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国文明单位申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部门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文化部门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近几年来,xx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和海交文化优势,大力弘扬xx精神,通过依靠民营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政企互动协作,闯出了一条以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兼收并蓄的经济共同发展道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书法)之乡”等称号。2003年,xx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戏剧之乡”,xx市文化馆被文化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单位”;2004年6月,xx市文化馆被文化部评为一级馆,xx市图书馆通过“第三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一级馆的检查核评;9月,xx市顺利通过省文化厅组织的“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复查验收;12月,xx市又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目前,正在加快办理“中国灯谜艺术之乡”的申报手续。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齐头并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带动了晋江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在具体工作实践中,xx市文体局真正发挥了指挥部和参谋部的作用,促进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xx市历届党委和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为文化事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基础。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全力以赴加以推动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活动、管理、产业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能够切实解决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重抓好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经费三个重点。2003、2004年市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经费分别为810万元、925万元;人均文化经费分别为7.94元、9.07元。
两年来,市政府投入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有:海丝两个考察点的整治和建设工程2100万元、新的图书馆大楼工程4500万元、可满足大型文化活动需要的祖昌体育馆工程5300万元、体育场工程4200万元、晋江大剧院停车场建设及立面改造工程550万元、文化馆新址装修工程59万元、施琅将军故居修缮及史迹景观建设工程1000万元以上,合计17709万元。
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大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同时采取市、镇、村和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的办法,拓宽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利用社会资金举办文化活动,如在2004年的6—7月份举办了xx市首届企业文化节,走上了一条由政府牵头、社会及企业支撑和投入的新路子。切实保证逐年文化经费投入都有所递增,建立良好的文化工作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文化事业发展走在福建省前列。
另外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国内外高水平的文体盛事连续登录xx舞台,如2004—2005中国男篮甲a联赛(cba)于11月14日在我市xx体育馆举行的cba十周年开幕式和xxxx篮球俱乐部的首场比赛,开幕式及首场比赛被cctv—5及国内外重要媒体直播或转播,引起巨大轰动。xx篮球俱乐部在xx祖昌体育馆承接甲a联赛2004年11月14日至2005年2月25日的第一阶段19场主场比赛。
文体局还利用建成的一批大型设施的优势,先后承办中国羽毛球队全队及乒乓球队女队的封闭训练、“中日女排对抗赛”、“中澳男篮对抗赛”、“国际男篮四强赛”、“中国女篮表演赛”、“激情xx”、“东南劲爆”、“xx市中国梦舟明星男篮邀请赛”、“‘同一首歌’走进品牌之都——xx大型文艺晚会”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属于顶尖水平的赛事及文艺晚会,为市民提供高水平赛事及演出的欣赏机会,在娱乐休闲中陶冶并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
二、以精品生产为龙头,努力推动艺术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精品创作为龙头,注重民间传统文化的整理,xx“嗦罗连”被列为2004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整理出版了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灯谜、南音指谱等一批文艺精品。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多次获得各级各类竞赛或评比的大奖。《xx文化丛书》第一、二辑已由xx文化出版公司和xx文艺出版社、xx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三辑已完成编撰,将于2005年出版。有50多部专著或合集相继问世,其中尤以诗歌称盛,达30余部之多,并因此被省市乃至全国的评论界冠以“xx诗群”之誉。
(2)素有闽南“戏窝子”之称的xxx拥有行当齐全、阵容较强的高甲戏剧团、木偶戏剧团、轻音乐团等专业表演团体30多团,每年演出场次均在200场以上,且大部分是在当地演出。除此之外还有泉州市及周边兄弟县、市的几十个职业表演团体常年在晋江演出。他们长年累月在农村演出,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繁荣民间戏剧艺术的生力军。
戏剧创作更是好戏连台。xx高甲戏剧团一举夺取福建省职业剧团会演“六连冠”,继高甲戏《xxx》获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之后,木偶戏《xxxx》又荣获第九届“文华新节目奖”,木偶剧《xxxx》获“金狮奖”银奖,并于2004年再获福建省第四届百花文艺奖。2004年11月,市掌中木偶剧团xxx先生被中国木偶皮影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市木偶剧团配合xx市先后为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等演出30多场,并做好传统教学的整理,拍摄成vcd的传统剧目10个和李伯芬艺术教学方法一套。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推新人奖戏剧比赛”中,xx市高甲剧团的xxx荣获金奖(全国十佳演员)、xxx荣获银奖(全国十优演员);2004年9月,我市组队参加在浙江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现代民间绘画展示活动,及福建省第四届少年儿童音乐、舞蹈、服饰大赛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福建选拔赛和福建省第六届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手工艺作品大赛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福建选拔赛中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这些优秀作品的相继涌现,促进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灯谜等艺术门类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了以精品生产为龙头,促进优秀文艺作品全面占领城乡文化活动阵地,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层文化网络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工作成绩突出。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把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把它作为先导性、全面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在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还积极动员社会、集体、个人和华侨、港澳同胞等社会力量,运用各种形式投资、捐资文化建设、兴办文化事业。确保了基础建设的建设经费。建成了xx文化中心、xx文化中心、xx文化活动中心等一大批城乡文化设施。
大型文化标志性工程——xx文化广场(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固定展厅和绿化广场),其规划用地86亩,计划总投资达12000万元以上,其中投资5300万元、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的博物馆,于2002年底投入使用;市文化馆业务用房面积2035平方米,在2004年首次群艺馆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确定为国家一级馆;这些设施为晋江树立了良好的侨乡文化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健康、文明、高雅的文化活动场所,也为晋江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的同时,各文化站的人员编制、活动经费也得到切实的解决,全市镇(街道)文化站(社会事务办)均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了一至二名的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制定了较完善的岗位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每年举办不少于3次的全镇性群众活动。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室和文化活动中心,活动面积均在30平方米以上,不少文化室还颇具规模,活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
在群众文化方面,按照“抓活动、促繁荣”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努力探索发展群众文化的新路子,坚持以节庆活动为契机,通过政府、民间多种渠道,促进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我市现有103个民间文化社团,他们在每年的“元旦”、“春节”、“元宵”三节期间及其他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都在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开展丰富多采的系列文化活动。如每年都举办戏剧展演节、南音会唱、灯谜会猜、广场艺术表演,还适时举办诗词吟颂、书画展览、摄影展览、文学笔会、文艺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陶冶了群众的情操。还有2003年、2004年xx市第一、二届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特别是首届企业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为我市的企业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首届企业文化节包括企业广场文艺调演、“四海一家”企业文艺大游园、“品牌之都”灯谜夜市、企业女子拔河大比拼、企业男子篮球赛、企业风采书画摄影展览、“腾飞的xx企业”主题征文暨演讲比赛、企业之声歌咏晚会等八项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共有130多家国有、民营企业的近2万名员工直接参加了活动,观众达几十万人次。本届企业文化节,既是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开端,也是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次大检阅、大比兵,达到了繁荣企业文化、展示企业风采、打造品牌的预期目的。
四、图书事业一路领先,率先实现自动化管理。
xx市图书馆现有业务用房4700多平方米,藏书20.2万册,年购书经费25万元。此外投资4500万元,建设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2004年4月底动工,2005年将建成投入使用。该馆在两度被评为全国一级馆,四届省文明单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不断强化服务,每年开馆315天(节假日正常对外开放),每天开馆9.5小时,周开放57小时,各服务窗口设有“咨询卡”、“图书预约卡”做到“为读者找书,为项目找书。”率先在泉州市范围内引进ilas管理系统,在采访、编目、流通等部分设置电脑管理,实现了采编、流通自动化管理。开辟了电子阅览部,并于2003年设立了文化信息网点,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增辟服务窗口,积极营造清新优雅的环境。同时加强地方文献的征集、研究和开发利用,共收藏地方族谱120多部,为港、澳、台同胞及海内外侨胞寻根访祖提供咨询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坚持繁荣与管理并重,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市文化主管部门以“总量调控、结构管理、布局均衡、突出效益”为原则,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注意做到净化与繁荣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日常管理与突击检查并重,努力构建结构优化、形式多样、繁荣有序的文化娱乐市场体系。目前已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镇区为主线不断向农村辐射的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市场网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在民间职业剧团管理中总结出来的“两定、三查”经验得到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肯定与赞赏,并在《中国文化报》等报刊上进行经验介绍。
我市现有歌舞娱乐场所140家、网吧60家、民间职业剧团30家、音像制品零售店268家、投影厅45家、电子游戏室76家、书报刊店125家、印刷业248家及体育休闲场所48家等文体经营单位。我市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坚持力促繁荣、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健康发展的思路,先后举办各经营项目的法人、负责人法规培训班,提高经营者依法经营水平。并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做好专项整治工作。2004年根据上级对网吧专项整治部署,普查出黑吧345家,在7—8月份集中整治中,检查网吧273家,取缔128家,没收电脑设备2020套,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章的经营单位和经营者,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大力扫除文化娱乐市场中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促进我市文化娱乐消费向高品位发展,推动我市文化市场经营和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六、以“五纳入”为中心,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管理网络。
两年来,我市文物工作本着“五纳入”的原则,积极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方针,立足管理、努力开创文博工作新局面。我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6位。市博物馆有藏品6000多件,其中一、二、三级文物达1200多件。我们始终把文物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的“五纳入”原则,并在抓好专业文物管理队伍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文物管理队伍建设。建立文物管理员培训基地,每年举办文物管理员培训班,由政府发放管理员年度工作补贴。目前全市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有原始材料档案,配置管理员,有明确的保护范围和醒目的保护牌,“四有率”达100%。
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庵,专门成立草庵文管所,投入250万元对草庵的道路交通和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使闻名遐迩的摩尼教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我市的重点浏览地。又斥巨资2100万元对海丝的两个考察点——草庵、金交椅山古窑址进行整治和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专款对施琅将军故居进行修缮和史迹景观建设。还对有旅游潜力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天寺、西资岩、俞大猷陵墓、古檗山庄等进行规划开发。
两年来,我们还复制了《xx市文物分布图》,编辑《xx市志》的文物专辑《xx文物志》,拍摄《xx文物巡礼》电视专题片,举办文物知识竞赛,出版《xx揽胜》、《xx文博·xx文物专辑》等学术专著。每年均召开一次全市文物工作会议,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七、努力开拓电影市场,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我市电影公司努力开拓市场,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重视为旋律影片、大片、巨片的发行放映,电影队常年坚持下乡,保证农民看电影的需求。同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办法,即通过预收、从公益金中提取、由乡村企业支持、个人包场等多种形式,有效地解决了收费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电影队还利用放映时机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科普知识等内容,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八、以提高“两个效益”为目的,坚持文化机制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必然对现行文化体制产生强烈冲击,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采用新思维,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运行机制。晋江市委、市政府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潮流,支持文化部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了文化事业的活力和生机,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首先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甲剧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对剧团男性干部年满55周岁、女性干部年满50周岁、职工年满45周岁者(共11人),实行内部离岗,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才给予办理退休手续;对原剧团其余的23名演职人员继续留用,又组织剧团、文体局、宣传部、监察局、人事局等有关部门对40名1999年毕业的,与剧团签订《聘用合同书》的新演职员进行综合素质和专业艺术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聘任27位新演职人员,其他即予解聘,解聘人员的档案由市人才交流中心保管的办法;及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工资管理办法,重新制定内部工资等级和分配办法,建立由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组成的新的工资分配形式,并确立剧团集体积累资金制度,以剧团完成演出任务的所获纯收入的20%作为剧团集体积累,用于培养艺术人才、继承研究传统艺术、更新必要设备、排练新剧目和办公费用。与此同时,市财政对内部离岗老演员及在编内的人员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全额保证,解除改革中的后顾之忧。改革后的高甲剧团热情高涨、队伍稳定、艺术提高、发展态势良好,市场前景光明,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