未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监督监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没有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管理的整体计划和方案之中,导致教学质量管理不严格,教育人才管理无法可依,总体管理水平低下。

三、积极心理学对于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动机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个体的人格优势将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影响,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也是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格以及正确的自我决定、自我组织、自我定向和自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探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概念,并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将积极心理学培养主观幸福感、塑造健康人格的核心目标与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任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概念的实用价值。

(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同体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发展动态和对当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充分掌握其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态度。对其学习能力和心理背景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析,从而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做出全面了解和判断。教师应当将积极人格理论等积极心理学概念、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保有足够的耐心和鼓励,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时,以培养学生正面态度为目标,使用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主义和适宜体验感染、影响学生,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师还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学中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获得知识的满足,并给予学生更多发展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创新式理论学习中塑造自尊、自信的成熟型、健康型人格,使其逐渐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发展轨道,为未来的进一步学习以及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新媒体优化教学环境,增强课堂吸引力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工作中,学校和相关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平台技术,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微博、微信、APP等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的交流,并建立筛查、约谈等工作模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例如,天津市自主研发了思政APP平台,定期将心理知识精准推送至每位学生手上,心理健康中心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也随时与任何一名学生直接对话、无间隙交流,做到了“手机拿在学生手中,教育进入学生心中”。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9 — 02

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理念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使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心理科学具有三项使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致力于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大多致力于心理治疗,研究重点专注于抑郁、焦虑、偏执等负性情绪和行为,对人类自身潜能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较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是关注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学,同时也应该是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研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满意度、乐观、希望,包括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二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创造性和人际交往等;三是在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和职业道德。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树立全新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存在一致性,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取向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采用传统心理学模式,关注学生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以及预防和治疗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或疾病。传统的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少部分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忽视了普通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本末倒置。以传统消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为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从根源上预防心理疾病,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被动性。积极心理学主张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关注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同时兼顾了个体和群体及社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以往消极心理学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个性,促使个体潜能的发挥。消极心理学主要是评估和鉴别心理障碍和疾病,积极心理学则是评估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主观幸福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概念、人际关机等。评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关注个体中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积极品质的发挥。

2.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希望、乐观、流畅性和思维等。这些内容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教师和学生同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赛里格曼认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个体内自由流畅的思维过程就是心理健康的来源。大学生不论其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存在如何差异,同样具有构建心理健康的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发掘社会、校园和家庭丰富的人文资源作为教育内容,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3.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思想,强调广泛干预的作用,认为仅仅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缺陷和弱点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系统的塑造个体的各种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专注于个体自身的力量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干预的重点在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教育者采纳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运用适合的行为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并且通过课堂、活动、咨询及朋辈支持和社会及家庭提供的支持等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拓宽了高校心理教育途径,能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预防模式。

4.积极心理学取向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积极心理学取向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积极心理学主张促使教育者自身改变,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首先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理解促进人类幸福感和获得幸福感的因素,主动发挥积极功能增加控制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教师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经验,发展流畅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围绕学生积极的品质建构活动,提供有效的教育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双方都是发展中和成长中的个体,教师使用积极的平等的词汇和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三、 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1.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将心理健康定位为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并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个体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预防思想认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为了清楚问题而减少问题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结合心理科学的三项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应同时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适应性目标,帮助全体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全面发展,对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鉴别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能力的学生,促使其发挥潜能。

2.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塞里格曼在其作品《真实的幸福》中提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成长的能力,重视积极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积极和乐观的品质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以积极的视角和正确的归因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时尽量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潜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才能做到有效的积极预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满意感、幸福感、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有助于拓展个体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体的持久性资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身心愉悦,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在学习和生活中。二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中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促进个体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作为基本内容。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学生内在具有的积极人格潜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通过有意培养积极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引导他们对生活事件进行积极的归因和解释,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3.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矫治模式,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应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重视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完善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模式。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式心理教育是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因素,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人内在具有的自我成长的潜能。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采取自助式心理暗示、心理辅导、激励和心理训练等教育方式,发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科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教学教学内容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咨询,还应将心理教育渗透进各门学科教学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掘教育资源,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三、尝试体验式教学,将教育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心理教育,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深入了解自我,挖掘心理潜能;开设专题讲座和名家论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展社团活动增加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

4.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在所处的环境中形成和体现的。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构建个体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优化环境系统,注重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应该努力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利用积极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大学生情操,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进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首先加强校园内部环境建设,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开展丰富的宿舍文化和社团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的组织支持系统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高校与社区或企业联合,将内在环境建设与社会环境建设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阵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积极体验,共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育人环境,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参 考 文 献〕

〔1〕 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03).

〔2〕 姜志强,陈浩彬,张玲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

〔3〕 杨酥,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